回覆列表
  • 1 # h黃三歲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是最需要家長陪伴的!

    因為在上幼兒園之前,孩子還沒有自己的意識,很容易就受到別人的影響,如果這時候沒有家長在旁邊指導,那麼孩子的性格就特別容易變差,而且在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長時間的與老一輩相處,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脆弱且為人處事的風格會與老一輩的靠近,而缺少父愛母愛,則會讓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拒絕與陌生人的相處,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就會越變越敏感。另外家庭環境也很重要,一定是一個充滿愛和包容的環境,爸爸愛媽媽,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能夠學會愛,懂得愛和尊重,但不要過分溺愛。

  • 2 # 膠東大叔

    孩子哪個年齡階段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為什麼?首先我覺得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是最需要的應該是一歲半之前,1歲半之前的寶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簡單:哭或者笑。

      當有需求時,會哭;而當需求得到滿足,便會安靜下來或者露出笑容。

      然而,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會有厭煩孩子哭鬧以及採取對孩子的哭鬧延時滿足的教養方式。

      美國著名兒童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闡述人類的記憶方式時,曾經說過:

      把自己的情感包袱帶入“父母”的角色中會影響我們和孩子的關係......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母親經常因為厭煩你的哭鬧而不聲不響地離開家,你對母親的信任感就會很難建立,尤其是在面對分離的時候,你會感到不安和多疑。母親沒跟你說一聲就徑自出門,你會一直尋找她,會因她的離去而不快。如果照看你的大人嚴厲禁止你哭鬧,情況就會變得更糟。不只因為你感到大人背叛、遺棄了你,還因為你會覺得沒有大人真正傾聽你,重視你的感受,給你應有的理解和關心。

      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紓緩情感壓力。如果你小時候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相同的情況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應......,以上所述,我覺得一歲半之前的寶寶最需要父母的陪伴,最後祝各位寶寶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 3 # 於爸的育兒經

    以前我認為,孩子上小學後父母多陪伴很重要,畢竟上小學了,不能馬虎了,小學是孩子的起跑線。自從三歲後,我自己接手孩子撫養的時候,就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以前的認知是多麼的粗淺與無知。現在大部分統一的認為是0~6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陪伴孩子成長。

    在這裡我推薦您讀一下李躍兒的《關鍵時期關鍵幫助》,關於0~6歲這一部分的內容有詳細的描述,我大概的做一下介紹就是。0~1歲是幫助孩子的建立安全感的很重要的時期。0~2歲是大腦工作模式發展的關鍵期,也就是孩子為什麼見到什麼就啃什麼,看見了什麼就抓什麼。1~2歲是孩子探索興趣的開始,這個時候孩子他會發展自己的語言,在探索環境中發展自己。2~3歲探索事物與人的關係,對孩子有什麼用,這個時候有孩子的情緒幫助,以及怎麼樣引領孩子工作。3~4歲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在發展如何工作,如何尋找友誼以及按家庭的模式建立關係,以及社會效能力的培養,怎麼樣幫助孩子進入群體發展情感生活。4~5歲孩子,他是需要探索他人的心智以及被誇張的思想衝突和孩子為什麼挑戰強者和權威,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幫助應該怎麼樣去幫助孩子。5~6歲甚至到7歲的時候,孩子有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啊,孩子開始探索群體是怎麼樣的。

    早年陪伴缺失,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原來三歲以前我們家孩子都是有奶奶在農村帶,大家都知道農村人的話,有的時候我媽就會趁在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她就會抽出時間去做一些事情,忙裡偷閒嘛,去忙地裡的活,孩子一醒來發現奶奶不在身邊,她就一直哭,一直哭,直到奶奶出現在她身邊。三歲以後我們開始接手以後,就發現我們家孩子嚴重的缺乏安全感,一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就會哭。為什麼會哭呢?因為他在他小的時候,他是隻有透過哭來引起大人的關注,他這個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信念,就是說只有哭我就能夠得到我所想要的事物和結果。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家孩子只要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唯一有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就是———哭。當然我們不是說哭不好,也不是說不哭就不好,只是透過哭這一點來說明一下,孩子為了得到他所生存下去的資源所付出努力的方式就是哭。

    而上幼兒園以後,也就是現在上小班基本上都是在三歲開始,接下來會有接近三年的時間,就是他的學前班的時間。就是開始建立他與這個世界外在世界連線的時候。如何吃飯,獨立吃飯,如何穿衣服以及如何與小朋友們交往,以及離開家開始學習學習新的東西。3~6歲這個時候,他會形成這個孩子的私人邏輯。也就是他的想法、感受和決定。外在的體現就是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他的人生任務,如何培養合作平等尊重!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缺失,或者主要撫養者為爺爺奶奶,孩子的行為模式的走向很可能會走向為被過度的保護,內向。因為上一輩的人的觀念,就是上小學前只要吃飽喝好身體健康就好了,這是第1位的。當然身體健康是基礎,同時他其他方面的成長,可能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會是缺失和節奏很難同步。如果父母工作忙,有主要撫養者由爺爺奶奶代勞的話,建議父母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的學習和玩耍,定期與孩子建立連線,和屬於孩子的每一天、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的特殊時光。

  • 4 # 李家慶

    3歲之前媽媽的陪伴最重要,這時時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的時期;4—7歲爸爸介入,並隨著年齡的增長,爸爸的任務要增加,此時是培養孩子的勇氣、立規則等

  • 5 # 明圖明明圖

    孩子每個年齡段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一定要分個輕重的話,那最重要的應該是3歲之前,也就是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伴。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覺得小孩子不記事什麼也不懂,跟誰都一樣,等到孩子大了上學了再陪著孩子好好學習,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父母如果缺失了孩子幼年時期的陪伴,是很難彌補的。

    許多父母覺得等孩子上學了自己下了很大決心也放棄了很多東西來陪伴孩子,但孩子卻各種不服管教,不領情甚至根本不聽父母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在親子關係應該建立的時候父母與孩子的分離。

    為什麼說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應該陪伴呢,主要原因有幾點:

    一、3歲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寶寶經過母親十月懷胎來到這個世界,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也最安全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母親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

    二、3歲之前是親子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可以影響未來幾十年孩子與父母之音的關係 ,如果這時期沒有父母陪伴,孩子長大之後與父母很難再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即便父母如何努力孩子如何想與父母親近,可能心中也始終會有隔閡;

    三、3歲之前的陪伴對孩子的性格甚至是人格的形成都有重大的意義。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3歲看老”,3歲之前孩子生活的環境、父母的陪伴以及家庭的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對3歲之前的孩子父母要多加陪伴,特別是媽媽最好是要貼身陪伴,孩子小時候媽媽付出三年,勝過之後十年。

    每個家庭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和理由,但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在最該陪伴的年齡還是要多陪伴,即便不能做到貼身陪伴,父母也完全缺席,而是應該儘量多地陪伴孩子。

  • 6 # 白雲飄飄84945751

    我感覺不管在那個年齡段,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只要是在工作之餘儘量放下手機,語言多和孩子上交流,生活上對孩子多加關心,儘量和孩子在一起,多陪伴一下。

  • 7 # 王小豆的趣事

    我覺得從孩子0-3時個非常時期,這個時期從孩子安全感歸屬感,情感滿足,精神慰藉都是需要對幼兒進行雙重的互動,孩子處於哺乳期,最好有親密的互動,情感撫養充足,以後會對父母有親密的互動。

    其次上小學階段,孩子三觀形成之初要進行一個正確的引導,在孩子的交際能力不成熟的時候要進行輔助,學習壓力增加會讓孩子不安,心理不成熟,會做些極端的事情,我朋友,孩子三年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很大,跑去跳樓自殺,關鍵是父母不在家,還是孩子阿姨看到了,最後也沒搶救過來,總之孩子親手教育,教會他做人,做事,給孩子舒緩引導,教會他們放鬆情緒,讓孩子更從容的面對以後的人生,

  • 8 # 衡東Simon哥

    三歲以前。

    這個年齡段是形成性格和習慣的時候,父母來引導是最好的。。。

    我女兒和兒子就形成很鮮明的對比。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女兒是她奶奶帶大的獨立性很差也很多小毛病,我兒子是我自己帶大的獨立性相對於我女兒同時期好很多。

    給準爸準媽們提下這個建議了。希望有幫助。

  • 9 # 十里香河

    我認為孩子的每一天成長都應該陪著一起成長!當然,我們平時忙於工作,就沒時間陪孩子了。只要有時間就儘量去多陪陪孩子,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的!孩子成長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 10 # 一方彰文

    小孩3歲以前大人要作重賠伴,因為小孩在3歲以前抵役疾病的能力極差。如果大人不急時關注可能導致疾病的侵害。隨著年齡的增長,遂漸減少賠伴,增加教育就是了。.

  • 11 # 俺是95後

    我認為孩子十四歲之前都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因為,十四歲之前的孩子大多數都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簡稱三觀。就像是一根剛剛破土而出的幼苗,是筆直的生長還是隨著東南西北風的任性飄搖。這就很需要父母的引導,矯正。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老鷹的故事,剛生下來的小鷹被老鷹悉心照料,終於長到羽翼豐滿,老鷹把小鷹帶到懸崖邊上,扔下去,於是小鷹學會了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禽獸都知道教會自己孩子技能之後才讓他離開,生而不養,不如鳥獸啊!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讓孩子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孩子能夠獨自思考,獨自生活了自然就不大需要父母的過於陪伴了。

    這只是鄙人的一點小小的見解。

  • 12 # 楊tao

    三歲以前那麼小肯定需要,這個不用懷疑,還有我覺得在青春期那會兒也重要,也就是我們說的叛逆期,家長這會得需要好好引導,免得走歪路。家裡老人肯定是沒多少精力去管教的。這時候家長需要陪著孩子才行。

  • 13 # 小燕子情感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生下來,養大成人就好,哪怕小時候沒有陪伴在身邊也是可以的,但是事實上孩子0-3歲這個階段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這也會影響到孩子與父母親的後期關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還是蹣跚學步的嬰兒時,我們不管多麼投入地探索世界,身邊必須有一個大人,而且最好是媽媽,我們會偶爾回過頭來看媽媽一眼,只要媽媽在那兒,我們就會繼續投入地去玩耍。如果只看表面,旁觀者可能會覺得,這個媽媽對小孩子並不重要,甚至小孩子也可能會這樣想。但是,假若小孩子一回頭,發現媽媽已不在他身邊,那麼他很容易立即會嚎啕大哭,哭著喊“媽媽”。

    不言而喻,剛生下來到3歲的階段 ,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良好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後天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會更樂於探索外界,性情也會更加積極樂觀、穩定獨立。如果條件允許,請家長們這個階段一定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大量的諮詢案例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先天未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後期很難進入親密關係(即使踏入親密關係,也很容易出現情感危機,例如出軌、脾氣暴躁等)、甚至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我是小燕子,希望這個解答對看到的父母都有所啟發幫助。

  • 14 # 散漫小司在育兒

    那個階段都需要吧。成人都需要陪伴,何況小孩子,小時候正是享受被愛和學習愛別人的時候,如果小時候沒有受到足夠的愛,可能長大了也不知道這麼去愛

  • 15 # 沉魚落雁菌

    每個階段都很重要,都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一定要化個階段,那就三歲前吧。三歲前的經歷,會對孩子今後的心理影響特別大,比如安全感的建設。孩子三歲之前相對弱小,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而親密關係能大大地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父母陪伴很重要。身心的健康發育,會給嬰幼兒智力的早期開發奠定雄厚的身心基礎。

  • 16 # 董海文

    孩子不管多小,多大?,都需要父母陪在身邊,由於外界的壓力,不得已將孩子寄託於爺爺奶奶照看,這是目前來說很頭痛的事情,作為父母,感覺虧欠孩子額,沒有照顧好自己的爸媽,所以說在外打拼的話,每天給父母做好溝通,跟孩子做好語言上的溝通,最應該的年齡應該在三歲至七歲之間,因為這時候小孩還小,要父母在身邊的陪伴,正能量的呵護,

  • 17 # 聊聊生活中的易經

    孩子有兩個依賴期,兩個叛逆期都是需要父母陪伴的

    女孩子是1-14歲,男孩子是1-16歲,養不教父之過。

    女孩子,1-3歲為第一階段的依賴期,3-7歲為開蒙期,會有自己的主觀臆斷,叛逆的,非常重要,會影響到第二期的叛逆情況的。

    男孩子依賴期1-2歲,2-4歲為叛逆,4-8歲為好奇。

    女孩子,8-12歲依賴期,身體慢慢開始變化,會害怕,12-14為叛逆期,雌性激素分泌,葵水至,對於大人感情世界的好奇。

  • 18 # 陳232204233

    小孩子六七歲人間?青少年15一18歲要不斷給他交心?叛逆心太強。最容易受到外界的蠱惑。對於事情沒有判斷力。

  • 19 # 郎太醜

    十四歲到十八歲之間最需要父母陪伴。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她)的好奇心,同時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或是受到委屈。假如父母不在身邊陪伴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壓抑自已的想法或者依靠自已的思想來解決問題,一旦問題處理不好,容易使孩子自抱自棄。所以在這個年齡價段父母更要住意孩子的行為,關注孩子的想法與做法,及時給出正確的解決之道,這樣孩子會感到安全,同時能夠建立自信心。

  • 20 # 不忘初心ZCJ

    我認為10歲以前是培育期,也就是從出生開始,哺乳、學說話、學走路、認知世界、感受親情;10歲至16歲是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因為這一階段孩子的青春期萌發,認識世界的能力提高,同時也逐漸形成叛逆心理,這時候最需要父母細心觀察、耐心引導、悉心陪伴,使之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尤其15歲16歲是人生的起步期,基礎期,一定要走好,要打牢,家長時刻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並要做到言傳身教,用健康的心身,用良好的習慣去影響孩子,去感應孩子,長此以往,才能使孩子茁壯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優秀的、有作為的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的玩具幾大箱了還再要,到底該不該持續買呢?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