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嬉雅塗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任何事情都不能寄希望於一個人上,而是透過治國體系的完善來實現。而這個治國體系正是魏徵的政治抱負,正是因為前期李世民遵守了這三點才有了貞觀之治。後來魏徵死後,沒人再敢進諫,李世民統治的時期也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如果說一開始就沒有魏徵,那或許真的不會出現貞觀之治,從某種程度來說李世民和魏徵兩個人是互相成全,大家覺得呢?

  • 2 # 江寒古冷

    唐朝是推翻隋朝的殘暴統治建立起來的政權,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對百姓的生活極度重視。雖說他一生中有很多黑點,但絕不能忽視他的雄才偉略。唐太宗在聽取諫言方面,也是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有一次,唐太宗就問長孫無忌:“魏徵每次對我提出建議,我要是不採用,他就不答應。這是為什麼?”結果長孫無忌還沒有回答,魏徵就接過話頭來說:(陛下,我之所以向您進諫,是因為陛下您做錯了。如果我順從您的意思,沒有堅持到底,就違背了我的初衷,您的錯誤也不能夠改正,所以我一定要堅持到底,直到您接受為止。)魏徵一生向唐太宗提了兩百多次意見,唐太宗都非常誠懇地接受。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曾經對大臣說過(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貞觀之世,群臣之所以敢於進諫,主要原因就在於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貞觀之治”的出現,也是和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的政治表現分不開的這就使得唐朝逐漸興盛,創下了貞觀之治。

  • 3 # 東秋妮

    我的觀點是:李世民絕對不是隻因為用魏徵才有"貞觀之治"。

    一.文武全才,盛未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道的古代理想社會

    李世民居安思危,以史為鑑,靜撫天下,以民為邦本,先正其身,從善如流。

    他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思想家的遠見卓識

    二.魏徵之鏡,帝王之鑑

    以人為鏡,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納忠諫,虛己以聽的人才策略!

    李世民器重魏徵敢於直言,專門任命他為諫官,經常引入內延,詢問政事得失。

    魏徵把李世民安排給自己的這份工作乾得很出色,犯顏直諫,甚至超出了李世民的期望,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三.互敬互畏,君臣默契

    針對這點,我們說個趣事:

    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

    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鷹悶死在太宗懷中。

  • 4 # 嬴一筆

    “貞觀之治”的開創是由貞觀時期君臣一起努力的結果。魏徵直言敢諫固然重要,但是李世民的納諫如流更關鍵。貞觀之治的出現主要是李世民善於納諫以及善於用人。

    古往今來敢於犯顏直諫的人很多,但是能像李世民和魏徵這對一樣流傳下來的,只此一家。

    為何?因為君王往往不喜歡諫臣,更喜歡聽話照做的順臣。認為諫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但大氣的李世民卻鼓勵臣子進諫,正是到了他這裡,諫臣的權力才被加大,以前的諫官基本都是沒什麼實權的。

    鏡子的理論是李世民自己提出來的,他本人就十分明白諫臣的重要性。所以就算沒有魏徵,李世民也會找到其他人做這面鏡子。但是不得不說,魏徵確實是一面非常好的“鏡子”

    他的《諫太宗十思疏》還被清代的吳楚材選進了《古文觀止》。

    魏徵很好地修正了李世民,也約束了李世民,正是在他的帶動下,貞觀一朝進諫的風氣都非常好。像當時的馬周、孫伏伽、褚遂良都是有名的敢諫之臣。有這樣一班大臣,加上英明睿智的李世民,“貞觀之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這麼說,李世民和魏徵相互成就了對方。

    另外,我一開始看《舊唐書》時,就有一個猜測,李世民在位時表現得那麼善於納諫,除了本身的性格原因之外,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帝位來路不正,所以他不敢像一般的帝王那樣隨心所欲,他只能嚴格要求自己。他可能是想用自己的成績像世人證明自己登上帝位的正確性。

  • 5 # 王建國HIST

    我認為不應該這樣問,且我認為兩者之間雖然有一定的聯絡,但是並不能是因果關係。一個君王如果僅僅任用一人就能夠打造出盛世的話,那未免把歷史想得太簡單了。

    首先貞觀之治的到來有它的客觀原因

    1.隋末以來,社會喪亂,百姓流離失所,社會黑暗不堪,老百姓們渴望一個統一,渴望擁有安定的生活,經歷了以前的戰亂,老百姓們會好好耕作,感激到來的和平,社會的許多方面的矛盾,都會被統一帶來的和平與發展所掩蓋。

    2.人口大量減少,大量的無主荒地出現,而唐朝實行的土地政策為均田制,如此一來,唐王朝有了更多的土地去分配給農民,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生活得到保障,生產的發展,文化的繁榮,軍事力量的強大時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

    3.如此,我認為即使沒有李世民,沒有魏徵,貞觀年間的情況可能會差一些,但也不會差多少。

    其次是貞觀之治的主觀原因

    1.李世民是一位賢能的君主,即使沒有魏徵,也會出現高徵,宋徵。當然效果也許會差一點。

    2.李世民的謀士不止魏徵一人,比魏徵能力強的人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只不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罷了。

    最後,魏徵個人的攻擊是不可否認的,他對歷史的影響也是十分之大的,但是卻沒有到達歷史離不開他的地步。就像我們常說的,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一樣。

  • 6 # 乏味的生活1982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鉅鹿郡(今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24功臣第四位。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裡,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徵對於大唐王朝的貢獻是極為頗大的。可是早說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太成立。因為李世民本來自己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王,或許因為魏徵只是讓他少犯了幾次錯誤而已。所以我們只能說魏徵進一步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 7 # 賽半仙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把李世民這句話看成是一種感慨,那可能跟“貞觀之治”沒有太大的關係。

    可是這一句話,不僅僅是一句感慨。而是李世民對治國的一種認知,這句話一是誇讚魏徵的忠言直諫,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的座右銘。

    所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跟“貞觀之治”是有直接關係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想開創一個太平盛世首先得是和平時期,還得有兩個必要的因素:明君、賢臣。

    “貞觀之治”的行成,跟李世民用魏徵,並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治國方針有直接關係。

    李世民治國秉承著以下幾個特點:任用賢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自我剋制。

    任用賢能,李世民對於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舊人不但沒有秋後算賬,還提拔任用,魏徵便是一個很有力的例子。

    李世民的賢明成就了魏徵明相的地位,魏徵的直言敢見同樣成就了李世民千古名帝的稱號。

    知人善用,有了人才,如何使用也是一個明君必備的技能,有好鋼,也必須要用在刀刃上,找到適合他們的定位,才能使人才的勢能達到最大。

    一個行伍之人用來搞政治那是發揮不出多大能量的。

    廣開言路,一個人的力量總是薄弱的,一個人的眼界總是狹隘的。要看到更多的問題,就需要更多雙眼睛。

    看到了問題就要表達出來,很多帝王是無法接受忠言的,因為忠言一般都不太順耳。廣開言路也是明君的一個主要特點。

    虛心納諫,把自己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裡是很難的,這也造成了很多臣子明哲保身的態度。李世民知道要想臣子願意說,敢於說,自己就得做一些改變。

    雖然帝王在上,臣子在下,地位不對等,但卻絲毫不排斥臣子們的忠言逆耳。

    只有臣子們願意說了,君王願意聽了,君臣之間的互動才能達到高潮,帝國的發展才能達到頂峰。

    自我剋制,好不容易當上皇帝,緊繃的神經很容易就鬆懈下來,慢慢的被安逸所腐蝕,而一些壞習慣光靠別人說是不行的,主要還是得自己剋制。

    就像李世民說的,需要一面鏡子,每天總結、反省。自己有沒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一旦沉迷於享樂,國家傾頹之勢就已形成。

    在有能力享受的時候,拒絕享受,何嘗不是一種魄力。

    如果明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給賢臣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賢臣只用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貞觀之治”的開創是李世民對帝王之位認知提升之後必然形成的產物。由於李世民面前總有一面鏡子來映射出自己身上的問題,才能幫助李世民找到自己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培養出一個適合忠臣生存的政治環境。

    這也是一個連鎖反應,帝王賢,則忠臣現。而且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不管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治世之才,還是為了推動國家發展。總之,國家的賢人會越來越多,這也為太平盛世的行成,埋下了伏筆。

  • 8 # 老驥斷腸剪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年李世民(唐太宗)治理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太平盛世局面。李世民繼承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李世民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至於為何會出現貞觀之治,歷史學家各有觀點,但總體而言,主要有一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隋唐更替期間的戰爭破壞了生產,人民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復生產和安定生活,這事貞觀之治產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李世民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

    魏徵確實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我認為不是關鍵的作用。人心思安,老百姓都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李世民要勵精圖治,留名青史,所以他才聽得進去魏徵的諫言,哪怕有時候冒犯了李世民,但也得強壓怒火,悉心聽取意見,甚至改變自己的做法。如果李世民沒有壯志雄心,魏徵的諫言可能也起不了作用。

    所以,“貞觀之治”是大環境和李世民的壯志雄心共同鑄成的輝煌。

  • 9 # 山人不知世事

    魏徵是陽謀大家,治世良臣。有這樣的有道之人輔佐,才能開創貞觀之治。當然,李世民的確有經世濟民之才,包藏四海的胸襟,這也是貞觀一朝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

  • 10 # 閔遊記

    因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貞觀之治”嗎?

    李世民千古一帝,提出“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對內勸課農桑、百姓安居樂業國泰平安,虛心納諫,對外開疆拓土,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貞觀之治是李世民及他的文武群臣共同開創的。

    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明得失”是其虛心納諫的典型代表,兩個都是高手,一個要證明自己是明君,一個就投其所好,各自成就在歷史上流下一段賢君良臣的千古佳話。

    所以貞觀之治的開創主要因素在於李世民的“證明”,為了“證明”做採取必然的措施,而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是其中因素之一。

    (圖片採用網路)

  • 11 # 關中王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將共同努力,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魏徵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人們對唐太宗和魏徵最深的印象是一個明君能虛心納諫,一個性格耿直敢於直諫。

    唐太宗用的貞觀年號出自《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是以正道面對世人,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的極盛和迅速滅亡,時時刻刻告誡自己千萬不可走隋煬帝的老路,吸取隋亡的教訓。希望有人監督提醒自己,鼓勵臣下直言直諫,以保持較為開明的政治環境,魏徵就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

    貞觀十一年(637)魏徵給唐太宗上了《諫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希望這十條內容唐太宗能好好深思,大概意是大唐立國不久,先要穩固根基,合理運用人力物力,像源泉一樣能細水長流。這樣的道理,像我魏徵地位地見識淺的人都知道,何況皇上你這樣聰明而且地位又高的國君呢!所以保持和平美好的環境,要居安思危,要節約杜絕鋪張浪費。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能性情寬厚,不能克服慾望,這樣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之前一些君主開始勵精圖治,但能堅持到底的不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難。一旦成功就開始放縱自己,開始虐待臣民,嚇唬老百姓,臣民表面上恭敬,心裡確不服氣。民心就好比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要剋制自己的愛好,不可大興土木,身在高位更要謙虛自我約束,就像河流那樣處於低位下游,廣開言路就回避免受到矇蔽,才能罷黜佞邪。不要因為一時的高興和憤怒而獎賞或者處罰,能做好以上這些就能治理好天下!(完).........

  • 12 # 西楚榜眼

    上面觀念有些把歷史簡單化了,有失全面。貞觀之治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隋末長期戰爭動盪,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穩。李世明透過戰爭結束了軍閥割據,把土地分配給流民,順應了民心,為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李世民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印象深刻,對君民關係認識很準確,比較關注臣民的生活疾苦,制訂的土地和賦稅徭役政策比較合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李世民不僅極具政治軍事才能,而且十分注重選舉重用人才,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績、李靖等,為治國理政發揮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注意納諫,從善如流,確保能及時匡正錯誤,國家政治清明。他還採取了許多措施,出臺了許多法規,加強吏治,使下層官吏不敢也不能胡作非為,促進了官吏的清廉。

  • 13 # 柿子殿下

    貞觀之治乃是在李世民的倡導下,滿朝文武共同努力的結果,這裡面肯定有魏徵的功勞,但卻不是決定性的作用的人。最主要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唯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魏徵

    魏徵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在朝堂之上,他敢於諫言。敢於說皇帝的不對,有好幾次差一點都被李世民氣急敗壞而殺。可是事後他依然我行我素,屢次指出李世民的不對,他還多次以死為諫。這樣的的性格也逐漸被李世民接受,後來二人關係也更為親密。當然魏徵的權利也一路高升,最後也位極人臣,貴為當朝宰輔。他死後,李世民親自出宮為他送行。李世民也在自己的書中寫當,魏徵猶如銅鏡,有他可以自明的話語。

    所以說,魏徵對於大唐王朝的貢獻是極為頗大的。可是早說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太成立。因為李世民本來自己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王,或許因為魏徵只是讓他少犯了幾次錯誤而已。所以我們只能說魏徵進一步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 14 # 高手都在評論區

    我覺得:用是用了,但是隻用了一小部分:

    首先貞觀之治的歷史背景是隋末唐初,唐朝內部由李世民發起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唐太宗的統治下的國泰民安的景象,此時可謂百廢待興,唐太宗吸取隋煬帝楊廣的忘國教訓,非常注意剋制自我的慾望,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與諫官魏徵的故事更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在經濟上輕徭薄賦,而且唐太宗重視吏治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唐太宗平生為政謹慎,這才使秦末動盪混亂的局面得以穩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埋下伏筆,史稱貞觀之治,由此可見魏徵的存在確實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必不可少的,馬說中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

  • 15 # 長春靈公子

    感謝提問。

    貞觀之治的形成還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生各種維度來衡量,也是歷朝歷代所謂盛世形成的重要組成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刨除篡改歷史以及亂倫的一些糟粕事以外,作為君主還是比較合格的,從晉陽起兵起征戰半生,為李唐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李淵冊封其為天策上將,開府儀同三司,也算是到了頂爵,直接威脅到了太子建成的地位。反之建成的能力也絕非史書和演繹中記載的那樣不堪,只從一點講:建成死後,隱太子舊黨時刻想著為建成復仇,包括魏徵,以魏徵的人品和個性,如果建成不堪,魏徵絕不會如此衷心效忠。

    貞觀朝長安城

    1、用人方面:魏徵歸降後,以直言敢諫著稱,確實匡正了李世民的一些過失,對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點。同時期名臣較多,諸如早期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早逝)、岑文字、李靖、李積(徐茂公)、後期的馬周、諸遂良等人。

    2、軍事方面: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3、經濟方面: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農民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唐朝也是少有的不歧視和壓制商業發展的王朝,開放通商口岸,加強民族融合以及國際交往,一時間長安城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

    4、文化方面: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歐陽詢、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一場場民族戰爭後,剛建立的初唐王朝終於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間,李世民以其知人善任、雄才偉略的帝王之力以及一眾名臣的的輔助,才得以出現貞觀之治,為未來一百多年的繁華奠定了重要基礎,所以,這並未是魏徵或者某一個的原因。

    貞觀之治

  • 16 # 貪吃的駱駝

    我們對於魏徵的基本常識是:他曾經是李建成的謀士,後來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登基稱帝。李世民因為魏徵的耿直,而選擇了把他招致麾下。後來魏徵雖然在李世民手下打工,但是他從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對於李世民的一些過失,他一直都是有一說一;而李世民則是胸懷寬廣,虛心納諫,因此他們二人一直都是君臣相濟的典範。

    可駱駝研究史料發現,魏徵除了直言敢諫,寫了一篇《諫太宗十思疏》,還參與編寫了一些史書外,幾乎沒有太多的政績。李世民真的只是看重他的耿直嗎?

    魏徵是如何成為李建成的幕僚的

    李建成並不是魏徵的第一個老闆,魏徵的第一份工作也並不是幕僚,魏徵在當幕僚之前,他的職業是道士。隋末群雄逐鹿,魏徵也被一個叫元寶藏的隋朝官員,拉入了紅塵之中。不過元寶藏比較有自知之明,沒有選擇自己樹旗起義,而是選擇了投靠李密。魏徵自然也跟著元寶藏,當了李密的僱員。據說魏徵曾給李密提供過一些建議,但是李密並沒有採用。

    當時,李密的敵人是王世充,李密在前期取得一些勝利,但是魏徵卻認為李密的未來並不樂觀。果然,不久之後,李密就被王世充給逼得降了李唐,而魏徵也再一次跟著換了老闆。在這段時間,魏徵立了一小功,他為李唐招降了以前的工友李勣,李勣是《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原型,現實中他的工作能力也很強,初唐時他和李靖並列為統軍的雙雄。這裡面有一點值得敲黑板,李勣家是山東豪族。

    魏徵招降李勣後,並沒有開心太久,因為不久之後,他就被河北王竇建德給抓住了。俗話說,一個優秀的男人,走到哪都會發光發熱。魏徵也不例外,他被抓後,就成為了竇建德的幕僚。不過他很快又換了老闆,因為李世民在攻打王世充時,順手就把前來給王世充助陣的竇建德也給滅了,所以魏徵再次回到了李唐有限公司,他的直屬上級,變成了公司的法定接班人李建成,從此,魏徵當上了李建成的幕僚。

    魏徵在李建成麾下都做了什麼

    魏徵跟了李建成後,李建成對魏徵很是器重,給他分配的職務是太子洗馬,其實就是太子的行政參謀。魏徵在這個位置上都做過什麼呢?據《舊唐書》記載,魏徵給李建成的第一個謀劃,就是多立功。李建成聽從他的建議後,平定了竇建德的接班人劉黑闥。在古代,打了勝仗,除了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實惠,那就是可以優先收攏失敗方的殘兵敗將為己用。

    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

    當時劉黑闥和竇建德佔據的地方除了河北之外,還有哪裡呢?是山東!當年的瓦崗寨雖然是在河南,但是瓦崗軍軍起義後,活動範圍並不侷限於河南,實際上也還有另外一個地方,也是山東。而李建成和李元吉集團的勢力範圍,也包括山東地區。所以當李建成想鞏固自己的實力時,山東是一個重要的地點,但山東民風彪悍,豪族眾多,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有自己的“保安隊”。

    那麼怎麼做,才能把這些勢力收歸己用呢?一是拉攏當地的豪門望族,或者有影響力的武裝力量,二是和當地百姓做朋友,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李建成在打敗劉黑闥後“獲俘皆撫遣之,百姓欣悅”(招降當地文臣武將,收攏民心)。這件時主要是由誰提出,並由誰負責辦理呢?自然是山東人民的老熟人魏徵(瓦崗軍中秦叔寶、李勣等都是山東籍),魏徵在為李建成收服山東各勢力的同時,也成為了山東各方面勢力的代言人。

    李世民為何看中魏徵

    李世民在河北、山東平定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去結交兩地的地方勢力,而是直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事變的同一年),才派人前去“陰結山東豪傑以侯變”,不過倉促之間應該並沒有什麼成效,畢竟那裡是李建成的根據地。所以在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家人都給殺了,對於二李手下的謀臣武將,放過的也不多,其中就有魏徵。

    魏徵在跳槽到李世民的麾下後,李世民為他安排的工作有這麼一條“安輯河北”,這表明李世民是知道魏徵的能力和影響力的。這裡雖然只提到了河北一處,但是駱駝認為這裡面應該也包括山東,因為不管是竇建德、劉黑闥,還是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把河北、山東看作一體的。所以當魏徵接下這個差事後,他又變成了李唐集團和河北、山東的聯絡人。

    小結

    由此駱駝認為,之所以魏徵能被李世民看重,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敢給領導“提意見”,而是他對於李世民安撫河北、山東有著特別的作用。而且李世民如果真把他當成一個耿直的人看待,也不會在侯君集等人造反後,疑心他會參與謀反,而衝動地把他的墓碑都推倒(侯君集等人曾被魏徵極力推薦)。

    這是駱駝的一點看法,希望對您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詩歌有沒有標準?你所認為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