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闌翎
-
2 # 如椽筆
澳洲一場大火讓人們對火災有了全新的認識。以現在的手段都沒有辦法撲滅大火,那麼在古代發生火災該怎麼辦呢?
其實,中國很早就有專業的消防機構,例如周朝的司煊、司耀,宋朝的防隅,元明的救火兵丁,清朝的防範火班等,民間也有火龍會等。這些機構的職能和現在的消防隊相仿。
而這些機構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清朝皇宮從順治到宣統268年中先後發生大小火災約17起,平均每16年發生火災1起。相比於明朝,清宮火災發生率明顯降低,這與清廷防範火班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遇上大的山火,因為火勢風勢複雜,以現在的技術也不能快速撲滅,要不澳洲也不至於被燒四個月了。而古代條件有限,遇到大點的山火,更沒有辦法,只能依靠天降大雨,或者是提前開出隔離帶。
古代就有“救火兵、消防兵”
政府中掌管火事的部門早已有之,早在黃帝時就設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安排國計民生時,就明確提出要有節制地使用火,以防範火災,為此,黃帝還設定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稱為“火政”。到周朝時稱司煊、司耀。
宋朝稱軍巡鋪、防隅,這也是中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宋仁宗即位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挑選精幹軍士,建立軍巡鋪。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防火災隱患。發現火警及時報告;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秩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紋絲不亂。
到元明時期稱救火兵丁,清朝初年稱防範火班。
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南京地區火災頻發,從1875年到1903年,全城共發生了513場火災。為了應對火災多發的局面,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先後從上海洋炮局購進4架新式洋水龍,以備應急之需。當時負責操作水 龍的“消防員”每救一次火,就能領到賞金一千四百文。當時,綠營軍、湘軍、淮軍等駐寧軍隊也參與滅火,他們主要負責維護火場秩序,協助水龍局運水,或是將著火建築用鐃鉤拉倒防止火勢蔓延。
隨著時代的變遷,滅火器具也有所發展。古代滅火的器具極為簡單,主要是一些盛水的大水缸,此外,還有一些形狀長圓、備有提樑的水桶,較先進的要說就是水袋、水囊之類的了。
水袋是用馬或牛的皮做成的,可以裝三四百斤水,袋口綁起來,插進一根去節的竹子,水就可以透過這根竹子流出來,出現火險時,就由三五個壯丁抓著竹子藉助袋口,向著火點注水。水囊用豬或牛的膀胱做成,裡面裝著水,起火時,把水囊扔到著火點上,水囊被燒破,裡面的水就能流出來滅火。
唧筒
明代一種被稱為“唧筒”的滅火裝置出現了,這在當時應該稱得上是較先進的裝置。據記載,“唧筒”的特點是“簡是長竹,下開竅,以絮囊水杆,自竅唧水”。它既能汲水,又能排出水。
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兩種唧筒。一種是水銃式唧筒,外表象水槍,其實是一個能夠上下伸縮的套筒。將它立放在水缸裡,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其腔,再壓下套筒,水即從噴口處射出。這種唧筒由兩具太監操作,射程可達20多米,能將水射到宮殿的簷口處滅火。唧筒在當時不僅用於滅火,更多的平時用於灌溉。
太平缸
作為明清兩代國都的紫禁城,由於裡面的房屋都是磚木結構,極易著火,為了以備救火之需,便在很多宮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為“太平缸”或“吉祥缸”,當時共有308口這樣的大缸。
水龍
水龍是清代出現的引水滅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一壓一抬木質手柄,裝在桶裡面的水受壓就會透過軟水管噴出來,這時只要將軟水管對準著火點,就能滅火了。早在同治年間,老城就有民間自發成立的消防組織“水龍局”。不同的地方,“水龍”的長度和設計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下端寬、上端窄、長約1.3米,重4-6斤。“水龍”構造分裡外兩層,裡頭一層用銅製作,可以上下壓動和拉伸;外面一層有的是用銅,有的用生鐵,也有的用5塊長長的竹片將外套包裹以防其變形。水龍底部是花籃底的鐵圈,鐵圈上有密密麻麻的孔,以便水更容易被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