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沉的歷史
-
2 # 凌煙閣論史
1100年時,宋朝想要雄起,還是大有機會的。
此時宋徽宗已經十八歲,成年人了。他十四歲被封為端王時,已經在琴棋書畫上有所造詣,而且也特別能玩,放風箏、鬥蟋蟀、踢球,無一不能。但是此時,他還只是一個愛好者,遠沒達到“藝術家”的地步。
當登上皇位之後,趙佶就認為:應該以國政為重。
銳意改革,大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他首先分析大宋面臨的總體局面:
外部環境上,與遼和西夏處於總體和平的環境,問題不大;與南洋的貿易形勢很好,大宋的瓷器、絲綢、茶葉供不應求;
內政上,宋哲宗力推王安石變法政策,取得了成效。
在這種情況下,趙佶召集改革派臣僚制定如下大政方針:
外交方面:維持與西夏和遼朝的和平局面,不主動生事,但大宋也不怕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用人方面:繼續大力推進變法改革,任用改革派人物;對於守舊派人物,全部貶為庶民,永不敘用,並派人看管起來,不許亂說話,不許亂走動,乖乖待著。有發牢騷的沒收家產,再說話的關進大牢;
經濟方面:大力執行王安石變法措施,發展社會生產,鼓勵全民建設新大宋;
軍事方面:繼續推行王安石變法的精兵政策,認真貫徹將兵法,將把大宋軍事力量帶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財產稅收方面:不給百姓增加負擔,各種賦稅能減的減、能免的免;同時加大基層執行力,使負擔真正落在三等以上富戶人家,防止被轉嫁;
官吏制度:大力改革,大量清除冗員,能幹的留用,其他願自謀出路的不要阻攔,否則就地轉為廂軍,為禁軍服務;
社會方面:控制大地主大富商的高利貸和土地兼併活動。
對外貿易: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外貿型經濟,如種桑養蠶、繅絲制綢,種茶樹製茶,製造瓷器,等等,南洋人們喜愛大宋的這些商品,我們就大力發展,大宋與海外均得到好處。
趙佶知道政策制定相對容易,但是重點和難點在於執行落實,以及落實中政策不打折不走樣。於是趙佶建立了一個執行督查隊伍。每個路派出幾支隊伍、多少人,都由趙佶本人親自安排,有明的有暗的,直接掌握各地政策落實執行情況,並及時密摺奏報趙佶。趙佶就能據此及時做出處理,對有執行不力的官員及時進行訓誡、降級、甚至撤職,對於違法勾結地主富豪轉嫁負擔欺壓百姓的官員,直接下獄,交審刑院和刑部從嚴處理。
一時間,大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並稱頌趙佶為明君。
趙佶並沒有驕傲自滿,他兢兢業業推行了20餘年。此時的大宋,國家財政收入達到了新的高峰,人口達到了1.6億,軍事力量也有了全新的面貌。
抗金援遼,取回幽雲十六州部分土地,讓大遼稱臣納貢1115年,當出使遼國的使臣回來後,向趙佶報告了遼國東北部新崛起的金國情況:
此國的人口組成,就是中國史書上提到的肅慎,現在遼華人稱他們為女真。女真人生活在山川林地之中,以漁獵為主,也有遊牧,還有部分農耕。現在遼國東北部的重鎮黃龍府已經被金國佔領了,遼國征討也失敗了。
當時趙佶沒有太在意。時間到了1119年,聽說遼國國土竟然被金國奪去了近一半。
有人認為應該聯金滅遼。因為遼國這100多年來,多次欺辱大宋;在哲宗皇帝時,大宋乘勝追擊奪取了西夏土地,遼國竟然出來干預,我大宋本可以一舉消滅西夏小國。
另外有人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應該助遼抗金。因為大宋與遼國交聘往來100多年,雖然也有齟齬紛爭,但是,遼國自真宗以後從沒有侵略過大宋,雙方維持了百年和平,而且雙方長期來往,已經互相熟悉對方的行為方式,有問題也好處理。而金這個國家則不一樣,據現在的情況看,生猛異常,且聽說遼國天祚帝求和也不允。我們大宋對金不熟悉,不能指望他們將來也像遼那樣遵守契約。因此,我們應該助遼,以之為我大宋北方屏藩。況且,如果大宋出兵挽救了大遼,大遼與大宋關係還能像過去那樣嗎?必然是主從異位啊。
趙佶聽完各方意見,當即拍板:抗金援遼。
於是1120年,大宋的精幹軍隊一百年來第一次跨入大遼境內。此時大遼丟了上京,天祚帝正從上京向西京(大同)撤退。大宋進入遼境之後,完全獨立作戰。在遼國的情報支援下,最開始的一個月,因為宋軍多年未戰,輸多勝少,但很快適應了形勢,調整了戰法與武器裝備,金軍開始節節敗退。到1120年底,大宋軍隊已經奪回了大遼上京。金人是部落聯盟制,雖然成立了國家,但是其內部各個小部落聯盟、部落首領等人,有的無法承受失敗,於是脫離阿骨打的聯盟,自行與宋軍和解散去。阿骨打最後勢單力薄,不得不投降。
大宋認為不能把金徹底消滅,否則大遼可能迅速壯大,這對大宋不利。於是在大宋主持下,大遼與女真人約定了和平:阿骨打取消國號,仍然退回原地,在貢物之上,分20年賠償戰爭損失,其部落自行組織超過100人的集體活動都要上報,等等。阿骨打跪服。
遼國對大宋的拯救舉動異常感動,不但取消了歲幣,還把幽雲十六州中的易洲、涿州割讓給大宋;並答應每年給大宋供奉5000匹軍馬;從此向大宋稱臣,願做大宋北方屏藩。
此次勝利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其國際影響很快反饋回來:西夏取消歲幣,每年供奉大宋軍馬2000匹,對宋稱臣,撤出宋夏爭議地區。
趙佶目光轉向海外此時的大宋,其國力和影響力達到了成立以來的最高峰。北方和西北方的陸上邊界進入了穩定期,趙佶把目光轉向了西域和海外。
河西走廊已經長期處於西夏控制之下,大宋想要通西域,必然要與西夏重啟刀兵。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
與南洋的海外貿易規模已經很大,但是,南洋之外是什麼樣的?那裡是世界的盡頭,還是新世界的起點?
趙佶於是派出了大宋海軍艦隊,去探索南洋之外的世界。一些民間商船聽說之後,主動願意跟隨提供嚮導。大宋出臺政策鼓勵民間拓展海外新市場。
於是,趙佶帶領大宋開啟了全新徵程......
(完)
-
3 # 棲鴻看紅樓
不難,甚至不用限制在哪一年。直到靖康之難的前夕,北宋仍有勝算。
東京保衛戰其實有兩次。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南下,宋徽宗退位,以“亳州進香”為藉口南逃,把東京這個爛攤子扔給大兒子宋欽宗。
宋欽宗,這時候還是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這位青年之所以能當皇帝,是因為他是太子。之所以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是長子。他並不受寵,他的母親也不受寵,甚至他很多次經歷了險些被廢的危機,也沒有培植起屬於個人的勢力。
把帝國交到這麼一個青年手中,宋徽宗的心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問題是儘管如此,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仍舊取得了勝利:各地軍隊進京勤王,民眾也自發組織起來,金軍沒佔到什麼便宜,鎩羽而歸。
問題是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之後,宋欽宗這個“有時清楚,有時糊塗”的小皇帝,開始犯糊塗了。他把各路勤王軍隊打發回原駐地,在對金方面幾乎不設防,又解除了李綱(東京保衛戰的實際領袖)的權力,民心散盡。
於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秋天,金軍第二次南下圍城。在北宋政府內部的不斷爭鬥之中,在民眾艱苦卓絕的抗爭之中,在金軍的頤指氣使耀武揚威之中,宋欽宗出城談判被扣押,宋徽宗(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勝利之後,這位“亳州進香”完回到了東京)與宗室、女眷、大臣三千人成為俘虜。北宋滅亡。
不需要現代人的智慧,不需要穿越,也不需要回到1100年。在金軍第二次南下以前的任何一天,宋政府都可以避免滅亡的命運。
北宋滅亡,亡於政府的不作為。
-
4 # 阿杜談古論今
假如我能穿越過去就一年時間我就採取以下措施:
1 由於是穿越者我可以自己編寫一套治國的大致方略,雖然不會太全面,但我想面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這套治國方略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
2 好的治國方略一定也要有好的執行力才行,我可以安排李綱負責政治方面,由他出任宰相可以由他組閣。軍事方面我可以安排宗澤負責,种師道從旁協助(我肯定結合我所掌握的現代知識編寫一本訓練大綱,雖然不會太完善,但我想在那時應該足夠用了。)种師道負責軍事訓練工作,宗澤主持常務工作,大的方向必須由我把控。
3 任命司馬光組成新的監察部門,蘇軾從旁協助,儘量高度模仿現在的紀監委。
4 由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組成一個類似於現在人大或者政協的部門,可以積極的徵求各方有利於治國方面的意見。
5 由韓忠彥、李清臣等人專門成立一個小組,我可以自任組長,專門研究提高廣大老百姓和軍隊的信仰意識,以增強對整個國家使命感,軍隊要明白為誰而戰,戰之能勝。
以上這些都安排以後,我可以把控大局,具體工作各司其職,由於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的,我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和佈署國家的外交和國防等大政方針。我想不出幾年經過我的治理北宋一定會非常強大。 -
5 # 依稀說史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如果我穿越回宋代成為宋徽宗的話,我會以為我的方式拯救宋朝。1100年正月份,宋哲宗去世,同月端王趙佶即位稱帝,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宋徽宗登基之時,北宋雖然揹負了不少政治負擔,但是並沒有到崩潰的地步。宋哲宗在位期間,對國家進行了一定整治,宋朝有了恢復的跡象。宋徽宗上臺之後,北宋的各項政策和國家局勢,才逐漸走向了死局。
如果想知道如何拯救北宋,就需要知道宋徽宗登基之時,以及在位期間北宋出現了哪些問題。
宋徽宗即位之時北宋面臨的問題是當時朝堂之上存在嚴重的新舊黨人之爭,而且還有一些投機分子。當時農民的生活困苦。朝廷吏治腐敗,貪汙之風盛行。最嚴重的問題當屬北宋長時間的積貧積弱。宋徽宗登基之後又出現一些新問題。宋徽宗用人不當,任用了一批於國家社稷無益的奸臣。面對北方崛起的女真族,沒有充分重視,對外政策出現了偏差。宋徽宗自己荒淫腐敗、不思進取,加速了北宋滅亡。
既然我是穿越回去,自然具備了現代的知識儲備,當然也知道當時北宋的問題,也知道北宋之後的結局,以及當時的歷史發展程序。我穿越成宋徽宗之後,需要做的是憑藉自己已經掌握了歷史知識,如果扭轉北宋的命運,讓北宋可以延續更長時間。
首先,我會告訴自己剋制自己的種種不良慾望。時刻告訴自己如果自己不努力的話,今後的靖康之變中自己和家人將會被金人侮辱,而且會導致王朝覆滅。比如這時候我會將自己對異性的慾望剋制在後宮範圍內。我不會在全國範圍內尋找花石綱,也不會在全國範圍內搜尋其他奇珍異寶。我只會將自己對書畫的喜愛剋制在愛好範圍內,絕不會影響政事。此外我會每天保持勤政狀態。只有自己身子夠正,不正之風才會逐漸遠離自己,昏君的氣質才會逐漸離開自己。
其次,我會親賢臣、遠小人。由於我已經熟悉宋朝歷史,所以知道當時朝廷中哪些是真正的賢臣,哪些是小人。當皇帝之後我會找藉口誅殺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等人,並且公佈他們的罪狀,表明自己遠小人的態度,以警示那些小人。我會提拔宗澤、蘇轍等人,駕馭好章惇等人。等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提拔李綱、韓世忠、劉光世等人。透過廢黜、斬殺小人、奸臣,任用賢能之士穩定國家局勢,選擇一批精幹之士,治理國家。
第三,整頓吏治。任何政策的實施,任何事情都需要官員來做。如果沒有一支精明能幹的官僚隊伍,我宋徽宗實行的任何政策和方針最後都會是一紙空文。整頓吏治時,先改革科舉制度,透過科舉選拔新鮮血液。明確官員的考核制度,嚴格官員獎懲制度,裁汰不合格的官員,提拔出色的官員。裁汰部分部門,明確部門職責,明確官員職責。最後進行有限度的反腐,澄清吏治,淨化官場,贏得百姓支援。
第四,堅持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有益之處,針對北宋初年分權過重和重文輕武的政策進行改革,尤其是加強軍事改革。調整更戍法,讓固定的武將訓練士兵。調整募兵制度,減少軍隊人數,挑選精銳部隊,裁汰老弱,減輕軍費開支。相對提高武將和士兵地位,適當放權給武將。透過軍事改革,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加強大宋的國防力量。除了強化軍事力量之外,還會加大北部國防建設。在沒有掌握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在北方邊疆設立更多的人工屏障,尤其注意設立針對騎兵的人工屏障。任用宗澤、韓世忠等負責守衛北方邊疆和東京附近,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第五,減輕老百姓的稅賦負擔,減輕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適當提高老百姓的福利。北宋政府財政長期處於赤字狀態,但是北宋的地主卻非常富有,相對來說老百姓的生活則相對困難。由於朝廷的腐敗,以及一些勞民傷財的行為,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比較困苦,最終出現了農民起義。如果能保證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便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農民起義。這樣便可以穩定國內局勢,避免從內部消耗國力。
第六,聯合遼國,打擊金人。由於我是穿越者,我自然知道金人會崛起,所以我會提前聯合遼國,讓遼國趁早解決金人問題。要麼提前隔離分化,要趁早鎮壓。當然遼華人未必相信,未必能趁早將金人扼殺。金人成氣候之後,我會派軍隊和幫助遼華人,一起打壓金人,將金人扼殺在搖籃之中。如果遼宋兩國聯合絞殺金人的話,新生的金朝政權未必能打得過兩大國的聯合絞殺。我派出的軍事將領將會是宗澤、韓世忠、劉光世、岳飛這樣的將軍。我還會特別叮囑主將宗澤重用岳飛這位年輕將領。如果能將金人扼殺再搖籃之中,那麼金人後來就不會對宋朝產生威脅。宋朝也會避免靖康之變。
第七,選擇合適的儲君。通過歷史來看,宋欽宗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也是一個沒有能力的君主。宋徽宗這麼多兒子中,比較有能力的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選擇立趙構為太子,並且好好培養他。同時也會把後來的一些優秀將領,提前配備給太子,形成太子的相對實力集團。同時找到秦檜和苗、劉等人,將其處死以絕後患。
當然這也只是假設,假設一個具有一個歷史知識的人穿越到古代。不過根據穿越的基本原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即使現在人穿越回古代,也不能任意改變歷史。假如有穿越的可能的話,也無法改變宋朝歷史的程序,靖康之變還是會發生。
回覆列表
公元1100年為北宋元符三年,這一年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哲宗又英年早逝,北宋的皇位由其弟端王趙佶繼承,趙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
眾所周知,北宋最後是葬送在宋徽宗的手裡,而現在我們就穿越到1100年成為宋徽宗,看看能否來挽回北宋滅亡的命運。我作為一個穿越者,也是一個對於北宋末年的歷史有一定的人,因此這就等於開啟了上帝視角,改變宋徽宗的一些錯誤做法。
首先就要在軍事上,持續宋哲宗時期對於西夏的高壓態勢,在政治上也是遵循宋哲宗的做法積極支援新法變革,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強國力。政治上的做法更是挽回北宋危機的關鍵所在,因為此時立國已經一百六十年的北宋王朝早已經積重難返。如果不進行壯士斷腕的改革,國家必亡。
不過以上的做法可行性不大,擁立宋徽宗的是北宋朝堂上的守舊派勢力,站在其對立面的革新派左相章惇、蔡卞等人都是反對宋徽宗即位的,作為穿越者的“我”能行嗎?
拋開上面的這些問題,比政治上的隱形危機更明顯的軍事上的危機。在北宋內部由於貪官汙吏、腐敗橫行造成了大量的農民起義,其中尤以南方的方臘起義規模影響最大。雖然最終北宋政府平定了農民起義,但是對於北宋內部的統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比國內農民起義威脅更大的是北方女真族的崛起,在歷史中,宋徽宗錯誤的採取了“聯金滅遼”的對外政策,也是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成為宋徽宗後一定會放棄“聯金滅遼”的決策,應該是積極調集軍隊開到北部邊疆進行戰備,宋軍中最有戰鬥力的西軍一定要部署到位。
以上的這些措施僅僅是隻是拖延北宋的滅亡速度而已,從根本上事無法避免北宋滅亡的命運。今天又很多的歷史幻想家認為:如果某某不這麼做就可以避免某某事,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是大勢所趨罷了。一個王朝的滅亡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即便他是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