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達達令觀史

    楚漢之爭劉項爭霸的故事幾千年來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人們都對力能扛鼎、屢破劉邦的項羽奉若神明,也為他最後兵敗垓下、拔劍自刎的結局扼腕嘆息。很多人都想不通出身名門、才能傑出、年輕有為、霸氣外漏的一代戰神項羽為何會輸給一個身份低微、屢戰屢敗、鬼話連篇、出爾反爾的劉邦?是命運不濟、蒼天不佑還是劉邦過於狡詐?哲學上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筆者認為項羽的失敗怨不著別人,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一、勇而少謀,過於自負

    項羽勇猛天下無雙,這點無可置疑。整本《史記》中記載“力能扛鼎”之人只有兩人,一個是劉邦七子淮南厲王劉長,另一個就是項羽,可見項羽本人絕對武藝高強。項羽的履歷比劉邦優秀太多,楚國貴族出身,24歲參加反秦起義,上來就做了副將,鉅鹿之戰以數萬楚軍對陣章邯、王離的四十萬秦軍毫不膽怯,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破秦軍主力,鉅鹿之戰使項羽一戰成名,諸侯們對項羽徹底折服,諸將士在拜見項羽時甚至都不敢抬頭看項羽。

    除了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也是項羽的封神之作,當時劉邦帶領56萬漢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彭城直接就把彭城佔領了,而此時深陷齊國戰場的項羽聽說自己的老巢被劉邦端了,立即組織了3萬精兵回救彭城,從數字來看,3萬對56萬,兵力如此懸殊,項羽應該是必敗無疑了。可是項羽再次證明了,人多不一定管用,強悍、訓練有素的楚軍是可以以一當百的,項羽從早晨開始和劉邦對陣,到了中午就把漢軍打的四處潰散,最後劉邦的父親、妻子被項羽所俘,劉邦本人更是狼狽的帶著幾十個隨從逃跑了,56萬的聯盟軍就這樣被項羽的3萬精兵打得屁股尿流,漢軍損失慘重,這讓劉邦再也不敢輕易和項羽硬碰硬了。

    這些以往的戰績都是項羽自負的資本,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他一生征戰七十餘仗,無一敗績,這樣的成績讓項羽執著的認為武力是能解決一切的,過分痴迷武力讓項羽根本看不上劉邦等人耍的一些陰謀詭計,他本人解決問題從來都靠武力,不拼計謀,因此陳平、范增等謀士在項羽這邊無法伸展拳腳,紛紛出走。

    項羽打天下用武不用計,不代表劉邦不用計,在滎陽對峙期間,劉邦曾多次派彭越切斷楚軍的糧道,使得項羽疲於奔命,來回奔波,屢屢落入劉邦的陷阱之中而不加悔改,不尋找解決的辦法。殊不知戰爭從來都不是個人秀而是團體賽,打天下要拼武力,更要拼智謀,項羽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平定天下的幻想必然會被現實擊得粉碎。

    二、識人失察,用人相疑

    都說21世紀是人才的競爭,其實不論哪個朝代,人才都至關重要。對比劉邦和項羽不難發現,劉邦陣營人才濟濟,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曹參、彭越自不必說,連一些在史書中只出現過幾次甚至一次的酈食其、陸賈、袁生、鄭通等人都智計百出,為劉邦奪取天下建言獻策,立下大功。

    反觀項羽陣營,除了范增好像沒有其他能拿出手的人才,而就這唯一的謀士項羽也沒能好好對待,僅憑陳平一個低劣的計謀,就成功離間了項羽和范增,導致范增負氣出走,項羽最終兵敗自殺。而劉邦陣營的陳平、韓信、英布等人原本都在項羽手下,這些人就因為在項羽手下得不到重用最後投奔劉邦門下。而項羽在識人、用人方面的失誤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對親屬的盲目相信。鴻門宴中劉邦最終能安全逃出得益於一個人的傾力相助,這個人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話說在項羽到達函谷關後,因為劉邦派兵把守而不能入關,項羽大怒,準備第二天就攻打劉邦。此時項羽有四十萬楚軍,而劉邦只有十萬士兵,兵力懸殊,如果項羽討伐劉邦,劉邦必敗無疑。

    而項伯因為之前跟張良交好,不想張良被俘,便夜奔漢軍給張良通風報信,經過張良和劉邦的一番忽悠,項伯信以為真,回去給項羽彙報,說劉邦並無反心,一切都是誤會。項羽和項伯一樣天真的相信了劉邦的話,劉邦由一個頭號敵人一下子變成了項羽的馬前卒,成了有功之人。

    令人費解的是,討伐劉邦這是何等軍事機密,當聽到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時,項羽沒有因為項伯的背叛而對他施以懲處,反而輕信劉邦的開脫之詞,僅僅因為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就忠奸不分?這個項伯曾多次暗中幫助劉邦,鴻門宴上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時,他以身護劉;在項羽分封諸王時,他勸說項羽將漢中封給劉邦;在項羽大怒要烹了劉邦的父親時,也是項伯出言相勸,救了劉太公一命。自己身邊安插了這麼一個劉邦的眼線,項羽居然三番四次被項伯忽悠,多次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就是對親屬的盲目相信。

    ②、對人才的輕視冷落。前文說過,劉邦賬下的許多能臣良將剛開始都在項羽陣營待過,可是都因為項羽不尊重人才、沒有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導致了人才的流矢,無奈之下投奔了劉邦,在劉邦手下大展其才,反而成為了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的絆腳石。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淮陰侯列傳》

    當韓信平定了齊國,大敗楚將龍且,劉邦、項羽在滎陽僵持不下之時,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想讓韓信背漢降楚,韓信當時說了一番很傷心的話,他說“我在項王陣營時,官不過是個郎中,職位不過是個執戟的衛士,說的話沒人聽,貢獻的計謀沒人採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可見韓信在項羽陣營人微言輕得不到重用,而在漢軍這裡卻受到劉邦的重視與信任,能讓韓信盡展其才,所以韓信才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劉邦,背棄項羽。

    ③、對親信的輕易猜忌。劉邦稱帝后,在評價項羽時,曾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就是說項羽陣營中只有一個謀士范增,也沒有得到他的重用,反而被項羽懷疑,無奈之下范增被迫出走。范增的出走,也是項羽覆滅的原因之一。

    范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二人的關係應該是亦師亦父,然而就算這樣的關係,項羽對范增的建議也是多次被棄之不用。在鴻門宴之前范增就曾給項羽說過,劉邦進駐關中以來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人志氣不小,讓項羽趕快討伐劉邦。

    第二天在鴻門宴上,范增三次舉起玉佩暗示項羽趕快向劉邦動手,項羽全都置若罔聞,之後范增又派項莊舞劍,想借機刺殺劉邦,卻遭到了項伯的阻撓,結果讓劉邦順利逃脫,范增在鴻門宴之後就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在劉邦被困滎陽向項羽求和時,范增向項羽進言:此時應趁勝追擊,如果現在放走劉邦你一定會後悔的!於是項羽繼續緊攻劉邦,陳平利用項羽自大、多疑的特點,利用反間計在項羽使者到來時,佯裝以為是范增的使者就盛情款待,後知道是項王使者後便冷眼冷飯,讓項羽知道後以為范增暗中與劉邦勾結,結果對范增大為疏遠,最後范增知道項羽起疑,他早已看透項羽知道他不能成大事,便負氣出走。

    綜上所述,項羽識人不準、用人相疑,聽不進去他人的建議,難以留住人才這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大原因。

    三、政治幼稚,不得人心

    《孟子》中曾說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項羽的失敗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他不懂政治,暴虐殘酷,不得人心。

    第一,坑殺二十萬投降秦軍。鉅鹿之戰後,章邯率領秦軍與項羽在漳河繼續對峙。章邯因為屢屢敗於項羽怕被秦二世問責,便派使者回咸陽解釋,然而當時趙高當政,根本不給使者進諫皇帝的機會,知道求生無望的使者便回到秦營勸章邯投降項羽。由於諸侯軍中很多人之前曾做過秦朝的徒役,秦兵像對奴隸一樣對待他們,等到秦軍投降,諸侯軍對秦軍自然也毫不客氣,雙方有了矛盾。有人便向項羽打報告,認為投降的秦軍如果回到關中便不好控制,於是項羽決定坑殺降軍。二十萬秦軍被坑殺,訊息一傳出天下譁然,秦地的百姓聽說自己的親人就這樣被項羽殘忍殺害都認為項羽暴虐。

    第二,殺害子嬰焚燒秦宮。項羽到達關中後,聽說劉邦想要當關中王,立秦王子嬰為相,這讓項羽大為惱怒。項家與秦朝有著血海深仇,當年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死在了秦將王翦的手下,這讓項羽仇視秦朝的一切,當年滅楚殺親的王翦、秦始皇早已不在,於是項羽就把這筆賬算在了秦王子嬰的頭上,殺害子嬰,焚燒秦宮,掠奪財寶,虜走美人,項羽的行徑儼如一個強盜,徹底敗壞了自己的口碑。這與進入關中後,財寶無所取,美女無所幸,與秦人約法三章的劉邦高下立現。

    第三,驅逐暗殺義帝。當初起義之時,為了有一個六國領袖能夠把各路諸侯召集起來,項梁採納了范增的建議立了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起義軍之首,依然號稱楚懷王。楚懷王和各路諸侯約定誰先到關中誰便為關中王,之後劉邦雖先行到達關中但與項羽力量懸殊便不敢稱關中王。鉅鹿之戰後,雄霸天下的項羽本來想讓楚懷王封自己為王,不料熊心卻堅持之前的約定,不肯封項羽為王,這使得項羽懷恨在心,自封為西楚霸王還分封了十八路諸侯。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將其徙於長沙郴縣,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義帝被殺讓各路諸侯為之震驚,認為項羽殘暴不可共事,紛紛背叛項羽。

    第四,沒能擺正自己與劉邦的關係。在劉邦進入關中滅了秦朝之後,劉邦和項羽的關係就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由同盟友軍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可是項羽沒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鴻門宴上因為項伯的幾句辯解之詞,就對劉邦的忠誠深信不疑。鴻溝協議,輕易答應劉邦的撤兵請求,放回劉太公和呂雉,不給自己留一點制約劉邦的籌碼。在多次被劉邦所騙之後,項羽還能對劉邦沒有任何防範之心,這點還真的“很傻很天真”。他沒有看出劉邦胸懷天下,天下一天沒有平定,你項羽一天沒死,劉邦怎會輕易收兵。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他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滿足眼下的快意恩仇,沒有絲毫的長遠考慮,不懂得拉攏各路諸侯,安穩民心,最後終致眾叛親離,自己成了光桿司令,他的失敗都是咎由自取。

    四、目光短淺,不堪一擊

    從項羽的一生來看,他本人並沒有稱霸中原的野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替先祖報仇,推翻秦朝,為此他殺子嬰、燒秦宮、誅秦將,他痛恨秦朝的一切。推翻秦朝之後,他並不打算留在關中稱帝,而是思念故土,想要返回故鄉。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史記.項羽本紀》

    有人曾經勸說項羽,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可以留下來建都成就霸業。但是項羽卻說: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勸說項羽的那個人聽了項羽的這番說辭,就嘲諷他是沐猴而冠,沒有一點人的大志向,項羽聽後就讓人把那個人烹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稍微有點成績就容易滿足,還特別虛榮,想要炫耀自己的這份榮譽。而且沒有容人之心,聽到別人詆譭自己的話就睚眥必報,非要置人於死地。

    滅了秦國,分封完各路諸侯,項羽就打道回府了,他之後又出山去攻打齊地,是因為田榮不滿項羽的分封殺死了齊王市之後自立為齊王,這惹惱了項羽,他才派兵去攻打田榮。而此時劉邦也不滿僅僅佔有巴蜀之地,而攻打三秦,這些人都不聽項羽的分封,私自發動兼併戰爭,項羽為了維持自己劃定的天下格局,才被迫東征西討,如果各路諸侯安安穩穩的待在自己的封地,項羽可能就在彭城待著舒服的做自己的西楚霸王了。

    此外,在項羽兵敗垓下之時,他並沒有像劉邦一樣屢敗屢戰,他是有機會渡過烏江東山再起的,但是項羽沒辦法接受這人生的第一次敗績,在經過頑強抵抗看到自己氣數已盡時,他選擇了自殺,他曾是那麼驍勇善戰又是如此不堪一擊,一代戰神以自刎的形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謝幕。

    五、達達令說

    項羽為人們所稱道,是因為他破釜沉舟時展現的勇氣和魄力、是霸王別姬之時的悲壯與柔情、是垓下自刎時的悽然與決絕,他最大的悲劇在於他明明是一個傑出的將才卻被推到了一個領袖的位置,他不明白做一個合格的領袖不需要自己在某一領域很專業,而是要知道誰是專業人才,然後拉攏過來為自己服務。僅僅依靠武力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一個政治矮子終究是要被政治舞臺所拋棄的。

  • 2 # 舊時樓臺月

    項羽絕對稱得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大將之一,自24歲起兵開始,歷經了70多場戰鬥可謂是百戰百勝,但最終還是落了個自刎而死的下場。

    而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從內部原因上來看,項羽身為天之驕子,及冠不久就成就了霸業,難免剛強直爽,胸無城府。征戰無數的他過於暴戾,在進入秦王宮之後大肆屠燒,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相比於劉邦來說他缺少政治敏感度,最後陷入了了四面楚歌的困局,其實他大可東渡烏江從頭再來,可是他卻只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就自刎而死。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地理條件對於戰爭的成敗也有很大的影響,被封為漢王的劉邦佔據巴蜀之地,這些地方自然條件好,經濟發達,戰略地位也很重要。項羽在佔據秦國都城之後,把這三座城池分封給了他人,自己卻以貧窮的彭城為都,這個地方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平坦,易攻難守。

    一、項羽失敗的內部原因:其剛愎自用的性格和過低的政治覺悟註定難成大業

    (1)政治選擇的錯誤:

    項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暴政之後,並沒有像秦朝那樣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王朝,而是延續了戰國時期的分封制。

    他把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好的地域劃分給了自己的親信,把之前的六國貴族後裔發配到了偏遠的地方。顯然這最終導致了舊貴族與項羽集團之間的矛盾。

    對於劉邦的分封更是錯上加錯,項羽認為巴蜀地區地勢險峻,無法對他的統治造成威脅,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分封給了劉邦。他的這個做法大大忽視了這個地方的軍事價值,此地乃是一塊絕佳的易守難攻之地,並且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對於劉邦之後的軍事活動來說這塊寶地,是一塊絕佳的軍事後方基地。

    更難想象的是,他竟然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別安排給三個人統治,當時秦朝剛剛被滅,很多百姓心中的不滿還沒有被安撫下來,因此這三個人在當地十分不得民心,劉邦瞅準了這一機會,趁機攻佔關中地區,並且一步步做大起來。

    總之,項羽對於土地的不當處置,使這個本來統一的國家漸漸走向了分裂,這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也註定了項羽之後失敗的結局。

    (2)過於迷信武力:

    在《項羽本紀》中曾記載,項氏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將領,從這方面我們可看出,他出生於武將世家,家世顯赫又得到了季父的培養,顯然是一個人中龍鳳。但是,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的他,並沒有為自己制定出明確的戰略目標。

    從他用武力推翻秦朝的統治之後,“分土為王”就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這種做法,除了使剛剛統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混亂,還導致他不得不利用武力到處去鎮壓,在討伐齊國田榮時,劉邦趁此機會佔領了楚都彭城,之後項羽率領3萬精兵回救,但是後方卻被漢軍將領突襲。

    與此同時,韓信正在消滅北方六國,拉攏項羽陣營的大將,慢慢的,漢軍形成了對楚的戰略包圍。沒有固定後方補給的項羽糧草殆盡,被破簽訂了《鴻溝合約》。

    合約簽訂後,他再也沒有想過另一步動作,只得率領軍隊東歸,而劉邦卻接受了張良等人的建議,撕毀了合約,出兵討伐楚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3)不得民心:

    在《高祖本紀》中記載,項羽在到達秦王宮之後,就開始組織士兵大肆燒殺搶奪,屠戮百姓無數。而劉邦此時卻與秦朝的父老《約法三章》。顯然百姓們的內心更傾向於劉邦,爭相把自己家的牛羊酒食獻給軍隊,但是劉邦卻拒絕不享受,於是,當時的秦朝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除此之外,他還除掉了義帝,雖然他已經起兵造反,但他還算是臣子,這樣一來,他相當於犯了“弒君之罪”,那麼任何人都有了起兵攻打他的理由。

    總之,項羽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得民心,在與漢軍的“垓下之戰”時,漢軍之所以可以找到他,就是因為有一老農為劉邦指路。

    (4)用人不明:

    項羽所親信的近臣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過去楚國的宗親故舊;

    另一類為楚國之外的人

    項羽有著濃厚的宗親意識,比如說他手下的項伯、項佗,項莊等人都是他過去的親信。

    其實,一開始他身邊是有很多人才的,比如說韓信、陳平、龍且、范增等,但漸漸的這些人都離他而去了,最後只剩下過去的宗親貴族。

    這些人之所以離他而去,是因為項羽本身性格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分不清楚忠臣和姦臣不善於納諫,漸漸的很多人都和他產生了隔閡,最終離他而去。

    英布本來是項羽的愛將,多次以少勝多戰功顯赫,被封為九江王。但到了後期,項羽多次向他調兵,他卻稱病不出。因此項羽埋怨他,於是便派使者去召見他,在這種情況下鯨布更加害怕,不敢前去 。正好劉邦派使者來勸降,於是他便“反楚歸漢”了。

    除了這些人之外,他的宗族也是如此。雖然項羽十分信任項氏家族,但有些人甚至成為了內奸,項伯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幫助劉邦,本來函谷關時項羽完全可以戰勝劉邦,但是項伯為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情,洩露了軍機,還和劉邦成為了兒女親家,最終導致鴻門宴時劉邦順利逃走。

    二、項羽失敗的客觀原因

    (1)戰略地理原因:

    縱觀歷史上的君主,沒有一位不是認真挑選都城所在地,都城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有了穩固富庶的根據地才能在戰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項羽選擇的根據地是彭城,在現在山東商丘地區,這個地方春秋時期屬於宋國,土地貧瘠物產匱乏,完完全全的窮鄉僻壤之地,經濟相當落後。

    項羽把其他廣袤的領土分給了九江王等人,而自己卻佔據著貧窮的楚國九郡,因此他的立國基礎相當薄弱,無論是兵力還是經濟都無法與劉邦的漢軍相抗衡,儘管江東八千子弟驍勇善戰,但也難敵裝備完善的10萬虎狼之師。

    另外關中平原被群山環繞,形成了易守難攻之勢。相反項羽所居之地,地勢平廣,雖然有利於步兵和車隊前進,但是也造成了防禦困難。

    韓信在之後受到劉邦的命令,率兵南下進入楚國境地之後,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廣陵,都沒有受到有力的抵抗,這場軍事活動把項羽在淮北後方的巢穴摧毀殆盡,讓他陷入了無法補給糧草的境地。

    (2)經濟地理原因:

    經濟發展對於軍事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楚漢戰爭之中,項羽沒有能夠佔據有利的地理條件,也導致了後期軍事活動無法順利執行。

    當時,敖倉是秦末關東最大的糧倉,一開始,劉邦正是守住了此地,才頂住了項羽的主力進攻,使楚漢戰爭轉入到相持階段。

    在項羽攻破此地之後,漢軍屢戰屢敗,但是項羽在勝利之後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劉邦趁此機會,又一次攻佔敖倉,把主力軍隊都調集在此嚴加防守。

    總結:

    項羽這一生雖然短暫,但也十分輝煌,在很多原因的融合之下,他沒能坐上至尊寶座,但他到底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成功在於年少成名,氣勢輝煌,但他失敗也在於此!

  • 3 # 飛奔的辣條君

    實際上,項羽的失敗,是舊秦時代貴族精神在時代面前的敗退,是時代的車輪徹底倒向封建制度時舊勢力退場的輓歌。

    項羽的出身,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名門貴族之後。從項羽的身上,我們也能很清楚的看到他身上屬於那個時代,那個階層的人獨有的特點。尚武,勇猛好戰,同時崇拜個人力量,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喜歡所謂的貴族尊嚴,視義氣,恩情之類重於生命。會嚮往類似於宋襄公一般公平的決鬥性質(整個戰爭中,他做的最過分的事就是把劉邦老爹抓來威脅,結果劉邦不吃這一套,他還好吃好喝招待著)。不過這卻催生出了他的剛愎自用,過於自信。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這是這個人的出身決定了他的性格,是歷史的必然。

    與之相反,劉邦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這麼好使怎麼來,無所顧忌。他雖然看起來不尊重儒生,見面了還往人家帽子裡撒尿,但是書生的話他真的聽。有個昏儒勸他將地盤分給六國之後籠絡人心,他立馬派人去做,差點釀成大禍。張良及時勸導他,他又及時收回命令。雖然有時可能會做出錯誤決定,但是在戰爭中,這是難能可貴的執行力。反觀項羽,就不多說了,勸不動的主。

    後來,戰爭結束後,故齊王田橫逃到一座島上,劉邦派使者召見。他領著兩個隨從跟著使者,在離洛陽三十里處自刎,將人頭給劉邦送去。劉邦將其厚葬,門客一同自刎陪葬。訊息傳來,跟隨上島的五百門客全都自刎追隨主公。實際上,劉項戰爭之後,隨著封建制度分封體系的建立,項羽身上這種所謂的貴族的精神,基本上很少出現在中國歷史,市井之風逐漸興起,這種精神也作為一種過去的時代,僅僅供人憑弔。

  • 4 # 李時針的時針

    在推翻暴秦的統治中,出力最多的就是項羽和劉邦了,但是作為楚國後裔的項羽出力更多,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項羽作為楚漢爭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為什麼就那麼容易失敗呢?

    有人說是項羽本人很傲,不知道重用手下;有人說項羽是個直腸子,不懂計謀。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威猛無敵的霸王淪落至此呢?

    兩面三刀——項伯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但是同樣也是一個背叛項羽的小人。作為項羽的親人,這一位不僅僅沒有一心一意的幫助項羽,反而是兩面三刀,在項羽的地方去幫助他最大的敵人劉邦,那這又從何說起呢?其一:項羽聽從自己亞父范增的意見,擺下鴻門宴就是想要殺死劉邦,項伯為了報答張良的恩情,就去勸說張良,這裡說的是他自己去,不是派自己的手下。

    我們都知道,作為項羽的叔父,他的一舉一動肯定被劉邦所監視著,只要自己出面,劉邦肯定知道,那為何不派手下去呢?這就是為了向劉邦投誠,告訴張良的同時也是在告訴劉邦,甚至在鴻門宴上幫劉邦逃跑。其次還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那就是殺死了九江英布的一家老小,將他逼到了劉邦那邊,本來項羽那時候就想著和英布結盟,但是出了這樣的事情,那就沒辦法了,畢竟項伯可是項家人,能夠代表項羽。不得不說項羽最大的錯誤就是有了這麼一個吃裡爬外的叔父,真的是很悲哀啊。

    不屑用計

    項羽作為一個習武之人,和其他習武之人一樣都是那種豪爽的性格,就是你和我正面幹,你打贏我,我就服你。也就是說他有著和大多數習武之人一樣的特點就是不屑於使用計謀,你如果說項羽是個有勇無謀之輩那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一個能夠和劉邦平分天下,被人們稱為“西楚霸王”的人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計謀,只是不用罷了。

    就單單拿鉅鹿之戰來說就可以突出的表現出來項羽的智慧。鉅鹿之戰中,項羽可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放手一搏,而是真的有信心能夠打贏這場仗,首先項羽知道各個諸侯各懷鬼胎,這樣的想法替他分散了秦軍的兵力,其次就是派了兩萬人的先遣部隊替他打探虛實,最後才是帶兵上陣,這裡帶的軍隊都是自己的手下,而且還是親信,不然只要一個人害怕了,這支軍隊就會士氣動搖,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這個霸王可謂是對人的心理把握到了一種地步,不然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上去。他也不傻,自己和那麼多人打,輸的肯定是自己,但為什麼去打,這就是這位霸王的高明之處了。

    寡不敵眾—兵仙韓信

    為何說韓信是項羽的頭號大敵呢,項羽的頭號大敵不是劉邦嗎?當然不是了,劉邦其實就是一介草莽,本身沒啥能力,除了會用自己的手下之外,在就沒啥本事了。但是韓信不一樣啊,他可是真正的兵法高手,不然也不會將項羽逼到絕路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就能確切的描述韓信的能力,那就是指揮。能將千百萬人指揮的像使用自己手臂一般,歷史上除了韓信,再沒有別人了。項羽的能力不是指揮,而是衝鋒,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看,到了最後的關頭,項羽都能帶人衝出包圍圈,直接到了烏江,要不是真的幹不動了,我覺得還能給他衝幾個來回。

    就剩下了28個人,還衝出了劉邦的層層包圍,關鍵是這個包圍圈還是韓信設下的,其他人還真的沒有這樣的能力能夠衝出他的包圍圈,但是項羽可以啊。最後要不是真的剩下的人太少了,到底誰勝誰負還真的說不好。項羽的能力畢竟在那裡放著呢,不然的話,真的很難預料,雖然說蟻多咬死象,可項羽人家是恐龍級別的不是大象。

    後記

    項羽是個暴君嗎?從他的做法上,的確是暴君,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他殺死的不是別人,就是秦始皇的後代,而且還是直系的那種,十萬多人,反叛起來可是要死很多無辜人的,你只要挑起戰事,我就要去平叛,這樣就需要徵兵,兵原是從哪裡來的呢?

    就是青壯年的百姓,上了戰場這些人或多或少會死一部分的。你怎麼看呢?再者就是項羽真的那麼好騙嗎,好歹也是一位王者,真的沒有一點管理下屬的手段,當然不是了,只是他覺得,你翻不起什麼浪花來。其實最為關鍵的還是項伯,因為這個人使得項羽早就沒了爭霸的資格,如果他沒有暗中幫劉邦,那麼可以肯定,勝利者一定是項羽。

  • 5 # Zh上善若水W

    秦末滅秦勢力中,項羽戰功最多、勢力最大,成為諸侯之長,坐擁天下。楚漢之爭,項羽勇猛無敵,最後卻烏江自刎,身敗名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項羽的失敗?千百年來,眾說紛紜。Sunny舊事錄經過細緻分析,得出項羽三大性格導致了他最終失敗,錯失天下。

    兩個同樣是起義討伐秦二世暴政的領頭人,為何結局卻有些天壤之別?是什麼讓威風堂堂的霸王"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悲慘下場?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說一說,西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原因。

    原因一,項羽的兵被稱為有"四十萬精兵",但真正屬於自己的親兵的卻只佔有不到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著,對於一個大將軍,一個領導人無疑是一種威脅。

    原因二,項羽是個頑固的習武之人。你可能會說,項羽是個習武之人為什麼會造成他的失敗呢?的確,項羽是個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會武功,其他方面的鬥爭卻處於弱勢地位。他是去和劉邦爭天下,爭皇位的人,試問一個只知道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如何去爭天下,爭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來了解民心所向,從而得到民心?打仗,項羽確實是一個高手,但是這天下,還非得是一個文武雙全,用得計謀之人才能久坐。

    原因三,民心。上面說到了,項羽只會武力得不到民心,為什麼呢?舉例來說吧,項羽在起義中多次採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麼多無辜的秦國子民究竟犯了什麼罪,竟然惹來如此殺身之禍!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過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築,人民如何去愛戴他,推舉他?從他火燒阿房宮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項羽想要的東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殘忍的方式得來的,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麼分別呢?我相信當時的秦國子民也是這麼想的。

    原因四,不聽諫言。有古文為據: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韓生。也就是說,項羽在屠殺咸陽城的時候不僅殺死了秦二世,還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壞事,讓百姓們對他很失望,韓生就來勸項羽,項羽不聽,韓生感嘆道:"都說這楚人就像是帶著帽子的猴子一樣,原來真是如此啊!"項羽一聽不高興馬上就殺了韓生。對於不聽諫言的領導者,人們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願意站出來勸諫領導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領導者不聽取,到最後沒人願意站出來說真話,每個臣子說的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那麼這個組織離失敗也不遠了。

    以上就是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霸王項羽雖然存在著許多缺點,但他能成為西楚霸王,能夠讓後世銘記,肯定也是有他的優點的,項羽在單個戰役,簡直無人能敵。但是戰略佈局能力,根本是廢柴。史記裡說:“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要學萬人敵。足見項羽從小好大喜功,缺乏積澱,也難怪後來會戰略短視。

    簡單列舉幾條項羽足以致命的戰略短視如下:1.擔心20萬秦國降卒反叛而全部坑殺,與秦人結下血海深仇;2.坐擁天下卻不稱帝,導致兵戈再起;3.把漢中給了劉邦,使得劉邦輕易回定三秦;4.捨棄關中地利,定都四戰之地徐州;5.屠殺齊人,導致齊人誓死不降;6.東征西討,全憑戰爭取勝,而不知道拉攏諸侯。

    以上每個錯誤都足以致命。在劉邦的戰略碾壓之下,項羽能在楚漢之爭中堅持五年,而且多次幾乎滅亡劉邦,扭轉局勢,完全算的上是逆天了,軍事能力真是可怕。這就是項羽失敗的最大原因,劉邦說的很準確,歸根到底項羽不會用人,放著范增這麼個大謀士不用,去胡思亂想。作為看官的您覺得呢?

  • 6 # 小嶽南盒

    從一個率領幾千人的義軍首領,爬升到“西楚霸王”的位置,統轄江東大片土地,項羽只用了短短三年。

    但是,項羽墜落的速度也很快,僅僅五年後就落的兵敗自刎。在這五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讓項羽快速跌落?

    在率領諸侯聯軍推翻秦朝以後,項羽走上了人生巔峰。但在巔峰時刻,他犯下了一個巨大錯誤——分封“十八路諸侯”,把土地分給各個諸侯集團。

    這個錯誤不是軍事上的錯誤,但比軍事錯誤造成的後果還要壞的多。有兩大後續影響:

    1、將原本完整、統一的華夏大地,又變成軍事割據的局面。

    如果說推翻秦朝的任務已經完成,分封有功的諸侯是迫不得已,那麼對分封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應該有所準備——如此多的軍事分割勢力,而且各個都有軍隊,遲早會擦槍走火。但是,項羽明顯對此準備不足,他似乎以為推翻了秦朝,大家回到起兵的地方當王就可以了。他好像沒有讀過之前的歷史:秦軍沒有統一六國的時候,這些諸侯國都在打來打去,什麼時候安寧過?現在大秦朝沒有了,又變成十八個新的諸侯國,繼續打仗是正常的,不打仗才不正常。

    而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統一是大勢所趨,分裂是不可能長久的,更何況還有十多個軍事分割勢力!如果像後來的三國時期,只有魏蜀吳三個較大的軍事集團,還可能保持幾十年的穩定。分割勢力越多,戰亂就會越多,看看今日的世界地圖,為什麼中東地區總是打仗?就因為軍事勢力太多,而且彼此實力差別並不大。

    2、分封得罪了一大批軍事首腦、實權人物。

    封賞這種事,最容易得罪人。你看現在的單位,評什麼“先進個人”“先進集體”,沒評上的多少會鬧點意見,就算嘴上不說,心裡也會不爽。發年終獎,給有的人發少了,他要發脾氣,要辭職。政治不是不能得罪人,但千萬不能得罪太多人,否則就會舉步維艱。

    項羽做主,分封十八路諸侯,當然是有人佔了便宜,有人吃了虧。而且,佔了便宜的人不一定會對項羽感恩,他可能覺得這是他憑實力得來的,為什麼要感恩?沒佔便宜的,多半會懷恨在心,開始跟項羽作對。

    十八路諸侯裡面,項羽的盟友很少。雖然這些諸侯以前跟他相處不錯,但那是建立在“一起攻秦”的基礎上,而且項羽打仗是公認的厲害,所以大家願意跟著他一起打江山。可是現在秦朝已經沒了,還有什麼理由繼續跟著項羽呢?

    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不久爆發了彭城之戰。項羽率3萬人打敗了劉邦的諸侯聯軍56萬人,簡直有天下無敵的勢頭。但是,各位不妨多想一想:為什麼劉邦能聯合別的諸侯,能聚集56萬人的大軍?為什麼不是項羽聯合幾十萬的部隊,去吃掉別的諸侯國呢?

    在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後,項羽佔據了大片富饒的土地,可以說是諸侯國裡面的老大。你見過行業老大主動去聯合別人嗎?蘋果會不會主動跟小米聯合?順豐會不會主動跟申通聯合?你在業內做專案,行業老大要麼是來收購,要麼就會打壓你,基本上不會跟你合作的。

    然而劉邦就跟項羽不同。劉邦最先進入咸陽,功勞很大,卻被項羽發配到巴蜀這樣貧瘠、交通不便的地方(秦末時期巴蜀較為落後)。劉邦作為“受害者”,可以藉此身份聯合其他諸侯國,博得他人的同情。他可以拿自己舉例:大家不要跟著項羽幹,他做事非常不公平,我原來跟著他一起打仗,還最先打進咸陽,現在卻混的這麼慘。你們的地盤也明顯被他縮小了,不如我們聯合起來去搶他的地盤。劉邦這樣一講,自然能引起了其他軍事勢力的認可,幾個人一合計,就開始挑事了。

    在“分封十八路諸侯”這件事上,項羽犯了致命的政治錯誤,失去了大多數軍事勢力的支援,甚至後來在楚漢爭霸時,連他的手下英布也背叛了他。這件事,大概可以說是項羽失敗的最大原因,也是項羽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 7 # 歸四

    項羽一定敗,我們不要糾結於一時一景。我們從宏觀上去看。這是一個封建社會對奴隸社會的戰爭。劉邦實行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當時代表先進,發展.調動了廣大民眾生產積極性.建立了中央集權集團.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軍事實力。而項羽實行奴隸分封制度,在已有秦朝成功案例情況下顯得後退,退步.簡單的來說就是先進,發展與後退,退步的跨時代戰爭。劉邦拿的坦克大炮,項羽拿的大刀長矛.項羽能不失敗嗎?現實是項羽不僅敗了,而且很迅速.不到三,四年

  • 8 # 等等蝦小影片

    沒有戰略眼光,整天就想我要江東,我要江東

    志向,說好聽叫理想,說不好聽叫野心。對於“爭做老大”的人來說。沒實力,野心大,那就純粹是,嫌棄自己活得太長。有實力,野心太小,那純粹是浪費“資源”,“浪費表情”。項羽就有點屬於後者。在攻下秦國都城咸陽後,項羽想的不是“佔據關中”而是隻想把咸陽的好東西統統帶回家,於是就縱兵劫掠咸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有人勸他“得關中者,得天下”,他倒好,認為這是秦人的地方,哪有大楚好,說這話的人就該殺了。於是就把勸他的人砍了,死得真是冤。臨走時,感覺好不過癮,放了一把火,一不小心就把咸陽城和阿房宮統統燒成灰。攻佔下的秦國地盤

    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導致他流失了很多優秀的部下,也讓他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策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麼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人生目標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就是剛愎自用。

    項羽在一些戰鬥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項羽本人卻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而不是一個掌權者,因為他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

    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並沒有留在關中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選擇繼續往東走,想要回到故鄉。最終建都彭城,把關中這塊寶地“留給”了劉邦。這也使得項羽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雖然,項羽的先天優勢就比劉邦的要強很多,且個人能力也比比劉邦強不少。但是項羽所缺乏的,恰好就是劉邦所擁有的。無論是進巴蜀,佔關中的戰略眼光。還是能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方式。亦或是問鼎中原決心,都為他能夠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9 # 狼煙烽火臺2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策略錯誤,企圖恢復封建貴族統治,違背歷史發展趨勢,性格殘暴,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不會任用良將,逞匹夫之勇,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才會導致失敗。

  • 10 # 書法尊古

    首先楚漢爭霸是中國非常經典的一段歷史,因為這場競爭最後的勝利者顛覆了人們的常識,強大又能力出眾的項羽最後竟然敗給了"無能"的劉邦,很多歷史學家給出的答案是項羽"剛愎自用"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這個答案雖然指出了項羽在性格上的缺陷,但也太過片面。

      

      項羽之所以剛愎自用,主要是因為他確實能力過人,這才是他失敗的根源!這種情況也是很多華人的共同缺點,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更注重個人的能力,往往希望一個人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從而忽略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劉邦在這一點上做的就比較好,他知道自己戰略上比不上張良,內政上比不了蕭何,軍事上幹不過韓信。

      

      所以乾脆放權,讓三位才華超群的屬下盡情發揮,以自己的無能成就了能為的君臣之道。反觀項羽呢?因為能力出眾養成了剛愎自用的性格,每仗必定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讓手下的大將幾乎沒有出頭之日,在楚漢爭霸的後期,項羽手下極度缺乏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唯一可堪一用的英布還做了叛徒。

      

      范增本有謀國之才,可是項羽卻信不過他,否則在鴻門宴上也不會放任劉邦逃脫,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項羽的能力太過出眾,從而形成了一種捨我其誰的偏見,這種性格的人不適合成為一個集體的領袖。所以,項羽至死也沒能想明白自己失敗的根本原因!

  • 11 # 江西鄒老闆

    一、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迴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二、劉邦取勝的原因: 一、以名人為榜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於心計,善於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請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名子不為世人知這與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例如,他學到了用籠絡手段壯大力量的方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 四、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 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佈:"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鑑,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 12 # 休驛站

    有幾個方面: 1.項羽在用人方面不如劉邦,從韓信等人的話裡可以看出,項羽比較自負高傲,以至於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手下有不少能人無用武之地,重禮節講道義的人喜歡項羽,把前途看得更重的人就去投靠劉邦。 項羽手下的人幾乎沒有一個很給力的。 2.項羽很耿直,沒有劉邦那麼狡猾,可能和年齡有關係,項羽太年輕,劉邦大了20多歲,以前又專門騙吃騙喝,到了40多歲還沒結婚,這在古代很少見,劉邦為人圓滑很多。 3.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人,很多陰毒手段不屑用,而劉邦從小的經歷讓他不會有任何道德約束,可以打破常規去做任何事情,換句話說,我覺得項羽是有底線和原則的,劉邦為了追求勝利可以沒底線沒原則。

  • 13 # 白水先生23

    只要有人一提項羽.就會有“力撥山河.天下無二”的評價。項羽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在推翻秦王朝的鬥爭中.絕對的領導。

    但是在推翻秦王朝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而後與漢王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那麼如此有勇有謀的一代霸王怎麼會輸給了一介貧民的劉邦呢?

    其實這和他們與生俱來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正是性格上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成就和命運。

    第一個不同: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項羽也進入了咸陽。這時他們的表現是這樣的。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項羽卻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城無遺類......。劉邦如果沒過人的剋制力和遠大的志向.面對數不盡的金銀財寶,美女珍饈能不動聲色秋毫無犯嗎?而項羽卻圖一時之快,屠城燒宮,不得人心。

    第二點不同,面對失敗的處理。在失敗面前,劉邦沉著冷靜,項羽狂暴浮躁。這和他倆的人生軌跡有關,劉邦出身市井,一流氓混混,看慣了起起落落,能逆來順受,容辱負重,項羽貴族出身,將功名利祿看得太重,面對失敗就心浮氣躁,這是項羽不過江東自刎烏江的原因。

    在做人上也體現了他們的不同。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隘。

    最重要的是,劉邦老謀深算而心很手辣,笑面虎一隻。項羽年輕狂妄卻又兒女情長,只要美人而不要江山。

    楚漢爭霸,劉邦成了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大漢天子。

  • 14 # 歷史的影子

    兩個同樣是起義討伐秦二世暴政的領頭人,為何結局卻有些天壤之別?是什麼讓威風堂堂的霸王"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悲慘下場?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說一說,西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原因。

    原因一,項羽的兵被稱為有"四十萬精兵",但真正屬於自己的親兵的卻只佔有不到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著,對於一個大將軍,一個領導人無疑是一種威脅。

    原因二,項羽是個頑固的習武之人。你可能會說,項羽是個習武之人為什麼會造成他的失敗呢?的確,項羽是個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會武功,其他方面的鬥爭卻處於弱勢地位。他是去和劉邦爭天下,爭皇位的人,試問一個只知道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如何去爭天下,爭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來了解民心所向,從而得到民心?打仗,項羽確實是一個高手,但是這天下,還非得是一個文武雙全,用得計謀之人才能久坐。

    原因三,民心。上面說到了,項羽只會武力得不到民心,為什麼呢?舉例來說吧,項羽在起義中多次採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麼多無辜的秦國子民究竟犯了什麼罪,竟然惹來如此殺身之禍!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過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築,人民如何去愛戴他,推舉他?從他火燒阿房宮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項羽想要的東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殘忍的方式得來的,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麼分別呢?我相信當時的秦國子民也是這麼想的。

    原因四,不聽諫言。有古文為據: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韓生。也就是說,項羽在屠殺咸陽城的時候不僅殺死了秦二世,還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壞事,讓百姓們對他很失望,韓生就來勸項羽,項羽不聽,韓生感嘆道:"都說這楚人就像是帶著帽子的猴子一樣,原來真是如此啊!"項羽一聽不高興馬上就殺了韓生。對於不聽諫言的領導者,人們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願意站出來勸諫領導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領導者不聽取,到最後沒人願意站出來說真話,每個臣子說的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那麼這個組織離失敗也不遠了。

    以上就是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霸王項羽雖然存在著許多缺點,但他能成為西楚霸王,能夠讓後世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廳如何隔出一個小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