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巡洋艦算是時代技術限制下的產物,也就一戰前玩過。當時受制於動力系統技術的限制,大型戰艦的發動機雖然在20世紀初已經從三脹式蒸汽機換為更為先進的蒸汽輪機,但是鍋爐和燃料還沒升級換代。煤燃燒釋放的能量並不能滿足蒸汽輪機高轉速。而在噸位和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戰艦擁有高航速就必須最佳化艦體設計以及增加軍艦的鍋爐,而且軍艦的鍋爐增加後航速並不是指數型的增加。以一戰早期英國的無畏艦和超無畏艦為例,其安裝的鍋爐都在18座左右,但是戰列巡洋艦的鍋爐卻高達35座左右。
所以為了給這些比戰列艦多出一倍的鍋爐騰位置就必須削減其他方面的屬性。而大型戰艦總共考慮的也就是機動、防禦、火力著三大屬性,為了增強機動屬性就必須削弱防禦和火力的相關屬性。所以在防護上戰列巡洋艦就肯定比戰列艦脆,但也僅僅是比戰列艦脆而已,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和二戰圍剿俾斯麥時英國戰巡現中讓人大跌眼鏡,在有限的戰例中卻非常多損失不得不令人懷疑戰巡的可靠性,當然它也不是沒有正面的例子。但對於一個反面例子要超過十個正面例子,更何況戰巡的正反例子是對半開。日本的金剛級戰巡就是典型的正面案例,雖然後期日本叫它做高速戰列艦,但其203的主裝甲暴露了其戰巡的本質
其實在戰列巡洋艦出來之前,德國就已經先於英國研發出了更為新銳的,滿載排水量高達1.3萬噸、裝備2座雙聯210口徑、航速高達23.5節的裝甲巡洋艦。而英國在裝甲巡洋艦方面是落後於德國,所以為應對這些德國裝甲巡洋艦,英國啟動了“超級巡洋艦”的設計方案,成果就是後面的戰巡,為了壓倒性的對抗德國的裝甲巡洋艦,首批戰巡其設計噸位標準排水量已經達1.6萬噸,航速更是飈到25節。而這就是戰巡設計的原始初衷,日德蘭海戰前,英國的戰巡就和德國裝甲巡洋艦爆發對抗,這就是福蘭克海戰,戰鬥中戰巡壓倒性的暴打裝甲巡洋艦。德國一戰時期的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滿載排水量為1.3萬噸,艦首艦尾各一座雙聯210主炮,主裝甲最厚已經有150毫米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戰巡對付對方的巡洋艦不是千噸級,而是萬噸級的,至於有人認為戰巡一開始就是作為主力艦去玩對線炮擊,這種個人認為只不過是後來戰巡進一步強化後的帶來的附加能力,但設計初衷本來就不準備和戰列艦玩線性對轟,只是針對巡洋艦的。再次強調,德國的裝甲巡洋艦當時的噸位已經超過萬噸了,不是四五千噸的巡洋艦。英國“超級巡洋艦”,世界首批戰巡——英國的無敵級戰巡,主裝甲最厚和德國一樣是上6英寸裝甲,只不過英國的6英寸是152毫米,在防禦和德國裝甲巡洋艦一樣的情況下,最大航速比德國的快2節,主炮也換為8門305口徑艦炮,所以在對付德國裝甲巡洋艦時才會表現出壓倒性優勢
-
3 # 血色黃昏的黃昏
戰列巡洋艦由於強調高航速和火力而犧牲裝甲,因此戰列巡洋艦真的很脆!
戰列巡洋艦(英語:battlecruiser,又稱巡洋戰列艦)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一種主力艦。戰列巡洋艦的排水量、尺寸、造價和裝備與戰列艦相似,但在形式和功能平衡屬性上略有不同。為了獲得更快的速度,戰列巡洋艦的發動機功率更高,但裝甲一般都比較薄,主炮炮組較輕。
世界上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無畏艦之前的戰列艦一樣,戰列巡洋艦是在“裝甲巡洋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戰列巡洋艦設計目的是要超越任何有類似武器裝備的艦隻,並利用自身高航速優勢去追擊速度較慢較老的裝甲巡洋艦,同時利用戰列艦級別的重炮火力去摧毀它們。另外避免與強大的、裝甲厚重但速度較慢的戰列艦作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戰列巡洋艦被建造,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列巡洋艦與裝甲防護較好的戰列艦共同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有英國、德國、奧斯曼帝國、澳洲和日本海軍裝備了戰列巡洋艦。尤其是在福克蘭群島海戰和北海的幾次小規模突襲和衝突中,特別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海戰,戰列巡洋艦作為主力艦參加戰鬥。但結果卻是,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損失慘重,其糟糕的裝甲防護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炮的打擊。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大衛·理查德·比蒂(David Richard Beatty)無奈的看著自己的戰列巡洋艦一個接一個地爆炸。後來他嘆道:“今天我們的戰列艦似乎出了什麼問題。”這句話是典型的英式無可奈何,他的戰列巡洋艦隊約3000名官兵遇難。這就足以證明,這些既非戰列艦也非巡洋艦的船隻確實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裝甲防護方面。
戰列巡洋艦如果想同時擁有高航速、強大的火力、厚重的防護裝甲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在這三大要素中只能求得兩項,必定要犧牲一項,最後只能捨棄重型裝甲。這也是戰列巡洋艦所謂脆弱的根本原因!
日德蘭海戰中,海軍上將大衛·理查德·比蒂的戰列巡洋艦隊中有三艘戰列巡洋艦被德國擊沉,它們是:HMS Indefatigable(不朽)號, HMS Queen Mary(瑪麗皇后)號,HMS Invincible(無敵)號。
恰恰相反,德國戰列巡洋艦隊同樣遭到了眾多英國特遣戰列艦隊的猛烈攻擊,儘管大多數遭到重創但還是設法回到了本港。很明顯,德國卓越的船型設計加上其堅韌的克虜伯鋼,德國只損失了一艘戰列巡洋艦“呂措號”。
克虜伯鋼是19世紀末開始用於建造主力艦的一種鋼甲。1893年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研發,並很快取代哈維裝甲為海軍艦艇提供防護,後來又被改進的克虜伯膠合裝甲取代。為了增加硬度,克虜伯憑優秀工藝在合金中添加了1%的鉻。隨後克虜伯裝甲迅速被世界主要海軍採用,彈道測試表明,10.2英寸(25.9釐米)厚的克虜伯裝甲與12英寸(30.4釐米)的哈維裝甲防護能力一樣。
戰爭結束後,各國在主力艦的設計上得到了發展,戰列艦的速度變得更快,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變得更重,戰列巡洋艦與“高速戰列艦”之間的區別變得模糊不清。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類主力艦,只有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繼續保留了“戰列巡洋艦”。而日本則把服役的戰列巡洋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並重新定類為“高速戰列艦”。
“高速戰列艦”是一種在設計上以不犧牲裝甲防護或火力為前提儘可能提高航行速度的一類戰列艦。但是,“高速戰列艦”這個類別從未正式被任何國家的海軍採納。在很多官方檔案中“高速戰列艦”與傳統戰列艦沒有任何區別。因此,即使在現代,也未將“高速戰列艦”作為一種獨立的艦種,而只是一種非正式的稱謂。
HMS Hood(胡德)號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該艦以18世紀皇家海軍上將塞繆爾·胡德(Samuel Hood)的名字命名。在汲取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後,該艦在建造過程中進行了改進,水線裝甲帶厚度增加了50%,甲板裝甲也更重,並且彈藥庫的防護也得到了改進,可防止彈藥被擊中後爆炸燃燒。理論上它將戰列艦的重火力和裝甲與巡洋艦的高速度結合在一起,因此有些人稱其為“高速戰列艦”。
胡德號是英國也是世界最強大的戰艦之一,在其服役的20多年裡,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軍艦,同時也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象徵與驕傲,並被稱為“The Mighty Hood”(非凡的胡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列巡洋艦再次被投入使用,但只有一艘倖存到最後,就是英國聲望級戰列巡洋艦(Renown-class battlecruiser)HMS Renown(聲望)號。
不久,大型“巡洋艦殺手”型戰艦也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但由於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建造被削減,取而代之的是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後,蘇聯基洛夫級的大型導彈巡洋艦也被稱為“戰列巡洋艦”。
基洛夫級蘇聯指定為“專案1144 Орлан(海鷹)”,是前蘇聯海軍和現俄羅斯海軍的大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上僅次於航空母艦(或兩棲攻擊艦)的最大和最重的水面戰艦,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排水量超過兩萬噸級的現役核動力巡洋艦,號稱“武庫艦”。蘇聯船型分類為“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俄語:тяжёлыйатомныйракетныйкрейсер)。由於它們的尺寸和外觀特性,西方國家的防務評論員經常把它稱為“戰列巡洋艦”。基洛夫級將成為世界上最後一類現役戰列巡洋艦。
基洛夫級目前共有4艘,分別是:
基洛夫號(蘇聯解體後更名為“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伏龍芝號(1991年更名為“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
加里寧號(後更名為“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
尤里·安德羅波夫號(1996年被重新命名為“彼得大帝號”)
第5艦“捷爾任斯基號”建造遭遇延遲。後艦名改為“十月革命”號,隨後又改為“庫茲涅佐夫蘇聯海軍元帥”號,可最終還是沒有建成而被廢棄。
目前“納希莫夫海上軍將號”正在北方造船廠接受現代化升級改裝,預計2022年重新開始服役。“彼得大帝號”將在“納希莫夫海上軍將號”改裝完成後於2022年進行現代化升級。原“基洛夫號”和“伏龍芝號”計劃於2021年拆解。
回覆列表
不算很脆,但也沒硬到戰列艦的程度,它是一種主要突出火力和機動性的艦船。戰巡這種東西,與其說是“戰列艦-巡洋艦”之間的產物,倒不如說是“火力強化版巡洋艦”,它流行於20世紀20-30年代,許多指數都參考自無畏艦。
總之就是,有錢造戰列,沒錢造航母,戰巡這種不三不四的東西算啥呀?它是英國大炮鉅艦加海洋霸權思維的體現,結果一不留神把日本這個學生和德國這個抄作業的給帶坑裡了。
英華人造戰巡是為了什麼呢?絕不是當做戰列艦和人硬懟,而是當做海軍的火力補充,當年英國的殖民地遍佈全球,中間航線密佈,萬一打起仗來這些航線怎麼維護呢?等到調來戰列艦事情早就黃了。再加上殖民地得控制住啊,萬一再發生美國那樣的事情怎麼辦?
說簡單點,英華人需要一種又快速、又經濟,能巡守航線,還能一定程度上充當戰列艦湊數的多功能戰艦,它們可以構成當年英國的“海軍快速反應部隊”。
這樣解釋是不是就明白很多了?與今天的美帝其實是同樣的套路,無非美國靠航母戰鬥群來維護海外軍事基地,而英國當年沒這麼多花招,只能開發出“戰列巡洋艦”應對情況。
所以戰巡皮脆是理所當然的,它們繼承的是“戰列的火力”(相同口徑的無畏艦主炮,但炮塔數量被削減)和“巡洋的職能”,本質上就是個強化版巡洋艦,可沒有繼承戰列艦的防禦。
英華人造出戰巡後,這種艦船讓德華人、日本人、美華人眼前一亮,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英華人是海軍老大,絕對具有戰略前瞻性,而且日本、德國都不算資源豐富的國家,能建造的艦船有限,戰巡這種低於戰列,又比巡洋顯得多功能的艦船正對他們胃口。只是誰也沒想到戰巡會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被削,要麼廢棄,要麼改裝成航母,反倒是重巡等事物發展起來了,這是後話。
尤其是日本,他們對戰巡的期待值很高,很早就將戰巡發展列入到與戰列艦對等的地位上,造多少戰列艦,就得造多少戰巡。甚至今天的日本方面一直認為戰巡是日本發明的,他們早在1907年的“筑波”號上就使用了與戰列相同的305mm大炮。
不過日本人沒有抄到戰巡的精髓,他們對戰巡的理解就是筑波這樣的——強大的戰列火力,低於戰列的造價。反倒是美華人後來的“列剋星敦級”戰巡很好的體現了英式戰巡的精髓,甚至超越了英式,無論是防護還是航速,都大幅領先英國給日本建造的“金剛級”戰巡。
但美華人很顯然對戰巡並不算太感冒,列克星頓級很快給改成了航母,這種新型軍艦同樣被作為戰列艦的“廉價替代物”,甚至還被大炮鉅艦主義者所不屑,但太平洋戰爭一開打,戰巡、戰列全成了航母面前的“脆皮”。
但是“金剛”這種脆皮還是很有用的,雖然防護較差,但是火力還不錯,跑的又快,因此成為日本航母艦隊重要的協同船隻,屢屢在海戰中露臉,贏得了不錯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