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清鶴唱史

    兩國閉關鎖國,沒什麼來往

    德川幕府建立後,德川家康曾經在和朝鮮修好後,託朝鮮代為嚮明朝轉達修復應為侵朝戰爭而惡化中斷的中日關係。但是被明朝拒絕。

    大阪夏之陣,德川幕府徹底消滅了豐臣家族殘餘勢力之後,第二代德川將軍秀忠有曾經託日本赴華僧人和長期居日的浙江商人為中介,圖謀恢復中日之間的商業往來,即使不能恢復勘合貿易,也起碼應該恢復民間合法貿易。但是此時陷入流寇和後金兩面作戰,且被天災搞得焦頭爛額的明朝,已經無暇顧及中日關係問題。

    等到清朝入關取代明朝時,日本已經進入德川家光的第三代將軍執政,日本已經鎖國了。雖然德川幕府允許朝鮮繼續遣使來日,也允許中國和荷蘭繼續和日本進行貿易。但是相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和巴達維亞總督不定期傳達荷蘭政府致幕府的公文等官方往來,德川幕府和清政府之間基本沒有正式的官方往來。而且德川幕府還拒絕了臺灣鄭氏要求合作反清的請求,此外幕府也嚴厲監督各大名收容赴日的明朝移民士子的行為。

    江戶幕府向清朝低頭?純屬胡說八道

    德川幕府時期,在前期-中期來往一直很密切,兩國之間簽署過許多貿易條約,德川幕府的很大一部分貿易出口就是向清朝的出口。將軍也時常遣使清朝增進關係,沒有存在宗主國關係。

    德川幕府雖然在前期、中期國力稍遜於清朝,但是差距沒有到達臣屬關係這麼誇張。從另一方面來說,就算德川幕府與清朝的實力差距很大,幕府也不能主動向清朝臣服——德川幕府的統治最大的特點便是不擇手段的維護國內的穩定。幕府頒佈了許多條例以及制度,就是為了維持穩定,而幕府向清朝臣服必然會引起國民大動盪,使其統治風雨飄搖,所以不可能會這麼做。

    清朝與德川幕府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大的摩擦,更沒有戰爭。

    德川幕府末期時,清朝的統治也正搖搖欲墜,這時兩國之間的差距更加小。而在明治維新後,於十九世紀末,才發生“日清戰爭”,但這時候德川幕府早已滅亡30年。

    所以這兩個國家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幕府的滅亡和清朝的滅亡很相似,也僅此而已,其他的來往和交集也只是經濟上的溝通,其他的沒有任何關係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不妥,還請見諒!

  • 2 # 煜哥媛妹

    清朝入關取代明朝時,日本已經進入 德川家光的第三代將軍執政,日本已經鎖國了。雖然幕府允許朝鮮繼續遣使來日,也允許中國和荷蘭繼續和日本進行貿易。但是相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和巴達維亞總督不定期傳達荷蘭政府致幕府的公文等官方往來,德川幕府和清政府之間基本沒有正式的官方往來。而且德川幕府還拒絕了臺灣鄭氏要求合作反清的請求,此外幕府也嚴厲監督各大名收容赴日的明朝移民士子的行為。大清帝國(中國)生產的書籍,絲織品等江戶幕府較多的購入。江戶幕府閉關鎖國,僅開放了四個港口,用於商業貿易等交往,範圍極窄,遠遠不及大清帝國的“廣州十三行”相關制度。兩家幾乎相安無事。

  • 3 # 百里無風

    江戶幕府有很多的共同點,他們的執政時間都一樣長。江戶幕府江戶幕府以德川家康任徵夷大將軍的1603年為始,41年後清兵入關建立清朝。

    德川家康

    江戶幕府終於1868年的明治維新,42年後,1910年清朝末代皇帝宣佈退位,清亡。在他們執政期間,幕府和大清採取了相同的策略,都閉關鎖國,且加強中央集權。不過在同樣的時間裡,兩國的發展方向不同,江戶幕府是採取各種政策,吸納社會上的人才,完善自己的制度,積極向上的發展。

    江戶幕府

    大清政府是仗著中國家底雄厚,開始慢慢走的下坡路。入關以後的八旗子弟,他們研究的是遛鳥鬥蛐蛐放鴿子,和後來民初天橋那些耍大石旗幡之類的。這是因為滿族本身的沒文化,同時除了極少數,更多的是蔑視漢族文化而造成的。

    大清亡國前夜的溥儀

    江戶幕府和大清基本上同時代發展,但最後確導致了不同的命運。

  • 4 # 豬八戒梳中分

    東照宮(Nikko Tosho-gu Shrine)日光東照宮是供奉日本最後一代幕府——江戶幕府的開府將軍德川家康的神社,建造於1617年,位於日本櫪木縣日光市。 之後由於三代將軍家光的緣故,使得它重新變成現在所見到的這般絢爛豪華之廟殿。建築物已全部被指定為日本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產,1999年12月包含日光東照宮,“日光的社寺”已被登入為世界遺產。

      東照宮原來稱為東照社,但是最早可以追溯到鎌倉幕府時代,並且歷經室町幕府一直到德川幕府建立。祭祀物件為德川家康(相殿)、豐臣秀吉以及源賴朝,其中由於源賴朝曾經駐營於日光山,因此神社也祭祀他。

      繼豐臣秀吉之後,德川家康再以武力攻破佔領了各地大名的領地,統一全日本。其死後(於元和2年(1616年)4月17日逝世)被尊為江戶幕府的守護神東照大權現。德川家康最早葬於今天靜岡縣靜岡市駿河區的久能山東照宮。但是在翌年遷葬於下野國(今天的栃木縣日光市),同時在四月期間完成社殿的工程。朝廷同時將“東照大權現”的神號與正一位的位階(日本官階制度,等同為品秩)追贈給德川家康。4月8日德川家康的遷葬完成,並於4月17日德川家康忌日當天舉行遷葬祭典。

    江戶幕府時代

      寛永11年(1634年)9月,江戶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來到東照社參拜,經過勘查後於寛永13年將神社的殿堂進行擴大工程。不過一直到正保2年(1645年),朝廷才開始將宮號授與東照社,從此才又改稱“東照宮”。慶安2年(1649年),日光連山其中之一的白根山噴發,造成神社與祭殿火災與損失。1868年時爆發戊辰戰爭,舊幕府軍把東照宮當寶一樣作為據點閉門不出,不過新政府軍指揮官板垣退助最後成功說服雙方一起將戰場轉移到別的地方,以免造成文化古蹟更大的損失與遺憾。

      1872年(明治5年),東照宮對婦女與牛馬動物的限制解禁開放(目前早已有女性司祭在東照宮服務)。同年又依照1871年5月14日(明治4年)制定的社格制度將日光東照宮、日光山輪王寺以及日光二荒山神社作明確的劃分。1873年,東照宮列入“國幣中社”的資格(亦即開銷花費由政府負責因應)。1945年(昭和20年)12月15日GHQ政府(駐日盟軍總司令)釋出“神道指令”,明令政府對於“國家神道”與“神社神道”的保證、支援、保全、監督以及廢除等相關事項,達成日本人享有信仰上的自由,確立對軍國主義的排除與廢止國家神道完成政教分離的結果。

    東照宮門

    歷史沿革

      德川家康在位後以武力攻破各軍閥領地,統一全日本,死後被尊為江戶幕府的守護神東照神君,所以神社稱為東照宮,日本全國有許多東照宮,但位於日光的是本社,已申請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遺產。

    文物

       日光東照宮內有許多著名文物,有用從中國運來的木材,請中國高手匠人雕刻的“唐門”,其上雕刻的都是中國典故,如 “阮由洗耳”、“竹林七賢”等。有一個馬廄,上面雕刻三個用爪子捂著眼、耳、嘴的猴子,取自論語“君子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日本的庚申年郵票曾取其圖案。荷蘭女王貝麗婭斯特訪問日本參觀時,見馬廄是空的,特地贈送一匹荷蘭馬。這些目前都成為日本的文化財富。

    雕塑

      因為看一整天也不會厭煩,所以從也被稱為“日落之門”的“陽明門”開始,“睡貓”、“三猿”等等,雕刻作品總數達5000座之多,可以欣賞到江戶時期精巧的雕工技術之美。

    秋季大祭

       東照宮的秋季大祭就是就是重現了當年德川家康入葬時候的風光場面每年舉行兩次分別是秋祭和春祭。   日光東照宮秋季例大祭的規模比春季例大祭小,同樣有精采的800人武士盛裝大巡遊,但秋祭的神輿只有1座。在神輿引領下,穿上整齊武裝盔甲的騎兵、火槍手、長槍手、弓箭手等武士們,從二荒山神社一直向市中心進發,重演著當年武士隊伍從處的靜岡把家康的遺體移送至日光東照宮的盛大場面。即使日光東照宮的大祭沒有祗園祭、天神祭等大祭豪華絢爛,但武士軍隊的氣勢,也足夠使圍觀者印象難忘。

    護身符

      石碑護身符在日本是很著名的。因為石碑護身符組成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祈福功效。每個神社都有自己擅長製作的石碑護身符。日光東照宮製作的反弓煞石碑護身符最有名。居住環境離不開氣,有氣才有生命。正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人就是靠這一口氣賴以生存。氣的流動必然產生氣場,而氣場的執行只能直來直去 不能自己轉彎,所以如果住宅、商業店鋪等在弧形道路的一側就會被道路帶來的混亂氣場衝擊,從而形成反弓煞。反弓煞的主要影響居住人或者店主人的財運和感情。財運上會有橫禍出現耗損錢財,小人總在身邊干擾自己前進。而且事業上很難得志,如在反弓煞位置做生意會賠錢,因為反弓煞容易引來陰氣,如果在反弓煞位置做殯葬事業可以發財。感情上會良緣難得,出現 婚變和爛桃花干擾。 女士需要帶紫冰銀鑲嵌的藍絨晶飾品、男士需要帶紅竹石。之後請法師用“黃金、 法體鹽、橘子石、蜜蠟石、赤鱬鱗”為房屋居住的每個人都製作一份石碑護身符。之後在必須按照每個人的生日在 結印冊上新增結印祈福,一人一份結印,相同結印之間不能合併:農曆3月4月5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新增“音無響子結印、南宮橘末結印、渡邊葵蟹結印”。農曆6月7月8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新增“九虹錦聲結印、橘梗結印、夕城結印”。農曆9月10月11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新增“出雲鞍馬結印、聞竹結印、雲月舞鶴結印”。農曆12月1月2月出生的需要在結印冊新增“漿草結印、雲松結印、千與香穗結印”。飾品、石碑護身符和結印這3種,缺一不可,這三者構成的是三元風水局,他們一起才可以發揮作用,強盛自己的氣場從而得化解房屋裡面反弓煞。

    日光東照宮秋季大祭將於10月17日開幕

    日光東照宮位於栃木縣日光市山內,日光東照宮秋季大祭是與 世界遺產——日光東照宮舉辦的與“春季例大祭”(5月17、18日)相併列的活動。

      其看點和春季大典一樣,都在於武士盛裝大遊行,日語稱“百物揃千人行列,意為“百物齊全千人佇列”。

      秋季大典較之春季大典規模略小,只有1座神轎,遊行人數約為800人。以神轎打頭陣,由騎兵、火槍手、長槍手、弓箭手等組成的武士佇列從日光山內的“二荒山神社”向1公里外的“御旅所(節慶活動時臨時安放神轎之處)”進發的場面,彷彿一下把人帶回到17世紀的日本,令人心生感慨。

      據說,該遊行再現了德川時代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TokugawaIeyasu,1542-1616年)的葬禮儀式。

      5月16日表演的“流鏑馬”也讓眾多遊客大飽眼福。流鏑馬是平安時代(794-1192年)末期至鎌倉時代(1192-1333年)流行於武士之間的騎射比賽,需騎在馬上依次射落3個靶子。“流鏑馬”作為傳承古老而優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儀式,近來在國外也贏得了聲譽,遊客中不乏外國人的身影。

    日本東照宮的誘人魅力

    踏上明智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面積達6.8平方公里的中禪寺湖。欣賞完湖光山色之後,沿著湖邊的一條道路再上山,進入已生長几百年的大松樹林中,就可看到由中國高手匠人雕刻的“唐門”。它是東照宮的標誌性建築。再往前走,裡面供奉的便是日本最後一代幕府(因戰爭時安營紮寨用帳篷圍著,執政後便稱幕府)——江戶幕府的開府將軍德川家康的神社。它建造於1617年。事實上,德川家康辭世的第一年,是葬在他的家鄉靖岡縣,第二年才由他的兒子遵照其父的臨終遺囑而移至此山進行厚葬的,二十年之後又對墓地大興土木作了擴建。

  • 5 # 薩沙

    關係還是湊合的,至少沒有戰爭。

    江戶幕府同滿清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雙方沒有武力衝突。

    由於德川幕府對於國內控制力很強,所以雖然有薩摩藩吞併琉球的事件,卻沒有明代肆虐的倭寇存在。

    所以,中日關係尚可。

    早在多爾袞時代,一些遭遇海難流落中國的日本人,就受到多爾袞的親自接待,並且安排他們經過朝鮮回國,同德川幕府接觸。

    有意思的是,德川幕府對於滿清有著很強的厭惡心理,根本不承認他們是中國的代表,蔑稱他們為“韃靼”,也就是胡虜的意思。

    德川幕府出於對中華文化的仰慕,只承認當時南明為中國。

    不過,南明覆滅以後,德川幕府從實際考慮,也開始接受了滿清統治中國的現實。

    這主要是,滿清不會像蒙元一樣入侵日本,而日本即便鎖國也很需要中國的商品。

    同時,日本很多商品也可以出口到中國牟利。

    這種情況下,德川幕府在閉關鎖國的大政策下,對滿清網開一面。

    在長達215年的鎖國時期, 德川幕府嚴禁日本人出國 ,在國外的日本人也不準回國 ;

    除中國人及不在日本傳教的荷蘭人外 ,其他外國人不準來日本 ;

    中國商人和荷蘭商人來日時 ,限制住地 ,不準與日本百姓隨意接觸 , 中國商人只能住在長崎的唐人屋敷 (唐館 ),荷蘭商人只能住在長 崎港外的一個人造小島 ———出島上。

    大家注意,雖然日本只對中國人和荷蘭人開放貿易,但明顯對荷蘭人非常警惕。

    這是因為荷蘭人會在日本傳教,這是德川幕府非常忌諱的。

    而中國商人只為賺錢,所以日本人沒什麼警惕。加上中國商人通常很會搞人際關係,同日本很多權臣的關係不錯,相對受到優待。

    即便如此,中日也保持了商貿關係,一直持續了200多年,規模還越來越大:重要原因是基於日本國內對中國諸多物品如生絲 、綢 絹 、絲織品及福建生產的砂糖 、冰糖等的強烈依賴 。為 了滿足國內需求 、增加財政收入 ,德川幕府積極鼓勵中國商人前往日本貿易 ,並給予保護 ,還主動向他們訂購 所需物品 ,導致貿易規模 “在鎖國後反而擴大了 ”。如 1611 年到 1646 年約有 1100 艘 “唐 船 ”赴日, 1662年到 1699 年有 2819 艘 ,其中從中國本 土赴日的為 1972 艘 。

    不過到了17世紀末期和18世紀初期,中日貿易出現了巨大的逆差。因為中國人其實並不需要日本的什麼商品,導致日本本國金銀尤其是銅,大量外流。當時日本認為,每年有數百萬斤的銅被賣到中國,18世紀最高1年竟然有700萬斤,這樣下去如何得了。

    德川幕府為了保護本國利益,開始對中日貿易做出很多限制,中日貿易開始降溫,逐步轉為衰落。

    同時,當時滿清在雲南發現了優質銅礦,對於日本的銅也就沒有太多要求,可以放棄這些貿易了。

    當然,德川幕府並不像明代初期一樣,以被大明封為日本國王而得意洋洋。

    他們認為日本不是朝鮮,不是滿清的藩屬國,雙方是平等地位。

    對此,滿清也給予預設。

    有意思的是,直至清末1871年兩國條約建交時,其實100多年時間滿清與日本的並沒有直接的外交關係。他們的主要關係只是在長崎的民間貿易關係。

    為啥?都是閉關鎖國的農業國,都可以自給自足,建交不建交,區別不大。

  • 6 # 北洋海軍炮手

    德川幕府的政策和之前的日本差不多,就是我日本自己玩我自己的,絕不加入中國的朝貢體系,因此奉行鎖國政策。在經濟往來方面,德川幕府也加以限制,全國只有長崎一個對外視窗,以防止外國人過於深入日本。

    即便如此,中國商船仍然沒少前往日本,因為雙方都有對方需要的商品來交換。當時中國的商船被日本統稱為唐船,長崎本地的中國社群被稱為唐人屋敷,也就是唐人街。

    日本浮世繪中的唐船

    隨著中日貿易的擴大,居住長崎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唐人街的規模也逐漸擴大,併為長崎留下了比較大的影響。比如長崎每年在中國農曆春節期間都會舉辦燈會,活動會從初一持續到十五。

    而且活動期間還有模仿中國皇帝巡街的遊行活動,皇帝一般由中國駐日本外交人員或者當地政要扮演,皇后一般由當地女明星或者是名媛扮演。

    這好像是2019年的,不過這小棍寧長得還挺甜

    至於德川幕府,雖然拒絕加入中國的朝貢體系,但是卻對皇清推崇備至,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德川幕府歷代將軍更是頂禮膜拜。其中康熙被尊為上國聖人,雍正被尊為稀世仁君。而且日本德川幕府還普遍蒐集清朝釋出的上諭並翻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康熙的十六諭,德川幕府翻譯之後以《聖諭廣訓》為名出版,當成治國的寶書。

    全文完

  • 7 # 楚國八百年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其所處的時代被稱為江戶時代(1603至1867年),其相當於中國明朝(1368年-1644年)末年到清朝(1616年—1912年)初年的那段時期。

    同處一個時間段的雙方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聯絡。

    那麼在江戶幕府時代的兩百多年中,清朝與江戶幕府的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

    德川家康

    清入關後並沒有像元朝一樣,用武力強制要求日本前來朝貢

    1636年到1682年之際,清朝忙於國內的統一戰爭,無暇顧及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如在1637年“ 丙子之役”後,清政府在議和條款中要求朝鮮引導日本使者赴瀋陽覲見。

    但朝鮮堅持採取不合作策略,清政府也沒有強令朝鮮執行,最後這個條款沒有簽訂。

    同時江戶幕府也囿於華夷成見,所以更傾向於支援明朝殘餘勢力。

    在1645年時,清曾救助日本的“漂流民”並透過朝鮮將其送還日本,雖然此時的清政府與日本有了直接性接觸,在其詔書中也希望日本接受冊封,但並未如願。

    因此雙方既沒有隋唐時期雙方和平交往的繁盛景象,也沒有元朝初期和明代援朝抗倭戰爭時期那樣充滿對抗性的激烈競爭。

    日本以自身為中心,透過朝鮮與琉球另建了一套大君外交體制

    在德川幕府的時代,國際關係中存在著三種秩序。即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歐洲國家體系和大君外交體制。

    日本曾加入過華夷秩序,但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以後,朝貢關係不復存在。

    至德川幕府時,日本曾試圖恢復與明的外交關係但是失敗了 ,再加上基督徒危機和“北狄”清朝的威脅。

    日本就在華夷秩序之外重新建立了大君外交體制這樣一種獨特的國際秩序。

    日本幕府統治下,民眾的生活百態

    鎖國下的日本主要外交通訊物件是朝鮮和琉球,因此日本就以本國為中心,與朝鮮和琉球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而結成一種封閉的外交體制,這種體制的核心就是德川幕府的將軍。

    在中日先後都採取了鎖國政策的情況下,雙方的聯絡及彼此態度

    自後金建立一直到清朝初期,正好是日本歷史上的江戶幕府時代的前期,那時中日之間在政治上沒有建立官方關係,但由於雙方對彼此都有需求,所以以商船貿易為紐帶的經濟交往一直沒有停止,但這種商船貿易表現在中國單方面與日本的的經濟交流。

    (一)直接關係:最主要的是中國沿海商人在日本長崎的經濟貿易活動—唐船貿易

    唐船不是指中國唐朝時的船隻,而是日本對中國與日貿易所用的帆船的統稱,主要是指1633年德川幕府頒佈鎖國令(禁止日本人出航海、禁止與天主教國家葡萄牙、西班牙人通商,只允許新教國家荷蘭和中國船赴日貿易,貿易限於長崎一港。)後,參與到與日貿易的中國帆船。

    江戶幕府初期的對華貿易中,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辦法,並隨著兩國貿易走向的變動做出調整。

    在政策的刺激和鼓勵下中日貿易走向繁榮,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日本白銀的大量外流。

    在1715年,為防止日本金銀銅的大量外流,幕府公佈"正德新令",並向當年來航的中國商人發放“信牌”,規定無牌商人禁止貿易。

    正如巖井茂樹把當時中日間的交往模式稱為“沉默外交”中說的那樣,雙方雖無公文書或外交使者的往來,但雙方仍能獲取許多情報,其中建立在商業通則上的中日“互市”體系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間接關係:貿易下中日兩國間十分頻繁的思想文化交流

    江戶時代是日本文化發展史當中的重要階段,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明末清初時,由於國內動盪不安,許多中國人漂流移居日本。

    其中有海商船主、自然科學及技術人員、明朝遺民與宗教人士等。這些華人的加入使日本得以吸收中國的文化,技藝等。同時中日交流的內容涵蓋了思想、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

    (三)中日雙方對彼此態度的變化

    日本雖然最初將清政權視為“韃靼(蠻夷)”,但隨著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統治地位的日益鞏固,及“康乾盛世”下清代社會出現的長達百餘年的繁榮,使得日方對清認識都發生重大轉變。

    康乾盛世

    於是日本不僅在事實上認可了清政權在中國的正統地位,還極為仰慕同時期清代的中國政治、文化。

    在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很是關心中日關係。於是派官員赴日查探,試圖打破對日僵局,進而建立外交關係。

    雖然此時的江戶幕府還沒有與清朝建交的意願,但對清朝的態度已由原來的敵視、排斥轉變為預設,並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對清朝的尊重。

    雙方關係轉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關係,雙方往來仍舊以民間經濟往來為主。

    在鴉片戰爭後甲午戰爭前,近代中日兩國的政治關係。

    1840年,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戰敗。緊接著世界列強接踵而至,中國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向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1850年國內又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再加上列強百般羞辱中國,使中國天朝上國地位嚴重受損。

    鴉片戰爭

    而日本透過長崎貿易中,中國與荷蘭報告的海外訊息及中國相關書籍資料等渠道瞭解到清政府現狀。

    鴉片戰爭的巨大沖擊引起了日本的巨大反響。他們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重新認識了世界局勢,並以此為鑑。

    但隨後日本也被迫打開了國門。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與列強建立了外交關係並進行通商。但卻沒有與交往悠久的中國建交。

    進入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日本幕府企圖改變與中國的關係。於是在1862年6月7日,日本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義派遣了名為“千歲丸”的商船前往上海,這次改善與中國關係的嘗試雖然沒有達成建交目的,但也有其一定的意義。

    那時日方雖已接受了清朝,但清不能把日本視為雙方對等的國家,清朝還以“天朝”自居,將日本視為東夷下等國,故無法達成建交。

    結語

    在中日關係中,清朝與江戶幕府的關係是比較特殊的。

    清朝與江戶幕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因各自的原因,先後都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

    日本以自身為中心,透過朝鮮與琉球建立出一套大君外交體制,這樣日本就始終遊離於清的朝貢體系之外,期間雙方雖有幾次建交上的嘗試,但由於各種原因,都無果而終,雙方也始終沒有建立官方的正式的外交往來。

    日本江戶時代

    因此鎖國下中日進行的基本上是“沉默外交”式的交往模式,清與日本的直接關係體現在長崎一地的民間貿易關係,間接關係則是在該貿易下雙方的思想文化交流上產生的聯絡。

    與明朝不同,清朝的對外政策非常務實,雙方各取所需,所以日本和中國在經濟上有往來,但政治上並沒有隸屬關係,所以也可以說主要是互市的貿易關係。

    此後直至1871年兩國才訂約正式建交。

  • 8 # 倫敦上空的噴火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和清朝並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雙方處於一種互相防備但又沒上升到敵視的程度。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發生了寧波爭貢事件(大內氏和尼子氏的使團在寧波發生武裝衝突,最後擴大為對寧波沿海地區的大規模劫掠)之後,日本和明朝的朝貢關係就破裂了,明朝不再允許日本派遣使團也不再日本進行貿易。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派遣援軍幫助朝鮮收復了大部分國土,明日也在萬曆二十一年開始和談,雙方使者互相勾結矇騙自己的上級,明朝派去的沈唯敬跟朝廷報告日本被打服了要向天朝稱臣納貢,日本負責談判的小西行長則跟豐臣秀吉彙報明朝嚇破膽了不斷要把朝鮮整個讓給日本還要讓公主來日本和親。可謊言畢竟是謊言,等明朝正式的使團來日本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讓他安心悔過的時候一切就露餡了,震怒的豐臣秀吉再度入侵朝鮮,並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死亡。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立即獲得日本的統治,並於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因為幕府將軍居住於江戶(今天的東京)所以也叫江戶幕府。德川家康在執政之初便試圖改善和明朝與朝鮮的外交關係,並於1609年和朝鮮簽訂了己酉條約,約定兩國正式結束戰爭狀態,恢復貿易和互相遣使通訊,並允許日本在釜山建立“倭館”供日本人居住。但是和明朝恢復外交的努力則始終沒有成果,幕府透過各種途徑向明朝遞交的外交書信始終沒有獲得迴應。明日之間正式的外交關係也就始終沒有恢復。

    到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統治時期,日本已經正式進入閉關鎖國,只和朝鮮琉球保持通訊(指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且互相遣使通訊)和明朝與荷蘭則是保持通商關係(指允許兩國的船隻來日本進行貿易,但沒有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其他國家的船隻與人員則一律不許進入日本。

    滿清在入關之前就想和日本建立聯絡了,在丙子胡亂(1637年皇太極入侵朝鮮並使朝鮮向滿清投降臣服)後,皇太極就要求朝鮮聯絡日本派遣使者來朝拜,結果遭到幕府拒絕。

    明清易代之後,日清之間也沒有建立其正式的官方外交關係。清初曾多次透過朝鮮向日本傳達外交文書,希望日本跟朝鮮一樣來使稱貢,但始終沒有獲得日本的迴應。當時日本始終認為滿清是北夷有可能跟元寇一樣入侵日本,所以非常重視對清朝非常的牴觸,而且非常重視對清朝情報的收集。當時日本蒐集滿清情報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分別唐船風說 琉球風說和朝鮮風說。唐船風說指的的透過來日的清朝客商獲得的情報,朝鮮風說和琉球風說則是透過朝鮮琉球獲得的情報,透過這三條情報線,幕府不能說對於滿清的動線瞭如指掌,但也是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中日正式關係建立則是要到公元1879年(同治十年 明治三年),明治政府的外交使團才來到北京與李鴻章簽訂了中日親善條約,才算是中日正式建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駕遊和摩旅有哪些攜帶方便的做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