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硯田劍影
-
2 # 軍器戰位
T34坦克是在整個二戰期間,蘇方政府軍隊最主要的裝甲作戰武器之一,在歷經幾年的蘇德戰爭當中,可以說是為蘇方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
該型坦克可以說是“Su聯”自成立開始,最早決定試製一批中國產坦克之一,這一型的坦克無論是在防護效能、機動、火力等方面,都無疑是一款很優秀的坦克。其中在T34坦克系列裡,在當時又主要分為了T34/76型,以及T34/85等主要型號,前者裝備的主炮為76.2毫米,而後者卻裝備了稍微大一點的85毫米的坦克主炮。
那麼,在二戰時期蘇方軍隊的T34坦克各方面效能都怎麼樣呢?T34坦克是蘇方政府在1938年開始,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全車在戰鬥時的最大重量達到32噸。於1940年正式生產出兩輛原型車,裝備一臺500匹馬力的發動機,在路況較好的公路上最大後將行駛速度飆至75千米每小時。
T34坦克裝備的是一部12缸的柴油發動機,460升的坦克內部油箱容量,再加上兩個掛在屁股後面容量各39升的副油箱,T34坦克的最大行駛里程達到了54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T34坦克幾百公里的最大行駛里程,在當時是許多國家主戰坦克所望塵莫及的,比如德國的虎式坦克在不加油的情況下,最大行駛里程也不過100公里而已)而說到火力方面,在世界各國坦克還在玩三四十毫米坦克主炮的時候,T34坦克就已經裝備了76毫米口徑的加農炮作為主炮,T34坦克的這款主炮,其威力可在1千米左右的距離上輕易擊穿60毫米,厚的鋼板。
這讓當時還在“猥瑣發育”的德國軍隊臉色也很不好看,因為德軍當時裝備的所有坦克當中,根本就沒有哪一款能夠承受T34坦克這樣猛烈的火力。裝甲防護方面,T34坦克車身裝甲普遍達到45毫米厚,而在正面裝甲上更是首先裝備了32度角的傾斜裝甲,這對於以後是這個國的坦克裝甲佈局研發,更是提供了非常大的意義。T34坦克所裝備的45毫米厚32度角的傾斜裝甲,其正面的防護能力甚至可以與13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所媲美。
在炮塔防護能力上,T34坦克的主炮炮塔正面裝甲為60毫米後,其炮塔又分為早期的簡易炮塔,以及後期改進的6角焊接型炮塔。T34坦克在整個二戰、甚至到了二戰結束後的50年代初還在繼續生產,總共生產的各種型號達到了84000多輛,僅僅在1943年這一年當中,蘇方政府就生產了各型號的t34坦克近2萬輛左右。
甚至到了今天,世界上還是有好幾個國家,依然裝備者T34坦克作為主要的裝甲力量,比如咱們的鄰國越南、寮國等等。
蘇方政府所製造的T34坦克,可以說是整個二戰當中最為優秀的坦克(別提“虎式,雖然優秀,但缺點實在不少),其各方面的效能都達到了一個非常均衡的狀態。甚至在1942年之前,T34坦克的各方面效能可以全方位壓倒所有的德軍坦克,當然,這款坦克到目前為止也受到了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裝備使用。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3 # 凡易文史觀T-34坦克
是蘇聯研發的一款中型坦克,也是蘇聯在二戰中產量最大的一款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在一些沒有現代坦克的第三世界國家,T-34坦克更被當作二線坦克甚至一線坦克來使用。
“雪地之王”T-34坦克是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嘔心瀝血之作。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共生產了8萬多輛T-34坦克,這是蘇軍在二戰期間的主力裝甲武器。
第一批T-34坦克1940年6月出廠,同年開始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T-34坦克在裝甲、火力和動力方面的配置堪稱均衡,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Ⅲ、Ⅳ號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裝甲也有49度的斜角。
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其次根據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來的炮彈,擊中斜面裝甲以後,需要穿過的鋼板厚度相當於三角型的斜邊,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於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於54毫米。
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致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以上對之都無可奈何。
蘇聯設計師莫羅佐夫研製的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極大地提高了T-34坦克的效能。這一發動機的功率是50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能達到55km/h,並且十分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為460升,車身兩邊又各掛一個容量39升的後備油箱,極大提高了行程距離(可達540千米)。不得不提的是,克里斯蒂懸掛的設計還有更好的避震效果,可承受劇烈的上下顛簸,優化了其越野效能。
T-34坦克的履帶遠寬於德國坦克履帶的30釐米,達到了將近50釐米寬。這些優點使T-34坦克具有超強的越野機動能力,也是蘇軍裝甲部隊大縱深攻擊戰術的硬體基礎。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坦克的寬履帶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因此T-34坦克被德軍稱為“雪地之王”。
T-34坦克在軍事上的影響包括裝甲部隊戰術方面和裝甲車輛設計方面。在裝甲部隊戰術方面,T-34坦克在二戰期間做到了單型號的多功能性。T-34坦克可根據其所屬部隊的不同,兼顧機動縱深作戰、偵查以及步兵支援。
前者由坦克軍中的坦克旅負責,步兵支援由機械化軍中的獨立坦克團負責,這樣的設計比當時戰中法國及英國的都要先進。其實T-34坦克及其後繼者如T-54坦克等,開創了類似現今主戰坦克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1941-1942年T-34坦克相對優勢最為突出的時間裡,T-34坦克的戰場損失數量龐大,並且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德軍坦克。如1942年,蘇軍坦克損失15000輛,竟六倍於德軍。
除開蘇軍戰略戰術指揮不當,整體軍備力量薄弱等客觀因素外,T-34坦克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是造成損失慘重的原因。首先,T-34坦克採用雙人炮塔設計,車長兼任炮長的職責,這就造成車長負擔過重。
在戰場上,坦克車組指揮掌控全域性,火炮射擊決定了攻擊能力,兩者都十分重要。只有兩人分工得當才能使坦克達到最佳戰場效果,但雙人炮塔設計大幅降低了T-34坦克火炮的實戰射速。
T-34坦克和德國的三人炮塔IV號坦克相比,其在實戰中的射速只有德國坦克的13甚至1/4。並且由於指揮和射擊效率失調,使其難以充分發揮76毫米的火炮威力。
其次,T-34/76坦克缺乏無線電裝置,作戰方法十分呆板。T-34/76坦克在進行編隊戰鬥時,無法形成有效的整體指揮,車輛之間只能採用旗語保持聯絡。其實在原始設計時,T-34坦克考慮過安裝無線電通訊裝置。但由於蘇聯電子工業生產能力不足,這計劃無法實現。
T-3476坦克在最初一兩年裡儘管產量過萬,卻只有少量戰車可以配備無線電裝置。
隨著蘇聯坦克工業領域的不斷拓展,T-34/76坦克逐漸衰落,T-34/85坦克逐漸興起。T-34/76坦克的兩大缺陷基本上被彌補。
在1944-1945年間,T-34/85坦克相對於德國新型坦克已沒有多少效能上的優勢,但戰場表現卻大放異彩。由此可見,決定坦克效果的不僅僅是火力、裝甲和機動三個指標,還有很多設計細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T-34坦克曾經裝備了蘇聯之外很多國家的軍隊。
二戰之後曾在中國、北韓、越南、中東和波黑等地的戰場多次參戰。
回覆列表
二戰時期的蘇聯T34坦克,是一款中型坦克,是蘇聯三十年代未在T32型坦克的基礎上重大改進版,主要將威力更強大85毫來炮替換了76毫米炮,並在發動機作了強勁動力的改進,增加了炮彈的儲存空間,提高前裝甲的防禦能力,在惡劣的低溫氣條件下,機動,越野方面優於蘇聯其它型號坦克,在二戰蘇聯各大戰役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蘇軍贊喻:移動的鋼鐵堡壘。
T34坦克車體採用焊接特種工藝融為一體,焊縫經的起劇烈撞擊,地雷和炮彈炸後不開縫,確保乘員的安全。
T34型坦克戰鬥滿載為32噸,乘員5人,行進速度為每小時55公里左右,爬坡58度,過牆高為73釐米左右,過壕寬為2,5米,發動機是柴油機,它的輸出功率為367千瓦。
如比先進的高效能坦克,在二戰蘇境內的各大戰役和攻克第三帝國巢穴拍林,發揮了史無前列的摧城拔寨先鋒作用,與步兵協同作戰更是摧枯拉朽,與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齊名威震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