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說天地不仁把萬物像狗一樣對待,還是說天地公平對待所有生靈?
4
回覆列表
  • 1 # 劉怯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此段話是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首段,長期以來,深受世人誤解,以為老子的思想反人類,把老百姓視同為祭祀用的草狗,何其輕賤!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整段話完整解讀,老子的思想本義,應該是這樣的:

    由"道"造就的天與地,是不會夾帶有人類情感的所謂"仁愛"的成分,空間世界存在的萬事萬物,在天地看來,其實統統都像是我們用草紮成的草狗一樣,草狗與草狗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貴賤分別。同樣,悟道得道的聖人,面對百姓大眾,就像面對眾多的草狗一樣,不會持有任何高低貴賤的分別心。

    以上是我在《宇宙與人生的秘密·怯之講老子》中,對第五章首段話"無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大義直解。若想完整了解第五章的意思,建議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其中一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來讀,此部分老子著重在講"道無偏私,萬物平等"。其主題思想,非常明確。

  • 2 # 華山派氣宗嶽肅

    多謝邀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芻狗之意為草紮成的狗,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合乎自然界的規律,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西方有句話說的好,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身處逆境,經過努力可以化逆境為順境,身處順境,環境優越,也有可能不知進取變順境為逆境,人要正確看待外界一切,始終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最為重要。

  • 3 # 雨緒千城

    題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是誤解了,這個是道德經裡面的。“不仁”在這裡的意思是“無所謂仁”,道家講求“無”,無為而治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整句話的意思是,天地對於萬物都無所謂仁與不仁,都當做草扎的狗一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創造了萬物,但是萬物關我屁事,我對萬物沒有什麼仁或者不仁的態度。

  • 4 # 海月閒人

    老子對孔子及儒家的仁義理論,一向看不貫。釋家入世較急,佛家出世過切,而道家不出不進,以靜觀動,所以,出於學派之爭,《道德經》把話說的重了些。

    即然是道家,就要講道,要講正氣,正形,正音,這些都是天地之正道,儒家也講道,也就是仁,義,理。無非是氣,形,理的社會形式而巳。

    老子說天地不仁,是說形而上的名詞裡沒有仁一說,這不等於形而下的名詞裡不能有,就好比說道家沒有基因一說,後世不能研究基因了?

    道家之說道,儒家之說道,範圍有所不同,僅此而巳,學派差異而巳,無非是話難聽一點!

  • 5 # hitman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首先要說“芻狗”,指的是草札的狗,不是真的狗。芻狗是幹嘛用的呢?是用來祭祀的。

    那麼為什麼老子這裡要用“芻狗”呢?竊以為是說:天地它不管什麼陰陽,世間萬物皆遵循“道”。天地大道的面前萬物沒有什麼有用沒用之分。有用無用是人的認知,天地之道,不管這個。

    簡單的說,就是絕對公平,絕對宇宙。

    所以說: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你不理道,道不理你。

    所以說,怨天尤人是沒道理的。當你遇到坎坷是因為你不知“道”。知道,知道,你就要知道,那是因為你沒理道。

  • 6 # 脫袍狂魔

    觀《大秦帝國》《誅仙》有感,大仁不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非貶低萬物,芻狗可以看作是道,是法,是客觀,是物質,天地不仁非不仁,乃大仁。天地不公非不公,乃至公,符合道家循自然,無為而施,逍遙自得的要旨。

  • 7 # 聖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告訴所有的人,去明白道理。

    仁,就是兩個人,彼此把對方看成人,你若需要的,對方也需要。你所拒絕的,對方也拒絕。人的最大特性就是情感。

    現在把人和萬物擺在一起了,自然天地就沒有把人當人來看。

    這就是老子告訴我們的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人和萬物是一樣的。

    比如,在地震或者自然災害面前,再好的建築,再好的風景,和再好的人,得到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的。而這種結果不就都是芻狗嗎?

    那麼,天地僅僅只是上面的天,下面的地嗎?

    天就是天道,地是指孕育的根基。

    宇宙按照天道執行,如果人類不識別天道,災難面前,就是芻狗!認識明白了天道,就能依道而行,萬事萬物從而孕育成長。那就不是芻狗了。

    聖人,就是君子,是明白天道的。聖人不斷教化凡人,也就是小人,小人不明白究竟,就會認為聖人把自己當成芻狗,隨意支配。

    很簡單的現象,就是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做什麼,孩子不明白,非常委屈。這就是聖人對待凡人的方式。等小孩長大了,明白了父母的心,道理是一樣的。

    然而,每個人都有天地。天就是真我,地就是意識。真我裡面存在善惡原始,意識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為了生命的存在,總是不斷為善為惡,看似把自己當人看待,卻沒有把對方當人看待,自然不仁,天道無情,善惡相報。遇到惡報到來,生命比芻狗不如。

    聖人,不斷把凡人引導到天道里面去,超越自我,折磨凡人,其目的就是要讓凡人懂得自己的天道,控制好自己的人道,從而達到凡人不作芻狗的命運。

    儒釋道本為一體,只是角度不同。

    認識自己,反觀自己,是不是老子真正的目的呢?

  • 8 # 誠敬學修苑

    芻狗是什麼意思呢?芻狗就是假的意思,不是真的。不仁是什麼意思呢?不仁是沒有二元對待的意思。天地是無為的,不會有二元對待想法,不會特別對誰好,也不會特別對誰壞。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不是因為公平,而是因為無為。為什麼是無為呢?因為萬物都是假的。假的就是虛幻的,不真實的。不但萬物是假的,百姓也是假的。因為百姓也是假的,是不真實的,是虛幻的,所以聖人也要學會無為。學習無為,就要拋棄二元對待法,不能有你我,不能有彼此。也就是無我,也就是無私。這是聖人之法,不是凡夫之法。所以凡夫做不到無我無私,但是不能代表聖人做不到。因此,凡夫之人不能揣測聖人之心。但是凡夫之人好奇又傲慢,以凡夫之心揣測聖意,所以認為古聖先賢都是胡說八道。

  • 9 # 知常容

    我回答過類似的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沒有爭議。等我寫完三國(蜀漢)將領評述,我以後會每天翻譯道德經一章。雖然我古文差,水平低,但也嘗試自已理解。可能錯誤百出,但也是自已心血。道德經本來就是讓人各自理解。千人千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的理解是

    天地沒有尊重人道,不會視人為已出,也不會有同情弱者的想法。天地認為萬物和用草料飼養的狗(有人譯成紙紮的草狗,春秋戰國的時候應該還沒有紙,紙要到西漢的時候,那時的紙也是很貴重,所以不應是紙紮的)沒有什麼不一樣的。聖人也沒有把天下的人分類區別對待,聖人認為貴族和用草料飼養的狗沒有什麼不一樣的。(這裡最容易產生誤解的是百姓,現在的百姓指的是老百姓,指的是所有的人,以前的百姓指的是有姓的人,那是一種貴族,還有很多平民是沒有姓的,奴隸更加不用說了,因為以前的姓需要帝王賜姓的,換句話說百姓指的就是貴族,所以我覺得這裡把百姓譯成貴族比較合理)

  • 10 # 老鬼歸來

    『道德經』作為道家經典,很多人以儒家思想去理解了。同時因為對古文含義理解偏差或者誤解,造成對此句理解錯誤。老鬼影片說明——

  • 11 # 吳枝峰1

    一、道以仁為非美:儒道之間最大的分歧之一就是對對仁的態度,儒家尊仁突出人性之美,道家卑仁突出天性之美,因此道家口中的“不仁”並不是貶義詞。

    二、道法自然:道家認為自然規律就是道,所以聖人行事就應該效仿天地,這就是所謂的合天道的意思,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就會發現第一句是以天道為榜樣,引申出第二句,也就是聖人的合道之法。

    三、天道為尊:大道五十,天演四十九

  • 12 # 手機使用者53419716627

    一句徹徹底底的大實話,但很多人聽著扎耳就開始活稀泥,什麼聖人教化眾生平等,其實原文直白,不用過於解釋,也就是說地球少了誰也照樣轉,所以我們自己就得自尊自貴,增強自己的實力,俗語講錢壓奴婢手藝壓當旁人,所以開篇就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就是現實,逃避曲解都是沒用的,老子敢於直面所以他的學說不朽

  • 13 # 道謙2018

    天地本無心,所以沒有七情六慾,對存在著的萬物無所謂親不親、仁不仁。對萬物的生生滅滅亦無感知,他只是按著自然規律無為無造,永恆的執行著。

    聖人是遵循天地之道而為的,所以對萬物看法應與天地相同,不應有分別心。

  • 14 # 莫安營

    用草紮成的狗,作為祭品,人們對它並無愛憎,未祭時受人恭敬修整,已祭後受到踐踏焚燒,芻狗前後際遇不同,並非由於人們的感情變化,而是因為條件、環境、需要的不同而引起的。天地對於萬物也是無憎無愛,春夏秋冬,雨雪風霜,自然而然。

  • 15 # 晨豐易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萬物生靈當作一體公平對待,這種方式更容易得到解釋。

    在老子看來,天道首要的是公正,所以是要杜絕仁義。

    試想一下,皇族犯罪,如果皇帝因為感情層面而特赦某個人,是不是會引起民怨呢?為什麼會引起民怨呢?

    因為不公,不患寡但患不公,這其實是大多數人心中的想法。不能被公平對待,自然就會對國家失去信心。

  • 16 # 燕北林叢

    把以前答過的,類似的問題,又翻出來看了看,感覺淺薄的很。就謹慎了許多。先拜讀了別人發表的高見,發見,同一個問題,換一個提法,就能啟發不同的思考。忍不住就又點了進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現在《道德經》很靠前的部分。在以前幾章,對“道”的論述中,進行了哲學的思考。“道”無形而生天帝,繼生萬物。(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老子在第四章中的論述推翻了“天帝造物”論。提出“道”生萬物。而“道”本虛無,任憑萬物愚智、美醜、善惡、長短、高下、生滅,從不加以自己的傾向。《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在老子看來,天無好惡、地無親疏,就是“道”對萬物要表達的態度:“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沒有把天地人格化,而是借天地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天地只是由“道”生而自然的存在,不會有自己的意志加給世間萬物。這位道家的鼻祖完全是“無神論”思想的闡述。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也不應該有自己的傾向和意志,像天地對待萬物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生生息息,也不要去強加之於自己的意志。“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越大,生生息息,綿綿不斷。“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失,政令繁多反而會有失誤,由失誤而導至失敗,不如持虛守中,讓百姓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自繁衍,才是自然規律。

    天地不凌駕於萬物之上,聖人不凌駕於百姓之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視萬物都是平等的,對待聖人和對待百姓也是一視同仁,沒什麼兩樣。由此而推論,這是對夏商以來“神權天受”的否定,也是對“天命”的批判。這在老子那個時代,老子的思想無疑是大膽而超前的。甚至進步於現在的某種“精英思想”。

    老子本章的論述,意在啟發人們如何認識、對待客觀規律。客觀規律是大自然此消彼長的法則,是人類社會的根基,人類自我意識的付予,只能破壞自然的和諧。

  • 17 # 小馬淘

    天地萬物,自然法則對待一切眾生,事物,不偏不倚,不會因為你是人類就會多一分偏袒!比如春夏秋冬,生老病生!包括因果法則,業力法則也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常常祈求的上天老天爺都是虛妄而已!

  • 18 # 大海142581829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大自然的規則如此,誰也不會把一個過了氣的器具當寶貝,除非想著以後會再用。所以,芻狗這個詞用時崇拜不用時放一邊用在萬物上,是再恰當不過了。不是天地不仁,而是萬物生長時,公平地吸收日月精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只有當危難之時,象女禍補天,夸父追日,才會顯出與眾不一般的英雄本色。讓天地萬物敬仰,一般都默默無聞,萬物皆為天地之孓民,普受陽光雨露,當用時盡已之力,實為物有所值,花獻出自己的美貌,樹獻出自己的剛強,女禍補天,流芳百世,有用是很光榮的事。並非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個百姓能為國為家作出貢獻,象岳飛,陸游,辛棄疾,多少個英雄豪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死嗎,怕死,可死重於泰山,是聖人下仁,當百姓如芻狗嗎,不是,是他們自發為國捐軀。聖人是公平的施政者。只有公平百姓自願當芻狗,否則,聖人庭難為聖人

  • 19 # 大哉傳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

    而這句話也是《道德經》中最艱澀的一句隱喻,如果理解這句可讀懂了《道德經》,恭喜您腦洞大開了,開啟了“道無為”的思維模式。

    天地不言,吾心觀復

    這句話中,“芻狗”是核心詞,先理解透徹。芻狗(chú ɡǒu)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在祭祀之前受人們重視,人類因為困惑,而向上天祈求時的祭品。而在祈禱儀式結束後,芻狗卻成了垃圾。用“芻狗”的意象,表達萬物在“大道”中只是一場儀式裡的祭品,祭品只是人類乞求於天地時,內心臆想出的物品。天地卻無所求於萬物,蕩蕩然而澤被。所謂“大道無形”,而世人卻強加其色彩和儀式,聖人亦是如此。心中的神,靠近後只是人。神,只是心中的臆想!

    “有為象生,因果不滅”。大道歸“無”卻在無中生有,人類在不斷的無中生有裡折騰,如佛家所說的“有”不斷的種下“因”,而不斷的收回“果”。

    吾心不言,天地觀復

    天地無所謂仁與不仁,而是人心不仁,自己不作為而責備天地。“儒有仁”只是孔子給“人”下的定義和道德標榜,看是給出了一條明確的方向,實為“智慧出,有大偽。”而很多人只向外求,重外在表象裝模作樣,而不向內心上探究,離道的本源越來越遠。不崇聖賢,世人不知為盜。

    《易經-繫辭》中“天行乾,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這句話已經高度概括天地的本源稟賦,天地自有其存在的形式和語言,只是自已有沒有感知。當你心如止水,去感悟生命`、人生、宇宙時,天地自然會告訴你道所在,因為人類,只是天地間的一縷清風。當把握了天地規律“天道、地道、人道”脈搏時,就如陸象山先生所言“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反觀自己的內心,是否“道法自然”,是否“順其自然”。

    “無為理循,天人合一。”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探究中,得出一句曠古爍今的心法“允厥執中,惟精惟一。”內心在“無為”的境地裡,自生道界,一切理,只是外相中的虛幻。而天地之間只有“一”,可以與天地宇宙同頻率,才可以同宇宙產生量子波動。這個“一”就是良知,通俗一點說就是天地良心。所以陽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天地本是咫尺間,卻讓離我天涯遠。

    此生無非良心事,不求如來種福田。

    很多朋友收藏了,但不嫋俺

  • 20 # 忠言順耳1

    天地不仁,對萬物不分別是仁還是不仁。凡天下萬物,都是祭祀天地的“芻狗”,都要一視同仁。

    聖人也要象天地那樣,對社會中的人群,不分別是仁還是不仁。社會中所有老百姓,都是敬仰你們的“芻狗”,因而要平等看待。

    聖人不仁,平等待人,和諧社會將不再紛爭利奪。

    天地之間,無比寬廣空虛,不就象一個其大無比的風箱嗎?大風箱裡,虛無心靜,所以她不分仁不仁。但虛無心靜,並非完全窮盡,其動作表現,道法自然,說明一切,她的貢獻,她的力量,是說不完的。

    天地虛無,心靜,不仁,似一個大風箱,看不出有什麼神威,卻不知其中蘊涵著無窮能量!

    聖人虛無,心靜,不仁,要明白風箱虛空又安靜是有大妙用的,你們的天下還是安安靜靜地好,你們就要虛心,才會有大作為,民不爭,不盜,不亂。反之,誰要不信,鼓動了風箱,勢必狂風大作,風火連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是面對本國海盜,同時期的明朝和西歐做法迥異,帶來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