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睡夢心經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李鴻章?曾胡左李都是“帝國合夥人”,沒有他們的支援清王朝早就掛了,慈禧太后對他們高度依賴 只是忍不住了敲打一下。曾國藩臨終推薦李鴻章 李鴻章推薦袁世凱,慈禧太后能拒絕吧?左宗棠、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這些漢人實力派,名義上是清朝官員,其實都是“合夥人”,慈禧太后心裡清楚的很,即使有人彈劾也只能做做樣子,這些人照樣是總督或者巡撫,還能派外人不成?慈禧太后向列強選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甚至袁世凱等人宣佈“東南互保”,慈禧太后能指責這些有兵有權的漢家督撫“抗旨不尊”嗎?
-
3 # 歷史痴
李鴻章與翁同龢都是晚清名臣,又都有罷官的經歷。
表面上看,翁同龢做過兩任皇帝的老師,歷任工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大臣,很是了不得。
但其實翁同龢在晚清的地位與李鴻章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李鴻章罷官後再被起復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翁同龢則只能老實在家了度餘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簡單羅列幾點。
兩人的出身決定了其地位翁同龢與李鴻章所處的晚清,已經是風雨飄搖,宛如一幢即將傾覆的大廈,完全是一副亂世光景。
亂世最重要的是什麼?兵權!
這一點顯然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再來看看翁同龢與李鴻章的出身和仕途經歷。
一、翁同龢
翁同龢出生於名門,他的父親是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他自己也是走的正規科舉的路子,咸豐六年(1856)考中狀元。
入仕之後,翁同龢一直擔任的都是純粹的文官:學政、鄉試考官、國子監祭酒、太僕寺卿、內閣學士等。
可見,翁同龢在出任軍機大臣之前,沒有任何軍旅經歷,自然也就從來沒有掌握過兵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清流文官。
二、李鴻章
而李鴻章呢?雖然也曾試圖參加科舉,也中過進士,但他最為寶貴的經歷是入了湘軍巨頭同時也是一代大儒的曾國藩門下。
李鴻章入了曾國藩門下,在學習經世之學的同時,自然也多有機會幫忙參贊軍務。
1853年開始,李鴻章父子在家鄉安徽辦團練,由李鴻章統領,先後跟隨多名湘軍將領與太平軍、捻軍作戰,持續五年,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因功高遭妒,李鴻章不容於鄉里,被迫結束了他的團練。1859年,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等。
後翁同書(翁同龢的兄長)對太平軍作戰期間棄城逃跑,曾國藩上本參翁同書時用了李鴻章的起草的稿子,導致翁同龢與李鴻章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此後,在曾國藩等人的提攜下,李鴻章獲得了組建淮軍的大好機遇,從此一飛沖天,立下赫赫戰功,並牢牢掌控了這支戰鬥力不輸湘軍的勁旅。
在曾國藩解散大部分湘軍之後,李鴻章的淮軍就成了清廷戰力最強的軍隊,兵權在手慈禧也不敢輕動。
李鴻章翁同龢罷官的原因一、翁同龢罷官原因
1898年,在翁同龢、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支援下,光緒帝搞了一場政治變革,可惜持續了不到百日,就被實際上掌握朝政的慈禧太后絞殺了,康梁倉皇出逃,這就是“百日維新”。
而作為維新派官職最高的人,翁同龢自然也要為自己的行為擔責,礙於其身份,雖然沒有掉腦袋,但革職是跑不了的。
這就是翁同龢罷官的原因,只要大清還在慈禧一黨的掌控之中,翁同龢必然復職無望。
二、替罪羊李鴻章
而李鴻章被革職則是因為甲午海戰失利,充當了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既然是替罪羊,風頭過了之後,或者有用得著的時候,主子自然會找機會再啟用他的。
利用價值罷官之後的翁同龢與李鴻章,其利用價值也是天差地別。
翁同龢只是一個普通的致仕官員,對於朝廷和慈禧太后毫無利用價值,可李鴻章卻不同。
他不但掌控著當時唯一的勁旅淮軍,清政府所有與洋人打交道的事務,也基本離不開他李鴻章。
也就是說,雖然罷官了,可慈禧太后想要維持清政府的正常運轉,依舊離不開李鴻章。
綜上所述:同樣是罷官,李鴻章能鹹魚翻身是必然的,而翁同龢卻徹底涼了。 -
4 # 獨釣秦時月
同樣是罷官,李鴻章和翁同龢的際遇卻有天壤之別,其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翁同龢與孫家鼐、志銳、文廷式、汪鳴鑾等形成了與後黨抗衡的帝黨集團,而李鴻章則為後黨重臣。
帝后之爭,光緒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勝出,翁同龢和李鴻章分別做為帝后兩黨的重要人物,其結局不言而喻。
我們透過翁同龢和李鴻章罷官後的經歷就可以看出,翁同龢肯定是永無出頭之日,而李鴻章自然會被慈禧太后贊為“再造玄黃”之人。為啥這樣說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一、翁同龢罷官後,惶惶不可終日在戊戌政變後,光緒被囚禁,翁同龢隨之被革職,“著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罷官回家後,不是頤養天年,而是待罪惶恐度日。行動受到監視與限制不說,還要時常到縣衙去“聽訓”。他隨時等著慈禧太后或懿旨自裁,或抄家問罪。
他為表現不過問參與政治,不與友朋往來“燈市繁華常避影, 酒場熱鬧早抽身”。還在家鄉常熟西山祖墓旁蓋一座屋宇,名“瓶廬”,寓意是守口如瓶,結廬隱 居。院中設定正方形石板一塊,重大節日在石板上遙向北京紫禁城叩頭。晚上也不安寧,常“中夜驚起”, “夢聞需需”,過著“與魚鳥相親”、“寂寞似孤償”的生活。
翁同龢在家做了兩件事:一是購買了一口快刀,二是屋旁挖了一眼井,準備隨時以刀自裁或投井自盡。
《左傳》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翁同龢的升遷,因為他是光緒帝的老師,光緒被慈禧幽禁,翁同穌自然受牽連被革職還鄉。不過,就因為翁同龢給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講過課,因此慈禧給他留了一條活路,沒有賜他自裁。
光緒三十年(1904年),翁同龢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煎熬中卒於家,享年七十有五。宣統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二、李鴻章罷官後,獨撐大廈於將傾
甲午戰爭後,迫於朝野上下壓力,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閒散居家。但不久就被慈禧太后任命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慈禧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為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連續電催其北上。
李鴻章乘輪船至滬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
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而此時的李鴻章已經病入膏肓,整日吐血,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最終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於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不久病逝於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綜上所述,翁同龢和李鴻章雖然都經歷了罷官,罷官後各自境遇不同,但最終都成為了腐朽的滿清政府的陪葬者。只不過因分屬帝后兩派,成王敗寇,一個罷官後惶惶不可終日而死,一個為清王朝的覆滅背上“賣國賊”罵名後力竭而死。
-
5 # 青海尊者
翁同龢一家從祖宗到現在這輩,已經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朝代的虛偽了,壞到腳底流膿的地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在翁同龢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光緒帝沒有殺翁同龢全家的影響大概跟當初李成梁養虎為患放棄六堡一樣。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指的是一部分文科生,古代叫八股進士。這些人都飽讀詩書,通曉名家之言,但他們所作所為之噁心,堪比日寇,只不過日寇壞是明面上的壞,書生的壞是背地裡的壞,恰恰就是這種壞最為可惡。
為啥明朝滅亡,皇帝崇禎固然有責任,但最大的責任還是在那些東林小人身上。因為明朝那些事的影響,我一直以為東林是好人,閹黨是壞人,但我錯了。說白了,東林閹黨都不是好人,但東林既不當好人也不肯辦事,就是挖明朝根基,閹黨雖然不是好人,但還辦事。
明朝滅亡是因為沒錢,那麼為什麼沒錢呢?錢在誰手裡?沒錯,在地主們手裡。明朝規定有功名的讀書人不用納稅,馬上就被下面的人找到漏洞,讀書人不用繳稅,那我把產業掛在讀書人名下不就不用交錢了嗎?地主不用交錢,書生可以賺一筆,皆大歡喜,只是國家收不到錢,還順帶把老百姓坑慘了。東林黨就是這些禽獸的代表。閹黨在臺上的時候,因為魏忠賢並非讀書人,他還能壓制這些書生,等魏忠賢涼涼東林重新上位,明朝就進入毀滅倒計時了。那明朝高層知道這些嗎?知道,張居正搞一條鞭法就是為了這個,但他也因此得罪了利益集團,等他死後,張家滅門,一條鞭法被廢。清朝入關也遇到錢財不足,可人家有軍隊啊,那些不想交錢的地主全被砍了,哪裡還有人敢不交錢。
再說到翁同龢,翁同龢是近代中國衰落最大的禍患之一,可以說,翁家所有人個個禽獸不如。
-
6 # 引杯觀劍擘水取魚
這是因為李鴻章確實有治國濟世之才,且罷官的緣由無非是遭同僚和清流攻訐排擠所致。一旦到了國家危難之際,還得由他起復收拾爛攤子,大清離不開他。
而翁同酥乃書呆子一個,並無經世致用之才,以清流自居,清談亂事,妄議誤國。且此人人品有缺,大忠似偽,為博取清名而不擇手段,禍國殃民,貽誤國是。
所以清政府當權者對這二人看得是很明瞭的,對李罷官只是打壓一下,平息政敵的怨氣而已,絕不會棄之不用的。而對翁則是一拔而起,永絕後患。
-
7 # 陳哥論史
李鴻章和翁同龢二人經歷印證了什麼是老成謀國 什麼是書生誤國。
一個人的最風光時往往幹什麼都順風順水,然而他在最低潮的時侯周圍往往都是落井下石,這時候要撐過去還真不容易。李鴻章在暮年之際迎來人生最低潮 不過很快他又迎來他人生中最風光的日子 並且狠狠為大清國掙回了面子。
李鴻章在落魄之時,又經歷了二件大事,正是這二件事後 李鴻章又回到政治舞臺中央。
話說甲午戰敗 之際李鴻章成了替罪羊 百口莫辯 百捱了一槍 被撤去本兼各職 僅保留大學士一職閒居賢良寺。不久戊戌變法 康有為風光一時 一波三折 康有為一番折騰後 變法失敗。康梁亡命海外。朝中有人不放過李鴻章這隻死老虎 舉報李是康黨 。慈禧召見李鴻章 質問 李鴻章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神情 "太后說臣是康黨 臣就是康黨"李鴻章內心是贊同變法 只不過不贊同康有為不切實際的做法。太后記下了 這筆賬以後跟你算。不久機會來了 黃河發大水 災民成千上萬 急需治理河道。慈禧下旨著李鴻章即刻赴黃河整治河道。此時李己七十五歲。李一聽大驚失色這不是要我老命 上書推辭 無效。
沒辦法 只得以七十五高齡赴黃河整治 李畢竟是幹實事的人 帶著比利時工程師實地考察 跋涉上千裡 拿出遠近二套方案 即有應急也有長遠規劃。就憑這點大清國官員裡沒幾人能做到。
再往後 李鴻章一生中最風光的時刻降臨了。大清國 命李鴻章為特命頭等全權大使 訪問歐美各國出席 俄皇尼古拉一世加冕儀式。
照理說大清國 是落後專制腐敗愚昧未開化的代名詞 李鴻章又是敗軍之將 出使各國底氣不足。
可實際正相反 李大使所到之處各國爭相以最隆重的禮節招待。李大使在英國會見英女王 維多利亞 和首相會談 爭取關稅上調。女王授於李中堂大十字寶星勳章。在德國會見德皇威廉二世 拜會前首相俾斯麥 探求富國強兵之道。在美國同格蘭特總統會談 轉交皇上 太后親筆信,商談增進兩國關係 維護在美華工權益。各國社會名流 達官顯貴 爭相邀請李中堂前去訪問 贈送禮品。遇記者採訪李大人也能實是求是說出訪問觀感 直言大清國落後,大清國需徐圖自強。
”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他日身歸故國,後半生無涯之大事,將重整其旗鼓,忝顏而將中軍;且較諸前半生之僅效微勞者,冀於中國尤有裨益。然華人難於圖始,欲假數年之心力,遽奏萬祀之膚功,不得不求助於大英,而望化難為易也。”
長達190天訪問創下世界記錄。
此次出訪為李鴻章大清國掙下面子溝通了大清與列強的關係 也極大提高李鴻章本人在國內外聲譽為復出打堅實基礎。
光緒在恭親王臨終之時 問道"六叔 為今之計 朝中何人可用" 恭王回答“惟李鴻章 張之洞” 翁同龢如何 光緒又問 "聚九州之鐵難鑄其錯" 恭王緊緊握住光緒帝的手拼著最後的力氣 聲嘶力竭喊出來了。
這是恭王和翁師傅幾十年打交道得出的結論。
-
8 # 小吳日常生活
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甲午戰爭中,其麾下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在陸海戰場雙雙潰敗,隨後又前赴日本和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人們不會記得,李鴻章在簽約時捱了一槍,險些喪命,讓日本要求的賠款金額少了一億兩白銀。大家只知道,李鴻章練水師練了那麼多年,花費了許多經費,到戰場上卻不堪一擊。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堂堂大“天朝”居然輸給了小小的日本。因此,李鴻章遭遇到了鋪天蓋地的毀謗,有人甚至建議誅殺李鴻章,與日本對抗到底(比如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公子陳三立)
就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還是硬把李鴻章保了下來,只是革職,已經算是很好的結局了。不久後,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使出訪俄國,回國後入閣辦事。戊戌政變後,外放為兩廣總督。庚子拳變中,任命為全權議和大臣北上與聯軍和談,簽訂《辛丑條約》後病歿。 抱對了大腿,一生寵眷不衰。
而翁同龢,我認為更像是在光緒對慈禧的政治妥協中,成為了犧牲品。 首先,翁同龢是光緒的授業恩師,光緒可以說是翁同龢從小帶大的,他對這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翁同龢被革職,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之前。革職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清朝皇帝有尊師重道的傳統,這像是一個學生應該對老師說的話嗎?不像。 而且如果翁同龢“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為何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作為將其革職的罪名? 其中很大的可能,是慈禧和光緒私下達成了協議,慈禧放權給光緒變法,但前提是罷免翁同龢。慈禧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防止帝黨權力過大,因此先折其一翼。而光緒急於推進改革,因此把自己的老師當成了犧牲品。
戊戌變法失敗後,已經被革職的翁同龢,還遭到了慈禧的清算。“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這個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對翁同龢來說實在是很殘酷的處罰。大清曾經的堂堂相國,快70歲的老人,還天天要到縣衙裡報到,著實淒涼。後來翁同龢病歿家中,慈禧竟下令不給他加諡號,可以說是對翁同龢生前死後的連番羞辱了。
-
9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李鴻章和翁同龢有著本質的區別。李鴻章是辦事兒人,翁同龢是小人。
李鴻章是幹事創業之人,可以用“治世之能臣”來形容,他興辦心血,搞洋務,開發礦藏,製造船舶、軍械,為中國近代礦業、工業、兵器以及船舶製造都立下汗馬功勞,居功至偉,李本人雖然貪墨,但他是個能做實事的人,這一點即使是他的政敵也大都認同;
反觀翁同龢,是個純粹的道學先生,寫字做學問還成,一遇到具體事務,那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新型冠狀官員!
這來人為人處世各方面都迥然不同。翁同龢總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懟人,一言不合就開懟,甚至有時候連光緒皇帝都被他吐槽,更遑論朝中官員,所以翁同龢在朝中人際關係很差,而且他偏偏以自己“帝師”的身份自居,動輒說別人“等同白丁”,這就犯了官場大忌。
你學問好就是學問好,但並不能代表你是多功能全面手,見誰都想當人家面擼一發,這算什麼操行!
所以說翁同龢本人身處職場,卻不懂得和光同塵,不只是讓貪腐的官員們厭惡,甚至同樣身為清流的張之洞、劉坤一等人也對他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由此,他犯事兒後被一鍋端就不足為怪了。
反觀李鴻章,那可真的是個人精。他和曾國藩鬧矛盾,被曾寫信痛責一番,剛把信看完,就馬不停蹄的給曾國藩準備壽禮,還花重金裱了一幅字敬獻給後者:敬天法地之完人,治國安邦之忠臣
他和左宗棠不對付,左宗棠被太監刁難無法入宮,他自掏腰包兩千兩銀子打點,幫左宗棠解決難題,事後提也不提;
他被許多清流當眾奚落吐槽,根本就不生氣,見到人家總是笑容可掬的問好,管你再多鄙視不搭理,依然講文明懂禮貌;
兩相比較,就以甲午海戰為例,戰前李鴻章明瞭局勢和雙方戰鬥力,主張“避戰”“不可釁自我開”,但翁同龢卻打著“愛國”的旗號極力主張開打,然而在開戰後,他又使出渾身解數阻撓北洋購買武器輜重和軍艦等備戰資源。
當北洋水師覆沒後,翁同龢更是落井下石,在朝堂上公然主張“殺李鴻章以謝國人”……
一言蔽之,李鴻章是辦事兒人,翁同龢是小人。
如翁同龢這樣的敗類,即使是同黨也對他心有不屑,更何況是政敵,自然牆倒眾人推了,倒是李鴻章,雖然一直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但因為會做人,所以鹹魚翻身就是常態化操作,根本不是難事了。
言盡於此,告辭!
-
10 # 燕趙節度使
因為洋務派非常討厭翁同龢,翁同龢是頑固守舊派。
自從1860年開始,洋務派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已經掌握了清朝從中央到地方的大權。
從歷史發展來看,洋務派走的道路是向西方學習,富國強兵是正確的。
但翁同龢對於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運動頗為排斥,多有所批評。
又因為曾國藩和李鴻章曾檢舉翁同龢的哥哥,所以翁同龢終生與李鴻章為敵。
他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 。
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致日後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
奕訢重病,光緒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
光緒帝主動詢問奕訢翁同龢是否可大用?
奕訢聽後十分激動,表示強烈反對,因翁同龢反對洋務運動,而奕訢自己是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如果重用翁同龢,那麼洋務運動將會受到重挫,中國將會倒退幾十年!
而慈禧也是洋務運動的支持者,同樣討厭翁同龢。
雖然翁同龢是同治、光緒的老師,但光緒無奈之下忍痛罷黜翁同龢。
因為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支援光緒進行戊戌變法,所慈禧非常討厭翁同龢。
戊戌政變後,慈禧重奪大權,對翁同龢嚴厲斥責,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後回故鄉常熟。
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於故鄉。死後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相反,李鴻章和許多洋務派同氣連枝,都是地方實力派,而李鴻章更是擔任過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就算慈禧,也要讓李鴻章三分。
晚清許多事,沒了李鴻章所代表的洋務派,慈禧還真玩不轉。
-
11 # 致遠君說
我嘗試著來回答一下,晚清末造,中日風雲。甲午一戰,對中國的影響極大。一是有識之士更加迫切的學習先進的制度、科技等,再就是清朝的官場發生了劇烈的變動。
甲午之戰
一、李鴻章、翁同龢的榮辱1.李鴻章
甲午戰後,李鴻章革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差事,奪回三眼花翎和黃馬褂,只留下大學士的頭銜。
後來“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出國訪問,繼而擔任兩廣總督,在庚子事變後,重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全權議和大臣。
李鴻章死後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李鴻章
2.翁同龢
“帝師”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在戊戌變法時遭“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看管。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追諡文恭。
翁同龢
旨意:“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及翁之死,慶王為之請恤,上盛怒,歷數翁誤國之罪,首舉甲午之戰,次舉割青島。太后不語,慶王不敢再言,故翁無卹典。”光緒
二、當朝的評價1.李鴻章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慈禧
2.恭親王奕訢臨終時,光緒前往“視疾”,問任用翁同龢如何,恭王說:“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說他“居心叵測,怙勢弄權”。將其視為“權奸”。
無論是甲午主戰還是戊戌變法,翁同龢搬弄是非、欺上瞞下。光緒終於在變法開始後的第五天,罷免翁同龢。
恭親王
三、原因甲午戰爭,既是中日體制之爭,內部又摻雜了“清流”和“濁流”的鬥爭,後黨和帝黨的權鬥,主和和主戰的矛盾。李鴻章與翁同龢恰恰是雙方的代表。
慷慨激昂,是沽名釣譽的最佳手段,尤其在對外糾紛中。以翁同龢為首的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清流派,不瞭解天下大勢、敵我實力,極力主戰,慫恿皇帝,等到戰爭失敗,不僅不加以反思,而且極力推卸責任,無恥之尤。
翁同龢延攬張謇、志銳、文廷式等人,組成清流黨,矇蔽聖聰,多方給李鴻章製造麻煩,戰敗,又把髒水潑到李鴻章一人頭上,一定要致李鴻章於死地。
李鴻章與外國領袖合影
翁同龢捲入了最高統治權的爭鬥,這是大忌。在修建頤和園及為太后祝壽的策劃中,翁同龢都是積極的倡言者及推動者,目的是讓慈禧早日退休,將權力交給光緒。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李鴻章一生編練淮軍、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平定捻軍、提倡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辦理洋務等,長期擔任地方督撫,是典型的實幹派,國家有大事發生,不僅備位諮詢,而且一馬當先、身先士卒,是不可或缺的務實、能辦事的重臣,也是首當其衝的“背鍋臣”,而且無怨無悔。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因此,怙勢弄權的翁同龢一蹶不振,而老誠謀國的李鴻章會被啟用。 -
12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李鴻章能搞洋務,能幹外交,並且還能背黑鍋!所以李鴻章能翻身,而嘴炮翁同酥則就是一清流,滿清不缺一個清流。
李鴻章是繼曾國藩之後的漢人督撫中領頭人物,別看左宗棠和張之洞罵李鴻章罵的起勁,但當辛丑戰爭中慈禧和光緒杳無音訊時,他們是打算推舉李鴻章做總統的啊。所以李鴻章在漢人督撫中那份量是很足的,更不用說李鴻章的淮軍在晚清是一股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
江南製造局、天津製造局、金陵製造局這三個軍工廠是晚清四大軍工廠中的三個,而這三個全是李鴻章辦的。其中江南製造局就是江南造船廠的前身!你可以想想這個份量。
別看李鴻章簽了那麼多的賣國條約,但你得知道,這更多的是給滿清背鍋,並且西方列強也就認李鴻章,其他人想籤,列強們也不認啊。你可別以為寫條約是個人都能籤啊。最起碼你得對國際上的各種條約和關係熟悉才行,不然談判的時候可就是雞同鴨講了,洋人聽不懂你說的什麼,你也聽不懂洋人說什麼,那可就玩完了。
比如在《辛丑條約》的談判中,現在很多人會說4.5億兩太多了,都怨李鴻章這個賣國賊。但你知道八國聯軍一開始要求的賠款是多少嗎?整整10億兩!再加槍斃慈禧這個老婆子。這條件換你能談下來嗎?
換成翁同酥去談判,能把賠款從十億談到4.5億嗎?能把慈禧從戰犯名單中去掉嗎?如果是翁同酥去談馬關條約,那他能減少一億的賠款嗎?李鴻章挨一顆子彈可以減少一個億,如果換成翁同酥恐怕被打成篩子也減不了一個子。
正因為李鴻章可以辦洋務,可以辦外交,可以背黑鍋,所以李鴻章可以東山再起,而翁同酥則不行。
-
13 # 搞哥讀史
說起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李鴻章是慈禧的人,是後黨;翁同龢是光緒的人,是帝黨。晚清時期,所謂帝后兩黨相爭,而實際上自始至終,軍國大權一直牢牢把握在慈禧一人手裡。既然如此,翁李二人命運截然不同,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我們先看李鴻章。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甲午戰爭中,其麾下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在陸海戰場雙雙潰敗,隨後又前赴日本和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人們不會記得,李鴻章在簽約時捱了一槍,險些喪命,讓日本要求的賠款金額少了一億兩白銀。大家只知道,李鴻章練水師練了那麼多年,花費了許多經費,到戰場上卻不堪一擊。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堂堂大“天朝”居然輸給了小小的日本。因此,李鴻章遭遇到了鋪天蓋地的毀謗,有人甚至建議誅殺李鴻章,與日本對抗到底(比如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公子陳三立)。
就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還是硬把李鴻章保了下來,只是革職,已經算是很好的結局了。不久後,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使出訪俄國,回國後入閣辦事。戊戌政變後,外放為兩廣總督。庚子拳變中,任命為全權議和大臣北上與聯軍和談,簽訂《辛丑條約》後病歿。
抱對了大腿,一生寵眷不衰。
二、而翁同龢,我認為更像是在光緒對慈禧的政治妥協中,成為了犧牲品。
首先,翁同龢是光緒的授業恩師,光緒可以說是翁同龢從小帶大的,他對這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翁同龢被革職,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之前。革職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清朝皇帝有尊師重道的傳統,這像是一個學生應該對老師說的話嗎?不像。
而且如果翁同龢“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為何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作為將其革職的罪名?
其中很大的可能,是慈禧和光緒私下達成了協議,慈禧放權給光緒變法,但前提是罷免翁同龢。慈禧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防止帝黨權力過大,因此先折其一翼。而光緒急於推進改革,因此把自己的老師當成了犧牲品。
三、戊戌變法失敗後,已經被革職的翁同龢,還遭到了慈禧的清算。“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這個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對翁同龢來說實在是很殘酷的處罰。大清曾經的堂堂相國,快70歲的老人,還天天要到縣衙裡報到,著實淒涼。後來翁同龢病歿家中,慈禧竟下令不給他加諡號,可以說是對翁同龢生前死後的連番羞辱了。
-
14 # 一點點歷史
咱們先說說李鴻章和翁同龢被免官這兩件事。
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此事在國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李鴻章也因為此事被罷官免職。
但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李鴻章再次被委以“全權大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已經是當時中國最位高權重之人。
再看翁同龢的宦海沉浮。
翁同龢作為同治河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也曾在朝中擔任重臣,尤其是光緒年間曾升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等職。
在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之後,翁同龢被革職,永不敘用,直到1904年病逝,再未獲得任用。
李鴻章與翁同龢關係不好已經不是秘密,因為翁同龢在擔任戶部尚書時期長期拖欠北洋水師經費,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同龢也有逃不開的責任,但是最終的鍋全讓李鴻章來背。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和翁同龢雖然都是當朝重臣,但是若論實力,翁同龢與李鴻章差的太遠。
李鴻章能在朝中立足,除了擁有北洋水師軍權之外,還有多年洋務運動積累的資本,以及周旋於洋人之間的本事。
甲午一戰,李鴻章親手組建的北洋水師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他苦心經營的洋務工業還是大清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洋人看中他。
李鴻章當年之所以被革職,主要是清政府為了轉移注意力,找了替罪羊,李鴻章赴日談判之前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授權,對於割地賠款全權處理。而且當年除了李鴻章,其他人未必能做的更好。這些在老佛爺心裡都很明白。
和李鴻章相比,憑藉帝師而獲得重用的翁同龢除了會玩弄權術,書法不錯以外,別無他長,而光緒皇帝倒臺後,翁同龢也就失去了自足的資本。
-
15 # 陳悅漫步海邊
李鴻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臺上的一對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經歷過被褫奪職務的遭遇,之所以之後李鴻章可以捲土重來,而翁同龢卻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首先是二人被革職的緣由,以及所受的革職處分不同。
李鴻章被革職的事件,發生於1894年11月,原因是甲午戰局潰敗,作為主管北洋軍務的大臣,李鴻章必須要拉出來打板子。不過因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當時在前敵作戰仍然需要李鴻章統御北洋前敵軍隊拼命,所以當時對李鴻章的處理其實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具體給李鴻章的處分是“革職留任,摘去頂戴”,即官職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負責繼續去做,其實是“以觀後效”的意思。隨後不久,因為甲午戰局惡化,清王朝中央決定向日本求和,選定李鴻章為講和大臣,旋即把李鴻章之前所受的處分一股腦全部勾銷,李鴻章就此重新翻身。在辦理完馬關議和後,因為講和有功,李鴻章後來又被任命入閣辦事,最後官至督辦政務大臣,署總理外務部。
(李鴻章的特點是務實,勇於任事。喜歡抓實際工作,水平高不高暫且不說,但是敢於擔責任,慈禧太后可不就喜歡這樣的能臣)
而翁同龢被革職的事情則比較嚴重,發生於1898年6月15日,緣由非常簡單,即不合君心,不對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辯論時,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狀。對翁同龢的處分也比李鴻章嚴厲得多,當初李鴻章的處理是“革職留任”,雖然革職了,但是留了個“留任”作為臺階。而對翁同龢的處理決定,則是“開缺回籍”,即開除回老家,這其實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結,沒有絲毫的餘地。
其次,則關係到二人的政治站隊的問題。
中國古諺雲,朝中無人莫作官,在封建時代,要當好官員,必須要有堅實的靠山背景。對於李鴻章、翁同龢這類清王朝的高官來說,位置穩不穩,一方面依靠政績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隊和總後臺硬不硬。
(翁同龢最大的悲劇,是被自己忠心跟隨的皇帝一腳踹開。當光緒已有自己的政治主見時,翁同龢還擺出一副帝師的老架子去教導皇帝,皇帝不罵他狂悖才怪)
眾所周知,李鴻章和翁同龢,一屬後黨,一屬帝黨,即分別站隊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邊。帝黨、後黨在甲午戰爭之後的爭鬥日趨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勢。
作為王朝大政治環境下的官員,李鴻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腳,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後臺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儘管被革職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對其仍極為看重依賴,到了甲午戰後,依然被慈禧太后視作柱國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終。
而翁同龢就不一樣,有自我找死的成份在內,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帝師,早在光緒帝幼年,翁同龢就開始教導這位皇帝學生,據說二人有深厚的師生感情,光緒帝的三觀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響。此後,翁同龢對於光緒帝是力挺的態度,極力擁戴、維護君權。但要命的是,到了1898年,光緒帝對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漸漸有厭煩的態度,而光緒對梁啟超等新銳激進的維新變法思想感了興趣。本就有失勢趨勢的翁同龢不自知,在這種環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對維新變法思想表示出不贊成,最終把自己的總後臺給惹惱了,被光緒皇帝下令開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隨的光緒帝一腳踹飛,本就是非常悽慘的事情。又加上隨後不久,百日維新失敗,光緒帝被慈禧太后摁倒,帝黨稀里嘩啦大崩塌。此時,就算光緒帝良心發現,想要重新破格啟用自己的老師,也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
-
16 # 蘭臺
李鴻章能翻身是因為李鴻章的老闆慈禧太后贏了,而翁同龢被連根拔起,只是因為他的學生輸了。
成王敗寇,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對李鴻章的認識不能機械,李鴻章在中國歷史舞臺幾十年,不可能,也不是“始終如一”的,李鴻章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李鴻章的職業生涯分為兩段,以“甲申易樞”為分界線。
“甲申易樞”以前,李鴻章和他老師曾國藩一樣,恪守漢臣本分,絕不參與清廷中央滿人權貴之間的鬥爭;要知道他老師曾國藩當年可是受肅順百般優待,但是就是一封私人感謝的信件都沒給肅順寫過,結果辛酉政變後抄肅順的家,絕大多數疆臣都和肅順有私下親密通訊,唯獨曾國藩沒有。
李鴻章早期在這一點上學他老師學的很好,反正他效忠中央,恭親王也好,兩宮太后也好,他都聽命而行。
“甲申易樞”成了李鴻章職業生涯轉折點。
從“甲申易樞”之後,他逐漸從一個“社稷臣”變成了“後黨”。
當然客觀原因是慈禧透過“甲申易樞”把恭親王勢力一掃而空,加之慈安去世,禮親王和醇親王不過是慈禧傀儡,從此清朝朝堂上慈禧大權獨攬,李鴻章既然“拼命做官”,那也就只能聽慈禧的。
還有一點就是皇帝年幼,還沒有親政,李鴻章就算想做“帝黨”也做不了。更何況李鴻章和翁同龢還有私人恩怨。
“甲申易樞”後的李鴻章,用他女婿張佩綸的說法徹底變成了以保自己功名利祿為先的昏聵官僚,“合肥(李鴻章綽號)素仁厚,止以喜用小人之有才者,晚年為貪詐所使,七顛八倒,一誤再誤。”
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海軍以及淮軍幾乎被一掃而空,李鴻章更要依靠慈禧太后以自保了。所以我們看到甲午戰爭後被革除一切職務,僅有“總理衙門行走”差使的李鴻章悍然插手中德膠州灣事件,不惜越俎代庖(光緒帝派自己老師翁同龢與自己寵臣張蔭桓處理,張蔭桓擔任過駐美公使,通曉英文)擅自聯絡俄國,表面上看是“聯俄製德”,實際上是企圖達成中俄聯盟,李鴻章自己順便也借中俄聯盟以固寵。
為此李鴻章不惜嚴重損害中國利益,被沙俄玩弄於鼓掌之間。
當然,李鴻章所作所為也引起了光緒帝以及翁同龢、張蔭桓等帝黨的切齒痛恨。所以在“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曾下旨罷免李鴻章“總理衙門行走”差使,準備把李鴻章徹底趕出朝堂,而李鴻章也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大肆宣揚光緒帝寵臣,戊戌變法幕後操盤手張蔭桓“想殺他”(日本公使回憶)
假設戊戌變法光緒帝和帝黨,包括康有為的謀劃成功了,那麼李鴻章最好的結局可能也就是革職為民,永不敘用,稍微糟糕點,發配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李鴻章的後臺老闆慈禧贏了,自然李鴻章能“鹹魚翻身”。
至於翁同龢,雖然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就覺得局勢太詭異,利用自己學生的性格弱點,故意激怒光緒帝把自己“免職回鄉”,但是大家請注意,清朝官場規矩,凡是革職、免職官員,只要有人保舉透過,就可以立刻官復原職,所以翁同龢雖然被免職,但是他可沒回鄉,而是到他擔任江西布政使侄子家居住。
為什麼翁同龢要住他侄子家?是因為他侄子是江西布政使,可以最快速度收到朝廷訊息,他還做著“變法成功摘桃子”的美夢。
如果戊戌變法光緒帝贏了,張蔭桓是捐班,康有為官太小,光緒帝還真只能重新啟用翁同龢。
不過很可惜,光緒帝輸了,那翁同龢作為帝師,作為NO.1的帝黨,自然是被連根拔起咯。
-
17 # 船伕
晚晴對李鴻章有剛需,對翁同龢可有可無。
晚清內憂外患需要能臣清王朝在走過200多年的歲月後,已經到了王朝末期,按照正常的套路,太平天國那會就該重新洗牌了,然後重新由漢人坐天下。只可惜帝國主義列強插手進來,尷尬的湘軍和晚清政府互相瞅了瞅,算了,先對付著過吧。
於是曾國藩裁了湘軍,安心給清政府守江山了,就好比將一個垂死病人送進ICU,各種插管子啥的,後來主治醫師換成了李鴻章,繼續為這位病人“縫縫補補”。不論是軍事,還是外交,以及國內的經濟改革,沒有哪件事是不需要李鴻章操心的,而且件件都是頭疼難辦的事情。
一般人真心來不了,整個晚清朝廷,已經很難找出第二個人了。所以李鴻章幾次被打倒,當朝廷再次遇到困局後,又不得不再次啟用李鴻章。真心不知道是李的幸運還是不幸!
反觀翁同龢,簡直集結了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所有缺點!民族大義面前,因私廢公,做事情一攤手,罵人甩鍋一個頂倆。
-
18 # 剛日讀史
翁同龢就咸豐六年的狀元,在鹹、同、光三朝累任高官。
他與他父親翁心存是兩朝帝師,翁家乃是詩書簪纓之家,時稱“一門四進士、父子大學士”。
翁同龢和李鴻章有很深的過節。咸豐九年,翁的哥哥翁同書為安徽巡撫,中了捻軍之計,導致數座城池失守。
李鴻章具折彈劾翁同書,導至翁同書流放,病死西北。翁同龢從此對李鴻章 “徇私報復,傾陷排擠,無所不用其極”。
翁同龢和李鴻章政見更是大大不同,翁為清流派領袖,支援光緒革新;李鴻章則是後黨重臣,他們之間的分歧,實質上是帝、後兩黨之爭。
翁同龢為官多年,政績斐然,最著名的是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支援盛宣懷創辦中國通商銀行,向光緒推薦康梁等維新派人士,是戊戌變法的推手之一。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病重,光緒探視時,恭親王推薦李鴻章、張之洞、榮祿幾人可以重用,但提出翁同龢 “居心叵測,並及怙權”。
並對光緒留下遺言:
“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為什麼以會識人著稱的恭親王奕訢對翁同龢如此反感?
甲午海戰前,翁同龢出自對清朝海軍力量的自信,極力主戰。
翁同龢雖然屬於帝黨,但城府頗深,極擅權謀,因與李鴻章不和,身為大清戶部尚書,居然六年不給北洋水師撥款更新裝備,致使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同龢掐著李鴻章的脖子,至少是導致北洋水師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午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
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其實北洋水師多年未添寸艦,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關經費的結果,他竟然敢把汙水潑到慈禧的頭上,可真是老糊塗了。
另外,此時的光緒,正是寵信康有為等維新黨的時候,翁同龢為了爭寵,向光緒進康梁等人的讒言,而之前康梁又是他推薦給光緒的,光緒對翁的這種做法非常反感。
看到光緒不聽自己的話,這個以帝師自居的老頭,對光緒出言不遜,居然敢當面頂撞光緒,還拿著硯臺砸光緒,可謂狂妄之極。
光緒忍無可忍,將他一擼到底,永不敘用。
而李鴻章不一樣。李鴻章雖然要對甲午戰敗負責,要對簽訂《馬關條約》負責,但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錯,慈禧也明白這一點,罷免他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只是迫於輿論壓力,還給李鴻章留下大學士的頭銜。
李鴻章在當時數於“一專多能”型選手。他不但指揮北洋水師,還是北洋大臣,另外總管大清的外交。
大清的洋務運動和外交真的離不開他,洋人也只認他。堂堂大清,少了李鴻章還真的在外華人面前玩不轉。
所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李鴻章再次被委以“全權大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也有人說,翁同龢滾蛋,是慈禧和光緒達成的協議,只要光緒罷免翁同龢,慈禧便同意光緒變法。
因為翁同龢是帝黨領袖,他走了,光緒便再怎麼弄也飛不出慈禧的手心。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具體是不是真實的,還要考證才知道。
歪眼小史工作室 馮生
-
19 # 大城公
這條題不復雜,很簡單,是非功過,一目瞭然。
一,甲午戰敗,主要責任不在李鴻章
這場戰爭失敗,總得要有人承擔責任!最需要承擔責任的領導人,是光緒帝!是他在海軍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貿然開戰,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遼東半島被日本人佔領!
但是“法不加於至尊”,千錯萬錯不能錯在朕躬!那麼誰來承擔責任?第一個是海軍提督丁汝昌,光緒帝狠狠處罰他,抄家,死後不得下葬!第二個,是李鴻章,但李鴻章還有用,日本首相指定要李鴻章去簽約,所以李鴻章代表皇帝出賣土地和賠款,無論如何,也不得懲罰過份。
而海軍一直沒有拿到撥款購買炮彈,翁同龢做戶部尚書(財政部長),負有不可推卸責任!但光緒帝照顧師傅的面子,沒有處罰。
李鴻章後來被貶往廣東做總督。八國聯軍攻佔北京,還得請李鴻章外交斡旋,平息動亂。這樣慈禧和光緒才能鑾駕回京。
慈禧在回京途中,得知李鴻章病死了,也不禁失聲痛哭!國難當頭,痛失臺柱,時運不濟,前途未卜,焉能不悲?
慈禧太后是非常敬重、器重李鴻章的!李鴻章能打仗,能搞外交,能辦洋務,德高望重,而又忠心耿耿,這些情況慈禧是知道的!
二,翁同龢包藏禍心,謀國不忠
翁同龢是官場內鬥高手,在某些方面,其心可誅!
實情論之,用日本艦隊打垮北洋艦隊,從而整垮李鴻章,這麼一個構思,翁同龢有沒想過?他想過!所以他做戶部尚書,六年中不給北洋艦隊撥款買炮彈!他上任第一份奏章,就是請求暫停北洋水師購買新的裝備!
翁同龢當然有一百個理由,而真實目的是他與李鴻章有仇,要設法整倒李鴻章!所以,他是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好了,甲午戰敗,李鴻章失勢,正合翁同龢的心意!只是要賠償日本人鉅款和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這是翁同龢沒想到的!
三,參與維新變法,發動政變,罪責難逃
甲午戰後,光緒帝的聲望跌到谷底!他輸得太慘了!慈禧不放權給他還好,一放權就打個大敗仗!全國官員和百姓誰不惱火?不明真相的紛紛臭罵李鴻章無能!知道真相的都鄙視皇帝是清阿斗!
所以光緒帝急於要找回臉面,同時要轉移華人視線!這時候翁同龢推薦康有為等人,鼓吹改革,維新!
翁同龢在維新變法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用康有為的話說:翁同龢是中國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
這場空嘮嘮只發空頭支票沒啥實用的百日維新運動,因為遭到守舊大臣的反對,康有為等人竟然膽大包天,謀求政變,想調兵逼宮,扳倒慈禧!
真是狗急跳牆了!袁世凱告密,慈禧一反手,將光緒帝囚禁,將維新派成員捉拿斬殺!翁同龢作為光緒帝的師傅,是維新派的支持者,又是“第一導師”,他當然要負責任!
所以,新帳、舊帳一起算,翁同龢都是在劫難逃!
況且光緒帝被囚禁,什麼帝黨維新派全作鳥獸散!翁同龢還有什麼值得慈禧留戀的?當然一聲令下將他徹底踢出官場了!
康有為一夥涉嫌謀反,逼宮,罪名大了!作為忠實支持者的翁同龢,怎麼逃脫干係?
慈禧還算寬容,只是將翁同龢革職,永不錄用!連發配充軍都免了。
隨著晚清史料進一步公開,翁同龢留給人們的印象,就是“窩裡鬥高手”。他做官,雖然文才出眾,為官清廉,但政績平平,比起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那是差遠了!但他的書法寫得不錯,可惜這些與國計民生沒啥實際意義。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
20 # 春回芳去一玫到
李鴻章屬於後黨,翁同禾屬於帝黨,帝黨變法失敗了,翁同禾就被罷免了,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坐失主動出擊的良機,而且混跡在艦隊的洋教練,還有一部分洋官員,不聽丁汝昌的進攻令,逼迫丁汝昌自殺,才導致海戰失敗,但他是支援後黨的主和派,所以他被罷免後,還能鹹魚翻身,賣國賣得不亦樂乎。
回覆列表
李鴻章、翁同龢二人不可同日而語,不是一個檔次的人物
1、從當權者的角度看,當權者當然是慈禧太后,不用問,自然是李鴻章,李鴻章是標準的“後黨”,而翁同龢是光緒的老師,天生標籤是“帝黨”,從這一點上看,不論別的,李鴻章自然是首選。
2、從影響上看,李鴻章要比翁同龢強的多,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辦企業、修鐵路、辦銀行,又是北洋大臣,而翁同龢單是所謂的清流領袖,空談誤國。在官場中,孰重孰輕一目瞭然。
3、從客觀上講,李鴻章在外交場上浸淫多年,許多外國人只認李鴻章而不認清廷,除了李鴻章清廷也卻是找不出合適的人選。而翁同龢無論從政治上、業務上不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