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中堂山易
-
2 # 子衿書法
書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是沒有專靠書法來做立身之本的。以書法名世的人,都是其從事的職業中有超於時人的成就。他的書法才會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說,弘一法師在書法上並沒有什麼成就。
我們現在對書法的成就認識,無非就是獲得過什麼獎,有多少潤格。因為開宗立派,字型創新根本不可能。雖然口號喊了幾十年,創新成功的人一個沒有。很多人用這樣的認識去看弘一法師的書法成就。他是民國時期的人,那時候還沒有國展,也沒有書法協會。自然不可能獲得比賽獎項,也沒有書法家協會里的頭銜。
如果硬要說他在書法上取得什麼成就的話,在他出家以前,他的書法取法魏碑,有非常好的書法功底。而他出家以後寫的字,我只能說,我不是出家人,沒有出家人的慧根,理解不了出家人的禪意。
-
3 # 明之書苑
弘一法師在書法上的天賦極高,主要體現在他一生出了兩種書法風格。一種是魏碑,一種是他出家以後形成的“弘一體”。
弘一法師出家前魏碑作品
弘一法師出家後作品
魏碑魏碑是漢魏六朝時期的一種書體。到了宋朝才逐漸受到重視。蘇軾、黃庭堅等人都從中汲取營養,加入到帖學之中。但真正以魏碑風格為主體的創作風氣還是自清朝開始的。自此以後,名家輩出,但真正將魏碑風格寫到登峰造極的只有李叔同,即弘一法師。
趙之謙、何紹基、康有為、沈曾植、張裕釗、李瑞清、于右任、孫伯翔等人都是魏碑大家。但趙之謙有了習氣,何紹基仍是以顏體為主要架構,康有為沒有魏碑的莊重,沈曾植結構失於變化,張裕釗帖學味道甚濃,李瑞清抖筆書碑過於做作,于右任相比魏碑過於媚氣,孫伯翔70歲以前魏碑味道純正,惜未成風格。只有弘一法師,用筆上完全碑化,真正脫離了傳統帖學籠罩,而且結構變化萬端,形成了純正的獨具特色的碑學風格。
趙之謙作品
何紹基作品
康有為作品
李瑞清作品
于右任作品
孫伯翔作品
弘一體書法自兩晉完全藝術覺醒以來,書家無數,但都打上了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的烙印。道家風格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儒家風格是顏真卿,而釋家的風格則是弘一法師。
據傳說,弘一法師出家以後,仍然寫著魏碑書風。師父見了以後認為他仍然沒有放下凡塵俗世之物。於是弘一法師解散魏碑筆法和結構,形成了一種空靈散逸的新書風。
這種“弘一體”帶著其深厚的魏碑功力,線條看似不著意起收,卻渾圓勁健;結構看似疏散,卻氣貫神連。恰將佛家空與靜的旨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之,歷史上書家無數,但多數終其一生只有一種風格。弘一法師卻能出現兩種極具特色的風格,而且出家前的魏碑風格達至巔峰,遁入空門的禪意風格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4 # 廣老師講國學
深入的欣賞一位名人書法作品,對於非專業人士人來說,有些難度。我就從最簡單的人物背景和書法知識做一個簡介吧!
弘一法師的大名,對於文化界和佛教界都是如雷貫耳的。普通群眾可能有些人就不是很瞭解,但是有一首歌,家喻戶曉,那就是他填詞創作的《送別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見字如聞樂,讀著這段文字,腦子裡就響起了熟悉、憂傷的曲調了。
我用兩句話來描述弘一大師:濁世一才子,佛界一高僧。
弘一大師的俗名叫李叔同,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未出家之前,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我們講《道德經》中就常提到“一”,一就是“道”,弘一的意思就是弘道。
知道了弘一法師的“名號”之後,我們再來看他的書法作品。世面上他出家之前的作品不是很多,流傳的多為出家之後關於佛法的作品。
他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符合傳統的書法法則;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這和他的人生修行是分不開的。
我們來看幾幅作品:
“放下”二字,堅勁有力,用墨濃重,似有決絕之意。不禁想起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後與他的日本夫人在西湖對舟絕別之景。
妻子問:“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弘一:“愛,就是慈悲。”
上面這幅字,就是他典型的佛家書體了,從用筆到字的結構,都能看出此時的心境是那麼的平易、安詳、明淨。我們看這幅字的署名是“晚晴老人”,就知道是他的晚年作品。
上兩幅字,都是和《華嚴經》有關的,第一幅“仁慈估物”是《華嚴經》中的句子,體現出弘一法師的慈悲心。第二幅的“華香撲鼻”,顯然也是指《華嚴經》,本來“華”和“花”就是互通的,這是一語雙關。
“以戒為師”,這幅字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佛教的“戒”和儒家的“克已”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戒為師”,就是要自已管好自已,做到“慎獨”。
上面這幅字,從落款上看,是送給他世俗好友夏丏尊的,“勇猛精進”四個字出自《無量壽經》,原意是勤奮修行,現指勇敢有力地向前進。
-
5 # 青梔姑娘
弘一法師(1880-1942)堪稱20世紀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早年留學日本,研習西洋畫、戲劇和音樂,並將其引入中國,堪稱文藝領域潮頭浪尖人物。
然而在38歲的盛年,他毅然拋棄在外人看來如火如茶的世俗生活,遁人空門,“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終成一代高僧。他出家後,“諸藝俱廢,獨留書法”。他遺留下來的大量寫經、信札、日記給我們探討佛教與書法、日常書寫與儀軌書寫等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01、弘一法師早年的書法,沒有脫離清代中期以來碑學大潮的影響弘一早年的書法並沒有脫離清代中期以來碑學大潮的影響,大抵從碑派入手。從遺留下來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其來自漢隸、北碑的師承,尤其是《張猛龍碑》和《始平公造像記》。如同大多數碑派書法一樣、方筆、硫朗的中宮以及仲展開張的外部線條,是其早年碑派書法的特點。
在用筆方面,弘一併不像李瑞清那樣,透過抖索的線條來還原碑派書法石的剝蝕感,而是線條邊廓光潔,清爽挺拔。他也不像張裕釗等北碑書家那樣,透過“重、拙、大”來顯示碑派書法的雄強霸悍,而是在北碑方峻整飭的外表下,蘊含著溫和文秀的內質。這正是弘一取法北碑所形成的風格特色、也成為他書法不斷沉潛,井最終形成“弘一體”的底色。
02、在1918年出家之後,弘一的書法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在1918年出家之後,弘一的書法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結體上,由相對扁方、到逐漸修長。以往他北碑書法中常見的上小下大的結構,變為上大下小。由舒展外拓之勢、變得含內斂。在保持中宮緊湊的同時,筆畫之間緊密的組接關係也逐漸變得鬆散疏朗,具有虛和之美。
筆法上的重要變化,即是由方筆變為圓筆。起筆、收筆處,不僅很難見到方筆所帶來的明顯圭角,甚至很難見到顯著的筆懌起伏。線條中段以中鋒執行,飽滿渾厚。轉角也由方峻變為圓轉。
清代中期以來的碑派書法家,有碑派方筆”和“碑派圓筆”之別可以張裕釗和康有為為代表。
不同的用筆方式對應的,還有力度、節奏、審美趣味和心性的不同。弘由方筆到圓筆的轉變,反映了他內心世界的變化。
03、弘一法師書法風格以及特別之處弘一的圓筆中鋒與康有為的不盡一致。康有為的圓筆強調力度、速度和情緒的表現性,弘正好與之相反,他在書寫中儘量將這些特徵隱含在筆毫鋒穎之內。而且,康有為常將行草書筆意灌注在其碑派圓筆之中,其書作更顯雄奇恣縱。
我們在弘一的圓筆中鋒中只能偶見不經意的細微的行書和章草筆意,這來自馬一浮和沈曾植的影響。其筆畫收筆處常見頗具裝飾趣味的弧形擺動筆觸,具有天真稚拙的趣味。
弘一的線條厚實、凝練而含蓄,如果往上進一步追溯,這種特質見於王寵和八大山人的書法之中,他們的書法都屬於凝練含蓄的圓筆中鋒型別。王寵、八大山人這種型別的筆法,是從晉唐筆法而來,而自晉唐至明清之間,這種筆法並不多見。儘管弘一未必直接師承王寵和八大山人,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筆法在歷史中的隱秘傳承。
弘一書法的特別之處,還在於結構中筆畫的組接比較鬆散,由北碑中緊密如榫卯結構的筆畫組接,變為若有若無的斷點,因而顯得虛和含蓄。這種筆畫組接的方式,見於祝允明、王寵等人的小楷,也是從魏晉小楷而來。弘一與他們相比,筆畫之間的連線更為虛和,幾乎到達鬆散的邊緣。在這種審美特徵對應的形式處理方面,弘一幾乎抵達極致。
04、弘一法師晚年書法,平淡、沖和、含蓄弘一晚年的書法,基本上放棄了飽滿、厚實的圓筆中鋒,線條纖細、抖索,但筋骨內含、力度不減。平淡、沖和、含蓄是他晚年書法的重要特色,正如馬一浮所說:
“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弘一的書法反映了佛教與書法之間的一種新型關係。佛教書法大抵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書寫內容與書寫者身份。北朝造像、摩崖刻經等屬於佛教內容層面,但刻鑿的工匠未必能完全傳達贊助人的虔誠或修為。
敦煌佛教經卷的書寫者大多都是佛教信徒,書寫所規定的儀軌以及修為者的素養在寫經書法中多有體現。而具有佛教和書法雙重修養的書法家的書法,與其佛教修為、個人心性之間的關係該如何判斷呢?
懷素的《自敘帖》和《小草千字文》這兩種在筆法、速度、節奏、風格等方面迥然不同的作品,反映了這位佛門書法家不同的精神世界。
如果說前者的激越與後者的古淡,分別反映的是懷素對外部世界強烈的表現欲與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審視,那麼,其所呈現的,是懷素不同生命時段的自然遞進,還是其佛學修為的日益精進呢?同理,我們容易把弘一晚年日益古淡的書法,與他日益高深的佛學修為聯絡在一起。
05、結語:弘一法師並不注重書法源自個人心性的表現性,而更注重外部的規定性與懷素不同的是,作為律宗高僧的弘一,對佛門清規的堅守,以及對內心世界的堅守,遠遠多於對外部世界的展現。他在致馬冬涵的信中說道:
“朽人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於常人所注意之字畫、筆法、筆力、結構、神韻,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獬除。”可見,相對而言,弘一併不注重書法源自個人心性的表現性,而更注重外部的規定性。或者說,其書法,是長期冰霜自守、平和內斂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其書法,也為“逸神妙能”的價值評判體系提供了新的標準。
-
6 # 和志剛兩袖清風
弘一法師在書法方面有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堪稱中國曆代書法中的逸品。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我從事書法藝術40載對弘一法師崇拜至極,是每個書法愛好者學習的楷模。
-
7 # 王魯直
弘一法師,出家前叫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名文濤,字叔同。1918年出家後,釋名演音,法號弘一。
弘一法師具有詩詞、書、畫、篆刻、戲劇、音樂等多方面成就。在出家後,他五藝俱廢,只保留了書法一項,並用它弘揚佛法、廣結善緣。
弘一法師書法成就斐然
1999年,《中國書法》雜誌評選“中國近代十大書法家”,李叔同榜上有名。這十人是: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于右任、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李叔同。
中國古代美學對書法的品評,分為:神品、逸品、妙品、能品四個等級。我們知道,王羲之的《蘭亭序》就屬於神品。李叔同的書法作品,被歸入“逸品”,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可謂“無法之法”。
弘一法師在世時,其人品和書品已經被人景仰。據說,連魯迅、郭沫若這樣的文化名人也以得到大師的一幅字為榮耀。
前年,在一場專場拍賣會中,弘一法師的作品《楷書佛三身贊》,以759萬元價格成交,成為該專場拍賣價格之冠。
葉聖陶等人把弘一法師的書法歸為“釋書”,而《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將其歸為“禪書”。果真如此嗎?
我們試著從縱橫兩個方面分析其書法作品風格。
一、縱向看,觀其一生,弘一法師的書法包含儒、釋、道三種精神因素。
青年時深受儒家影響
弘一法師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從小接受的是正統的四書五經教育,青年時期甚至還奔波於仕途。
他的青年時期,恰值晚晴,“北碑南帖”爭論甚囂塵上。此時的李叔同,從儒家“中庸之道”視角看書法,在碑帖間做了較好的平衡。
於碑,他臨習了40多種,如《張猛龍》《張黑女》《史平公造像》等,取其雄健峻利之勢;於帖,魏晉則追摩二王,唐宋以下則著力於臨寫蘇、黃手跡。
加之他又工詩詞、油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修養深厚,橫跨諸多領域,這正是儒家要求的“六藝”在李叔同身上的體現。因此,其書法內涵豐富,無人能比。
中年受道家影響
37歲以後,李叔同又開始研究道。他的弟子豐子愷在《懷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說:“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後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放著道箴。”北宋書法家黃庭堅說:“學書需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因此,弘一法師又把道融入了書法之中,即“道法自然”。
出家後受佛教影響
38歲那年,李叔同出家,變成了“弘一法師”。他保留了唯一的愛好——書法。皈依佛門後,他的書法為之一變。與一般僧人相比,他的書法既具有溫文爾雅之外形,又具有內蘊擴張之生命力,最終超越技巧,臻於化境。
所以,他的書法不能簡單稱為“釋書”。更不能叫“禪書”,因為弘一法師不修也不崇尚禪宗,而是修的“律宗”,所以叫“禪書”是常識性錯誤。
二、橫向看,弘一法師書法風格突出,具有五大顯著特點——
第一,具有“靜和”之美。每個字、每件作品,都是平和、恬靜,內含不露。例如他的《法常首座辭世詞》。又如他的《佛說阿彌陀經》,楷書,佈局平穩,靜和極了。但是,其作品又靜中有動。
第二,具有平淡之美。弘一法師的書法,不貴顯露,貴自然不做作,能在平淡中見到清遠的意境,蘊藉之味豐富。他的作品達到了《詩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之境界。例如,1937年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證明。
第三,具有衝逸之美。其作品具有謙和、淡泊意味。你仔細看,他的作品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的一些對聯、手札,追求自然之趣味,外在的所謂“法”已經蕩然無存。
第四,具有閒雅之美。清閒是其外衣,但是字裡行間又能找到北碑的金石味和閣帖的溫文爾雅。越到後期,大師的作品越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半點俗氣。
第五,具有法在字內之特點。你看他的字,似乎一味最求情趣,其實是有內在法度做支撐的,筆法、章法、墨法均不懈怠。他的弟子劉質平回憶說:“(弘一做書)聚精會神,落筆遲遲,一點一劃,均以全力赴之”。所以,大師做書,看似隨性,實則是以理性做羅盤。他的書法,正應了古人的話:“無法而法,是為真法。”
綜上所述,弘一法師是一位頂尖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以儒、釋、道三者做精神支撐,具有靜和、平淡、衝逸、閒雅和法在內之特點,風格卓絕,為後世範。
#泛文化寫作營#
-
8 # 文心竹葉
弘一法師晚年書法,在技法上已入化境,思想修為已無任何障礙。我對其經歷感興趣。其高徒,國畫大師豐子愷說“東西方有兩大相對而立的藝術頂峰,西方是交響樂,東方是書法”。弘一法師其實完全是從魏碑進入書法奧門。有趣的是,徐悲鴻于右任等等均一樣,由魏碑而張揚了個性。人們總是說二王歐顏柳趙,至明清,如八股文一樣,自上而下只為討生活,千篇一律,慘不忍睹。這些我只能小聲說,只為我炒不來架。
-
9 # 伊莎貝勒
幾年前,博物館展出弘一法師作品時,在最後一天撤展時參觀的,第一眼看到弘一法師的字時,給我的感覺字型厚實、安靜,純真,從字裡行間透出了法師不弛不急不躁的修為。
-
10 # 淨閒居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藝術修養,他的書法在古典傳統的繼承和復歸方面,並非完全因襲泥古照單全收,而是以超邁的天賦,對傳統的借鑑經過了一番審慎地選擇、轉化,他對傳統頂禮膜拜的臨仿過程,也是重建與超越的過程。他的藝術探索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注重藝術與人生的關係,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借鑑意義。弘一法師的藝術,傳遞出一種超越現實功利,追求心靈超越和人格圓融的詩意情趣。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匡正人心,喚醒人們的家國情懷,代表了中國藝術創作的水平和高度。
-
11 # 半庭秋
弘一大師李叔同是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他精通音律,詩詞,歌賦,書法,篆刻,丹青不單精通中國古文學還通西洋文化油畫,鋼琴,歌劇。38歲時洗盡鉛華,篤志苦行,皈依佛門成為一代宗師,聞名於中國僧俗兩界的奇才。
書法可謂之為人性藝術的表達體,簡稱為:字如其人。
弘一法師的書法是對傳統書法審美觀進行改革自成一派,他的書法稱之為古今絕無的“弘一體”。他將中國書法藝術別開生面結合他的西洋畫美學理念表達出來,並用佛教理念打破傳統元氣論以動態氣勢美學作為書法的基礎而創作,開啟了新一代的書法審美道路。
世人觀其字:時常會覺得是孩童之作,但又高於孩童手筆,只留下天真與不食人間煙火的脫俗。還有一股靜靜的禪音。
字如其人也。
-
12 # 越出詩存
弘一法師是令人敬仰的一代高僧,他的書法是佛教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光輝。弘一法師的書法之所以被視為佛門至寶、為世人所珍重,全在於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太虛大師稱:“弘一律師在中國僧伽中可說是持戒第一,其道德與品格為全國無論識者和不識者一致欽仰,為現代中國僧伽之模範者。”“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朱光潛語),這也正是今天的佛門弟子以及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們所應當深思、最應當學習和效法的。
弘一法師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取法於魏碑,筆勢開 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 是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 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己表述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 致也。”
弘一法師書法風格獨特,這與他出家修行研佛有關,佛學佔據了他的整個靈魂,又體現在他的書法世界,字裡行間充滿著佛學、佛緣、佛意和佛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弘一法師的書法。一、“字如其人”。我們通常都說“字如其人”,把書法與道德和人格等同,這與古人的“以人喻書”不一樣。趙壹在《非草書》說:“凡人各具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指出了書法與人的“氣血”、“筋骨”、“心手”等有密切關係。
弘一法師的書法就是心手合一的典型代表。點畫線條去繁就簡,筋骨內斂,綿裡藏針,看似潤糯,實乃遒勁。可以用三個字高度概括:“簡”、“靜”、“清”。這也形象地體現了弘一法師弘佛法、除邪念、戒浮躁、求淡然之人生境界。
二、中和之美。明學者、書法家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於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這是傳統儒家精神的理想道德人格。
而這也正是弘一法師一生所追求,體現在他的書法風格中,字形修長、疏秀,收放自如。葉聖陶先生有一段話:“許多字是非常親和的,好比謙恭溫良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甚為恰當。
三、弘一法師書法呈現“恬靜”、“淡然”、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證明了書法風格不是一夜能成就的,也不是憑空臆造或一味地創新獲得,而必須建立在傳統之上、建立在學問、涵養之上。
-
13 # 三畝石院
弘一法師的書法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佛家書法的代表。
我和弘一法師“近距離的接觸”,是在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
現在我以非書法專業人士的身份來談點對弘一法師書法的感受,也不失法師"普度眾生"的意願。
中國有句話: “字如其人",這確是一條捷徑。今天我們就從弘一法師的人生軌跡和字型發展變化的兩條線中去體會認識吧。
這是送給俗友也是摯友夏丏尊的書法:
李叔同(離弘一還有19年),生於1880年,天津名門旺族。5歲時,父73歲去世,然後生母25歲去逝。在複雜的家庭環境中,留下了寡言敏思的習慣。
他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並與誠子建立了美滿的家庭。多年後,也是這兩個相親相愛的人,對舟西湖,發出了百年感嘆:
妻子:“弘一法師,何為愛?"
弘一:“愛即是慈悲"。
這是弘一向愛妻的訣別,也是向俗世中李叔同的毅然訣別。
"放下",似其心中的寫照。
李叔同走的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學以致仕致業的路子,他在人才輩出的年代像一顆頭冠上的明珠,閃閃發光。他是著名的美學教育家,書法家,音樂家,戲劇活動家,中國話劇的拓展者。
他的書法以魏碑為基礎,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弘一法師卒於1942年,他的一生是國家最黑暗的時期。
他的身世閱歷與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處,早年優越,晚年悽苦。但他的"悽苦"是佛愛的播灑,他看到全國百姓流離失所,悽慘無比,再也無心做“高高在上"的老師,毅放棄事業和家庭,走上了以佛度生的道路。
他的悲憫之心為世人所感動,他的律己向佛(百姓)近百年來一致感動著世人。
弘一法師晚年在杭(州)廈(門)泉(州)附近講學布法,最終仙逝於泉州。
1942年9月5日圓寂,9月1日寫下了其一生中最讓人喟嘆的絕筆---
弘一法師最得意的學生是豐子愷,他繼承老師在教育界的衣缽,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的繪畫家,漫畫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和作家等。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吟唱《送別》,來紀念我們心中永遠的弘一法師吧: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14 # 登攀
首先,咱們來簡單瞭解一下此問題的主人公: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教育,音樂,美術,戲劇,書法,篆刻,文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堪稱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奇才。
那麼,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如何?風格咋樣呢?淺見如下:
一,成就弘一法師早期時候,也醉心書法,但好像名氣不大,沒有像他的文章,歌曲那樣深入人心。但是,凡事貴在堅持。特別是剃度出家後,他放棄了諸多藝術和所有的身外之物,但唯有書法,他還在堅持,勤習不輟,心得頗多,成就也頗大,漸入佳境,自成一體:他的書法,融入了謙恭,自然,靜穆;他的書法,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別緻的淡雅;他用書法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心存仁厚;他的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語),把我國的書法藝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遺憾的是,弘一法師的墨寶存世量很少。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他的書法成就低,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風格弘一法師的書法,早期脫胎於魏碑體,筆勢開張,飄逸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樸質,溫婉;出家後,他更是得書法之精髓,平淡,文靜,拙樸,猶如渾金璞玉,拙樸中見風骨,富有樂感和美感。這是一種昇華,一種超脫。
藝術本無止境,對於這樣一位僧俗兩界都建樹頗豐的大家,我們都該心懷景仰,去懷念他,學習他,以此來促進我們自身的進步。
-
15 # 工筆小強
書法: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回覆列表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 李叔同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