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間傳說故事書
-
2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成分的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之後隻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應徵入伍,退伍後與賴伊赫結婚。1919年參與發表意象派《宣言》,後來又寫了《生活與藝術》(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現實生活的迴歸。1921年與鄧肯結婚,第二年出遊歐美各國,1923年返回蘇聯,並發表文章批判美國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托爾斯塔婭結婚,11月住院治療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寫了絕命詩:“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親愛的,你永遠銘記我心間。/命中註定的分離,/預示著來世的重逢。//再見吧,我的朋友,不必話別無須握手,/別難過,莫悲慼——/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活下去,當然更不希罕。”28日拂曉前自縊於列寧格勒一家旅館,時年三十歲,正是孔子所說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後的冬天,他的墳頭一聲槍響,對他無限鍾情而又被他一再錯過的別妮斯拉夫斯卡婭為他殉情而死,據說葉賽寧絕命詩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創作發生了根本轉變,他歌頌革命,讚揚工人階級,但從根本上他並不理解革命和蘇維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葉賽寧氣質”,這方面的代表作是組詩《莫斯科酒館之音》(1921——1923)。“葉賽寧氣質”很容易讓人想起浪漫主義時代包孕兩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別是“拜倫式英雄”,它們大致可以看作同一個詩人在不同時代的表現。“葉賽寧氣質”其實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在時代變遷中發現自己站在時代發展的對立面的獨特表現。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認為:“葉賽寧對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對待一個童話,他像王子伊萬騎著灰狼漂洋過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鄧肯,如同抓住了火鳥的尾巴。他的詩也是用童話的手法寫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他詩中最珍貴的東西是家鄉的風光,那是俄羅斯中部地帶,梁贊省,處處是森林,他像兒時那樣,用使人眩暈的清新把它描繪了出來。” 葉夫圖申科(1933—— )則把他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詩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現象。葉賽寧的音韻放射著俄羅斯土地結構中所特有的那種礦物的神奇光彩。葉賽寧的詩歌是俄羅斯大自然,俄羅斯語言(包括童話、歌謠、鄉村民歌、諺語和俗語、遠古時代部分流傳下來的咒語、哀歌、儀式歌曲)所獨有的產兒。” 他們對葉賽寧的把握無疑是極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正是“葉賽寧氣質”在其詩歌創作的兩種不同表現。而他之所以被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正是由於葉夫圖申科從深層次上把握住了導致“葉賽寧氣質”的成因:出於對俄羅斯鄉村的執著眷戀而不能認同現代文明的強大推進及其對鄉村的破壞。如果說普希金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為爭取民族自由鼓與呼的詩人,那麼葉賽寧無疑在有意無意之中充當了一個時代的“反面角色”,他強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時代的地域文化,高爾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時就認為他死於城鄉文明的衝突,這個判斷是相當深刻的。葉賽寧與白銀時代的其他詩人不同的一點是,在十月革命之後他沒有流亡國外,象吉皮烏斯等人那樣發誓與十月革命勢不兩立。除了與鄧肯出遊的那兩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羅斯土地上。然而,現實的發展越來越讓他感到痛心:“在蔚藍色田野的小徑上,/很快就會出現鋼鐵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麥,/只剩下一些乾癟的籽粒。//陌生的死氣沉沉的打穀場,/給你唱的歌不會使你獲得生命!/只有那些馬匹和燕麥/將為年老的主人憂傷。”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鐵馬”(即火車)與活馬競賽的典型場景來體現這種衝突。和他生活在同時代並有交往的帕斯捷爾納克對葉賽寧充滿了理解的同情:“葉賽寧的風景詩的地位,在他的作品為現代大都市的迷宮取代了。一個當代人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迷宮裡迷失了方向,破壞了道德,他描繪的正是這種靈魂的激動的,非人的悲慘狀態。”
當然,如果把葉賽寧之死僅僅歸結於城鄉衝突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詩人懊悔不已,如果說他以前的放蕩是由於翻轉了天地的風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變要把我引向哪裡”造成的,那麼,賴依赫和他分手後,他“繼續往下墮落”就不能不說與婚姻破裂無關了。在他自殺的前一年,他還寫了《給一個女人的信》向賴依赫傾訴衷腸。歌德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那麼,失去引領之後會怎麼樣呢?不能否認葉賽寧的墮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種結局。他與美國舞蹈家鄧肯的那段閃電戀情不無浪漫又充滿酸辛,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各自走開。在眾人羨慕而又不解的目光裡撫摸愛情的創傷。他的第三次婚姻還不到半年,詩人就告別了塵世。
這裡撇開作品來談詩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義。而我以為葉賽寧之死正是困擾現代人的根本難題,不管他是一個天生的文明人,還是一個經過轉換之後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與時俱進還是夢迴唐朝,他已經不可能躲過葉賽寧遇到的這些問題。葉賽寧之死是種種因素作用於詩人心靈以至鬱結為精神危機的必然結果。在他之前,也有詩人自殺的情況,但是詩人自殺現象卻是從他這兒開始的。時間永是流駛,歲月依舊迴圈,而自從葉賽寧宣稱“我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之後,純粹的抒情詩已經達到了它的顛峰,同時也走到了它的盡頭。
-
3 # 辛梓文化創意
傳奇的詩人永遠像謎一樣讓人著迷,詩人傳奇的人生如同他傳奇的名字般,讓後世永為探索。
我能承受這死的顫慄,就把它當做新的愛撫。每當讀起,總給人生命以啟迪,正如詩人寫的那樣,他是一個謎,自己也無法解開的謎,也許用死亡來尋找答案。
葉賽寧(1895~1925)蘇聯俄羅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開始寫詩。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1915年去彼得堡,拜見著名詩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出版。同年應徵入伍,一年後退役並結婚。時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詩人寫了《變容節》、《樂土》、《約旦河的鴿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詩作,以抒情的方式,抒發個人對革命的感受。1919年參加意象派併成為中心人物,寫出《四旬祭》、《一個流氓的自由》。1921年離開意象派。這一年詩人與到莫斯科訪問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相識,熱戀成婚,並與之出遊西歐、美國。兩人很快由熱戀變為爭吵,終於離異。1923年詩人回國。1924年出版了轟動文壇的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展示了詩人抑鬱消沉的心靈。1924至1925年詩人的創作進入高峰期,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結婚(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療,完成自我審判式的長詩《憂鬱的人》,12月26日寫下絕筆詩,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投繯自盡。
葉賽寧 (1895-1925)是俄國詩人。他出生在梁贊省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在教會師範學校讀書時開始寫詩。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並開始文學創作。
1915年,葉賽寧去彼得堡會見了著名詩人勃洛克,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191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同年應徵入伍,一年後退役。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葉賽寧的詩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寫了長詩《同志》(1917)、《變容節》(1918)、《約旦河的鴿子》(1918)等著名詩作。1919年,葉賽寧參加意象派併成為代表人物,寫出《四十日祭》(1920)等詩篇。1921年,他離開意象派。同年與美國舞蹈家鄧肯熱戀成婚,並與之出遊歐美諸國,不久兩人因關係破裂而離異。 1924年,葉賽寧出版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而後又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 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 (1925)等著名作品。1925年9月,葉賽寧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結婚。11月因精神病住院,並完成長詩《黑人》和最後的詩篇《再見了我的朋友,再見……》。
12月28日,葉賽寧在列寧格勒一家旅館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正如海子一樣臥軌自殺,他在尋找自己的春天,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凡自命不凡的詩人總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現實生活中詩人找不到人生的終極目標與意義,他就在另一個世界中尋求,這也是許多詩人神經衰弱與敏感的原因。
-
4 # 浮生若夢4422
葉賽寧的簡介
最佳答案
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成分的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之後隻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應徵入伍,退伍後與賴伊赫結婚。1919年參與發表意象派《宣言》,後來又寫了《生活與藝術》(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現實生活的迴歸。1921年與鄧肯結婚,第二年出遊歐美各國,1923年返回蘇聯,並發表文章批判美國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托爾斯塔婭結婚,11月住院治療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寫了絕命詩:“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親愛的,你永遠銘記我心間。/命中註定的分離,/ 預示著來世的重逢。//再見吧,我的朋友,不必話別無須握手,/別難過,莫悲慼——/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活下去,當然更不希罕。”28日拂曉前自縊於列寧格勒一家旅館,時年三十歲,正是孔子所說的而立之年。一年之後的冬天,他的墳頭一聲槍響,對他無限鍾情而又被他一再錯過的別妮斯拉夫斯卡婭為他殉情而死,據說葉賽寧絕命詩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創作發生了根本轉變,他歌頌革命,讚揚工人階級,但從根本上他並不理解革命和蘇維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葉賽寧氣質”,這方面的代表作是組詩《莫斯科酒館之音》(1921——1923)。“葉賽寧氣質”很容易讓人想起浪漫主義時代包孕兩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別是“拜倫式英雄”,它們大致可以看作同一個詩人在不同時代的表現。“葉賽寧氣質”其實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在時代變遷中發現自己站在時代發展的對立面的獨特表現。帕斯捷爾納克(1890 ——1960)認為:“葉賽寧對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對待一個童話,他像王子伊萬騎著灰狼漂洋過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鄧肯,如同抓住了火鳥的尾巴。他的詩也是用童話的手法寫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他詩中最珍貴的東西是家鄉的風光,那是俄羅斯中部地帶,梁贊省,處處是森林,他像兒時那樣,用使人眩暈的清新把它描繪了出來。” 葉夫圖申科(1933—— )則把他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詩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現象。葉賽寧的音韻放射著俄羅斯土地結構中所特有的那種礦物的神奇光彩。葉賽寧的詩歌是俄羅斯大自然,俄羅斯語言(包括童話、歌謠、鄉村民歌、諺語和俗語、遠古時代部分流傳下來的咒語、哀歌、儀式歌曲)所獨有的產兒。” 他們對葉賽寧的把握無疑是極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正是“葉賽寧氣質”在其詩歌創作的兩種不同表現。而他之所以被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正是由於葉夫圖申科從深層次上把握住了導致“葉賽寧氣質”的成因:出於對俄羅斯鄉村的執著眷戀而不能認同現代文明的強大推進及其對鄉村的破壞。如果說普希金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為爭取民族自由鼓與呼的詩人,那麼葉賽寧無疑在有意無意之中充當了一個時代的“反面角色”,他強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時代的地域文化,高爾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時就認為他死於城鄉文明的衝突,這個判斷是相當深刻的。葉賽寧與白銀時代的其他詩人不同的一點是,在十月革命之後他沒有流亡國外,象吉皮烏斯等人那樣發誓與十月革命勢不兩立。除了與鄧肯出遊的那兩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羅斯土地上。然而,現實的發展越來越讓他感到痛心:“在蔚藍色田野的小徑上,/很快就會出現鋼鐵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麥,/只剩下一些乾癟的籽粒。//陌生的死氣沉沉的打穀場,/給你唱的歌不會使你獲得生命!/只有那些馬匹和燕麥/將為年老的主人憂傷。”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鐵馬”(即火車)與活馬競賽的典型場景來體現這種衝突。和他生活在同時代並有交往的帕斯捷爾納克對葉賽寧充滿了理解的同情:“葉賽寧的風景詩的地位,在他的作品為現代大都市的迷宮取代了。一個當代人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迷宮裡迷失了方向,破壞了道德,他描繪的正是這種靈魂的激動的,非人的悲慘狀態。”
當然,如果把葉賽寧之死僅僅歸結於城鄉衝突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詩人懊悔不已,如果說他以前的放蕩是由於翻轉了天地的風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變要把我引向哪裡”造成的,那麼,賴依赫和他分手後,他“繼續往下墮落”就不能不說與婚姻破裂無關了。在他自殺的前一年,他還寫了《給一個女人的信》向賴依赫傾訴衷腸。歌德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那麼,失去引領之後會怎麼樣呢?不能否認葉賽寧的墮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種結局。他與美國舞蹈家鄧肯的那段閃電戀情不無浪漫又充滿酸辛,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各自走開。在眾人羨慕而又不解的目光裡撫摸愛情的創傷。他的第三次婚姻還不到半年,詩人就告別了塵世。
這裡撇開作品來談詩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義。而我以為葉賽寧之死正是困擾現代人的根本難題,不管他是一個天生的文明人,還是一個經過轉換之後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與時俱進還是夢迴唐朝,他已經不可能躲過葉賽寧遇到的這些問題。葉賽寧之死是種種因素作用於詩人心靈以至鬱結為精神危機的必然結果。在他之前,也有詩人自殺的情況,但是詩人自殺現象卻是從他這兒開始的。時間永是流駛,歲月依舊迴圈,而自從葉賽寧宣稱“我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之後,純粹的抒情詩已經達到了它的顛峰,同時也走到了它的盡頭。
葉賽寧(1895~1925)蘇聯俄羅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開始寫詩。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1915年去彼得堡,拜見著名詩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出版。同年應徵入伍,一年後退役並結婚。時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詩人寫了《變容節》、《樂土》、《約旦河的鴿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詩作,以抒情的方式,抒發個人對革命的感受。1919年參加意象派併成為中心人物,寫出《四旬祭》、《一個流氓的自由》。1921年離開意象派。這一年詩人與到莫斯科訪問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相識,熱戀成婚,並與之出遊西歐、美國。兩人很快由熱戀變為爭吵,終於離異。1923年詩人回國。1924年出版了轟動文壇的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展示了詩人抑鬱消沉的心靈。1924至1925年詩人的創作進入高峰期,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維埃俄羅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結婚(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療,完成自我審判式的長詩《憂鬱的人》,12月26日寫下絕筆詩,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投繯自盡。
我是在網上關於葉賽寧的有關資料的。
回覆列表
1925年12月28日,葉賽寧在一家旅館裡,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年,他剛滿30歲。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寫了首八行的“絕命詩”。
在世界詩歌史上,永遠記錄著1925年12月28日那個寒冬發生在俄羅斯偉大的田園詩人葉賽寧身上的故事。那一天,他在一家旅館裡用一根繩子結束了年僅30歲的生命。
訊息傳出,不分國界的詩人和詩歌愛好者,不無為之震驚、譁然!有的為他惋惜,有的為他哀嘆,有的為他哭泣。但遺憾的是,這一切都無法挽回葉賽寧的生命,留下的只是對他一生詩歌創作和“愛情”的回憶以及自殺的種種猜想!
(高爾基)
(一)高尓基認為,葉賽寧的悲劇是很自然的
高爾基認為,大概將不止一個有才華的詩人會死亡,如果他不能瞭解和體會所謂的城鄉聯盟所體現的歷史程序的深刻含意。
也有評論家說:高爾基的上述觀點基本正確,但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的高爾基,也未免對詩人稍欠了點諒解。二十世紀初葉,全球性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歷史以鋼鐵的足音在敲碎了舊的生產關係的同時,也敲碎了那些充滿牧歌的心靈。不少哲學家都對人類在推動生產邁向機械化的程序中自身也在機械化的這事實深表憂慮,更何況被稱為“偉大的田園詩人”葉賽寧呢?
我則認為,葉賽寧的自殺原因是複雜的,除了上面談到的憂慮,還有性愛方面的原因。
葉賽寧的自殺,是二十世紀詩人自殺事件當中最具玫瑰色彩的,也是最詭異和戲劇性。高爾基認為葉賽寧“和老太婆鄧肯的關係是致命的浪漫史”,這勿庸質疑,但又非全部,因為詩人與鄧肯後,還有兩位美少女環繞著他,走進了他的生活,也許這三個女人與他的“性愛”關係的總合原因,才導到處了他的自殺。
(鄧肯)
(二)與鄧肯姐弟戀
其實,那位成就了舞蹈界的一次歷史性轉變的美國著名舞蹈家阿賽朵拉鄧肯並不是老太婆,那時她才43歲,還充滿著少女般的純真與熱情。一個把生命和藝術扭結在一起的人永遠是年輕的。
1921年的某個冬夜,他倆相識了,並走到了一起,開啟了愛情之旅。
那夜,莫斯科大劇院裡盛開著夏季,場面一片熱烈。舞臺上,身穿紅衣紅鞋紅帽子的鄧肯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樂的伴奏下,火一樣的旋轉著。力啊,美啊,青春啊!夏季在她的身段中盛開著,在她的腳尖上盛開著,讓觀眾目眩神迷。無臺上火紅火紅展開著夏季……舞臺下所有的心都進入了夏季,觀眾不時爆發出一陣陣夏天江河大潮般的掌聲。這時有位年輕的觀眾的心特別激動,那雙平時流淌著憂鬱的藍眼晴裡閃動起火的光茫。
“這就是詩人葉賽寧。”演出結束後,有人把那位年輕的觀眾介紹給鄧肯。
隨後,兩人緊緊地握手,緊緊地擁抱,緊緊地熱吻。從此,舞蹈與詩握出了一段世界風流;舞蹈與詩擁抱出一段曠世佳話;舞蹈與詩熱吻出一片令人為之一振的驚豔!
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迸發出愛的光焰,從此冬天不再寒冷。
那時,儘管鄧肯比葉賽寧整整大了17歲,然而他們的心都一樣年輕,因為藝術和詩是永遠年輕的。儘管鄧肯不懂俄語,葉賽寧不懂英語,兩人沒有可以直接交談的語言;然而,戀人的眼睛會說會,心靈的窗戶都朝對方洞開著,他們憑直覺知道對方需要自己。
詩與舞蹈的結合是浪漫的,浪漫的詩人與浪漫的舞蹈家開始同居,開始旅行,在俄羅斯美麗的土地上留下了串串腳印。但他們感到俄羅斯載不下他們的愛情。他們準備到歐美旅遊,去旅遊或創作。出國之初,鄧肯的舞蹈藝術之花盛開著,葉賽寧詩歌藝術之花也盛開著;但日子一久,後者凋零了,只剩下前者一枝獨秀。
這是因為舞蹈藝術沒有國界,而詩歌藝術卻有國界。沒有國界者自然盛開,有國界者自然凋零。鄧肯與葉賽寧的結合,是舞蹈與詩的結合,其中一者凋零了,愛便在吵鬧聲中自然結束了。這不是誰拋棄誰,而是兩相情願,走到一起是情願,分離也是情願!
(三)美麗姑娘別尼斯拉夫斯卡婭接走進了他的生活
葉賽寧與鄧肯分手後,他開始想他的故鄉了,想他的俄羅斯美麗的田園。他想起與鄧肯在一起的日子,想起在異國他鄉的種種,越想越迷惘,越想越失望,憂鬱又轉回了他的心房。他在一首詩中慘痛地寫道:
我在這個女人身上尋找幸福,
卻意外地找到了死亡。
1923年秋天,葉賽寧回到了莫斯科,回到了他的家鄉。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一位同操一種語言的美麗姑娘——別尼斯拉夫斯卡婭接納了他。這是詩人在與鄧肯相識之前,別尼斯拉夫斯卡婭就悄悄愛上他和他一樣憂鬱的詩歌。那時,但凡是葉賽寧的詩歌朗誦會,她場場必到,而且每次都是買同一個座號:第四排十六號。她覺得她的愛情應該始終在一個位置上,她從不想挪開。自從在一個飄滿玫瑰芬芳的日子裡結認了詩人,她便深深地墜入了情網。記憶中的那一段日子,天空是那麼晴朗,白樺樹下的情話蕩滿了明月的清輝,林間小路上追逐的笑聲如同噴泉般快樂……
(別尼斯拉夫斯卡婭)
然而正當她沉浸在愛情的溫馨和甜蜜中時,風靡歐州的大舞蹈家出現在俄羅斯的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她牽走了詩人,於是帶著遺憾,帶著痛苦,呼喚著,期盼著,等待著詩人的歸來。
在千呼萬喚中,詩人告別了火紅的夏季,告別了舞蹈家鄧肯,走向了她的“第四排十六號”。失而復得的愛情,在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看來是應該加倍珍惜的。很快地,她投入到詩人的懷抱,頓時她和詩人的愛情火花光茫四射,熾熱得勢不可擋,自然而然地住到了一起,開始了同床共枕的甜蜜生活。從此,堅持坐在“第四排十六號”的她,既是詩人生活上忠實能幹的伴侶,又是詩人文學事上的秘書和助手。
葉賽寧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月光般的溫柔和玫瑰芬芳似甜蜜,一時間詩情噴發,詩作不斷。為感謝這位為他付出了青春的賢惠女子,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即使我又愛上了別的女了,
我也要常常對她把你提起;
告訴她,你是個可愛的人兒,
任何時候,我也稱你“親愛的”。
(四)迷戀少女索菲婭
也許是在別尼斯拉夫斯卡婭的意料之中,也許是在她之外,“即使”終於變成了現實。那是1925年的春天,別尼斯拉夫斯卡婭在家裡舉行了一個家庭晚會,一個才貌出眾的少女——索菲婭安德烈夫娜宛如春神般降臨了。
她是烈夫托爾斯泰的孫女,這個晚會上,於詩人的心中撒下了許多鮮花,迷醉了詩人的心,迷醉了詩人的眼。詩人欣喜惹狂,詩人淚流滿面。他覺得她太像自己心裡一直頂禮膜拜的理想女神,他願意將自己的一切交給她主宰。
(五)吊死在旅館裡
轉眼,秋天來了,在這個收穫的季節裡,葉賽寧收穫了的新愛情,詩人和索菲婭結婚了。然而使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925年12月28日,葉賽寧在一家旅館裡,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年,他剛滿30歲。死前,他咬破手指,用血寫了首八行的“絕命詩”。
再見,我的朋友,再見,
親愛的,你已在我的心間。
今天我們決定分手,
那是因為我們已約好相見。
再見,朋友,不相握,不交談,
無須把愁和悲寫在眉尖,——
在這樣的生活中,死並不新鮮,
但活著,當然,更不稀罕。
葉賽寧走了,永遠地走了,走到了另一個世界,但與他有關的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一年後,滿臉悽楚、滿臉憂傷而又神情恍惚的別尼斯拉夫斯卡婭一個人踏著積雪,來到了坐落在莫斯科近郊的瓦幹科夫公墓,久久地跪在詩人的墓前,淚流滿面,低泣不起。此時Sunny慘淡,天空晦暗,寒風悽悽,她雙眼緊閉,把手槍對準自己的額頭,沒有多想,沒有猶豫,右手扣動了板機,瞬間倒在了殷紅的血泊裡,她的鮮血凝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玫魂花。
詭異的是,稍晚一點時間,在異邦,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日夜為詩人自殺而悲痛的舞蹈家鄧肯精神有些失常,眼前幻象環生,戴在頸脖上的圍巾被捲進了自己所開的那輛汽車的輪子,厄運奪走了她的生命。她生前曾說過,與葉賽寧戀愛的日子,比她一生中其他歲月的總和還有價值。
詩人自殺了,兩個曾愛過他,他也曾愛過的女人先後隨他而去,這似乎是瞑瞑中的召喚,是上帝的安排……這在世界詩人自殺史中是唯一的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