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日語的喵星人

    有孩子的家裡經常會爆發這樣的“口水戰”:

    “你怎麼沒記性啊,我昨天剛說了”

    “說了幾百遍你就是聽不進去是不是”

    “怎麼我說話你沒反應啊?你聽進去了嗎?”

    為什麼父母說了很多遍,孩子還是沒反應呢? 今天我們談談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說了很多遍孩子都不聽,這叫做超限效應。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往往會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這樣會事與願違。 就象馬克·吐溫一樣不僅不捐錢,反而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超限效應反應了幾個問題: 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注意方式方法; 沒有注意“度”的把握; 沒有換位思考。

    晨晨每天都會賴床,讓媽媽很犯愁,每天早上媽媽都會提早叫她起床,但是每天晨晨都還是會遲到。 每天早上就聽見晨晨媽媽說:“晨晨,起床了” 過了五分鐘“晨晨,你怎麼還沒起床” 又過十分鐘“晨晨,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天叫晨晨起床媽媽都要催十遍八遍。 這種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這種反覆的嘮叨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就像馬克·吐溫一樣,過多的嘮叨還可能產生超限效應。 孩子對父母的嘮叨很反感,父母可以為孩子換位思考一下。 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改變教育的方法,避免孩子因為對嘮叨的不耐煩而產生逆反心理。

    一、不要過多批評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 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 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是個樂天派或個性特殊的人,否則,一旦遭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 才能恢復心理的平衡,遭到重複批評的孩子的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孩子心裡會嘀咕:“怎麼如此不信任我?” 這樣一來,孩子的挨批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 可見,我們父母對於批評不能過度超量。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在批評中的出現,父母應該切記,“孩子犯了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 千萬不要對孩子的同一件錯事,重複同樣的批評。 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評,也千萬不要象像鶴佬學話那猶重複一次。 應該換個角度進行批評。 這樣,孩子也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一再被“窮迫不捨”,厭煩心理、反抗心理就會隨之減低。

    二、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的時候,切忌用一件事引出別的事情,把很久的事情全部翻出來,或者說孩子笨之類的。 要求過多,孩子可能會覺得,即使他改正了其中一個讓父母嘮叨的事情, 別的事情父母還是會不停嘮叨,索性就都不改了。 因此,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切忌東拉西扯,把別的事情也扯出來。

    三、巧用表揚

    俗話說:“打一巴掌,再給個棗。” 雖然巴掌不能隨便打,但是打了之後,父母如果再給孩子個“棗”, 對孩子的其他表現進行適度的讚揚,會讓孩子心理平衡,有一定的成就感。 平時如果孩子有小小的進步,或者有一點小成就,父母也不要吝嗇表揚。 在表揚中長大的孩子肯定比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要幸福、懂事得多。

    四、讓孩子承擔自己的錯誤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負責任,為自己所犯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新買的玩具弄壞了,即使孩子懇求新買一個, 父母也不要順從孩子的心意,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會愛護自己的玩具,那麼就不會給他買新玩具。 讓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放開手,讓孩子自己成長,該孩子承擔的責任,父母不要承擔。 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就要承擔後果。 這樣孩子以後做事的時候,就會反思自己有沒有做錯,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 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 2 # 立哥說教育

    你好,我是立哥。我來說一下我是怎麼和我孩子,在這方面溝通幫助孩子建立契約精神的。

    首先啊,先建立一個家庭會議本兒。然後你和孩子溝通了這些內容,寫了本兒上和孩子一塊兒寫。寫了以後讓孩子看過簽字。這中間要寫寫的幽默一點‘’角色可以互換你就當寫報告,讓孩子批准。

    透過這一件事情。如果孩子改正後,有什麼相應的獎勵?如果還犯如何懲罰。這就是最簡單的立規矩。也是讓孩子有這種契約精神。當孩子寫到紙上以後,有立字為據有章可查。

    但是具體怎麼處罰孩子,我認為那不是重點。重點是讓孩子能透過這些事情。來真正的改掉不良的習慣。之前你說了幾百遍還是沒有用,那就說明你之前說一遍刷拉倒。而沒有具體的實施如何獎勵和懲罰。

    教育孩子也是門學問。要循序漸進,不要追求立竿見影。孩子只要有一些一點兒進步。你就要經常表揚他。我叫這為推崇教育。

  • 3 # 浙漂的順溜

    小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較弱。因此說理並不是一個好辦法,即使當時把道理弄明白了,也可能會忘記、行為會反覆。

    下面說說有效的處理方式。

    (1)用一個帶條件的肯定句式,取代原本的否定句。也就是說,與其直接禁止,不如給行為設立條件,給出一個“可以怎麼做”的替代方案。比如,不說“不能往樓下扔”,而是“可以在沙發上扔”“可以在床上扔”“可以扔在陽臺內”“可以扔給我(一起玩)”之類的。

    (2)一邊說一邊進行示範。一方面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另一方面孩子能很快理解並記住你的意思。

    (3)說話之前,記得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不要急著一開始就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而是先將他此時的感受、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跟孩子調整到同一頻道上。確定他準備好接受你時再開口說行為規範的事兒。

    以上針是對2、3歲小孩的。年紀大了,應對方式也會逐漸調整。但是總的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玩著講道理”,而不是單純用語言或者暴力方式的“講道理”。

  • 4 # 石榴微學院

    如果家長說了幾百遍孩子卻不改進,這就說明了家長有幾百遍的機會改變溝通的方式,卻沒去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卻一味的指責孩子,導致孩子行為依然無變化。我要說的這是家長的方法不對!

    那麼如何去促使孩子去改變呢?我的建議如下:

    1、父母首先要關上自己的嘴巴,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言語、舉措的不足。

    父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正面的、積極的、鼓勵的?還是負面的、打擊的、抱怨的?如果要做到有效溝通,反面的肯定不能說,如果一出口都是反面的,沒有人想聽,一定要關上自己的嘴巴,不要說了,因為一點作用都沒有!說了100遍還沒改變,這就是“說”的負面結果。

    2、要想孩子行為有改變,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家長肯定會說孩子是我生的,也是我養的,我怎麼可能不瞭解他。那不一定,我們要在生活中仔細的觀察,走進孩子的世界,真正瞭解孩子的行為舉止、情感發展、興趣愛好、恐懼擔心等,這樣的話,你知道孩子喜好什麼,討厭什麼,害怕什麼,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

    3、調整孩子的情緒,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

    想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溝通才有效,孩子在情緒激動、心情不好的時候,溝通都是無效的!

    在這個狀態之下什麼都是聽不見的。因此,父母與孩子進行良性溝通,首先要調整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情緒不佳,就不要再說教育類的話語,可以先談他的一些喜歡的話題,等他的情緒調整的比較好以後,家長再簡單有效的說幾句自己想說的話,不要反覆地說,點到為止。

    在溝通的時候就事論事,不要翻舊賬,不要說別人的孩子,語氣要平和,說任何事情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他才能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好的方面發展。

    溝通是有技巧的,教育是無痕的!說100遍孩子還沒有改變的教育一定是沒有技巧的溝通,我們將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春風化雨,慢慢滲透,教育才有作用!

  • 5 # 喜TALK

    說了多次不聽,不是你說的不對或者他沒有聽進去,而是孩子特意採取的策略。你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調整:

    1、如果他繼續不聽,你會不會繼續說一下?如果會,恭喜你,孩子贏了。他會覺得在和你的對抗中取得了勝利,進而激勵他繼續採取這樣的做法。

    3、孩子想得到什麼?大人習慣於以為孩子是小號的大人,其實不是。他們需要被關注,被愛護,被教育。教育什麼?與人友善相處的能力和態度。

    4、你表揚過孩子做事認真,有堅持精神,動腦筋,對家長老師有禮貌,與小朋友和睦相處這些事實性的行為?還是僅僅說聰明漂亮等感受性的詞彙?

    5、推薦你快速看看阿德勒的兒童心理學,以及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對你解決這些問題會有幫助。

  • 6 # 知乎聞也

    如果真是幾百遍都沒用,請你現在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放棄你各種方式的教育。只照顧好孩子日常生活,在這期間,仔細觀察孩子的舉止言行,用本子記下來。一段時間後總結改變,同孩子認真溝通相互的優缺點,批評與自我批評。相信你會從中獲得一個全新的教育方式。試試看,加油!

  • 7 # 好好呀15

    首先你這個說了100遍,是否是個虛詞?我們如果想改變一個孩子,首先摒棄對這個孩子的偏見。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如何去引導。

    對於一個”屢教不改”的孩子,我覺得不是智商的問題,首先肯定是心理層面,他不接受你。那麼我們就要試著瞭解孩子內心,並試著改變自己的傳授方式。

    第一,瞭解孩子的內心。結合孩子以往的表現,判斷出這是一個自卑,還是一個執拗的孩子。若是自卑,那就是孩子失去了上進的信心。若是執拗,那就是我沒有用對正確的引導方式或者沒找到好的引子。

    第二,改變自己的方式。如何改變自己,我們需要多去學習,多和孩子去溝通。相信我們還需要做的還有許多。

    如果還有問題可以關注交流。

  • 8 # 開心百分

    小孩正是貪玩的年紀,如果說了幾百遍也不改,那做為父母我們也不能放棄。說上一千遍或者換一種方式教育,會有效果吧。

  • 9 # 人生之起點

    如果教育了100遍還不聽話,可能有以下2個原因:

    1. 孩子從小可能不是父母親自帶的,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第三方帶的。

    2. 孩子從小是父母帶的,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首先我們來看第1點。

    只有孩子是父母從小親自帶的,孩子才可能聽父母的話。大多數情況是,父母生了孩子,因為工作原因,從小就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帶,因此孩子自然跟爺爺奶奶更親,也更加願意聽爺爺奶奶的話,而不聽父母的話。

    6歲以前,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6歲前孩子跟父母之間的感情和關係好不好,可能直接影響到以後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子關係。如果想要孩子聽父母的話,至少至少,3歲以前很建議父母中的一方一定要親自帶孩子。3歲後,孩子上幼兒園才去工作,下班了也建議父母要花時間陪孩子,多做些親子互動,例如一起玩,一起閱讀,一起做遊戲。這樣基本上孩子是會聽父母的話的。

    但是也不排除出現第2點的情況,就是父母也親自帶孩子,但是孩子還是不聽父母的話。那麼,排除了孩子有智障的問題,可能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問題的。

    曾經我在餐館吃飯,就看到一個媽媽接了孩子放學,是揪著孩子的耳朵走進這個餐館點餐的,而這個孩子才8-9歲的樣子,這麼小就生活在家暴的環境下,真的很同情孩子。這種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子女,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可能孩子小不敢反抗,會一時聽話,但是當他長大了,到了初中,就不會再聽話了。

    這是身體的暴力,還有語言的暴力,也是導致家教失敗的原因。動不動就罵孩子,孩子自然不願意聽父母說話。如果長期是這樣,孩子一般是見到父母就躲,例如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到房裡,只有吃飯的時候才出來。

    所以,教育了一百遍孩子都不聽話,請父母先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是不是用適合的語氣語調跟孩子交談,是不是一開口就說的是負面的話語。其實我們自己也不喜歡聽負面的、責備的話,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相信也沒有一個孩子喜歡天天聽負面的話。請父母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必然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您的意見。

  • 10 # 糖豆豆媽媽會帶娃

    就不要再說教了,直接定規則,定獎懲制度,賞罰分明,嚴格執行,不要心軟。

    講規矩的孩子一定有一對賞罰分明,說一不二的家長。家長權威的喪失也是在不斷的說話不算數中喪失殆盡了。對孩子的教育,家長一定不要反覆無常,今天這個規矩,明天那個規矩,孩子違反了也不了了之了,家長自己就不講規矩了,能要求孩子什麼呢?

    最好的做法:

    家長跟孩子訂一份家庭公約。詳細列清楚家長的權利和義務,孩子的權利和義務,相應的獎懲措施。詳細條款還可以根據發生的臨時補充進去。雙方簽字按手印,這份公約打印出來過塑後貼到牆上,讓大家隨時約束自己的言行,相互監督。嚴格執行上幾次後,就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孩子會不用家長多說,腦子裡就有了一根弦了。

    我們家長千萬別隻要求孩子,放縱自己,這樣的家長就不要再說孩子的錯了,孩子是家長的影印件,原件不好,影印件能怎樣?

    推薦一本書《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主要是針對家長教育,裡面有關於家庭公約的介紹,是一本不錯的實用的書。

  • 11 # 陳姐107626006

    去醫院測一下感覺統合,屢教不改的孩子基本都有感統失調,感統失調的孩子基本都有學習障礙,要接受系統訓練(運動)才有改變。

  • 12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孩子屢教不改,真得不完全是孩子的錯!媽媽和你說了這麼多遍,你也答應的很好,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呢?”生活中這樣的父母絕不少見,秉承著不打罵孩子的原則,苦口婆心的和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可以改進,但是最後只剩下自己滿心的焦慮和不斷地抓狂。

    1.先聽再說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孩子低著小小的頭顱站在那裡,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的在那裡講道理,結尾還不忘記加一句:“知道自己錯哪兒了嗎?下次不可以再這樣了!”然後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了,但是你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嗎?他可能想得就是快點結束這場對話,所以即使說再多遍也是沒有用的。

    因此如果孩子犯錯了建議可以和寶貝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而不是站著訓斥,同時不要急於去和孩子講道理,首先要傾聽孩子說話,孩子有自己內心的情緒和訴求,孩子得到理解和尊重以後才會尊重你,才能把話聽進去,同時你先理解他以後再和他提要求孩子也會更容易去接受一些,因此要學會先聽再說!

    2.關注點在解決問題上

    很多父母責罵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生氣和不容易,孩子得到的感受是因為我沒有達到你的要求所以你才會生氣,所以孩子並不會上心,反而還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和諧!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犯錯的的時候一定是說明他遇到了他目前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責罵。因此我們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將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問一問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犯錯的,有沒有什麼難處,爸爸媽媽應該怎麼樣去幫助你下次可以避免這個錯誤,下次遇到相同的問題我們要怎麼解決它,這樣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3. 在實踐行動中有意識引導

    孩子們不是學了一遍就會做得,就算是成人我們也會經常忘記一些事情,同樣的錯誤也會犯第二次,那為什麼對孩子就不能包容呢?包容孩子的的錯誤,遇到相同的情況時可以有意識地提醒一下孩子,幫助孩子在實踐中養成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這才是最重要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內驅力,我們只需要用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方式方法把它激發出來就可以了!

  • 13 # 天藍水紫

    怎麼教育一個說了幾百遍都不改進的小孩子?對於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家長非常鬧心的話題,明明自己是為他好,但他就是不聽。

    但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是不是你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或者你教育的內容是真的對的嗎?

    先說說看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

    有時候,怎麼教育一個人往往比教一個人實際的東西來得更重要。方法沒有掌握對,哪怕你教的東西再有道理,那也是枉然。況且你也說了對方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本來就不一樣,你用一個大人的方式去教育小孩子,那怎麼可能奏效?

    所以,首先你要改變的是你的教育方法。

    第一、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傾聽是瞭解一個人想法的第一步,你要試著去傾聽孩子的語言,知道他在想什麼,又是怎麼想的,當你真的瞭解了孩子的想法,你就會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接受你的道理。

    第二、用孩子的思維去和小孩子溝通

    我不知道你說的小孩子具體是幾歲,但我姑且把十歲之前的當做小孩子吧!這時候的孩子,觀念什麼的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來,對於是非對錯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所以你要做的是讓他們知道之前的做法是錯的,這樣他才不會繼續這麼幹。

    第三、幫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

    你作為大人,雖然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完全對的,但你知道最起碼的是非對錯,小孩子只知道這麼做好玩,他不知道自己的好玩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所以作為大人,你要用小孩子的視角瞭解他這麼做的原因,並用小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能這麼幹。

    你的教育一定是對的嗎?

    有一些大人,總是以為自己是大人,所以他想得就一定是正確的,然後就對著小孩子說這個不對,小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不對,大人就直白的告訴他就是不對。當然,你對的那些道理不用說,前面也說了,你要改變你的教育方法。

    但我要問的是,大人的教育一定都是對的嗎?

    其實不然,在小孩子的世界中,除了好不好玩之外,只有想不想做,有時候興趣來了就去做,所以大人要好好的引導。

    但有時候大人明明自己也做了,但小孩子模仿的時候,他就告訴人家是錯的,小孩子想法很簡單,要是錯的話,為什麼你要做?但往往這個沒有人給他解答,所以他就繼續我行我素的做,那家長就覺得小孩子不聽話。

    但你有沒有想過,是你的教育不對,先不說你這麼做應不應該,單就說家長的很多事情不應該當著小孩子的面去做。要知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模仿大人的,小孩子的言行不當更多時候是對家長行為的反射。

    所以除了想著怎麼教育好小孩子之外,家長你的教育是不是對的,這一點自己也要反思一下。

  • 14 # 育鄰人

    成長習慣是反覆練習、強化、實踐得到的正向結果,成長習慣如同強健的體魄,必須經歷反覆的練習、強化、實踐,比如行走是孩子經歷無數次“跌倒—爬起來”反覆的結果。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人對於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都必須經歷反覆學習、反覆實踐才能成為生活技能中的一部分。古人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謂學習必經反覆的摸爬滾打、日積月累。

    閱讀獲取知識

    學習必定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俗話說:“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學習知識、領悟並掌握生活的技能必經從由少及多的“量變”過程;當學習獲得知識的量到達一定的高度,就會在“量變”的基礎上帶來思維方式的智力轉變,從而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度。《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習亦必須經歷有少及多、由多到精的疊加、催化過程。以孩子學習說話為例,剛開始是單音節韻律感強的詞語,後逐步過渡到稍長的短句、長句,最後形成能夠自如交流的語言能力。

    荀子《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烏鳥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練習成能力

    記憶是反覆強化的結果

    人類的記憶分為“瞬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識別、編碼、儲存和提取是記憶的四個階段,“瞬時記憶”就是見過之後未經繼續強化練習即刻就遺忘的資訊,而“長時記憶”就是經過多次練習,資訊在大腦中形成了穩固的印記,只要下次類似的事物出現在眼前或者提到某些關鍵詞就能夠立刻辨識或者完成資訊再現。運用現在為之流行的人工智慧最為直觀,記憶需要經歷鏡頭識別、資訊編碼、到儲存介質儲存,最後才是根據運用需要進行資訊提取、運用。

    記憶就是當一個腦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發生興奮時,它的突觸就會發生增生或感應閾下降,經常受到刺激而反覆興奮的腦神經細胞,它的突觸會比其它較少受到刺激和興奮的腦細胞具有更強的訊號發放和訊號接受能力。當兩個相互間有突觸鄰接的神經細胞同時受到刺激而同時發生興奮時,兩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就會同時發生增生,以至它們之間鄰接的突觸對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強,當這種同步刺激反覆多次後,兩個細胞的鄰接突觸對的相互作用達到一定的強度(達到或超過一定的閾值),則它們之間就會發生興奮的傳播現象,就是當其中任何一個細胞受到刺激發生興奮時,都會引起另一個細胞發生興奮而,從而形成細胞之間的相互呼應聯絡,這就是即記憶聯絡。

    大腦最底層的兩項功能就是資訊記憶、與資訊遺忘,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記憶功能那麼大腦終有一天會因資訊過多而“崩潰”;如果只有遺忘,那麼人類將不可能習得任何技能。人類大腦辨識什麼資訊該記憶、什麼資訊該遺忘的機制非常簡單,就是在短期內遇見這種資訊的頻次,單位時間內出現頻次越高的事物優先被存入大腦記憶。由此我們能夠清晰的辨識出與同伴兒的親疏關係,即使剛出生的嬰兒也能在較短時間內辨識出誰是照料他們生活的人,進而產生所謂的“認生”現象。

    運動出健壯的身軀

    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屢教不改”的現象,其實質就是您所講的資訊與生活的關聯性較低,在生活中出現的頻次未能達到形成記憶的量級。所以,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採用“刻意練習”強化記憶法。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也就是成長學習中的“一萬小時定律”。某種資訊的持續刺激才能使人產生長久記憶,最終將記憶轉化成成長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貪女性錢財的男性人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