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候選人
-
2 # 冷冷的泳哥
孩子不要嬌貴了,遇事就得找人幫忙,還是獨立一些好。一味的追求讓孩子吃苦,刻意給孩子製造毫無意義的苦難,只會讓孩子活得很壓抑,孩子不需要毫無意義的吃苦耐勞,也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的形式主義。
-
3 # 笨點點
轉自網路:給孩子“吃苦”教育,是否有必要呢?
常聽人說,現在的孩子太嬌生慣養,都吃不了苦。
什麼事都不用做,走幾步路都嫌累,稍微做一點體力活就不行了。
我媽就經常說我吃不了苦, 還嫌棄我懶,不會體會父母的辛苦。所以在我之後,我媽就立誓一定要讓我家小弟多吃苦,長大才不會讓爸媽操心,才會是個懂得體諒父母的暖男。
現在的條件比以前越來越好了,所以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沒吃過什麼苦,父母辛苦掙錢孩子也不懂得 “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 。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著讓孩子多吃一點苦,能夠體諒父母辛苦!
所以啊,現在的家長都在把孩子往“吃苦”的這條路上趕!
就像前幾年的《變形記》,富人家沒吃過苦的孩子去農村體驗吃苦的生活。
一放假就給孩子報一些夏令營之類的。
就想著鍛鍊孩子的堅強、責任感、不怕困難、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覺得,生活本就有著很多吃苦的時候,沒必要刻意創造“苦”來教育孩子,只要在一些事情上節制一點,不要對孩子寵愛過度就好了。
@司南:無論吃苦還是吃甜,都要適度。
@大哈哈:我不逼迫孩子吃苦,只是適當的叫孩子做做家務。我覺得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低,為什麼家長吃香的喝辣的我要吃苦?後面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好,他們有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們吧。就算是大人,憶苦思甜也要自願吧!
@Peter Tam:我認為吃苦是很有必要。我對子女的教育是很嚴格的,也包括要求子女能夠經歷困境,過吃苦的生活,學會承受社會的壓力等多方面的鍛鍊和考驗。
憂小白:暑假時,我也是抱著想讓孩子吃苦的想法,給孩子報了夏令營。孩子從沒受過罪,很不適應,天天都哭,體力也不行,又發燒感冒的,回來時,都瘦了好多,見到媽媽孩子委屈的不成樣。哎,吃苦還是先從一些小事開始培養吧!
@劉靜好:所謂吃苦,其實不是讓孩子好好的肉體去找活罪受,而是,為了磨礪出堅強不屈應對一切境遇的樂觀心境。
@大xiao新v:吃苦教育大可不必,主要是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是父母起早貪黑辛苦賺的,要節省點花,不要看見人家有的自己沒有就想買,要考慮整個家庭的預算開支,能省一分是一分。
其實吃苦教育的本質並不是說讓孩子吃苦,真正想讓孩子吃苦,並不是刻意尋找吃苦的機會,而是我們應該放開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4 # 路忠客
現在的孩子金貴,很多嬌生貫養的,孩子要什麼買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成自然;而相對那些從小吃點苦受點累的孩子,更容易自力更生,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單親母親,獨自帶著自己的女兒,因為女兒從小失去父愛,母親不希望女兒被歧視,寧願自己多辛苦,也不讓女兒受一點委屈一點苦一點累,凡事都不讓女兒做,基本上女兒缺什麼都有求必應。長大讀書後女孩看到身邊的同學有手機,自己便也想要,於是向母親要,母親認為她讀書現在還沒必要用手機就不同意,結果女孩離家出走好幾天,幾天在外沒飯吃流浪到一飯點門口,老闆問她怎麼不回家,女孩委屈說出原因,責怪母親如何如何,老闆沒說什麼給她煮了一碗麵,吃完讓她儘快回家,女孩吃完麵非常感謝老闆,說老闆人怎麼怎麼好,將來要報答。老闆聽後十分生氣怒罵女孩,我只是一碗麵之恩我就如何是好,你母親傾盡所有你反而責怪母親離家出走,故事結束我們能說誰對誰錯呢?
孩子吃點苦更能早些體驗到生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養富養都沒關係,但千萬不能太嬌太寵,關健是要讓他們知道做人最起碼的道理。
-
5 # 我是小山東
我個人認為孩子吃點苦是應該的。假如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苦頭,他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幸福!不怕苦,就苦一陣子,怕苦,苦苦一輩子!
-
6 # 股真行
不要專門去吃苦啊,為了吃苦而吃苦,那是不對的。
人生的苦少的了嗎?如同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成功就有失敗,有享福就有辛苦,每個人在成長和探索,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事業,目標,夢想理想的時候,並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到時候終究會有各種各樣的考驗和困難需要去面對和克服。所以,可以去鍛鍊體格,去經歷,真實的世界,自然苦和樂,酸甜苦辣都會有,而不建議刻意安排孩子享福,或者可以安排提前受下苦。
不要看到他還沒有經歷過,就不放心孩子有一天經受不了外面的風雨或者不順利不順暢,現實。那麼不妨,你如果關注點始終在孩子身上,放心不下,那麼,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抗打擊挫折能力和思想品質,對現實的全面認識,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客觀認識自己,都是可以有的。
-
7 # 阿飯的全職助理
我父母當年特別信奉男孩窮養這句話,我自己辛辛苦苦剩下來的錢(早飯錢),壓歲錢,稿費(小時候作文很好),全部被他們拿走,不准我有一分錢的零花錢,每次我和同學出去玩(很少有這種情況),給我僅僅是路費的錢。經常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我給你xx塊錢,你必須只能花xx塊錢,然後剩下的錢還給我,他們說這叫男孩子必須窮養。窮養的結果就是,我現在無論如何,自己掙多少錢,花起來都有負罪感。每次大家一起玩,我基本不敢花錢,儘管錢都是自己的。於是人送外號“鐵公雞”。
如果我有自己的孩子(儘管我真的不想要),我會每個月定期給他一些零花錢,並且鼓勵他自己掙錢,掙的錢我一分不拿。我也會盡職的教給他如何理財,如何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告訴他人不可能滿足自己所有的慾望,但是想要了,可以努力得到,靠自己雙手獲得財富,你的財富就是你的,沒有人有權利剝奪。
====================我是想補充一下的分割線=======================================
其實我真心覺得,窮養富養這個過時的理論應該下架了。我表哥有個女兒,今年快上小學了。他們家裡對這個孩子所做的就是:滿足一切要求,他們理解為這就是富養。於是,夫妻兩個加起來工資還沒2k的人,頓頓讓孩子吃KFC,麥噹噹(在我們那裡這個是奢侈品)。買了30W的車到處帶孩子玩。一切好吃好玩好穿都滿足女兒,但是唯獨沒有好好教導女兒。到現在,這個孩子從來不會正眼看別人,從來不會主動的向長輩問好,就算是被迫和別人說話,眼睛也是瞧向另外一邊。她父母還十分自豪。
我真心覺得,與其富養,不如儘量滿足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教他們閱讀,教他們品味人生,告訴他們人生艱難,但從艱難中,你需要樂觀;社會黑暗,但黑暗中你應該看見光明;人生不公平,但沒有任何事物處處公平;努力的意義,不在於最後的結果,而在於過程;工作的意義,除了能夠讓你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你有成就感。選擇所愛的事物,為之奮鬥一生,比為了別人而活更重要;相愛的意義,不在於兩個人錦衣玉食,有房有車,而在於互相扶持,互相鼓勵。遺憾的是:現在有幾個父母能懂得這些……
-
8 # 雙子寶媽
我認為孩子適當的吃些苦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一下我同孩子的吃苦經歷:
為了讓孩子多吃點苦,我陪孩子參加了全程35公里的徒步活動。從日出走到了日落,後半程真的很累,很痛苦,一個小石子都能把腳硌的生疼。我們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並堅持到了終點。孩子說:“真累,但是我覺得自己很牛
-
9 # 小小思維家
一個媽媽說:“我們推崇富養,不希望孩子因為吃過苦而變得敏感自卑。”
總有人把吃苦放在富養的對立面。但事實上,這是對富養最大的誤解。因為此二者並非不可共存的矛盾關係。
所謂富養,富在精神內涵,養在氣質性情,又豈能等同於簡單粗暴的不吃苦?
真正的貴族培養裡,有那麼一項,是把“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作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必要條件。
老鷹訓練小鷹迎風飛翔時,膽怯的小鷹不敢展開翅膀。老鷹便直接把自己的孩子推出巢外,任由它滾下懸崖。
小鷹筆直墜落,甚至撞上巖壁,但身處困境的小鷹反而開始掙扎,奮力拍翅……
每一隻翱翔天際的雄鷹,都由膽小怯懦的小鷹成長而來。
每一個獨當一面的能人,也都是由懵懂無知的孩童長成的。
此外,吃苦需適度,應當與年齡相適應。
比如,3歲孩子被要求獨自收拾整理玩具,6歲的孩子則可能是清洗自己的襪子和內褲。
這些一件一件獨立完成的小事情,逐漸構建起了一個人的做事能力與處世姿態。要知道,美好的明天,永遠都只由孩子自己來成全。
有見識有智慧的父母都明白,家風才是一個家庭的真正不動產。金山銀山保不得一世無憂,唯有對抗逆境的勇氣和能力,才是開啟幸福人生的真正密碼。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那深遠之處,在於透過眼前的一點苦澀與艱辛,看到了來日的山長水闊。
-
10 # 溼地先森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父母正確合理的智慧和方式/方法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錦囊。
做為父母,應該要明白和實踐一些最基本的理念:“男孩窮養,女孩富養。”;“三做,三不做。”;“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樣,父母就應該是怎樣的。”只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做一個好的正面的榜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下面,就來說說前面提到的三點基礎的育人理念。
1、“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男孩子窮養,就是從小就有意無意的讓男孩經歷一些挫折或者失敗,然後鼓勵他去勇敢的面對挫折和失敗。女孩子富養,現在的社會環境複雜且危險,為了女孩能健康安全的長大成人,不被一些“誘惑”所矇蔽和引誘,做為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帶女孩多去見見世面,合理的滿足她的要求和需要。女孩子見識足夠了,需求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自然就不會被外界輕易引誘和矇蔽。
2、“三做三不做”
何謂“三做三不做”?可以理解為,父母應該要做的和孩子不應該做的。三做,父母應該怎麼做?1、教育引導孩子正確的三觀,2、教導孩子有禮貌知榮辱懂進退,3、良好的家庭和睦氛圍。三不做,孩子應該怎麼做?1、肆意妄為的事情不做,2、不攀比不計較,3、觸犯法律傷害他人的事情不做。
3“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樣的人,父母就應該要做什麼樣的人。”
在進入學校系統學習知識文化之前,父母是孩子最好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直接且重要的影響。所以,做為父母,應該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個小細節的疏忽和錯誤,可能就會像“蝴蝶扇翅”般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
11 # 大耳白姓
孩子還是不要養的太嬌貴,孩子在小一點的時候,吃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例如孩子學走路,不要總是扶著她。摔到了鼓勵她自己爬起來。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 纏,卻剝 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
12 # 元寶爸爸聊育兒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是不能太嬌貴,是應該要吃點苦。
這句話是出自明代馮夢龍編撰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原文為一副對子“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人生就好像一次旅行,辛勞和苦難算做是我們所不能不花的旅費。所謂“人上人”並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說,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較為豁達開通,眼光遠大,做起事來可以得心應手,獲得別人的尊重、愛戴。
父母總想把這世上最好的給孩子,為孩子填所有的坑,替孩子避所有的難,但從沒摔倒過的孩子永遠不能學會走路,從沒吃過苦的孩子怎麼會珍惜甜。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
老人們常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害了。
要培養孩子吃苦的意識選對不選貴,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不以價格高低做選擇標準,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節約是美德“,要給孩子樹立道德標準。
自立、自強,要孩子以自立、自強為榮,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孩子憑自己的努力有所得,有所失,都是好事,家長都要給予充分的鼓勵。
見世間冷暖,讓孩子走入現實社會,看看世間冷暖。比如,可以帶孩子去走訪一下貧困山區,看看日無三餐的孩子,瞭解一下貧困是個什麼狀態。讓孩子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對苦難懷有悲憫之心。
父母為榜樣,主動與孩子一起吃苦吃苦不是孩子的專利,父母不能只做要求,卻獨善其身。孩子要自己爬上華山,父母就也要同走”華山一條路“。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克服困難的支撐、動力,父母有吃苦耐勞的品質,自然能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做為也是孩子模仿的物件。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所做的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
13 # 皮皮媽育學園
個人認為,對於心智認知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家長應該從物質的供給、內心世界的成長2個方面,給予全面細緻的照顧,這不叫“嬌貴”,相反,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發育和成長;同時,家長應該在孩子成長的每個時期,及時鼓勵引導孩子自己嘗試相應的事情,掌握相應的本領,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培養孩子正視情緒,迎難而上,這也不叫“吃苦”,相反孩子會體會到更多的自信和成長的喜悅。
題主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個人推測是在顧慮:現在條件好了,大多家庭對孩子的養育都比較精心,這種精心會不會造成孩子不懂事、不孝順、沒有同理心、抗挫折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
第一、家長應該端正關於孩子“嬌貴”、“吃苦”的觀念。1、家長應該糾正的觀念。
有的家長養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受傷、做不好等等,將一切事情都為孩子包辦、代替孩子做,孩子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實際上這種“嬌貴”孩子的做法並無絲毫助益;反而是打著愛護孩子的名義,剝奪了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很容易養出不自立、缺乏生存能力的孩子。
還有的家長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為了讓孩子吃苦,想盡辦法,人為的創造各種機會。比如有的家長逼迫小小的幼兒在酷暑的天氣,邁著小短腿穿越沙漠;有的家長在下雪的冬季,將幼小的孩子脫光,放在室外;還有的家長則不能容忍孩子一丁點的犯錯等等。這種種做法,其實是大人沒有認知到孩子成長髮展的客觀規律,不僅不能培養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反而容易傷害到孩子的心靈和身體。
2、家長應該持有的觀念。
作為家長,應該妥善的照顧養育孩子,關注孩子的健康和自身能力的發展。無論孩子幾歲,家長對孩子的唯一養育目的,都應該是也只能是:幫助促進寶寶更好更長遠的發育發展。所有偏離這個目的的做法,都不是真正的愛護孩子。
但是,沒有任何一種能力是能夠與生俱來或者憑空出現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內心感受,並不像大人以為的那麼簡單,很多項能力的形成對於孩子來講是存在著關鍵期的,需要大人恰當的放手、引導和鼓勵。孩子做事、玩玩具、做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這時候需要大人及時發現,用正確的方式幫助支援孩子,教會孩子正確的對待負面情緒和困難。
所以,精心養育孩子並不是嬌貴孩子,而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發展;不人為刻意的讓孩子吃苦、感受挫折,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本來就到處是挫折,孩子的成長並不像大人以為的那麼一帆風順。
第二、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1、擴充自己關於科學育兒的知識儲備。
建議家長抽出時間,多看育兒書籍、文章、資料,多瀏覽育兒相關的網頁。因為父母這個職業,是最需要提前學習和準備的一個職業。學習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司空見慣的做法、認知竟然是錯誤的,很多流傳下來的育兒習慣竟然是由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
你將會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更加從容、更有自信;你會很清楚你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本身的發展規律;你不再糾結孩子的發育發展是否落後或超前,而是直接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等等。
2、理論聯絡實際,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靈活運用科學育兒知識。
家長應該比過往更加關注自家孩子,觀察孩子的行為動機和發育情況,要精心照顧孩子,但是不要寵溺縱容。比如,2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可以自主如廁了,那麼家長在這之前,就要考慮怎麼引導教會孩子;再比如,從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要讓孩子習慣,食物大家一起吃、玩具分享著一起玩更有意思,不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故意讓孩子吃獨食,等孩子大了就覺得孩子不懂事。又比如,要從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進食的習慣,不能讓孩子邊吃邊玩;
3、遇到問題的時候,主動尋找答案。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基本上所有你遇到的問題,都有其他人已經遇到過了;而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共同做法,也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所以當你感到困惑、或遇到問題的時候,請不要焦慮、也不要著急,要主動的蒐集資料、多和人探討,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認為、怎麼做的,這往往能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靈感。
後話現在條件好了,只能說明孩子們有了變的更聰明、更強體質、更卓越人生的機會和可能,但是這不是決定因素,父母的教育引導理念和方式才是。
所以,相比於傳統認為的讓孩子吃點多吃點苦,我倒認為,家長不妨努力做到真正的瞭解孩子的發育發展特點、更用心的陪伴觀察孩子、更及時的關心幫助孩子,孩子的成長才能真正做到更強、更好、更科學全面且綜合!
-
14 # 小糖果lxt
孩子需不需要吃點苦呢?
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家長們的觀念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然而時至今日,則變成了“再苦不能苦孩子”。也正是因為家長們思想上的變化,導致孩子們受到更多的庇護,因此才會有一批又一批溫室下成長的孩子,而這些溫室中的孩子,都已經被家長慣壞了。
有專家說過,兩三歲的孩子應該幫忙倒垃圾、拿小件東西,到了三四歲之後,可以做一些不復雜的家務,可以幫家人疊被子等等,而到了四五歲之後,則可以幫忙收拾餐桌、準備自己第二天上幼兒園、小學所需的物件。孩子透過這些生活歷練,可以培養孩子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和責任心,這在孩子上學和獨自生活之後會提供很大幫助。
然而中國家長卻並沒有這樣做,他們的核心理念向來之後一個,那就是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安心讀書就好了,甚至自己的房間都不用打掃,孩子想要自己收拾還會捱罵,甚至個別小男孩自己打掃衛生還會被說沒出息,導致孩子想要自己動手做家務也沒機會。當然了,除此之外,家長們不讓孩子打掃衛生還有出於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比如孩子洗碗的時候,就怕孩子把碗摔碎,孩子想要拖地的時候又怕孩子拖不乾淨。小孩子在剛開始做的時候,必然是做不好事情的,而家長們讓孩子嘗試和學習的機會都不給,孩子自然無法有所長進,自理能力自然會越來越差,也開始逐漸變得懶惰。
有些家長覺得,這不是什麼讓孩子吃苦不吃苦的問題,而是趁孩子小的時候肯定是要好好讀書,做家務的時間以後多得是,可不能浪費這些時間了,覺得孩子長大後自己就會了。其實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並不在少數,他們總覺得在孩子小時候不教孩子怎麼做,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懂了,無論是做家務還是性教育,家長們往往會以以逸待勞的方式消極應對,指望著孩子長大後自己知道。也正是家長們的這種想法,導致孩子缺乏更多汲取知識和經驗的機會,在之後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更多問題和難以解決的挫折。
其實讓孩子從小吃苦,並不僅僅是讓孩子有自理能力、迎接挑戰的精神等等,更主要的是讓孩子經歷挫折和失敗,這樣在之後才不會畏懼挫折,才不會害怕嘗試新鮮事物之後卻會落敗。只有孩子從小吃苦,孩子的抗壓能力才會越強,逆商也會更高,這在孩子學習和工作生涯中會起到重要作用。
現在有些孩子吃不了一種苦,那就是學習的苦,他們更願意整天抱著手機玩遊戲,也不願意拿起書本好好讀書。一些家長在勸告、打罵無果之後,只能悻然放手,罵罵咧咧地說以後孩子想幹嘛自己再不管。然而實際上,很少有家長在孩子長大後不再去管,就這樣讓孩子放棄學習,最後的苦頭要孩子和家長雙方來背,對於日後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比如低學歷、低文化無法找到工作、只能下苦力,沒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工資低等等,比起這些苦頭而言,學習只算是一種“小苦”,對於這種小苦就無法承受的孩子,長大之後根本無法承受社會的壓力。
家長讓孩子吃小苦、從小吃苦,孩子性格才會更加堅韌,嬌慣只會讓孩子享受安逸,而這種安逸實際上則是溫水煮青蛙,讓孩子日後吃更多的苦頭。
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們並不瞭解這其中的人生哲學,然而家長們對此卻感觸頗深,尤其是那些不想讓孩子吃苦的家長而言,更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要因為疼愛孩子而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是給孩子創造機會,去發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而不是一味為孩子規劃未來成長路線,將所有事情都辦得頭頭是道,孩子只需按照自己規劃的方向努力即可,對於這種培養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往往差強人意。
孩子就應該從小吃苦,讓孩子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面面俱到的規劃孩子的生活,去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讓孩子的逆商得到鍛鍊,孩子在之後的人生中才會更加如魚得水。
小苦不吃吃大苦,從小吃苦才能有更多機會,讓孩子有一顆堅毅的心,這樣才能苦盡甘來、前途敞亮。
-
15 # 小妞老爸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很多父母確實認為這是他們表達對孩子愛的最好方式。我曾經聽到有人辯解說孩子將來有大量的時間去適應冰冷嚴酷的世界,那為什麼不讓孩子輕鬆愉快的度過儘可能長的時間呢?
這些父母不知道,一旦孩子形成了一定的信念習慣和品格,要想改變會有多麼困難。我們童年時代形成的信念,在我們長大以後就變成了我們的人生藍圖。
即便是那些信念不再有任何意義。
父母嬌慣孩子的其他原因是,因為嬌慣孩子很容易,這滿足了他們被孩子需要的感覺。
他們認為這是“好爸爸好媽媽”應該做的。他們要確保孩子不會經歷自己覺得自己童年時吃過的苦,或者是他們感受到了來自朋友和家人的壓力。當父母因為自己做的更容易、更快、更好,而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培養生活技能的機會,是他們沒有真正考慮過這樣做的“長期影響”。
每當那些父母告訴我,他們“只是沒有時間”讓孩子自己做事,我總是不由得目瞪口呆。
等這些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能培養出更好的生活技能和態度時,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
難道他們以為孩子的技能是自動出現的嗎?
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父母,如果能重新權衡自己的時間安排的話,他們會更有效。
我們需要明白,“超級爸媽”對孩子不是件好事。讓父母們明白嬌縱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是很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德雷克斯說“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會做的事情”的原因。
這並不意味著你永遠不為孩子做任何事,而是意味著,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不被嬌縱時會有多麼能幹,孩子們就太吃虧了。
以為孩子長大以後就能學會照顧自己,只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孩子耽誤的越久,就越難以改變他們對於怎樣才能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看法。
如果父母花時間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並允許他們透過實踐這些技能來培養責任感和自信心,孩子就會掌握有價值的人生技能。
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標,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於這是決定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同學關係的首要因素。
每一個優秀快樂幸福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回覆列表
估計您是想培養孩子從小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品格,其實不一定吃了苦就能耐勞,可以從家長自身做表率,孩子的習慣或者三觀基本都是隨著家長養成,所以不需要太刻意去做什麼,父母做的好孩子也不會太差。如果確實想讓孩子體驗一下吃苦,可以寒暑假領孩子去農村老家親戚家住幾天,冬天天寒地凍,夏天汗流浹背,絕對是個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