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走的石頭stone
-
2 # 是心月吖
杜甫吧。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種種的痛若。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因為,每當杜甫的生活經歷了大變化,面臨了新的狀況,作為藝術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這種生命的新局面,隨而加以沈思,並且表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結果就是,隨著杜甫生活經歷的不斷變化,杜甫的詩歌內容以及隨之而來的詩歌技巧也就配合著變化。因此,就整體來說,杜甫作品的內容就顯得極其豐富,杜甫的詩歌技巧也隨之而變化多端。杜甫這種隨時代成長而顯現出來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國詩史上可以說無人可及,因此,他的偉大成就也就無人可以超越的了。
在年輕的時候,杜甫是一個充滿壯志的詩人。那時,他還沒有看出大唐帝國的政治已經逐漸走下坡,他還自信滿滿的認為,以他的才幹,他一定可以出人頭地,可以在官場上有所作為,可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因此,當他望著泰山時,他不禁喊道: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充分表現出那傲視一切的年輕的豪氣。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挫折感越來越大,在長久的淪落之後,他終於體會到人生的艱辛,他不由得牢騷滿腹,而說道:
儒術於我可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不過,這種純粹個人式的牢騷並沒持續多久。他終於認識到,他的失意並不是他個人的事情,而是大唐帝國政治敗壞的結果。由於在上位者的宴樂偷安,不理國政,不提拔人才,才使得像他一樣淪落民間的有才能之士到處都是,也使得一般人民的生活日趨於痛苦。由於他這樣的覺醒,他終於能夠把個人的失意轉化為政治的關懷,因而創作了他早期的政治諷刺詩《麗人行》和《兵車行》。並且,他終於能夠在安史之亂前夕,憑著他的直覺,預感到國家動亂的不可避免,從而寫下了他早期最偉大的一首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在這首詩裡,他極其憤慨的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已經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人民詩人了。
在安史之亂中,他一方面極為關心亂事的發展,熱切的盼望官軍能夠早日平亂,但另一方面,在他個人的實際生活經驗中,他又看到人民在戰亂之中如何掙扎著生存下去。這就使得,他在安史之亂期間的作品充滿了國事的關懷和人民痛苦的描寫。在前一方面,產生了像《哀江頭》、《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塞蘆子》一類的名作;在後一方面,則有盡人皆知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一組作品。可以說,就在安史之亂的最高潮,杜甫把自己發展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寫實詩人。
就在這個時期中,杜甫也像一般人民一樣,經歷了一段最為顛沛流離的日子。在經過短期的、但極為艱辛的逃難之後,杜甫終於能夠在四川定居下來。相對於前一階段的生活,四川時期杜甫享受了一生最為安定的生活。隨著生活的變化,他的作品也變成了另一種樣子。譬如: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碁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復何求?
——《江村》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是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飱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客至》
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在四川定居時期悠閒輕鬆的一面。相對於前一時期的字字血淚,這一時期的瀟灑適意自也有其迷人之處。
也就在這一時期,因為生活相對的較為悠閒自在,杜甫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格律最為嚴謹的七律這一種體式之上。他從各方面對這一種尚待開拓的詩體作各種實驗,從而奠定了七律的基礎。也由於他這種“晚年漸於詩律細”的工夫,他也就被後代尊為“律聖”。
跟他一起去旅遊,更能體會更多不一樣的生活,豐富多樣的人生感悟!
-
3 # 紫燕雅然582
如果可以穿越到唐宋時代,而且只能選一位詩人作伴旅遊的話,我肯定是選蘇軾!
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不是詩仙李白或者詩聖杜甫呢,因為李白的放蕩不羈狂傲個性作為旅遊夥伴可能接受不了,杜甫呢,愛國情操固然可敬可愛,但憂鬱的個性一起旅遊的話可能會很沉悶或者受其影響也會產生抑鬱寡歡情緒,對自身健康不利,從而失去了旅遊的樂趣。
而蘇軾則不然,從他一生遭遇和上千首詩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不僅是一個有思想、有抱負、不會去曲意逢迎,會堅持己見錚錚鐵骨的人,而且從其詩詞的風格來看更是一個和藹可親非常豪放的人,蘇軾堪稱才華四溢,幽默風趣,聰慧睿智豁達大度之人,而且生活中,還是一個會調劑生活,愛吃會做會發明創造的人!有詩為證哈哈: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時他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據說這首詩一出,老百姓開始爭相仿製,品嚐美味,並且為了紀念他,給這道菜命名為“東坡肉”,這道菜得以聞名天下,就算到了後世也經久不衰。
蘇軾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最重要還有一點蘇軾重情重義,這從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可以看出來……
再試想當我們去旅遊遇到大雨時,聽著他大聲朗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那感覺該是多麼地瀟灑愜意呢
當“雨後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
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那濃濃地思鄉情結何止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而也化解了不少的旅途勞累,而多了些灑脫趣味呢是吧♥
縱觀蘇軾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調的自憐自艾,他的詞章充斥著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豪放灑脫,有著一日千里的氣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獄之災後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那麼豪放不羈,看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絲毫沒有悽悽切切的傷感情緒,豁達的胸懷和豪放的做派不正是我們所期待擁有的嘛。
試想如果和這樣的一個詩人旅遊該是多麼瀟灑樂觀心曠神怡啊……
林語堂有幾句詩好像是暗贊蘇軾的吧:
荷葉枯黃了,誰能再把湖水染綠?
白鷺飛遠了,誰能和奏鳥啼春曲?
寶塔孤單了,誰能盪出波影漣漪?
夕陽落山了,誰能塗紅朝霞遍地?
走走、看看,問問他,問問你……
同感哈:走走看看,問問他,問問你……
-
4 # 費玉山
仗劍天涯伴李白,
一樽美酒展雄才。
山川俊秀題詩樂,
松綠溪流桃杏開。
回覆列表
我喜歡旅行,更喜歡去廣闊的西部地區,如果讓我和一位詩人為伴,肯定選擇邊塞詩人,就選王昌齡吧。
王昌齡(約698-約756),字少伯,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人物之一。
第一,和王昌齡結伴旅行,能夠遊覽到祖國西部大好河山的精華。王昌齡作為著名的邊塞詩人,遍遊塞外風光,對塞外地理環境非常熟悉,是一個不錯的導遊啊。王昌齡時代的塞外,我理解應該就是目前中國河西走廊以西的廣闊地區。一起欣賞無邊大漠的蒼茫,一起感慨古長城、玉門關、陽關的震撼,一起讚美人民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豪邁。“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明月依舊、雄關殘存,不知道王昌齡看到會有怎麼樣的感觸?
第二,和王昌齡結伴旅行,能夠了解祖國西部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唐朝西部主要少數民族有吐蕃、突厥、回紇等,主要生活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等廣大地區,王昌齡有西部邊塞地區的生活經歷,他可以把這些民族的習俗、生活習慣、以及與漢族人民的關係講給你聽。比如,這些少數民族飲食方面有忌禁,禁食驢肉、狗肉、馬肉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類和飛禽類肉。明白了少數民族的風俗與忌禁,旅行時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和諧相處。
第三,和王昌齡結伴旅行,能夠學習到詩人的詩心和情懷。和這麼一個偉大的詩人結伴旅行,難道不是一次絕好的學習詩詞寫作的機會嗎?在王昌齡身上,我學到了詩詞寫作的技巧,更學到了詩詞意境的昇華。有“不破Murano終不還”的信心、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純潔、有“鄉山雨紛紛”的恬靜、更有“日暮蒹葭空水雲”的空明......收穫滿滿。
最後,以出嘉峪關時我的一首古詩習作為這次旅行的結束吧。
嘉峪接遠天,大漠繞群山;
塞外鳴號角,烽火起狼煙;
金戈掩殘月,鐵馬泣血還;
感懷豪俠夢,仗劍出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