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炫邑影視

    這部電影是沈好放於1996年導演的連續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不算小眾,其獨特的90年代美學風格這幾年來持續被一些觀眾所推崇。在這個連續劇的豆瓣頁面上,隔三差五就會有一些90後、2000後前來標註、感慨,怎麼有這麼復古、真實的古裝劇。

    我也是中學時看過一眼,當時覺得這些故事我太熟悉了,《東周列國志》小時候就翻過,人民美術出版社還出過一套精美的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連續劇節奏很慢,所以沒怎麼看。

    如今過了21年,再來看,真是欲罷不能的好看。

    這就是熒幕上的話劇表演藝術啊,演員的表演、對白都非常優秀,值得反覆回味。小時候的自己還是太幼稚,只知道看戲,不知道看人,看不出其中的衣冠儀禮、百姓生活,都是相當嚴謹的復古表現,堪為典範,絕非今日那些淘寶款、古風款的花裡胡哨的廉價虛假的古裝戲能比。

    《東周列國·春秋篇》透過精心收集考證,復原了兩千多年來廣為流傳的有關春秋時期的典故及成語故事,如:千金一笑、唇亡齒寒、趙氏孤兒、一鳴驚人、臥薪嚐膽、孔夫子高山仰止、伍子胥過昭關等——讓觀眾在回顧歷史的同時,領略中華民族古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華夏文明的精神之根。

    總的來說這部電視劇還是值得看的,因為編劇強大,導演牛逼。首先對東周列國志原著中誇張,虛構的歷史事件刪減,使每一個劇情都貼合曆史,還原了歷史。同時表現手法上也很像文言文,簡潔幹練,不拖拖拉拉。

    歷史時間跨度大,只用了1000多分鐘十幾個小時,從平王東遷,到勾踐滅吳,整個春秋時期的主要影響中國的歷史事件勾勒出來。

    服裝、道具、器物、車輛、酒器、漆器、青銅、建築符合那個時代的物質水平。從天子、諸侯、卿士大夫、平民、奴隸、士兵、貴婦、民女、智者、賢者、無不貼合曆史,反應那個時代的人物的精神面貌。該精美精美,該普通普通,該邋遢邋遢,該整潔整潔。

    戰爭兵器,主要為戈、劍、戰車、弓。戰爭場面、方式、過程、結果。也都體現春秋的特點。甚至連京觀都出現了,驚歎。

    也是兒時瞭解歷史最原始的啟蒙。

    遺憾的是拍完戰國篇再也找不到這麼用心的電視劇了

  • 2 # 九尾靈猴

    鄭國小霸。平王東遷仰賴於秦、鄭、晉等諸侯或部族的勤王之功。而此後秦因國偏處西隅不能對王室施加重大之影響,晉國因曲沃代翼而產生的長時間內亂亦不能制之,只有鄭國在武公、莊公兩代君主努力之下戰略權勢大漲,且其距離洛邑王城最近,併為周王之卿相久矣,故而在春秋初期,鄭國對周王室之影響是最大的。無論是“周鄭交質”還是“王畿刈麥”後竟“射王中肩”,在這一場又一場與周王室的政治與軍事交鋒中,鄭國在實際上從未落於下風。且聯合諸侯北伐戎狄,聲望與日俱增,號稱“春秋小霸”。終莊公一代,鄭國鋒芒無與可比。周王室經此打擊已無力再與諸侯爭奪權勢,甘居於數十里王城之內徒修禮作樂為樂而已。

    鄭莊公文治武功,鄭國借勤王之威強國之力,屢次與周王相爭,可謂三百年來頭一遭(如果不算上昭王伐楚的那一次——那一次楚國只是作為蠻夷之一而成為被征伐的物件)。他的對外戰略隱晦不明,模稜兩可,且每次都師出有名而不落人口實,可謂有勇有謀之人,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在自身實力強大到不需要制定明確戰略即可達到自身的戰略利益,也是歷史上之罕見一例了。如果說“周鄭交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打擊王室之舉,那麼“刈王畿麥”就是以經濟手段達到威脅周王室的現實目的,而“射王中肩”的一幕已明確壓制住王室戰略權勢,使之成為王室永遠的痛,無復有東山再起之心。戰略目標若隱若現而不明言,一系列戰術操作步步為營無懈可擊,使王室甘拜下風而諸侯如影歸附,最終達到發展和鞏固自身地盤和增強自身戰略權勢的戰略目的。其謀略和影響,後世有幾人可以超越!而鄭國在莊公死後不久就趨於衰落,其原因莫不在於莊公把鄭國的力量過度使用而使之入不敷出。再加上土地狹小、縱深侷促,實屬強敵環顧的四戰之地,且沒有物質和人力的持續支撐,爭霸事業當然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中國世襲制王朝政治的弊病——人亡政息的道理。但不得不承認,遊離於諸侯(且之後都是具有絕對爭霸實力的諸侯)之間的鄭國繼續存國三百餘載,也是難能可貴了。

    “仁義”霸主—宋襄公。宋襄公借齊桓公之死而齊國內亂之迎立齊國新君之功,數次與周邊小國會盟,儼然又一新興之霸主。宋襄想當然得以為,此時秦國遠隔,晉國公室內亂,且齊國新君是他所扶立,更當唯他馬首是瞻,而南方楚國再強大也只是蠻夷,在政治地位上又如何比得上他的殷商之後的身份,只得聽他號令。就在自己所揣測判定的國際政治環境之下,宋襄公頭腦發熱地以為,只要誠心誠意以仁義為準則,廣招諸侯以圖會盟而繼齊桓公之後再次稱霸已經是水到渠成之事。出乎意料的是,與齊國爭霸數十年的楚國值此天賜良機,先是羞辱和囚禁襄公,而後一舉擊敗幻想憑以彈丸之地而稱霸的戰略意圖。筆者為何不以一國之名而以它的君主之名作為這個小標題?原因正在於此。宋國霸主地位時間上過於促短,力量上過於弱小(從它聯合的國家就可以看出),手段上過於單一,僅憑藉國君一人“仁義”之舉(尤其是不趁楚軍在半渡河時和渡河上岸而陣列未整齊時發動攻擊這件事上,還有對齊國的戰略支援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達到爭霸的目的,無視現實的強大權勢之制約,雖想象中的前景美好,只是海市蜃樓。

    “文明”和“仁義”兼具的霸主—晉文公。相對於桓公小白執政的坎坷艱辛,晉文公重耳的上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對於小白直率大度的人生態度,重耳在備嘗人生困苦之後更多了很多穩重忍耐的品性。晉文公父親獻公寵幸驪姬致使朝綱毀壞(假途滅虢再滅虞的輝煌權勢已成往日雲煙),社稷傾頹,內亂頻仍,國政日衰。在齊秦兩大邊緣帝國和中間“小霸”—鄭國和宋國政治擠壓之下,大國地位也是危弱累卵,朝不保夕。在弟弟惠公和侄兒懷公兩代人的執政之後仍不顧老邁之軀,登極君王之位,可見其“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豪情與政治信念。

    大業晚成的霸業和大器晚成的霸主——秦國秦穆公。所以說秦穆公的“大器晚成”,是因為他在位時間與齊桓公相仿,而雙方也有良將賢才輔助,結果卻是迥然各異:前者慘淡經營大半生才得霸主之位。後者只三五年甚至是一上臺就初步確立其霸主之地位。天壤之別,不免讓人唏噓。我們就帶著這一“差異”,對秦穆公的對外戰略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作出解讀。

    “秦晉之好”。自從平王東遷洛邑之時,秦國就貢獻極大。但因為自身偏居西隅遠離中原,自身經濟和軍事實力羸弱,又無出類拔萃之人才相輔助,故而無法施展其爭霸抱負。到了秦穆公時,秦人終究按捺不住,決意東出以逐鹿中原,而與晉國結盟無疑是其對外戰略目標之首要條件。晉獻公就把女兒——也就是後來晉惠公、晉文公之姊許配與他,姻親關係也成了維繫“秦晉之好”的天然政治紐帶。兩國的“全天候戰略伙伴關係”由此開啟。

    兩立晉公。獻公之後晉國內亂,而一山之隔的秦國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便利和姻親關係,先扶立夷吾登位——是為晉惠公。惠公恩將仇報,不但不割讓許諾之地,竟聯合諸侯攻打秦國。戰敗之後,質子於秦。其子後來即位——是為懷公。懷公更其不仁,穆公忍無可忍率甲兵扶立重耳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首先,無論扶立結果如何,扶立之國君親附秦國與否,秦國在聲望上已如日中天,缺少的就是戰略進取的時機。其次,穆公把本是懷公之妻的女兒在懷公不辭而別之後,也為將來複仇懷公,就以把女兒再次許配給重耳為條件助他登上君位。此一舉動可看出穆公城府之深和獨到戰略眼光:一來可與懷公一刀兩斷是為復仇,二來可窺文公是君子是小人是大器還只是迂腐書生,最重要的是仍可以姻親關係維持與晉國友好進而控制晉國對外戰略——至少使其不與秦國進行戰略對抗——雖然後來證明穆公如意算盤迭次落空,但也不能否認穆公本人的獨到戰略眼光(此一戰略手段屢次應用於後來王朝對外戰略之中,如漢朝與匈奴和親政策,隋朝和初唐時與突厥和親政策和中唐時與吐蕃的和親,清朝時與蒙古諸部如科爾沁部的和親政策等等,皆有成效)。

    文明的先聲——楚莊王的一鳴驚人。前年播放的《楚國八百年》那檔紀錄片式的節目讓筆者至今印象深刻。先觀楚國曆史:作為一個自祖先立國時即與中原政治文化圈格格不入的部族,又因為地理上山河阻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除卻自然條件的限制,來自外部的威脅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楚部族在數代雄心勃勃的首領領導下,在春秋初期既已嶄露大國之頭角。吞滅不服從或在戰略意義上重大的臨近小邦以置郡縣(行政體制之郡縣制的先河)。楚國在楚武王熊通時,得到了擁有豐富銅資源的隨國,繼而伐滅南方諸夷,建立了強大的戰略縱深地區和資源儲備基地,其經濟和軍事權勢大大增強(還贈大量銅予鄭國使之可造樂器,這些銅足可造大量兵器)。楚莊王之前,楚國不是沒有爭霸的機會,而是機會太多,卻次次沒有把握住——比如在位時間近半個世紀的楚成王雄心勃勃,但先是遭到齊桓公“責楚之盟”,齊桓公死後急於爭霸的成王又遇到曠世英主晉文公重耳,重耳以“退避三舍”的報恩之舉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為中原大國的禮儀氣度和戰略眼光,使得楚國爭霸之路次次受挫。這也讓似乎存有暴發戶心理的楚國明白,霸主之位在於德行、在於仁義、還在於尊王攘夷,不是單憑軍事力量之強大和資源之豐富就可以坐得霸主之位,更不要說霸主之位的長久與否了。於是楚國繼續修煉內功,一邊繼續往東、往南發展,為再圖霸中原埋下伏筆(這與秦國“西霸諸戎”的戰略不謀而合,也與邊緣大國的發展戰略邏輯一致。)這就到了莊王時代。

    一鳴驚人”。莊王登位之初,受內部力量掣肘,真正施政之期無從談起。而終於在滅庸之戰中樹立強大政治威望,一掃往日之屈辱(這一點本來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卻無關於宏旨,不便展開)。總之,也許這不意味著莊王有系統的對外戰略的最終確立,但對外戰爭的勝利,無疑對莊王理性思考國際政治局勢有著巨大的警示作用。他一舉平定若敖氏之亂,是獨立操縱對外戰略和實現楚國霸主地位的必經之路,雖然艱險重重,但對於有雄心壯志的霸主而言,在自身實力壯大之時,這個問題處理得越早就越好,國家元氣損失的越小就越好。莊王一舉平定若敖氏之亂,其意義正在於此。總之,在成王之後,莊王再次堅定邁出了爭霸之路上的第一步,也說明了楚國權勢的強盛和仍處在上升期的蓬勃進取心。

  • 3 # 精彩影視精華

    作為執導《三國演義》中最年輕的一個導演,擔任《東周列國·春秋篇》導演的沈好放選擇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在結構線索上採用以諸侯爭霸為主線。這實際上就是將“連續劇”變成了由相對獨立的若干個短篇與中篇拼接而成的“人物系列電視劇”。為了將這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來,繼《三國演義》之後,《東周列國·春秋篇》進一步發揮了旁白的作用。作為“電視劇藝術中以‘畫外音’形式出現的解說性、評論性語言”,《東周列國·春秋篇》的旁白不僅對劇中所涉歷史年份和時代背景進行必要的介紹與說明,更適時地將源自史籍的相關記述以客觀全知視點和富於深沉意韻的聲音娓娓道來。

      譬如,在齊魯長勺之戰時,劇集不失時機地用旁白念出了初中必背課文《曹劌論戰》,而在管仲溘然長逝後又以旁白敘出“《史記·管晏列傳》:‘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這時平緩沉抑的旁白與耄耋(不讀“至”)之年的齊桓公步履蹣跚而又滿含深情地整飾行將入殯的管仲棺槨的畫面相互匹配,並以中國古代編鐘空靈寂寥的鳴擊之音與前二者一併構成了獨特的聲畫蒙太奇效果,在營造出管仲逝後悲痛氛圍的同時,更生動揭示出痛失“仲父”的齊桓公哀悽孤寂的落漠心境及對失去柱石的齊國未來發展無法預知的複雜思緒。

      《曹劌論戰》

      不但導演有著《三國演義》的淵源,演員多數也是《三國演義》的班底。張光北剛剛飾演了呂布,受到人們讚賞。他在《東周列國·春秋篇》中飾演“春秋五霸”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如果說呂布是中國一代名將的話,則楚莊王在歷史上的地位遠比他高。另一位著名演員唐國強,則從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搖身一變成為了春秋早期的奸雄鄭莊公。至於其他的諸如張山(趙雲)變成楚成王,蔣愷(郭嘉)演出晉文公,譚宗堯(王允)成為秦穆公,李慶祥(袁紹)扮演吳王闔閭,修宗迪(陳宮)飾演宋襄公/申包胥之類更是不勝列舉了。

      然而,當《東周列國·春秋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之後,並不像導演沈好放期望的那樣成功“再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輝煌的,充滿競爭的年代”。當時觀眾的批評集中在兩點上。第一,劇中人物說話忽而刺耳,忽而又聽不清楚。第二,大量的情節交待過於簡單、故事連貫性太差。

    二十多年後回首再看,《東周列國·春秋篇》的確就是這樣一部精品(豆瓣評分高達9分)!

  • 4 # 閒來看電影

    我沒記錯的話,這部劇後來被廣電總局以暴力和色情的名義封殺了。

    這部劇喜歡的人愛死,不喜歡的人看一眼都能嚇死。

    1.先說說愛的理由:

    真實,場面宏大,樸實無華,承載著真實歷史的厚重,如果喜愛春秋歷史,則會更加喜愛這部劇。

    2.不喜歡的理由:

    情節不夠準確

    表演蒼白,有點話劇的感覺

    部分鏡頭拍攝拖沓

    有點恐怖,五馬分屍,腰斬場面駭人

    3.很少有人關注,我認為

    畢竟是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時間太久遠

    電視劇受眾群體比較小,對喜歡那段歷史的可能有吸引力

    還有就是上面說的,被禁了,那傳播力大受影響

    許多場面確實不適合廣泛傳播

  • 5 # 劇綜分析獅

    《東周列國-春秋篇》1996年的播出的歷史題材電視劇,由沈好放導演出品,可能年輕的朋友已經不太瞭解這位導演了,但他的另一部大作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是94版《三國演義》。

    因為題材特別《東周列國·春秋篇》並沒有像94三國那樣後來大規模的播出,以及重播,但這也絲毫沒有影響他成就,豆瓣評分9.2分的超高分。

    在這個連續劇的豆瓣頁面上,隔三差五就會有一些90後、00後前來標註、感慨,怎麼有這麼復古、真實的古裝劇。

    這部劇究竟哪裡好,在播出的20年裡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首先是他選題:《春秋篇》改編的並不是《左傳》《國語》,而是小說《東周列國志》,所以,還是不能當做歷史去看,而是當做歷史文學、歷史話劇來看。這絲毫不損其美學價值。

    90年代的文化,雖然比80年代要浮躁,但比起今天來還是相當沉鬱的,有很多美學觀念仍然秉承了80年代。

    其次是他藝術呈現上在《春秋篇》裡,就鮮明的展現了一種帶有“尋根主義”色彩的熒幕圖景:色情、暴力、史詩、浪漫主義、CULT。

    比如,第一集裡原野裡賓士的馬匹和紅衣小孩,就讓人覺得頗有些“瘮人”,同時還生出對讖言的幾分敬畏;比如,齊桓公小白之死,居然真的讓演員(楊立新)躺在一堆蛆蟲上面,等等。

    唐國強飾演鄭莊公;

    胡軍飾演宋國的華元;

    楊立新飾演齊桓公;飾演齊莊公;

    何冰(《大宋提刑官》的宋慈)飾演魯莊公;

    張光北(呂布)飾演“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此外,李建義(《人民的名義》季昌明)飾演穎考叔、刺殺吳王僚的專諸;

    李光復(《人民的名義》鄭西坡)飾演曹劌;

    吳剛(《人民的名義》李達康)飾演伍子胥……

    蔣勤勤的齊姜;

    這部劇的好在於他呈現了一段歷史,以及歷史背後氛圍,小時候總不明白,那時的古人怎麼能這樣剛烈,說死就死。看了這部劇漸漸理解了,於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死實在是一種解脫。其實道亡了,人也就亡了。

  • 6 # 百家講解

    我們來看下劇情:

    周朝是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從周文王演易經八卦,姜太公垂釣渭水,武王伐紂滅商,歷經近300年興衰。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美人一笑亡周朝。中國進入了禮崩樂壞,風雲激盪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時代開始了。

    春秋300年間,諸子迭起,百家爭鳴,也正是這個滄桑鉅變的年代,為後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同時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奴隸社會成為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將被託舉出東方地平線。

    綜合以上劇情我們就可以看出該片是講述了東周時期。那個時候的朝代是多麼的混亂,在混亂中如何拔地而起,如何在各國之間建立友好關係,甚至如何侵略對方,那麼該劇有著名演員唐國強進行主演,從該劇的角度,背景人物上,演繹的都很精彩,在謀略上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所以說該劇值得我們觀看,因為在劇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知識,也可以得到很多啟發,還能得到了解歷史,這麼一個機會。

  • 7 # M雅痞紳士

    這部劇有時間又感興趣也不介意畫質的話,可以看一下。忽略考據,大事件都意思到了,劇情人設音樂都很有味。

    感覺看的人少可能是由於:當時放過又被禁過,有時間斷層,劇沒有能夠在首次播放的時候特別紅火,所以現在無後發力。

    是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初的片子,八零、九零、零零並不是這個劇的同期主要觀眾群。

    畫質會讓習慣了高畫質超清時代會的人們不太適應。

    語言著裝風格與當下主流歷史劇差異較大。

    習慣了字幕的人們看到沒有字幕會不太適應。

    最後,可能也許人們真是因為劇情太差吸引不了觀眾,畢竟可選擇性太多。

    1、東周列國分兩篇(春秋篇,戰國篇),春秋在前,戰國在後。我不知道題主是哪個年齡段的。在十幾歲時,就是看故事看八卦的看美人的。很多我們教育裡熟悉的成語和歷史小故事,就那麼幾個字,詞典裡也就一句話幾句話地給概括一下。但是在劇裡,這幾個字會用差不多至少一集來演繹,會幫我們串一個前因後果,有聲有色(色指影片)地把這個過程用導演編劇演員認同的手法向觀眾展示,很有意思,也形象生動容易知道,某個成語或者某個歷史小故事是怎麼回事。

    舉例:開篇周宣王下葬,祭司在側,很多人(確切說不能算人,是奴隸侍從等…)在拉著棺槨,還特意給了鏡頭用繩子借力,表現重量。

    活殉妃子、動物(車馬坑標配)、奴隸等。跟著士兵的角度往坑底望有像從山上俯視的即視感。

    2、某種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九十年代—21世紀初的天朝某部分人群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給我們一個參考,尤其是90年代到現在的20年間,形成的變遷。

    之後,20世紀90年代準備把《東周列國志》拍成電視,動機之一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名著改拍電視潮,如四大名著。

    導演編劇製片的年齡段都是8090這一代人的父輩祖輩(40-60年代生人),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1995-2005)這幾年,觀眾群大多可能是集中在60年代-80年代生人。

    最重重重要的,不管是製片導演編劇還是90年代的觀眾們的原因,審美好合心意…如果題主也喜歡這個劇裡的女演員們這些型別的話,很認真推。

    九十年代甚至2000年初,至今20年,人們對於女性美的感觀和現今有個跨度比較大的轉變。

  • 8 # 城市獵人331

    這部劇有時間又感興趣也不介意畫質的話,可以看一下。忽略考據,大事件都意思到了,劇情人設音樂都很有味。

    感覺看的人少可能是由於:當時放過又被禁過,有時間斷層,劇沒有能夠在首次播放的時候特別紅火,所以現在無後發力。

    是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初的片子,八零、九零、零零並不是這個劇的同期主要觀眾群。

    畫質會讓習慣了高畫質超清時代會的人們不太適應。

    語言著裝風格與當下主流歷史劇差異較大。

    習慣了字幕的人們看到沒有字幕會不太適應。

    最後,可能也許人們真是因為劇情太差吸引不了觀眾,畢竟可選擇性太多。

    1、東周列國分兩篇(春秋篇,戰國篇),春秋在前,戰國在後。我不知道題主是哪個年齡段的。在十幾歲時,就是看故事看八卦的看美人的。很多我們教育裡熟悉的成語和歷史小故事,就那麼幾個字,詞典裡也就一句話幾句話地給概括一下。但是在劇裡,這幾個字會用差不多至少一集來演繹,會幫我們串一個前因後果,有聲有色(色指影片)地把這個過程用導演編劇演員認同的手法向觀眾展示,很有意思,也形象生動容易知道,某個成語或者某個歷史小故事是怎麼回事。

    舉例:開篇周宣王下葬,祭司在側,很多人(確切說不能算人,是奴隸侍從等…)在拉著棺槨,還特意給了鏡頭用繩子借力,表現重量。

    活殉妃子、動物(車馬坑標配)、奴隸等。跟著士兵的角度往坑底望有像從山上俯視的即視感。

    參照例項,曾侯乙的棺槨,是一槨兩棺的組合,不算槨,僅內外棺就約有7噸重。和他同一槨室的陪葬棺數共有21具,能得到棺材陪葬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奴隸侍人殉葬直接把人埋下去。

    僅墓室面積約220平米,橫切面得約等於140平的四室兩廳+80平的兩室兩廳相加之和,縱深十幾米,三四層樓高,光槨就有一層樓高了。

    且曾侯乙還只是一個諸侯。不是五霸七雄那樣的大諸侯,和安徽壽縣蔡侯墓類似的小諸侯。

    由此參見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周王的葬禮是多麼豪奢,且還是末路時期的天子規格(幽王作為繼任天子,如果他有實權至少得是他命人操辦前任天子一切事宜,然而他的一切都是別人操持好了再來喊他,幽王類似等通知出場的吉祥物,諸侯可隨意進出天子中樞地帶,侍女或許是後宮?那麼容易地就被殺了,再次表明幽王的王權旁落,不僅諸侯國國內事務管不著,甚至可能王畿不一定能完全掌控了。他繼位後不僅得要攏回京都的王權,還要壓制諸侯,結局失敗。),好多人不是人,只是個器具而已,和李易的旁白最後一句相互呼應。

    過幾年再看,

    2、某種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九十年代—21世紀初的天朝某部分人群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給我們一個參考,尤其是90年代到現在的20年間,形成的變遷。

    東周列國是改編自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馮是明代人,離東周很遙遠了,且馮也不是明代時的史家,考據派開始大量流行變主流要在之後的清,所以,既非史家出身的馮,也沒有學界正確(重考據)的明,馮本身是否真正重考據不知,先假設馮以考據為重,原著本身也很難避免帶有馮的解釋,馮的視角,馮認為東周列國大概是那樣。

    之後,20世紀90年代準備把《東周列國志》拍成電視,動機之一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名著改拍電視潮,如四大名著。

    導演編劇製片的年齡段都是8090這一代人的父輩祖輩(40-60年代生人),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1995-2005)這幾年,觀眾群大多可能是集中在60年代-80年代生人。

    a.春秋篇先拍先放,戰國篇後拍後放。

    a1.愛情糾葛:

    兩部相比,主體上都是男人戲,不論春秋戰國,還是明朝,還是九十年代,政-治上叱吒風雲的還是男性為主,按理來說,這類貴族集團玩縱橫的戲,除了本身關聯比較大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女性,其他的到點出來打個醬油就是。男性角色應該佔絕對比重,現實是男性角色只是佔更多比重,並沒絕對化。

    戰國篇明顯女性角色所佔比重比春秋更大些,男女感情戲比春秋篇也來得更多。

    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群體真的這麼超前,大家都可以自由戀愛了嗎?還是明朝的馮夢龍他的需要,製片導演編劇們只是照搬原著呢?

    一如當下,男主要是不霸道Quattroporte包幾畝魚塘給女主,不僅對不住女主也對不住廣大的人民群眾。20年來文化表現形式更多樣化了。

    a2.演員

    聲音絕大多數是現場收音,而且聲音能聽得很清楚(可見聲臺形表比較嚴格,或許那個時候的聲臺形表比較對我味因此我覺得那時聲臺形表比較嚴格也說不準。)

    男演員們該大鬍子的還是大鬍子,該白頭髮白頭髮,男女演夫妻或什麼的我們看著像年紀差比較大的兄妹或父女甚至祖孫,大體符合人設。

    另外又外形上來說,也照顧了當下(1995-2005)觀眾們的感受,(奴隸一年到頭不洗澡沒衣服沒鞋穿是東周日常,劇裡還是給了他們一身粗製衣裳鞋子蔽體。老百姓說話五里不同音日常,如非有共同交集,貴族和平民及別國奴隸,很多時候無法交流是日常,劇裡大家統一語言也是照顧觀眾了…等等)

    拍劇沒有太誇張地失職,演員們很多都現場收音了。

    發展到現化,逐漸在弱化以外貌辨識男女年齡差的特徵。(這也很符合當下的時代特徵)

    最重重重要的,不管是製片導演編劇還是90年代的觀眾們的原因,審美好合心意…如果題主也喜歡這個劇裡的女演員們這些型別的話,很認真推。

    九十年代甚至2000年初,至今20年,人們對於女性美的感觀和現今有個跨度比較大的轉變。

    整理了下:

    有奚美娟,呂中,李明啟,蔣勤勤,陳紫函

    有紅樓裡的探春,西遊裡二師兄他媳婦兒高小姐,大明宮詞裡的南韓夫人,唐明皇裡的王皇后(有林芳兵,李惠群,周潔的那版)

    許姬(給楚王跳舞像是土家山間的精靈來到塵世一樣),驪姬,子夷(楊童舒,整個扮相就給我詮釋“眉目如畫”是什麼模樣)

    (還有個比較特別的角色,後來在芙蓉鎮裡演李國香,老有所依演幸梅,討人嫌的角色演到老,太專業了

  • 9 # 雲湧

    《東周列國•春秋篇》其實只是取片名時靈感上借了《東周列國志》的“東周列國”這個提法,劇本創作時其實主體上是嚴格按《左傳》、《史記》等的記載來的,經過一番嚴謹的考據,整部電視劇性質上是部淳正的歷史正劇。 而事實上,《東周列國志》這部書的情節大體上其實也是依《左傳》、《史記》等的記載來的,沒什麼類似《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華容放曹”、“空城退敵”等的“出格”虛構……從文學意義上來講,這正是《東周列國志》地位不高,關注人少的原因之一。

  • 10 # 快樂生活幫

    不錯,只是很少人知道,春秋,二百多年的歷史,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52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480多次,諸侯朝聘和盟會450多次!

    是不是應該被大型電視劇記錄下?

    不幸,因太多血腥、暴力、色情的鏡頭被禁!

    讓我們看看當初的劇照和演職員表吧:

    一部本來可以和《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比肩的電視劇就這樣被禁了!

  • 11 # 影視小叔

    怎麼樣?

    比起現在這些穿越劇、宮鬥劇、為腐女拍的各種劇,這樣的歷史劇簡直就是神壇。喜歡這劇的人都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的人都在關注這本劇,關注的人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15萬緊湊型日系三傑,你更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