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申曉廚
-
2 # 阿朵食光
關於您的問題西紅柿雞蛋在哪個朝代可以吃到?以下有幾點我個人觀點與您一同分享。
1 在清朝傳入中國後便可以吃到了。雞蛋炒西紅柿在以前被叫做木須炒蛋,雞蛋炒熟後類似苜蓿花所以取這個名字。
2 每個廚房小白學習練手的第一到道菜大概就是西紅柿炒雞蛋了。它給人的感覺很簡單味道又非常鮮美,是用來學習的最佳食物材料。
3 西紅柿炒雞蛋製作的時候一定要少放食用油,不然會給人一種油膩的感覺。
4它的顏色鮮豔,看起來非常漂亮。讓人一見到就食慾大增心情也跟著好了起來。
-
3 # 船尾尾尾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食物的發展歷史。清朝的時候西紅柿才傳入中國,所以最早能吃到西紅柿炒雞蛋的就是那個時候了。
在此附上西紅柿炒雞蛋的做法,請笑納
首先準備幾個西紅柿,幾個雞蛋,鹽,糖,蔥花。
1、把西紅柿切成小塊,雞蛋打散,蔥切成末
2、起鍋燒油,油熱,放入蔥花爆香後倒入蛋液,雞蛋炒散炒熟。
3、倒入西紅柿翻炒,炒出湯汁,加入鹽與白糖調味,稍稍收汁即可。
嗯哼,美味
-
4 # 馬兒臭臭
歷史上的華人,是什麼時候吃上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的
應該是明朝後期或者清朝前期才吃上的因為當時西紅柿是從西班牙殖民了新大陸以後才透過各種貿易從美洲到了其他地方
-
5 # 食錄跡
老舍在1927年寫成的小說《趙子曰》裡,學生們硬裝洋氣,到西餐館子裡點“西紅柿炒山藥蛋”,嚐了一口覺得難以下嚥。8年以後,他又寫下一篇題為《西紅柿》的短文,講到西紅柿過去華人是不吃的,而且華人確實是吃不習慣,只是因為文化入侵,才開始接受“番茄蝦仁”這樣滴點西紅柿汁的小菜。
說華人不吃西紅柿,在今天能引起一場堪比甜鹹豆腐腦的口水戰爭。但老舍的話其實反映了一個有趣的史實,西紅柿作為蔬菜被華人接受,是在很晚近的時代。
華人吃西紅柿的時間不長
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已有西紅柿的記載,稱為“蕃柿”,但種“蕃柿”只是因為火紅色的果實好看,並沒有提到吃。在中國,最早吃西紅柿的可能是臺灣人,但不是怎樣愛吃它,吃法也跟現在不同。《臺灣府志》(1685年)稱西紅柿為“柑仔蜜”,提到它“可和糖煮作茶品”。
清末至民國時期,是華人學習吃西紅柿的重要時間段。這時,各地對西紅柿的態度,可以說有愛有恨,愛憎分明,老舍之所以會認為大家都不喜歡西紅柿,也是因為他碰巧一直待在“恨西紅柿”的區域裡。
不同的地方,西紅柿的待遇也不一樣
黑龍江的西紅柿,是在清末從俄羅斯引種的。《呼蘭府志》(1910年)已提到西紅柿“味微甜”,當時稱為“洋柿”。值得注意的是,呼蘭區最有名的作家——蕭紅,在《生死場》(1935年)裡,詳細描寫了西紅柿田,她稱之為“柿”或“柿子”,今天東北方言裡仍用“洋柿子”和“柿子”(並非真的柿子)稱呼西紅柿。
廣東作為大吃省,對西紅柿的態度相當開放。《廣東通志稿》(1935年)載,西紅柿“傳入廣東為人所嗜食”,“已成為普遍之種植”,而且開發了獨特的吃法,西方人吃西紅柿是生食,華人是“與肉類煮熟”。
以接受外來事物而聞名的上海,在接受西紅柿方面卻落後了。《阜寧縣續志》(1932年)提到西紅柿“近年輸入食用種,但植者不多。”
雲南是接受西紅柿的先鋒地區。《石屏縣誌》(1937年)提到,石屏人過去誤以為西紅柿有毒,“近年則成為食品佳者”,這和美國的西紅柿接受史,倒是很像的。我能找到最早關於“國菜”的記錄,是汪曾祺的話“昆明館子裡的西紅柿炒雞蛋水平甚高。”汪曾祺從1939年開始,在昆明旅居七年,這道菜當是在這個時間段吃到的。他特別強調了西紅柿炒到斷生,顏色分明,不像北方那樣炒爛。最早的“國菜”流派之爭,也許不是甜鹹之爭,而是“炒整塊”和“炒成醬”之爭。
中國文人裡,接受西紅柿的先鋒人物,要屬四川作家兼社會活動家李劼人。1930年,李劼人因為不滿軍閥操控學術界,從成都大學辭職,開飯館謀生,他的飯館菜色有“番茄撕耳面”。李劼人在1947年寫的《漫談華人之衣食住行》裡,還提到一道四六不著調的菜:番茄醬燒海參。
貴州也是吃西紅柿大省,《麻江縣誌》(1938年)提到一種儲存西紅柿的辦法,“和鹽、蒜、番椒、醴酒醃罐中”,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今天大家喜聞樂見的“紅酸湯”。
所以,西紅柿炒雞蛋最早開始的朝代應該是明清時期。
番茄炒蛋是以番茄和雞蛋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它的烹調方法簡單易學,營養搭配合理,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爽口、開胃、營養價值豐富,符合大眾口味,是許多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的大眾菜餚,也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做法:
準備主料食材
2.將西紅柿洗淨後上部畫十字,用沸水燙一下,剝皮。
3.將去皮的番茄去蒂切滾刀塊.
4.雞蛋打散、蛋打勻,放少許鹽、料酒、一湯勺水、去腥。
5 .鍋中大火加熱,等到油微微冒煙時,下蛋液攤開。
6.將凝結的雞蛋,用鏟子儘可能地搗成小塊,盛出
7.中火加熱鍋中的底油,放入番茄塊煸炒,炒至番茄變軟出汁水時。
8.放入炒好的雞蛋.放入鹽、白糖翻炒片刻,拌均勻即可。
-
6 # 李小廚
明朝萬曆年間,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
中國關於西紅柿的記載(當時還叫番茄),最早出現於明萬曆年間趙函的《植品》中。早期番茄又名六月柿,僅供觀賞用。直到晚晴時期,人們才開始食用。
-
7 # 美食大轟趴
老舍在1927年寫成的小說《趙子曰》裡,學生們硬裝洋氣,到西餐館子裡點“西紅柿炒山藥蛋”,嚐了一口覺得難以下嚥。8年以後,他又寫下一篇題為《西紅柿》的短文,講到西紅柿過去華人是不吃的,而且華人確實是吃不習慣,只是因為文化入侵,才開始接受“番茄蝦仁”這樣滴點西紅柿汁的小菜。
說華人不吃西紅柿,在今天能引起一場堪比甜鹹豆腐腦的口水戰爭。但老舍的話其實反映了一個有趣的史實,西紅柿作為蔬菜被華人接受,是在很晚近的時代。
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已有西紅柿的記載,稱為“蕃柿”,但種“蕃柿”只是因為火紅色的果實好看,並沒有提到吃。在中國,最早吃西紅柿的可能是臺灣人,但不是怎樣愛吃它,吃法也跟現在不同。《臺灣府志》(1685年)稱西紅柿為“柑仔蜜”,提到它“可和糖煮作茶品”。
清末至民國時期,是華人學習吃西紅柿的重要時間段。這時,各地對西紅柿的態度,可以說有愛有恨,愛憎分明,老舍之所以會認為大家都不喜歡西紅柿,也是因為他碰巧一直待在“恨西紅柿”的區域裡。
黑龍江的西紅柿,是在清末從俄羅斯引種的。《呼蘭府志》(1910年)已提到西紅柿“味微甜”,當時稱為“洋柿”。值得注意的是,呼蘭區最有名的作家——蕭紅,在《生死場》(1935年)裡,詳細描寫了西紅柿田,她稱之為“柿”或“柿子”,今天東北方言裡仍用“洋柿子”和“柿子”(並非真的柿子)稱呼西紅柿。
廣東作為大吃省,對西紅柿的態度相當開放。《廣東通志稿》(1935年)載,西紅柿“傳入廣東為人所嗜食”,“已成為普遍之種植”,而且開發了獨特的吃法,西方人吃西紅柿是生食,華人是“與肉類煮熟”。
以接受外來事物而聞名的上海,在接受西紅柿方面卻落後了。《阜寧縣續志》(1932年)提到西紅柿“近年輸入食用種,但植者不多。”
另一個接受西紅柿的先鋒地區是雲南。《石屏縣誌》(1937年)提到,石屏人過去誤以為西紅柿有毒,“近年則成為食品佳者”,這和美國的西紅柿接受史,倒是很像的。汪曾祺說過,昆明館子裡的西紅柿炒雞蛋水平甚高。汪曾祺從1939年開始,在昆明旅居七年,這道菜當是在這個時間段吃到的。這是我能找到最早的關於“國菜”的記錄。他特別強調了西紅柿炒到斷生,顏色分明,不像北方那樣炒爛。最早的“國菜”流派之爭,也許不是甜鹹之爭,而是“炒整塊”和“炒成醬”之爭。
中國文人裡,接受西紅柿的先鋒人物,要屬四川作家兼社會活動家李劼人。1930年,李劼人因為不滿軍閥操控學術界,從成都大學辭職,開飯館謀生,他的飯館菜色有“番茄撕耳面”。李劼人在1947年寫的《漫談華人之衣食住行》裡,還提到一道四六不著調的菜:番茄醬燒海參。
貴州也是吃西紅柿大省,《麻江縣誌》(1938年)提到一種儲存西紅柿的辦法,“和鹽、蒜、番椒、醴酒醃罐中”,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今天大家喜聞樂見的“紅酸湯”。
-
8 # 墨墨她很鹹
這個問題有趣,要吃到西紅柿炒雞蛋,需同時具備幾個元素:
1、雞蛋已經作為食材
2、炒這個烹飪技能
3、西紅柿已經傳入
解鎖這幾大元素我們就可以知道最早在哪個朝代可以吃到西紅柿了。
1、吃雞蛋。西周雞蛋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雞蛋,這表明,吃雞蛋在中國是有著非常久遠的時間。
2、炒菜。關於炒菜最有文字記載的時間,則出現於南北朝時間的《齊民要術》。這本書中,介紹了兩種菜的製作方法,一是炒雞蛋;二是炒鴨肉。
3、西紅柿。西紅柿又名番茄,番茄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於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直到清末,受西餐影響西紅柿開食用。
按以上幾大元素解鎖時間推斷,西紅柿與雞蛋這對“CP”遠隔萬里,歷經千年等待,終於在清代,才有可能炒在了一起……
據說,真正有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是在20世界3、40年代。
-
9 # 普濟
在中國,哪個朝代才吃到西紅柿炒雞蛋?這個我還真的查閱過歷史資料,很認真的查過。
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從頭捋起,一步步搞清楚這個有趣的問題。
第一個,最先的炒雞蛋發生在哪個朝代。歷史文獻裡,最早出現炒雞蛋,不是番茄炒雞蛋,是韭菜炒雞蛋。在漢代《鹽鐵論》裡,有“韭卵”,雖然不能確定是炒,但可認定“韭菜和雞蛋”組成,而且是道菜。
這道菜在隨後的《齊民要術》裡,就有了確切詳細的做法:
(將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以)麻油炒之,甚鮮美。
我在查閱煮飯鍋發展史時,知道這時候的韭菜炒雞蛋,其實是道很珍貴的菜,一般百姓不僅吃不到,看都看不到。主要是那時候沒有炒鍋,只有王室御廚才有條件,用銅鐺炒,相似於平底鍋。而且芝麻油也只有王室享用。
第二個,炒菜鍋出現在哪個朝代。有很多證據支援,宋代冶金業發達,有條件造鐵鍋,就是煮飯炒菜的鐵鍋。要知道之前的鐵,一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只可用於兵器和農具。
有了鐵飯鍋,百姓生活就輕鬆多了,可以很快煮熟飯菜。之前可都是陶罐瓦鍋,煮飯慢還容易碎。
有了鐵飯鍋,宋代的飲食文化得到突飛猛進,比前朝唐代有了質的飛躍。主要表現在炒菜,鐵鍋炒菜從皇朝後廚,到百姓家庭,普及開來。
但是,這時候還沒有出現番茄炒雞蛋,儘管宋代的飲食很發達。
第三個,西紅柿出現在哪個朝代。教科書裡,明確的記載西紅柿原產於南美洲,十六世紀流傳到歐洲,被當成觀賞植物。
十八世紀,歐洲開始吃西紅柿。也是這個時期,明朝萬曆年間,被西洋傳教士引進中國。這一點有明代趙函作證,寫在他的《植品》裡,過程還說的詳細。
但是,中國也是西紅柿的原產地,有成都北郊鳳凰山出土古墓為證。1983年在這裡出土的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葬裡,有植物的種子。想不到的是,在保護期間居然有發芽。於是有了農科的參與,培育出成果,就是西紅柿,只是個很小。
第四個,西紅柿炒雞蛋出現在哪個朝代。儘管有實證我們是西紅柿原產地,可是那麼小的果實,好像不會用來炒雞蛋,是貴族們當水果吃的,或者當觀賞植物。
西紅柿炒雞蛋,前提條件一是西紅柿大到可以炒;再個是有記載。很多歷史文獻記載著明朝引進,但是直到清朝,沒有西紅柿炒雞蛋的記載,甚至沒有吃西紅柿的蹤跡。
後來才知道,西紅柿引進,不是作為吃的,仍然是當作觀賞植物,或者說人們不習慣它的味道。
所以,即便證實明朝引進,但到清朝,歷史文獻裡沒有西紅柿炒雞蛋的隻言片語。
第五,西紅柿炒雞蛋最早出現在民國時期。有兩個鐵證:
一個是老舍,他在1935年寫了一篇文章,就叫《西紅柿》。裡面只說到做菜,還不是西紅柿炒雞蛋,是番茄山藥、番茄蝦仁一類的菜。如實記下了當時華人不喜歡吃它,不是不好吃,是不習慣。
再一個就是汪曾祺。他是個出了名的吃貨,也是在老舍作《西紅柿》的那段時間,他在昆明吃到了這道菜。網上可看到他的這句話:
“昆明館子裡的西紅柿炒雞蛋水平甚高。”
這就是西紅柿炒雞蛋最早吃到的證據。
-
10 # 曉小一
這個問題很有趣,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具備西紅柿炒雞蛋的條件有三點:
1,要有雞蛋
2,有西紅柿
3,烹飪技術
-
11 # 瀾饞食記
西紅柿炒雞蛋在哪個朝代可以吃到?看到有的回答說明朝,因為西紅柿是在明朝傳入中國的。
但說清朝其實也沒大錯,為什麼呢?因為西紅柿雖然明代傳入國內,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當做觀賞花卉,生吃都沒人敢,更何況炒雞蛋呢?
比如最早記載西紅柿的書籍是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這是一本明代的雜書,很多現在常吃的家常菜仍能在裡面找到。唯獨沒有說到西紅柿怎麼吃,只是把他當成美化庭院的花卉。
書中把西紅柿稱之為“番柿”,明白的告訴大家,它是由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或者荷蘭人由海路傳過來的。而西紅柿炒雞蛋的第一次見諸筆端,這是出自於明末博物學家張瀾之的《瞥惰園集》中:
“番柿取紅潤沙甜者碟片,灼油煎雞卵液如絮。著雪花鹽,冰片糖碎煣之,成餚酸甜清口,芳美鮮香。”這裡不光說出了西紅柿炒雞蛋的做法,而且可以看出最早的西紅柿炒雞蛋是要放糖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西紅柿是非常酸,不放入大量的糖綜合的話根本就沒法吃。怎麼樣,鹹黨的是不是很失落?
(崇禎皇帝說不定還吃過西紅柿炒雞蛋)
按照這本書的記載,時間應該是在明亡前幾年,也就是崇禎年間。所以如果單從書面記載來說,在明代末期已經有了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了。
相比1830年美國羅伯特上校第1次冒死吃番茄,我們比他早了快200年,所以這個記載也被認為是清朝才能吃到西紅柿炒雞蛋的證據之一。可實際上,如果我們真正深挖歷史的記載,就可以發現人們食用西紅柿的歷史其實挺長的,不光在國內,國外也一樣。
16世紀,當番茄被帶回歐洲之後,歐洲貴族認為它有毒都不敢食用。可實際上西紅柿這種看起來非常可愛的小果子,早已經在當時的義大利的納布勒斯被用作披薩餅和意麵的醬料。所以實際上西紅柿在西餐的食用也已經有400年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國家想要吃到西紅柿炒雞蛋這道菜,最早應該是在明朝末期,大約在萬曆崇禎年間。
-
12 # 家常美食小廚房
西紅柿是當代最常見的果菜之一,深受華人喜愛,因為西紅柿酸甜可口,汁水豐沛,不但是一種美味的蔬菜,還可以當成水果生食。農民的小菜園裡,誰家不種幾棵西紅柿?從農貿市場到大小超市,西紅柿更是一年四季都不可或缺的。西紅柿炒雞蛋,更可以稱得上是一道“國民家常菜”,如果你問一個不常下廚的人有什麼拿手菜?我想90%的人大概會說“西紅柿炒雞蛋”。
西紅柿炒雞蛋,當今可算是百姓餐桌上最家常、最普通的一道菜了。做為一個80後,印象中似乎從記事起這道菜就常伴左右。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西紅柿炒雞蛋是中國的傳統菜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實這道菜在中國百姓餐桌上普及起來的時間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久。
西紅柿在人類歷史上的食用歷史先來說說西紅柿。實際上人類將西紅柿做為一種蔬菜來食用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始於18世紀,也就短短三四百年曆史。西紅柿原生於南美洲的叢林裡,大概在16世紀時引入歐洲。但那個時候人們只是把西紅柿當作一種觀賞植物,並不敢食用,因為那時的人們認為顏色鮮豔的植物和果實都有毒,這是古代人類長久以來在大自然中覓食得到的經驗。一直到了18世紀,法國有位畫家決心冒死嘗一嘗這種鮮豔的果實,他抱著必死的決心吃了一顆果實,然後忐忑等死,然而結果你想到了,他當然並沒有死,反而讓人們知道了西紅柿的酸甜可口。自那以後,人類才漸漸開始把西紅柿當成水果和蔬菜來食用。
現在想來還是要感嘆一句,關於西紅柿在人類歷史上的這個故事,我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的時候就知道了。真心感謝我小學時代的那位班主任,他是我們的班主任,也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我特別喜歡上他的課,因為他的課堂上絕對不會只是乾巴巴地講什麼文章中心思想,他會從課文中引申出許多的歷史典故來,既讓我們深刻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又讓我們知道了中內外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甚至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識,一直到上了初中甚至高中,我還驚歎:啊,這段歷史或者這個知識,我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現在想來這位老師真的是一位博覽群書,又會教書育人的一位了不起的老師西紅柿在中國的引入及食用歷史而至於西紅柿在中國的食用歷史則更短。西紅柿在中國又叫番茄,在民間又叫“洋柿子”。七八十年代的小夥伴們應該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除了洋柿子,還有洋車子,洋火,這些東西都是舶來品或者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從國外引入中國的,所以老百姓給它們取的中文名字裡都帶個“洋”字。現在有史料可考的關於西紅柿的歷史,最早的大概要數明代萬曆年間的《猗氏縣誌》和《植品》這兩本文獻資料,據後者記載,西蕃柿在萬曆年間由西方傳教士引入中國。西蕃柿就是番茄,也就是西紅柿,在明清時期,中國從西方國家主動或者被動引入了大量農作物,名字裡大都帶個“蕃”或者“洋”字,比如西蕃柿,蕃薯,洋芋等等。但是這個時候,華人也是將西紅柿作為一種觀賞植物的,一直到大概清末、民國初期,華人才開始食用西紅柿。
那西紅柿炒雞蛋到底什麼時候出現的?我想應該是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隨著大量外華人來到中國,西紅柿也漸漸在中國市場上出現了。然而那個時候很多華人可並不買帳,西紅柿被當作是一種崇洋媚外的事物。老舍先生就接連發表了兩篇文章《西紅柿》和《再論西紅柿》來抨擊這種崇洋媚外的現象。他在《西紅柿》裡說到:
所謂番茄炒蝦仁的番茄,在北平原叫作西紅柿,在山東各處則名為洋柿子,或紅柿子。想當年我還梳小辮、系紅頭繩的時候,西紅柿還沒有番茄這點威風。它的價值,在那不文明的時代,不過與“赤包兒”相等,給小孩兒們拿著玩玩而已。……可是,它的價值只是這麼點,而且連這一點還不十分穩定,至於在大小飯鋪裡,它是完全沒有份兒的。”“西紅柿轉運是在近些年,“番茄”居然上了選單,由英法大菜館而漸漸侵入中國飯鋪,連山東館子也要報一報“番茄蝦銀(仁)兒”!……飯館裡的番茄這個與那個,大概都是加上了點番茄汁兒,粉紅怪可看,且不難吃;至於整個的鮮番茄,還沒多少人肯大嘴的啃。肯生吞它的,或者還得算留過洋的人們和他們的兒女,到底他們的洋味地道些。由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看出,在他幼年的時候,西紅柿還只是孩子們的玩物,直到1935年他寫這篇文章之前,西紅柿才開始逐漸出現在大小飯鋪裡。雖然文章中提到的是“番茄炒蝦仁”,然而我想,既然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菜市場上開始出現了西紅柿,各大小飯鋪裡番茄上了選單,那比番茄炒蝦仁更家常實惠的番茄炒雞蛋,應該大概也就在那個時候誕生了。
所以,想要吃到一盤與現在最接近的西紅柿炒雞蛋,大概在20世紀30年代吧。
-
13 # 蔥油餅不帶蔥
現代作物種類豐富,可以說,沒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這種豐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裝影視劇中。電視劇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面,不管劇中人物身處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主角們都統統面對滿桌滿盤的各色菜餚,看得觀眾口水直流,不禁感嘆,古人的伙食還真不錯。
但事實上,統一六國、呼風喚雨的秦始皇卻連一頓西紅柿炒蛋都吃不到。那麼,在不同朝代古人的餐桌上,究竟應該有哪些食物呢?
下面小微就帶著大家乘坐時光機器,穿越歷史長河,走進古人的廚房看一看吧!
主食篇
米飯原始社會就有 麵食東漢才出現
中國野生稻被馴化成為栽培稻由來已久。中國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水稻遺存有多處,經碳14等測定,其中,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中的水稻遺存已有1萬年以上歷史,浙江浦江上山遺址中的水稻遺存已有9000年以上歷史,而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的稻穀遺存數量驚人,更加豐富,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
顯然,與水稻的馴化和栽培同步,大米食用的歷史非常悠久,又由於不僅可以蒸、煮做成米飯、米粥,還可以釀酒、制粉、做成各類糕點,日漸成為中國特別是南方地區日常飲食中的主角之一。
水稻是土生土長的,但是另一大主食作物小麥卻是“外來戶”。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何紅中副教授告訴記者,遠在夏代之前,小麥才透過“歐亞大草原”或“前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且在小麥剛出現的時候,人們還不能吃上饅頭、麵條,因為麵食的出現與小麥生產、加工工藝發展有關。
轉磨最遲至東漢晚期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篩粉工具的出現及其與轉磨的配合使用,也使東漢時期的麵粉加工技術有了明顯進步。因此東漢時期已經有了中國麥粉面條的雛形,當時統稱為餅,因麵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到了宋元之際,飲食市場上的麵條品種達10種之多,有插肉面、鹽煎麵、桐皮熟燴麵等,甚至還出現了最早的“掛麵”。及至明清,麵條的品種更為繁多、五花八門,出現了抻面、拉麵、刀削麵、五香面、八珍面、擔擔麵、伊府麵、炸醬麵……是現代眾多面條的基礎。
除了麵條之外,東漢人民也能吃上饅頭,因為這個時候發酵技術已經普遍運用於麵食製作當中。何紅中表示,最初的饅頭雖然外形也是光滑呈半球形隆起且由發酵麵糰製作,但與今天的饅頭不同的是,它可能是有餡的。大概在明清時期,才出現了實心饅頭,成為今天北方主食饅頭的直接來源。
菜餚篇
西漢能吃韭菜炒蛋 尖椒土豆明清傳入
如果愛吃“韭菜炒雞蛋”,那麼你有口福了,因為韭菜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蔬菜,在西漢的時候就可以吃到,因為西漢《鹽鐵論》中已經出現了這道菜。中國史前時期已經開始種植油菜、葫蘆和甜瓜。此外蘿蔔、冬瓜、絲瓜、筍、蔥、姜等也都原產中國。
但是如果你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熗炒土豆絲、辣子雞丁等這些家常菜,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國時期才能吃到了。因為西紅柿、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此外,大蒜、黃瓜、菠菜、胡蘿蔔、南瓜、紫甘藍、花菜等也來自域外。
想分辨一種蔬菜在中國出現的大致時間,從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蘿蔔等大多為兩漢兩晉時期由西北陸路引入;“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多為南宋至元明時期由“番舶”帶入;“洋”字系:洋蔥、洋白菜(捲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水果篇
先秦培植桃李杏 明清流行“洋水果”
吃飽了飯,再吃一些水果就更完美了,雖然中國古代的蔬菜稍微匱乏了點,但水果可一點不少。何紅中說,我們平時常見的水果中只有椰子、香蕉、菠蘿、榴蓮、葡萄、石榴、草莓等由域外引進而來,其他的大多數都是中國本土所產。
從史料來看,先秦時期已開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樹。在《詩經》《山海經》等古籍中,桃、李、梨、棗、梅等中國傳統的果樹都已出現在當時的果園裡。在浙江、江蘇、上海、雲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出土過古代桃核,從殷商到秦漢時期都有,可見華人食桃的歷史多麼悠久。
秦漢時期,水果的消費量大增。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這說明棗、慄、橘、梨已在當時廣泛栽植。
先秦時期,外來的水果也逐漸進入中原地區,比如葡萄。根據目前的考古、文獻資料與研究判斷,葡萄傳入的時間為商周時期,進入中原的時間大概在戰國時代。
雖然古人很早就能吃到葡萄,但要想在夏天吃上西瓜還要等到唐朝以後,西瓜的原產地在非洲乾旱沙漠地帶,經埃及傳到小亞細亞地區,再經波斯向東傳入印度;向北經阿富汗,越帕米爾高原,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回紇,杜新豪說,西瓜種到中國內地時間在953年(五代十國後周廣順三年)以前。兩宋期間(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傳遍了中國。
明清時期,人們可選擇的果品更加豐富,“洋水果”逐漸流行。菠蘿、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這一時期傳入的,其中尤以菠蘿引種最成功。
菠蘿(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於南美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帶乾燥的熱帶山地,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在1605年由葡萄牙人帶入澳門,然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臺灣,廣東《東莞縣誌》(1639年)和林謙光《臺灣紀略》(1687年)有“黃梨”之記載;又於18世紀末傳到廣西、19世紀初傳到雲南。
回覆列表
西紅柿是一種外來物種,我們稱之為“番茄”,現經過不斷的改良,雜交培育,才有了今天我們品嚐到的各種西紅柿品種。
最早的西紅柿在南美洲秘魯是一種野果,都認為是毒果,都沒有人去嘗試,16世紀英華人帶回了王室種植,僅作為觀賞之用,到18世紀,法華人冒死品嚐了西紅柿,不但沒有死,而且味道獨特,後來才慢慢推廣開來,18世紀後期,義大利人試著烹飪菜品,到清朝晚期才傳入中國,後來得到廣泛種植,培育出我們今天的品種。
至於西紅柿炒蛋作為一道“魯菜”,可謂是家喻戶曉,是中國每個家庭都會的家常小炒。
是一道口味酸甜,營養豐富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