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發現讀看一本書之後,書上的內容很容易就會忘記了,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內容記下來,並應用
7
回覆列表
  • 1 # 百味故事館

    最好的讀書方式是輸出,如果你能把一本書的精髓分享給別人,那麼你也就真的讀懂了。

    個人應該把對讀書的檢驗,從“過程”轉移到“成果”。讀了多少本書,只是過程,透過讀書,產出了什麼,這才是“結果”。但是也不能滿足於努力的假相,沒有真的輸出。我享受看的過程,帶來的思考和行動的改變。

    如果有那種能力可以表達出來這種收穫,如果沒有,我也不想勉強自己。

    輸出讀書成果,只能在力所能及範圍內。

    但可能有些人誤認為,讀書只有唯一輸出方式。當然不是這樣。輸出的方式有太多了。我隨便列幾條:

    1、讀書筆記

    2、書評(注意書評不是讀書筆記)

    3、一句話概括書的大意,寫出來

    4、演講

    希望這個答案能給你一點啟發~

  • 2 # 歐陽芊雙

    看過的書很快就會忘記,其實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把書中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結合。

    對於怎麼更好地讀書並記住書中的內容,給你推薦一種記筆記的方法,這種方法源自《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等5個方面,將讀書的整個過程用一本筆記串聯起來。如果感興趣可以找來閱讀一下。

    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書中提到的記筆記的方法,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記錄書中那些對自己比較重要的句子,同時寫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以記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摘抄為例,方法如下:

    在開始部分寫明日期、書名、作者和出版社,用“○”標記摘抄部分,用“☆”標記個人心得部分。

    這個過程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摘抄讓自己真正有共鳴的句子,透過書寫的過程加深對書中原文的記憶。同時,針對摘抄寫下自己的心得後,也加深了自己的理解。

    當然,光是記錄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反覆地去閱讀。透過閱讀自己寫的讀書筆記,對整本書的理念進行梳理,進而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你可以將自己的收穫書寫成文章發表出去,又或者組織一次微分享,甚至通過幾本書籍的主題閱讀,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後開發出一套課程等等。

    這樣的輸出才是將讀到的書籍達到了活用的狀態。

    這種以寫讀書筆記為前提的讀書方法,與漫無目的的讀書相比,收穫會更大,同時對書中的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再也不會讀完以後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得到的感覺了。至少這個實實在在的讀書筆記,就是你曾經讀過書籍的證據,這是你和書籍的對話過程。當翻開它的那一刻,你就會想起當時自己讀書時的情景。對書中的知識自然也更容易內化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不想讓自己讀過的書籍只是“讀過”而已,不妨嘗試一下這本書中的方法,為讀書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透過書寫個人心得的方式,記錄一場和書最真誠的對話。

  • 3 # 社群生財有術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擊中了我閱讀的痛點,大學畢業後的那段時間我曾經度過了一段「閱讀困惑」期。

    碎片化閱讀、消化不及時及對待知識的焦慮心態讓我很難真正做到讀好一本書並真正用起來。我報了很多針對這方面的課程,類似大錘的速讀、成甲的好好學習、閱讀線下沙龍等等,也算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經驗,簡單分享一下吧~

    這是我之前總結的筆記,自己也在實踐中,收穫很大~

    結合上面的方法論,我在實踐中是這樣應用的,如下圖——

    先做思維導圖,理清思路。

    然後,就書中某個觀點進行拆解、消化、應用。下圖是具體應用~

    又比如在興趣群中分享自己透過讀書應用在實踐中的感受——

    最後,補充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以教為學

    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檢驗閱讀效果的過程。

    教別人的過程,是一種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複述知識其實是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我們的短期記憶能夠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就是不斷重複。而教別人,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而且教學環境讓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增添了新的場景,回憶起來會更容易。

    具體方法比如——

    #賤行君升值記#~~~

  • 4 # 觀讀研

    其實這是個偽問題,因為答案大家其實都心知肚明,那就是要下功夫。

    下功夫有兩個層面,一是用心,二是技巧。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存在,估計問者是在問技巧,想知道讀書學習有哪些技巧。技巧是存在的,但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技巧是不存在的。你覺得這樣好,我覺得這樣好;你覺得這樣有效率,我覺得這樣很麻煩、很難堅持。所以總是關注技巧,有些投機取巧之嫌,然而總想投機取巧會影響心態,是不可能學好的。

    學任何東西,首要的就是要用心。一是態度要端正,要不怕麻煩能吃苦,能養成自己的習慣持之以恆。二是要多記多寫多思,要有愚公移山、勤能補拙的心態,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自己的技巧。沒有這心態,任何技巧都註定沒用的。

    具體到讀一本書,首先要分清這是啥書,不是每本書都要同等認真的。書有休閒娛樂的、快餐的、純灌知識的、領悟精髓的。對於休閒娛樂的不用說,隨您怎讀都行;對於快餐式的,淺嘗輒止瞭解在說什麼即可;對於純灌輸知識點的(典型的是一些編湊的教科書),要花些功夫,把每個知識點都掌握;對於要領悟精髓的(典型的是一些經典原著),是要花大功夫,不是讀一遍就行的,是要精讀、反覆讀的。

    在分清書的性質後,對於真要學的書,是要一頁一頁、甚至要一字一字去讀去琢磨的,是要逐頁逐頁去記筆記的。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頁直至整本書,都要去琢磨,就像拿個放大鏡去審視思考,有心得體會就要記下來。

    筆記也是有層面的,一頁、一章乃至整本書,是從細到粗、抽象程度不同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結構。所謂書越讀越薄,就是這個意思,到塔尖了。

    最後,推薦用紅讀去記筆記,是專門為嚴肅閱讀設計的,而且我們正在不斷為嚴肅閱讀探索新功能。

    譬如最近在讀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前讀過好幾遍了,其中心思想也知道,就是群體是無理性的、易煽動的同時又是最有力量的存在。然而,這麼一本書表達的就是這一句話嗎?顯然不是,在這塔尖之下,定有塔基支撐,但塔基都有什麼?就不記得了模糊了說不上來了。

    用了紅讀後,一頁一頁的去記筆記,已經記了一百多條了,雖然麻煩些,但讀過的就永遠留存了,一勞永逸。模糊時隨時翻看下,每翻一邊就清楚一分,對這本書從塔基到塔尖都掌握了。我可以用一句話告訴您這本書說什麼,也可以用幾天去和您講這本書,這就是由細到粗。

    一句話,下功夫別投機,端正心態,最好用紅讀去打穩塔基。

  • 5 # 超腦工程師

    我們的大腦中的記憶分兩種,一個叫長期記憶,一個叫短期記憶。短期記憶就像是一塊黑板,一旦填滿了,新的內容就會把老的內容擦拭掉。比如你要記住一個毫無意義人13位數字,你會發現你記住後面,就忘記了前面。但長期記憶不會。長期記憶的形成,是因為短期記憶不斷反覆被呼叫。重複三次以上就會形成神經觸突連結;所以你呼叫短期記憶內容的時候,叫做保持性複述。另一種更高效的複述是精細複述,它能有效地把資訊轉入長期記憶。當你思考一個東西的含義或者將它和你已知的資訊聯絡起來的時候,就是在精細複述。

    比如“防火牆”這個詞。

    保持性複述就是直接想到防火牆;

    而精細複述的方式,是你想到你以前接觸到的建築防火牆,或者電腦裡用的防病毒木馬的防火牆。

    想的越精細,記得就越牢!

    你會發現精細複述是對每一個資訊都做了深加工;

    如果你每天花點時間,做這樣的精細複述、深加工,什麼樣的書,你會記不住?

  • 6 # 伍鋅

    1.帶著問題去讀一本書,效率會更高

    翻開一本書之前,你想要透過這本書瞭解什麼?有什麼問題是希望透過這本書解答的?讀書的時候,就將注意力放在能解答問題的內容上,其他內容可以略過,這樣會有針對性,印象比較深刻。

    2.要記住書的內容,重複讀就是了

    有些書是有一定深度、難度的,或者內容比較抽象,所以讀完一次不容易記住。有時候想起書中某些內容,但是比較模糊,然後又翻開看一下,會加深印象和理解,而且,有些書讀第二遍、第三遍往往又會有新的收穫。

    3.讀書時,將書中內容與已有知識聯絡,有助於應用

    這個是從百度副Quattroporte李叫獸的文章中學來的。在看書或者接觸任意一種資訊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就問自己兩個問題:

    (1)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一般找5個以上,那麼,這個時候意味著你已經對書中內容有很好的理解了。

    (2)這個知識可以改進自己的哪些行為?比如“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這個知識點,可以用在哪裡?如果用在說話上,比如求婚的時候,將“我想永遠和你在一起”改為“我希望無論是現在、一年後、十年後、五十年後,和我牽著手漫步在海邊看日落的人,始終是你。”

  • 7 # 雪舞圖說

    主動閱讀:帶著問題去閱讀

    閱讀分為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在《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出,一個主動閱讀者要提四個基本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去問這四個問題幫助你更積極總結這本書的內容,同時加入你的思考過程。

    結合學習金字塔,使用更高效的學習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明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這就是著名的學習金字塔。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出,金字塔越往底部學習效率越高。從圖上我們看出,學習效率在百分三十以下的都是單人學習,學習效率在百分五十以上都是團體學習。建議使用多維度的學習方法。

    實作演練:可以檢驗你的知識是否掌握,在演練當中可以看到自己認知侷限,同時更好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問題。

    轉交別人:以教為學是一個好的方式,教別人很多時候需要自己把碎片知識串起來,然後把知識進行轉碼,再交給別人。相當於把知識輸入,然後處理成一個一定邏輯的線性知識,在輸出過程。這個過程更加能幫助你吸收知識

    定期覆盤

    人的遺忘都是一定週期,要想更好的鞏固知識,需要定期複習知識。將已有知識進行盤點。

    這個知識是新的知識麼,還有其他表達方式麼。

    這個知識還有和以前知識是否關聯。

    這個知識點我我應該怎麼用。

    這個知識點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嘗試製作知識卡片

    可以把知識進行視覺化表達,繪製成卡片或者製作成PPT。這個過程是知識濃縮和再呈現的過程。可以對知識進行重新編碼。

  • 8 # 瘋狂小牛哈

      讀書是一個對話過程,作者與讀者的對話。讀懂一本書,也就是讀者明白了作者跟他最想說的話是什麼,這有幾點要注意的:

      一、先知道作者到底說了些什麼。

      但這不是要每一個字都知道,而是針對不同的書,以及同一本書裡不同的段落,用前文談過的種種方法,來掌握作者到底說了些什麼。

      二、檢查你確實知道作者說了些什麼,就要講得出幾件事情:  1. 你體悟到什麼啟發  2. 從這些啟發,你接下來要去追查的是什麼  3. 講得出來什麼地方看不明白

      4. 講得出來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並可以指出他講得不足的有什麼地方。

      三、讀懂一本書,怎麼才算讀懂? 可能人言殊異。不同的人,又可能產生不同的體悟與懷疑,所以,不用理會別人的意見,最重要的,就是你,你自己能不能講得出這些事情。講得出來,才有可能跟別人(包括讀者與作者)印證,看看別人懂的又是什麼。  所以,讀懂就是讀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應該可以簡明扼要地說出來。雖然一些思想結晶的經典,作者想要說的事情濃度很高,可以稀釋出來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顯得複雜,但是如果沒法簡單地說出來,就是還沒讀懂。  講得出來的意思是,不能看筆記,要能夠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事情講得出來,又可以寫得出來。  很多人怕書讀不懂,因而不願意接觸一些看來,或自己覺得難讀的書。  但是應該有心理準備,讀得懂、讀得明白這件事,一定是經過不明白而來的。很多書,尤其是美食閱讀,就是如此,必須花時間,有一個過程。  如果一下子就懂,就明白了,那你又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清朝康熙年間的李光地說:“……人於書有一見便曉者,天下之棄材也。……讀書從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見人家子弟,一見便曉,多無成就。”  因此,不懂,有疑,是好事。  “昔人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彼泛然而輕信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黃宗羲語)  有些地方實在不明白的時候,不要急,也不見得要非過不可。就這一點,李光地的說法可能最令人安心:“人須要用心。但用過心,不獨悟過好,只疑過也好;不但記得好,就不記得也好。中有個根子,有時會發動。”(這也是筆記上要做問號的原因。)  事實上,也只有在不懂之後,有一天卻突然懂了,才是最開心的事。  所以,千萬不要拿自己讀不懂的理由,而遠離一本書。

    -------------------------------

  • 9 # 花花大宇宙

    知識付費:從前需要讀書慢,現在需要慢讀書

    01.

    這兩天老羅家的002號釋出會鬧得火熱,雖然我沒有看現場和直播,但卻看了一些相關的宣傳文章,其中就數創業邦的標題,讓我感到記憶深刻與震驚《羅振宇: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買了本書卻沒時間讀》。

    我的現狀正如標題買了很多書,沒有時間來讀。

    我還有得到,喜馬拉雅,好多課的APP,除了上班,吃飯,睡覺,偶爾看個電影,出去 吃個飯,就待在家裡看書,看文章。

    但我發現我錯了,因為我讀的書我都記不到了而且我還依舊有太多的書沒有讀呢,即便我買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

    02.

    第一次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時候。

    我學到的並不是如何做筆記,而是如何透過拆書速度的各種方法,超級筆記術和工作整理術裡面也有更離譜的方法我就不細說了,這些戰術方面指導的書,的確給我的閱讀量帶來了一定的提高,有些書我一天可以拆完,可以讀個半懂;

    但更多的是懂沒懂我也不知道,時間一長我經常遇到這個人在這個平臺上說這個事情是這個樣子,另一個人在另一個平臺說的又是另外一個樣子,而這會造成一些問題讓我迷而疑惑,覺得這些人好像說的有道理,但是好像說的又沒有道理。

    這令我產生了厭煩和焦慮,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做知識焦慮,是因為我由於工作的原因和生活從而造成對知識過度渴求而導致的一種焦慮。這種焦慮讓我吃不好,睡不好,生活亂成了一塌糊塗。

    知識焦慮也叫資訊焦慮綜合,是一種精神病學疾病,在資訊爆炸時代,人們對資訊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資訊,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百科上面是這樣說的。

    03.

    我問自己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好處又是什麼?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書中,有這麼一句經典話說:聰明的人在大多數事情上的表述上比其他人表述得更好;聰明不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記憶中搜尋相關資訊和在必要時調動注意力的能力,而我覺得在擁有這份能力的前提是需要有著厚實的知識基礎,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讀書的好處有很多,比如陶冶情操,比如會講話,比如可以令人有氣質,但在如今的生活中卻不是這樣,我們需要知識卻是為了生活,為了成為人上人,而在知識付費的年代裡,讀書所投入的成本最低,獲得報酬卻是最高的,比如那199或98的課程賣的成千上萬份,就是所謂成功的一個好例子,因此導致我們變得更加急躁。

    所以才會有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的說法,所以才會有了所謂的拆書,所以才會XX天,XX小時快速讀一本書的急躁。

    我們已經忘記了古老的諺俗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買書忌廣,書貪不爛。”

    令人可悲。

    自從知識付費的浪潮揚起,席捲中國大地,讀書學習漸漸的好像也變成了流行的時尚,在我們不知道不覺中知識居然也是一種可以炫耀的資本了。而且我敢肯定的說在這浪潮中,不說長久的以前,我猜想就最近你也一定買過許多書吧,你也一定或多或少的在某個學習型平臺或者知識分享型小程式,APP上買過付費或者免費的課程吧!

    又到底有沒有讀過,看過,學過多少,你是不是已經進入了假努力和偽學習而不知?

    04.

    說來好笑,曾經就有相當一部分身邊的人跟我說知識的多少,在於讀書的多少。

    這句話雖然說得沒有錯,但是我卻一直不敢完全苟同。

    你付出了不錯,你學習了也是不錯,你花費了時間更是沒得說,但是真的是有效的閱讀和吸收知識,你確定自己不是在偽學習,假努力?

    那我們到底,如何看待在這急躁的社會里興起的假努力和偽學習?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成功學,與金錢主義導致社會焦躁橫飛,人人都渴望成功,和展示自己成功一面的樣子,所以假努力和偽學習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不信你想想你是不是辦了一張健身卡去了頭幾天,每天拍幾張照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信你想想你是不是買了幾門課程睡著聽,躺著聽,聽完就聽完了?

    不信你想想你是不是買了許多本書,買回來開心的看了一兩眼就給他甩在櫃子裡面了?

    禮記·大學中有一句話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從這我覺得從前需要讀書慢現在需要慢讀書,因為讀書也是學做人。

  • 10 # 皛舒

    這要看你讀什麼書了。如果是小說,記住幾個主要人物和故事鏈就行了。如果是理論書籍,你得先看目錄,幾章,每章有幾節孰知個大概,然後就是分章節去讀了。每章是總觀點,每節是分觀點,每一節的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都是解讀分觀點的要點。以此類推,就會有的放矢的閱讀理論書籍了。不過,最好要做讀書筆記,以免忘記。

  • 11 # 蘇菲貓之我的分享

    如果你喜歡一本書的內容,想記下來,可以用印象筆記或塗書筆記這樣的軟體,印象筆記適合在電腦上用,塗書筆記是款APP, 可以將書中的內容拍下來,然後轉化成文字,識別率也不錯。

    不過有些時候,一本書對我們的幫助是,它教會了我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也許其中一些句子我們未必記得,但書中的智慧卻仍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的人生。

  • 12 # 吉姆妮成長日記

    好問題。

    這篇回答包含幾個關鍵點:

    ▷▷ 如何讀書才能過目不忘?

    ▷▷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 如何真正應用書中知識?

    ====以下是乾貨區====

    如何記住一本書,甚至過目不忘?

    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必須是日本精神科醫生、暢銷書作家樺澤紫苑提出的「基於腦科學研究的高效讀書法」,又名「過目不忘讀書法」,方法核心是:輸出。

    只有輸出,才能最大程度的記住。

    具體是這樣操作的:

    輸出方法1:標重點

    如果你看紙質書,就用熒光筆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標紅提亮。千萬千萬不要怕“把書弄髒了怎麼辦”“把書弄皺了怎麼辦”,因為書買來是看的,是用的,不是當擺設的。

    我們上學時候,一般只有差生的教科書才是光潔如玉的吧?模範生優等生的書大多都破破爛爛的,因為他們翻了無數遍,畫了無數重點,所以他們才學習好,不是嗎?

    我們老師罵學生不學習通常會講:瞧你的書比臉都乾淨!

    書不是房間的裝飾,他的使命是讓我們變成更好,更優秀的自己。

    輸出方法2:做分享

    跟朋友分享你對一本書的想法。一定要用嘴說,或者寫在社交工具裡,總之你要把“我讀完這本書啦!我的感想是…….”這些話,說給別人聽。

    不要因為害臊,就自己說給自己,或者寫在私密的日記本里,因為這跟給大家看有本質區別:

    如果只給自己看,寫東西會比較隨便,比如日記就很容易寫成流水賬;

    如果給別人看/聽,我們自然會有一種緊張感,會盡力理出邏輯,讓分享做的更好看,久而久之,對你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是一種巨大的提升。

    輸出方法3:寫書評

    寫書評,是方法2【做分享】的升級版。如果你超級喜歡一本書,喜歡到想要認認真真寫一篇書評的話,可以再去複習一下這本書,找到這本書的脈絡、結構、文字的特點,等於你又看了一遍——而且是帶著審視的目光。

    在寫書評的過程中,你會挖掘到關於這本書,更多深層的東西。

    輸出方法4:多複習

    有些好書確實是常看常新的。

    高中時期讀過的那些中外名著,現在再看,感覺肯定不一樣。

    尤其是關於愛情、命運、生死這方面,當時年紀小,就是當故事看的;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再次重溫哈姆雷特、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這種書,你肯定會非常非常感慨。

    小時候看著沒感覺的那些句子,會一下下戳中你的心——一定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東西。

    總結:

    4種輸出方法【標重點→做分享→寫書評→多複習】,這是一整套能讓你對一本書過目不忘的流程,大家一定要試試,真的有用。

    如何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我在另一篇關於讀書的回答裡,說用了5個月時間讀了約100本書,都是在通勤路上、午休期間、等電梯、等飯、廁所蹲坑等等這樣的碎片時間裡完成的。

    樺澤紫苑醫生的腦科學研究顯示: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在開始和結束的時候精力比較集中。假如你要做一件事情,花費了20分鐘,可能的情況是:你在前5分鐘和後5分鐘裡完成了這件事的大部分內容。

    所以,不用擔心“等電梯就5分鐘啊,等飯就10分鐘啊,看書不方便吧,沒效率吧”,其實不是的,這幾分鐘剛好是你精力集中的時候,更能記住你所看到的東西。

    紙質書or電子書,一定要做個選擇的話,我覺得還是電子書更適合現代人:方便攜帶;價格便宜;不受光線限制……關鍵是不!羞!恥!

    我曾經嘗試在地鐵或者公交車上捧著一本紙質書來看……

    就問有誰承受得了???誰???

    當天我就下單了一個Ipad。

    如何應用書中知識?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當你看到一本書裡的某個觀點、某個情節的時候,你會想:這個觀點/情節,我在另外一本書XXX上也看到過。

    或者

    當你遇到一件事,思考該如何解決的時候,忽然想到:好像有本書裡說過類似情況的應對之策,你稍加回憶,就想出了辦法。

    這個時刻,就是你已經在應用知識的時刻了。

    這個能力,叫做:融會貫通。

    離開學校,我們就不會再看教材了,而是會挑選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用的書籍。

    這些書不像教材那樣為了應試而存在,你也沒有考學的壓力,你要做的,只是吸收書裡的知識,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吸收,大量的記憶,至於應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應用,不是機械的照搬,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葉子,你也不可能踏入一模一樣的河流。

    在你讀了足夠多的書之後,書會不由分說地進入你的精神世界,你的現實世界,去影響你。

    你在應用書,書在影響你。

    ====以下是雞湯區====

    很多人都會這樣說。

    “我對現在的收入不滿意。”

    “我想過更好的生活。”

    “我想賺更多的錢。”

    但他們沒有做出什麼,來改變現狀。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最終,他們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會成功,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

    你要知道,如果你什麼都不做的話,現狀永遠都不會有改變。

    如果你從心底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和收入,建議你去讀書。

    因為,書中有這世界,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

    ====以下是2B區====

    我看過一篇霸道Quattroporte文,有一段,是描述Quattroporte的書房,一直念念不忘:

    “他的書架,三米高,五米寬,而這樣的書架有十個,一座接一座,環繞了整間書房。書房裡並無其他裝飾,只有這價值連城的紅木書架本身散發出低調的奢華味道——這紅木來自世界那一邊的遠東地區,他特意叮囑設計師,書架設計無需過度鋪張,只要用純金打造家族徽章,鑲嵌在不起眼的角落即可。”

    看完我激動地想:等我有錢了,我也弄他10個三米高五米寬的大書架!

    (遠處傳來關愛傻子的聲音:

    “前提是你得有能放下這些書架的大房子。”)

  • 13 # 知行碎片

    以我讀小說的經驗談談吧。

    首先要選好一本自己有興趣的書,或看了書評介紹這本書如何好,或看了電影或電視劇覺得這故事不錯,引起了你的思考。或你在網路上無意看到了向東侃書,沒錯,我現在在侃《白鹿原》,你覺得看了以後,一定對自己各方面都會有提升。於是,你便可以開始讀這本書了。

    第一遍,讀故事情節,這是一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先把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透,誰的命運到最後怎麼樣了。看了第一遍,你心中就有數了,哦,整部小說大概就是這麼一個故事的框架。

    第二遍,細究人物的性格。人物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這麼做的理由充分嗎?這麼做時作者把人物的性格交待充分了嗎?第二遍等於你在與作者探討這部書。你已經參與其中了。你會想,這個故事,如果讓你寫,你怎樣寫?

    第三遍,找出書裡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調動自己的形象思維,由表及裡地融入到自己小說的構思當中,一旦你寫作的情節與你看到書中的情節有近似之處,那就是最好的借鑑。

    在對書的每遍閱讀中,注意作家的語言的運用,好的地方可作留戀。

    能做到這些,這本書基本就進入你的血液了。

  • 14 # 書尚

    讀書的最終目的是重塑自我。將自己讀過的書物盡其用,儘量的將書中的資訊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指導生活是很多人讀書的初衷。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事前帶著問題去讀書

    在開啟這本書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下自己想要從這本書獲得什麼內容和幫助,然後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讀書,把讀書這個過程從被變成主動。

    ·清楚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想要獲得什麼幫助

    ·概覽序言、目錄、後記等部分,大概瞭解書的內容

    ·確定問題,知道哪些章節可能有自己要尋找的答案,重點閱讀

    二 事中做好讀書筆記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透過做筆記,我們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和理解。那我們該在什麼地方做筆記呢,就是當你遇到那些對自己有工作啟發的,有那種覺得,哇,當初我怎麼沒想到的地方,就重點記下來,然後寫下自己的感悟。

    說到讀書筆記,我覺得最好用的可能就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它的模板是這樣的: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三 事後要有輸出意識

    這裡的輸出可以有兩種方式,一個是用書評的形式寫下來,另一種是想其他人講述。

    在每本書讀完之後,我們都要清楚以下這四個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

    ·這本書的優點在哪裡

    我們如果在讀完,蓋上書本之後,能夠對這4個問題侃侃而談,那麼便算是真正地讀完和理解了一本書,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智慧,更好地運用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了方向感,有些迷茫,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