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洋洋的幸福生活
-
2 # 紅韻之聲
我大學上的是師範學院的音樂專業,我們在上聲樂小課,也就是一對一上課。一節課45分鐘,首先聲樂老師是讓練聲,一般是常見的母音訓練,然後就是演唱聲樂作品,這些聲樂作品也是都會唱的歌曲,只是在上聲樂課時,老師又指出發聲方法上的存在的一些毛病,包括咬字吐字,聲音位置啊,氣息啊等等。很少講解一些科學發聲的原理及機能狀態,也沒有進行一些無聲訓練。有許多聲樂理論是我自己課下閱讀一些其它院校的聲樂教材,如中國音學院金鐵霖教授的《民族唱法訓練教程》《沈湘聲樂教學》、《卡羅索發聲訓練機能訓練》等等。也是一個不斷探索找到正確演唱方法的過程,感覺效果很好,也感覺很有意義,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所以學習也很用心,老師也會根據我掌握的情況,佈置下一節課的作業,準備曲目。課下,我們會在琴房自己練聲,練習所學歌曲,也會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演出實踐活動。
總而言之,我感覺在大學的學習的聲樂知識雖然有限,但也很充實,很回味那難忘的歲月。當然,藝無止境,要想取得聲樂上進步,取得更大的成就還要需要不斷的學習。還需要在今後的演唱和教學實踐中去不斷探索。
-
3 # 我只溜達溜達
猜想你肯定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吧,肯定不是興趣班的老師。我和你上學遇到老帥一樣,但你比我更幸運,我們遇到的是沒有得行的流氓男,老師上課流程和你一樣,但經常會把我們個別女生叫到鋼琴前,名義上幫你指點練聲,開始動手動腳,告訴你氣往下行,怕你不知道下行是哪個位置,手要探到衣服裡面給你按,嗯,可惡之極,那個時候資訊沒現在這麼發達,也不懂這是妥妥的校園猥褻事件,後來就拒絕和扺觸上聲樂課。但畢業還有專業會考怎麼辦?每天自己在那裡摸索練聲,結果聲帶吼壞了,我進校時的先天條件是很好的,所以現在每每想到他,都恨之入骨。可你現在幸福多了,老師課上不教是希望你們課下報他的專業輔導班,你根據自己經濟條件和愛好決定是否報班,還有現在快手好多專業聲樂老師網上教學,你可以找來學習,祝好運!
-
4 # 葉一秋
首先我們來淺談聲樂發聲技術的練習方法
摘要: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也是必須條件。本文針對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存在的學習誤區及問題,借鑑相關專家對聲樂發聲技術的研究方法與成果,結合筆者對聲樂教學研究與演唱實踐的親身感受,從身體姿勢、氣息運用、歌唱腔體、聲音位置、咬字技術等技巧練習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解決了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練什麼”和“怎麼練”的問題。
關鍵詞:聲樂 發聲 技術 練習方法 正文:
任何一個從事聲樂演唱或學習聲樂的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時間進行反覆地發聲練習和歌唱練習。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術是根本保證,而良好的歌唱技術只有透過長期地、不間斷地、勤奮而正確地練習,才能逐步獲得。
正確的練習方法是提高發聲技術的基本條件,也是必須條件。練習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是否每個練習者都清晰地知道在每天的練習中應該“練什麼”和“怎麼練”呢?在教學中,筆者問過很多學生,每天的練習都在練什麼?怎麼練?回答基本都是籠統而模糊的:“練發聲”、“練唱歌”、“練歌唱技巧”等等。再問及怎麼練,大部分學生回答的便是一些細節問題,不知該練什麼,怎樣去練,甚至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走入誤區,只關注區域性的練習。
學生要想學好聲樂,解決“練什麼”和“怎麼練”的問題置關重要。本文就“練什麼”(發聲技術)和“怎麼練”(練習的方法)談幾點個人意見和看法。
一、整體協調的歌唱狀態
聲樂是聲音的藝術。我們的人體是一個絕妙的人體樂器,它對人類音樂藝術的詮釋、表達、宣染、體現,是世界上任何樂器都無法比擬的。
學習聲樂,不能只關注區域性的練習方法,要注重歌唱的整體協調。在樂器製造中,必須作到全部材料質地上乘、各個部件標準精確,製作工藝細膩精良,才能製造出優質樂器,也才能發出最好的聲音。同樣道理,人體樂器也必須製造成優質精良的歌唱樂器,才能發出最美好的聲音。這個“優質精良的樂器”就是整體、統一、松馳、通暢、全方位協調配合的歌唱狀態,而這種歌唱狀態就是我們歌唱各部分的最佳組合。可以明確地說,我們每天練習的目的就是尋找、組成各歌唱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諧調統一的整體歌唱狀態。
二、歌唱各部分的正確要求
對歌唱各部分的要求,就是對具體的技術細節的要求。歌唱技術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身體姿勢、氣息運用、歌唱腔體、聲音位置、咬字技術等五個方面。下面將歌唱各部分的具體要求,扼要述之。
(一)身體姿勢
正確的站姿是聲音通道暢通的關鍵,又是舞臺表演儀表美的關鍵所在。這是學習聲樂的一個最基本常識,但又是一個常常被很多學生忽略的問題,在站姿上不講究,甚至長期形成一些毛病,如低頭、仰臉、下巴前伸、眨眼、聳肩、塌胸、哈腰、鼓肚、伸脖子、搖晃、面部表情緊張、手勢動作僵硬等不良習慣。這些姿式不僅不雅觀,直接影響舞臺形象,更主要的是對正確歌唱狀態的形成造成很多麻煩。產生諸如歌唱通道不暢、氣息控制失調、聲音最易造成擠卡等不良發聲狀態,如長期得不到改正,形成習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歌唱狀態。
可以說,沒有一個良好的姿勢,就不可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最佳歌唱狀態。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歌唱者身體自然挺立,兩腳稍分開站穩,兩肩放鬆放平,頸椎、胸椎、腰椎在一條垂直線上;全身重力均勻分佈在腳上,身體重心微靠前,胸部舒展,小腹稍收;面部表情自然,頭正,雙目平視而略仰,自我有一種挺拔、興奮、自信的感覺。
(二)氣息運用
氣息是歌唱的根本。歌唱呼吸的訓練,就是對氣息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訓練。在聲樂教學中它被放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有人講“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也就基本掌握了正確的發聲方法”。在這裡,就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個別問題及解決辦法作簡要介紹。
關於正確的吸氣狀態問題:用口鼻將氣息快速吸入,兩肋向外擴充套件,從寬度上,增加肺部的氣息容量。吸氣吸到什麼部位?筆者認為,應該吸到後腰的雙腎處(只是意念和感覺),歌唱者的後腰部及整個腰部有明顯擴張。這樣一是吸的深,二是上胸部處於放鬆狀態,不易引起“端氣”的毛病。這樣就有大量的氣體,供歌唱時發聲使用。但在氣息運用時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1)吸氣時間掌握在開唱前的一瞬間,就是說氣息吸進去就向外呼,兩個動作是連續的,過早的吸氣會造成閉氣,同時也影響歌唱氣息的儲存;(2)初學者,不能只追求氣息或強調氣息的使用,把氣息看的過於神密,這樣會引起氣息的僵死,氣與聲的脫節;(3)在用氣之前,不能主觀上作出腰圍的擴充套件狀態,要對氣息施以均勻、穩定的壓力;(4)吸氣不應有聲。
關於正確的呼氣狀態:兩肋有彈性的保持擴充套件,使氣息經過相反過程,從口鼻撥出,氣吸進去,馬上開口唱,橫膈膜有彈性地將氣息向腔推進,使胸部稍有擴起動作。此時注意:(1)不能塌胸;(2)收腹,兩肋擴充套件,這是兩種對立的運動狀態,可形成對抗的作用,既推動又控制了氣息的流動;(3)不要一洩而出。
呼吸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寬窄和音色的好壞等,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就能做到把氣息控制地平穩地撥出,使聲音豐滿圓潤,剛柔相濟。
(三)歌唱腔體
聲帶本身發出的聲音叫基音。基音是很輕微的,只有當它在人體和各個共鳴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聲音擴大和美化。基音在共鳴腔內引起共振作用,在聲樂上稱為“共鳴”。
人體的共鳴一般分為頭腔、口腔、胸腔三大部分。共鳴的調節,可以改變聲音的色彩,音量的大小,促進聲區的統一等。所以共鳴是歌唱發聲所必須。
1、口腔共鳴的基本狀態
對歌唱發聲影響最大的共鳴器官是口腔,在演唱時,口腔共鳴一方面要與上部頭腔共鳴取得聯絡,另一方面又要與下部的胸腔共鳴取得聯絡。歌唱時口腔自然上下開啟,笑肌微提,使下顎自然放下,上顎有上提的感覺,是半打哈欠狀態。把喉頭位置放在最低位,後咽壁立起來,開啟喉嚨把聲音著力點放在最低位,放在鎖骨中間,頜關節用向上抬上頜的力量開啟,下巴要放鬆。
2、頭腔共鳴的訓練
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面移動一些,把下顎放下來。同時,軟顎和小舌也隨之上提,舌根有放下一些的感覺,讓口、鼻、咽喉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廣些,聲波便沿上顎骨傳遞給鼻咽腔,鼻腔和渚竇,引起聲波的迴盪,這樣做,就會使頭腔共鳴比較豐富,聲音也就會比較清脆、多彩、鏗鏘有力。
3、胸腔共鳴的訓練
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狀態,發聲時,下顎要自然向下放鬆,咽喉部應適當張開一些,獲得共鳴後,感覺像是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一樣。但要防止有意把聲音下壓,以免使咽喉部肌肉緊張,造成喉音。
(四)聲音位置
聲音的位置一般放在高位置,即頭腔位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面罩部分,這種聲音出來集中、明亮、松馳且具穿透力,歌唱感覺比較輕鬆,音色比較優美。獲得高位置聲音的辦法一般採用哼鳴的方法。
哼鳴時,首先要感覺到所有腔體已全部開啟,然後用“哼——吸——嘆”的辦法哼出高位置的聲音。
“哼”的感覺是:頭部的鼻竇、蝶竇、額竇都從裡面撐開,鼻根或眉心有一種向裡“繃”的感覺,舌頭輕輕堵上後鼻道出口,形成哼鳴的狀態,哼出來的聲音走向是向後向下的。
“吸”的感覺是:哼出輕鬆、明亮的聲音之後,把舌頭輕輕離開後鼻道出口,這時聲音變成一個圓潤的、半哼半唱的“啊”,用順著上顎往裡吸氣的感覺,把聲音深深向後向下吸去。
“嘆”的感覺和“半打哈欠——嘆氣”的感覺一樣。
“哼——吸——嘆”分解開是三個動作,但要透過練習把這三個動作練成同時發出的一個動作。發出來的聲音有半哼半唱的感覺,明顯感覺出明亮、輕鬆、通暢。
“哼——吸——嘆”用力的方向是向後向下的,發出聲音的實際走向是向前向上的。
在輕輕閉上上下唇哼鳴時,上下唇不應感到有發麻的感覺。凡有發麻的感覺,就說明口腔內仍有共鳴,聲音沒有完全順著“後通道”吸、嘆下去。
另外,純哼鳴時,嘴巴無論是輕輕開啟,還是輕輕閉上,或是作嘴嚼的動作,對發出來聲音的音色、通暢與穩定應該是毫無影響。
(五)歌唱咬字歌唱是聲音的藝術,又是語言的藝術。聲樂形式表現音樂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聲樂的語言表達,主要表現在咬字方面。咬字清晰、語言準確、吐字優美、字聲結合完整是歌唱咬字的目的。但要達到這個目地,必須要經過嚴格的歌唱咬字訓練。因為歌唱咬字和語言咬字是兩回事。語言咬字是一般的講話,而歌唱咬字就需要和聲音、氣息、音色、音樂等歌唱技術密切配合並融為一體,才能達到理想的咬字效果。
歌唱咬字訓練方法很多,這裡要講的是在訓練聲音的過程中,正確而諧調的歌唱狀態尚未形成,理想的聲音效果還沒有定形與鞏固時,咬字是不能清晰的。因為在很多學生在學習聲樂時,往往把字咬得過於清楚(過死),而破壞了聲音的統一和音樂的連貫。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做到“松中咬、動中咬、似咬非咬、氣中咬、聲中咬、清楚為巧”。一定要在行腔的過程中咬字,而不能咬住字以後再行腔。在聲音松馳通暢,音樂線條連貫的基礎上咬字,把松馳的聲音作為語言載體,這樣聲音通暢了,音樂連貫了,咬字死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關於咬字的部位問題,很多人歌唱咬字總是在嘴上下功夫,結果口腔裡成字者居多,口腔裡咬字的結果,勢必影響聲音的統一和通暢。正確的咬字部位在胸部的“劍突”周圍。我們人體胸部的肋骨像“人”字影響兩邊分開,“人”字的尖角處,有一塊三角形的小骨,這就是“劍突”。歌唱咬字和換字的部位應在放在裡,就好象咬字的嘴長在這裡一樣,每個字都從這裡向前發出。
三、音樂線條的連貫
在任何的音樂表現形式中,連貫的音樂線條都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連貫的音樂線條是音樂表現的精髓和靈魂。
聲樂表現形式中,音樂線條的連貫更為複雜,它要求以上五個環節一個都不能疏漏,要環環相扣,緊密聯絡,連貫成自然。這五個環節從內容和意義上並不難理解,每個環節單獨練習也並不太難,但如果把這五個環節很完善地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腦子裡認識清楚,理解準確,方法得當並堅持不懈地進行練習,歌唱一定能更好的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從技術上我們每天練習的應該是歌唱各部位最佳狀態組合而成的整體歌唱狀態。
聲樂的發聲練習方法
聲樂藝術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僅憑理論知識和文學資料去進行學習是非常困難的,它主要是透過正確的發聲訓練和不斷的歌曲演唱來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須透過發聲練習的途徑,掌握科學的歌唱發聲的基本方法,使歌聲美妙動人。
一、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要地說,就是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術環節,透過有規律、有步驟的發聲練習,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調節各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使歌唱發聲的技術成為歌唱表現的有力手段,為達到聲情並茂的演唱服務。
我們練聲的目的是要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改變平時生活中自然的發聲習慣,使之成為符合歌唱發聲的習慣和狀態,所以必須明確我們練聲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開開聲”而已。
歌唱發聲練習要求每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記歌唱發聲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透過反覆的練聲及歌唱實踐來消化和驗證其歌唱規律。因此在發聲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隔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開啟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3)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於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透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開啟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充套件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
4)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透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5)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透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
7)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8)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行,它們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涵義。
二、 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歌唱發聲基本功的練習,一般按音域進展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鍊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紮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充套件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複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範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我們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製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三、 歌唱發聲練習的起音
發聲練習開始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如何起第一個音的問題,我們稱它為歌唱時的“起音”或“起聲”。歌唱的起聲可分為激起聲、軟起聲、舒起聲。
1、 激起聲
是當吸氣完畢後,胸腔保持不動,聲帶先自然閉合,然後,再以恰當的氣息衝擊聲帶使之振動發聲,這樣發出來的聲音結實有力,我們在發聲訓練如頓音、跳音的練習中常常使用,也用這種方法糾正聲帶漏氣的毛病。此時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急吸急呼。
2、 軟起聲
軟起聲是聲帶在開始閉合的動作時,氣息也同時往外送,開聲門與氣息振動聲帶同時進行。這種方法氣息的衝擊力比較“激起聲”要柔和,發出的聲音比較平穩、舒展。我們發聲訓練中也常常在練連音和長音中採用,同時也用“軟起聲”的發音方法來糾正喉音的毛病,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緩吸緩呼法。
3、 舒起聲
舒起聲是聲門先開,然後氣息再振動聲帶,它的特點是先出氣而後發聲,像嘆氣一樣。在勞動號子中,常常用到這種起聲法。在發聲訓練中,這種方法可用來糾正聲音過於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較多,較口語化。總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飽滿,全身協調,根據不同型別的練聲曲例來確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過分強,以舒適的mf或mp音量為合適。
四、 歌唱發聲練習曲
練習曲的練習,是發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發聲練習過程中,是以聲音效果和發聲器官肌肉適度的標準去調整發聲器官的機能和狀態的,每個人的發聲器官的構造、嗓音條件、聲音型別、發聲習慣各不相同,因此,並不是每一種型別的練習都必須唱,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練習,而且不同的學習階段,選擇的發聲練習也是不同的,但一般情況下,開始的練習總是選擇母音和比較平穩的音階開始練聲。一般來說選擇“o”或者“u”之類的比較圓潤的母音開始著手練習,因為這些母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間,比較容易保持喉嚨開啟的基本狀態,也比較容易形成喉嚨空間的狀態。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唱歌者應根據自己的感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母音來練習。我們在練習中要多動腦子,善於思考,千萬不能一個勁地傻唱。
1、“哼鳴”的基本練習
一般在開始練聲時,先練練“M”是有益的,因為發這個音容易達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練習哼鳴時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開啟,好象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充套件,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在鼻腔裡,否則會發出鼻音。
2、母音的練習
除進行哼鳴練習外,更多地是進行母音的練習,如a,i,o,u,e等單母音練習,也可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me,mi,mo,mu等等。
3、連音練習
人們常說:“不會連貫就不會歌唱。”歌唱聲音的主要表現力就在於聲音的連貫優美,只有連貫的聲音才能唱出動人的旋律線來。為了使聲音有更多的連貫性,可以將練習的音域相對拉寬些,練習也可以隨之難度更大些。
4、頓音練習
頓音唱法又稱為斷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集中感強。練習時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5、連音和頓音結合的練習
在基本掌握了連音和頓音唱法的基礎上,可以加連音、頓音結合在一起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歌唱狀態的統一,頓音好象是一個“點”,連音像是一條“線”,這樣以點帶線,便聲音的位置統一,並保持氣息均勻流暢。
6、保持共鳴位置不變的練習
在“哼鳴”練習中我們已經講了找共鳴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會“哼鳴”感覺,如果這個共鳴焦點找準了,那麼其它所有的音都應該向這個哼鳴位置靠攏,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高位置,使聲音上下統一。
7、聲音靈活性的練習
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適應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動的要求,以達到更積極的身體、喉嚨、氣息的配合。
8、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
要求根據詞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準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9、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鐘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練習應有新鮮感,精神集中,感興趣地練習。
4)練習時要多用慢的、短的樂句作為最初的練習。
聲樂訓練特別需要時間,奇蹟是沒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
5 # 裴老師愛生活
走藝術之路千萬別趕時髦,別人雲也雲,更不能一時衝動。尤其學聲樂,先天條件或說天賦很關鍵。即聲樂教學不同於文化課教學,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要看學生有沒有學聲樂的天賦,否則,再好的老師,再優秀的教學方法,也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真是有聲樂天賦的學生,這種情況下,好的老師與好的教學方法就很關鍵。這時,再探討老師教學方法和水平的問題才有意義。
第一,要看一個學生是處於什麼水平。不同水平的學生授課方法是不同的,如果老師把幾個水平不同的學生組織起來同時按教學流程輔導,肯定的說,那一定是坑爹的做法,趕快換老師。
第二,聲樂的學習老師雖然關鍵,但更關鍵的是學生自己按要求去大量的、持之以恆的練習。可以這樣理解:老師只能給你10%的技能,90%的技能靠自己去體會、練習、鑽研,一門心思的把希望全放到老師身上,那最終必是功虧一簣。
第三,不要迷信某老的聲樂教學內容安排的如何如何好。任何一個學過聲樂的大學生都知道,無非就是:發聲位置和方法、共鳴,咬字……,誰都能給你講一大堆。關鍵要看或要體會這個老師對你的輔導是否對自己有所提升,如果一個學生連這點判斷能力都沒有的話,那就別埋怨老師,反而應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適合學聲樂。
第四,在小班課上,無論老師每節課都是安排開嗓,練聲,練習歌唱,佈置作業,還是針對發聲或共鳴或咬字的單項練習,這都是次要的。因為你會看到同樣的課程安排,學生的輔導效果千差萬別,為啥?自己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如果是一對一的輔導,果真感到沒有效果的話,要麼果斷換老師,要麼果斷放棄學聲樂。雖然武斷,但將來你不會後悔。
總之,學聲樂:要有天賦,要苦練習,要辨老師,要自反思。祝你有真正的進步!
-
6 # 流行聲樂吳老師
個人就是教齡6年的流行聲樂老師,在此談談個人心得。不管任何唱法針對練聲都是極具必要的,在發聲的同時可以讓我們的氣息、聲帶、共鳴都得到訓練。
唱歌本身就是一套肌肉動作,從你呼吸起點的橫膈膜到聲帶振動再到口鼻咽腔傳聲,都脫離不了肌肉的運動,所以練聲就是在樹立肌肉記憶。讓聲帶在不同音高可以保持記憶,在歌曲中就可以自然完成。好比一些少數民族或者大山裡草原上的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將聲音釋放出去的習慣,這樣的習慣可以讓他們在歌曲中有更寬的音域更明亮的嗓音。道理相同我們在練聲的時候也是為了“形成習慣”然後在歌曲中得到運用。
但是這裡要說老師帶學生練聲是要有針對性的,充分理解“A,EI,I,O,U”五個母音所具備的特質,比如聲音通道連線不好的同學可以用U音來磨合真假聲以及發聲通道的連線。嗓音扁上口腔打不開的同學可以用A音來開啟共鳴腔。大白嗓找不到鼻腔共鳴的同學可以用EI音找到鼻腔的位置等等。所以不同的練聲也會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這點尤為重要,把練聲時所講的“表情““氣息”“動作”“感受”,代入到具有相同母音的歌曲的歌詞中,這樣的訓練效果就達到了。
作為學生也要認真的聽老師所講的要點,每條發聲訓練主要針對練習什麼,是關閉是真假聲磨合,是氣息支撐還是共鳴腔的開啟等等。同時老師對於學生也要“對症下藥”,比如對於高喉位的同學還是一味的訓練高喉位的音只會讓學生聲音越來越扁越來越吃力。能具體化到每次要完成什麼作品,相應的去練哪些音,在訓練後第一時間可以代入到歌曲裡。這樣才是最有效的訓練模式。
所以唱歌前練聲是非常有必要的,開嗓的同時訓練聲帶能力,一定要對自己的現狀有認識再去相應的決定什麼練習。
-
7 # 黨外人士
都是騙財的主!學習聲樂不是唱幾首歌和喊喊幾口嗓子那麼簡單。其實,學習聲樂過程很複雜,作為教師首先要教授學生聲樂理念及每首歌曲的思想含意!其實學習聲樂沒那麼簡單,可是有的教師就是整個複雜相來騙取學生,天天練聲不去尋找發聲的位置。尋找正確的發聲的位置才是學習歌唱的手段!也是,我們有相當的聲樂老師的聲樂水平很是低下,自己都唱不了歌還去搞教學,你說她的學生能成才嗎?我們國家及各省市每年畢業的聲樂學生不少於一萬吧?可是能登臺演出的也就一個半個多,很是悲哀!所以我建議沒有百分之八十的聲帶條件大腦不聰明的不要學習聲樂,學了也沒有。因為學習聲樂是需要高智商(反應能力)以及聲帶條件極佳(遺傳爹媽)的人乾的活。
-
8 # 直爽的小饞貓
聲樂,就是一門靠發聲來達到的藝術。當然以發聲為基礎,強調正確發音。所以每節課老師做的就是讓學生練聲,在練聲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開啟口腔,喉嚨的方法,運用氣息的方法,處理控制聲音的方法。這個過程很長,也很枯燥,只有在長期的反覆訓練後,才能獲得正確方法,這就是基本功,當學生撐握了正確的發音方法後,才能運用到唱歌中去,歌唱只是一個輔助教學,把你學到的聲音展示出來的一個途徑,所以,我覺得老師做得很好,用這種方法教出的學生,效果肯定好,唱歌肯定好的。
回覆列表
我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上課步驟就是這樣的。在練聲和學習歌曲過程中,老師會給你指出你的問題所在,每節課後自己都感覺有收穫和進步。我個人感覺學習聲樂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除了要有音樂基礎之外,還一定要有相當多的其他知識的積累,比如文化歷史地理等.還要有靈性,老師在指導的過程中,很多用語都是很抽象的,要靠你自己體會,所以要有相當的悟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