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貪吃的駱駝

    生活包含的把內容很多,我先聊下唐朝的飲食,算是拋轉引玉。

    唐朝的主食

    我們先說唐朝的主食。唐朝的疆域縱橫東西地跨南北,所以主食的種類也非常繁多,常見的有米飯和蒸餅。蒸餅是一種用籠屜蒸制的麵食,製作原料為“面一升,凍豬膏三合”,這種碳水加脂肪的搭配,味道一定很給力。當時唐朝已經收復了西域,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也變得廣泛,從西域傳至中原的“胡餅”在當時也非常受歡迎,白居易的詩中就曾提及“胡麻餅樣學京都”。“湯餅”也是當時較為常見的一種麵食,很多人都把它簡單地認為是麵條,但駱駝認為它應該是揪面片、撥魚、刀削麵、手擀麵這一類麵食的統稱。

    米飯除了我們常見的大米飯,在當時還流行一種“胡麻飯”,據考證它是一種以芝麻和大米為原料做成的食物,芝麻富含油脂,所以這種食物不光味道好吃還比較抗餓,在當時很受歡迎。在當時還有一種特殊的米飯,用的材料是菰米,因為菰米也被稱作雕胡,所以這種米飯也叫做“雕胡飯”,這種食物得之不易,所以屬於高檔飲食,李白詩中就曾說:“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唐朝的副食

    唐代的肉食相對匱乏。牛在當時因為是耕種的主力,所以一直受法律保護,不能吃;豬因為生性腌臢且未經改良,豬肉的異味較重,不好吃;各種禽類因為出肉率不高,且還肩負著產蛋的工作,所以吃的也不多;唐代的各種淡水魚大多分佈在江河湖泊,想吃新鮮的必須住在附近,想吃鹹魚的想想鹽價還是算了,像蝦、螃蟹等海產品也是這個道理,能花得起錢的應該吃得上,但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羊肉最後就成了唐朝肉食界的中流砥柱。

    唐代蔬菜種類相對比較豐富。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不下四十種的可食用蔬菜。佔據主流的主要有菘菜、芥菜、各種蘿蔔、黃瓜、茄子、芹菜、韭菜等,隨著從西域等地引進了一些易栽培,口感好耐儲存的蔬菜後,原來唐代以前的蔬菜慢慢被淘汰,比如古代傳統“五菜”前兩名的葵菜和藿菜。在當時蔬菜因為受季節限制和土地限制,種類雖多但總量卻有限,導致“蒔蔬利於鬻,才青摘已無”。

    唐朝的酒水飲料

    唐代的酒水飲料的種類也有不少。既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酒,也有“玉碗盛來琥珀光”的白酒,還有“荔枝新熟酒冠色”的燒酒,還有西域傳來的“三勒漿”。不過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酒水的釀製和經營都是受到嚴格管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限量的喝到酒,尤其是糧食釀製的白酒,最常喝的以米酒和低度酒(未經過蒸餾濃縮)居多,所以影視作品中各個都是海量。

    飲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唐朝時這種文化隨著陸羽的《茶經》得以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世有人說“言茶必曰唐”。茶在唐代早期更多的是被用來食用或藥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提到李世民喜歡喝一種茶水裡加炒麵、油脂、調料烹製的茶湯,其實現在這種喝法依然存在,在西北地區這種喝法也被稱為“罐罐茶”(這種喝法只是罐罐茶的一種,並不是所有罐罐茶都這樣喝)。隨著發展,茶裡的內容被濃縮為茶葉一種,喝法也變成把茶葉粉碎成茶粉後再飲用,這種飲茶方式在今天的日本仍能見到。

    唐代已經有了蔗糖,所以飲料種類也不少。比較常喝的是加糖的奶製品,如牛羊乳酪和杏仁酪,也有根據各種花果葉製作的飲品,如將扶芳葉、桂花、薺花、桃花、丁香,烏梅等分別糖漬,飲用時用水衝釋。還有用莜麥或青稞蒸熟後,釀製的甜醅。對於不差錢的人來說,選擇會更多,時令的瓜果壓榨成汁,佐以窖藏的寒冰碎屑,飲用起來最是回味無窮。

    時令食品

    唐代的時令飲食也很多樣。立春要吃“春盤”,就是今天春捲的雛形;正月十五要吃“粉果”(不是南方的那種糕點),就是今天元宵的雛形;二月二龍抬頭,則要吃“迎富貴果子"(各種點心);寒食節則要吃一枚雞蛋,在吃之前還要對雞蛋進行鏤刻,和鄰居比過手巧之後,再行食用;端午節自然是吃粽子,不過種類更為豐富;八月十五要吃帶餡的點心(那時候還不叫月餅);重陽節則食各種糕點,飲用菊花酒;冬至時節,自然是一盆水盆羊肉,羊肉價格並不便宜,所以也會多放蘿蔔;過年時則吃"偃月形餛飩”,就是今天的餃子,大戶人家也會吃生魚片。

  • 2 # 副史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強大的王朝之一,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非常繁榮,高度開放的風氣,殷實的物質基礎,兵強馬壯,國泰民安。這個朝代有著太多的燦爛文明。並且風華絢麗,使人嚮往之。可以說唐朝的盛世繼往開來傳承了中華文明。是我們中華歷史上濃妝盛宴的一筆。可以說唐朝在同一歷史時期無論是對周邊國家,乃至於對世界的影響力。還是唐朝的開放的制度開明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國力強大,物產豐饒的程度。都令世界朝拜共同嚮往之。

    1、唐初窮人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難民成災。富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橫行不法。

    2、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窮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人詩詞歌賦悠然自得。上考科舉報效天子。下合理盤剝窮人安撫窮人感受盛世輝煌。

    3、安史之亂。戰亂地不分窮人、富人,流離失所到處逃命,朝不保夕,死傷慘重。非戰亂地。窮人忍飢挨餓,逃避兵役。苛政猛於虎。

    有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為證。富人有良心的憂國憂民。沒心肝的強取豪奪發國難財。

    4、安史之亂後。窮人過著《賣炭翁》的悲慘生活。富人有良心的憂國憂民。沒心肝的兼併土地欺壓窮人掠奪窮人。

    5、唐末窮人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難民成災。富人窮奢極欲為非作歹橫行不法。土匪四起,起義頻繁。投靠藩鎮比比皆是。

  • 3 # X事記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飾在形制、質料、顏色諸方面仍有法規上的尊卑貴賤之別。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初定服飾之制,規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從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種服制。

    其中常服規定赤黃色為帝王專用,自此黃袍成為帝王的象徵。其後,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對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飾區別做出明確規定。大致說來,貴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飾均以錦繡綾羅製成,而庶民百姓只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飾穿著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飾風尚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初唐至盛唐時以褲褶服式為時髦,頭戴襆頭,身穿圓領、右衽、長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長靴或軟皮靴。

    中晚唐時,上層社會的男子服飾又恢復了秦漢時的寬袍長袖,長裙高履,但褲褶服式仍在下層人民中間流行。

    唐代婦女的服飾富麗絢爛,前後多有變化,但基本的服裝有裙、襦、衫、帔幾種樣式。

    唐初女裝因隋之舊,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著曳地長裙,足登弓履或高頭履,即所謂“小頭鞋履窄衣裳”的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的密切,特別是婦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裝的形制趨向暴露和開放。

    唐初上層婦女外出多著,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後,皆用帷帽,帽裙至頸,漸為淺露。武則天時,帷帽全盛。中宗時,已經絕跡。

    開元初,袒胸女裝盛行,靚妝露面,無復遮蔽,士庶競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馬,露髻馳騁,或著男子衣服靴衫,招搖過市。

    到天寶初年,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出現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佔胸前”的開放服式。

    中唐之後,窄袖服裝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是寬袖衣衫,婦女服裝愈來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婦女的發形十分繁多,以梳高髻為美,髮式有云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三角髻、雙環望仙髻、回鶻髻、烏蠻髻等。

    面部化妝也非常繁複,化妝順序大致為敷鉛粉、抹胭脂、塗鴉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面魘、貼花鈿等,其中眉式即有鴛鴦、小山、五嶽、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數種。

    唐代飲食比前代更加豐富多樣,主食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多種雜糧。小麥麵食是最主要的食品,無論貴賤皆食之,以餅類形樣最多,有湯餅、胡餅、蒸餅、煎餅、凡當餅、紅綾餡餅、齎字五色餅等。鏝頭也已會製作,稱為釘坐、餖飣或曼頭,多為祭祀所設。

    主食中還有飠乇(即燒餅)、寒具(即饊子)、餛飩等。副食以蔥、韭、蒜、姜、菠菜、竹筍、杏、梨、棗、瓜、葡萄等蔬果為主。肉食也很常見,尤其是富貴之家,以牛、羊、豬、雞為主,動物的下水、腑臟也開始被烹製成各種美味。蛤蜊、鱖魚、蝦、蟹等魚類產品也都進入飲食之列。調味佐料則有鹽、醋、醬、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飲酒之風甚盛。全國各地名酒甚多,僅京師長安一帶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豐酒、仇家酒、戶縣酒等。城鄉各地酒店、旗亭眾多,釀酒沽酒生意紅火,在京師長安還有胡姬所開酒店,專賣胡酒,成為文人雅游飲宴之所。

    茶成為唐人須臾不可離之之物,自開元初年,飲茶之風風靡全國,各地茶肆林立,煎茶賣之,茶道大行。陸羽所撰《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葉成為進貢、賞賜、饋贈的佳品。品茶、鬥茶成為士人的雅好。“田閭之間,嗜好尤切”[②],勞動人民也已離不開茶。

    唐代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胡食盛行,尤其是開元以後,“貴人御饌,盡供胡食”,成為一時風尚。前述胡餅即是一種胡食,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結果。

    唐代的居住條件因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而差異頗大。皇帝所居宮室最為豪華。唐初,長安的太極宮是皇帝議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

    自貞觀八年(634年)始,唐太宗以為其父李淵清暑為名,於太極宮以東營建新的宮室,初名永安宮,後易名大明宮。

    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李治身患風痺,惡太極宮“湫溼”,對大明宮大加修造,並將政治中心移於此。大明宮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為中軸線,左右兩側各建有若干配殿,氣勢磅礴。

    玄宗即位後,又興建了規模宏大的興慶宮,把宮殿和園林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宮殿樓閣有興慶殿、大同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諸帝在京城內興建了三個宮殿區,時稱“三大內”。

    武則天遷都洛陽後,也大興土木,修建了三陽宮、興泰宮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還興建了九成宮、玉華宮、翠微宮等許多離宮別館。

    唐代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著形式和規模上的規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木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

    但皇室宗親及高官權臣多越製造宅,競為奢侈。安史之亂後,一度大興“木妖”之風,將軍馬造一座中堂,即花費二十餘萬。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無力購買磚瓦,多以茅屋為居,時有火災發生,常有屋漏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發達,以京師長安為中心的陸路交通網,以及由大運河和南方水鄉構成的水路交通網四通八達,同時,驛站制度健全,陸有陸驛,水有水驛,陸驛有車馬,水驛有舟船,為公私行旅和商賈往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唐代養馬業經歷了一個由衰而盛的過程,開元盛時,不僅政府擁有許多官馬,民間私馬數量也相當可觀,馬車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車乘方面的尊卑貴賤十分明顯,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及耕根車、安車、四望車,還有供儀仗之用的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辟惡車等十二屬車。

    皇后有重翟、厭翟、翟車、安車、四望車、金根車六等。

    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車乘。民間馬車則主要用於運輸物資。

    馬車而外,牛車、驢車的使用也比較普遍。肩舁和簷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稱肩輿、軟輿、軟舁等,簷子也叫竹輿、兜籠,均要以肩抬扛。

    婚喪禮俗針對隋末戰亂之後戶口稀少,經濟蕭條的狀況,為增殖人口,發展經濟,唐政府制定了早婚早育的婚姻政策。

    貞觀初年,唐太宗頒佈《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皆得婚娶。開元中又規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為婚姻界限。

    唐代婚禮所須遵守的儀節很多,一般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種,稱為“六禮”。

    納采是男方託人送禮品於女家,表示願意和女家結親。問名是男女雙方交換正式年庚,其中包括生辰八字及各自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榮銜、里居等,俗稱小定。納吉是男方送訂婚禮物於女方,主要是女子本人所用的衣飾。納徵是男方將論婚時所定的財帛錢幣送與女家,又有納幣、下財、大聘等稱呼。請期是男方將擬定的婚期寫在帖上,並備上禮物送與女家,若禮物收下,則表示同意婚期,若不收,則須另擇吉日。親迎是新郎親率鼓樂、儀仗、彩輿等,迎娶新娘以歸。婚姻在總體上表現出奢侈鋪張的特點。

    唐代婚姻大多仍須經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雙方並非唯命是從,任人擺佈,而是有著一定的自主挑選。受六朝遺風影響,注重門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觀念,講究門當戶對。

    同時,在社會開放的大環境下,貞節觀念比較淡簿,離婚再嫁比較平常,一些婦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結情好,有夫之婦另覓新歡者也不乏其人。

    唐代盛行厚葬之風,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勳臣,下至閭閻百姓,無不如此。

    唐代喪制仍遵古禮,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糸思麻五種,稱為五服。

    斬衰在五服中最重,衣服是最粗的麻布製成,不修剪邊沿,使斷處外露。凡兒子及未嫁女為父,妻為夫,重孫為祖父,均須服斬衰,服期三年。

    齊衰之服用粗麻布製做,邊沿修剪整齊。凡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死,均服齊衰,服期五至三月不等。

    大功之服用熟麻布做成。凡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姊妹及已嫁女為伯叔父母、兄弟等,均服大功,服期九月。

    小功之服亦用熟麻布製成,較大功為細。凡為同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等均服之,服期五個月。

    糸思麻在五服中最輕,用細麻布製成。凡為本宗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均服之,服期為三個月。

    在服喪期內,不得釋服舉樂,並須辭去一切官私事務,每日舉哀哭泣。但若公務急需,亦可提前終止服喪,赴官視事,時稱“起復”、“奪情”。

    唐代喪禮往往不即發喪,而是死後入殮,停柩待葬一段時間,主要是等待親屬奔喪和朋友弔唁。待葬時間長短不一,有數日、數月甚或數年的。弔唁時須穿白衫,親屬則視親疏而服五服,祭祀時則多燒紙錢。入葬前,還要占卜葬地吉凶,察看墳地風向水流的形勢,謂之擇吉地,相關葬書多達一百二十多種。在當時的吐蕃、回紇、突厥等少數族政權地區,還有殉葬、火葬、天葬之俗。

    文體娛樂唐代高度繁榮的封建經濟,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關係的發展,共同促成了唐人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戲劇。樂舞而外,唐代戲劇有了很大發展。最著名的三大歌舞戲是大面、拔頭和踏搖娘。它們以故事情節為主,由演員扮演人物,以歌唱、科白和表情動作表演。流行的劇碼有《蘭陵王》、《神白馬》、《鳳歸雲》、《蘇莫遮》等。其他劇種還有參軍戲、傀儡戲等。參軍戲是以科白為主、間有歌舞的話劇,由演員二人表演,一名參軍,一名蒼鶻,表演時一機智,一愚魯,詼諧幽默,妙趣橫生。

    傀儡戲又稱魁壘子,即木偶戲。這種劇種在城鄉各地經常上演,深為廣大人民喜愛。

    雜技。唐代雜技總稱百戲,按形式和技巧的不同可分為擬獸技、馴獸技、繩技、竿技、呈力技、丸劍技、倒立技、幻術等。

    擬獸技以扮演動物作舞為主,如舞龍、舞獅等。馴獸技以馴練動物作舞為主,如舞馬、舞象、馴猴等,唐玄宗時即有舞馬四百蹄,每年中秋節,舞於勤政務本樓下。繩技即走繩,表演者在一根平直的拉在空中的繩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竿技又分頂竿和爬竿兩種,為傳統專案,以表演力量、平衡和空中技巧為主。呈力技以展示力大為表演特色,有扛鼎、舉重等。丸劍技以表演弄丸、跳劍為主,技高者可手接四劍,腳受五丸。倒立技為柔術和硬氣功表演。幻術有吞刀、吐火、燕奴等。

    球類運動。有擊鞠、蹴鞠、踏球等,其中以擊鞠最為盛行。擊鞠又稱擊球、打球,是一種騎在馬上持杖擊球的體育運動。擊鞠最初由吐蕃傳入。

    其打法是在寬廣平整的球場上,參加者分為兩隊進行比賽,球場上設有球門,出場者一人騎一馬,手持一杖,共爭一球,以入門為得籌,以得籌多少定贏輸。

    唐代的宮廷、京都及各大城市均建有馬球場,君臣士庶嗜之若狂,許多婦女也參加了進來,馬球運動高潮迭起,歷久不衰。蹴鞠亦稱踏鞠,是古代的足球運動,在唐代已達到相當水準,除兩隊角逐以分勝負的比賽形式外,還有單人表演賽、兩人對踢賽等,也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

    棋類活動。有圍棋、象棋、彈棋等,當時總稱為“棋戲”,其中以圍棋最盛。唐前期圍棋盤為17道289子,中唐以後發展為19道361子,大大增加了圍棋變化的餘地,與現代圍棋完全吻合。象棋源於先秦時期,在唐代仍處於演變之中,不如圍棋流行,但圍棋、象棋均以比賽智力為主。彈棋在漢魏期間開始流行,主要靠技巧取勝,有一定的比賽規則,有類於現代的康樂棋、檯球遊戲。

    唐代十分流行的體育活動還有拔河、角抵、盪鞦韆、射箭、划船等。唐時稱拔河為/拔河戲”,規模很大,比賽時群噪歌謠,聲振遠近。角抵又稱角力、相撲,即今之摔跤。玄宗時每賜宴均設角抵觀賞,熱鬧非凡。鞦韆,又稱彩索、彩繩,尤為婦女、兒童所喜愛。杜甫詩“萬里鞦韆習俗同”,反映了盪鞦韆的盛行。

    節日風俗唐代節日眾多,活動豐富,氣氛熱烈,將唐人的社會生活點綴得絢麗多姿。

    除夕與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後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為歲末,一為歲首,頗受唐人重視。在唐代,除夕之夜與元旦之晨是連袂齊過的,形成了“守歲”的習俗,即人們從除夕之夜一直歡樂到元旦天明,通霄達旦,徹夜不停。此時,千家萬戶闔家團聚,大設酒席,同時進行歌舞娛樂,還焚燒紙錢,祭祀祖先,並燃放爆竹,闢鬼去邪。當時燃放爆竹是將幹竹子放在火上爆燒,使之清脆作響,故亦稱為爆竿。

    上元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後世稱為元宵節。因上元之夜以觀燈為主,故亦稱為燈節。上元之夜以京師長安最為精彩,各種彩燈爭奇鬥豔,觀燈的人們傾城而出,前呼後擁,人聲鼎沸,場面熱烈。玄宗時為宣揚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節為三個晚上,從正月十四夜起,一連三夜狂歡不止。上元節時,還舉行大量歌舞活動,以踏歌為盛,人們成群結隊,手挽著手,踏地為節,邊歌邊舞,歡樂熱鬧的氣氛,使人如醉似痴。

    寒食節與清明節。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稱“冷節”。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節。由於前後緊連,唐人常將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節日裡除冷食外,上墳掃墓已成風俗,掃墓歸來,要戴柳簪發,謂“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節日裡還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如擊鞠、盪鞦韆、鬥雞等。

    上巳節。夏曆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人們除了修禊,主要是尋春郊遊,進行“踏青”活動。修禊是人們在節日裡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汙垢,以除病去疾,驅邪避怪,並戲水嬉戲,遊玩取樂。踏青是人們相攜來至郊外,尋春賞花,宴飲會友,或促膝談心,或清歌吟唱,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端午節。夏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節日裡,人們除吃粽子、飲雄黃酒、系彩絲、掛香囊外,還舉行龍舟競渡表演和鬥百草活動。鬥百草是比賽誰的花草種類多、品種奇。龍舟競渡尤盛於南方水鄉,比賽時水上萬舟齊發,水浪翻騰,舟子奮力划船,觀眾齊聲吶喊,聲振天地,精彩熱烈。

    七夕節。夏曆七月七日為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人們擺設花果酒脯之類的祭品,輕奏琴絃,對天乞祈。婦女們則以穿針引線的方式向織女乞巧,希望有一雙像織女那樣的巧手。唐人林傑《乞巧》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手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中秋節。夏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唐人於此夜有賞月習俗,尤其被文人學士所熱衷。白居易有詩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賞月時還多兼備酒宴和管絃,對月飲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調清雅。

    重陽節。夏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節日裡人們舉行登高活動,飲菊花酒,佩茱萸袋,還賦詩興致,寄託情懷。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向高處攀登者即為登高,以登山為主,兼之登城、登臺、登塔、登樓等等。人們往往藉此言情詠志,內容健康高雅。

  • 4 # 葉澄談歷史

    說到唐朝還是小編非常向往的一個朝代,因為當時的唐朝人們生活雍容華貴,生活的非常富裕,唐朝的經濟在當時也是達到了極盛。唐朝的人們也是過著安逸,祥和樂觀的生活。當時的人們也大多都是肥胖。不過,在唐朝,人們以肥為美,以肥為貴。越肥就是越美的表現,並不像現在的人們追求苗條。那麼,唐朝人為什麼以肥為美呢?具體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人的“以胖為美”,不是今日所說的胖,而是一種富態的豐腴,體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間。從唐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中,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女性體態豐腴,但無臃腫的感覺。

    “胖”並不是有唐一代始終的審美取向的。這裡有一個誤區,正如大多數人懷念的唐代其實也就是初唐的“貞觀之治”到盛唐的“開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去懷念藩鎮割據的晚唐一樣,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也僅是盛唐時期才有的,其餘的三個階段(初、中、晚)基本還是以清瘦為美的。

    那盛唐的人為什麼會認為這樣的一種形態是美的呢?以至於流行這樣一種審美?

    隋唐的統治集團來自漢化了的鮮卑人,也就是關隴集團,承襲北魏—西魏—北周一線。鮮卑人屬於北方少數民族,也就是“五胡亂華”中的一大主力。

    從東漢末年到隋再次統一中國,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地區一直處於漢人和胡人雜居狀態,胡人歸化漢人,與漢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發生在胡人的統治階層,後者主要是貧苦百姓,但歷史主流還是漢化。但是這一趨勢在西魏發生地很微妙,北魏的滅亡就是胡人對漢化的反撲,所以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國之初,實行了胡化——對鮮卑人部落、血緣和風俗的再強化。於是,來自於鮮卑人的唐代統治集團,在審美上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遊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風俗和審美上與中原的漢人有很多不同,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女性以健壯為美,因為與遊牧民族的生活相適應的是剽悍、健碩的體魄。

    此外,雖然唐朝李氏自託是道教李耳後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極大地推崇和發展,尤其是在武則天時期,這個從龍門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數量和規模就可見一斑。佛教中的菩薩造像,都是豐肥而有富態,形體柔美,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互為表裡,也對唐代婦女的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大影響。

    當然,緊靠國家的宣傳和倡導還不行,要有物質基礎。

    雖然民眾富足程度遜於宋代,唐朝國力強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暫,並且隋煬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歡大興土木,對百姓民生的恢復很不利。所以唐朝建立後,不得不像漢代一樣,減輕百姓的負擔,以期國家復原。所以,才會有其後盛唐這樣的局面,那時的人才能有豐富充足的物質條件。也因此,儘管此時的統治階層提倡“以胖為美”卻不至於被後世扣上瘦了天下,肥了自己的自私行為。

    那麼唐代的飲食是否真的有別於前代呢?雖然中國史書重政治輕社會、重英雄輕百姓,官方記載中,並沒有太多對食材的記載,但還是有些隻言片語透露出了變化。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就是飲食上的胡化。王讜在《唐語林》(卷一)中記載了唐肅宗做太子時侍膳的情形,提到肅宗用刀割羊肉,這明顯是胡人的作風。相對於中原漢人的麵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這種飲食結構上的變化,也是“以胖為美”的一個物質基礎。

    社會風尚的鼓勵和飲食的支援,的確可以人無憂無慮地長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長不胖的體質,這些都是無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為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戰亂和基因。

    從漢末到唐初,中國經歷了近400年的戰亂,人口由東漢末期的近6000萬,經過漢末動亂和三國征伐,到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人口才恢復到約3500萬,到隋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才又恢復到了4500萬,是“魏晉以來數百年間中國古代國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戶的最高額”。但是唐經過隋煬帝的大興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際的戰亂,唐初人口只有1235萬。由此可見,這一時期華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顯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災人禍,在戰亂年代戰爭傷亡是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出現屠城的現象時,但是更嚴重的是戰亂帶來的對生活和生產秩序的破壞,使百姓無法較快恢復生產,由此帶來的逃難和饑荒也是不可忽視原因。

    其實還有更深刻的影響,“近期的研究發現,個體間約40%~70%體重指數(BMI,常用於定義和評估肥胖)差異都被歸因於遺傳因素。”眾所周知,基因是要遺傳的,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那麼長的戰亂中,胖子基因相較於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儲存和流傳,也就是說,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佔得比例要遠高於正常年代,人們更容易長胖,也更渴望長胖。

    然而,為什麼物質豐裕程度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沒有“以胖為美”的觀念呢?不能說宋代沒有很多胖人,但是從宋代流傳下來的名仕書畫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沒有那麼奔放的服飾和形態。究其原因,宋朝時刻處於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風險下,百姓憂慮,充滿危機意識。

    “胖不胖”或許還真與心態有關,中國也有個成語——心寬體胖。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百姓在經歷的數百年的動盪後,普遍安居樂業,民眾心態樂觀開放。

    唐代人之所以會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或許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這也是其他朝代無法複製的原因。這裡既有統治階層獨特示範作用,也有賴以產生的物質和心理條件,更有深層次的基因緣由,才形成了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審美取向。

  • 5 # 品酒師YuXianSheng

    唐代是歷史上最強盛的大朝代之一,唐末時期由於黃巢之亂和藩鎮戰役,導致適合經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時期的水平,普通百姓身穿身穿麻衣,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王宮權貴則衣食無憂,位高權重。

  • 6 # 鈺文話歷史

    唐朝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呢?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中,最為強盛的一個朝代。安史之亂之前,是盛唐時期,國家富強,人民富足,所以,盛唐時期,唐朝百姓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儼然一副國泰民安的盛況。

    盛唐時期,人民富足,所以,各色各樣的風俗人情都有,比如,有一種“潑寒胡戲”的就是有些類似於冬天裡的冰桶挑戰,很多健壯的成年男子赤身裸體,戴著面具,在奇怪的音樂聲裡,相互潑水。

    唐朝上層貴族的飲食豐富,他們對食物的做法在如今看來很奇特,但是,在當時,是很流行的做法。如,《太平廣記》裡寫的做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吃雞吃羊都如此講究,當然是貴族才會這麼講究。當然,百姓吃不起這麼大福的食物,但是,一些粗茶淡飯還是很講究的,比如,唐朝百姓喝茶,要在裡面放鹽姜,當時他們認為可以對身體有益,這是養生的好法子;再比如,唐朝百姓愛吃蒜,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蒜,吃魚吃肉要伴蒜,甚至吃素也要伴蒜。普遍來說,茶和酒已經是唐朝許多階層都流行的兩種飲品,如著名的詩人李白就特別喜歡飲酒,很多詩都是酒後有感而發。

    唐朝百姓的服裝大都是用絲綢做的,因為唐朝富強,所以這不僅是貴族,平民百姓也穿的起用絲綢做的衣服。正所謂有“”中國居民無論貴賤,無論冬夏,都穿絲綢。”的說法。但是,唐朝女子喜歡將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梳子插在頭髮上,而男子喜歡帶帽子一樣的圍巾。

    唐朝百姓生活多姿多彩,更多的生活景象不是用幾百字可以說清楚的。

  • 7 # 東風閣紫門紫英

    如果要談到生活,就必須對唐代社會做一個相對全面的剖析。

    1、政治方面

    唐代沿襲隋朝的科舉制,開創了科舉取士的風潮。只要不是商人及其子弟、奴婢、雜戶、婦女及其子弟,都可以成為應試者參加科舉考試。對比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壟斷來講,唐代的取士制度和社會風氣改善了非常多,甚至有人能不拘禁令參加科舉考試,比如唐懿宗鹹通六年(865),進士常修,為鹽商子,其座主是李公蔚。因此民間讀書的氛圍也愈加濃厚。

    2、經濟方面

    唐朝的對外貿易向西域各國及少數民族政權開放,主要包括朝貢貿易、互市和民間貿易。

    民間貿易比如街市上的商販,當時的長安、洛陽是貿易中心地區,大量來自波斯、大食的胡商在這裡做生意,有在街上賣胡餅的,也有開珠寶店的。《太平廣記》中這樣的記載比比皆是。

    3、文化方面

    唐代崇尚音樂的風氣十分盛行,《舊唐書 音樂志》就有“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的記載。隨著使臣、外來商人、及胡人的遷入,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的歌舞表演。公孫大娘舞劍圖就是其中的典型。

    4、社會生活方面

    “民以食為天”的社會需求在唐朝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由於經濟的繁榮,唐代的飲食也逐漸豐富起來。

    比如有一種胡人吃食叫畢羅,畢羅的做法跟現在的八寶飯有點類似,把米飯與肉類、蔬菜混合攪拌煮成的飯食。朱元璋曾經最懷念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做法跟畢羅也是一脈相承。

    還有葡萄酒,葡萄酒自唐太宗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原,街市上的酒肆都有賣。

    唐代婦女的衣著服飾也漸漸從“全身障蔽”演變為“漸為淺露”。中國自先秦胡服騎射以來,到唐朝,胡服的普遍程度成為了一個高峰。女性的服飾呈現出奇特華美、繁盛開放的景象,這同時也代表著唐代社會開放的風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醫院看婦科,遇到男醫生,你會拒診嗎?在醫生眼裡,真的沒有男女之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