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鷹書畫

    山水畫在中國畫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物件,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和變遷,凝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精髓。中國山水畫有別於西方繪畫藝術,其審美特徵鮮明,追求意境和氣韻,一幅好的山水畫作品,必定能夠做到情景交融、引人入勝、意境深遠,讓人欣賞起來回味無窮。

    一是主題要明確

    一幅畫的意境如何,取決於它的主題是否明確,即創作者透過作品來表達的情感思想。正所謂茶有茶香,畫亦有畫香。中國的山水畫經過歷代進步與發展,主題各有特色,或寄情于山水,傳遞家國情懷,或以山水比德,或觀照生活,或描繪現代主旋律,無一不是有靈魂的時代佳作。

    二是佈局要合理

    山水畫的“魂”要以“形”來支撐,即構圖章法。中國山水畫對構圖章法極為講究,雖是創造性的藝術,卻也是有章可循的:賓主相宜、虛實結合、疏密有致、繁簡適當,既要滿足創作者的不同需求,又能豐富山水畫的表現方式,使作品更具韻味和感染力,呈現出更完美的藝術效果。

    三是內涵要豐富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就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作為詩畫意境結合的表達,其中對他人的評價“詩畫本一律”,更是體現了文學和繪畫密不可分的思想,繪畫把文學作品內容襯托出來,使其更加生動形象,二者相得益彰。

    意境的表現即是人心的表達,以心下筆、以心入境,以心抒情,只有獲得足夠的人生積澱,加以內心的情感梳理和思考感悟,再運用各種營造意境的技巧,如此才能持續創作出有“香氣”的作品。

    以上為個人不成熟的觀點,請各位師友批評指正,不妥之處,多多包涵!

  • 2 # 淳道書畫藝術

    山水畫自東晉的顧愷之、南朝宋的宗炳、王微等幾位有畫論傳世的畫家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南北朝、隋唐,時山水畫獨立成為畫科,逐步成為了中國畫中主流畫科,兩宋時期是山水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應說也是傳統山水畫藝術的巔峰時期。

    注重寫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寫實主義精神,於兩宋時期被普遍採用。不論民間畫工,宮廷畫師,或精通藝事的文人官員,對此都奉行不悖,使得這個時期的作品具備了一種顯而易見的時代風格。最為突出的特徵是山水畫的造境源於對自然造化的深入理解,緊緊圍繞自然山川這個本體進行創作。在這種造境理念主導下,兩宋山水畫家創作出的時代風格特徵均以師造化、重丘壑、尚氣勢,將強調丘壑的情節性與可讀性,作為山水畫造境的時代審美趨向。對自然山水內在精神的描寫,是兩宋藝術審美主要的方向定位。

    五代 關仝·秋山晚翠圖 絹本設色 140.5×57.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全景式”的構圖方式與意境營造

    北宋時,山水畫空間佈局的處理,大多數構圖都是“層巒疊翠遙相望”的“遠映”的空間處置,郭熙據此總結出“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立意定景”的“全景式”構圖方式,這種章法幾乎成為那時取得視覺上和諧一致的標準模式。“全景式”大幅縱向的山水形式,一般主要適應於宮廷和寺院,以及較為寬敞的殿堂和庭院當中,這種構圖方式最顯著的特點,便是縱向的取景形式。具體要求景物大而全,囊括天地,包羅永珍,從而表現崇山峻嶺的雄偉與高大。構景佈勢往往在畫面的中心位置突出巍峨聳立的主峰,以壓頂之勢矗立在眼前。圍繞這個主峰,後有遠山,前有河流,兩岸有較為低矮的山巒、叢樹,近處坡岸有房屋、百姓……這幾乎就是五代和北宋早期的作品最經典的程式化樣式。例如:荊浩的作品《匡廬圖》,關仝的作品《關山行旅圖》,范寬的作品《溪山行旅圖》等。這些經典的構圖方式所體現出的審美感受多是雄渾、整肅、凝重、平正、嚴謹、深厚等藝術審美要素。

    這些審美要素,正是那個時代的畫家對山川自然之本體、主觀精神最真實的藝術感受。“畫不貴似,而貴於真”;“度物象而取其真”;“制度時因,搜妙創真”。這些理論是荊浩在《筆法記》當中,就關於如何把握山水自然內在本體精神而提出的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荊浩這種所謂的“真”落實到山水畫的造境上,則是要超越事物的表面,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是所謂的“圖真”。進一步來講就是作者透過自己的性情、心智,撲捉最動人、最能體現物象性情、內質和外形相結合的真實特徵。

    五代 後梁·荊浩 匡廬圖 185.8×106.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平遠、橫向的構圖方式與意境營造

    北宋初期的李成是開啟橫向構圖的先河,在他之前多是體現崇山峻嶺的雄偉和高大,主要是縱向立式的構圖方式。李成出身貴族世家,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由於環境和教養不同,使他的審美大有區別於出身平民的關仝和范寬。他的感情細膩而敏銳,儒學經義賦予他溫和幽雅的品味。於是,李成在他的筆下放棄了關、範的沉厚肅穆的高山巨峰,成為寒林平野、古道西風般的賦情格調。李成喜歡並且善作平遠山水,這也正是他的審美理想追求和情感的寄託。

    到了北宋後期在郭熙的倡導下,繼承和發展了李成這種橫向平遠的構圖形式,繼而使後來的王詵又把這種風格在貴族士大夫當中廣為傳播,並且成為他們普遍喜愛的繪畫風格。例如,李成的《茂林遠岫圖》、《寒林平野圖》,郭熙的《窠石平遠圖》、《樹色平遠圖》,王詵的《魚村小雪圖》、《江山疊嶂圖》,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蕭湘圖》等。

    這些典型作品形式體現的視覺感受使人心境平和,輕鬆愜意,自由自在,無所拘束。這與北宋早期的那種高大雄渾、寬博整肅的心理感受,以及透視上體現出的高遠、深遠的視覺效果形成鮮明的對比,也與莊子追求的精神自由、逍遙遊天的精神狀態相吻合。這種主觀的表現有著深遠的影響,為後來的文人畫的基調奠定了基礎。對於這種平遠式的構圖形式,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一套新的三遠法:“闊遠、迷遠、幽遠”,這是對平遠構圖形式更加細緻的劃分,也暗示著山水畫朝著詩意化的方向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南宋·米友仁 雲山圖 紙本墨色 27.6×57cm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三、紀遊組合式以手卷形制為主的構圖方式與意境營造

    隨著平遠橫向的山水畫形制出現,山水畫形式繼續向著更加寬泛、自由化的方向發展。題材出現了專題性的細緻化,諸如紀遊、雅集、送行、隱逸、漁夫等專題化的創作,以及對四季、朝暮時間變化的細緻化的表現;並且打破時間、空間的侷限性,將不同場合的峰巒、巖壁、平坡、土丘、水域、松柏、叢林、樓閣、茅舍、竹篁、籬笆等不同景物組合在同一個平面上,橫鋪開來,極盡可居、可遊、可行、可望的丘壑情節變化,彼此之間“安排有序,起伏自由,開合有度。確有一種開闊胸次,與造化爭奇的氣象。”它與縱向“全景式”的屏風、壁畫、掛軸等靜態的形式相比更多了一分想象的時空;而與平遠橫向的樣式相比顯得更為蕭散輕鬆,自由隨意。

    例如,二米父子所作的煙雲山水,多是紀遊式的。每遊玩山林,多居期間,擇山明水秀之處,以眼觀心照,記憶於心。日後隨心所記,運心於手,復記其真。特別是喬仲常的《赤壁賦》;米芾的《瀟湘奇觀圖》,以及傳說中以雅集題材著名的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為代表的作品,即是一種以詩文內容為底本的紀遊山水。

    把詩中描述的各種現場遊賞時不同時空的場景組合在一幅統一的畫面上,把各個不同角度此時和彼時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不同景象作為營造畫面的豐富資源,這種打破時空侷限的造境方式,與現實時空拉開距離的歸納、重組,是為了使主題情調得以更加突出,體現了畫家與現實自然之間的一種心理狀態。

    宋·文同 晚靄橫捲圖 紙本墨色 30.2×216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四、特寫邊角式的山水構圖方式意境營造

    相對於北宋那種莊嚴肅穆的“全景式”山水,南宋的邊角山水則更多是寄情於江南景物的片段細節,境域的視覺表現相應地小中見大,以少喻多。南宋這種邊角山水畫形式的形成和確立過程,一方面是北宋小景山水畫造型方式的進一步深入歸納和提煉;另一方面,隨著北宋畫院南遷,像李唐這樣具有影響的畫家也隨之移居江南一帶,自然“受到江南‘殘存於浙江一帶’的唐代逸格水墨的‘流風遺韻’的影響”。

    以李唐《清溪漁隱圖》為代表的晚期作品,則是相對純粹形成於南宋中後期山水畫的主流風格。隨後的馬遠和夏圭出現的構圖方式則完全脫胎於此。他們將李唐創立的典型“特寫式”的邊角山水畫形式,大斧劈的粗筆水墨語言推到巔峰,發揮到極致。乃至於成為南宋山水畫的主體風格,而且是在整個山水畫變革當中具有標誌性的又一個里程碑。這種圖式對景物剪裁極為精練,尤其善於區域性刻畫來表現整體,善於採用大片留白的手法來表現水霧迷濛的景象。這種形式看似筆墨不多,卻融詩意於畫境之中;看似輕描淡寫,意境卻非常幽遠。

    兩宋山水畫畫境的營造由原來莊重嚴肅的大山水之“真”,逐漸轉化為趨於心中意象的玄、幽、迷等神秘之境的撲捉;從開始的師造化、重丘壑、尚氣韻,純理性化客觀真實的描寫,到後來出現了山水造境不全然反映客觀真實,而更多是自我內心本質趣味的描寫。換而言之,文人畫家詩意性物化促使藝術家自發地運用自然景物來表現寓寄心中的意象。尤其在文人畫論興盛的影響下,這種趨向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無論是雄偉高大的崇山峻嶺,大山、大水、“全景式”山水,還是幽雅、秀逸,平遠的橫式山水;以及蕭散、輕鬆,自由、隨意的紀遊組合山水;或者詩情、逸韻的南宋“特寫式”邊角山水,所有這一切不同形式,無不都是在宋人格法森嚴的理性思想下對“真境”的追求,都是面對山川自然“以形媚道”、“暢神”的藝術語言的表達手段,是宋人在理解和把握對山川自然本體精神的體現。

    淳道字畫網 曲春林山水畫作品《久住寒山凡幾秋》

  • 3 # 亮劍2370

    意境嗎?就是你欣賞一幅山水圖時,所感受到的猶如身臨其境美,比如春圖,你彷彿看到春暖花開的景像,夏畫可感受到青山上的流水,綠蔭下的涼爽,秋景你可體會到,葉紅草黃天高雲淡風清日麗的氣氛,冬色可體會到黑白分明,素裹群山,寒風刺骨,蔥嶺皚雪,樹木蕭條,這就是意境,你還得會欣賞。謝邀請。

  • 4 # 聚擊手

    無論山水還是花鳥或是人物動物,國畫的題材不同,表現的意義也有不同,物件不同,所傳達的意思也有不同,有些已經形成定式。比如松鶴、獅虎、鴛鴦、鷹隼、松柏、牡丹、菊花、蘭花……都有已經成為華人共識的內涵寓意。

    就國畫山水而言,畫面的意境應該是由整體構圖、構成元素、筆法墨法、型體特色等因素共同營造的。意境這東西,跟畫家作畫時的心情和經歷有關,作為旁觀者想具體用語言描述還是有些難度的。

    一般對一幅畫的優劣進行評判,綜合很多直觀的東西更加有說服力。比如筆上功夫,內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好壞,一筆線條落到紙上,是輕飄還是靈動,是遲滯還是沉穩,是準確還是含糊,畫者的筆上功夫一目瞭然,一般都不會有異議。墨法也是如此,落到紙上優劣立判。構圖優劣取決於畫者的整體審美修養和觀者的審美理解能力,往往會有一定歧義,但是也只限於比較優秀的作品,那些不入流的構圖作品很難被納入討論範圍。

    在筆法墨法構圖造型能力都沒有問題的前提下,所謂意境的表現就要看畫家的綜合修養了。除了那些練習作品和應酬之作外,畫家在精心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就如同詩人創作詩文一樣,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抒發胸意。這種用心創作的作品,才真正談得上有意境,才值得去探討。至於對其中意境的理解,除了畫家本人,或是對其身臨其境的知己,其他人真的是很難完整解釋,只能結合畫面的構圖和組成元素、畫家的創作背景以及畫家的相關經歷去綜合分析理解。欣賞一幅優秀的作品,也更多的是學習畫家的表現技法,如果對其中的意境過於執著,就有點過了。

  • 5 # 潘工工作室

    古人云:"作山水畫,當以筆取氣得其陽剛之美;以墨取韻得其陰柔之美。""意貴乎遠,不靜不遠;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遊故靜。"

  • 6 # 班子愛思

    意境它是一種人景互動,能推動人們或啟發人們產生聯想,讓大多數人能感受到愉悅情感或悲或傷,它是有深刻的生活歷練和思想在畫面上的表現。

  • 7 # 漢石網路

    是畫者對外物世界感官的表達,是理想與情懷的寄託。畫者一般都是都是透過畫中有物之境表現無我之心,忘我之情。清明上河圖寫汴梁繁華實際張擇端寄託王朝的隱憂。洛神賦圖表面展現洛河上與女神的奇遇,實際是對曹植與甄宓愛情的謳歌。

  • 8 # 金民千祥雲集

    謝謝邀請!試說一下本人的淺顯認知,請方家和朋友們批評指正。對於中國畫來說,不論哪一科那一類,亦不論是粗筆(即指寫意、潑墨、潑彩)還是細(即指工筆),都是在有感而發地“寫意”,和文學作品一樣,即是作者要抒發、要表達自己的什麼思想或感受,進而感染、有益於觀眾,這也是作畫的主要目的之一,山水畫也不例外,山水的“意境”也包括其中,所謂意境,古人貴有“詩意、文意、可居、可遊、可隱逸”等等,唐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含此意,“煙雲供養、臥遊山川、觸景生情、流連忘返”等等也是指意境而言。總之,意境就是指一幅山水畫能感染觀眾的內含的思想、情感、神韻,使觀眾產生和作者共鳴的藝術魅力,進而達到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再進而引申到熱愛祖國的情懷,也就是唐代張顏遠所說的“成教化、助人倫”的繪畫的功用和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該如何釋懷這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