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次笑點工作室
-
2 # 公子趙小昭
春秋時期,楚華人伍子胥因父親被誣“謀反”,全家人被楚平王殺害,獨有自己外出打獵逃過大難。伍子胥走投無路,欲過昭關到吳國去,此時昭關張貼伍子胥像,懸賞緝拿。伍子胥又急又愁,一夜之間鬚髮全白了,面目全非,結果混過了關口,來到吳國都城蘇州,這時已身無分文,只好吹奏隨身攜帶的長簫,藉以乞討過活。
乞討中,恰遇吳國公子姬光,見伍子胥相貌不凡,口才出眾,就領進宮中委以重任。姬光繼位後,是為吳國闔閭,伍子胥帶領吳兵打敗楚國,鞭屍楚平王報了大仇。
後來,蘇州一帶的花子,因伍子胥在這裡要過飯,就尊稱伍子胥為乞丐頭。 清代的友石子有《京都新竹枝詞》寫社會的貧富不均,有錢人把錢財萬貫化成灰燼,而路旁的乞丐空腹在啼飢號寒.這種景象在舊北京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錢財萬貫奉菩提,火化成灰尚信迷;盍乞一文略施捨,路旁飢婦抱兒啼。乞丐,亦稱“乞兒”、“乞棍”、“乞婆”、“花子”、“叫花子”,是以乞討求食為生的一個特殊群體,這一行可以說自古有之。
到了清代時,對乞丐的管理實現了制度化,同時也承認了乞丐的職業化。將乞丐編人地方保甲組織,選立丐頭為管束之人,查造丐戶牌冊。
各縣有管理乞丐的丐頭,丐頭也是乞丐,但他是官方指定的保甲長。人選由棲止地段的民戶保長推薦,也可由管轄地段的衙役指定.乞丐的保甲冊牌名為“丐頭迴圈冊”,列有丐頭姓名及管理乞丐人數、年齡、籍貫、體貌特徵和棲身之所.冊上還註明各坊乞丐只許在哪些範圍內行乞,不許硬索強討,並不得走出指定行乞範圍,到別處滋事。另外冊上還規定對乞丐的“考核辦法”,有無為匪為盜者,丐頭必須責令稽查,隨時向政府管理人員稟報,如果某丐有不法行為,立即提丐頭責問。對於外來新丐,各坊不得容留,丐頭必須報官,官方發口糧送回原籍。丐頭迴圈冊還須每月月終送縣倒換。對於少壯乞丐,問明籍貫,報官送回原籍,強迫他們勞動就業。另外,專門設立棲流所,安置老幼殘病的乞丐,嚴格禁止散處。
為了消除無業遊民,晚清政府一方面採取傳統賑撫政策,發放“恩賞米石”,收養老弱病殘,設立粥廠,收留災荒與戰爭性無業遊民;另一方面,政府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振興實業”的口號下推廣“工藝局”,“收養貧民,教以工藝”,為乞丐流民創造自食其力的條件。 進人民國,丐幫中還出現過自發的“乞丐互助會”組織,群丐選出會長,多次到商會請願,要求商會通知各商家把施捨零錢數目增加一倍。商會表示無法推行,並提出可以介紹“乞丐團”的成員去粥廠喝粥;
從具體的歷史過程上看,丐幫的形成大體應在兩宋時期。箇中緣由主要是宋代發達的商品經濟、繁榮興旺的城市經濟、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以及在這諸多因素互動作用下各種社團、群體的大量湧現。丐幫作為一種社會群體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
近期社會史研究向我們揭示:兩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時期。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達,特別是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城市生活的大眾化,促進了城市生活與相關社會活動的群體化。宋代的行會、結社由是大興,種類之繁,名目之眾,真是蔚為可觀。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中,尤其是通都大邑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最典型的就是馮夢龍的《三言二拍》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節的記載;
該篇載: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襲了七代的丐幫幫主——“團頭金老大”。他管轄著杭州金城的乞丐,收他們的例錢,給眾丐的生活相應的照料,“金團頭”儼然族長、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當的權威,藉著眾多乞丐的供奉,他掙了個“廒多積粟”、“囊有餘錢”的殷實家境,以至“放債使婢”,雖不是城中首富,也是數得著的富家了。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歷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歷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發展於元、明時期,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
丐幫之大量湧現,並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那是清中後期以至近代的事了。清中時以後,丐幫見諸文獻記載者,在在可見。其名目之多,內容之廣,遠在其他幫會組織之上。綜觀各類文獻所載,可知當時丐幫因地而異,而且多與黑道有染。例如湖北的“羅筐會”,江西的“邊錢會”,江西、福建、浙江三省交界地方的“花子會”、“食巴會”等等都是那時典型的丐幫。
丐幫是乞丐的社會組合形成,它是以乞丐為主要成員,以特定的行為規範、組織原則,活動方式為紐帶組合起來的一種社會群體或組織。就總體特徵而言,各類丐幫組織是大體同一的,僅有地域差異、稱謂差異。然而,我們如果細加分辨,就不難發現,其實丐幫組織並非完全相同,雖然這種組織的構成人員都是乞丐,但由於組織方式、活動目標、行為規範的不同,使丐幫組織內部又分為不同的類別。
1、民間型丐幫
這是乞丐出於生活的需要,在長期同質活動的基礎上,以首屬關係為核心而自然形成的。民間型丐幫的成員以情感和類親屬關係為紐帶展開密切的互動交往,丐幫內部的結構較為鬆散,群體活動的維持以約定俗成的習慣為依據,沒有嚴格的、成文的組織規章制度,它是一種典型的初級群體。民間型丐幫常見於清末民初之際,它們因地而異,名目眾多。
2、官辦丐幫或半官半民型丐幫
這種丐幫是由官府出面組織,或者由官府間接支援,透過提供一定的經費、活動場所和某些特許權利,以瘸老病瞎等殘疾乞丐為主體的丐幫組織。這類丐幫一般有固定的場所,丐幫頭目兼具官方和民間雙重身份,其組織結構較嚴密。組織形式以類等級制度和類親屬班輩制度為主,其組織目的以維繫乞丐的生計為主要追求。
官辦丐幫或半官半民丐幫,嚴格說來,並不是乞丐的社會群體,而應視為官府對乞丐中之一部分人實行收容、管理、養濟、控制的一種方式,在這種型別的組織中,作為組織的成員——乞丐是沒有任何權利可言的,幫內的事務與活動的安排等等,全然與他們無關。
3、社團型丐幫
這種型別的丐幫實際上是一種民間會社或會黨,大抵由民間豪強所建立,成員以乞丐為主,兼有流民、盜竊、搶劫分子,其活動是假行乞之名以行盜竊搶劫之實,帶有明顯的反社會色彩,其群體內部組織嚴密,是一種具有明確政治訴求的民眾社團組織,主要盛行清代的中後期。
各類丐幫雖然都有種種幫規、準則、條令、禁忌等行為規範,這種規範用以強化幫內群體成員的和睦穩定,禁止其成員的偷竊、搶劫等越軌行為,以及有關行乞地域、方式的明確規定。不論這些規範的內容如何、繁簡程度如何,它們都是約定俗成的,口耳相傳的,並以某種非下式的方式在丐幫內部實行。在實施的過程中,各類規範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條款的可塑性較大。這也迥異於正規組織的制度規章,正式組織的制度遠較此正式、嚴格。
①富埒王侯的生活
丐幫是一種自發的初級社會群體,其首領的產生也有其獨特方式,早期丐幫的首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今天已難詳知,清末民初的丐首,據學者的研究,其產生方式不外以下三種:
其一,乞丐們自己選拔推出來。
這類丐首大多是身強力壯、財力過人的強人,或者是流氓惡棍,行事蠻橫無理者,他們以材力、聲威、惡勢力震懾了眾丐,從而為眾丐所服膺,被推為丐首。
其二,破落的世家子弟。
有些達官顯宦、鉅商富賈其興家時顯赫一時,其後子弟一代不如一代,終至家道敗落,有些破落的世家子弟有紈絝之氣而身無長技,最後也不得不淪落為乞丐者流。由於他們很有些吃喝嫖賭外加燒大煙的本領,靠著舊日的中上層社會關係,又多少有點文化。使他們順理成章地成為乞丐者流的“精英”分子,甚至丐中“豪傑”,乞丐樂得利用其勢力,擁戴這些“精英”執掌丐幫權柄。
其三,世襲者。
在官辦丐幫中,丐頭多是世襲者,如乞丐處之“團頭”,卑田院之“頭牌”,養濟院之“院長”、“甲頭老闆”等等多系前任丐頭的兒孫或由其指定的繼承人,這種丐頭往往一半是乞丐身份,一半是官府身份,擁有更大的權利。
作為丐幫的頭領,丐頭雖然也脫不了乞丐的身份。但是,他們實際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卻遠非普通人所能比,更不用說乞丐了。他們有妻有妾,生活豐足,雖名為丐首而富於平民。他們個人生活闊綽,常有朝歌弦舞之樂,每逢年節以及個人壽慶婚吊,其舉事用度之排,不僅超過普通民眾,而且可與富戶商賈比肩。例如廣州丐幫——關帝廳人馬的丐首陳起鳳就是這樣的。陳起鳳的個人生活,在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相當豪闊的,他住在華林寺的一間精舍時,有幾房妻妾,分住在附近的民房,他經常穿著紗綢衫褲,佩上金錶金鍊,褲頭掛上了許多古玉,手執長煙筒,有時要登門向人道賀時,則另有長袍馬褂,儼然闊商富戶。當冬天到來的時候,陳起鳳嗜愛狗肉,經常率其門人到河南隔山一帶,大吃香肉(在廣州,狗肉一名香肉),食必盡一大肥犬,並邀當地眾“賢達”而有同嗜者大醉而歸。
清人彭岵孫在《帝京十二詠》中專門有一首《丐詩》,描寫丐頭的生活,其詩云:
賢達且乞食,況彼飢寒天。
淮陰非漂母,餒殆城南隅。
所嗟京北瞎,猖厥容此徒。
其魁擁鉅萬,抱妾衣璣珠。
不逞亡賴兒,百十行與俱。
詣市任頤指,攫取蔑敢呼。
沿卷有風母,叩頭牽人襦。
不避司隸仗,反罵司閽奴。
道逢謹趨讓,諸公正當途。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一個丐頭的囂張面目。你看他坐擁百萬錢財,鮮衣華服,擁妻抱妾,倚香偎翠,簡直如王室侯門中人一般。再看他出門,帶上十上百個無賴光棍,倒像官府衙門行巡一般,浩浩蕩蕩,煞有介事。即使遇到官府中人,假如被他們惦量出了底細,丐頭就買你的賬,至於那些看守門戶之類的僕役,更放不進他們眼裡,潑口便罵,倒像是轟狗一般。所以這幫人一上街,路人便像撞看了喪門星、吊睛亮一般,躲避唯恐不及,其恣肆跋扈,一至於此!
②無賴魁首、宗法家長
丐頭的這種富比公侯的個人生活,得益於其在丐幫中的特權地位,源自於他對丐幫之眾多成員的壓榨與盤剝。乞丐是一群赤貧無靠的人,但丐頭的位置卻是大有肥水可賺的。丐頭統轄一群乞丐,他本人一般是不必親自沿街行乞的。其個人收入除了照例向幫內眾丐收取定額之外,更主要的是向勢力範圍內的店家鋪主住戶分攤年節例錢,就像一方的裡甲保長一樣,挨戶抽稅,以換得其“照顧”,即屆時可免去眾丐上戶滋擾。當然,他們一般只挑選店家,尤其是那些生意紅火的店家,預先該好價錢,照單收付。平常百姓人家一般不抽,任由丐徒散乞零討,只是逢到哪家婚喪慶弔之事,丐頭便出面討喜錢。丐頭一旦收款,便在這家門口貼上一張紙揭,或掛上一根皮鞭,或杆子,或旱菸管之類權杖憑信物,上書“貴府喜事眾兄弟不得騷擾”之類字樣,名曰“罩門”,有了罩門,就像有了特赦證書一般,幫內乞丐見了罩門,如小鬼見了“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一般,便須退避三舍。不過,如果店家事主不懂規矩,或不願花錢,到時準有眾多乞丐前來攪擾,他們也不動粗,只是擠在門前有礙觀瞻,甚至惡言相戲,讓你生意難做,喜事不喜,你就是報官,官府也拿他們沒轍。
通常,丐頭一年只出門乞討三次,一是端午節,一是中秋節,一是年關。這三個節大致平分了一年的時光,他們大駕光臨時,身邊帶三四個嘍羅,彷彿是一地方里正保長一般。
花子頭權勢很大。例如某大戶人家辦喜事,不管是結婚或祝壽,一定要把花子頭請去坐上席,求他關照。花子頭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到了東家先把龍鞭掛在大門外。花子們來了,一見門外掛有龍鞭,知道頭頭在裡面,不敢撒野猖狂,東家給多少算多少,不給就走。若是東家沒請花子頭,或是得罪了他,他便把諸行乞丐召來,進行一番佈置,按照各班組,分撥輪流到辦喜事的人家去攪鬧,什麼不吉利唱什麼,給錢也不要。因為花子頭打了保票:“一天的飯錢花銷由我拿,鬧出事來我擔著!”
東家一看事情不妙,趕緊拜託“勞頭忙的”前去找花子頭說情這“勞頭忙的”與花子頭往往有關係,或許是結拜兄弟,或許是洪門袍哥,青幫同參。有時“勞頭忙的”有意不請花子頭來,事先作好了扣、到時就派人來搗蛋,鬧得東家無可奈何,“勞頭忙的”再出面說和,花子頭價碼要得很高,經過幾番周折,基本談好了後,還是要把花子頭請到廳堂,待如上賓。東家承諾派人把款送到花子頭指定的地點。這筆錢分二、三、四,或三、二、五份,即“勞頭忙的”拿三成,參加的乞丐拿三成或二成,花子頭拿四成或五成。這種敲詐生意在丐幫內叫作“吃大頭”或“吃肥羊”。
丐頭深知乞丐的庸劣習性與痞棍無賴行徑,也深知民間對此等庸劣痞棍作風的痛惡與無奈,於是,他就以調停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從而大撈其利。由此發展出所謂“包鞭”、“貼葫蘆”等例討名目。眾丐按例上門索錢,丐首坐收其利。
例如,黑龍江雙城乞丐處的團頭就是這樣在事主人戶與眾丐間居中調停,當地每逢婚喪嫁娶以及壽慶之典,都有乞丐處的“杆子”(鞭子)掛在大門兩旁,可以避免花子擁到門前討要,事完之後按天數計算,付與團頭兒“彈壓”報酬費。若同一天辦婚喪事有數家時,團頭兒得的賞賜就很可觀了。尤其逢喪主作“點主”時,須用花子作執使,團頭兒得賞賜就更多了。這個收入全都進入團頭兒私囊,眾丐是沒有份的。
泉州丐幫的丐頭有一專利,俗呼“褙火照”,即用4×3寸的綠紙印就“水德星君”像。神像兩旁分別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的字樣,往人家門口兩邊各貼一張,每年年底貼一次,貼後向戶主要錢(火照費),每家多者給一角,貧者三分亦收,不太苛求。因他集少成多也,到了民初,外地丐首向本地丐首看齊,每逢紅、白喜事、及年關亦皆貼葫蘆單而索款。除此之外,泉州丐幫幫主還有一筆大宗收入——“貼葫蘆單”。此單乃一張木版印的小紙條,上印一個小葫蘆,內寫“茲領到貴府錢千百十文,前去分散五院流丐,不敢一人到此來擾,立此為據。”
當時,泉州城中人口眾多,婚喪喜慶,都是乞食求討的好機會,倘不請幫主,則散丐一個接上一個來乞,主人勢將難於應付,故寧願花較大的一筆錢,以免門庭塞滿難堪的乞丐,大礙觀瞻。此外每逢四日幫主來貼一次葫蘆單,索款頗低。每戶只一角左右而已,但是挨家挨戶地貼,收入也不少。正月須過初五才可行乞,這段日子由幫主款待丐者生活,否則人家可以扭打。至於每逢普度,重普或其他小節日前後則令所屬諸丐,略分角落,挨戶求乞,但以不過分擾民為度,人家亦無甚怨言。壽慶之家如不透過丐幫幫主,擅自許願,發放乞丐銀兩者,常惹上許多麻煩。
可見,丐首實則是最大的痞棍和敲詐犯。
廣州丐幫——關帝廳人馬也有類似的情形,名之為“例捐”,也由丐頭陳起鳳出面處置。
過去廣州民家對於兇喜二事的喜錢(即例捐),懂事的人家,是在事先送到關帝廳的乞頭處去,領回一張上書著“附城花子陳起鳳”的條子貼在門口以避免乞丐的滋擾,至於送給例捐的數量,富貴人家大約四五元,中等的約兩三元,貧苦的一元數角就可以了;如果不懂事,等到乞頭親自來到門上恭喜時,那就糟了,他認為“唔俾面“(不賞臉的意思),就會乘機勒索,若不能如願以償,他們就一聲號令糾叢集乞在門面鬧不休,這時你就是叫警察來干涉也難以解圍了。
根據關帝廳的慣例,這筆喜錢是分作五份的,丐頭佔一份,群丐佔三份,其餘一份就歸當時那個段警的。乞丐們領了喜錢之後,就每天來替你打掃門前,在此期間有外人敢來滋憂,他們就會代你趕跑,保證無事故發生,一直到你做完了事為止。
丐頭是一種權威型人物,在丐幫內部擁有絕對的權威,在處置幫內眾丐之間的衝突,處理幫內越軌或其他違規行為方面也具有最終裁決權,他們以“杆子”或“鞭於”為權力憑據,依此對幫內眾成員實施權威型統治。比如幫內甲丐與乞丐爭奪地盤不可了斷,“起訴”上來,“杆子”受理之後居中調停,一經決定,不得違反,否則將受到“杆子”的懲處。再如,遇到人家有喜慶大事,“杆子”或丐頭便代表全體丐民前往收取捐額;至於幫內成員有生疾病的,丐頭也負責指派手下買藥服侍,直至病癒為止,如有死亡,也須出面集資埋葬,或報警送官……可以看出,丐幫內部管理自有其固有程式,儼然是個地下王國。
關於丐頭的權杖——“杆子”或“鞭子”有種種傳說,據稱,京師丐頭所用之杆子是朱元璋所遺。當年朱元璋尚未位極人寰時,曾經困頓落魄,淪為乞丐者流。某次遇到二個乞丐,幸得他倆施以衣食,朱元璋才免於餓死,後來朱登上帝位,不忘二丐救命之恩,特意詔示天下,尋訪二丐,居然被他找到了,召入皇宮,欲加官進爵。不料二丐閒雲野鶴慣了,謝絕為官,決意乞討終身,朱元璋也不相強求,特賜二人各持一根一尺長的木棒,棒上纏布,垂有穗,一色黃,一色藍,賜名曰:“杆”。從此,這二丐仗著這根木棒,討遍天下無人阻礙。衍變至後來便成為丐首領權威之象徵。有些杆子不便攜帶,就以一根極粗極長的旱菸管代行其權威。
乞首的權杖除杆子外,還有鞭子。
這條非同尋常的鞭子也有一則傳說。據稱:當年唐明皇被奸臣迫害,化裝逃出宮殿,流浪江湖,落入討要的乞丐群落,交下了不少丐幫朋友,成了花子們的崇拜者,當上了花子頭。不久他的皇帝身份顯露,眾乞丐跪拜真龍天子,發誓要為龍頭大哥報仇。唐明皇說:“有朝一日,重登寶殿,定要把所有奸臣壞人殺掉,讓咱們窮哥兒們揚眉吐氣!”丐幫兄弟們問:“到那時您還能認識我們這幫窮哥兒們嗎?”唐明皇為了不忘共患難的窮哥兒們,用皮條編制了一根圓桶龍形的黑皮鞭,起名叫“龍鞭”。然後把“龍鞭”掛在牆上,雙膝下跪發誓道:“這把鞭子上打官、下打臣,亦打丐幫變心人。我登基後若變心,你們任何人都可用這把鞭子打我,打死勿論。”唐明皇留下這根龍鞭,並被敬奉為丐幫始祖,千百年沿襲下來,乞丐們見了鞭子又敬又怕。丐頭手中的皮鞭,既是其權力的信物,又是專治乞丐的刑具,幫中乞有人犯了幫規,輕者驅逐出幫,趕出本地,重者打死勿論。
“杆子”、“鞭子”的傳說當然不足信,那不過是用皇帝的“天威”來強化、神化丐首權威的政治伎倆,這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的慣用伎倆,丐幫也東施效顰,借來強化自身,今天看來頗覺可笑,在當下那種政治文化中,此種伎倆卻是行之有效的
-
3 # 喵喵大雜燴
中國歷史上是有丐幫的存在。當然丐幫幫主沒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龍十八掌;但丐幫勢力其實很大,以下是節錄內地學者周德鈞先生所著《乞丐的歷史》。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尤其是通都大邑當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或“丐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觀》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節的記載: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襲了七代的丐幫幫主——“團頭金老大”。他管轄著杭州全城的乞丐,收他們上繳的例錢並給眾丐的生活提供相應的照料。“金團頭”在眾乞丐中儼然族長、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當的權威;藉著眾多乞丐上繳的供奉,他也趁機會掙了一個“廒多積粟”、“囊有餘錢”的殷實家境,以至於可以模仿城中大戶人家那樣“放債使婢”,所以其家境富裕程度雖不是城中首富那樣的奢華厚實,卻也是城中數得著名字的富裕人家了。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歷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歷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然後發展於元、明時期,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宋代的丐幫大體以名都大城、集鎮里社為聚集活動中心,他們尚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組織;且多數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群體特徵,我們可以把宋代這時期的形成的丐幫理解成是二戰後現代臺灣地區出現的地方黑幫勢力即“角頭”;而元明時期的架構亦大致如此,所以可作同一理解。
清末民初之際,丐幫組織更趨發達;幾乎在每一地區,都有相應的乞丐組織。尤其是通都大邑,更是十分明顯。如北京的丐幫有“藍杆子”、“黃杆子”兩支。“黃杆子”系由破落貧困的八旗子弟所組成,是屬於高階乞丐組成的組織;丐頭則由王公貝勒來充任,相當於金庸小說當中的淨衣派。而“藍杆子”是由普通乞丐所組成的組織,首領從普通乞丐中選出所以可看作金庸小說當中的汙衣派。而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北部則分佈著一支規模龐大的丐幫,名叫“窮教行”。有時又稱為“理情行”,其內部的成員有死捻子、活捻子和杆上之分。“窮教行”幫中有派,如死捻子又分為韓門、齊門、郭門等。而在吉林海龍一帶,丐幫有“大筐”和“二櫃”兩種:“大筐”由瞎、瘸、聾、傻、啞、癱等殘病乞丐組成,“二櫃”則由一般乞丐所組成。無錫的丐幫有“流門”、“矗門”兩支派系,“流門’是由擁有醫、卜、星、相、地理、書、畫、棋、說書、彈詞、鐸、募化、花鼓、唱蓮花等技能在內的“乞丐”所組成;而“矗門”又分東行、西行兩類。而江湖上有“三十門大矗,七十二小矗”之說,大抵也是一些江湖技藝和賤役苦力乞食的乞丐所組成。泉州的丐幫分為本地丐、外地丐。開封的丐幫稱為“窮家行”或“杆上的”;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丐幫有“三江”、“兩湖”等等的派系之分。例如漢口的丐幫多屬西湖派系,派下有門宗;門宗下又分“字”,可謂枝繁葉茂。廣州的丐幫規模也屬可觀,名曰“關帝廳人馬”;其組織網路以廣州為中心,影響所及直到附近南海、番禹、東莞、順德等縣。重慶有聚集在洪巖洞的丐幫;雲南的丐幫則稱為“舵”上,幫主曰“舵頭”;其組織形式與名目與哥老會頗有淵源。蘭州的丐幫稱為“砂鍋子”,丐頭叫“萬師父”,也曾繁盛一時。
-
4 # CQB007
這是一個歷史性話題,要尊重歷史事實,我不知道所以就不能亂髮表看法或見解,回答這樣的問題這要尊重歷史事實來回答。但是我想中國歷史上是有丐幫組織的,歷史上將這一組織叫不叫丐幫我也不知道,我看《今古奇觀》的時候我記得裡邊好像隱隱約約的有丐幫的記載,而且就是兩宋時期出現這一組織的。並且在元明時期得到了大力發展。我知道的就這麼多了,希望有大神給出具體而又符合歷史的答覆。
-
5 # 優Ki醬
丐幫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各地有各地的幫,並無統一的上級。《蘇乞兒》和金庸小說裡對丐幫的描述也有不少契合史實之處,不是空穴來風。
比如丐幫幫主的象徵打狗棒,就有對應的物品。根據《北平風俗類徵》的記載,清朝的丐幫頭目有一根一尺長,一頭黑、一頭紅的杆子作為權力象徵,新任的丐頭要祭祀祖師和杆子標誌受權,新入幫的乞丐也要拜杆子,表示服從管轄。要是有乞丐犯了幫規,丐頭就用此杆子加以懲治,“雖打死,無怨言”。丐幫幾袋長老,也是有來源的,丐幫中一般從丐頭開始,往下排老二老三老四……新人入幫,也要拜師、分門派,排輩分,今後在外遇到道上朋友,必須要報自己的師門。
新人入幫,師傅確實會教本事,只不過教的不是武功,而是討飯的名堂。清末民初京城一代要飯的分叫街和坐乞,叫街的有一整套說辭,什麼“烏龜上門來,老闆大發財”、“太太給我兩個錢,太太長壽萬萬年”之類的祝福詞和“不給我錢,怎過今年”、“不給財,我不來,省下了錢買棺材”之類的詛咒詞;坐地的要會呼喊大哭或者唱小曲,總之都需要一番功夫。
不過,丐幫真正從事的事業是和影視劇裡是有區別的,絕沒那麼浪漫溫和。清代京師的丐幫,有黃杆子和藍杆子之分,黃杆子是高階丐幫,基本都是些落魄宗室,平時不出來乞討,只在端午、中秋或春節等時令去各店鋪討錢,“二人或四人,以一人唱曲,一人敲板和之。唱時以手背向上,持鼓板使平,即為索錢之暗號”。按照規矩,在他們唱完五句之前,店夥計必須出來把5枚大錢先高舉過頭,然後放在鼓板上,如果有哪家不懂規矩,幫派就要出頭了——第二天起,會有成倍的人來,再次日再加倍……從開市到閉市,圍聚在店門前,令店鋪沒法做生意,幾天後,店主就得託人說和,這時候要給的錢就不止5個了,凡來了的,都得打點到,當然更要給幫主“意思”。
藍杆子是普通乞丐的幫派。如果說黃杆子的乞討方式是敲詐,藍杆子就屬於收保護費了。逢年過節,或哪家辦紅白喜事,店家和喜主都要事先給藍杆子幫主一份賞錢,這種做法到民國時已經成為通例,稱為“收捐”。幫主得錢後,就會在大門上貼張紙條,上寫“貴府喜事,眾兄弟不得騷擾,各乞丐看了此紙就會繞行。要是有喜事不肯給錢,那辦事當天就會有大批乞丐到場攪局,花樣百出,讓你尷尬萬分。店鋪也得定期給丐頭錢,討一張“罩門”掛在門上,群丐見了罩門就不會騷擾。丐頭得到的錢,會分給手下諸乞丐,遇到乞丐得病死亡,丐頭也有義務買藥撫卹。
各“杆子幫”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想當乞丐也不是隨便當的,在人家地頭,必須要專貼拜訪,稱為“花子拜杆兒”,否則休想在街頭混下去。拜了杆就要服從杆頭的管理,不服的幫裡有的是嚴厲的幫規家法進行處置。那些以為主流社會混不下去了可以沿路行乞自由自在的,可以從此斷了這念想了,江湖是無處不在的。
-
6 # 窮公職人員
有!最早文搞是宋朝,明朝朱元璋加入的明教就有丐幫為分舵的二級組織最後併入了錦衣衛。在清朝打壓很歷害甚至清政府康,雍,乾以漕幫併吞了丐幫,以顯其國泰民安,然在後期洪幫崛起,順速將在全國組織乞丐成立分支好象叫做起(啟)民堂也單列過,特別是在民國丐幫崛起後成明暗兩堂,很多切口八十歲以上的老混混都能對幾句。建國後基本瓦解,現有些城市黑社會組織又開始了利用乞丐的予頭,但規模小得多了。
-
7 # 非說不凡
在武俠中丐幫號稱天下第一大幫。改天下,歷朝歷代,無有不淪為乞丐之人,聚夥為幫,打抱不平。舉止介乎正邪之間。
到了宋朝末年丐幫幫主抗金,以民族大義為重,開創一番事業,成為武林泰斗江湖第一大正派。
一、乞丐的文獻記載很多歷史書籍都對乞丐有所記載,比如《後漢書》、《左傳》、《龍城錄 》、《稽神錄》等等。
很顯然,現有乞討的行為才有乞丐的身份。職業乞丐最早估計出現在六朝的時候,而丐幫最初形成規模可追溯到宋代。
在宋元話本小說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就描述了乞丐頭子的老大,手上拿著的杆子就是領袖的標記,而他管著全程的叫花子。這就是丐幫了。而這個杆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杆子代表這權力,也代表著可以執行幫規。就像我們《天龍八部》中的打狗棒。
二、乞丐的祖師爺乞丐的祖師爺不同的幫派有不同的祖師爺。
一種說法是,當年孔子受到範丹的接濟才不餓死,所以後來的乞丐挨家挨戶向門上貼有春聯的商戶去乞討,替祖師爺向孔子的徒子徒孫討回一點人情。
不過範丹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窮鬼,居然和春秋時的孔子能扯上關係,當然是牽強附會以訛傳訛的結果。
近代的乞丐以朱元璋為祖師爺,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話說小時比較窮,被送到了寺廟是當和尚。後來又被趕出廟門,落到挨戶乞討的地步,傳說敲打牛骨頭就是從朱元璋開始的。
窮人家看來牛骨頭是太平鼓。上面有13個小銅鈴。傳說一個銅陵可以吃一個省,13個銅鈴就可以吃遍13個省。當年朱元璋上京趕考的時候窮困潦倒受到窮人的接濟,後來當上皇帝后下旨所以就有了13個小銅鈴吃全國的說法。
也有人說唱花鼓行乞也是朱元璋的原因。當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要發展自己的老家鳳陽。他就命令十四萬戶江南的富戶到鳳陽去,並且說如果自己私自歸來就有罪。但是由於當年連年征戰,導致鳳陽裡面很多人變成了乞丐。而那些被送到鳳陽的富豪就會在冬天的時候扮成乞丐一路乞討回老家。但是這些人久而久之就習慣了乞討,所以就以此為生。
有一首花鼓歌謠是這樣唱的: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四方。
如果是太平的時候,窮人給富人做點小夥在伙房都是可以混的很好,有時候還可以把富人吃不完的東西打包打走。遇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再說些吉利話,富人家一高興就賞些錢,乞丐們能樂上好一陣子了呢。
三、乞丐的規矩當乞丐是要拜師的,乞丐頭的權利是非常大的,他負責把地盤分好。小乞丐要按時孝敬頭。如果沒有按時孝敬那麼捱打捱罵是經常的。搞得不好還要被趕出地盤變成流丐。有的時候還會遭到幫那的私刑丟了性命。所以“高高山上一根棒,好活一陣是一陣。”
乞丐的組織門戶森嚴,分行分類,乞丐分有武行和文行。
武行又叫做街丐、蛇丐、釘頭丐等等,武行的乞丐是去強行討要非常的霸道。
文行又叫做響丐,因為他們經常唱花鼓,數來寶等等,又叫做吹樂丐、 詩丐。
四、丐幫開碼頭有些丐幫有陋習,每當舊曆二八兩個月和端午、中秋、春節的時候都會一大群的乞丐由丐頭帶頭去商戶家強打秋風。如果給了錢了,納了捐了他們就會給商戶一張紙,叫做“罩門”,罩門上寫著“一應兄弟不準滋擾”。正所謂罩門所在,群丐不至。
如果遇到不交錢的商戶他們就會在那裡鬧事逼得商戶不得不交,而官府也怕乞丐們鬧事也不敢管,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乞丐根本不怕抓進牢裡。
所以,丐頭一般都會帶著徒弟挨家挨戶的索要錢財,不斷的徒子徒孫越來越多。丐頭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他會劃分底盤防止飢民前來佔地盤。
丐頭也會把要來的錢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留著,一份給手下的徒子徒孫分,一份孝敬官府。
五、真正的丐幫其實,真正的丐幫並沒有像小說寫的那樣天南地北大統一。而是,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丐幫,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地方小群體。各自只顧自己賺錢。
丐幫因為派系不同會有不同的門派,比較出名的有范家門、李家門、索家門、高家門等幾個門派。
丐幫在行內叫乞丐為“掛竿兒”。“竿兒頭”就是類似幫助的存在,所有的權力都在他身上。
乞丐基本都是那些窮人、無家可歸、殘疾、孤兒之類的人,這些人要想在地方棲身就要入到丐幫不然會遭到驅趕。
入幫就要向“竿兒頭”認師,認師之後就要跟著頭實習一段時間,跟著學藝就是偷錢和騙人。如果師傅滿意立刻才能正式入門。
入門的時候要拜祖師爺,師父念幫規,向師父叩拜禮。
六、丐幫的規矩一個幫派自然有他的規矩所在。
丐幫的規矩是“十窮”、“八要”、“十戒”。
【十窮】
【八要】
【十戒】
乞丐去乞討的時候背布褡子,進村後將布褡子從肩頭放到胳膊上,這叫做牽馬。一進別人家門就把布褡子放下叫做拴馬,然後開始“大叔、大神賞點錢......”
老人怕新手害羞叫不出口就說大叔就是大收,是祝福他人的話。
對於乞丐來說,平時是沒有什麼生意的,但是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就是乞丐的節日了。特別是白事,有錢的人會叫丐頭請一群人過來招攬抬棺等。
這就是真實的丐幫!
《丐幫與丐——一個社會史的考察》鍾年
-
8 # 葦說歷史
在武俠世界中,丐幫弟子遍佈五湖四海,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幫。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丐幫呢?
歷史上的確有丐幫這一存在,不過打狗棒和降龍十八掌純屬於杜撰了。
翻看武俠小說,丐幫以及丐幫的打狗棒和降龍十八掌可追溯到唐朝時期。如果從文獻史料上來看,乞丐形成有組織的團體並存在等級制度,其實是在宋朝。
宋朝《東京夢華錄》形容開封城“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裡的乞丐團頭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領袖的標記,統轄全城的叫花子,證明在宋代丐幫已然成氣候,是具有某種程度組織規模的社會群體。
丐幫在宋朝時期基本上是根據都城以及市集為根據地,屬於地域性的團體,尚未形成全國性的社團組織。因此,在上文中可以看到描述丐幫的權威人物是“團頭”。這有點像二戰之後的香港和臺灣,都根據地界出現了不同的黑幫組織,大家可以這麼去理解。
到了清朝,丐幫的發展真正達到了遍佈五湖四海,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的地步。
比如清朝的北京中就有丐幫,其分為“黃杆子”和“藍杆子”。“黃杆子”基本上都是由落魄的八旗子弟,在當時的社會群體中屬於較為高階的那一階層,其生活作風有點像“射鵰”中的淨衣派。“藍杆子”則是相反,成員均是貧苦百姓。
不僅僅是北京,清朝的丐幫發展在其他地域也有著嚴密的組織形式。
在今河北與山東交界處曾有一支規模龐大的丐幫,名叫“窮教行”,其內部的成員有死捻子、活捻子和杆上之分。
在吉林一帶的丐幫有“大筐”和“二櫃”,“大筐”由瞎、瘸、聾、傻、啞、癱等殘病乞丐組成,“二櫃”則由一般乞丐所組成。
無錫的丐幫有“流門”和“矗門”兩支派系。“流門”是由擁有醫、卜、星、相、地理、書、畫、棋、說書、彈詞、鐸、募化、花鼓、唱蓮花等技能在內的“乞丐”所組成。“矗門”又分東行、西行兩類。而江湖上有“三十門大矗,七十二小矗”之說,大抵也是一些江湖技藝和賤役苦力乞食的乞丐所組成。
像泉州、南寧、大理、蘭州等等更加偏遠的地方,有組織的丐幫更是數不勝數。因此,丐幫誕生於兩宋,元朝和明朝沿襲,清朝年間發展到頂峰。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都有祖師爺,丐幫也不例外。
被丐幫弟子尊為祖師爺的有範丹、朱元璋、武松、秦瓊、伍子胥等等。其中,範丹是最具民間權威的,因為救過孔聖人的命。不過,最有出息的還是朱元璋,相傳“打狗棒”的概念就是從他這裡得來。
朱元璋的出身和成就這裡暫不贅述,早年餓得發慌,後來出家當和尚,然後又造反當上了皇帝。今天我們主要說一說他和丐幫的關係。
傳說朱元璋早年沿街乞討,曾被兩個乞丐接濟食物而沒有被餓死。後來朱元璋成了天子,仍不忘那兩位乞丐的救命之恩。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尋得這二人,朱元璋有意封二人在朝為官。不過這兩位乞丐倒是聰明,紛紛謝絕了。於是,朱元璋便賜給他們各自一根木棒。木棒上纏有布料,一頭垂有穗,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藍色的,並賜名為“杆”。
因此,這個“杆”也就成了丐幫首領權威的信物。一般情況下,丐幫首領並不隨身攜帶它,而是將它放在家中或者幫眾的聚集地。後來因為徒眾較多,“杆”就不流行了,丐幫首領便用一根旱菸管以示權威。
-
9 # 史曉生
金庸武俠小說裡面丐幫被描述成天下第一大幫,其實在當時生產力落後的上古和中古時代,吃不飽飯是中華大地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饑民流離失所到處行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特徵鮮明的群體,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有了關於乞丐的文獻記載。
當過乞丐的名人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屬東漢的範丹,範丹本是東漢大臣,在黨錮之禍中蒙冤被罷免,當官時範丹就以清廉著稱。被罷官後基本上就成了最窮的人,不得不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所謂“石崇並範丹,何須往勞營”這句話指的就是歷史上最富有的人石崇和最窮的人範丹,後來的乞丐們就尊範丹為祖師爺,一些比較聰明的丐幫中人還為此編出了一個彌天大謊,說是當年孔子到魯國傳道時,遭遇惡劣天氣他和弟子隨身所帶的食物很快就被消耗殆盡了,在這種情況之下,當地的叫花子領袖範丹接濟了孔子一行,用乞討來的食物幫助聖人渡過了難關。
丐幫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兩宋時期。宋朝有發達的商品經濟、豐富的城市生活,在各種因素的交織下,社會各種團伙出現,作為社會底層的群體湧現出來。在兩宋時,丐幫團伙的頭目——幫主出現在了當時的文獻當中。據記載:南宋時期,杭州城內,有一位世襲了七代的丐幫幫主,管轄著成立所有的乞丐,收他們的份子錢,給他們一定的照應。可以看出來,宋朝時丐幫已經開始出現,元明時期大力發展,清代的時候,處於丐幫鼎盛時期。
而在丐幫中象徵丐首權力就是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一樣是一根杆子。這個在歷史上介紹:
“丐頭必有杆子以為證 ,如官吏之印信然”,
“丐頭之有杆子 ,為其統治權之所在 ,彼中人違反法律 ,則以此杆懲治之 ,雖撻死 ,無怨言”。
這個杆子結合的權杖和打狗棒的功能,是權力的象徵。
丐幫除了幫主及長老們,底層的人們還是乞丐的形態。乞丐處於社會最底層,他們乞討生活,經常無賴的形態讓人們避之不及。幫主出行的時候,經常鮮衣華服,擁妻抱妾,手下數十或數百乞丐跟隨,跟當官的出行一樣。碰到哪家婚喪慶弔之事,幫主便出面討喜錢。如果不給,到時候會有很多乞丐來攪擾,他們在門前不動粗,就是惡言相向。讓你生意沒法做,喜事不喜,官府拿他們也沒辦法。
-
10 # 倫1976
中國歷史上是有丐幫的存在,當然丐幫幫主沒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龍十八掌,但丐幫勢力其實很大,以下是節錄內地學者周德鈞先生所著《乞丐的歷史》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中,尤其是通都大邑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觀》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節的記載: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襲了七代的丐幫幫主——“團頭金老大”。他管轄著杭州金城的乞丐,收他們的例錢,給眾丐的生活相應的照料,“金團頭”儼然族長、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當的權威,借著眾多乞丐的供奉,他掙了個“廒多積粟”、“囊有餘錢”的殷實家境,以至“放債使婢”,雖不是城中首富,也是數得著的富家了。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歷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歷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發展於元、明時期,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
-
11 # 夏瞄淺談
我認為像小說中的丐幫,歷史上應該是不存在的,最多就是地區性質的團伙組織。
《史記·伍子胥列傳》“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大概是最早的比較有參考價值的關於乞丐的記錄,當然這跟時間有什麼的主人是那個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有關係。至於,乞丐在士人們關注市井文化的宋以前,大概是很少有人關注的,所以流傳下來的史料並不多見。至宋時,《東京夢華錄》曾寫到:“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說明乞丐在這時候已經是一個有紀律,有規則的組織群體了。
我們從傳統戲劇和野史外傳中,也可以窺見丐幫的一二蹤跡。例如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所以有不少丐幫是拜朱元璋做祖師爺的(範丹也不少),鳳陽花鼓大家都知道吧。
但是從丐幫的模式上來講,他們只能是區域性的,都是四處流竄、各自為政,從沒能發展成跨省的大幫會,所以像小說裡面的丐幫應該是不存在的。
-
12 # 西門不帶刀
華人一向是多災多難。歸根結底是因為善良。而國土資源的特色,導致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和糧食產量差異太大。69%的高原,山地,丘陵。意味著如果只是靠天吃飯,將有69%的人口吃不飽飯。
天性的善良導致他們在沒有糧食的時候寧願吃樹皮,吃觀音土,吃草根,也不願意去搶奪。丐幫確實是存在的,只不過不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輕鬆寫意罷了。
當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時候,華人只能到處去要飯,而要飯的方向大部分是由北而南,這要飯不是隻為了填飽肚子,還包含著對生活的希望。
在漫長的要飯過程中,很多人自發的組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攙扶,相互扶持,為了那一絲渺茫的希望,頂風冒雪,躑躅前行。
很多人倒下了,他們的屍體化為泥土,但更多人等來來希望。
於是中國民族就在著千萬年中的與天鬥,與地斗的歷程中,發展壯大。
丐幫,只是其中一個犧牲的例子罷了。
我這都寫了些什麼。
-
13 # 我是越關
丐幫不僅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真實的歷史中也是存在的。雖然他們沒有傳說中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但他們內部也有著相對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超過朝廷法令。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丐中也會有他們的霸主。
相傳春秋時期,孔夫子周遊列國時來到了叫花子範丹老祖的領地。當時孔子所帶的糧食耗盡,於是便派遣了徒弟公冶長外出借糧。
公冶長外出時發現周圍的人很貧困,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附近只有叫花子出身的範丹老祖有一點餘糧。公冶長當時認為向叫花子借糧有失體面,所以回來徵求了孔子的意見,
孔子非常務實,為了填飽肚子,便準備外出向範丹老祖借糧。
範丹老祖聽聞孔聖人前來,高興的拿出來了一個小筒。孔子以為是範丹老祖在糊弄自己,但沒想到,小筒中的糧食源源不斷的倒了出來,竟然把車上所有的口袋都裝滿了。
事後,孔子和範丹老祖約定,第二年一定還糧食。
第二年,孔子如約前來,而且還帶了幾大車的糧食,不過這幾大車的糧食僅僅給這個小筒裝了一半的糧食。為此孔子和範丹老祖約定,孔子的債務由將來儒家弟子償還給範丹老祖的乞丐弟子。從此,乞丐便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儒生要糧食吃。
這則故事雖然是虛構,但卻真實的反應了丐幫頂層人物的生活。
真實的丐幫形成於兩宋時期,在元明時期得到了發展,清朝到民國時期,丐幫進入了全盛。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時候丐幫頭領甚至會得到官府的承認。
話本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宋朝臨安(杭州)有一個叫“金老大”的團頭。這個團頭就是當地丐幫首領的意思。
金老大管理著臨安全城的乞丐,會定時向他們收取一些例錢,這些錢會為活不下去的乞丐提供一些生活保障。以此看來,金老大儼然就是當地的丐幫幫主,在眾多乞丐中享有相當大的權威。當然他本人也依靠著這一便利條件,積攢下了一定的財富,學著富人“放債使婢”。
既然有了“丐頭”,那麼這個組織之中也會誕生一些規矩。《東京夢華錄》中說開封城中;
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特定的服裝,即便乞丐也是如此。他們會被規定在特定的地點,針對一些特定的人進行乞討,如果不遵守規定,那麼會被同行所不容。
當時,丐幫的法規很重,一旦觸犯了丐幫內部的規定,輕則掌嘴打屁股,重則砍斷手腳,甚至是被處死。值得說的是,這些處置方法相當於族規,是受到歷朝歷代的朝廷保護的。
宋明之後,丐幫更加發達,民間傳聞稱朱元璋坐定江山後,在各州府縣親自冊封了很多丐頭。從此以後,這些丐頭和朝廷建立了正式的聯絡。
清朝時,幾乎每一個大型城市都有乞丐的足跡,此時丐頭甚至會幫助官府進行一些活動;
外來流丐,保正督率丐頭稽查,少壯者遞迴原籍安插,其餘歸入棲流等所管束。《清史稿》據說清末北京時,丐幫分為兩支,一支為藍杆子,一支為黃杆子。黃杆子為破產滿清的八旗子弟,而藍杆子則為普通的漢族乞丐。
最後說一下,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丐幫所有的組織都是地域性的,始終沒有發展出小說中統一的幫主,至於所謂丐幫是忠義的化身,只不過是小說中的一種虛構的想象罷了。
-
14 # 鄭國柱
中國歷史上的丐幫是真實存在過的。宋代杭州就出現過丐幫,幫主稱“團頭”,就是叫花子的頭,全城的乞丐由他統轄,有一套生財的辦法。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金魚奴棒打薄情郎》中對此有描寫。
清代時,丐幫已在很多縣出現,以縣域內為活動範圍,各有管理乞丐的行幫首領,名稱“丐頭”。
能夠當上丐頭的,有的是在爭霸之中闖出來的,有的是地痞,有的是黑幫會骨幹,有的還與衙門有關係,或說有一定勢力。
丐頭以“杆子”作為權力的象徵,杆子就是乞討時拿的打狗棒。幫主的“杆子”就是“尚方寶劍”,憑此懲治違犯“幫規”乞丐。
丐幫中人,都稱是“杆上的”。丐頭上任也要有一套儀式:要祭祀祖師和杆子,標誌受權;新入丐幫的乞丐要服從管轄,違規“打死無怨”等等。
清代京師丐幫,有藍杆子與黃杆子之別,是由滿族旗制而來。
藍杆子是轄治普通乞丐的丐幫。新乞丐加入,要把三天內的乞討來的錢物孝敬給丐頭,這叫叫“獻果”。平時乞討所獲的兩成左右獻交丐頭。逢年過節,或遇紅白喜事,乞丐就會前去討要,店家或喜主為圖吉利或平安,還會額外多給丐頭賞錢。
商業店鋪為免受乞丐討擾,就要賄賂丐頭,討一張葫蘆型紙符貼在門上,名為“罩門”,有的寫上“一應兄弟不準滋擾”字樣。
“罩門”簡單理解就是有丐頭罩著,說明與丐頭有關係有交情,乞丐見到罩門,便不敢再去乞錢。丐頭從店家得到賞錢,乞丐們也會分到一些,所以再來乞討,店主就請丐頭出面解決。
乞丐家有人生或死,丐頭要給予撫卹錢,或由眾丐分攤,以體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丐頭平時不將象徵其權力的杆子帶在身邊,而是用用一根粗長的旱菸管來標誌身份。
黃杆子轄治八旗中的乞丐,這些人多是八旗中游手好閒、市井無賴之徒,丐頭由王公貝勒充任。
黃杆子乞丐,平時不討要,只是在端午節、中秋節或過年時到各店鋪討錢。
他們的討要不是張嘴伸手要錢,一般是兩三人一夥,到店鋪前唱曲敲鼓板。唱的手背朝上,敲鼓板伸著鼓板,意思是給錢。店中夥計把舉過頭頂,然後放到鼓板上。
這些人討錢還有規矩,施錢至少要5個大錢,少了他們會認為打發叫花子呢。還要在他們唱過五句之前施錢,否則轉身就走。
第二天店鋪前來人更多了,一天天增人,反正這些乞丐也沒有什麼事。他們從店鋪開門到閉門,就圍在店前,不吵不鬧,也不討錢,店鋪無法營業。
這是黃杆子辦交涉來了,惹禍了,這種交涉又稱“找病”。京城有句土話叫找病,大概就從這來的。店主請人斡旋求和,送數千錢了事,有時好需要多花錢請出幫主出面調解,才能息事寧人。
所以,惹了黃杆子,就像被狗皮膏藥沾上了一樣。
丐幫多有行規行話,各地丐幫畫地為牢,各自為政,史上未見有全國性組織的丐幫。丐幫屬民間秘密社會團伙,生財手段多種多樣的。
-
15 # 知鴉
金庸小說中,有一個組織嚴密,層級分明,人數眾多,遍佈天下的幫會,它號稱天下第一大幫。
這個勢力龐大的幫會,均由乞丐組成,也即丐幫。
事實上,丐幫可不是武俠小說的杜撰,它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而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歷史學家王爾敏在《明清社會文化生態》一書中的話來說:「丐幫之存在,是國家大問題,需要嚴肅研究,不是點綴,亦非兒戲。」
01.
還真有這麼一個歷史學家,嚴肅地研究起乞丐和乞丐的行會組織丐幫來,他撰寫的學術專著,甚至還獲得學術界的獎項認同。
這位歷史學家就是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歷史系教授的盧漢超老師,他收集整理中國歷史與乞丐相關的史料和社會調查資料,寫了《叫街者:中國乞丐文化史》這樣一本豐富生動,饒有趣味的歷史學著作。
可是,他為什麼要研究乞丐呢?
在一篇回顧美國學術界研究中國城市史的文章中,盧漢超老師這樣說道:
「在中國文化中,城市往往與一些消極的事物連在一起。城市是衙門和官府所在地,是訟訴和納稅的地點,是商人和市井之輩雲集之處。在中國重儒輕商、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社會里,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災荒時,城市又是人們賣兒鬻女的地方。城市又是與地痞流氓、無賴惡霸等連在一起。」
乞丐和上述的人事物一樣,不但是城市中的「消極」群體,而且還是城市特有的現象(這倒不是說農村絕對沒有,但就像蕭公權所指的那樣,18、19世紀農村的乞丐多半是強盜之流)。假如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城市人群奔湧的地鐵,霧霾深鎖的天橋,繁華喧囂的街頭,總是會遇見或唱歌拉琴,或磕頭作揖,或靜臥不語的乞丐。
所以,要了解中國城市,乞丐這樣一種既特殊又普遍的現象自然得納入研究視野之中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乞丐02.
《叫街者》這本書就是盧漢超老師研究中國城市史的代表作,他所描寫的是18世紀到1949年這段時期,中國數十個地區的乞丐群像。群體還是那個群體,乞丐的一些文化在當代中國差不多消失殆盡,他們無法像以往一樣,對上層社會的文化形成影響。
比如說,古代的乞丐能夠透過有償服務的形式,在城鎮人家的婚喪嫁娶等儀式中提供服務獲得少量的報酬,但在今天,這種有償服務幾乎不可得見。
又比如說,在中國古代的各地習俗中,人們對乞丐有種近乎迷信的認知:乞丐因歷經人世的種種苦難,於是有了抵抗厄運的強大生命力。在這種認知之下,人們為了沾染「福氣」,為保護小孩子健康成長,會認乞丐為乾爹(或乾孃),吃「百家飯」,穿「百衲衣」。放在今天,簡直不可想象。
如此看來,古代的乞丐並不討人嫌。不僅不討人嫌,連乞丐的食物,像叫花雞、佛跳牆,也成為主流社會的美食。
除了食物,乞丐還有榜樣力量。盧漢超列舉了不少歷史人物,諸如晉文公重耳、伍子胥、韓信、朱元璋,他們都或多或少有過乞食的經歷,因而成為「天將降大任之人」。隨著傳說的演繹,這些大人物甚至成為乞丐行會的保護神。
以上這些都只是乞丐群體文化層面上的表現,對乞丐自身影響並非至關重要。
對乞丐而言,最關鍵的還是丐幫。從丐幫行使的功能來看,乞丐的古今境遇可以說是沒有太多改善,讀來令人唏噓。
03.
歷史上的丐幫作為秘密社團,對溝通國家與社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清朝來看,政府對乞丐的管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救濟性質的,比如建立濟貧院、施粥廠,但救濟需要資金,且不說在災荒年月,街頭乞丐人數激增,哪怕是應對日常乞丐所需,政府也是不堪重負。
另一種是控制性質的,清代政府建立了保甲制度,「國家企圖透過保甲制度來管理和控制社會,特別是掌握和控制城市人口,而街頭遊民則是城市人口中最難掌控的一部分。」按照保甲制度的規定,乞丐必須在衙門登記註冊,便於管理和防止遊民造成社會問題,乞丐們都有相應的腰牌,標明姓名、年齡、棲息處、犯罪記錄等等。然從實際情況來看,佩戴腰佩的規定是很難執行,保甲制度對於管理乞丐也是收效甚微。
▲保甲制度下的乞丐登記腰佩設計圖於是乎,在這兩者之外,出現了丐幫這種社會組織。這些乞丐的首領一般被稱為丐頭、甲頭、團頭、老大等等,他們劃分地盤,分割槽管理乞丐的乞討行為,收取丐捐。不僅如此,丐幫老大還承擔者照顧乞丐的作用,例如乞丐生病不能乞討時,首領便會分發食物給乞丐;遇到乞丐傷亡事故,乞丐團體還會負責醫藥喪葬等事務。
按照學者周德鈞整理的資料,清末明初的丐幫組織發展日趨完善,通商貿易的繁華城市,都有相應的丐幫。如北京的「藍杆子」、「黃杆子」;河北和山東地區的「窮教行」;無錫的「流門」、「矗門」等等。
清代丐幫的組織形式大同小異,政府對它們組織活動基本是默許的,一個原因就是丐幫承擔了政府本該負起的救濟責任。而且丐幫有自己的組織首領,各地政府只要處理好與這些首領的關係,基本就可以讓地方免於乞丐因飢寒病苦造成的混亂。
假如乞丐失序又會怎樣呢?
我們讀美國學者孔飛力的名作《叫魂》就可知一二,《叫魂》裡描述過乞丐造成的社會恐怖狀況:18世紀的清王朝,乞丐往往被認為是「叫魂」這種巫術的施加者,恐慌從民間蔓延到了朝野,以至於驚動了乾隆皇帝。
所以說,丐幫的存在,解決了清代,乃至於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最為頭疼的社會秩序問題。
04.
但是50年代以後,像清代那樣有影響力的丐幫幾乎就不存在了,但乞丐的問題仍然存在。50年代初,那些流離在城市街頭的額乞丐被強行遣送回鄉,或是送到單位集體工作,美其名曰「自食其力」。爾後,乞丐被當做是社會不穩定的炸彈,一直在城市管理者的眼皮底下勉強過活,「活下去」便是活著的目的。謀生能力強一點的,或許能夠靠賣藝、賣慘「發家致富」。
從清代到現在,丐幫依然存在,差別只是官方是否默許的合法性問題。但貧窮致乞,始終是個未曾解決的社會問題。
冰冷的救助站,廢舊衣物回收站,這些能有效幫助乞丐群體,也惠及他們下一代嗎?又或者說將城市乞討人員視作城市的「毒瘤」,一股腦將其攆出大城市?
真正的解決之道,也許就像盧漢超老師在書的末尾所說的那樣:
「當華人中的絕大多數能夠重視人道的尊嚴,懂得法制的精神,並博愛為懷時,治理遊民乞丐問題的道路也就暢通了。」
-
16 # 小炁圓寶兒
丐幫應該存在,因為即使現在也有小規模的所謂丐幫。但是在歷史上還沒有真正成建制形成統一制度的全國性的丐幫。所以說所謂的天下第一大幫,只存在於金庸小說裡。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上是有丐幫的存在,當然丐幫幫主沒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龍十八掌,但丐幫勢力其實很大,以下是節錄內地學者周德鈞先生所著《乞丐的歷史》
從文獻史料上看,宋代確乎有丐幫之活動,在當時的城市中,尤其是通都大邑中,作為丐幫首領與標誌的幫主——“團頭”之名即已出現,宋元話本及稗記小說中多見“團頭”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觀》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節的記載: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襲了七代的丐幫幫主——“團頭金老大”。他管轄著杭州金城的乞丐,收他們的例錢,給眾丐的生活相應的照料,“金團頭”儼然族長、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當的權威,借著眾多乞丐的供奉,他掙了個“廒多積粟”、“囊有餘錢”的殷實家境,以至“放債使婢”,雖不是城中首富,也是數得著的富家了。
既然有了幫主,當然就有丐幫。故而,丐幫之形成於兩宋時期,當無疑義。而社會史的研究進一步表明,丐幫的形成與發展歷程與中國古代的秘密會社的發展歷程是大體一致的,即它們大都形成於兩宋時期,發展於元、明時期,大盛於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