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國學
-
2 # 博物歷史觀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前言---大家知道,這裡為什麼要用“望”這個詞嗎??“得隴望蜀”出自《後漢書·岑彭傳》,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現比喻貪得無厭。“隴”是指現如今甘陝交界的隴山(今,六盤山),古時候稱隴山以西甘肅地區為隴西,後來又稱隴右。“蜀”好理解就是咱們的四川,古稱西川、西蜀。
那麼沒為什麼要用“望”呢?眾所周知,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在中國 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海拔在1500~3000米;然而西蜀呢?一提四川,大家就能順嘴說出“四川盆地”,沒錯,從地圖上看四川真是像一個臉盆,中間的平原地帶被周圍的山脈丘陵緊緊包圍著,周圍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中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50米~750米。所以,站在高處遠遠的就能瞅著,當然用一個“望”字。
隴右---兵家必爭之地
①戰國末年,秦始皇攻伐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不世之業,就是從最初的秦地--隴右起家的。②到了,楚漢爭霸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漢中,征服“三秦”之地,以此為大本營,向東涿鹿中原建立霸業。③東漢末年,諸葛孔明“六出祁山”最主要的戰略目的就是攻取隴右,再以隴右為跳板,取漢中,然後慢慢蠶食曹魏,待中原有變即可遣一上將直取中原。
一、東漢光武帝劉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得隴望蜀”出自《後漢書·岑彭傳》。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面寫著:“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如果攻佔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劉秀(劇照)
二、曹操:“人苦於不知足,既已得到隴(今甘肅),還希望得到蜀!”
再有,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在消滅西涼的馬超、韓遂勢力後,看到劉備已佔領益州,而漢中又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決定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的張魯。此時的張魯在漢中已經割據經營三十多年。
七月,曹操大軍抵達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北)。張魯自思漢中一隅之地,不足以與曹操大軍對抗,便想投降。但是,他的弟弟張衛卻不肯,率領一萬多人拒關堅守。曹操費了很大的力氣,損失了不少計程車兵,才把陽平關拿下。張魯見大勢已去,便投降曹操。
當時還是丞相主簿的司馬懿向曹操建議出兵攻打劉備,他說:“劉備用詐降服劉璋,西蜀的人心並未歸附他,現在又率軍東下同孫權爭奪荊州,這是我們進攻益州的最好時機,現在我們拿下了漢中,益州震動,如果繼續進兵,西蜀必然瓦解。”
曹操卻不以為然,他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已得到隴(今甘肅),還希望得到蜀!”
“得隴望蜀”真的是指比喻貪得無厭??
現在“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然而事實上,劉秀和曹操都發出“得隴望蜀”的感嘆是另有原因的
(1)連續用兵,隴右割據勢力皆拼死抵抗,雖能得隴,但部隊損失慘重,如若繼續進攻西川,兵力糧草都將是問題。
(2)西川地勢險要,自古就易守難攻,無萬全把握貿然進攻,那麼得漢中隴右的慘勝,將變成攻蜀的慘敗!!
(3)後方不穩,叛亂四起。
①建武八年八月,劉秀在隴右用兵時,京師傳來穎川被賊寇佔領,河東官兵叛亂的訊息,劉秀認為隴地戰局已穩操勝券,同時攻蜀無望,便決定回京鎮壓叛亂。留下書信,穩定軍心。其實,對於攻蜀,劉秀曾數次派兵攻打,均未得手。建武八年圍攻魄囂時,曾擬定平隴復平蜀的計劃,但失利隴西,功敗垂成,直到滅魄純後,時機才完全成熟。建武十一年,劉秀先後調集大軍,由岑彭、來款統帥,由水陸兩路向蜀地發動猛攻。建武十二年十一月,漢軍攻入成都,東漢光武帝劉秀從此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劉秀(劇照)
② 曹操當時的後方也不穩定,孫權在江東威脅淮南,關羽在荊州虎視襄陽、樊城,西蜀有劉備、諸葛亮鎮守再加上天險阻隔,倘若一時半會攻不下西蜀,將會使大軍陷入其中無法脫身(就好像越南戰爭,生生把美國拖撤退,損失慘重),同時戰線一拖久了,荊州的關羽、江東的孫權都將直接威脅曹操的大後方,到時將會面對三線用兵,極其被動。
所以說,得隴望蜀,真正說的是,人要學會見好就收,要有大局觀。
@雜談會客室
-
3 # 二凰士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這一段故事講述的是東漢的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的故事。西漢末年,漢朝皇室成員劉秀力挽狂瀾,重新統一了國家,建立了東漢。但當時,整個國家還處於軍閥混戰的時期,各個地區都有各自的軍閥控制著,要想統一全國,就需要將一個個的軍閥整合到自己的麾下,有的時候,就需要利用戰爭的手段。
“隴”是“甘肅”的古稱,“蜀”是四川盆地的稱呼。這兩個地方捱得很近,如果從地圖上看,可以認為就是鄰居,兩邊只隔著一座秦嶺。
漢光武帝劉秀當時打甘肅東部地界的隗囂,隗囂就去聯合盤踞在巴蜀地區的公孫述,兩個人一起聯合對抗劉秀。那年是建武八年(公元32年),劉秀已經拿下了隗囂,回到洛陽去了,但他早已經決定了還要去收拾公孫述,於是安排了大將前往巴蜀。
大將出發之前,劉秀給大將岑彭寫了份詔書說:“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其實,對於劉秀來說,這句話可能更多的是在調侃自己。
他的軍事實力分分鐘碾壓公孫述,而且從他的角度來看,整個天下都是他們劉家的,他從割據的軍閥手裡收回先祖的土地那是天經地義的。所以不存在什麼“貪得無厭”的意思,更多的應該是調侃。
二、“得隴望蜀”與曹操“得隴望蜀”的意義往往被世人用來比喻“人不知足”,吃著碗裡的還看著鍋裡的。
後來,東漢末年,到了曹操的時期,曹操的故事將這個含義給發揚光大了。曹操當時要去攻打漢中。漢中屬於“隴”地,同時也是“蜀”地的咽喉,取得了“漢中”,就可以大軍長驅直入巴蜀地區。
當時東漢還存在著,三國時候的魏國還沒有出現,曹操還是東漢的權臣,被譽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
曹操領兵攻打漢中,很輕鬆就拿下了盤踞漢中的張魯。這個時候,曹操等同於已經打開了巴蜀的大門,當時他手下的謀士劉曄和權臣司馬懿相繼勸說曹操乘勝追擊,但曹操卻以一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來暗喻他們的建議過於貪婪,繼而拒絕了他倆的勸諫。
其實,這一直是個千古謎案,為什麼曹操不願意打蜀地呢?不清楚。
但,他說的“得隴望蜀”就跟劉秀的不一樣,曹操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見的意思,“貪得無厭”。
三、“隴”和“蜀”“隴”是甘肅的稱呼,在古代地區屬於國家的一箇中心區域。特別是甘肅東部地區,臨近陝西省的關中平原,向來是世家貴族出現的地方。“蜀”是四川盆地的總稱,從秦朝開始,就是一個富裕的地區。
唐朝以前的中原王朝,往往會以關中平原為首都,同時以“蜀”地為糧倉。
四、得隴望蜀的近義詞“貪得無厭”
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貪婪無厭,忿類無期。”
主要形容,人們的貪心總是不斷增多,對於名利和財富從來都不會滿足。
“得寸進尺”
《老子·道德經》:“不敢進寸而退尺。”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得寸進尺”主要形容,人們獲得了一些東西,又想要更多。
總結:“得隴望蜀”裡面的“隴”是隻甘肅,“蜀”是四川盆地。意思是拿到了“隴”地還想要去拿“蜀”地,一開始來源於劉秀的故事,但劉秀可能是調侃自己,他並不認為自己貪得無厭。“得隴望蜀”被曹操的故事發揚光大,曹操批評他手底下的謀士“得隴望蜀”“貪得無厭”。從此之後,“得隴望蜀”就成為形容人們貪得無厭的一個成語了。
-
4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我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
隴,應該是指陝西一境,古代的天水,安定,往南過了漢水就是漢中。這些地方都是些貧瘠之地!而蜀是千里沃野,富庶之地。一塊大盆原。只要過了劍閣,根本就無險可守!這樣隴之地就成了扼守西蜀到中原的戰略要地。所以無論是得隴望蜀,還是北出中原。這塊地方都是兵家必爭!
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曹操攻取漢中未能得隴而望蜀的遺憾。劉備攻取西川,立即發動了漢中之戰,取得這塊戰略要地。即解了懸在頭上的利劍,因為北進中原打好了基礎。
是謂得隴望蜀者,意思就是得到了一塊兒不好的戰略要地,就意圖去搶佔一塊已經算足到嘴的肥肉。表達了人的貪得無厭!隴和蜀是兩個地名。因為古時的典故成就了他們成為這句成語中的兩個名詞的身份!
-
5 # 瀟韡
一.得隴望蜀的出處
得隴望蜀,現在我們說這是四字成語,對於成語來說,首先要搞清楚典故的出處,才能夠明白其內在涵義。得隴望蜀的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現比喻貪得無厭。出自《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二.歷史還原
這件事發生在建武八年,為了全面理解一下這個成語,現錄《後漢書·岑彭傳》的這一節翻譯稿於此:
建武八年(32年閏六月),岑彭引兵從光武破天水(今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東北)。時公孫述部將李育率兵救隗囂,鎮守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光武留蓋延、耿弇圍住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光武東歸。以書令岑彭說:“如果西城、上邽都攻下了,就可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定了隴,又望著蜀。每一次發兵,都急得頭髮發白。”岑彭就堵塞谷水灌西城,水離城牆還有一丈多(東觀記曰:“時以縑囊盛土為堤,灌西城,谷水從地中數丈湧出,故城不拔。”續漢書雲“以縑盛土為堤”。),隗囂將領行巡、周宗率領蜀救兵趕到(十一月),隗囂得以出城回到冀城(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漢軍糧盡,燒掉輜重,引兵退去,蓋延、耿弇也相繼退走。隗囂出兵尾擊諸營,岑彭殿後為之掩護,所以諸將能安全退走全師東歸(東觀記曰“彭東入弘農界,百姓持酒肉迎軍,曰‘蒙將軍為後拒,全子弟得生還也’”也)。岑彭回師津鄉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東)。
三.據《後漢書卷十七•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也。王莽時,守本縣長。漢兵起,攻拔棘陽,彭將家屬奔前隊大夫甄阜。阜怒彭不能固守,拘彭母妻,令效功自補。彭將賓客戰鬥甚力。及甄阜死,彭被創,亡歸宛,與前隊貳嚴說共城守。漢兵攻之數月,城中糧盡,人相食,彭乃與說舉城降。
諸將欲誅之,大司徒伯升曰:“彭,郡之大吏,執心堅守,是其節也。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其後。”更始乃封彭為歸德侯,令屬伯升。
及伯升遇害,彭復為大司馬朱鮪校尉,從鮪擊王莽楊州牧李聖,殺之,定淮陽城。 鮪薦彭為淮陽都尉。更始遣立威王張卬與將軍徭偉鎮淮陽。偉反,擊走卬。彭引兵攻偉,破之。遷潁川太守。
會舂陵劉茂起兵,略下潁川,彭不得之官,乃與麾下數百人從河內太守邑人韓歆。會光武徇河內,歆議欲城守,彭止不聽。既而光武至懷,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謀,大怒,收歆置鼓下,將斬之。召見彭,彭因進說曰:“今赤眉入關,更始危殆,權臣放縱,矯稱詔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髃雄競逐,百姓無所歸命。竊聞大王平河北,開王業,此誠皇天鮪漢,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見全濟,未有報德,旋被禍難,永恨於心。今復遭遇,願出身自效。”光武深接納之。彭因言韓歆南陽大人,可以為用。乃貰歆,以為鄧禹軍師。”
更始大將軍呂植將兵屯淇園,彭說降之,於是拜彭為刺奸大將軍,使督察 觽營,授以常所持節,從平河北。
光武即位,拜彭廷尉,歸德侯如故,行大將軍事。與大司馬吳漢,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鮪,右將軍萬修,執金吾賈復,驍騎將軍劉植,揚化將軍堅鐔,積射將軍侯進,偏將軍馮異、祭遵、王霸等,圍洛陽數月。朱鮪等堅守不肯下。帝以彭嘗為鮪校尉,令往說之。鮪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勞苦歡語如平生。彭因曰:“彭往者得執鞭侍從,蒙薦舉拔擢,常思有以報恩。今赤眉已得長安,更始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趙,盡有幽、冀之地,百姓歸心,賢俊雲集,親率大兵,來攻洛陽。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雖嬰城固守,將何待乎?”鮪曰:“大司徒被害時,鮪與其謀,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誠自知罪深。”彭還,具言於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彭復往告鮪,鮪從城上下索曰:“必信,可乘此上。”彭趣索欲上。鮪見其誠,即許降。後五日,鮪將輕騎詣彭。顧敕諸部將曰:“堅守待我。我若不還,諸君徑將大兵上轘轅,歸郾王。”乃面縛,與彭俱詣河陽。帝即解其縛,召見之,復令彭夜送鮪歸城。明旦,悉其觽出降,拜鮪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鮪,淮陽人,後為少府,傳封累代
建武二年,使彭擊荊州,下犨、葉等十餘城。
是時南方尤亂。南郡人秦豐據黎丘,自稱楚黎王,略(十)有(十)二縣;董欣()起堵鄉;許邯起杏;又更始諸將各擁兵據南陽諸城。帝遣吳漢伐之,漢軍所過多侵暴。時破虜將軍鄧奉謁歸新野,怒吳漢掠其鄉里,遂返(反),擊破漢軍,獲其輜重,屯據淯陽,與諸賊合從。秋,彭破杏,降許邯,遷徵南大將軍。復遣朱鮪、賈復及建威大將軍耿弇,漢中(忠)將軍王常,武威將軍郭守,越騎將軍劉宏,偏將軍劉嘉、耿植等,與彭併力討鄧奉。先擊堵鄉,而奉將萬餘人救董欣(董)。欣、奉皆南陽精兵,彭等攻之,連月不克。
三年夏,帝自將南征,至葉,董欣(訢)別將將數千人遮道,車騎不可得前。彭奔擊,大破之。帝至堵陽,鄧奉夜逃歸淯陽,董欣降。彭復與耿弇、賈復及積弩將軍傅俊、騎都尉臧宮等從追鄧奉於小長安。帝率諸將親戰,大破之。奉迫急,乃降。帝憐奉舊功臣,且釁起吳漢,欲全宥之。彭與耿弇諫曰:“鄧奉背恩反逆,暴師經年,致賈復傷痍,朱佑見獲。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親在行陳,兵敗乃降。若不誅奉,無以懲惡。”於是斬之。奉者,西華侯鄧晨之兄子也。
車駕引還,令彭率傅俊、臧宮、劉宏等三萬餘人南擊秦豐,拔黃郵,豐與其大將蔡宏拒彭等於鄧,數月不得進。帝怪以讓彭。彭懼,於是夜勒兵馬,申令軍中,使明旦西擊山都。乃緩所獲虜,令得逃亡,歸以告豐,豐即悉其軍西邀彭。彭乃潛兵度沔水,擊其將張楊於阿頭山,大破之。從川穀閒伐木開道,直襲黎丘,擊破諸屯兵。豐聞大驚,馳歸救之。彭與諸將依東山為營,豐與蔡宏夜攻彭,彭豫為之備,出兵逆擊之,豐敗走,追斬蔡宏。更封彭為舞陰侯。
秦豐相趙京舉宜城降,拜為成漢將軍,與彭共圍豐於黎丘。時田戎擁觽夷陵,聞秦豐被圍,懼大兵方至,欲降。而妻兄辛臣諫戎曰:“今四方豪傑各據郡國,洛陽地如掌耳,不如按甲以觀其變。”戎曰:“以秦王之強,猶為徵南所圍,豈況吾邪?降計決矣。”
四年春,戎乃留辛臣守夷陵,自將兵沿江泝沔止黎丘,刻期日當降,而辛臣於後盜戎珍寶,從閒道先降於彭,而以書招戎。戎疑必賣己,遂不敢降,而反與秦豐合。彭出兵攻戎,數月,大破之,其大將伍公詣彭降,戎亡歸夷陵。帝幸黎丘勞軍,封彭吏士有功者百餘人。
彭攻秦豐三歲,斬首九萬餘級,豐餘兵裁千人,又城中食且盡。帝以豐轉弱,令朱鮪代彭守之,使彭與傅俊南擊田戎,大破之,遂拔夷陵,追至秭歸。戎與數十騎亡入蜀,盡獲其妻子士觽數萬人。
彭以將伐蜀漢,而夾川穀少,水險難漕運,留威虜將軍馮駿軍江州,都尉田鴻軍夷陵,領軍李玄軍夷道,自引兵還屯津鄉,當荊州要會,喻告諸蠻夷,降者奏封其君長。
初,彭與交址牧鄧讓厚善,與讓書陳國家威德,又遣偏將軍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詔命,於是讓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址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或遣子將兵助彭征伐。於是江南之珍始流通焉。
六年冬,徵彭詣京師,數召燕見,厚加賞賜。復南還津鄉,有詔過家上頉,大長秋以朔望問太夫人起居。
八年,彭引兵從車駕破天水,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時公孫述將李育將兵救囂,守上邽,帝留蓋延、耿弇圍之,而車駕東歸。敕彭書曰:“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須為白。”彭遂壅谷水灌西城,城未沒丈餘,囂將行巡、周宗將蜀救兵到,囂得出還冀。漢軍食盡,燒輜重,引兵下隴,延、弇亦相隨而退。囂出兵尾擊諸營,彭殿為後拒,故諸將能全師東歸。彭還津鄉。
九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乘枋箄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李玄等。遂拔夷道、夷陵,據荊門、虎牙。橫江水起浮橋、鬥樓,立攢柱絕水道,結營山上,以拒漢兵。彭數攻之,不利,於是裝直進樓船、冒突露橈數千艘。
十一年春,彭與吳漢及誅虜將軍劉隆、輔威將軍臧宮、驍騎將軍劉歆,發南陽、武陵、南郡兵,又發桂陽、零陵、長沙委輸棹卒,凡六萬餘人,騎五千匹,皆會荊門。吳漢以三郡棹卒多費糧谷,欲罷之。彭以蜀兵盛,不可遣,上書言狀。帝報彭曰:“大司馬習用步騎,不曉水戰,荊門之事,一由徵南公為重而已。”
彭乃令軍中募攻浮橋,先登者上賞。於是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前。時天風狂急,(彭)奇船逆流而上,直嚰浮橋,而攢柱鉤不得去,奇等乘埶殊死戰,因飛炬焚之,風怒火盛,橋樓崩燒。彭復悉軍順風並進,所向無前。蜀兵大亂,溺死者數千人。斬任滿,生獲程汎,而田戎亡保江州。
彭上劉隆為南郡太守,自率臧宮、劉歆長驅入江關,令軍中無得虜掠。所過,百姓皆奉牛酒迎勞。彭見諸耆老,為言大漢哀愍巴蜀久見虜役,故興師遠伐,以討有罪,為人除害。讓不受其牛酒。百姓皆大喜悅,爭開門降。詔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輒行太守事。
彭到江州,以田戎食多,難卒拔,留馮駿守之,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攻破平曲,收其米數十萬石。
公孫述使其將延岑、呂鮪、王元及其弟恢悉兵拒廣漢及資中,又遣將侯丹率二萬餘人拒黃石。彭乃多張疑兵,使護軍楊翕與臧宮拒延岑等,自分兵浮江下還江州,泝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
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徑拔武陽。使精騎馳廣都,去成都數十里,埶若風雨,所至皆奔散。
初,述聞漢兵在平曲,故遣大兵逆之。及彭至武陽,繞出延岑軍後,蜀地震駭。述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
彭所營地名彭亡,聞而惡之,欲徙,會日暮,蜀刺客詐為亡奴降,夜刺殺彭。
彭首破荊門,長驅武陽,持軍整齊,秋豪無犯。邛谷王任貴聞彭威信,數千裡遣使迎降。會彭已薨,帝盡以任貴所獻賜彭妻子,諡曰壯侯。蜀人憐之,為立廟武陽,歲時祠焉。子遵嗣,徙封細陽侯。十三年,帝思彭功,復封遵弟淮為谷陽侯。遵永平中為屯騎校尉。遵卒,子伉嗣。伉卒,子杞嗣,元初三年,坐事失國。建光元年,安帝復封杞細陽侯,順帝時為光祿勳。
杞卒,子熙嗣,尚安帝妹涅陽長公主。少為侍中、虎賁中郎將,朝廷多稱其能。遷魏郡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犛。含哺鼓腹,焉知兇災?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美矣岑君,於戲休茲!”
熙卒,子福(岑福)嗣,為黃門侍郎。
四.語法與應用
得隴望蜀,屬於連動式成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唐朝李白《古風》詩:“物苦不知足;得隴望蜀”。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八回: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著這個工夫,教給我作詩罷!”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
清朝 曹雪芹 《紅樓夢》第八十回: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隴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又見金桂的丫頭寶蟾有三分姿色,舉止輕浮可愛,便時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他。
清朝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胡統領早存了個得隴望蜀的意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雙鵰的手段,所以姊妹兩個,都是他心坎上的人。
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五.附錄
《後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
6 # 開心哥
得隴望蜀是一個成語,現表示貪得無厭。而說到為和偏偏提到隴和蜀,就得說說這個成語的來歷。
隴古指甘肅東部,蜀古指四川中西部。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忘蜀。”東漢光武帝劉秀下命令給岑彭,命他平定隴右以後,帶兵南下,攻取西蜀,既得了隴,又想得蜀。後人便以“得隴望蜀”作為成語,來比喻人的貪得無厭。
-
7 # 靜夜長思
李白《古風》詩云“物苦不知足;得隴望蜀”。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意思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之所以選擇隴及蜀而不是其他地方,是因為此成語源於以下典 故。
東漢初年,隗囂佔據隴地,公孫述佔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隨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邦。光武帝乃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
-
8 # 原創詩詞德春
在漢軍不斷的攻擊和勸降下,隗軍漸有叛降的將領,隗囂見形勢窘困,派大將王元入蜀向公孫述求救,自己則帶著家屬,投奔西城守將楊廣。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吳漢、岑彭包圍西城,耿弇、蓋延包圍上部,自己動身返回洛陽。月餘之後,楊廣身亡,隗囂的處境更加危急。又捱過了幾個月,王元、周宗帶著蜀軍五千,突然趕到西城,登高大呼:“百萬大軍來到!”漢軍大驚,還未排好戰陣,王元就衝入包圍圈,把隗囂接到冀縣去。漢軍糧食耗盡,撤兵返回關中。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諸郡,又倒向隗囂。建武九年(33),隗囂財力人力消耗殆盡,處境每況愈下;而且又病又餓,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飯充飢,終於憤恨而死。隗囂部下擁他的少子隗純為主,據守在落門(在今甘肅甘谷)。一年後,來歙率軍攻克落門,隗純和諸將投降,只有王元單身入蜀,投靠公孫述為將。
光武帝從隴中東返時,留下一函給圍攻西城的岑彭說:“如兩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帶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於不知足,才平定隴右,又想著蜀地。”從此,“得隴望蜀”就成為譏諷人心沒有厭足之時的成語。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其“中興”大業的;這也是歷代王朝更迭時,無數次兼併戰爭的內在動力。
1.jpg
得隴望蜀(東漢建武六年(30),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把隗囂圍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孫述派兵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鄞(今甘肅天水),劉秀留蓋延、耿弇率兵圍之。
佈置好之後,劉秀便移駕東歸。臨行前他曾寫信給岑彭,說:“如果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鬚髮白。”後來人們把“既平隴、又望蜀”概括為“平隴望蜀”或“得隴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回覆列表
“得隴望蜀”中之所以提到這兩個地名,是因為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情節中有這兩個地方。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這個成語的大意。隴和蜀都是中國古代地名,隴地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部,與四川、陝西接壤;蜀地相當於今天四川省中西部。“得隴望蜀”大意為得到了隴地,還想攻取蜀地,與俗語“吃著碗裡的瞧著鍋裡的”類似,都是形容一個人得寸進尺、貪得無厭。
其次,瞭解了催生這個成語誕生的語境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拿隴、蜀二地說事兒了。“得隴望蜀”這個成語的雛形,發生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平息分裂叛亂之時。東漢初年有兩股地方勢力自立為王,與東漢朝廷對抗,一個是西州大將軍隗囂割據的隴地,另一個是蜀郡太守公孫述割據的蜀地。公元32年光武帝劉秀御駕親征,先是將隗囂圍困攻下隴地,之後將前來救援的公孫述也圍困起來。
此時雖然兩軍還在僵持,一時也攻不下城池,但已勝券在握,於是劉秀留下大將軍岑彭繼續作戰,自己先班師回朝了。劉秀臨行前留下一封書信給岑彭,敦促他在攻取了隴地的基礎上乘勝追擊、收復蜀地,即《後漢書·岑彭傳》中記載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這句話大意為劉秀承認自己得隴後還想攻取蜀地的想法屬於貪念。
所以說劉秀平反分裂判斷的歷史是“得隴望蜀”成語誕生的最早語境,但真正帶火這個成語的卻是在此之後的另一位歷史人物——曹操。
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公元215年魏國政權締造者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割據漢中近三十年的張魯,拿下了屬於隴地的漢中。由於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拿下了它就相當於打開了蜀郡的咽喉和門戶,與蜀郡的軍事力量直接對峙。若在此基礎上乘勝進軍,對蜀國將是個巨大的威脅,有助於擴張魏國的勢力範圍。對此曹操手下的謀士劉曄和權臣司馬懿相繼勸說曹操乘勝追擊,但曹操卻以一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來暗喻此二人的建議過於貪婪,繼而拒絕了他倆的勸諫。
綜上,雖然東漢光武帝劉秀和曹魏政權締造者曹操,都曾面臨過“得隴望蜀”的軍事作戰局面,但人們提起“得隴望蜀”這個成語時,常常會聯想到曹操而非漢光武帝劉秀,人們產生厚此薄彼態度的重要原因在於:按理說得隴望蜀是難得的軍事良機,漢光武劉秀藉此良機乘勝追擊來獲取更大的勝利,是順勢而為沒有什麼懸念;但曹操對此卻反其道而行之,放棄了良機,此舉不但顯得很反常,也和曹操一代梟雄的人設相沖突。
曹操為何行此反常之舉因此成為千古之謎,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探究沒有停止過,所以在世人的認知中,成語“得隴望蜀”也因此和曹操的故事緊緊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