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紹非翁
-
2 # 鋒語聲硬筆書法
范蠡是春秋時代的奇人,他輔佐越王勾踐滅了強大的吳國,報了當年險被滅國之仇,並且稱霸一方。就在他被勾踐封為上將軍,統帥全國兵馬,成為越國的三號人物之時,他卻功成身退,隱姓埋名到異國去經商,他憑藉出色的商業頭腦,迅速成為地方首富,之後散盡家財再次改名移居,如此先後三次成為首富。他的後代沿用他的方法經商,最終都富甲一方。晚年范蠡自號陶朱公,後世則把陶朱公作為商業的鼻祖進行供奉。
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絕大部分只是在某幾件事上成功,像范蠡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卻不多見。不敢說他是最明智的人,但他的智慧絕對在金字塔的頂層!
一是不爭。范蠡是復興越國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爭功,更不爭權奪利,而是信奉“夫唯不爭,故無憂”理念。因為不爭名利,所以越王傷害不了他。范蠡一生中很多事都體現出他的“不爭而善勝”,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智慧,從大的方面講,他不與社會爭——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也許這正是范蠡被後人奉為文財神的原因之一。
二是功成身退。吳越戰爭勝利後,范蠡及時身退。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勸他及時離開,文種不聽,對越王勾踐存有幻想,仍貪戀著官位。范蠡拋棄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中卻遭殺身之禍。這是他“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
三是體察細節。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願以償,便不想歸功於臣下。從細節處,范蠡察覺到了殺身之禍,而主動逃避。
四是懂得禍福相生相隨。“禍兮福所依”禍福相生相隨,范蠡深諳此道,最善於在福的頂端看到禍所伏,果斷離開。范蠡到了齊國,在齊國海邊圍墾種田。齊國聘他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在智慧的帶領下,他立即離開了齊國,隱藏於陶地。
五是懂得選擇。范蠡選擇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體現,陶在古時處於各國之間,是一處與各國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它北臨中原,南接吳楚,交通便利,正是個經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這裡生活的19年中三致千金。
六是仗義疏財。范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很多錢,但他不當守財,經常仗義疏財,這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
七是識人識事。范蠡的人生智慧從他救他的小兒子可見一斑,表現於善於識人用人的人生智慧,也表現了他識事的人生智慧。
范蠡居陶,生少。少子長大後,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而死,該是如此,但身價千金的人不該死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就讓少子去前往探視,並帶上一牛車的黃金。
範黎長子也請命想去,范蠡堅決不同意。長子說:“家有長子,今弟有罪,不派我去,而讓少弟去,是我不成器。”,說完欲自殺,夫人連忙說:“派少子去,未必能救次子,而先失去長子,怎麼可以這樣?”
范蠡不得已派長子去,命其去找莊生幫忙,並叮囑說:“到楚國後就進獻千金給莊生,聽任他從事,千萬別與他爭。”長子出發了,卻在路上私積數百金。
范蠡長子到楚國後,把信和重金交給莊生。臨別時,莊村告誡說:“你趕快離開,千萬別停留,等你弟弟出來後,別問是怎麼回事。”
長子卻沒有聽從莊生的話而而私自留下,並把路上私積的數百金,分送給其他的自認為能幫上忙的楚國貴人。
莊生家很貧窮,但他以廉直聞名於國內,自楚王以下人民都像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作為信義之人,莊生對於范蠡進獻的黃金,並無意接受,而是打算在事情辦成後再還給他。而范蠡長子並不知其意。
莊生入見楚王,稟告說:“我觀察到天上有某星停留在某個位置,表明楚國會有災害。”楚王平素信任莊生,向他了解解決之道。莊生回答說:“只有德行可以消除。”楚王決定赦免罪犯來消除災害。
楚國貴人得到訊息後連忙給范蠡長子報信。范蠡長子想,既然弟弟可以獲得赦免,千金送莊生,不是白白浪費了嗎?於是就又重返莊生家。莊生驚訝地問:“你怎麼還沒走?”范蠡長子回答說:“我聽說楚王要赦免我弟弟,特來告知辭行的。”
莊生明白了他的想法,就說,你自己進房內取金子吧。范蠡長子帶走了金子,獨自歡慶。
莊生因范蠡長子的行為感到羞辱,就入見楚王說:“您想以德行消除災難,可我聽見路人都說陶的富人范蠡之子因殺人囚禁在楚國,他家人用重金賄賂王左右之人,因而王不是因體恤楚國而行赦免,是為了范蠡之子 。”
楚王大怒說:“寡人雖不德,怎麼會因為是范蠡之子就特別照顧?”於是令殺掉范蠡之子後,明日再下特赦令。
范蠡長子呢,自然是帶著死訊回到家。母親和華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他弟弟會被殺,不是他不愛他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呢!他從小與我在一起,見到我的困苦,為生的艱難,不忍捨棄錢財。而少弟生在家道富裕之時,坐乘完備,並不知財富的來源,因而很容易棄財,不會吝嗇。我先前決定派少弟去,就是因為他能捨棄家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我日夜在等他的喪訊傳來。”
范蠡派子救小兒的故事,也被稱為“三聚三散”的最後一“散”的故事。
范蠡每到一處都能成名於天下。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以保全自身為根本,功名富貴的捨得,就在這先聚後散中,表現出卓越的人生的智慧。
-
3 #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古往今來,無論君臣還是夫妻,基本上都是能同貧賤不能共富貴,能夠堅守貴賤不移的人,才是真君子。這一稀有物種,貌似中國歷史記載的寥寥可數。世情物理,人情世故,能參透能看懂的不在少數,可是真正能放開手的,也沒有幾個人。
我們聽慣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卻從來都不想自己成為被藏的弓和被烹的狗,不光是不是,而是不願意不甘心。可是政治是無情的歷史是殘酷的,任何文臣武將智囊謀士在君主功成名就後,都會成為他內心深處最想除之後快的累贅。這點,范蠡懂,文種也懂。范蠡看得開,能放下,文種卻是心有不甘。雖然他說他有七策,故弄玄虛,希望句踐能看在剩下三策的份上有所顧及。句踐流氓嘴臉一露:老子不管你七策還是八策,到地下為老子開疆拓土吧!引恨離鏤,文種悔之晚矣。此時范蠡何在?據說已經輕舟五湖了。由此可見,范蠡是個智者。
在《史記》的記載中,范蠡在其它各國的表現,我寧願他是杜撰或謠傳。一個用自己骨肉驗證眼界的人,還能算人嗎?
-
4 # 歷史老師88
個人認為古代的名人將相里范蠡是最聰明的,沒有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他懂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幫助越王勾踐三千越甲吞吳後,選擇急流勇退,並勸越王另一個謀士種一起走,種不聽呀,種最後慘死於勾踐之手。第二,歷史上能征善戰的人不少,如白起、韓信、諸葛亮等,但既能打仗又有經商天才,只有范蠡,他後來經商成為當時的鉅富,被後人奉為財神之一。集戰神與財神於一身的,除范蠡之外,還有誰呢?
-
5 # 123雨季
范蠡在人生各個方面都是大贏家,也是最大的智者。
1、男人要的功名他有。他和文種輔助越王勾踐,在那麼難的條件下,居然成功,很了不起,成就一番功名,名垂青史。
2、男人要的英雄名號他有。他被歷史推崇為軍事家,說明在軍事上也有建樹,是個能打仗會打仗的人。能最後把強大的吳國打敗,他的功勞也是巨大的。
3、男人要的美女他有。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詞,也是最大的間諜。事成後,范蠡帶著美女西施走了。真難以想象他的犧牲和情懷,把西施當作外交工具,最後又摟得美人歸,這個劇情太反轉和狗血了。
4、男人要的財富他有。財富有多少不知道,但陶朱公這個詞是他的專稱,被稱為商聖,是商家的祖師爺。商人傳奇,他佔據獨特的篇章。
5、男人要的學術他有。他的老師計然,用計然七策發家,又發揚光大經商理論,貢獻很大,中國經濟史、商業史都無法迴避他。
6、男人要的生活方式他有。事成之後,他勸朋友文種也離開勾踐,文種不捨,最後被逼自刎。范蠡卻退隱下來,過上幸福生活,優哉,悠哉,很是愜意。
7、男人要的智商情商政商財商戰商他都具備,而且都極為出色,沒有短板,堪稱完美,自古英雄多多,他是最沒有遺憾的!
-
6 # 七碗茶1990
前面的答案把范蠡的生平都要介紹完了,這兒沒什麼好補充的。
既然你的問題是“從歷史來看”,那就簡單說一些後世史家怎麼評價范蠡的吧。
1、漢史學家司馬遷: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2、漢史學家褚少孫:夫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也。知進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貴, 禍積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辭不受官位, 名傳後世, 萬歲不忘, 豈可及哉! 後進者慎戒之。
3、西漢文學家劉向:箕子棄國而徉狂, 範 蠡去越而易名, 智過去君, 弟而更姓, 皆見達識微而仁能去富, 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
4、北宋文學家蘇軾: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以上皆是古人們對范蠡的評價。
功成而能身退,身退而能享富貴,自然是明智的。但算不算最明智的,我不好說。畢竟它生活在春秋時代,母國對他不好,他能跑到其他國家,而且別的國家還歡迎他。但後世的張良功勞也不比他小,且生活在大一統時代,退都沒法退,劉邦比勾踐也仁慈不到哪兒去,韓信等開國功臣都死了,人張良就活下來了。范蠡如果生活在劉邦年代,能不能活下來是個未知數。
所以,范蠡是不是最明智的這個問題,我持否定意見,至少保留否定態度。
-
7 # 大河橋下流
范蠡算得上是人中極品了,既能憑胸中的文韜武略救越國於危亡,又能以過人的遠見卓識,經商富甲天下。可以說是個罕見的天才、全才。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後,機警的對越王的為人做出了正確的判斷。他對一同幫助越王滅吳的文種說:″越王長得長頸鳥喙,是個只能同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人,只有早點離開他才能保全性命啊"。文種自恃功勞大,對范蠡的提醒不以為然。
范蠡在滅吳之後,立馬向越王勾踐請求辭官歸隱。但越王並不想放過范蠡。勾踐深知范蠡的厲害,可以說"得范蠡者得天下",今天越國的復興,全賴范蠡的謀劃。如此大才一旦有了異心,後果將不堪設想。如今戰事剛剛結束,人心未穩,除掉范蠡和文種的計劃還不能馬上執行。
越王假情假意的提出要與范蠡共富貴,要分一半江山給范蠡,懇請范蠡留下來。早已洞悉越王心事的范蠡堅決請辭,越王甚至用殺掉范蠡的全家相威脅,強留范蠡。但范蠡清楚,留下來必死。他果斷的回絕了越王。由於除掉范蠡的時機尚不成熟,冒然動手有引起局勢動盪的風險,也將為天下人所恥笑。越王只能望著范蠡遠去的背影,恨恨不已。
沒有聽從范蠡勸告的文種,內心也有些恐懼,便稱病躲著不上朝。越王就拿著伍子胥自刎的那把劍上門去看望他。很"誠懇"的對他說:"先生教我滅吳七策,我用了三招就滅了吳國,剩下的四策,請先生到地下跟先王們去說吧"。說完越王留下寶劍就走了。欲哭無淚的文種只得伏劍自刎。
歷史上的能人不少,懂得功成身退的卻不多。像范蠡這樣睿智之人更是鳳毛麟角。只有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可與之相比,但張良遠沒有范蠡的瀟灑自在,張良雖然一心修仙不問政事,畢竟還是在皇帝老兒的眼皮子底下討生活,過得提心吊膽。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經商能做祖師爺。未學仙術卻能身居財神之神位。普天之下還真想不出有比范蠡更厲害的人了。
-
8 # 秋風談車
每次出差到無錫住在蠡湖公園旁邊酒店就觸動一次思考范蠡的故事。
從歷史沿襲下來的故事看范蠡算不算明智的人,個人感覺范蠡是聰明的並且是瞭解中國歷史的人。一個有功的人常規是要論功行賞的。而像范蠡這樣做出選擇的人是明智的。首先助勾踐滅吳,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這是必須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明白的一個道理,所謂的彈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范蠡的非凡之處。從歷史上看來,多少人不能做到激流勇退而家破人亡。
激流勇退後的范蠡做起了生意,做生意後也是風生水起,賺的是盆滿缽滿。但是做了首富的范蠡並沒有做一個守財奴,而是明白“天下滾滾皆為利來”,不是抱著首富的名號到處宣揚,或者自己一人享受財富的奢侈生活。而是做各種慈善,把財散盡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從歷史上看明朝沈萬山最後的結局,對比范蠡來看就可以看出范蠡何等明智!
簡單兩件事就能看出范蠡絕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有此明智的人,從歷史上看不多。
-
9 # 閒雲一片之每文
歷史上,范蠡的確是最明智的人。雖然情場得意,但為了救越國滅吳國,忍痛將心愛的女人西施,送到吳王夫差那裡,打敗吳國後,將西施奪回,西施甘願做他的終身情人;范蠡官場得意,官至卿相,但他深諳進退之理。在楚國出身寒微,才高八斗,不願巴結權貴,不被重用,過著清苦的日子。文種把他推薦給越王勾踐,被封為大夫,當自己的謀略不被採納時,悄然離開官場。在越王勾踐兵敗之時,又悄然回來,出謀劃策,陪伴其投降吳國,在歷史上留下了“”臥薪嚐膽”的典故。當二十多年後,越王勾踐成為霸主時,他離開越國,而文種不聽他的勸說,留下了,結果被勾踐賜劍自刎;范蠡商場得意,但他能放棄萬貫家財,散財於窮苦百姓。當年范蠡帶著西施,離開越國,改姓名為朱公,在一個叫“陶”的地方落腳經商,成為“千萬富翁”。這時齊國派來特使,請他入朝為官。特使走後,他對下人們說:我當官當到卿相,經商家累千金,這是我這個布衣百姓出身人的最高境地了。如果長久享受下去,就是不明智了。他毅然散盡萬貫家財,遠走高飛。據此,後世常常稱富有的人叫陶朱公,並將范蠡作為財神來祭祀。
-
10 # 胡理勇
范蠡乃楚地人,為避難,或一展抱負而來越地。楚地乃九頭鳥之地,楚人極具聰明才智。范蠡的明智可謂典範:一,為臣盡忠。范蠡在越國,被句踐重用。句踐欲先發制人,擊敗吳國,范蠡不惜苦諫,強顏犯上。二,為臣盡責。夫椒之戰,句踐終以失敗告終。危亡之際,范蠡為之籌謀劃策,建議以臣僕之姿,求得生存,“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贏得復國。三,急流勇退。范蠡畢竟深通政治,知“伴君如伴虎”,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相對於大夫文種的悲慘下場,范蠡實有先見之明。四,一個成功的商人。范蠡離越北上,熟知商場規律,終成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但視金錢為糞土,屢賺屢捐,仗義疏財。五,跟計然學道,得《計然七策》等,深通道學,遂成大家。范蠡不精明,誰精明呢。
-
11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從歷史來看,范蠡算最明智的人
因為,他前半生從政,輔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為官場中人樹立了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被後世為官者奉為楷模。
他辭官經商三度富甲天下,被歷代商人尊為“商聖”,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後被世人奉為文財神。後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留給後人的智慧財富
一、立大志,方能堅忍向前
不管當今社會如何發展,不管你是誰,都要在人生之路上,樹立個小目標。
從古至今,但凡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一不是從小就立下大志,並能朝著心中的目標堅定前行的人。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關鍵是還有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可惜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選拔官吏,非貴族階層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楚國名士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任范蠡為大夫。勾踐欲率兵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
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助你援你,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容得、捨得、苦得,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從那一刻起,勾踐的眼中閃出的不僅僅是感激和敬佩,還有等待復仇的怒焰。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同勾踐一同入吳,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也為後來的復國出謀策劃。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范蠡,也不會有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了。
二、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憑藉小聰明取得的成績只會是暫時的,要想成就大事,還是要靠自身的德行。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人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
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
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
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
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經過數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
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
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三、做人,要有開拓的本事,更要有善終的智慧
《道德經》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功業已成,譽滿天下,老子告訴我們,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不僅要有進有退,還要進退得當。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原因就在於范蠡懂得後退的智慧。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個人,器量再高,高不過天,心胸再厚,厚不過地。
曾經有人說過,人生的智慧不過六個字:“懂分寸,知進退”。很多事情的成與敗,都在於能否把握進退之間的“度”。進退之間,彰顯人生智慧。怎樣進,怎樣退,是一種手段;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是一種分寸。做人有分寸,知進退,才能讓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范蠡做的這些事,還不算明智嗎?
-
12 # 老刀嘚不嘚
加上“最”字有點難回答,因為不同歷史人物在歷史時期面對不同歷史環境,很難分清誰“最”怎樣的。所以高考要統一試卷,如果有人要統計去年全世界誰的考試成績最好,這個恐怕要吵起來了。
說話之前,先念一首定場詩。
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范蠡是楚華人,一生波瀾壯闊,曾幫助越王勾踐興越滅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一不小心又成了首富,傳說中他曾數散家財,又很快重回財富巔峰。他被後人稱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和商家鼻祖。
班固在書中稱他為“智人”,這個不是指時間簡史裡那個遠古原始人類別,而是中國傳統語境中的聖人、仁人之下的優秀的人。
范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滅吳成功後,勾踐封他為大將軍,他不受,掛冠而去。臨別之際,范蠡給文種寫了一封信,勸他快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沒接受勸告,不久,被勾踐賜死。
從謀略和才幹上講,范蠡和文種不相上下。但是比起曉人心知進退方面,文種簡直沒法和范蠡比。
人的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都是受環境影響的,都是會變的。曾經的相濡以沫可能會變成相互厭憎,曾經的同舟共濟可能會變成同室操戈,這世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更何況最難以捉摸的人心?
功成身退,不把自己的安危寄託在帝皇的操守上,看透人性,這就是范蠡的明瞭。
老子《道德經》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13 # 老街味道
從歷史來看,范蠡算不算最明智的人了?
前言前幾年去紹興遊玩的時候,在魯迅故居不遠處有一個府山公園。此山又叫做“種山”,聽上去挺奇怪的名字。
其實知道原因後就不奇怪了,因為山上有一個人的墓地,這個人是范蠡的同僚:文種。
看看文種的下場就知道範蠡是不是最聰明的人了。
一、文種的下場文種(?-公元前472年)也叫作文仲、字會、少禽、子禽,他是春秋末期楚人, 定居越國。
勾踐兵敗以後,勾踐和范蠡都去吳國作了人質,是文種留在越國苦心經營。迎回勾踐以後,文種和范蠡陪著勾踐臥薪嚐膽、復國滅吳。
但是功成名就以後,文種沒有學范蠡退隱,結果被勾踐尋釁賜死。
至今在府山越王殿的牆外,還有文種之墓,去紹興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二、江湖范蠡舟高適曾經有詩寫到:
天地莊生馬,江湖范蠡舟。高適把范蠡與莊周相比,可見范蠡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范蠡與文種同為勾踐的肱骨之臣,如同劉邦手下的張良與韓信。張良和范蠡知進退,功成後,兩個人都採取了“隱”的辦法。
特別是范蠡,直接泛舟江湖走了。據說後來還經商暴富,號陶朱公,還成了商業之神。張良也不再參與朝政,遠離是非,得以善終。
三、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而韓信和文種的下場,都令人唏噓嗟嘆。
《史記· 越王句踐世家》中曾經說: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文種見到范蠡的書信後,有所醒悟,所以就稱病不朝了。可惜時機錯過,還是被人誣告,引發了勾踐的猜忌,最後被逼自殺。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韓信時,也用了鳥盡弓藏的故事
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范蠡說過,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劉邦也是如此。
四、杯酒釋兵權作為一個臣子,不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非常危險。看看越國文種、漢朝韓信、英布、明朝徐達、藍玉等人的下場可知,伴君如伴虎。
假如君主是一隻餓虎的話,還是學一下范蠡和張良。假如是一位明君如李世民這樣,無防繼續發揮餘熱。
作為皇帝來說,對於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安危的大臣,也不得不防。假如沒有李世民那種駕馭能力的話,不如學學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有話可以敞開說嘛,然後制定一個有效的遊戲規則,大家遵守就可以了。宋太祖是一位大智慧之人。
結束語知人知面不知心,瞭解一個人很難,瞭解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行為更難。范蠡能夠急流勇退,說明他也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
他的這種行為,甚至成了很多文人心目中的理想。李白就曾經有詩寫到:
回覆列表
范蠡是聰明人之一最為不過了。三次經商成功,三次盡散家財,留給後人經商18計,被人當做財神對待。有經商的頭腦的人固然是聰慧的,然而三次經商,三次成功,不免說明範蠡是聰明絕頂之人。
在看為政方面,政治手腕高超,輔佐勾踐復辟越國,這其中范蠡的計謀不在話下,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以西施為棋子搞得吳王,勾踐愛慕難耐,可見他深知人心。功成後又最早看穿勾踐的不可同富貴的性格,激流勇退,歸隱深山,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何等的冷靜,何等的遠見卓識,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是智慧的哪?
總之,范蠡的智慧值得我們後人研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