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古稀老玩家

    我沒有研究錢幣,只是知道世界最早的“錢”應該是中國古代的“貝幣”,是一種特有的小貝殼用於當時的“貨”與“幣”的交換。

  • 2 # 舊時In樓宇

    世界上最早的錢幣出現的形式是天然海貝。在原始社會里,人們為了獲得各自所需,開始進入了物物交換的時代,用自己手頭的東西去與對方協商,交換彼此想要的東西。一開始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而物物交換存在因為受到很多限制所以存在著很多不便,大家開始尋找一種媒介。天然的海貝這時候被大家作為交易的媒介,這時天然海貝就充當著錢幣的角色了。

    從我們如今使用的漢子中就可以看出,天然海貝在錢幣發展的歷史上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商賈”的“賈”,“發財”的“財”,這樣很多和錢有聯絡的字詞,大多都含有“貝”字,可見天然海貝的確是錢幣歷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起點。

  • 3 # 國內ERP專題

    華夏文明比較早,所用貨幣也就該是最早的,最初的貨幣是海貝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許慎在《說文解字》文中對“貝”字做如下注釋:“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說文解字》記載最初就是以貝為貨幣,並講述了貝幣從產生到廢止的整個歷史過程。

    為什麼說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呢?

    根據以下幾點分析:

    首先,有關古文獻記載可尋。在甲骨卜辭以及商代青銅器的銘文中,不但有關於“取貝”“易貝”的記載:

    《亢鼎銘》中明確記載了透過“貝”購買“珠玉”的故事,這裡面的“貝”,就完全起到了錢的作用。

    其次透過考古資料為證明。在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穴裡,以海貝為隨葬品的現象就較為普遍,一般小的墓隨葬海貝最少都有1枚,多達幾十枚,目前發現最多的隨葬海貝多達7 000餘枚。這說明那個時候海貝的使用,已經非常普及,同時成為了每個人財富的象徵,起到了貨幣的作用。

    再次,漢字中很多與錢財、價值有關的字,都用“貝”字作偏旁,如財、貨、賜、買、賣等,甚至在漢字的組合中,如“分”和“貝”合在一起就是“貧”字;貝少就成了低賤的“賤”字 。這說明早在文字形成之前,在中國人們的觀念中,海貝已經是可以體現物品價值的東西了。

    古人為什麼要選用海貝來做貨幣呢?

    主要因為海貝符合當作貨幣的條件:一方面海貝大小均勻,計數方便;堅固耐用,而且便於儲存,攜帶。

    所以,不僅僅是在中國最早用海貝為貨幣,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區,最初貨幣,都選擇了海貝。

    根據相關文獻考古得出結論,中國最遲從商代開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天然海貝作交換媒介。

    根據考古資料發現,中國最早的貨幣使用的媒介就是海貝,貝幣出土的區域,以今河南省中部為起點,一直到東部沿海,陝西關中,長江流域都有。

    商代文明中心在河南安陽、洛陽,離大海非常之遠,那麼有一個疑問,海貝從哪裡來的呢?又是如何輸入進來的呢?

    根據專家考證這些被當作貨幣使用的海貝,大多數來自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和中國南海一帶。

    大致有兩種型別:

    一種背呈紫色,即文獻中講的的“紫貝”;

    另一種背部有一個黃圈,稱之為“環貝”。

    這兩種海貝學名紡統被稱為“貨貝”,古書中所謂的大貝、紫貝、玄貝、文貝等,指的就是這種“貨貝”。

    產自南海的海貝,主要透過古代的“交州”,今天的越南和廣州地區運輸進入中原地區。產自印度洋上的海貝,則透過緬甸、雲南,然後再運輸入中原地區。而云南正因為是印度洋海貝輸入中原地區的必經之路,因此,長期使用海貝作為貨幣,一直到張獻忠時期才改用銅錢。

    事實上,海貝在用作貨幣進行交易之前,商朝之前一直被作為裝飾品使用。從商代到西周之間作為貨幣使用,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貝幣逐漸被金屬鑄幣取代,秦朝統一六國後,便被正式廢除貝幣。

    海貝作為貨幣,使用的單位又是什麼呢?

    根據先秦的相文獻記載,海貝作為貨幣通常是以“”為計量單位,

    從《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

    等詩句中就可以得到證明。那麼“朋”是怎樣的單位?一“朋”又到底是指多少枚海貝呢?

    考古學家對此有兩種說法:

    許慎的《說文解字·貝》解釋為兩枚貝,

    鄭玄給《詩經》做的註釋為五枚貝。

    但是,根據金文中“朋”字的幾種寫法,可以發現一些細節,一“朋”包含有兩串貝,每串又不止一枚。許慎和鄭玄的解釋都是不對的。

    由此可知,一“朋”貝的數量應該是雙數,而且至少是兩枚以上。

    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據此考證一“朋”為十枚貝, 後來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觀點,

    郭沫若曾賦詩:“寶貝三堆難計數,十貝為朋不模糊”。

    “朋”字現在已經用來指“朋友”,估計是其原意的引申或借用,“朋”字的本意反而被世人給淡忘了。

    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朋”字竟然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單位。這位“朋友”沒有人不願交。

    這樣解釋對麼?

  • 4 # weishan295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釐米至2.4釐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儲存完好的不多。

    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於天然貝幣出土很多,現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它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在錢幣 交易市場裡,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約10餘元,石貝、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和銅貝的價格要高許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銅貝要價上百元甚至更高。

  • 5 # 老吉說事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

    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範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

    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貝用作貨幣,也可以在漢字的結構中找到佐證。凡是與財富、價值、交換有關的字,如貴、財、賞、賜、貸、貨、買(買)、賣(賣)等都與“貝”字有關。這說明我們的祖先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貝已經具有貨幣的職能。

    擴充套件資料: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零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 6 # 四川達州人

    先簡單說一下錢的歷史。

    原始人群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是以中小家庭的模式來聚居,幾乎沒有科技,樹葉獸皮為衣,自然也就是缺乏生產生活物資,根本不需要錢這個東西。

    母系氏族社會晚期,原始農業出現,同時社會科技發展,有了剩餘物資,自然就需要進行交換,此時才出現商品。比如說甲部落居住水邊,積累了些乾魚想要一袋稻穀。可是附近有稻穀的部落乙卻需要羊,乙部落當然不想用稻穀交換甲部落的乾魚。

    如何完成交易呢?

    此時,就需要一件比較特殊的東西作為交換的媒介。譬如甲乙兩個部落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石斧,推而廣之,附近所有部落都需要石斧這個生活必需品。

    所以附近幾個部落共同約定,10條幹魚等於5把製作精良的石斧,一袋稻穀則等於6把石斧,一隻肥壯的羊等於7把石斧。

    最終,甲部落提供10條幹魚和一把石斧或者直接用6把石斧換回乙部落一袋稻穀。乙部落則可用乾魚或者石斧,到丙部落換回自己需要的羊。

    自此,石斧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這就是最初的錢。當然,所處地區不同,一般等價物就有很多的表現形式,如羊、貝殼、玉、銅、鐵、布這些具備普遍實用價值的特殊商品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

    伴隨科技發展,金屬成為通行整個世界的貨幣,才會有紙幣與電子貨幣出現。

  • 7 # 孝婦河畔人家

    世界上最早出現使用“錢”或者說貨幣進行交易眾說紛紜,並沒有一個統一說法,但最早這個詞肯定落不到中國頭上,在中國官方出版的各類歷史書籍中凡是涉及到的都會用一句話“中國是世界上較早使用貨幣交易的國家”,請注意這裡用的是“較早”而不是“最早”而且還加了之一。

    世界上認為出現的最早貨幣也就是“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古埃及使用的一種等重金屬圓環,叫“德本”;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6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古代蘇美爾人使用的銀環或銀板幣。

    但這兩種貨幣均是有記載但因年代久遠沒有實物出土。所以才會對最早使用這個說法存有異議,沒有定論。

  • 8 # 瓦力瓦

    最早的錢是金銀等貴金屬,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由物物交換到等價物出現,再到一般等價物出現,當一般等價物固定的由金銀來充當的時候,就出現了貨幣,就是我們所說的錢,所以最早的錢是金銀等貴金屬。

  • 9 # 瘋狂LDS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中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中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中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10 # 經商哲學88

    中國史上最早出現的貨幣是貨貝,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貨幣。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都與“貝”有關。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

    銅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華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圖1) 1948年東北代印的第一版人民幣壹仟圓

    人民幣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將要取得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前夕,為統一各解放區貨幣而發行的唯一法定貨幣。第一套人民幣於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正式發行,先後發行有12個面額、62種版別。第一套人民幣具有戰時貨幣的特點,眾多廠家參與印製,分散印刷、分期發行,其中1000元雙馬耕地圖票券是最早設計印製的人民幣,獨具特色,與眾不同。

    (圖2 )董必武題寫的第一套人民幣中的壹仟圓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採納董必武同志為主任的“華北財經辦事處”建議,批准成立了“華人民銀行籌備處”,籌備建立華人民銀行,並著手設計、印製、發行全國統一貨幣的準備工作。當時,全國主要有四大解放區:東北解放區、華北解放區、西北解放區和華東解放區。四大解放區都有自己的印鈔企業,都發行有自己的貨幣,各解放區內的印鈔企業都承擔著本解放區貨幣的印製生產任務。經過考察,華人民銀行籌備處認為當時東北解放區印鈔技術條件最好,具備了凹印的生產能力,只有東北的印鈔能力和印鈔技術能夠滿足人民幣生產的需要。

    徵得中央同意後,董必武致電中共中央東北局,請其協助華人民銀行籌備處代為設計印製一批人民幣,並明確銀行名稱為“華人民銀行”,規定了票面大小、票面額和印製數量,要求代制票版,花紋和顏色儘可能繁雜些。中共中央東北局接到電報以後,表示將全力支援。經過認真權衡比較,東北局決定將這項重要任務交給東北銀行辦理,具體由東北銀行工業處印刷廠(設在北滿佳木斯)承印。1948年4月20日,東北銀行工業處印刷廠開始設計印製反映解放區農業生產內容、面值1000元的人民幣鈔票。1948年年中,中央發電報指示東北局,500元券停印。

    東北銀行印製的1000元券人民幣(圖1),長150毫米,寬62毫米,正面深紫色,底紋淺藍灰色,正上方中央有行名“華人民銀行”六字,兩側有冠字(三位羅馬數字)和號碼(六位阿拉伯數字);票面中間左側為“雙馬拉犁耕地”圖案,右側花紋圖案內有面額“壹仟圓”三字,面額文字下方左右兩側分蓋“總經理章”和“副經理章”,底邊有印製時間“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印”,四角各有“壹仟”面值文字。背面淺棕色,中央為天壇圖案,左右兩邊花紋圖案內各有“壹仟圓”三字,底邊中央有阿拉伯數字“1000”字樣。

    東北代印的1000元券人民幣,票版是由東北銀行工業處印刷廠日本籍設計人員設計的。由於當時處於戰爭環境,東北與華北間交通阻隔,資訊溝通不暢,票版未能送請華人民銀行籌備處和董必武同志稽核,導致東北印製的1000元雙馬耕地圖券與第一套人民幣其他票券有較大差異,獨具特色,主要表現為:

    一、票面字型不同。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票面文字,如“華人民銀行”、“一千元”等文字,為東北銀行設計人員書寫。而第一套人民幣其他票券文字均由董必武同志題寫,柳體字型秀麗大方(圖2)。這主要是因為華北與東北之間路途遙遠,中間又隔著敵佔區,致使董老所書無法及時送達指定地點所致。

    二、票幅長寬比例不同。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票幅規格為150毫米×62毫米,長寬比例約為1:0.4。第一套人民幣其他票券長寬比例約為1:0.5。兩者比較,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票面顯得狹長。

    三、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背面沒有“華人民銀行”字樣。而第一套人民幣其他票券背面正上方均有“華人民銀行”字樣(文字有漢字、維文或蒙文等)。

    四、第一套人民幣鈔票所用鈔紙參差不一,甚至同一版票幣前後用紙也不相同,而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紙質較好,且有滿版菱花水印,是最早採用水印鈔紙印製的人民幣。

    五、第一套人民幣票券羅馬冠字均在票面左上方,號碼在右上方。東北銀行代印的1000元券羅馬冠字和號碼位置顛倒,即冠字在右,號碼在左。

    東北印製的1000元雙馬耕地券原計劃於華人民銀行成立時首批發行,但因路途遙遠,敵佔區阻隔,輾轉運輸直到1949年2月才到達石家莊,錯過了華人民銀行成立的首發日期。第一套人民幣中最早印製的票幣,卻未能成為第一套人民幣的首發券,不免令人遺憾。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叫“交子”。

    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宋、金紙幣名稱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

    於是,商人發行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兌現時每貫須扣除30錢。成都16戶富商為印造發行並經營銅錢與交子的兌換業務而開設交子鋪,開民間金融之先聲。他們每歲在絲蠶米麥將熟之時,用同一色紙印造交子。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中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擴充套件資料:

    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

    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

    “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

    “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 11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陌,這個問題回答:世界上最早的錢(貨幣)是一種貝殼類的貨幣,是一種天然的海貝加工而成的。

    而我們現今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連高度防偽的紙幣也不是主流支付方式了,指紋支付,數字支付等很多種支付方式,這樣下來不僅快捷還方便,綠色而環保,減少了對紙張的浪費,也是為環境做了做了貢獻。

    而古代的人們,有的時期還衣不蔽體,溫飽不能解決的時候,最早的時候是以物換物的方式去交易。而接下來的發展歷程才就出現了最早的貨幣:貝殼類的貨幣進行了交易。

    這種貝殼經過加工後形成了一面有槽齒的形狀,我們也知道貝殼是一種較硬的物質,以存放,而加工後的貝幣更是小巧玲瓏,堅固耐磨損,貝幣較小的樣子也便於人們的攜帶,方便了交易。

    貝幣簡介

    貝幣距今已經有了3500年以上,產生於三千年的商代(公元前19至16世紀),這種貝類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海、南海等海域,貝幣是中國錢幣的始祖,現有出土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

    貝幣的影響

    貝幣的產生,標誌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在原始以物換物交換交易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不斷增多。此時貝幣的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取代了以物換物)。

    貝幣的種類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的價值很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貝幣的不足也由此增生,因為貝幣是天然海貝加工而成,數量有限,已經不能滿足此時需求,故而出現了許多其他種類的貝幣,例如: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

    隨著商品時代的發展後來又增設了金屬材質的貝幣,例如:銅貝、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多樣式的金屬類貝幣。

    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貝幣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儲存完好的不多。

    貝幣的計量單位

    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在以前的意思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兩端有磨孔,穿系攜帶),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具體實行“朋貝”制:即1朋為大海貝5或小海貝10。

    貝幣產生的歷史意義

    貝幣的產生:從海貝轉為飾品(距今7000年左右)由又飾品變成多樣化、多形式、各質地、簡直不等的貨幣,貝幣經歷商品時代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演化,貝幣不但為當時社會地區性商業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成為了華夏幣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拓展知識:現今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天然貝幣出土的很多,導致沒有什麼人作偽,現今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大約10元左右,石貝、骨貝的價格大約20元至40元左右,綠松貝和銅貝較為稀缺,價格要高一些。

  • 12 # 長沙北方汽修

    最早的錢就是海邊的貝殼後來海邊的貝殼被撿光了之後,就開始用泥燒製貝殼。再後來有了冶金技術之後,才用金屬來製作錢。

  • 13 # 唯一影視1314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釐米至2.4釐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儲存完好的不多。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於天然貝幣出土很多,現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它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在錢幣 交易市場裡,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約10餘元,石貝、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和銅貝的價格要高許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銅貝要價上百元甚至更高。

  • 14 # 小政侃收藏

    世界上最開始是使用物物交換的方式,後來才有錢一說。世界太大,中國最早使用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年義務教育”是孩子的權利還是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