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先說一下子路的性格!子路是心直口快之人,直來直去, 直率粗疏,缺乏權變的能力。

    其實,孔子對子路是非常信任和愛護的,他當年代理宰相時曾經“墮三都”,這樣複雜艱難的工作孔子便交給子路直接負責辦理,工作業績很顯著。孔子曾經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自從我得到子路這名學生,汙穢的語言便再頁沒有聽到過。” 孔子批評子路,是培養他遇事要會動腦子,要會權變,要會靈活機智,故是最大的愛護。但“山河易改,稟性難移”,真是如此,子路最終還是死在他過於固執執著上,他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 2 # 護法天瓶

    錯了,孔子對子路是非常喜歡的。子路勇猛精進,孝順父母。是孔子非常喜歡的弟子。

    有一句話,上士聞道,躬而行之,中士聞道,將信將疑,下士聞道,大笑之。孔子批評子路,是因為子路的確善根深厚,知錯就改。說子路有治國安邦的才能。

    子路是個行者。一輩子孝順父母。背很重的米走很久的山路也要孝順父母。另外子路做事積極,認真改自己的缺點。有著君子一言九鼎的風骨,俠客折骨為刀的氣魄。做了很多好事。最後在一個國家匡扶大義。為人攻誡,想起了孔子君子正衣冠的教誨,正冠而亡。一生坦蕩無私,光明純粹。是儒家不折不扣的聖人

  • 3 # 羈絆1888

    愛之深,恨之切,人往往都是這樣,對自己期待最大的人總是提出過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實現不了,總會生氣甚至大罵他們,就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一樣,總是希望他們做一些現階段他們不能做的事情,過分超出了他們現階段的能力!

  • 4 # 真相很簡單

    子路是直言的人,所謂直言,往往都是直接說到關鍵處,也正是因為這個衝擊很直接,對他的迴應也就會很直接,彼此沒有緩衝的餘地,這就是孔子與子路說話的語境氛圍。

  • 5 # 文刀沐子

    孔二是巫儒喪幫流氓黑老大,開口罵伸手打是家常便飯,也是職業本能使然,對誰都一樣。子路是孔二的高階馬仔兼保鏢,所以孔二對他的照顧更多一些,但黑老大照顧人的方式自然與眾不同一一非打即罵,子曰:打是親,罵是愛,愛到深處用腳踹!

    不過孔二當官後經常隨心所欲地胡亂殺人,是"莫須有殺人"的惡魔,這也是他″愛人"的最高境界!

    說穿了,孔二罵子路,是喜歡子路的持別表達方式,黑老大本能使然,猶如狗,恨你時它汪汪,喜歡你時它也汪汪,孔二罵子路,顯然是第二種汪汪,不能作其它延伸解釋喲。

  • 6 # 娛樂好事君

    若是真的不喜歡,哪裡會去浪費唇舌呢?

    這就像家中父母一般,若不是在意你豈會如此關注你。

    罵是因為覺得對方沒有做到自己心中想要的程度,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因為關注所以才會教導並且希望對方能夠改正。

    當然了這種情況並不完全適用於任何情景,要看罵人的和被人罵的處於什麼樣的關係。

  • 7 # 碧水雲天759

    嚴師出高徒!多數情況下,老師或上級對下屬要求嚴格是厚愛的一種表現,因為從一個側面也說明這個下屬具有培養的潛力!

  • 8 # 蘭州易道王

    子路能幹又聰慧,是孔子身邊得力的弟子。孔子生活教書與外出,都離不開他。但子路坦率又耿直,敢於直面批評老師,多次使孔子下不了臺階。當然,日久了,就會引起孔子的不高興,罵幾句就難免了。尤其,有幾次孔子趁國王不在府中,去會見王妃南子。南子是美女,又對孔子有好感。孔子見南子,次數多,且每次時間都長。趕車的子路,在府外等得焦急,有些心煩。一次,竟當然批評孔子,說國王不在,就不該見王妃,見一次不行還見多次,每次都幹啥花那麼長時間?孔子臉面沒處放,只得發誓賭咒,以此洗白自己了。試想,子路與孔子之間的矛盾,達到這般程度,孔子對子路的態度能好到哪呢?但子路還是很尊敬孔子的。孔子死後,子路搭草棚,在墳上守孝三年。

  • 9 # 流芒流

    是喜歡他。打是親,罵是愛!罵罵子路,可以立威,學生們也就不敢亂來(背地裡搗鬼)。子路罵習慣,也就無所謂。太久不罵,反而不自然。有點默契。子路真有一天為師,終身為父的味道。孔子也可能把他當自己孩子。農村父母有事沒事,罵罵孩子。

  • 10 # 老孔談歷史

    孔子儒雅溫和,這樣的老師對待學生一定是和風細雨,其實孔子脾氣是很大的,生氣的時候經常會罵人,而且很刁專。被他罵的最多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路,甚至罵他不得好死,哪有老師這麼詛咒學生的!不過,想想還有被孔子罵成臭大糞的,子路也該心平氣和了。相對於那些倒黴催的幾位弟子,顏回算是幸運到了極點,跟隨孔子二十年,從來沒有捱過罵,相反,他被孔子捧上了天。

    孔子對待弟子的差別,顯得很無厘頭,讓人懷疑他識人的價值取向。但事實並非如此。

    從年齡上看,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子路這個人的性格很像江湖豪俠,義氣、豪爽、率真、勇猛,怎麼看都不像儒生,跟孔子站一起就是“秀才遇大兵”,完全不搭。事實上,子路跟孔子的第一次相見,就充分顯示了這種相遇的尷尬。子路根本看不起這個窮酸秀才。

    按後人對孔子的印象,孔子肯定尿褲子了。可事實上,孔子根本沒鳥子路這個小流氓,更談不上害怕,他略施小計(設計少許禮樂加以引導),沒多久,子路就拜倒在孔子的腳下成了門徒。這大概就是人格魅力吧,佛有佛法,可以降妖降魔,人有魅力,兇頑之輩亦可歸心。從此,子路成為孔子最得力最忠心的弟子之一,都不需要緊箍咒約束。

    孔子對子路和顏回都是喜歡的,在孔子心目中,他倆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他倆的性情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孔子對他們的迴應就會有差別。

    孔子對待子路完全是一種師友的態度,亦師亦友,小兄弟的成分比重較大,某種意義上來說,子路是孔子的“家人”。學問上,孔子對子路的定位是“可以登堂,無法入室”,水平就那樣了,達不到泰斗級。感情上呢,一家人說話直來直去,罵幾句實屬正常,更何況子路莽撞的性格,就需要孔子的當頭棒喝。說輕了,藥力不夠,說半句,他聽不懂,說少了,他記不住,所以只能罵,狠罵、多罵,照直了往死裡罵!這其實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罵子路“不得好死”,那不是詛咒,是孔子看透了子路的本性,有可能會引來災難。一個“暴虎馮河”(空著手就敢打老虎)的人,一個遇事不過腦子的人,送了性命難道很意外嗎?

    可惜的是,孔子的“罵愛”始終改變不了子路的本性,他最終真的“不得好死”。

  • 11 # 信敏498

    九歲在私塾背《論語》,讀到了“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直覺得孔夫子,用這話罵子路,太重了。其實孔子在當時,也沒發現子路的大錯誤,只是因為子路氣勢“吭吭如也”,跟其他同學不一樣。到後來才知道,之後子路做太宰時,由於貴族之間的矛盾被殺害,才驚訝他的老師竟然一語中的!

    其實,孔子對子路和其他學生差別不大。他教育子路,要實事求是,而且很親切:“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那麼多學生中,孔子還特別關注了子路,這是難得的。還有一次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有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但是子路可以在一個“千乘之國”主管軍政。”這個評語也說明,孔子並沒有小看子路。特別是一位學生直接問孔子:“子路可以從政嗎?”孔子說:“子路為人直率,他從政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對子路的印象好,因為子路也的確有不少優點:《論語》中特別提到,:子路聽到一個道理,他一定去做,否則他不願聽第二個,是個實幹的人。有一次孔子去看一個名聲不好的人,子路就很不開心。急得孔子連忙發誓說:我若是做了不正當的事,老天爺會懲罰我!這也說明孔子重視子路的意見。

    最值得一提的是,子路在做了大官之後,也非常感謝和敬重老師:孔子兩次生病,都病得不輕。當官的子路,破格地為孔子辦了一些事。惹得孔子生了大氣,孔子說他根本不想享受這種破格的待遇,去欺騙人,去欺騙上天。他說寧可死在學生們的面前。用現在的話說:孔子堅決反對多吃多佔。

    我的結語是,孔子對子路不錯。這種師生關係值得我們學習。

  • 12 # 水凝結成花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孔子罵子路罵的多,罵的狠,應該是希望子路能改改自己脾氣,是為子路好。親之越深,責之越重。然而人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任何外人都改變不自己。

    所以我們也別試圖改變自己的孩子,多半不會有好的效果。唯有適合孩子的特性的方法才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因材施教很科學,但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很少能做得到因材施教。

  • 1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在這裡可以負責任的說,孔子雖然總是罵子路,但是他是很喜歡子路的。

    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路是最有個性,最有色彩,故事也是最多的。

      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或季路)是他的字。有典籍稱子路是“卞之野人”,卞地當時在魯國國都和鄉郊之外,屬於“野”的區域,棲居在這裡的人稱之為“野人”、“野民”或“鄙人”,他們大多以種田勞作為生。

    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與子路初次相遇,子路“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頭上插戴著雄雞的羽毛,身上佩掛著野公豬的牙齒,子路這身行頭夠威猛、奇異的。不知什麼原因,他竟對孔子拳打腳踢動起野來。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子路以拳腳作為“見面禮”,跟他未來的老師相識了。當時孔子二十八歲,子路十九歲。

       子路因其獨特的個性,因此和孔子有一種特殊的師徒關係。面對“望之儼然”的夫子,子路似乎從來沒有畏的感覺,有時他還要跟夫子頂嘴、抬槓;例如,子路打算讓高柴去當費宰(費邑行政長官),孔子指責他是害那個年輕人(因為高柴書還讀得不多),子路不以為然,說那裡有民人、社稷在呢,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叫做學問?夫子很不高興,罵他是個狡辯的傢伙。又如,子路問孔子如果為衛君治政,先要做什麼,孔子說先得“正名”,子路脫口而出“子之迂也”(“夫子迂腐呵”),夫子立馬回他一個“野哉由也”(“真放肆呵仲由”)。……像這樣和老師抬槓,別的弟子是不敢的。

      子路還是弟子中唯一直言不諱、敢對夫子說“不”的人。公山弗擾、佛肸先後謀反,都曾召請孔子去共事,當孔子意欲前往時,子路便鮮明地表示了不滿和反對,使得夫子不得不做一番表白,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云云,而結果夫子還是打消了應召的念頭。子路尤其強烈不滿的是“子見南子”——孔子謁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在子路看來,南子名聲不好,夫子應召去見她,顯然有失身份。《論語》上只說“子路不悅”,但很可能子路當時還說了些尖銳的話,以至於夫子要指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若有非分的行為,讓老天爺厭棄我!厭棄我!”)其時隨孔夫子客居衛國的弟子有好幾個,如顏回、子貢、冉求、公良孺等,他們對“子見南子”都未表示意見,唯獨子路站出來加以非議,這除了他在弟子中間輩分高之外,更主要的是其性格使然,他是個直率的人,心裡有什麼想法,他憋不住,一定要說出來。

      當然,孔子對子路也沒少訓誡和敲打。在夫子看來,子路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好學”,有一次他叫子路坐下,聽他講說“六言六蔽(弊)”,其中“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尤其針對著子路的性格。我們看《論語》會發現,夫子對子路講話,往往帶有訓誡乃至訓斥的口氣,如:“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分明可聞教訓口氣的嚴厲。甚至有時子路出於好心而辦事,也會遭到夫子的斥責,且看《論語》此則記述

      從《論語》記錄來看,在弟子中間子路是捱罵最多的,不過好在子路不是那種面皮薄、心理脆弱的人,無論夫子怎麼斥罵和敲打,他都扛得住,並且不在心裡留下一點疙瘩。而夫子也知其直率無忌的個性,且心理素質甚好,因此亦不必太擔心其承受力的問題,有時說話的口氣較重,似乎有點像教訓自家的兄弟。這當中是不是可以看出他們師徒之間,其實有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呢?

      這種特殊的親密關係,孔子有一句話尤其昭示無遺,這句話是:“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王肅對此有註解:“子路為孔子侍衛,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惡言,是以惡言不聞於孔子耳。”正是因為有子路常在孔子身邊當侍衛(相當於保鏢),那些傲慢無禮的人便不敢對夫子說難聽的話。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時,策劃“墮三都”——墮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桓”封邑的都城,執行“墮三都”的重任,夫子當時沒有讓別的弟子參與,而將它託付給了果敢勇毅的子路,可見在關鍵的時刻,子路正是夫子最信任和倚重的。後來孔子因失意而要離開魯國,子路便毫不猶豫辭去季氏宰(季氏的行政總管)的官職,跟隨夫子風塵僕僕周遊列國。在遍遭冷遇、碰壁,深感“行道”不成時,孔子嘆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乘著木筏子去海外的,跟從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夫子沒說“從我者”是顏回(讚賞有加的),或是子貢(機敏過人的),饒有意味。儘管夫子說“乘桴浮於海”其實只是牢騷而已,但“從我者,其由與”一語,足見夫子對子路的信重非同一般了。

      夫子曾經預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仲由這樣的人,會得不到好死的吧。)不幸一語成讖,子路最終不得好死,死的很慘烈。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衛國宮廷發生內亂,太子蒯瞶挾持大夫孔悝,迫使他加入爭奪其子王位的政變陰謀。子路聽人報告後,火速趕往都城,遇見正從城內逃出來的子羔,子羔說:“來不及了,不要去那禍難之地!”子路卻說:“受人俸祿,我不能逃避禍難。”進入孔悝府邸,看到蒯瞶挾持孔悝登臺盟誓,子路就放火燒臺,想迫使其放掉孔悝;蒯瞶慌了,派人下臺去阻擊,子路被利戈擊中,臨死前還不忘繫好帽帶子。子路臨難赴死的過程,記述在《左傳》裡。又據《孔子家語》記述,孔子初聞子路殉難的訊息,禁不住失聲痛哭,待知道子路被砍成了肉醬,又吩咐把食用的肉醬都倒掉,說:“我怎麼忍心再吃這些東西!”可見夫子對子路的死是何等的悲痛。

  • 14 # 滄浪水清纓濁足

    恰恰相反,子路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之一,同時子路也是被孔子罵的最多的弟子沒有之一。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孔子是很喜歡子路的:

    1、子路與孔子亦師亦友的關係

    子路與孔子年齡接近,只相差九歲。子路行事魯莽、逞勇好鬥,孔子也是很瞭解他的性格,隔三差五就拉出來罵兩句,子路也是個賤脾氣,越捱罵就越擁護孔子,可見孔子的“罵”是對子路很有效果的教育方式。不過子路也不是隻被動捱罵,與孔子有不同意見時也是該懟就懟。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子見南子”事件,子路聽說老師去見名聲不太好的衛靈公的寵妃南子後,暴跳如雷,等孔子回來就不停的數落孔子,不留一點情面,孔子也是被懟的臉上實在是掛不住了,也不好反駁,實在沒招了,就指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若做非禮的事情,就讓上天厭棄我吧!類似這樣的小故事,他們師徒倆還有很多,如果不是彼此非常瞭解且感情很好,是無法做到如此坦誠的。

    2、子路獨特鮮明的個性

    子路的性格耿直、粗獷豪放。老師的提問第一個回答的總是子路,從不謙虛退讓,不過事實表明他的回答一般都是作為孔子的反面教材,很少能得到孔子的認可,不過子路倒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子路沒什麼城府,喜怒都掛在臉上,被誇時洋洋得意,被批評也會生氣不服。子路重信諾,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子路重義氣,“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子路的這些獨特性格不像儒生倒像俠士,同時也是子路人性閃光的地方。

    3、子路出色的治理才能

    子路在孔子班中成績不能算優秀,但是就其政務方面的能力可以算的上是拔尖的,這點孔子非常認可,曾經稱讚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說他可以做管理兵役的將軍。孔子還向當時魯國的執政者推薦過子路,說子路果斷幹練,從政綽綽有餘。子路一生有幾段從政經歷,治理的均有聲有色。

    4、子路事親極為孝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是很重要的方面,而子路又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子路百里負米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說的是子路從小家境貧寒,自己經常吃野菜充飢,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要徒步百里之外買米,奉養雙親,一年四季,風雨不改。子路是真正把孔子所倡導的孝道落到實處的人。

    5、子路死後孔子的態度

    子路的死比較悲壯。當時子路在衛國大夫孔悝手下為官,後衛國發生政變,孔悝被劫持,子路不聽從同門師弟子羔的勸阻,執意前往國都就難,在於對手搏鬥時,冠帶被擊斷。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遂結纓而死,被剁成了肉泥。子路的死對孔子打擊很大,聽說子路被砍成肉泥,就再不吃肉泥了。一年後,孔子去世。

    子路絕對算得上是孔子弟子中的另類,他不像顏回那樣品學兼優,也不像子貢那樣聰明伶俐,雖是儒生卻不太儒雅,雖是弟子卻總讓老師下不來臺,性格彪悍卻透著可愛,子路的這種形象上的反差常常給人一種萌萌噠的感覺。子路一生追隨孔子,捍衛和實踐孔子的學說,所以孔子才會說: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如果主張無法推行了,那就乘著木排漂流海外,能夠跟隨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這樣的弟子,孔子怎麼會不喜歡呢?

  • 15 # 與天地遊

    孔子是很喜歡子路的。

    子路是個心口直快的傢伙,有什麼說什麼,他們師徒有時候還對罵,比如子路問孔子如何治理某一個地方,孔子說,必先正名。子路就罵孔子是迂,孔子罵子路是野。

    試想,如果兩個人經常對罵,還要在一起,那是什麼關係?照現在的理解,只有夫妻之間互相罵,罵完還要在一起。如果兩個人關係一般,肯定是不會互相罵的,一本正經的,有事說事,沒事不談。只有兩個互相友好的人才不會計較,因為在對方面前很放鬆,不設防,所以會犯點小錯。在普通人面前自我戒備,肯定時刻防著不去犯錯,哪裡會互相罵呢。

    再一個例子,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了,孔子對天發誓,我如果犯了錯就"天厭之",孔子如果不喜歡子路為什麼要發誓呢?你愛高興不高興,拉倒吧。

    所以,孔子是很喜歡子路的

  • 16 # 儒者讀書

    “責之切,愛之深也。”

    如果說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那麼子路就是孔子第二喜歡的學生。

    子路陪伴了孔子相當長的時間。周遊列國十多年,子路就是作為孔子的學生兼保鏢的身份出現的。顏回能夠全面接受孔子的思想,子路沒有顏回那麼聰慧,學不到孔子的全部思想,但作為陪伴了孔子那麼久的人,他也是最熟悉孔子的人之一。

    子路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孔子一直希望子路改掉炫耀、驕矜的毛病。而子路也確實因為遇到了孔子,才學會了低調。

    其實如果沒有孔子,子路可能早就死了。子路第一次遇見孔子時,身上穿的很鮮豔,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出來。再加上他身強體壯,又好俠義,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這樣的人確實很容易惹事,也很容易得罪人死掉。

  • 17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沒有不喜歡子路。

    其一,子路(名仲由,一字季路,小孔子九歲,),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曾凌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因門人請為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既然孔子願意接收其為弟子,說明子路是可以教育改造過來的,就不會不喜歡子路。

    其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其中得由就是得到仲由(子路)後,都沒有聽到不好的言論,說明孔子沒有不喜歡子路。

    其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其中季路就是子路,既然肯定了子路能力,說明孔子沒有不喜歡子路。

    其四,《論語·雍也》:“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意即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來管理政事嗎?”孔子說:“仲由辦事果斷,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這也說明孔子沒有不喜歡子路。

    其五,子路隨從孔子“周遊”列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集解:“子路為孔子侍衛,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惡言,是以惡言不聞於孔子耳。”這對“周遊”列國的孔子起到了一定的安保作用,孔子不會不喜歡子路。

    嚴正宣告:

  • 18 # 莽原文士

    《論語》中孔門弟子裡,我最喜歡子路,因此也就明白孔子罵子路的用心。孔子罵子路,不是因為他不喜歡子路。恰恰相反,這是孔子對自己大弟子的一種特殊的又憐又愛又喜歡又急切的對待方式。

    一,師生年齡相近,情誼深厚,心無芥蒂,所以孔子和盤托出,體現出亦師亦友亦兄弟的關係。這在孔門師生關係中是獨一無二的。

    子路比孔子小9歲,是跟隨孔子時間最長、也最聽老師話的弟子。他性格耿直豪爽,從善如流,對老師的指導幫助,總是以實際行動來回應,從不打折扣。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子路總是陪護在身邊,為孔子探路,為孔子安排食宿,為孔子保駕護航。他勤勤懇懇,從無怨言。孔子對子路也是以誠相待,有如兄長,關愛有加。有一次,孔子為推銷自己的主張,不得已拜見了衛國夫人南子。子路大為光火,因為南子名聲不佳。孔子一看子路動怒了,馬上發誓:若是我做了什麼不合原則的事情,老天懲罰我!孔子在子路面前,也是如此率真。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弟子。孔子與子路師生同風雨共患難十幾載,感情至深。所以,衛國發生內患時,孔子預感到子路的結局了,因為他相信子路註定要做殉道者的;子路犧牲時,孔子悲傷不能自已,次年他老人家就懷著無限的遺憾,與世長辭了。

    二、子路的專長是政事,孔子對他充滿期待,所以愛之深,責之切,嚴格要求。

    孔門四科中,子路與冉有擅長政事,這是孔子很看重的。因為孔子終生為克己復禮大業而奔波,迄無所成,於是寄希望於弟子們。此時,子路脫穎而出,展現出治理國家的才能來,孔子自然是驚喜萬分。他不吝嗇褒獎的話語,用來評價子路,他稱讚子路有“片言可以折獄”的理政斷案才能,不拖延自己諾言的兌現。有人問孔子子路是否達到“大臣”標準,孔子說子路只是一個備位充數的臣子——其實,對子路的進步,孔子內心是暗暗高興的。只是不想直接誇獎子路,怕他驕傲自滿了。但是,當子路與冉有協助季氏討伐顓臾的時候,他老人家出離地憤怒了,直接指責二人,毫不留情。因為這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則。孔子怒責後提醒子路二人:治理國家,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不患貧困而擔心不安定。因此他告誡二人,加強教化,感染百姓,感召他們,讓他們既來之則安之。

    三、子路是七十二賢弟子中的大師兄,他身上的優缺點很有代表性,對他的褒獎與批評都很有示範價值。

    孔子總是有針對性地教訓子路,包括罵他。子路有心地純正、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的優點,但有時也把握不好度數。孔子用特殊方式,不動聲色地批評他。比如,在四子侍坐闡發各自政治理想時,孔子對子路的侃侃而談只是報以“哂之”,眾弟子都有察覺。過後,孔子在回答曾皙問題時說,子路與眾人都是在言志,值得肯定。只是他不夠謙虛,說明他在以禮治邦的思想上還有欠缺,不注重細節,所以要一哂——為官治理無小事,細節更應該重視。孔子教訓了大師兄子路,也意味著提醒了眾師弟。

    四、子路是孔子全程培養指導並寄予殷切期望的人。

    子路很早就進入了孔子的視線中,不過,那時候他的形象是負面的。一開始,孔子見到的子路是這樣的:頭上戴著公雞羽毛身上佩戴著公豬牙齒,言語鄙俗,行為魯莽,仗著膀大腰粗,用蠻力了欺侮人,對待孔子也是如此。對這樣一個別人放棄避而遠之的人,孔子卻發現了他性格的閃光點,循循善誘,引導著子路一步步向善,終於把他培育成從沒有惡言惡語、溫文爾雅的人。孔子又因材施教,充分發掘子路的優勢,讓他在政事方面脫穎而出,成為治理國政的優秀人才。最後,子路不辱使命,又成為踐行偉大人格的光輝典範。在子路成長的全過程裡,孔子總是及時鼓勵,及時引導,及時鞭策。我們注意到,子路到了人生進步的關鍵處時,孔子罵他,正是肯定他的成績,為他下一步成長指明方向。

    五、孔門學子中子路最有正義感,也最富戰鬥精神,孔子批評他,不是想磨掉他的稜角,而是鞭策他,激勵他。

    孔子說過,我的理想不能實現的話,將乘小船渡海去九夷去傳道受業。此時,能跟從我的大概就是子路了。這是對子路很高的評價,孔子欣賞子路崇尚正義、堅持原則、英勇無畏的精神。不過,也及時批評子路,說他已經登堂,卻沒有入室,還需要繼續修煉。那樣的話,才能成為一個文質彬彬、德才兼備的人。孔子總是擔心子路勇武而有勇無謀,提醒子路說“像子路這樣的做法,恐怕難以善終啊”,只可惜子路的結局被不幸言中,所以孔子傷心不已。

  • 19 # 朱八戒CC

    孔子並沒有總是罵子路,而是對子路的嚴加教育,正是名師出高徒才有子路後來的成就。子路很優秀,剛強正直,品學兼優,深得孔子的喜歡。

    子路早年家境貧寒,靠著野菜充飢。長大之後,孝敬父母,百里之外揹著糧食回家供養老人。子路原本心直口快,野性十足,他比孔子只小九歲,面對自己的老師,有時候不僅沒有尊重,而且還發生口角和矛盾。

    孔子對待子路因材施教,既有嚴肅認真的批評說服,又有循循善誘的苦口婆心。子路知錯就改,嚴如律己,從此專心問道,尊重孔子,與其他同學友好相處,共同提高。

    孔子看準了子路是一個可造之才,認定他將來前途遠大。孔子對子路的教育很親和:“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路實事求是,虛心請教,不恥下問。

    孔子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子路是其中的最有個性,富有傳奇色彩。他追隨著孔子穿越時空的大智慧,崇尚著孔子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是孔子身邊最得力的弟子。

    子路後來官至宰相,匡扶正義,以德從政,愛民如子,是一位百姓的父母官。只因他的剛正不阿,不與他人同流合汙,得罪權貴,慘遭毒手。

  • 20 # 四書五經普洱茶

    作為孔子的弟子,子路與其他弟子不同。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路初次相遇的情景,子路“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頭上插戴著雄雞的羽毛,身上佩掛著野公豬的牙齒,子路這身行頭夠威猛、奇異的。

    “不打不相識”,子路以拳腳作為“見面禮”,孔子就給他講道理,所有對方這種“野人”的套路只有一個,那就是給他來文的,用對方的“缺點”來攻擊,孔子就是這樣做的,還好,子路雖然野蠻,但是也是屬於“孺子可教”之人。這一年孔子二十八歲,子路十九歲。

    話題回到孔子罵子路,首先宣告一點,孔子並不是“總是罵子路”;第二,老師罵學生,在古時很正常;第三,孔子這叫“因材施教”,子路性格直爽、魯莽,凡事欠考慮,因此在眾多弟子中,他捱罵較多,也屬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學校不收學費,而相對的補課費更高,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