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漢高祖劉邦病重時,就找來呂后安排後事。呂后問他,百年之後,要是蕭相國死了,誰可以接替他?漢高祖說:可以讓曹參接替。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高祖說:王陵可以接替。不過王陵有點直,可以叫陳平幫助他。陳平有足夠的智謀,但是不能獨擋一面。……

    劉邦登基後,曾自豪的說他會用人,一生用了漢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才有了大漢朝的建立。對陳平,劉邦臨死前的遺囑也算是終生的評價。

    陳平貪財好色,劉邦很清楚,關鍵時刻陳平也立功不少。比如滎陽時,劉邦被圍,眼看著要失敗,陳平獻計,讓紀信假扮劉邦,帶千餘名美女出城,假意投降項羽。項羽大軍聽說劉邦出城投降,自然都來看,放鬆了警惕。陳平和劉邦趁機從另外的城門逃跑了。

    之前,陳平給劉邦要重金,離間項羽與范增的關係,項羽果然不聽范增的計謀,范增離開項羽。這也是劉邦有了夠翻盤的機會。

    陳平還有一計立功,是劉邦被圍白登山時,大軍已經被圍七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陳平獻計找到冒頓單于的新婚妻子閼氏,告訴她漢朝將獻美女給冒頓,並讓其看了畫像。如若閼氏能說服冒頓退兵,這個美女就不再送來。閼氏果然規勸冒頓,第二天就退兵了。

    白登之圍,陳平的計策顯得有些牽強,或許還有更多的條件,但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陳平的功勞不小,卻不能與劉邦說的漢之“三傑”相比。

  • 2 # 小豬世界觀

    陳平的功勞是很大的,氣死范增,屢次救了劉邦,最後韓信也是他搞定的。

    但是,他和漢初三傑,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張良有安定天下的大謀略,蕭何是漢朝經濟命脈,韓信是漢朝的國器。

    劉邦少了這三人其中一個,漢朝基本不會長久,可能他連皇帝都當不了。

    但是少了陳平,雖然也會遇到幾次麻煩,估計也是可以解決的。

    高祖用人之道基本是無敵的,他曾說,他不如漢初三傑,卻得了天下,會用人也。

    可見高祖在用人這一塊,還是相當自信的。

    高祖曾評價陳平,智慧有餘,而難以獨當一面。

    可見陳平當二把手出出主意還行,挑大樑就稍微差點。

  • 3 # 古樓殘卷

    要說陳平的功勞,我們先看一下陳平的主要功勞,滎陽助劉邦脫困,用替身還有兩千美女,陰謀害范增,陰謀捉韓信,陰謀賄賂胭脂解白登之圍等等,功勞其實也挺大的,只不過比不上前面的三傑,那三位的功勞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而陳平的功勞雖然大家也知道,但是大家是嗤之以鼻的態度,有點不屑,因為陳平玩的都是陰謀,不上臺面!

    首先看劉邦曾經說的那句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良,韓信,蕭何的功不可沒。漢初三傑一點不過分。

    至於陳平 ,有很多因素決定他不能與三人並列為漢初四傑,首先陳平擅長玩陰謀,比較陰損,見不得光,都是替老闆幹髒活的,也有點背黑鍋的意思,陰謀實際上是上不了檯面的,而這些陰謀恰恰是君主所不提倡的,也是天下人所不齒的,身為一國之君不可能把陰謀論上升到國家的高度!

    第二個方面,陳平素來名聲很差,看看陳平做的幾件事就知道,與嫂子通姦,以女人為誘餌助劉邦脫困,陰謀害死范增,雲夢捉韓信,解白登之圍等等,朝臣大多比較鄙視陳平,尤其是儒家的讀書少更是鄙視他,雖然功勞很大,但註定他不可能做四傑之一!

  • 4 # 綵鳳雙鳴

    陳平此人雖相貌堂堂胸有利國之計,然其人貪財好色,居家常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忠,又亡歸漢,足可見其人品不佳!

    反觀漢初三傑,劉邦欽定的第一功臣蕭何,可謂功高蓋世,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史記記載,在漢於楚對峙的幾年裡,劉邦,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軍無現糧,蕭何轉漕關中,供給糧草,源源不斷!劉邦雖數亡山東,蕭何卻常能保全關中以待之,此萬世之功也!品行操守更是深的民心!且以全族人跟隨劉邦,故此劉邦欽定第一功臣!

    留侯張良更是天縱之資,早年行俠仗義,散盡家財,為故國報仇,可見其忠心耿耿,又習得《太公兵法》數次解救劉邦於危機之中!幫助其一路向西,高歌猛進,殺入函谷關,受降子嬰!鴻門宴中劉邦能安然逃回,也都是得益於張良早年的行俠仗義,交友廣闊!楚漢相距的幾年裡依然能屢建奇功!

    淮陰侯韓信在人品方面可能跟陳平比應該是半斤八兩,都不是什麼好人。而且傳說韓信活埋生母,因此折損四十年陽首!

    但是韓信在決定楚漢命運的終極之戰,垓下之戰中,佈下天羅地網,十面埋伏,並最終殺死劉邦的宿敵,楚霸王項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居功至偉!

    故此本人愚見陳平之功勞雖然不小,但比之漢初三傑卻也多有不如!

  • 5 # 道可特魏

    公允地說,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陳平確實功不可沒,但比起蕭何、張良和韓信三人相比還是略輸一籌,畢竟那三位是劉邦欽點的取得天下的三大得力功臣。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節選自《史記》)

    天下初定,漢高祖劉邦大宴群臣時問到自己何以取天下,於是有了上面他所發之感概。劉邦對助力他成就帝王之業的三大功臣不吝讚美之詞,史學界也因此有了漢初三傑的說法,這也間接證明了後世對劉邦的說法的充分肯定。

    題中圍繞著一箇中心就是陳平在劉邦心中之地位,重點就是與劉邦心中的最佳三人組就是我們所說的“漢初三傑”之比較,其語境已表明是劉邦生前之態度,所以之後蕭何抑或陳平對漢家王朝所作貢獻就此不表了。

    簡要說說四人的功勞就先從蕭何說起,他是四人中自始至終追隨劉邦的人,劉邦最忠實的戰友,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劉邦創業的聯合創始人,是漢營的第二號人物。在劉邦只是個小小的亭長之時,蕭何已經是沛縣的功曹,相當於現在縣市的秘書長,在任期間不斷給予劉邦幫助,並數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反秦,也是多虧了蕭何,劉邦在老家沛縣得以率先成功起事,並有了沛公的名號,並順利組建了自己的初創團隊,從此開始了爭霸天下的步伐,在這裡蕭何確實居功至偉。後來在楚漢爭霸中,蕭何被劉邦委以重任留守關中,正是由於其坐鎮後方,使得劉邦在與項羽對陣時無後顧之憂,雖數敗於項羽而又能迅速得到補充捲土重來。最重要的是不遺餘力地為劉邦舉薦了韓信,成為了劉邦最終戰勝項羽的必殺武器。

    但就戰爭來說,在楚漢爭霸中韓信是漢營當之無愧第一人,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大破龍且,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韓信將兵法靈活運用,為後人留下了教科書式的經典戰例,替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並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被後世譽為“兵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很難擊敗bug版存在的霸王項羽,畢竟歷史沒有如果,霸王遇到了“仙”也是其命數吧。

    最後拿張良和陳平一起說,因為他倆是最能夠橫向比較的,兩個充當的角色是相同的,都是劉邦身邊的智囊。但我認為張良對劉邦的助力要高於陳平,可以說張良給劉邦入關前就開始為其出謀劃策,輔助劉邦安邦定國之大計,一步步助劉邦最終成就帝業。而陳平稍晚加入劉邦,每次獻計好像都是不怎麼光明正大的陰謀詭計,譬如使詐離間范增和項羽、滎陽犧牲數千女子解救劉邦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陳平是絕對信任的,其多次在關鍵時刻為劉邦獻計排憂解難,彷彿劉邦身邊的救命稻草。

    但是劉邦對他的才能也是有所擔憂的,從對他的評價中也能看出些端倪。“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這一句話充分肯定了陳平的機智過人,但是言外之意是覺得其才能可能難堪治國之大任或是不堪獨任。

    再看看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如此溢美之詞,可見劉邦對其謀略的推崇之極,相比之下,陳平雖然六出奇策,但在劉邦心中始終是活在張良陰影之下的二號謀臣。

  • 6 # 靜裡水聲1

    陳平為人低調,交友廣,品德高尚,謀略出眾,有安邦定國之才,經常遭人妒忌,誹謗汙衊,連周勃大將軍都曾經誹謗他盜嫂子,收受賄賂。劉邦卻十分器重!但晚年對陳平不放心,怕子孫駕不了陳平,也想在駕崩前殺了陳平,知道駕崩後權力,必落在皇后家族手裡,就命陳平去殺樊將軍,皇后家族的主心骨是樊將軍,一箭雙鵰。只要樊將軍一死,皇后必殺陳平。可陳平看出其中厲害之處,好酒好菜好肉的招待,把樊將軍抓回來不殺,回來後劉邦已經駕崩,皇后見樊將軍沒死,大喜,提拔了陳平。

    三傑才能都是人中龍鳳,尤其張良,深不可測。可鋒芒外露,劉邦最忌諱,處世不如陳平。

  • 7 # 閒將西話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是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時的由衷之感,也得到後史史學家的認可。陳平也在楚漢之爭中更是功不可沒,《史記》上說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若與“漢初三傑”一比的話,蕭何是當之無愧的“大哥大”,陳平張良不分伯仲,韓信最次。

    漢五年,已殺項羽,劉邦即皇帝位,論功行封。劉邦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候,食邑八千戶,封畢奏位次時,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可見蕭何在漢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陳平和張良二人同是劉邦的謀臣,為其出謀劃策,計定天下。而張良家世相韓,為韓報仇於強秦,不能不說有復韓之心,這一點劉邦也不是不清楚。張良與劉邦的關係走得不如陳平近,這是有目共睹的。漢六年,封功臣,高帝說:“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很有自知之明,婉言謝絕:“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蕭何才八千戶,他怎敢受這“三萬戶”?!

    陳平出身卑微,比不上張良,再說陳平跟隨劉邦又晚於張良,出山之前,有盜嫂貪金之名,所以名氣有時要稍遜之。但陳平和劉邦走得很近。漢與楚苦於滎陽數年,劉邦問陳平:“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這個時候問陳平這樣的問題,可謂國有疑難可問誰,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陳平有多信賴和依重啊!

    滎陽困局就連張良也束手無策。最後陳平縱金離間害死亞父范增,夜出二千女助劉邦智脫滎陽城。

    韓信破齊,自立齊王,派人告之劉邦。劉邦極為憤怒以至於破口大罵。這個時候是陳平及時點破了劉邦,暫時滿足了韓信的慾望。對於韓信,楚將龍且說的很到位:“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於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於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漢六年,有人告韓信反,劉邦又問陳平奈何,陳平就獻計劉邦雲夢智擒韓信。

    漢七年,在平城,為匈奴圍,七天不得食。陳平出奇計使單于閼氏解,圍以得可,再寫救主的傳奇。

    天下定後,又六出奇計,助劉邦滅了臧荼、陳豨、黥布。

    要問劉邦對陳平的心理如何,且以劉邦逝前的一句話結束這次問答吧:“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初三傑”包括張良、蕭何、韓信,這個名單中沒有陳平。說起來,陳平無論是個人聰明才智,他在漢朝建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都毫不遜色於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可是為什麼,陳平卻沒有進入“漢初三傑”的行列呢?

    是名額有限嗎?就算名額有限,也不該把陳平拿下來呀。再說了,中國人雖然很重視“三”這個數字,其實也很重視“四”這個數字。什麼“四大美人”“四大天王”“四大發明”等等。既然如此,就多設一個名額,搞一個“漢初四傑”,不也是很好的嗎?

    (劉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搞清楚,“漢初三傑”是誰給命名的。這個封號,是劉邦給命名的。那麼,是不是在劉邦的眼裡?陳平比不上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呢?

    劉邦確實曾說過這樣的話。劉邦說:“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不過,我們千萬別被劉邦的話給騙了。劉邦對陳平實際上是相當重視相當信任的,他認為陳平是很重要,也認為陳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劉邦幾乎隨時隨地都把陳平放在身邊,什麼事都找陳平商量。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和那些功臣們互相猜忌,以至於他誰也不相信。連曾經和他穿連襠褲的盧綰,劉邦也不信任,試圖要殺盧綰。但劉邦對陳平卻很放心。在攻打匈奴的時候,那些打仗能力很厲害的人,他都不敢帶,不過卻把陳平帶在身邊。後來,他為了打擊呂后,派人秘密誅殺樊噲,奪樊噲的兵權。派去完成這個重要而秘密的任務的人,就有陳平。劉邦臨死的時候,要進行託孤,找一個人來保護自己的劉姓江山。而放在最後的,就是陳平。可見陳平的重要性。

    (陳平劇照)

    既然如此,為什麼劉邦卻不給陳平江湖地位呢?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一個道理:在一個單位上或者一個企業裡,和領導關係最近的人,領導最重視的人,恰恰是領導經常批評的人;而領導在各種場合都大肆表揚的人,則是他很疏遠的,甚至是很提防的那些人。

    劉邦把張良、蕭何、韓信評為“漢初三傑”,恰好也是這三個人,劉邦不太放心,對他們很提防。

    劉邦很尊敬張良,但是他和張良卻不親,他對張良屬於敬而遠之。為什麼呢?因為張良的性格與劉邦不投緣,兩人不是一路人。張良太高潔了,他雖然積極幫助劉邦,但是卻看不上劉邦的做人,所以對劉邦採取一種不合作的姿態。漢朝建立,當所有的那些功臣們,都伸手向劉邦要封地要俸祿的時候,張良卻拒絕了劉邦給予他的萬戶侯的封賞,歸隱田園。對於這樣的張良,劉邦除了讚揚他,還能說什麼呢?

    (蕭何劇照)

    蕭何在性格上和張良很相似,也是很廉潔自律。蕭何與劉邦也不親近。當年是沛縣起義的時候,大家最開始推舉蕭何為首領的,只是蕭何把這個首領之位讓給了劉邦。但是,正因為有這個經歷,因此劉邦一直提防著蕭何,當然主要表揚他,讓蕭何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韓信對於劉邦來說,就更提防了。韓信的打仗能力特別強大,而且他手握重兵。劉邦要是不誇著他,穩住他,韓信不高興了,舉兵造反,劉邦的麻煩事就來了。所以劉邦肯定要把韓信放入口頭表揚的陣營。

    只有陳平,和劉邦在性格上是一樣的。劉邦貪財好色,陳平盜嫂受金,也貪財好色。兩人可以說無話不談,臭味相投。陳平當然得到劉邦的極為重視了。後來劉邦當了宰相,得以善終。這其實也是劉邦對他最喜愛的人,早就鋪好了路的表現。

    看完劉邦怎麼對陳平,再想想我們在單位上,領導是怎麼對待我們的,就明白我們在領導心中的地位了。

    (參考資料:《史記》等)

  • 9 # 君山話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陳平的功勞能否比得上蕭何、張良、韓信

    漢高祖取天下,第一功應算在韓信身上,韓信打下了半個帝國。至於蕭何、張良與陳平,都屬於謀臣,我認為三人的功勞相當,各有所長。蕭何長在後勤,是劉邦的看家大總管;張良與陳平長在智略,不過兩人風格不同,張良偏正,陳平偏奇。這四個人,韓信封王,其他三人封侯,王比侯要高出一等,因而韓信為第一功臣,這是沒疑問的。同樣封侯,蕭何、張良的地位比陳平稍高。這主要是蕭何、張良跟隨劉邦的時間長,屬於心腹。

    第二,漢初三傑是後世的叫法,不是劉邦封的

    題目有一個比較搞笑的,問“為何劉邦沒將陳平列入漢初三傑?”似乎“漢初三傑”是一種封號,這是大謬不然的。漢初三傑只是後世的一種總結。蕭何、張良之所以排在陳平之前,除了幹革命時間長、資歷深之外,也在於他們曾在劉邦最糟糕的時候,拯救了他。沒有張良,劉邦在鴻門宴早就被項羽幹掉了;沒有蕭何出色的後勤能力,劉邦在彭城之戰後,早就被打回老家漢中了。陳平的功勞,更多是錦上添花,而蕭何與張良則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固然好,但落魄時雪中送炭含金量更高。

    第三,劉邦是怎麼看陳平的?

    陳平曾投靠過魏王與項羽,後來投奔劉邦,所以他效力劉邦的時間是比較晚的。那麼劉邦是怎麼看待陳平呢?

    陳平第一次見劉邦,就得到劉邦的重視,因為他口才好,很會講話。劉邦覺得這是個人才,有智謀,便拜為都尉。不過,陳平一下子當都尉,惹來諸將不滿,紛紛狀告陳平,說他貪財且與嫂子通姦。有人對劉邦說,你是在意一個人的品行呢,還是能力呢?劉邦於是打消懷疑,並提拔陳平為護軍中尉。後來,陳平不負所望,對項羽集團廣施離間計,成為劉邦集團的情報處長。

    劉邦在臨死前,對陳平有一個評價,說他精明過人,但稍欠厚重,難以獨當重任。但是周勃厚重,兩人可以互補。這個評價,恰如其分。

  • 10 # 鼎列治史

    首先,歷史中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漢初三傑,而所謂的漢初三傑只是劉邦主觀意義上的觀點,另外大家也需要看到當時劉邦說那段話的歷史背景:

    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通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漢書·高帝紀》

    如上,歷史背景首先是劉邦在洛陽南宮與諸臣宴會之時,劉邦率先發問,他能取得天下到底是因為什麼?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先天下也。”《漢書·高帝紀》

    然後諸臣中的高起和王陵進行回答,他們認為是因為劉邦會用人,且能夠“與天下同利”,所以才可以得到天下。

    然後劉邦則對他們二人的說法進行補充: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漢書·高帝紀》

    在這段話裡,劉邦看似是說自己正是靠著張良、蕭何和韓信才取得天下的,但是請記住劉邦後面還補充了一句,那就是項羽有一范增都不用,所以才會失敗。

    所以劉邦這裡並不是說他只是靠著三傑,而是說自己非常會用人,才成功的。同時這也是對高起和王陵說的話進行總結。總之劉邦的意思就一個,主要還是自己會用人。

    在這裡,我們只能說劉邦的話很有道理,但不能說劉邦的話就是絕對正確的。因為高起和王陵說的話才更全面,尤其是他們說的那句“與天下同利”,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才是劉邦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劉邦非要強調自己就是靠著用人得天下,誰也沒辦法,畢竟也不能說就是錯。

    以上這些分析,主要是為了說明,劉邦在這裡並不是單純在強調張良、蕭何、韓信有多厲害,而是透過用他們三個舉例,來說明自己有多會用人。

    下面再看張良、蕭何與韓信分別代表的三種人:

    張良自不必說,他代表著劉邦麾下的軍師參謀人群,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謀士群體。所以劉邦才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裡張良就只是一個代表人物,並不是說劉邦麾下的軍師謀士就只有張良一個,其實是有很多的,只是沒必要都說出來。同時張良的背景又是列國豪門大族中人。而劉邦首先提出張良,一方面是為了說明他對於張良為代表的這個群體的認可,另外一方面也是說明了他得到了列國貴族的支援。

    接著是蕭何,蕭何代表的是漢政府中人數最多的文職人員,正是這些人員的努力,才達到了“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的奇蹟,而蕭何作為漢政府中的第一任丞相,自然也是作為這個人群中的代表人物。

    最後是韓信,他自然就是軍方中的代表。但很顯然韓信並不是唯一的,畢竟漢初八大異姓諸侯王和一百四十餘位功侯中,大半都是靠著赫赫戰功上位的,所以你能說其他人就差嗎?當然韓信功勞確實大,而且漢軍中的軍法也是韓信立下的(“於是漢興,韓信申軍法。《史記·太史公自序》”),所以劉邦才會以韓信為代表,指出漢軍中的那些將領們做到的“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輝煌勝利。

    綜上,劉邦之所以舉出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其實就只是想以他們三人為代表,說明自己能夠人盡其用,物盡其才,讓所有人都能夠在自己合適的職位上做事,因此才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

    至於陳平,雖然他的功勞也是非常大,正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於陳平的介紹:

    曲逆侯陳平:以故楚都尉,漢王二年初從修武,為都尉,遷為護軍中尉;出六奇計,定天下,侯,五千戶。

    如上,陳平的介紹中最關鍵的就是這七個字“出六奇計,定天下”。同時再看張良、蕭何與韓信介紹中的關鍵詞:

    留侯張良:常計謀平天下,侯,萬戶。酇侯蕭何:佐上定諸侯,為法令,立宗廟,侯,八千戶。淮陰侯韓信: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為王,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

    這三人中,韓信因為比較特殊,所以沒有那麼明確,但是如張良和蕭何中的記載,一個“平天下”,一個“定諸侯”,而再看陳平的“定天下”,那麼他們之間真的就有那麼大的差距嗎?

    既然沒有那麼大的差距,為何劉邦只提張良而不提陳平呢?說白了,無非是張良的身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而陳平就不一樣了,他的身份是謀士軍師,這一點則與張良重合;他的來源是西楚降將,則又與韓信重合。所以對於劉邦來說,既然是舉例,那說過的自然就沒有必要再提了。

    至於劉邦對陳平的心理,這點其實也是很難把握的,畢竟陳平做的很多事都太隱秘了。

    但是很多人如果拿劉邦遺囑中說誰來即位丞相,來證明劉邦對陳平的信任,這其實是很可笑的。最簡單的一點,劉邦怎麼知道那幾個人誰先死誰後死?這無非就是史家自己後來加上的罷了,劉邦要真有這麼神,早一刀砍了呂后了。

    至於所謂的“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也不看看陳平和周勃之後都幹了什麼事?弒君這種事,劉邦怎麼可能容忍?

    事實上從劉邦死後,很多事情就已經失控了,尤其是陳平。

    上使樊噲以相國將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惡噲者。高帝怒曰:“噲見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陳平謀而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史記·陳丞相世家》

    如上,劉邦臨終前命令陳平持符節去北方撤掉相國樊噲的兵權,並殺掉樊噲,然後由周勃接任。

    但是結果呢?

    陳平的確是讓周勃接管了北境漢軍主力的軍權,但是殺樊噲了嗎?並沒有。而陳平為什麼沒有殺樊噲呢?如陳平所言:

    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史記·陳丞相世家》

    其實陳平這裡說的就是屁話,劉邦讓你拿的符節去做事,這就是天子聖旨,你公開違背是幾個意思?無非就是陳平判定劉邦活不過這幾天了,因此就不用尊重劉邦的命令了,畢竟囚禁樊噲還能做要挾,所以故意不殺罷了。其實從這裡陳平對於劉邦死亡時間的精準判斷,就能看出陳平對於漢宮的監控程度。

    然後最神奇的就是,陳平明明是持符節去了北境,但是當劉邦死後,陳平又出現在哪裡呢?

    這裡《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沒有記載,但是《史記·高祖本紀》中透過酈商的言語,卻可以清晰的看到:

    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如上,當時雖然呂后秘不發喪,可其實誰不知道劉邦駕崩了,而且再看當時的局勢:

    “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這裡因為樊噲已經被囚禁,所以北境二十萬主力事實上都落到了周勃手上。

    “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從這裡可以清晰的看到,陳平已經去了滎陽,並且已經獲得了滎陽十萬駐軍的軍權,所以陳平這是想幹什麼呢?

    當時天下最精銳的三十萬軍隊,幾乎都掌握在周勃、陳平手中,而長安南北軍撐死了也就不過幾萬,因此若沒有酈商出來調和,漢帝國分崩離析就在眼前。

    所以這些難道也都是劉邦預測出來的嗎?

    而陳平和周勃做的那些破事還遠不止這一件,就比如呂后想要分封呂家為諸侯之時,如後人評價的:

    抗議爭封獨犯顏,周陳只合共持難。若能堅守長陵約,不但劉安呂亦安。

    很多時候陳平和周勃純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然很多悲慘結果都是可以避免的。

    再比如最後長安兵變,弒君之事:

    大臣相與陰謀,以為少帝及三弟為王者皆非孝惠子,復共誅之,尊立文帝。《漢書·高後紀》

    合著這些也是劉邦預測出來的嗎?劉邦難道讓陳平和周勃為了安劉家就可以弒君嗎?也不知道他們安的是哪個劉家?

    的確,之後漢文帝掌權是挺順利的,但那是陳平和周勃甘心放權了嗎?漢文帝最後為什麼要那麼折磨周勃?真的是因為擔心他造反嗎?實在是因為有些事他已經是忍無可忍了,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是瞎子。

    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看看上面這番話中所透露出的“故高帝時大將多謀詐”、“喋血京師”等字詞,就能看出當時人對於周勃、陳平這些人的看法。

    所以對於陳平,我相信劉邦應該也是有所忌憚的,而劉邦臨終前之所以讓陳平和周勃離開長安去北境,恐怕也是擔心他們作亂,可沒想到即使如此,陳平對於漢宮的掌握還是那般精準。

    好在因為陳平病逝的早,周勃一個人孤掌難鳴,另外陳平和周勃也是各有各的謀劃,所以才讓漢文帝劉恆漁翁得利,從而穩定大局,不然要是再讓陳平等人活個十幾年,指不定還會發生什麼事呢。

    畢竟陳平的本性就是如此:

    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

    如上,從陳平進入漢營後,漢營的那些人對於陳平的看法就能感受到陳平的本性。畢竟一個人地位低的時候就是如此,何況是地位更高的時候呢?最多也就是想要的東西不一樣罷了,至於忠貞報國,這四個字從來都不是屬於陳平的。

    那麼為何陳平可以一路扶搖直上呢?無非也就是因為陳平的能力確實高,他的功績確實大,所以劉邦不得不用,也不能不用。

    當然,也是因為劉邦死的有點急,要不是因為英布麾下士兵的那一支箭羽,加速了劉邦去世時間,劉邦對於那些人應該也是有所防備的,只是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中團藏為什麼那麼喜歡收集寫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