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人吶,藏拙藏了一輩子,最怕就是到最後狐狸尾巴露出來,還被人給抓住了。藏拙這件事司馬懿和張廷玉都做得很高明。

    可這兩個人完全不同的結局在於,司馬懿的尾巴沒有被人抓住,而張廷玉最後被乾隆抓住了尾巴。最終落得個唉聲嘆氣的晚年。

    01張廷玉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深受雍正帝的喜愛。

    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可以說是盡忠職守。尤其是在雍正朝,張廷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雍正之所以選中張廷玉,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張廷玉這個人非常聰明,而且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皇帝說的話,只要一遍他就能記在心裡,而且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第二個原因則是張廷玉的出身比較特別,他是張英的兒子。張英是雍正皇帝的老師,有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張廷玉自然是可以得到重用的。

    康熙朝,張廷玉只做到了刑部左侍郎,相當於副部長級別的高官。可是到了雍正朝以後,張廷玉成為了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這可都是正兒八經的部長。

    不光如此,一段時間過後,張廷玉更是被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這是個什麼官呢?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屬於國家總理級別的高官了

    十二年二月,還京師,上遣內大臣、侍郎海望迎勞盧溝橋,賜酒膳。十三年,世宗疾大漸,與大學士鄂爾泰等同被顧命。遺詔以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合為三等子,仍以若靄襲。---《清史稿》

    可以說雍正朝的張廷玉,是所有朝臣中,最炙手可熱的一個。雍正皇帝在晚年,更是將張廷玉任命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配享太廟。

    02配享太廟,害了張廷玉的晚年。

    張廷玉得知自己配享太廟以後,那叫一個興奮啊。畢竟漢人配享太廟,這是張廷玉獨一份的,為此張廷玉就更加賣力地工作了。

    乾隆登基以後,張廷玉依舊受到重用,不過有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內閣中滿漢之間,充滿了鬥爭的問題。

    親制詩三章以賜,廷玉入謝,奏言:“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上意不懌,然猶為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制詩示意,以明劉基乞休後仍配享為例。---《清史稿》

    當時的輔政大臣中,張廷玉是漢人,可是其他幾個都是滿人。鄂爾泰死後,訥親成為了內閣首輔,再次超過了張廷玉。

    所以說張廷玉和這幫滿族大臣之間,其實是充滿矛盾的。因為在他來看,這幫人不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比不上自己,就因為身份的原因,才身居高位。

    當年雍正皇帝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件事他始終都沒有忘記。乾隆也是不斷提醒他,每次他想要回家養老的時候,乾隆就拿配享太廟的事情來督促張廷玉。一直到78歲的時候,乾隆才答應讓他退休回家養老。張廷玉總算鬆了口氣,可以休息休息了,但是有件事他不放心,那就是能否配享太廟的事情。為此他特地找到乾隆皇帝,希望乾隆給他寫一個憑證,將來一定保證讓他配享太廟。乾隆皇帝那叫一個生氣,這明顯就是不信任自己嘛!但是老頭子這麼大歲數了,乾隆也不想折騰他了,所以就給了他一份承諾詔書。

    沒想到第二天張廷玉自己就不上朝謝恩了,而是讓他兒子前去謝一下乾隆皇帝就好了。結果問題就大了,這回算是徹底得罪乾隆皇帝了。

    03張廷玉的耳目,成為了乾隆皇帝最討厭的事情。

    乾隆皇帝覺得張廷玉不親自前來,這是非常討厭的事情,所以他下旨讓張廷玉過來把話說清楚,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不滿的。

    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就出現了,這詔書還沒傳達下去呢,張廷玉大清早就趕到乾隆這兒來謝恩了。這下子乾隆跳起來了,理由很簡單,因為乾隆認為他身邊有張廷玉的耳目。

    次日,遣子若澄入謝。上以廷玉不親至,遂發怒,命降旨詰責。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謝,上責由敦漏言,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廷玉官爵,罷配享。---《清史稿》

    旨意上位傳達下去,張廷玉就提前過來謝罪,這明擺著是有人給他通風報信了,而且這個人的官職還不低,至少是內閣學士中的某一兩位。

    自己身邊安插了別人的眼線,這是皇帝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為此乾隆皇帝大發雷霆,不僅把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剝奪了,甚至連配享太廟的資格都給剝奪了。

    張廷玉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小心謹慎了一輩子,到老了卻遇到這麼一檔子的事情,盼了一輩子的配享太廟,這回算是徹底栽了。

    04乾隆皇帝的做法,實在是太損了。

    乾隆罷免了張廷的爵位和配享太廟的資格,將他打道回府。張廷玉是帶著抑鬱的心情離開自己的崗位的,當時他已經80歲了。

    他在家閒居了4年時間,這4年裡,張廷玉一定過得不是很快樂。因為他為大清朝三代皇帝,努力奮鬥了一生,最後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學政編修朱荃坐罪,荃為廷玉姻家,嘗薦舉,上以責廷玉,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清史稿》

    張廷玉心裡不甘,是帶著不甘離開人世的。他死的時候84歲。得知張廷玉死了以後,乾隆皇帝這才搬出了雍正的遺詔,將張廷玉配享太廟。

    人家活著的時候,你連個屁都不放一個,還把人家一擼到底。現在人家死了,什麼都不知道,你再給他配享太廟,他也不會感到高興了,你這是人做的事情嗎?

    乾隆這麼做也不是因為他覺得要原諒張廷玉,而是為了告訴大家,自己沒有違背父親的遺言,的確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了,只不過是晚了一點罷了。

    總結:皇帝喜歡監視手下,最怕身邊有別人的耳目。

    自古沒有哪個皇帝不喜歡監視自己的手下的,因為只有充分了解手下人在幹些什麼,他們才能夠將這幫大臣牢牢攥在自己手裡。

    比如說朱元璋知道朝中每一個大臣前一天晚上做了什麼,甚至打麻將胡了哪一張牌,朱元璋都能夠知道的一清二楚,因為他在他們身邊安插了耳目。

    可是皇帝最擔心的,就是臣子窺測聖意,在自己身邊安插耳目。張廷玉顯然就犯下了如此忌諱。當然了張廷玉不是刻意安插的,不過遇到這種事情的乾隆皇帝,當然會覺得很不自在。不給他來個發配充軍,就算是對得起張廷玉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

  • 2 # 家裡有礦666

    張廷玉那時有點倚老賣老,總是逼著乾隆兌現雍正的承諾——入太廟,而且是反覆的要乾隆給出保證,搞得乾隆非常煩,就想給張廷玉點顏色看看。

  • 3 # 週週漫說歷史

    張廷玉,三朝重臣,能夠在波譎雲詭的政壇上游刃有餘,屹立不倒的一直到老,可見其為官之道不同尋常。

    康熙朝

    張廷玉為康熙皇帝提拔,可謂當時少壯派的佼佼者,能夠在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中選對隊,或者說能夠在其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易把自己陷入其中,他的政治覺悟非常之高。

    雍正朝

    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勤政和刻薄,然而他又是一個務實的皇帝,張廷玉深受雍正的喜歡,甚至於連配享太廟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譽都能給一個沒有開國之功的漢臣,可見,張廷玉極對雍正皇帝的胃口,而且在雍正皇帝孤立無援的時候,張廷玉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可以信賴的大臣。可見,張廷玉其人有非常好的應對和辨明朝局的能力。

    乾隆朝

    雍正皇帝去世,換上義氣奮發,年輕有為的乾隆皇帝之後,為什麼他就一再被呵斥,一下子成了昏庸的代名詞呢?

    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個:

    1.在“配享太廟”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面前,失去了理智。我們回過頭去看歷史,可以說出很多道理,但是對於處於當下的張廷玉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張廷玉看來,配享太廟是先帝的允諾,作為以孝制天下的古代來說,乾隆極有可能遵從先帝的旨意,之後,他自己不僅可以千秋萬代,子孫更可以受到恩惠,這個誘惑太大了,大到連張廷玉也覺得需要搏一次。而正是這一點,讓年輕的乾隆皇帝極為討厭,在皇帝的心裡,張廷玉,一個漢人,有這樣的想法就已經是死罪了,無奈先帝答應,他不好直接下旨取消,張廷玉如果能自己識時務,主動放棄,那自然是最好,但是,張廷玉此刻已經不是一個睿智的政客,而是一個狂熱的賭徒,對賭徒來說,只要利潤夠大,不在乎以命相搏。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2.乾隆皇帝藉助張廷玉樹立自己的權威。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乾隆皇帝心裡,他的目標是自己的爺爺康熙,而不是父親。而且乾隆對自己的父親執政的方式本來就不同意,以至於他執政之後,雍正皇帝的很多政治主張都被廢棄,朝局再次回到康熙時的寬厚狀態。他要康乾盛世,要千古明君,所以他要找一個立威的機會,也要找一個人開刀。很不幸,張廷玉的賭徒心理在乾隆皇帝的守株待兔面前,直接給乾隆皇帝一個再好不過的機會。試想,張廷玉是什麼人?尚且在年輕的皇帝面前唯唯諾諾,一再求饒,其他人,誰還敢再說個不字。所以,只能說,配享太廟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3.等乾隆把張廷玉所有的榮譽都奪走之後,達到了不讓他進太廟,又成功震懾了群臣之後,最後,又重新撫慰了這個受傷的老頭。這個時候,張廷玉所有的影響力已經歸零,大家也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人只有皇帝本人。而最終乾隆皇帝還是把張廷玉放進了太廟裡,他不得不承認無論怎麼操作,只要張廷玉本人不提出來,他違抗先帝的旨意,還是難免被後人詬病。他太想當一個秦皇漢武那樣的皇帝了,也太想像自己的爺爺一樣被後人歌頌,所以,最後他還是為了自己,兌現了自己父親的承諾。

  • 4 # 愛好軍史

    張延玉三朝元老,康熙,雍正都很重用他,尤其雍正,最後把他推到了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地位,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信任到了極點。

    張廷玉此人也很懂事理,他是個漢人,他知道在滿族當權的年代裡,漢人做事需要謹慎小心,因此他用自己終身的所學扶持雍正,同僚之間他也善於搞平衡,不樹敵,也不得罪同僚,在同僚之間也落了個好名聲。雍正在位期間,得到了張廷玉不少的幫助,好些國策的制定都是張廷玉出謀劃策。因此,在雍正病重臨終時,為表彰張廷玉的功績,許他去世後享受太廟的待遇。乾隆皇帝當政後,張廷玉有點飄飄然,認為自己為大清國建立了不朽功績,乾隆是晚輩,有事因向他請教,他還真有點居功自傲,自以為是,在同僚間的共事中也是高人一等,因此引發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不滿及其同僚的攻擊,最終落了個退休回家,乾隆也不待見他的境遇,張庭玉鬱鬱寡歡,退休四年而終,雖然死後乾隆皇帝讓他享受了配太廟待遇,並不是念其張廷玉為清朝做的貢獻,而是遵從他的父親的遺願罷了。

  • 5 # 樹人園丁

    題目中說到,張廷玉為三朝元老。深受康熙、雍正的信任,手握大權,這是不受乾隆待見的主要原因。

    具體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身兼多個重要職位,權力大,晚年“結黨營私”

    我認為這是不受乾隆待見的最重要的原因。權利大,就是最大的罪過。

    張廷玉深受雍正信任,臨終下令:張廷玉、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年輕的乾隆。這遺詔就埋下了朋黨之爭的隱患。 當年,康熙除鰲拜,不就是因為怕鰲拜權利大,造反嗎?這些乾隆不會不知道。

    雍正在位,張廷玉在反對“八爺黨”時,說過:自己為老臣,當朝官員大都是老臣的門生,也有很多官員還是自己提拔的。由此可見,張廷玉就算是沒有結黨之心,乾隆也會認為官員們會自動向張廷玉靠攏的。

    張廷玉,本領強大,朝中無人能敵。乾隆未免有所嫉妒、忌憚

    1、張廷玉文思敏捷,有才華。雍正繼位後,不論什麼事情,只要自己說出大體意思,張廷玉就能立即寫成聖旨,大意拿捏十分準確,而且可以做到不偏不倚。雍正十分滿意。

    2、張廷玉過目不忘,記憶力超群。一次,雍正問張廷玉某位大臣的簡歷。張廷玉就像說自己事情一樣,從大臣祖上,到大臣子嗣,詳細說明,分毫不差。這可驚到雍正了。

    從以上兩點看,張廷玉本事確實過人。這就讓年輕氣盛、帶著“康熙的光環”繼位的的乾隆,黯然失色。怎麼能不嫉妒呢?

    3、競爭對手不中用,被熬死了。

    上文說到,雍正立遺囑,命張廷玉、鄂爾泰、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允禮輔佐乾隆。後來,允禮過早去世;允碌謀反被削爵。

    乾隆皇帝利用張廷玉、鄂爾泰兩派鬥爭,從中制衡。這也加劇了滿漢官員之間的矛盾。但是鄂爾泰身體不爭氣,乾隆十年,鄂爾泰病故。

    朝中最有權勢的只剩下張廷玉了,乾隆不傻,能不猜疑嗎?

    處事謹慎,為官清廉。沒有小辮子抓在乾隆手中

    張廷玉從自己做官的父親那裡學到了清正廉潔,樂善好施。

    一次,雍正賞賜張廷玉五千兩白銀,他沒有自己獨享,他用這五千兩白銀,給自己安徽老家修了一座橋。

    他為官更是清廉,沒有汙點。別人給他送禮,超過99兩銀子,他就拒絕,並加以斥責。

    為人低調,不得罪人。不論官位大小,他都謙虛和善。就算是上書,也是直接稟告皇上,不留證據。

    由此可見,如此謹小慎微,怎麼能給其他官員和乾隆皇帝留下把柄呢? 沒有把柄的官員,是最可怕的,讓乾隆根本沒有辦法治罪。

    (乾隆畫像)

    雍正對張廷玉的獎賞“惹的禍”

    前文說到,雍正遺詔,除了讓張廷玉輔佐乾隆,還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極高名譽。張廷玉不貪財,但是貪名。乾隆口頭答應遵守雍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但是張廷玉不放心,竟然讓乾隆白紙黑字寫下來,他才放心。

    乾隆皇帝忍者怒氣,答應了。也許是張廷玉老糊塗了,竟然讓他兒子代為接旨。 張廷玉屢次請求辭官,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讓乾隆知道了,這下終於惹怒了乾隆,下令削去他的伯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這下,乾隆徹底和張廷玉翻了臉。

    (雍正畫像)

    結束語

    張廷玉的一生,謹小慎微。雖然不貪財,但是貪戀名譽。不惜要求乾隆給自己立個字據。惹怒了乾隆,廢除了他配享太廟的優待,張廷玉鬱鬱而終。但是,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給他恢復了名譽。為時已晚,張廷玉永遠不會知道了。令人唏噓不已。

  • 6 # 高山灌木

    清朝重臣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安徽桐城人。一生歷康雍乾三朝,29歲時被康熙選為庶吉士,32歲授翰林院檢討,隨後又平步青雲,成了康熙近臣,備受寵信。雍正八年(1730年)6月,為表彰張廷玉對兩代皇帝的精心輔佐,雍正下旨,恩准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太廟。

    然而,世事變換,福禍無常,五年之後的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登基。新上任的乾隆,起初對這位老張並不很感冒,但卻在工作中,經常對老張橫挑鼻子豎挑眼,給老張穿小鞋。

    老張在發現新皇帝越來越多的冷眼之後,決定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請辭。但乾隆卻對老張打起了哈哈:先帝給你配享太廟那麼大的恩惠,你不應該再給皇家多當幾年奴才嗎?

    皇帝打的哈哈也是聖旨,張廷玉不敢違拗。可他已經失去了乾隆的信任,工作越幹越不順,只好再次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辭職信,上呈乾隆。 這次乾隆倒是批了,可是批完之後就沒了下文。

    張廷玉深怕乾隆忘了上一屆皇帝給他配享太廟的承諾,就提醒乾隆,還想讓乾隆給他寫個憑證。

    乾隆耐著性子,極不情願地下了聖旨,然後等著張廷玉前來謝恩。可張廷玉此時卻亂了方寸,只派兒子前來謝恩。這下就把乾隆給惹怒了,遂下令張廷玉次日親自來。

    內閣有個汪由敦的給老張送來了小道訊息,不料此時的張廷玉卻愈發糊塗,竟連夜入宮,向皇帝請罪,老張的這一波騷操作,等於是把汪由敦給出賣了。乾隆也因內閣走漏訊息而更加生氣,不僅罷了汪由敦,還直接擼掉了張廷玉所有的官爵,同時順帶把配享太廟的待遇也給剝奪了。

    天意自古高難問。張廷玉最終以庶民身份,落魄回鄉。配享太廟的待遇,差點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 7 # 薄情不懂痴情累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康熙一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登基後,趙廷玉的仕途達到巔峰,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一時位極人臣,風光無兩。乾隆繼位後,受遺命輔佐新君,遺照言其死後配享太廟。乾隆二十年去世,諡號文和,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那麼三朝重臣張廷玉為何晚節不保,不受乾隆皇帝的待見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捲入黨爭。雍正駕崩後,命其與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二人一滿一漢,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滿臣一黨和漢臣一黨。雖說這本非張廷玉授意所致,然而事實如此,他自然會受到牽累,自古統治者就對結黨之人深惡痛之,更何況少年乾隆,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之時,豈可容你。所以乾隆對張廷玉產生猜忌之後,逐漸疏遠了張廷玉。

    第二,位極人臣,自視甚高。終其雍正一朝,對張廷玉可謂恩寵無以復加。雍正去後,又受託孤之命,對少年乾隆也沒有了對先帝的敬畏之心。主要表現在乾隆許其配享太廟,他居然不去謝恩,只派了兒子代表自己前去謝恩,這徹底激怒了乾隆,不但削去其爵位,還罷免了其一切官職。

    第三,門生故吏遍佈朝堂內外。乾隆登基後,張廷玉曆經三朝,學生,姻親,同鄉等已經遍及朝廷內外,張府門外一片車水馬龍,來往官員更是絡繹不絕。如此重臣,怎能不引起乾隆猜忌?

    第四,對權利的貪戀。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繼位之後,張廷玉未收起鋒芒還把持權位,這也令乾隆很不滿意所以才會起了罷黜張廷玉的心思。

    第五,張廷玉年事已高,對紛亂龐雜的事物已經力不從心。

    綜上五點原因,張廷玉被乾隆所不容也就理所當然。自古聖心難測,伴君如伴虎,想要全身而退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8 # 楚狂接與

    張廷玉其人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雍正朝一路官運亨通深得重用,到了雍正六年進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等到雍正設立軍機處時又是張廷玉定製規程,從此軍機處開始分化內閣權力,實質上還是加強了君權。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廷玉定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等到雍正病重彌留之際又與鄂爾泰等人同為託孤大臣,一起輔佐乾隆,並且受雍正遺命死後配享太廟。有清一代生為大學士,死後配享太廟的漢臣唯張廷玉一人而已。 乾隆即位之初是二十五歲,國家大事往往倚重張廷玉、鄂爾泰等顧命大臣,乾隆元年張廷玉主持編纂的明史修成,以此功勞並記前功封張廷玉為伯爵,此例開清朝文臣封伯爵的先河,可謂聖眷正隆。但是這烈火烹油的表象之下卻暗含危機,首先乾隆皇帝即位之初確實對隱隱為顧命大臣領頭的鄂爾泰、張廷玉兩人相當倚重,並且期望透過兩人之間的制衡爭鬥進一步強化皇權。

    因為下面人都的越歡,便都要倚重皇帝,皇權就越穩。後來鄂爾泰在乾隆十年病逝了,權力平衡被打破,這時張廷玉久經宦海也感覺到了皇帝態度的微妙,所以此後一直上表請辭,乾隆卻一直不批,不斷好言挽留。這個時候張廷玉急流勇退的做法是正確的,很懂乾隆的心思,乾隆的挽留多是基於情面,想把這個權力交接做得溫情脈脈。等到這對君臣拉鋸幾個回合後乾隆十四年冬天終於批准了張廷玉的請辭,按理到此張廷玉也算是安全著陸了吧。

    沒有想到就是這個當口出了簍子,張廷玉非常看重配享太廟的殊榮,居然怕辭職歸鄉死後乾隆皇帝不把雍正遺命當回事,上奏乾隆要一個死後能配享太廟的書面證明。乾隆那個氣啊,本來君臣相知的戲碼演來演去都快演完了,臨了這老小子來這麼一出,前面的戲不是白唱了。你是覺得我對你虛情假意還是覺得我是個不孝子不把老爹遺命當一回事?

    親制詩三章以賜,廷玉入謝,奏言:“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上意不懌,然猶為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制詩示意,以明劉基乞休後仍配享為例。

    雖然心裡不高興,但是乾隆還是寫了手詔,這事本來也就到此結束了。結果第二天張廷玉居然沒有親自來謝恩,只是讓他兒子進宮了。這些乾隆的火氣收不住了,也不管什麼情面直接讓軍機處擬旨責問張廷玉。

    軍機大臣汪由敦出自張廷玉門下,立馬給張廷玉報信了,結果責罰的旨意還沒下達,張廷玉第二天跑過來承認錯誤了。乾隆想:好啊訊息夠靈通的軍機處裡還有你的眼線?揣摩了一輩子聖意的張廷玉這時昏招迭出,成功點爆了乾隆。最後張廷玉被追回了伯爵爵位,但是還是保留了死後配享太廟的待遇。

    上以廷玉不親至,遂發怒,命降旨詰責。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謝,上責由敦漏言,降旨切責。

    其實這個時候張廷玉和乾隆的君臣情分已經盡了,乾隆一來要打壓前朝老臣建立新的權威中心,二來情感上確實不喜歡張廷玉。有用皇長子祭禮才結束便請求南歸和張廷玉姻親犯事為由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權利,並且追還了歷年御賜的物品。張廷玉晚景淒涼鬱鬱而終,死後乾隆還是遵世宗皇帝的遺囑將張廷玉配享太廟,給了一個諡號“文和”。這就很講究了,因為文和的諡號是配不上配享太廟的功績的。這就是明白得說給你進太廟是我尊重父皇遺命,你在我眼裡功績夠不上進太廟。

    十五年二月,皇長子定安親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請南還,上愈怒,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廷玉,命自審應否配享。廷玉惶懼,疏請罷配享治罪。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學政編修朱荃坐罪,荃為廷玉姻家,嘗薦舉,上以責廷玉,命盡繳歷年頒賜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天威難測,伴君如伴虎,三朝老臣張廷玉最後還是被乾隆紮紮實實玩了一把。

  • 9 # 林宋IF

    乾隆即位之初,需要張廷玉這種熟悉政事的大臣來輔助他處理國事,同時張廷玉作為最受雍正器重的大臣,甚至能得到配享太廟的榮譽,乾隆需要尊重他來表明自己對父親事業的繼承,論語裡說,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過了13年,乾隆已經完全掌握了大權,熟悉了政事,就不用再依靠他們這些前朝舊臣了,而且這時乾隆的治國理念發生了一些改變,開始重刑殺,動輒訓斥大臣,不再對他們恭敬,而且他要徹底打掉黨爭的源頭,鄂爾泰已經死了,所以只剩下位高權重的張廷玉。

    張廷玉這個人,做任何事都謹小慎微,勤勉有加,也就是安安靜靜地當個辦事機器,讓人挑不出毛病來,但是作為一部分大臣的領袖,他就是乾隆的打擊物件,而一點毛病都沒有,反而讓乾隆不好下手,所以逐漸地,張廷玉會因為一些小事就遭到乾隆的嚴厲斥責。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被乾隆拒絕了,在乾隆看來,你既然有死後進太廟的榮譽,那就該為皇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哪怕回家享一天的福,也會讓乾隆感覺是虧了,乾隆希望每個大臣都能把臣子對皇帝的忠誠堅持到最後一刻,無條件為自己服務到死,他對臣節看的十分重,為此還編修了《貳臣傳》。

    乾隆看出了張廷玉想功成身退的願望,而大臣的這種處世之道作為統治者的乾隆很是反感,他不喜歡臣子明哲保身的圓滑,儘管張廷玉已近八十歲了。雖然張廷玉配享太廟是雍正規定的,但決定權還是在乾隆手上:如果你不能像對待雍正一樣對待我,那我憑什麼給你這個榮譽。為此乾隆專門發了諭旨來討論臣子的道德,並在其中暗暗駁斥諷刺了張廷玉,就是想說他不配進入太廟。

    乾隆十四年,乾隆終於考慮到張廷玉年紀確實太大了,雖然心裡不爽,也不情願,但總算決定放他回老家了,張廷玉得到這個訊息,實在是太過興奮,可能是身體不行了,所以第二天沒有親自去謝恩,結果讓乾隆勃然大怒,本來他對張廷玉進太廟又能退休就非常不舒服,這下更惹惱了乾隆,他覺得這個人果然對自己沒什麼感情和效忠可言,得到配享太廟的許可之後,就急不可耐地拋棄了他。

    乾隆索性把話跟張廷玉挑明瞭:你有什麼功勞能跟大清的佐命元勳相比,竟然還想進太廟。為大清朝工作了一生的張廷玉被弄的灰頭土臉尷尬不已,但是總算能回家了,但這個時候,乾隆心愛的一個兒子去世了,所有人都得服喪,張廷玉過了初祭就匆忙上書請辭,這更加惹惱了乾隆,本來死了這個長子,乾隆就很悲傷,結果他認為張廷玉毫無悲傷之情,看來他對皇家果然沒有忠誠。於是乾隆再次發諭旨,嚴厲斥責張廷玉,並剝奪了他的爵位和配享太廟的榮譽,張廷玉就在這種尷尬的情形下回到了家鄉,三朝老臣門生遍天下,但回鄉的時候除了幾個家人,沒有其他人敢來迎接他。

    乾隆打擊張廷玉,除了他個人對張廷玉的不滿之外,也是要徹底打掉朋黨的源頭,即使張廷玉奉公守法不結黨,但不能阻止官員們對他的依附,乾隆時代,是中國專制制度的頂峰,這樣的時代,不允許官員百姓擁有獨立的人格,精明的乾隆把每一個人都踩在腳下,包括肉體和精神,甚至官員想功成身退也被認為是不忠的表現,總而言之,乾隆朝的官員,不能貪圖名利(包括清官),也不能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因為在乾隆看來,那時僭越,自皇帝以下都是被鞭子抽打著前進的騾馬,才能實現最穩固的統治,整治張廷玉,只是乾隆朝打擊凌辱文人的一個縮影,儘管那個時候已經沒有幾個讀書人還能保持尊嚴和獨立人格。

    參考書籍:《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去4S店找總經理購車卻比銷售經理來的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