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詩詞小築

    【避諱的起源】

    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諱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例項。但陳光堅《諱源略說》一文以為,避諱起自夏商的證據不足,《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都直書不諱,如《尚書·五子歌》雲:“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鹹貳。”太康是繼啟之後的帝王,可臣下並不避諱。《山海經》、《楚辭》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按當時日趨嚴格的諱法,抄書時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

    一說起源於西周。《左傳·桓公六年》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記·檀弓下》也說:“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帝王諱名》提出,避諱之制始於周代,但僅在本廟中避諱。生者避諱是很不嚴格的,當時有所謂“讀書不諱”、“臨文不諱”、“不諱嫌名”等,如《詩經·》“克昌厥後”以及《詩經·噫》“駿發爾私”中的“昌”、“發”,’都沒有避諱。

    一說起源於春秋時期。清代趙翼《陔餘叢考·避諱》主張避諱習俗始於東周。其理由是,晉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避諱之風興起後,造成晉廢司徒的官職,宋改司空為司城,魯國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們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當時已有避諱之俗,為什麼要為他們取那樣的名字呢?陳光堅《諱源略說》也力主避諱之俗起自春秋時期。

    避諱之風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

    【避諱的物件】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陸游編著的《老學庵筆記》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佈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後,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並且不許發音為“邱”,要讀成“七”字。於是,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了。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紅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史記》裡,把跟他父親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後來《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如此,因為范曄的父親叫“範泰”,所以在(後漢書》裡,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的變為“郭太”了;叫“鄭秦”的,也變為“鄭太”了。

    【分類】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便產生了避諱的方方面面:

    1.國諱

    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正月出生,取名“趙政(趙正)”,《史記索隱》在《秦楚之際月表》“端月”下注稱因避始皇諱,改“正月”為“端月”。又,一九七五年底,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考古發掘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簡,有一批叫做《語書》的竹簡,其中幾處遇到“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矯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應為“正”。顯然是為了避始皇諱而改的。但在《史記·李斯列傳》“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並不諱“正”。

    2.家諱

    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國諱一樣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又稱私諱。

    如淮南王劉安父名長,他主持編寫的《淮南子·齊俗訓》中引《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時,改為“高下相傾,短修相形”。

    南齊謝超宗的父親叫鳳。有一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後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在練毛筆字。當時王氏子都以書法見稱於世。謝靈超看到王慈練字,隨口問道:“你的書法和虔公比怎麼樣啊?”王慈因為他觸犯了家諱,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我和父親相比,猶如以雞比鳳”。謝超宗因此狼狽而退。

    家諱並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含避母親的諱,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一生共寫了近三千首詩,各種題材十分廣泛,但據說因其母親名叫海棠,所以他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海棠詩。

    子輩需要避長輩的諱,奴僕也要避開所有主子的諱。北齊的熊安,一次去見和士開、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為自己的名字和他們犯講諱,於是將自己的姓,名的第一個字都改了,自稱為觫觫生。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觸黴頭了。

    凡避諱者,都須找一個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司馬遷的父親諱談,《史記》中因此無一“談”字,連趙談都改成了趙同,廢棄了編著書字應求完備的宗旨。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因為諱“申序”,向來不為別人作序,如果必須作這類文字,則改為“敘”,後覺不妥,又改為“引”。這種辦法雖然勉強可行,但已經明顯地妨礙了文字的準確性。如避諱“長”字及同“長”相同的音,琴的長短還可勉強稱為“修短”,而腎腸則不能改為“腎修”了。因此那時的人們在避諱問題上真是費盡了心思。

    家諱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唐律》中規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長安縣任職;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職。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職,一經查出後削去官職,並判一年的刑罰,無怪乎古時的人對諱咿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國諱,家諱中寄寓著對長輩們的親敬、崇仰與懷念之情,帶有更多的自發生。

    3.內諱

    實際上也是家諱,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諱,如《宋書·謝弘微傳》:“從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後,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於世。”內諱也就是“婦諱”,《禮記·曲禮上》載:“婦諱不出門。”

    4.聖諱

    即“為賢者諱”,亦即對封建社會所推崇的聖人賢者的名諱。聖諱並不像國諱、家諱那樣嚴格、那樣廣泛。在封建時代,既有朝廷規定的聖人諱,又有人們自發的為聖賢避諱。聖諱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黃帝、周公等。漢以後皇帝之名有時也稱聖諱。

    有關朝廷所規定的聖人諱,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這時所說的聖人的範圍大大擴大。它包括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宋代帝王賜封的“至聖先師”孔子以及亞聖孟子,甚至還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諱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稱的宋徽宗,迷戀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

    5.憲諱

    指對上司官員的名諱。因下屬官員對上司長官稱“大憲”、“憲臺”,而對他們的名字要避諱,所以稱憲諱。如晉羊祜死後,荊州人為避祜之嫌名,“戶”改為“門”。

    6.個人諱

    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名字的避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官僚自恃權勢,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諱,這叫自諱其名。這些舊時官員,他們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級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為專制帝王及上級諱名諱恥。另一方面,對其下屬、對百姓,他們又改換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氣凌人,讓人為他避諱。這種自諱其名,其實只是自抬身份罷了。

    另一種個人諱是上級長官或有權有勢者並沒有要求,但一些下級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他們的權勢或為拍馬屁,而避其名諱。

    五代時的馮道,歷朝為相。一天他的門客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可書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中竟有三處犯諱。為了避諱,門客靈機一動,將這句話改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令人啼笑皆非。

    這種個人諱,在舊社會中並沒有得到禮法的承認,而且這些官吏的權勢也有限,並不像皇帝那樣至高無上。所以國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這種個人諱的屁股還是可以摸一摸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權勢,敢於犯上的人。

    【避諱方法】

    古人常需避諱,他們在小心謹慎之中總結了種種避諱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次要有兩種避名稱字和改變稱呼。

    1.改字法

    改字法是用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義字為最多。此法在秦漢時期已經使用,後代繼續沿用。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時,改“正月’稱“端月”。這是因為秦始皇名政,與正月之“正”本是同一個字,因而避諱。漢武帝名徹,漢朝為了避諱,將二十級爵的最高一級“徹侯”改稱“通侯”。

    對於帝王或聖賢之名,眾所共諱,稱為公諱。公諱所涉及的範圍很廣,主要有如下幾種:

    ⑴改姓。為避皇帝之諱而改姓。如東漢明帝名莊,班固撰《漢書》,稱“莊子”為“嚴子”。師古注:“嚴子,莊周也。”稱西漢的學者“莊忌”及其子“莊助”為“嚴忌”和“嚴助”。又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彥博,祖上本姓敬,在後晉時,因避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姓“文”。至後漢,複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趙匡胤稱帝后追尊為翼祖)諱,又改姓“文”。

    ⑵改名。為避諱,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隻稱字、號的。如西漢末年的孔莽,為避王莽之諱,改名孔均。《漢書·蒯通傳》:“蒯通本與武帝同諱。”師古注:“本名為徹,其後史家追書為通。”南齊人薛道淵為避齊高帝蕭道成之諱,改名薛淵。《南史·謝裕傳》:“裕字景仁……名與宋武帝(劉裕)諱同,故以字行”。

    ⑶改官名。改官名包括了改爵名。此類事在西漢時已出現,上述漢改“徹侯”為“通侯”之事,即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楊堅父名忠,隋時,將與“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納言”,“中書”改“內史”等。唐朝為避李世民諱,將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稱“戶部”。又為避高宗李治諱,將“治書侍御史”改稱“御史中丞”。

    ⑷改地名。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三國時,吳黃龍三年(公元234年),由拳縣野稻自生,統治者認為嘉禾,因改縣名禾興。孫權之孫皓(hào)即位,避其父和諱,又稱禾興名“嘉興”。今之江蘇省南京市在西晉時名建業,後改名建鄴(yè業),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mǐn敏)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

    ⑸改年號。前朝的年號與本朝君主犯諱,亦要避諱。如宋仁宗名禎,宋人撰《新唐書》,將唐太宗年號“貞觀”寫作“真觀”或“正觀”。

    ⑹改干支。中國在漢代即已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時的時間更早。干支名稱有固定的字。唐高祖李淵父名昞,唐追尊為元皇帝,廟號世祖。唐人修《晉書》、《梁書》、《北齊書》、《北周書》等“八史”時,凡“丙”字,都書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⑺改物名。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鎦,因為“鎦”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為“金櫻”;和錢鎦同時代的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後受唐封為吳王)在佔據揚州的時候,當地人怕犯他的諱,便把蜂蜜改為蜂糖。我們在古書上如果看到金櫻或蜂糖,應知道這就是石榴和蜂蜜。

    2.改變稱呼

    南齊蕭景先原名道先,避太祖道成諱,改名景先。三國時的南京本來叫建業,因避晉愍帝之諱業,一夜之間便改成了建康。唐避太宗諱,改民部尚書為戶部尚書;避高宗諱,改成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五代吳越,避開國之主錢鏐諱,把石榴改名為金櫻改劉氏姓為金氏。更有趣的是,漢時因避女強人呂后之諱(雉),雉改稱野雞。山藥蛋本來叫“薯蕷”,因避唐代宗諱(予),改名為“薯藥”,到宋代,天子英宗名曙,薯便成了禁忌,薯蕷最終有了“山藥”這一名稱。

    此外,為了儘量克服避諱帶來的弊端,減少諱字,封建帝王採取了兩種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採用單名(單名所諱之字比之複名要少一半)。從帝王世系中可知,西漢15帝,僅有2個複名;東漢13帝全系單名;三國曹魏5帝、蜀漢2帝、東吳4帝也全系單名;兩晉從晉武帝司馬炎到晉恭帝司馬德文,15帝中僅有2個複名。統計從西漢至東晉(前206-420年)626年之間,54個帝王之中,僅有4人是複名,單名約佔94%。由此可見當時的單名之盛。帝王採用單名,這就大大減少了諱字。東漢何休在《春秋公羊解沽》中指出:帝王採用單名是為了便於避諱,“其為難諱也,一字為名,今難言而易諱。”

    二是採用冷僻字取名。採用“難知而易諱”的原則,多取單名,儘量用冷僻字,如唐僖宗名“儇”(Xuan),明穆宗名“載垕”(hou),武則天自造名字“曌”(zhao)。東吳景帝孫休為四子取名、字,太子名震(音灣)字商(音迄),次子名奧(音觥)字粟(音礥),三子名壾(音莽)字顯(音舉),四子名寇(音褒)字獎(音擁)(《三國志·吳書·孫休傳》注引《吳錄》孫休詔)。此八字世人少用,以使人難犯易避也。西漢至東晉54帝中,採用冷僻字或不太常用的字取名者大有人在,如:西漢有漢元帝劉奭(音式),漢成帝劉驁(音傲),漢平帝劉衎(音看,又名劉箕子);東漢有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質帝劉纘,漢少帝劉辯;三國有魏明帝曹叡(音銳),高貴鄉公曹髦(音毛);西晉有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東晉有晉元帝司馬睿,晉穆帝司馬聃(音丹),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音玉)。由於臣民對帝王的稱呼另有一套專門用語,如天子、皇帝、皇上、上、今上、皇、帝、陛下、聖人、聖上、明主等,帝王的名字不像凡人那樣常用,所以採用冷僻字取名不會發生人名稱謂困難的問題。

    3.缺筆法

    缺筆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筆劃。此法大約始於唐初,宋代以後頗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寧碑》為避諱,書“世”作“卅”孔子名丘,為封建統治者奉為聖人。清雍正以後,規定書孔子之名作“丘”。

    4.空字法

    空字法是將本字空而不寫,或畫以“□”,或書以“某”字,或直書以“諱”字。如漢景帝名劉啟,在立他為太子時,有司因避諱而曰:“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史記·孝文字紀》)唐高祖李淵祖父名虎,唐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唐人撰《隋書》,為避諱,書隋將韓擒虎作“韓擒”,空“虎”字。同書為避李世民諱,書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後人有不解避諱之意者,在傳抄或翻刻時,誤為“韓擒”、“王充”。

    5.避名稱字

    即遇人名犯諱,則避用其名而只以字稱。南朝劉宋,王懿字仲德,王睿字元德,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因此以字相稱;房玄齡等撰《晉書》,避唐高祖諱,避名稱字,所以公孫淵就稱公孫文懿,劉淵就稱劉元海,褚淵就稱褚彥回。

  • 2 # 沐風說史

    說到中國古代避諱制度,首先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句成語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當時田登作為郡守,他怕別人叫他的名字,所以就把點燈改成放火,這也是中國避諱制度留下的一個笑點。

    避諱制度,顧名思義就是避開忌諱。中國古代的避諱制度分為兩個型別,一個是避私諱,另一個是避國諱,避私諱分為避自諱,避家諱 ,避前賢諱等。

    避私諱者,大多是君王和一些極為顯赫之人,比如秦始皇叫嬴政,名政,所以與皇帝名字寫法和讀音相同的字,一律用其他字代替。

    避家諱更為普遍,古代人作詩詞寫文章,大多都避家諱 。

    避前賢諱就是後來的人對前面的賢者的尊敬之意。

    避私諱就分為以上幾種,避國諱就更為嚴格了,國諱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皇帝生前的名字,曾用名,此後不得用或者將這些名改為廟諱。第二種就是皇帝的生父或太祖,太宗幾代祖先之名。三是皇太子,皇后及其家族等名。

    這些避諱在書面文字當中都有很多方法,改字法就是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代替應避諱的字。

    空字省字法,就是在書寫,遇到應避諱的字時,或空一格畫一個方框,或者乾脆將這個字省去不寫。

    缺筆法,就是在寫這個應該避諱的字時,故意少寫一兩筆表示自己並未直接寫這個字,是改了字的,但又不影響人們對於這篇文章這個字的認識。

    以上是避諱的型別和使用方法,那避諱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呢?

    避諱制度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項制度並不是嚴格的執行。

    秦始皇登基之後,正式把避諱制度全國化,當時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正,成為避諱的一個字,所以說正月就改成了端月。

    在漢代這避諱制度有所發展,其避諱方法也有所發展,避諱物件有字典中的同義字代替。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避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這一時期,針對廟諱,君主的名諱等方面的避諱都有相關的規定,但是這項規定並不複雜。

    在隋唐時期,避諱制度形成了法制化,《唐律疏議》中規定,這犯了忌諱者,就要受責罰,所以說隋唐時期避諱制度開始嚴格起來。

    宋代的避諱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其避諱範圍也有所擴大,這時候不但要避諱,當時君王的名諱,還要回避遠古時期,軒轅氏的名諱,到宋徽宗時期,連皇帝相關的稱號都要進,如大臣和百姓皆不許用,勝天君上聖等字作為自己的名字。

    這中國古代避諱制度,最為鬆散的時候應該是在元朝,元朝的避諱制度,並沒有宋朝的那麼複雜,畢竟是一個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小。

    明朝建立之初,受元朝的影響,避諱制度也並不嚴格,但是在明朝中後期,避諱制度開始嚴格起來,在萬曆以後避諱制度要求嚴格起來,《大明律》的文中也有所規定對避諱。

    在清朝,中國的避諱制度達到了頂峰,特別是康熙和乾隆時期引發的文字獄,使中國的避諱制度進入黑暗一面。

    中國的避諱制度直到民國時期,它正式結束,經歷了整個封建社會2000年的歷史。

  • 3 # 龍山大先生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一種禮制,它是指對當代君主或所尊者在文字上不得直書其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來加以迴避,這種方法就叫避諱,那個不得直稱的名字,就叫諱。這是封建社會中“尊祖敬宗”宗法思想的一種反映。避諱起源於周代,戰國時諱名的習俗已經在社會上流行,秦漢時代,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不斷鞏固,諱制也更盛行,並開始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上所用的名詞,有些也涉及至到當代君主或所尊者的名字,由於觸及避諱制度,因而也受到了避諱的影響。三農,文獻上有三見,一見於戰國時的《周禮》一書,該書的“天官•大宰”中有“三農生九穀”記載。漢代鄭眾註解說:“三農,平地、山、澤也。”鄭玄謂三農“原、隰及平地。”二人用詞雖異,但所釋意義相同,指的是耕作於平原、山區、低溼地的三類不同的農民。這是我國出現最早的三農名詞。二見於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三農之隙,曜威中原”。指的是春、夏、秋三個農時。三見於清代乾隆時的農書《三農紀》,書中用耕父、老農、牧童三者來代表大田耕作、園圃栽種、家畜飼養,指的是一種多種經營的農業生產。山藥原名薯蕷,是種多年生的纏繞藤本植物,食用部份是薯蕷的地下肉質塊莖。名字最初見於《山海經,北山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主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後來由於受避諱的影響而而名為山藥,唐代的第十一代皇帝是代宗李豫,因蕷豫同音,為避李豫諱,改薯蕷為薯藥。至宋朝嘉祐八年四月,英宗(趙曙)即位,又由於薯曙同音,為了避諱,人們又稱為將薯藥改稱為山藥。從比薯蕷之名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宋,高承《事物紀源》卷十載:“山藥,即本草所謂薯蕷者也。唐避代宗嫌名,(按:唐代宗名預)故民間呼薯藥。至宋朝嘉祐八年四月,英宗即位,人避嫌諱,(按宋英宗名曙)遂改曰山藥,自此全失其本稱矣。”由此可見,山藥之名完全是古代避諱制度的產物。這種影響早在漢代已經出現。漢高皇后姓呂名雉,按避諱制度,雉必須避諱,代名野雞。《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注:“雉也,呂后名雉,改雉為野雞。”原文應是“雉夜雊”,因為避諱,而改成了“野雞夜雊”。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驚蜇”,在《左傳,桓公五年》中作“啟蜇”,為了避漢景帝劉啟諱,劉安在《淮南子》中將“啟蜇”改作了“驚蜇”。 漢代以後,這種因避諱而改名稱的事累累發生。十六時,石勒建後趙國稱帝,事物中凡與他名字相同的,都得避諱,據宋,高承《事物紀源》卷十記載,因避諱而改名的作物有羅勒,“蘭香,本名羅勒,後趙石勒以羅勒犯已名,改為蘭香,至今以為名也。”訶梨勒,“本出南海諸番國,胡人謂之訶梨勒,後趙時避石勒名,改曰訶子,故今猶云然也。”石勒本人是羯人,羯在古代統稱為胡人。石勒又諱胡,凡帶胡字的都得避諱,例如胡荽“石勒改曰香荽。”據《植物名實圖考》卷四引陳藏器謂:黃瓜本名胡瓜,“石勒諱胡改名。”唐代又將諱名發展到諱姓,唐王朝是李家的天下,因鯉和李同音,唐代公然規定不準吃鯉,不準叫鯉魚,只准稱“赤鯶公”。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七:“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武后時,武則天編了一部農書叫《兆民本業》,由於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書名便改成了《兆人本業》。唐代末年,軍閥割據,各自稱王稱霸。錢鏐佔江南,楊行密據揚州,因為是土皇帝,也照例推行避諱制度,一些農作物因而亦被改名。《野客叢書》九:“錢王諱鏐,以石榴為金櫻 ”,又說“楊行密據揚州,揚人呼蜜為蜂糖。”稱石榴是為了避鏐,稱蜂糖是為了避密。玉米原產於美洲大陸,當地稱為麥茲。明代中葉傳入我國以後,是我國人民給它另取的一個名字,並不是玉米的原稱,它實是美洲“麥茲”的中國名。不過一開始並不叫玉米,最初的名字據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鞏縣誌》記載叫玉麥,嘉靖三十九年甘肅《平涼府志》記載叫番麥,又叫西天麥。萬曆六年(1578)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才有玉蜀黍之名。崇禎元年(1628)徐光啟《農政全書》中玉米之名才見記載,書中說:“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黍,蓋亦從他方得種。”可見玉米是一個後出的作物名稱。後來因為用得多了,才成為通用的名字。辣椒由於葉綠果紅,非常美觀,所以從明末期傳入我國之日起就被當作觀賞植物的。明末高濂的《遵生八箋》和《草花譜》,還是清初的其園林專著《花鏡》都是將它作為觀賞植物記述的。《遵生八箋》是這樣記述辣椒的:“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花鏡》則說它:“本高一二尺,叢生、白花,秋深結子,儼如禿筆頭倒垂,初綠後硃紅,懸掛可觀。”他們記載的似是圓錐椒,可能形態與廣東倉平等地產的雞心椒相似。但後世作為觀賞栽培的主要是櫻桃椒,或叫五彩櫻桃椒。清代康熙年間出版的《花鏡》一書寫到:“番椒一名海瘋藤,俗名辣茄。……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取以代胡椒。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 花生、南瓜則是出自美洲的農作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區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遲得多,大約1530年左右才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又經過很長時間,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貴之物,尋常人很難吃到。蘋果原產本是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及南高加索一帶,傳入我國在元朝末年,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

  • 4 # 超凡博弈

    避諱一說起源於周朝,但在當時並沒有形成制度,對於避諱的規定也不很嚴格。

    秦朝以後,君主專權加強,君主的一切都至高無上,名字當然也不能和萬民相同或者同音,所以避諱制度逐漸成為定製。

    漢朝以後,受到儒家思想中尊卑觀念的影響,尊長的名字也開始被避諱,即其弟子和晚輩都不能用與其相同的名字。

    我國古代社會的避諱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個是避君主諱,一個是避尊長諱,但只限於君主和尊長的名,不包括他們的字和號。

    我國古代的避諱制度非常嚴格。比如,一個人名“安”,那麼如果不改名,他一生都不能在長安為官;一個人名“卿”,則不能官至公卿;一個人名“軍”,不能官至將軍。

    如果違反,就犯下了“大不敬”之罪,在最嚴苛的朝代,甚至會被處死。但是,改名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避諱一說至少要追溯到祖輩。

    也就是說,不僅某人要避諱,他的父親和祖父都要避諱,這樣一來問題就嚴重了。比如,唐朝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其父名“晉”,就是因為這個“晉”字與“進”同音,李賀居然不能參加科考成為進士。

    雖然有諸多不便,但改名仍是古人面對避諱時的唯一方法。具體做法包括改用意義相同的字。

    比如,漢高祖的名字為劉邦,那麼從此“邦家”就被改稱為“國家”,到今天仍然如此;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名劉秀,當朝的秀才就被更名為“茂才”。再有就是用讀音相近的字代替。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燁,清朝的人遇到這兩個字都要用“元煜”代替。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故意缺筆畫,通常是將最後一筆省去。

    再有就是使用避諱字的一部分,比如五代時石敬瑭的國民中有姓敬者,從此就改姓文了(“文”字是“敬”字的一部分);

    也有用缺字的方法,南齊開國皇帝名叫蕭道成,國民中有叫周道源者,就改名為周源;

    用形近字代替,五代時後周皇帝名郭威,國民中有人名叫鄒彥威,改名為鄒彥成;

    加偏旁,比如孔子名丘,後世中的地名和姓氏都改用“邱”字;改讀音,仍以孔子為例,古人雖然將他的名字寫作孔丘不變,但實際稱呼為孔丘(“丘”同音“某”)。

    避諱的手段雖然很多,但避諱卻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不同的人名和地名在不停變化,官員必須時刻清楚該避諱什麼。

    所以,避諱不是特別難,卻非常麻煩。這項制度不僅為很多官員帶來了災禍,也著實鬧出了不少笑話。

    上學後老師讓錢良臣唸書,當時正好教《孟子·告子下》,當錢良臣讀到“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的時候,改讀為“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搞得老師和學生都大笑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你一讀書就犯困?如何解決一讀書就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