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講歷史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開始,大一統的思想就深入人心,由於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大一統的標準基本上也是以是否包括秦朝國土來判定的。那麼秦朝統一後國土都包含哪些地方呢?秦朝全盛時疆域面積達到了340萬平方公里左右,東起遼東、西抵高原、南據嶺南、北達陰山,放到今天也就是東起遼寧省,西抵甘肅省,南據廣西,北臨長城,按照這個標準我國有很多王朝都是大一統王朝。

    比如劉邦打敗項羽後建立的漢朝,不僅統一了原來秦朝的領土,還在秦朝領土的基礎上東面吞併朝鮮,南面佔領海南島,西面吞併西域,將適合居住的地方基本上都佔了,國土面積擴張了近一倍,達到了609萬平方公里土地。除了漢朝是大一統王朝外,同樣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隋朝也是大一統王朝,隨後的唐朝更是在隋朝的基礎上重新統治西域,還滅了東突厥、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等,使得中央王朝的統治第一次延伸到漠北。唐朝的領土面積更是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後來的元朝和清朝。

    說起元朝,這是個很有爭議的朝代。有人認為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亡國了,元朝是侵略者建立的王朝,也有的人認為元朝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畢竟蒙古黃金家族起源於今天的內蒙古,其後人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該算是中國的王朝。不管怎麼說,蒙古帝國以及後來從中分裂出來的元朝滅掉了西夏、金國、西遼、南宋等國,征服了吐蕃、大理、朝鮮,第一次將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統治。可以說元朝是一個空前的大一統王朝,其統治面積也是中國曆朝歷代之最,達到了1372萬平方公里。

    而繼承元朝大統的明朝地位就有些尷尬了,首先朱元璋是在南京稱帝並建立明朝的,起初明朝只佔據南方,後來明朝北伐趕走了蒙古人,可元朝並沒有滅亡,蒙古勢力只是回到了草原上,元朝還在,因此史學家也將北逃的蒙古政權成為“北元”。蒙古勢力一直與明朝針鋒相對,雖然在明朝中後期蒙古已經分裂成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三部分,但蒙古的勢力一直很強盛,不僅控制著蒙古高原和西域,後來還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可以說元朝政權和明朝政權長期都同時存在著。

    明朝既沒有完全消滅元朝,對於原屬於元朝的其他地區的統治也不穩固,甚至沒有有效的控制。比如青藏高原地區,明朝只是名義上冊封一些僧官,對於當地究竟是什麼情況是不清楚的。黑龍江流域的奴兒干都司也僅僅存在了20年,到了明中後期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就不斷與明朝為敵。雖然明朝巔峰時期國土面積也達到了997萬平方公里,但這巔峰時期實在是過於短暫,只有二十年,隨後國土面積就不斷縮小,到了明末明朝只有350萬平方公里國土了。

    縱觀歷史,與明朝局勢差不多的就是北宋了,同樣周邊有諸多政權,同樣只佔據漢地,不過明朝的統治區域是比北宋多了遼東、雲南、甘肅和寧夏的。與北宋同時期的政權有西夏、遼、大理、吐蕃等,與明朝爭雄的政權有蒙古、女真、吐蕃等。而北宋深究起來不能算大一統王朝,畢竟北宋沒有幽雲十六州,也沒有佔據遼東。不過明朝卻將脫離漢族統治近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收復了,並維持遼東的統治到明末,可以說直到明末明朝的疆域都與當時的秦朝差不多,所以明朝是可以算是大一統王朝的。

    大一統王朝首先得是中原王朝,雖然元朝沒有被完全消滅,但蒙古人退出中原的時候元朝作為中原政權已經滅亡了,史書記載該以明朝為新紀元,同樣的不管明末國土有多小,同時期有多少政權存在,只要明朝還佔據中原,還佔據漢地十三省,那明朝依舊是個大一統王朝。

  • 2 # 西湖邊的耕田人

    明朝對東北和庫頁島的統治

    東北一直是明朝國土,統治以設立都司來統治,都司是一個軍事部門,各個地方上都有都司部門,也就是說明朝對東北的統治就像國內其他地方一樣劃歸中央管轄而不是採取自治的方法。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餘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69];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定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 “慎固邊防,翼衛王室”[71]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喀喇沁、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 “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72]。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佔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餘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73],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元朝在東北地區的殘餘勢力被肅清。

    洪武年間,明在東北的勢力最遠只達到松花江、牡丹江及牙蘭河一帶。永樂時,明遷都北京以後,把戰略重點轉向北方,除了徵撫蒙古外,更加強對女真地區的經營。永樂帝十分注意調查研究女真的情況,親自找女真人詢問地方風俗人情[74]。早在永樂元年(1403年),就派遣邢樞等人,“往諭奴兒干吉列迷諸部落招撫之”[75]。永樂二年(1404年),又派遣遼東千戶王可仁前往豆滿江等地,安撫建州女真[76]。明王朝採取安撫政策,收到很好效果,“東北至奴兒干,涉海有吉列迷諸種部落,東鄰建州、海西、野人女直,……永樂初,相率來歸”[77],“悉境歸附”[78]。明朝政府在這裡“因其地分設衛、所”[79]。於是設定奴兒干衛,以把刺答哈、阿刺孫等四人為指揮同知,古臚寺等為千戶所鎮撫,隨後設立了一百多個衛所。永樂七年(1409年),奴兒干衛地方官員忽刺冬奴等人來朝,奏稱奴兒干“其地衝要,宜立元帥府。”明廷接受了這個建議,設定“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命內地官員康旺為都指揮同知,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80]。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派遣太監亦失哈、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前往該地“開設奴兒干都司” [81],專管衛所事務。奴兒干都司管轄地區,“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82]。根據《明實錄》記載統計,從永樂初到嘉靖時,前後在上述地區共設立三百七十個衛,二十個所[83]。今天,明代設定的衛所早已廢圮,但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員在奴兒干都司治所,修建永寧寺時刻的石碑《永寧寺記》,以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修永寧寺時又刻的《重建永寧寺記》石碑,詳細記載了奴兒干都司和衛所的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東北疆域的歷史見證。另外還有《昭勇將軍崔源墓誌》記載,“宣德元年同太監亦信下奴兒干等處招諭,……正統元年,奉敕撫安忽(刺)溫野人”[84],以及《明威將軍宋國忠墓誌銘》記載,宋國忠的高祖宋卜花,曾在明初奉命招諭奴兒干的事蹟[85]。這兩塊墓誌反映的事實和永寧寺兩塊石碑記載是完全一致的,有力說明明代在奴兒干設官建置,這裡是我國疆域的一部分。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定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86],“看守地方”[87]。“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88]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父老子替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升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89]、《木答裡山衛指揮使司印》[90]、《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91]、《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92]、《塔山左衛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定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中國是最早對庫頁島行使主權的國家:

    [附]日人鳥居龍藏也到此地考察過,發現了奴兒干都司遺址展明代瓷器(見《奴兒干都司考》,《燕京學報》第三十四期)。

    奴兒干都司設有都指揮,都指揮是康旺、僉事王肇州,二人原來都是遼東鎮東寧衛的人員。

    都司下設有三百八十四衛,據黎敬文的《明代東北疆域考》(見《考古學報》1976年1期),目前已能指出的衛所有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包括呼倫貝爾和黑龍江南北地區。當時在這個地區遊獵的大多靼部落,明代有時也混稱為“女真野人”或“野人”,這個地區設立的衛有十四衛所,即堅河衛、海剌兒千戶所、只兒蠻衛、斡難河衛、古賁河千戶所(古賁河衛)、卜魯丹河衛、木河衛、塔哈衛、木裡吉衛、阿倫衛、阿真同真衛、額克衛、出萬山衛。

    從精奇里江到黑龍江與松花江交匯地方有有五座衛(在黑龍江東北岸),即脫木河衛、土魯亭山衛、阿剌山衛、古裡河衛、脫木衛。

    黑龍江以東直到黑、松兩江匯合處,計有九衛,其中七衛在黑龍江以北,二衛在黑龍江以南。即可令河衛、木魯罕衛、哈剌察衛、蜀河衛、兀剌衛、弗河衛、扎肥河衛、考郎兀衛。

    烏蘇里江和黑龍江交匯處到黑龍江口,包括烏第河和庫頁島(明稱苦夷)在內的地區,以庫烏河為中心(今蘇聯哈巴羅夫斯克,亦稱伯力的附近區域),設立九衛,即乞勒尼衛、忽魯木衛、喜申衛、古魯衛、亦幾古裡衛、撒兒呼衛、鎮真河衛、蓋平衛、哈兒分衛。

    黑龍江北岸格林河支流設立五衛,即葛林衛、忽石門衛、卜魯兀衛、福山衛、弗山衛。亨滾河是黑龍北岸的一大支流,這裡設立了七座衛所,即欽真河衛、敷答河千產所、者屯衛、滿涇衛、依木河衛、朵幾必河衛。

  • 3 # 黑土邊疆

    明朝是大一統政權。明太祖掃蕩群雄、北驅元裔,明成祖時期,南平交趾,收復貴州,建布政使司,在遼東邊牆外的女真諸部,懷柔遠人,建立奴爾幹都司,設衛所,羈縻制度,西藏為烏斯藏都司,明代長城從甘肅至遼東,幅員遼闊。

    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時定都北京。明朝的版圖比西漢時期要大,形成的以漢地核心區為主,邊疆都司衛所的大一統王朝。在痛失幾百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明朝所收復。

    明朝的邊地區劃較為複雜,明朝的九邊建置,東起遼東,西迄酒泉,遼東、宣化、大同、榆林、寧夏、順天、甘肅、陝西、山西,九邊設定,邊關將士不下數十萬,這是明朝的北部實際控制的疆域。我們今天所見的長城,都是明朝時期所修建的。遼東建有邊牆,從山海關至開原,然後向東南方向,至鴨綠江入口。

    明朝的版圖是繼承了元朝大一統版圖,明朝的布政使司是從元朝的行省演變而來,通俗的講形成了兩京十三省,明朝在邊疆地區的都司,衛,所制度,對烏斯藏都司、東北的奴爾幹都司地區,算是納入版圖,除現在的新疆、內外蒙古地區,基本上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權。當然,一個朝代的疆域也是隨著實力不斷變遷,到明朝後期,女真崛起,東北失控,遼東丟失,退于山海關一線,努爾哈赤也屬於明朝建州衛指揮使,龍虎大將軍,接受明朝的冊封。大明是大一統政權!

  • 4 #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水分很大,因為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相比於唐朝之後割據的局面,元朝可謂是重新締造了一個大一統。因為唐朝衰落之後,原來唐朝的正統基本上被遼和收拾傳統漢地的北宋瓜分,當然還包括後來的西夏,因為契丹和党項都屬於唐朝的加盟者。而之後女真興起,金太祖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滅亡了契丹的大遼,從而繼承了大遼的正統,之後金太宗吳乞買又滅亡了北宋,將北宋的政通又納入囊中,而南宋小朝廷呢?則向大金稱臣。所以南宋南渡之後已經沒有正統可言,雖然南宋一直強調自己才是正統。所以你可以這樣理解,唐朝的正統被遼宋西夏一分為三,之後大金國滅遼吞宋之後又把唐朝的正統分為兩份。蒙古興起後,大元不僅獲得了唐朝全部的正統,還透過開疆拓土的戰爭重新締造了大一統。

    因為大元除了本族興起的漠北之外,還將唐朝未能征服的雲南、青藏高原以及回鶻(今天新疆東部的畏吾兒)一併帶入了大一統當中。所以元朝重新締造了古典時代的大一統,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宣佈明朝繼承元朝的正統。但是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雖然其正統地位不容置疑。從疆域來看,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大元的疆域,因為北元解體之後明朝沒能及時填補元朝留下的權力真空,很多邊疆區都成為無主之地。在東北、西南、西北以及北方四個方向上,明朝除了實際控制遼東以及雲南之外,很多地區只是封貢形式。

    封貢並不是實際控制,因為實際控制必須要滿足中央派遣的流官、駐軍以及核查人口、發行貨幣、徵稅等行政活動。而封貢只是停留再冊封土官、進貢封賞的形式,而且封貢關係的狀態極為脆弱,因為明朝沒少和與其存在封貢關係的少數民族發生軍事衝突。

    所以,明朝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大一統。而另一個方面,由於明朝小農經濟加強,明朝在意識形態上也極為保守、封閉,你也可以理解為別人明朝沒有進取精神。反而清朝的興起恢復了元朝的大一統,因為除了其本身起家的東北地區之外,清朝將明朝的關內地區、黑龍江流域、蒙古地區、臺灣、青藏高原以及新疆納入了帝國的版圖,並實現了實際控制。換言之,清朝在元朝的基礎上,也締造了一個新的大一統。

    而且,清朝恢復並締造大一統的同時,也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而且如果不是清朝的開疆拓土,中國很難應對近代西方近代化浪潮得衝擊,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四分五裂。所以,大清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可謂是居功至偉。

    全文完

  • 5 # 文獻歷史

    大家好,如果想聽吹啊吹就嗨皮,請看別人,如果想看大量歷史文獻請跟我來。

    天子守國門,來自朱棣遷都藉口,天子戎邊,現在網上國門已經不在北京八達嶺長城了,國門在西伯利亞,有的明朝地圖在貝加爾湖,東邊國門也不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東邊在庫頁島。這國門守護的稍微有點遠啊……

    庫頁島在哪裡?今天日本北海道北方,薩哈林島,如果庫頁島是明朝的,日本(1592年—1598年)根本不用借到朝鮮,完全可以從庫頁島直接登入大明。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撫兼施,收復黔省苗族4萬戶,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該地區由“無君上,不相統屬”到設官建治。

    瞻對之役。(四川西部)乾隆十年(1745年)瞻對土司,上瞻對土司首領肯朱懾投降,下瞻對土司,班滾下落不明。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經四川總督趙爾豐奏請,重又“收瞻入川”,進行改土歸流,將瞻對各土司歸併,設縣管理,才徹底解決了隱患。

    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小金川土司澤旺印信,明正土司(今康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平定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自順治十五年(1658年),瓦寺土司十五曲詡伸,其後,雜谷、金川、木坪、明正、革布什咱、巴底等各土司平定後,大小金川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

    清廷徹底平定大小金川后,採取設立成都將軍、安營設汛、去土為屯等善後措施,從軍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對其加強控制。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元代察合臺部的厄魯特蒙古,阿睦爾撒納。

    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部達瓦齊勢力後,乾隆帝曾諭內閣:“準噶爾諸部盡入版圖。曾經盛極一時的蒙古準格爾汗國滅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經庫車之戰,葉爾羌之戰,黑水之圍,呼爾滿大捷,和闐之戰,蔥嶺三戰,霍斯庫魯克之戰,阿爾楚爾之戰,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平叛大小和卓之後,天山南路底定。

    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我們說入侵。1769年11月以緬甸稱臣納貢收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尼泊爾王國)侵入中國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吉隆縣南部)等地。

    下面是年限表。

    乾隆元年(1736年) 鎮壓古州苗亂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對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珠爾墨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準噶爾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臺灣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 平定苗民起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義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緬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爾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戰爭。

    乾隆這樣不停對外用兵,執政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兩億兩,加上歷年“災蠲”等的一億多兩,共計三億兩以上。

    尼布楚條約,俄羅斯稱為涅爾琴斯克條約。個人不做評價。看文獻。

    尼古拉·班特什-卡緬斯基(Н.Бантыш-Каменский):假若戈洛文遵照陛下諭令趕赴邊境前去阿爾巴津,中國人就未必敢逼近涅爾琴斯克,因而就可望以阿爾巴津為界。對這一延誤,儘管他百般辯解,也不能辭其咎。

    魏源:時察罕汗已卒,新察罕汗嗣立,知中國東方距已遼遠,且限以行國,非若西北之西費雅(瑞典)、西南之圖裡雅(土耳其),近在肘腋,所必爭也……始與我大臣索額圖等會議於黑龍江……於是東北數千裡化外不毛之地,盡隸版圖。

    加斯東·加恩(G. Cahen,法國學者):尼布楚條約的後果不久就清楚地顯現出來了:中國方面是消滅了厄魯特人,俄國方面則是發展了對華貿易。

    蔣廷黻:《尼布楚條約》在我國方面所注重的是劃界,在俄國方面所注重的是通商。雙方均達到了目的,故此約得實行一百六十餘年。照這約,不但黑龍江、吉林及遼寧三省完全是中國的領土,即現今俄屬阿穆爾省及濱海省也是我國的領土。

    納羅奇尼茨基等《遠東國際關係史》:尼布楚條約是清朝透過種種威脅,並透過派出為數眾多的軍隊事先非法佔領俄國領土而強加給俄國的。條約的條款反映了十七世紀清帝國在遠東對俄國的軍事優勢。······沙皇政府以重大讓步——這些讓步俄國認為是暫時的——為代價,制止了清帝國對東西伯利亞的進一步侵略。

    亨利·特魯瓦亞:瓦西里·戈利琴又在一個新的領域——即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國人,形成了兩個國家的新邊界線。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瞭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不管怎樣,瞭解談判程序的索菲亞,幾乎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斯塔夫裡阿諾斯(Leften S. Stavrianos):①邊界確立在沿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流域地區撤走。作為回報,俄羅斯人被授予商業特權;兩國臣民可以自由地越過邊界、不受干涉地從事買賣。以後發展起來的貿易是由商隊從事的,它包括了黃金和羊皮;俄羅斯人用黃金和毛皮交換茶葉。正是從中國人那裡,俄羅斯人獲得了日後成為其民族飲料的東西。俄羅斯人很快就成為甚至比英國人更愛喝茶的人。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編輯的《十七世紀俄中關係》(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VII веке),就將雅克薩之戰稱為中方對沙俄的武裝侵略,並稱《尼布楚條約》是被強加給沙俄的,還試圖否定《尼布楚條約》在簽訂後的法律效力,從而為《璦琿條約》等進行辯護。中國研究者對此嚴加批駁。

  • 6 # 雄鷹展翅長空

    以譚其驤版圖和現代中國歷史觀來看,明朝不是大一統政權,明朝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下面我們來看看明朝時期中國的局勢。

    先看看明朝時中國的北部。1368年朱元璋將蒙古統治者逐出中原,之後統一內地18省而建立了明王朝。此時在中國北方仍然存在北元政權(1368-1402年):1368年元惠宗逃到塞北,遷都灤京,1402年布里牙特·烏格齊在北元的基礎上建立瓦剌,瓦剌首領(1407~1454年)曾取代北元政權而短期統治東西蒙古各部,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至巴爾喀什湖、蔥嶺,北起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南抵大漠,成為北元朝滅亡後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後一股強大勢力。1439年瓦剌在土木堡事件當中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隨後攻到北京,被于謙擊退。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修建了近200的萬里長城,終明朝一代也沒有統治過蒙古高原。

    再看看明朝時中國的西部。在明朝時位於中國新疆的是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1222——1683)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依其領地擴建而成。察合臺汗國最盛時其疆域東至吐魯番、羅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包括阿爾泰至河中地區(河中地區特指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大片地區)。明朝1406年在新疆東部設定了哈密衛,1472年哈密衛被吐魯蕃攻佔,後來明朝與吐魯蕃反覆爭奪哈密,1513年明朝徹底放棄了新疆東部,退守嘉峪關。所以說終明朝一代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控制過新疆東部,但新疆西部、南部、北部是明朝從沒有統治過的。

    西藏地區。明朝在西藏設定了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但明朝在西藏更多的是名義上的統治:儘管明朝政府也採取許多措施比如封法王、設宣慰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但是為尊重歷史起見,仔細分析,明朝政府所設立的一系列職位,授予的物件都是西藏本地人,而且明朝自始自終沒有能夠在西藏駐軍。顯然,明朝取代元朝後在西藏統治地位是弱化和倒退的。雖然明朝對西藏更多的是名義上的統治,但是我們還是仍然把西藏看成是明朝的一部分吧。

    臺灣,在明朝時並沒有統治臺灣,臺灣一度被朱元璋列為不徵之國。。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訓》宣佈將朝鮮、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這15個國家是:朝鮮國(今朝鮮)、日本國(今日本)、大琉球國(今日本沖繩)、小琉球國(今中國臺灣)、安南國(今越南北部)、真臘國(今柬埔寨)、暹羅國(今泰國)、占城國(今越南南部,後被安南滅國)、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西洋國(今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國(今爪哇島)、湓亨國(今馬來半島)、白花國(今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渤泥國(汶萊)。

    在明朝時中國版上一直存在著以下幾個封建割據政權:明王朝,以北元和瓦剌代表的蒙古儲部,察合臺汗國,臺灣。明朝只是當時的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地方割據政權。

  • 7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本來這個話題不想回答,但看到什麼“北洋炮手”的混蛋回答,還是忍不住進來了。真是罪過啊。

    我想問下,什麼是大一統政權?秦是不是大一統政權?如果秦是,明朝為什麼不能是?

    隋是大一統政權嗎?還是在滿遺眼中,秦隋都不是大一統政權?

    那唐是大一統政權嗎?唐對西域也是多次丟失,蒙古高原更是一直在突厥手中,唐是大一統政權嗎?

    好吧,就拿滿遺最喜歡得清來說說,滿清於1636年建立,那時候還在東北那疙瘩呢,而到滿清入關平定南明各方勢力後,已經是康熙3年即1664年,就這已經是過了32年,還沒算臺灣呢,請問1636年到1664年滿清是大一統政權還是區域性政權?

    哦,對了,那個北洋小炮還拿了新疆個蒙古舉例子,那請問盤踞新疆的準格爾是什麼時候被滅的呢?是到了1760年了,那1636年到1760年這134年間,你滿清是區域性政權還是大一統政權?

    外蒙古是因為葛爾丹的進攻下才選擇歸附滿清,請問這期間的滿清是不是大一統政權?

    滿清是大一統政權,秦、漢、隋、唐更是,那憑什麼輪到明朝就不能是?開什麼玩笑!

    最後說一點,東北本身就是明朝國土,努爾哈赤是明朝地方官,努爾哈赤發起了叛亂成功佔領看東北而已,不能說東北是滿清帶過來的!

  • 8 # 792突擊步槍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黃巾起義、宋朝宋江、李自成、太平天國都以半途而廢或者是徹底失敗告終了,只有朱元璋算是(馬馬虎虎)成功了

    朱元璋的“農民革命”不徹底,只是採取了“驅趕”政策,將蒙古貴族驅趕到長城以北了事兒了,因此強大的“北元”和明朝平起平坐,一直到滿清入關前才將蒙古人的北元徹底消滅殆盡了

  • 9 # 明朝大將軍徐達

    肯定是個統一王朝呀!有些人一直說明朝沒有恢復到元朝的疆域。可這個答案早就在朱元璋的討伐文檄中就有說明呀。驅逐胡擄恢復中華。已經很明顯的說了我要恢復漢族原來的土地。

  • 10 # 剛明

    首先你這個問題就很搞笑。明朝無論是從領土還是從文化經濟等各個層面都是大一統王朝。一個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就知道,明朝是大一統王朝。

    而且明朝皇帝不但是中國的皇帝,更是整個東北亞東南亞共認的皇帝,周邊國家都要來明朝上貢,並且周邊國家的新君繼位都要明朝同意才行。

    可以說明朝把整個東亞打造為了一個大一統的文化圈,在文化上明朝已經一統東亞了。你還在問明朝是不是大一統王朝?

    倒是後來的滿清,把明朝打造的大一統都給敗光了,前期敗文化,後期敗領土。

  • 11 # 譚談球

    不是大一統,只是區域性統一政權,類似於南北朝。

    而且明朝開了一個頭,推翻了以前大一統的史觀。

    比如,秦是滅六國才完成統一,而西晉丟了首都,東晉依然存在。史書一樣記載他們。北宋丟了首都,而南宋依然臨安,直到崖山以後,才正式算元朝的開端。

    而明朝在佔領了元朝的首都後就宣告元朝覆滅了,迅速的修元史以代表自己繼承了元朝正統,完全不顧及北元依然存在。當然後面滿清也有樣學樣,佔了首都你明朝就亡了,當你南明不存在。

    所以按照中國傳統的史觀來看,明朝就是又一個南北朝而已,直到滿清把蒙古給收服了,才算結束南北朝。

  • 12 # marstonding

    先是說北宋不是大一統,現在又開始說明朝不是大一統,很快估計漢唐也都不是了,看來就剩下蒙元和滿清這種被當時的異族徹底滅了才算大一統

  • 13 # WILLSON39

    歷史總是在重演,世事總是在迴圈往復,明朝也沒有擺脫這種週期律。

    早中期的明朝無疑是大一統的,明太祖平定天下、抑制強權,明成祖開疆拓土、走向世界,一時百國來朝,千邦來貢,奠定了明朝作為世界強國的歷史地位。

    但守成者倚重權臣,不思進取,於是北有諸邦侵襲,東有倭寇侵擾,南有各司(宣慰司、宣撫司)脫離,中有內亂不休,內憂外患,國不統一,從明永樂年間到天啟年間的200多年(1420-1620),明朝便由盛到衰,統治及控制的面積也由上千萬平方公里減至不到四百萬平方公里,並最終走向自取滅亡。

    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亦忽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攝影師拍風光很厲害,拍人像水平卻很業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