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3399483

    人多,經濟落後,比較封建,重男輕女!比較混亂!

    人多,這個不用多說,印度是地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地方卻很小,所以總在想侵佔臨國!

    經濟落後,印度現在的經濟處於中國20年前!高速很少,交通不方便!

    封建,總會有一些神神叨叨的東西,印度供奉是牛,他們是全球牛肉出口大國,但是自己缺不吃牛!(呵呵)

    很混亂,在印度出門很多帶槍的,確實那裡落後,混亂,很容易發生衝突!

    男尊女卑!印度女人地位特別低下,但是對自己母親缺很恭維

    也許很多人說印度強姦案比較多,其實相比發生率,印度強姦案不是最多的國家,至於是哪,,,,各位猜吧!

  • 2 # 國際貿易圈

    第一個詞語就是,神奇。例如,各種國慶閱兵表演。另外一個就是,人家還是非常具有高科技電子類的實力,這點還是要虛心的。名族風情比較有特色,要尊重他們習俗和風土。當然,每個國家情況不一。國家大事,挺中國。但也喜歡印度的各種風情。當然,我深深的愛著我的這個國家。

  • 3 # 濃夫三拳有點癢

    要我說就是非常講究血統身份階級的國家,存在幾千年種姓制度深入印度人的骨髓,關鍵是他們國家的人都是認為這樣對的。其次男尊女卑非常嚴重,你看看印度電影就能發現出來了,這裡多提一句中國的女性地位在全球應該是前三名。還有印度髒亂差,隨地大小便情況非常嚴重,印度還有專門對付隨地大小便的機構,你可想而知這個國家的環境什麼概念,包括孟買,新德里這樣的大城市。還有女性出遊在印度非常不安全,強姦案新聞也經常可見。總而言之,印度給人的感覺不是太好

  • 4 # 鄉城的西原

    大家對印度的印象是怎麼樣?

    我沒去過印度,也不想去。要說印象只能從平時電視電影裡,網路上,書本上的一些所見所聞去說說我們這位鄰居了。

    2、衛生狀況堪憂。沒有完善的城市排汙系統,特別是在鄉村人們對上廁所似乎也不太在意地點更不要說其它。

    3、對於常年高溫的印度空調普及率超低!只有他們的CBD精英和富裕家庭才有安裝空調的需求。

    4、遍地是牛,遍地是廟,遍地是神。這肯定是誇張,我只是說他們奉牛為聖物,信婆羅門教為國教,看過一部印度電影裡隨便跪在哪種動物面前都拜之為神。雖然這是信仰無可厚非,可也太隨便了點不是?

    5、說到印度電影,中間必然有歌舞片段,這是約定俗成?他們電影的標配?歷史淵源?還是像我們炒菜必放鹽一樣的?老實說有的歌舞片段還是挺不錯的,儘管我聽不懂。

    6、普通民眾吃飯都用手抓。難怪他們的飲食文化不發達,你說要是吃火鍋可咋整?

    7、印度人似乎不喜歡開車,只喜歡騎摩托車。而且將騎摩托車疊人列入了閱兵的必有環節。個人覺得這種閱兵意義不大,只可發展雜技這門藝術。

    8、印度感覺天天是“春運”,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不高。

  • 5 # 加糖加奶熱咖啡

    網上有很多關於印度的帖子,同事也有在印度工作過的,總體來說對印度的印象就是一個不應該成為“一個”國家的國家。

    記得看過一個帖子:一位印度領導人曾說過,別看我們有十多億人,但政府管理的人口也就一億多,剩下的人都由“神”來管理。加上印度各邦有很大的自治權,這就造成國家很難調動地方資源來發展經濟。這點和歐美國家的聯邦體制不同,比如美國,美國的州政府也有很大的權利,能獨立制定法律,甚至可以指揮各州的國民警衛隊。但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各級政府制定政策的最終否定權在聯邦法院(比如特朗普移民政策),而美國法院自上而下自成一系,不受州政府幹擾,可以有效的限制政府決策。但在印度,雖然也有各級法院,但對政府的制約能力有限,加上貪汙腐敗橫行,印度各邦政府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禮,甚至可以說中央政府誰上臺,關鍵看誰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援多。

    原來聽袁騰飛講日清旅順戰爭時曾說過,日本在中國東北攻擊沙俄時,東北地區的中國民眾自發組織慰問團救助日本傷兵,幫助日軍運送物資等。因為當時老百姓覺得誰統治都一樣,反正都是交稅,而日本兵的軍紀比清兵好多了。現在印度底層民眾的想法和當時中國的老百姓差不多,對政府的理解就是收稅。這也難怪,中國的民族凝聚力是在一次次抵禦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凝聚起來的,而印度獨立都是靠甘地“抗議”換來的,不經過流血犧牲怎麼可能民族凝聚力。

    說實話,像中印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各地民眾的習慣、信仰都不相同,讓生活在海邊的漁民和生活在山區的農民認同一個國家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中國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秦始皇起就統一了士大夫階層的思想,雖然又經歷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等分裂時期,但統一的中國這個概念早就烙印在士大夫的意識中。而印度統治階層好像沒有統一的意識,中央修個路都得跟地方商量,各邦的稅率到2016年才統一。中央的主要功能就是指揮軍隊“看家”,各邦每年交“保護費”,至於民眾教育、經濟發展等問題由各邦自己管理,那這和北約、非盟、阿盟等國際組織有什麼區別?

  • 6 # zhouma730

    印度是什麼樣子,沒有去過,也沒有親眼見過,都是透過媒體,書,雜誌等了解的。

    首先印度是個種姓制度很嚴重的國家,等級森嚴,人口眾多,少數的高種姓人統治人口眾多的低種姓人。印度滿大街的牛到處跑,印度教非常的盛行,各種教派林立,各種聖人教主眾多。

    印度的強姦犯罪嚴重,印度髒亂差,汙染嚴重,人們愛在露天洗澡,印度的廁所少,印度的人太奇葩造個坦克,飛機,自己的軍隊都不用。印度的土地兼併嚴重,底層的失地農民自殺率高。

  • 7 # 大保168

    假象,(以為是埃及),然後是很難想象,因為(骯髒動亂之故)很難想象一個曾經的輝煌(佛之印度),如今如此!但是好在後期開掛,也就排華嚴重了,一個不可低估的民族,必需警惕!

  • 8 # 艾子3440

    印度是受東西方文化撞擊的畸形社會,經濟基礎不穩固,社會矛盾盤根錯節,站不穩就想跑,是印度各階層普遍存在的弊病 ,總想明天干大事,而不是把今天事做好,從印度高層到新聞媒體普遍存在好大喜功的傳統。

    印度國內問題太多,而外部幾乎不存在壓力,為了提高GDP印度修改核算口徑,是個被西方大國捧殺的典型傑作。

    近十年,印度經濟發非常好,特別是來自北方(中國)的壓力特別大,激起印度奮起直追,現在的印度比十年前判若兩樣。

  • 9 # 手機使用者高紳

    印度對比來說實際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印度的國情與現實的社會制度不符。它們也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來管理印度。而實際印度的人文教育、經濟基礎要差得很多。能使印度自豪的可能是人口十三億,但他們人口與國土已經快到飽和了。一個教育落後的國家肯定導致經濟落後。經濟落後肯定招來貪汙腐敗。

  • 10 # 傻子84784768

    髒,亂,差 ,

    等級分明,富的富麗堂皇,窮的水都喝不上,

    社會治安,都不能說治安了,強姦案頻發,女孩甚至女童,

    好吧,等等,對印度阿三瞭解,只停留在表面,畢竟我這輩子是不想也不會去那裡的!

  • 11 # 柚攸

    印度是四大古國之一。在古代印度被雅利安人佔領,後面行成了種姓制度。然而原始的印度人社會地位最低。種族之間不能通婚。印度的演員都比較白,普通人都比較黑,很大程度和種姓制度有原因。

    印度也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國家,女方嫁的時候需要倒貼一大筆嫁妝,嫁妝給的越多女方在男方家越高,所以在印度很多女嬰就被拋棄了。印度就成為了男多女少的典型國度。導致發生了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

    其他奇葩的具有印度特色的習俗,這個給他們的宗教信仰還是有很大的關係。至於開掛我能認為是他們國家人太多因起的

  • 12 # 麼麼兔小小隻

    先入為主,2006年,一個就讀麻省理工大學的16歲印度少年,給我的印度第一印象,慧極,善良,大愛無疆,舍利,美少年。

  • 13 # 長虹貫月307

    一個隨意的國度:衛生隨意,製造隨意,環境隨意……

    一個散漫的國度:不守時,不注重安全……

    一個多神的國度。

    一個貧富懸殊的國度。

    一個把愚昧當傳統的國度。

    一個蘊藏了巨大潛力的國度。

    一個讓人充滿想象具有神奇魅力的國度。

    一個人口快達極限的國度。

  • 14 # 南西的旅遊

    很多年前就去過印度,去之前已經非常向往,因為那時知道的印度是馬克吐溫口中的“歷史之母”、愛因斯坦感謝的“數學故鄉”、披頭士還有喬布斯都朝聖過的“精神聖地”……

    後來的旅行也都被那裡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文化和精美的建築迷住。

    不知道為什麼,近些年網際網路上的印度多是負面的,多是髒亂差之類,那些文明、那些藝術好像都不值得被提起,弄得我懷疑自己去了個假印度。

    其實,髒亂差是有的,歷史和藝術之光也是有的,那裡的經濟發展確實很不平衡。其實每個國家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如意的一面,還是客觀去看吧,不要過分妖魔化。

  • 15 # 樹姑娘在路上

    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別的方式),比著光在腦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所以寫在紙上的自我檢討,格外深刻,對自己也印象深刻。——傅雷《傅雷家書》

    在阿格拉住青旅時,曾和國際青旅的客棧老闆,夜間大家聚會聊天時,因為就我一箇中國女性在其中烤火,最多關照在我身上,在聊到文化差異時。遇到一個來自加拿大的小哥哥,大家都有不同的見解。談論到亞洲人容貌差異小,但文化差異大,亞洲各國的人文化差異的確相當大,就拿印度來說,雖然同是亞洲人,但第一次去印度的人總是會經歷文化震盪。

    更多地會體現在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談談印度讓我印象深刻的幾件事。

    【1】印度的傳統服裝讓人印象深刻,這種服飾在民間仍然廣泛存在,特別是女性。

    【2】印度素食風行全國

    印度素食者人群有30%之多,這和他們的宗教有著極大的關係。在印度約有80%的人信仰印度教,而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

    【3】衣食說過了,再看看“住”。貧民窟裡的孩子們

    【4】印度人的簡陋建築,幾塊破鐵皮就是城鐵站了。

    【5】“行”是最讓人震撼的,牛車和汽車共享道路

    【6】沒有車門的列車,掛滿了人,在火車的那一路體驗當中,門都是不關的。現在想起來的後感,風很大,一陣一陣的響聲。朋友終於體驗到開掛了....

    【7】印度人喜歡吃的零食,便宜好吃不貴,花生最多,連咖哩味的豆豆你們去了都可以嘗試一下。

    【8】類似酸奶的東西,在印度的飲品叫“lassi拉西”不過看上去更像是豆腐腦的感覺一點,同住的Ariel小姐姐最喜歡的吃的一款,誰叫她為了喜歡吃酸奶去學一個國家的語言,想想真是記憶深刻。

    口感充實而柔和,有甜鹹兩種基本口味,還可以加入各種水果。

    【9】印度人喜歡吃油炸的東西,還有小辣椒以及洋蔥。。。在印度的餐館裡真的是隨處可見。

    【10】印度小販

    【11】印度瑜伽,每年慕名而去瑞詩凱詩的朋友太多

    和不同的國家朋友,聊著不同的文化差異,感覺還是有點新奇,可能也是自己第一次做這樣的一次嘗試。以前英語說的很渣的時候,是不感說出來,因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越加的走出去以後,才發現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看你從什麼樣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也取決於你所在的位置。

    就拿印度來說,雖然生活中有著許多苦難,社會發展也比中國落後許多,但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比方說,印度人還保留著具有濃郁南亞特色的傳統服裝,而且在生活中廣泛使用,上至總理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大都少不了它。從傳統服裝的使用的頻率來看,比日本人還要高,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瑜伽學院的校長,

    另一點值得學習的地方是,印度人排隊很有秩序。雖然在上車那一瞬間,會出現大家一起向上擠的情況,但如果你去看看售票處,無論隊伍有多長,都相當有秩序。

    而且,無論車多擠,地鐵的殘障車廂永遠是很空的,我有一次不小心坐地鐵,走上去,因為那裡人少,還被其他印度人給叫了下來。

    需要購買印度特產的小夥伴

    備註“印度代購”

    關於我:

    在路上:BE A 旅行玩家/數字遊民/寫作/瑜伽者/生活方式.....,以後會常駐尼泊爾印度,目前旅居在雲南,蒐集淘賣,批發零售一些特色的產品還會去嘗試做點跑腿兒的活~

    ——樹Su

  • 16 # 收藏家雜誌

    1930年,印度比哈爾邦瑪格達南部地區的一個小村落髮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有村民從荒土堆上挖取古代遺留的紅磚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古代金銅造像的窖藏,在隨後的考古發掘中一共清理出了226件金屬造像,尺寸從幾釐米到150多釐米不等。這批造像精美異常,其中絕大多數都有鐫刻的題記。這次考古發現被後人評價為印度歷史上繼發現“那爛陀”之後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由此,一個原本陌生的地理名詞不斷的被抄錄、記載、傳播,它就是——庫基哈爾。

    12世紀 觀音菩薩坐像 銅鎏金 嵌銀 高25.5釐米 庫基哈爾出土 印度巴特納博物館藏

    庫基哈爾名稱的由來

    關於庫基哈爾(Kurkihar)地名的歷史由來爭論頗多。最早發現庫基哈爾的英國考古學家馬克漢姆·基託認為“Kurkihar”一詞是由“Koorka Vihara”派生而來,意即“庫克的大寺院”。

    曾任印度考古調查局局長的亞歷山大·康寧漢則認為“Kurkihar”一詞是“Kukkuta-pada Vihara”簡縮而來,而“Kukkuta-pada”來源於古代印度對“雞足山”(Kukkutapadagiri)的稱謂,因此“Kurkihar”應該被翻譯為“雞足山的大寺院”。

    雞足山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按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入滅之前將袈裟與錫杖交予迦葉尊者,囑託他前往雞足山中入定,等候下一世佛祖彌勒在此山中與他相會並將衣、杖交付傳承於他。我國曆史上前往天竺取經朝聖的高僧大德例如玄奘、義淨等都曾遊覽拜會過雞足山並在傳記中有所著錄。《大唐西域記》記曰:“莫訶河東,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屈屈吒播陁山(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陁山。”按照這些記載,雞足山應該就位於菩提伽耶東北的群山中,在今天庫基哈爾村的正北方,與實際的方位相符。

    9世紀 釋迦牟尼成道像 合金銅 嵌銀、紅銅 高38.8釐米 庫基哈爾出土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筆者亦對庫基哈爾這一名稱的由來頗感興趣,翻閱了中外很多資料,終於發現了一處不為前人所關注但卻至關重要的資訊——唐代僧人義淨在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上卷中有記載:“大覺東北兩驛許,有寺名屈録迦,即是南方屈録迦國王昔日所造也。”“南國僧來,多住於此。”這裡有幾處重要的資訊值得我們關注:

    1.此處“大覺”無疑是指菩提伽耶的大覺寺;

    2.唐代設定的郵驛的一驛大致是30裡,“東北兩驛許”就是30公里,正好和今天庫基哈爾與菩提伽耶的距離和方位完美吻合。

    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法文版翻譯作者,法國學者沙畹把“屈録迦”考證為“Kuluka”,同時,沙畹認為“Kuluka”即是現代位於德干高原南部Tamraparni河口的Kolkoi城,它曾是印度古代有名的海港,是潘迪亞王朝(Pandya Dynasty)的都城。而庫基哈爾的主要捐助人大多來自於同是德干高原南部的坎奇(Kanchi,同坎奇普蘭【Kanchipuram】)。8~9世紀時,潘迪亞王朝曾一度佔領坎奇普蘭所屬的德干高原東南部,之後直到12世紀,帕拉瓦王朝(Pallava Dynasty)、朱羅王朝(Chaols Dynasty)交替統治過坎奇普蘭。

    4.“南國僧來,多住於此”,顯然是指從德干高原南部潘迪亞王國甚至帕拉瓦王國以及朱羅王國的佛教僧侶都曾借居於此(屈録迦寺),這些僧人可能是由南部千里迢迢來到瑪格達的菩提伽耶及那爛陀參拜朝聖。

    11世紀 寶冠釋迦牟尼坐像 合金銅 嵌銀、紅銅 高36釐米 庫基哈爾出土 瑞士私人收藏

    由此,關於庫基哈爾名稱的由來筆者認為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義淨在傳記中所提到的屈録迦(Kuluka),它在當時的稱謂應該是“Kolkoi Vihara”,其發音與“Kurki Vihara”也非常吻合。它應該是7世紀之前印度最南端的Kolkoi王國在瑪格達南部、菩提伽耶往返那爛陀之間的交通要道、雞足山南側山腳下建立的一座寺廟,這一名稱後來逐漸轉變為對這一片地方的稱謂。

    庫基哈爾的地理位置

    庫基哈爾位於菩提伽耶至那爛陀的必經之路上,它距菩提伽耶約30公里,距那爛陀約70公里。菩提伽耶是佛祖釋迦牟尼證悟之地,是整個佛教世界的中心;那爛陀創建於5世紀笈多時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吸引著整個亞洲無數虔誠求法僧人。千百年來,佛教信徒絡繹不絕的往返於菩提伽耶和那爛陀兩地之間。前文提到的雞足山位於庫基哈爾的正北,而另一佛教勝蹟靈鷲峰坐落於其東北30公里處,所有這些聖地都為庫基哈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宗教氛圍。同時,庫基哈爾還位於連線西邊的印度教聖地伽耶城和東邊的古代商業重地納瓦達的中間樞紐位置。南來北往,東去西來的熙攘人群,為這個佛教的庇護所帶來了活力,也提供了庫基哈爾藝術風尚及其藝術作品向外擴散的潛在條件。

    庫基哈爾方位示意圖

    庫基哈爾造像藝術的發現

    馬克漢姆·基託在1848年3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我認為庫基哈爾一定是個佛教聖地,那裡有方圓幾百英尺一排一排的滿願塔,除此之外,那裡還有孤立的古代建築和遍佈各個方向的人工水池……”經過4天的考古挖掘,基託帶著滿滿10輛馬車的石刻雕像欣喜而歸。這批佛教藝術品中的絕大多數目前被保存於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

    亞歷山大·康寧漢於1871年、1879年兩度造訪庫基哈爾並延續基託的考古發掘,進一步發現了37尊石雕造像,這批造像除少量幾件陳列於其他博物館以外,大部分被留置於庫基哈爾村內的一座印度神廟中,至今仍被裝飾在神廟的內外牆上接受印度教徒虔誠供奉。康寧漢還首度發現了造像題記中出現有關來自坎奇供養人的證據。

    庫基哈爾村印度神廟內景

    筆者2019年1月曾隨同首都博物館的黃春和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向紅笳教授等拜訪參觀該處寺廟,作為首批到訪的現代中國客人,親眼目睹這批古代藝術品的瑰麗,慨嘆時世的滄海變遷,不勝唏噓。

    庫基哈爾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發生於1930年,當那批重要的青銅造像重見天日,整個印度考古界都沸騰了。這批金銅佛像的數量有著不同的版本,很多學者莫衷一是。施羅德在《印度——西藏青銅造像》一書中記載共有大約150件,而當時印度著名的歷史學家喀什·普拉薩德·賈亞斯瓦爾(1881~1937)在傳記中提到一共有大約240件“青銅器物”出土,“其中絕大多數被收置於巴特納博物館”,另外“有一部分純銀的造像沒有被博物館獲得”。據說文中提到的這小部分銀質造像後來被揀獲的村民熔鍊做成了腳鐲。我們從現存於巴特納以及國外博物館、還有散落到西藏各大寺廟的庫基哈爾風格造像,不難想象這部分銀質造像的精美華貴,它們僥倖躲過了800年前的穆斯林毀滅式入侵,卻沒想到破土重見天日之時也是滅頂之災到來之時。

  • 17 # 水過重山

    古印度,是中華藏族古象雄國的屬地,盛傳古象雄佛法,印度教是古象雄宗教的承傳與衍化,古象雄佛法苯教,是亞洲及周邊宗教的總源頭。苯教經記載~歷時一萬八千年

  • 18 # 科普大世界

    說起印度,我們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那是一個如今經濟發展很快的國家,但是髒、亂、差現象在該國也很普遍,美麗的泰姬陵和“神聖”的恆河水就不用說了,火車外掛拉人超載現象讓人歎為觀止,街道擁擠已是常態,經常還會發生點女性被歧視或非禮的事件……最近這個國家的空氣汙染又成了世界的焦點話題,因為其首都新德里等地空氣中的PM2.5顆粒物指數已經爆表,高達999,雖然印度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情景,但是很多人仍然對此十分憂心。

    空氣中PM2.5顆粒物指數爆表999是什麼概念呢?我們都知道PM2.5指數指的是統計空氣中直徑在2.5微米左右的可懸浮顆粒物含量,數值指的是每立方米中這種顆粒物的微克含量,指數為999代表的就是這種懸浮顆粒物在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量達到了999微克,一般認為該指數少於75,空氣為優或良,大於75為輕度汙染,大於115為中度汙染,大於150為重度汙染大於250為嚴重汙染。空氣能見度小於1萬米的時候,通常又稱之為霧霾。

    可想而知,印度新德里等地的空氣環境已經超過正常值的10多倍,早已經超過了嚴重汙染線,而更為可怕的是,999的數值實際上是普通Pm2.5檢測儀表所能顯示的最高值,因此才稱之為爆表,也就是說其實際汙染程度到底是多少?Pm2.5檢測儀已經測不出來了,其染指數肯定要比顯示的999數值更高,有氣象學家認為,如今的印度首都新德里等地空氣汙染程度相當於生活在“毒氣室”中。

    這絕非誇張,這裡的人每天吸入的可懸浮顆粒物相當於被動地抽上40~50支香菸,也就是其中的每個人每天都吸了兩包多的煙,當地人抱怨幾乎都生存在對面不見人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是一臺人體吸塵器,政府也下令學校停課,飛機停飛,汽車也是蝸牛般在馬路上爬行,唯恐開快一點看不見路就撞到了人或別的東西上。

    那麼印度空氣汙染為什麼是如此嚴重呢?當然還是人為活動造成的,其首都新德里等地的人口密度特別大,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工業廢氣排放、汽車廢氣排放、飯店排檔的油煙排放,居民生活區廢氣排放,以及秋季農民焚燒秸稈現象共同促成了印度PM2.5指數爆表現象。

    我們都知道前些年我國的空氣汙染也相當嚴重,至今有些地區的冬天仍然會達到重度汙染,但是這些年來對空氣汙染的治理也是成效顯著的,有一年北京的PM2.5指數也曾經爆過表,但是在多方面的大力治理之下再也沒有出現過那樣的情況,空氣質量的改觀有目共睹,印度的空氣汙染問題出現的並不比我國晚,那麼印度為什麼仍然空氣汙染嚴重呢?

    沒有別的,就是在於印度在這方面的執行不力,我國在空氣汙染方面通常是預防性治理,就是當天氣預報預警會出現空氣汙染的可能的時候,就會採取行動在空氣汙染來臨的時候進行汽車限行,空氣汙染企業關停等舉措;但是印度卻是空氣汙染來臨之後大家都受不了了,才計劃進行下一步的減少汙染的舉措,當措施實施的時候,空氣早已經已經汙染很多天了。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肺病與心臟病的發生都與空氣汙染有關,2015年,印度約有75%的死亡與空氣汙染有關,約110萬人死於農村地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全球每年因為空氣汙染制式的人數大約為210萬人,該資料表明印度因此死亡的人數佔到了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資料顯示印度死於哮喘的人數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多,班加羅爾30%的兒童因空氣汙染而患上哮喘,這座城市也是因為嚴重的空氣汙染被認為是印度的哮喘之都。

    發展是重要的,然而健康更重要!身體是一切的本錢,孰輕孰重都應該想清楚啊!

  • 19 # 易子而教

    貧窮 但是 自信!

    印度人稱自家英語發音最純正:“口音對我們印度人不是問題!”

    演員蔡少芬曾在某檔節目以《甄嬛傳》的皇后角色扮相出現,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對觀眾來了一句:“本宮是烏拉那拉氏宜修。”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笑點,但配上蔡少芬的粵式發音,就顯得格外有趣,為此網上流行起一句調侃性質的名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蔡少芬講普通話。

    口音歷來是區分地域的活標籤,大氣豪爽地說一句“你幹哈呢,你是哪旮旯的”,立馬就能猜出你是東北人,嬌滴滴地冒出一句“你造嗎”,必定是臺灣人無疑。

    近日,印度人稱自家英語最純正的採訪影片流出,受訪者信誓旦旦地表示,印度略帶咖哩味的英語發音,才是最符合英語本質的語言。

    由於歷史因素的影響,印度曾是英國幾百年的殖民地,相比於自家語言印地語,印度年輕群體正逐漸試著拋棄印地語,轉而學習英語這一世界範圍最廣的語種。

    英語在印度的普及率非常高,印度人講起英語來,語速也是快得驚人,伴隨著咖哩味發音帶來的莫名喜感,經常遭到其他國度人民的嘲笑。然而印度人卻是格外不服氣,直接反擊中國和澳洲的英語發音:“我們印度英語才是最純正的口音。”

    一名揹著書包的少女點頭表示贊同:“我認為是有一點。”那位紅衣大叔則斬釘截鐵地否認:“我們說的就是地道英文啊,怎麼會帶有口音,印度英語就是正宗英語,就這麼簡單。”

    來自南印度的一個小哥則解釋道:“是有一點口音,但對我們印度人民來說不算問題,因為我們交流就是用這種口音。”

    接受採訪的女孩再次點頭:“是,我知道這件事,但我自己從來沒被嘲笑過發音,就像我幾個定居在美國的表親,他們講英文的時候也是帶著口音,我感覺這就是種族歧視吧。”

    那位紅衣大叔繼續不容置疑地反駁:“我去了美國,才覺得他們講的英文是錯誤的,然後我就盡情去嘲笑他們,互相傷害唄。”

    對於印度英語口音被嘲笑的說法,反擊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他們的口音才難聽,就像是吐了一口痰,我認為外國人的學習我們的英文才對。”“實在太無聊了,我才不管別人怎麼想,我覺得跟別人交流時,對方能理解我的意思,我認為這是西方人對我們的成見。”

    許多接受採訪的印度人,表示嘲笑印度英語發音,是對印度讓的一種冒犯,甚至有人質疑法國人和俄羅斯人的英語發音,尤其是澳大利亞人的發音,簡直是聽不出來。

    一位印度女孩用無可奈何的語氣說道:“這或許因為英語語法的差別,我覺得中國人的英語口音非常搞笑,因為他們不會用地道的英語語法表達。”

    不得不說,這段採訪影片引起了我的不適,特別是在即將結束時,兩位印度學生嘲笑中國式的英語,像是在說另一種語言。

    影片裡的受訪者可謂是把世界各個國家的人民得罪了個遍,頗有種蘇大強的即視感:“我不管,我不看,我們英語最正宗。”

    對於印度人在英語發音方面的自信,你又有什麼看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兒防老”有沒有用處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