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戶外探險專家黑俠

    乾隆的詩多而爛,對於大多數文史愛好者已是常識。只是他的詩到底爛在哪,卻長期缺乏正面回答,流行的解釋大多難以成立。例如,網際網路上長期流傳著一些所謂的乾隆詩作,被視為其水平低劣的明證: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見。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其實,這些詩句並不見於乾隆的《樂善堂全集》與《御製詩集》,不過是虛構的笑話段子,與乾隆根本沒關係。另一種看法則從數量下手,直覺認為乾隆作詩既然如此之多,質量自然不堪入目。然而,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餘首;陸游晚年把詩當日記寫,傳世近萬首中一半以上是老年高密度創作,甚至留下了「洗腳上床真一快」的敗筆。

    但他們的地位仍遠超那些精雕細琢一輩子的小詩人,可見創作數量與其總體水平沒有必然聯絡。

    那麼,乾隆的詩究竟爛在哪裡?

    回答這個問題,需以傳統詩學來考察其數量龐大的存世詩作。長期以來,只有錢鍾書的《談藝錄》做過專業的點評。

    錢鍾書指出,乾隆詩的技術特徵包括好用「當句對體」、對仗糾纏堆砌等。而他對乾隆最激烈的惡評,則針對著其濫用虛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錢鍾書為何對乾隆如此反感?濫用虛字又怎樣影響了其詩的藝術性?這得從「語助」和「以文為詩」兩個概念說起。傳統文學中的「虛字」「語助」,是指文章中無實際意義、用於強化情感和邏輯關係的字詞,如之、乎、者、也、其、或、所、以等等。在中古之前,最常見於史傳、策論、序跋之類的散文文體。

    早期唐詩絕少在中間兩聯運用虛字。中唐之後,「以文為詩」理論興起,提倡用散文句式寫詩,運用範圍才逐漸擴大。在這類詩裡,虛字能起到強化語氣、銜接邏輯的作用,使敘事和議論流暢自如。如蘇軾《石蒼舒醉墨堂》,就是其中上品: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然而到了乾隆這裡,「以文為詩」被徹底念成了歪經。乾隆寫詩極愛用散文句法,晚年詩幾乎無一不用虛字。但這種技巧運用與語言美感完全不搭邊,如下面這些《御製詩集》裡的作品(虛字加粗標出):慎修勸我莫為詩,我亦知詩可不為。但是幾餘清宴際,卻將何事遣閒時。以書記起用,古有今則無。有之祇一人,曰惟觀承夫……然僅能如此,誠亦蒿目予。徒以蒞任久,稍與姑息俱。未至大狼藉,何必吹求吾。成全良已多,詎非佳事乎。本朝善治河,靳輔齊蘇勒。斌實可比靳,弗徒保工急。至其於齊也,有過無不及。惟是閉三壩,自信過於力……這些只有格式像詩的東西,要麼像村幹部講話一般拖沓無聊,要麼就像「然僅能如此」「自信過於力」這樣,讓人一眼看穿強行湊句的尷尬。難怪錢鍾書稱其「極以文為詩之醜態」,對其深惡痛疾。乾隆為什麼會把詩寫成這樣?事實上,濫用虛字只是乾隆詩體崩壞的縮影。中國詩的一大特長是善於描寫意象,融情於景,一首詩的詩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然而在乾隆晚期的詩作中,意象描寫完全被邊緣化,很多作品通篇沒有一個意象,連賞花觀池之作,都寫成了流水賬、發牢騷和端著架子講道理:往歲山莊八九月,桂先菊後例觀之。秋遲迴蹕早如昨,桂菊卻憐兩負期。池上居詩不可無,識將歲月以詳乎。明來昨往今非住,老至壯過幼更徂。設曰鮮民慚視彼,惟斯育物未忘吾。對時中有權衡在,肯作吟風詠露徒。但乾隆偏偏對這種寫法極為自信,甚至公然宣稱「拈吟終日不涉景,七字聊當注起居。」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乾隆為何濫用虛字,其作品又為何遭人惡評。因為乾隆完全不在乎營造意境,只顧把自己的各種感想寫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只能用大量虛字來組織句法、湊字湊韻。這樣的詩自然無詩意可言。他發來發去的感想,無非是勤政愛民、謙虛自省、關心民生等固定套路,內容單調無聊,句法又爛俗拖沓,再加上一天幾十首的批發產量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實在很難不遭人嫌棄。

  • 2 # 小安談歷史

    《詠花》一朵兩朵三四朵,五朵六朵七八朵。九朵十朵十一朵,飛入草叢都不見。《詠城牆》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

    如果這都不算爛!!!!

  • 3 # 書香苑精選

    乾隆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這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巔峰,《全唐詩》收錄兩千多位詩人,共四萬八千多首詩。

    乾隆一人就寫了四萬多首,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按乾隆活了88年來算,平均每天寫1.3首詩。不可謂不勤奮。

    乾隆愛寫詩,愛到什麼地步?閒著沒事寫,有事也寫詩,吃個黃瓜寫首詩,登個閣樓寫首詩。關鍵是,上廁所也寫,搞得廁所的紙很緊張,就問你尷尬不尷尬。

    可是,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即使唐代詩少,但是,卻首首經典,字字珠璣,可乾隆的詩嘛,雖然寫得多,可經典流傳後世的,一首沒有。就問你尷尬不尷尬。

  • 4 # 愛橙子的小強

    乾隆愛寫詩,愛到什麼地步?

    閒著沒事寫,有事也寫詩,

    吃個黃瓜寫首詩,吃飯時也寫詩,遊玩時也寫詩就問你尷尬不尷尬

    可乾隆的詩雖然寫得多

    可經典流傳後世的幾乎很少

    他的詩好似多為打油詩

    稱得上經典的很少很少

    所以說人們他的詩很爛

  • 5 # 笑盡往事108

    歷史上詩產量最高的,是大家更為熟知的乾隆皇帝,這位兼職詩人一共寫了4萬5千多首詩。假如說從10歲開始寫,一直到88歲去世,平均每天要寫將近兩首,早晚各一首,絕對是個文藝青年了。清朝詩人趙翼在他的《簷曝雜記》中記載,乾隆皇帝上一次廁所,四首詩就出來了。可見乾隆寫詩不僅僅是附庸風雅,那絕對是真愛。但是也有歷史學者考證,乾隆寫的詩,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臣子代筆寫的。

    比較可悲的是,乾隆皇帝寫了這麼多首詩,幾乎沒有一首被廣泛傳播,可見詩歌的質量著實一般。不過也慶幸他的作品不咋地,否則的話,語文課本上又要多兩首背誦全文的詩歌了。

    下面是影視劇中乾隆皇帝做的詩。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見。

    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

    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

  • 6 # Fa悠悠球

    乾隆的詩能用爛表示嗎?

    首先乾隆平均一天作詩一首,乾隆的詩,更偏向於日記,爛不爛的我沒資格說,但確實太貼近日常說話了。沒有太大文學價值,讓人看了犯困。

    詩詞在於意境深遠,在於甄字酌句,在於真情感懷。但凡是流傳千古者,哪一首都至少佔據了其中一點。再看我們乾隆爺詩,稱之為“詩”只是佔了個押韻,其實就是流水賬套了詩詞的格式。

  • 7 # 歷史紫陌閣

    乾隆的詩到底有多“爛”呢

    中國曆代國家領袖中,最熱愛舞文弄墨的,莫過於清代乾隆皇帝。

    乾隆不僅是小吃題名專業戶,還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據統計,現存乾隆詩作共計 43584 首,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

    對於這樣的成就,乾隆自己頗為得意。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驕傲的宣稱:「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

    只可惜,乾隆的「藝林佳話」在當代徹底破產。今天談起乾隆,無論談論者是否真的具有文學鑑別能力,其詩作與品味都已淪為笑柄。

    乾隆的詩到底有多爛?主要問題出在哪?怎樣以正確的姿勢把他批判一番?

    乾隆的詩爛在哪

    乾隆的詩多而爛,對於大多數文史愛好者已是常識。只是他的詩到底爛在哪,卻長期缺乏正面回答,流行的解釋大多難以成立。

    例如,網際網路上長期流傳著一些所謂的乾隆詩作,被視為其水平低劣的明證: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見。

    遠看城牆齒鋸鋸,近看城牆鋸鋸齒。

    若把城牆倒過來,上邊不鋸下面鋸。

    其實,這些詩句並不見於乾隆的《樂善堂全集》與《御製詩集》,不過是虛構的笑話段子,與乾隆根本沒關係。

    另一種看法則從數量下手,直覺認為乾隆作詩既然如此之多,質量自然不堪入目。

    然而,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餘首;陸游晚年把詩當日記寫,傳世近萬首中一半以上是老年高密度創作,甚至留下了「洗腳上床真一快」的敗筆。

    陸游歷來以愛國詩人示人,但愛國題材只佔其詩歌總數的一小部分

    但他們的地位仍遠超那些精雕細琢一輩子的小詩人,可見創作數量與其總體水平沒有必然聯絡。

    那麼,乾隆的詩究竟爛在哪裡?

    回答這個問題,需以傳統詩學來考察其數量龐大的存世詩作。長期以來,只有錢鍾書的《談藝錄》做過專業的點評。

    錢鍾書

    錢鍾書指出,乾隆詩的技術特徵包括好用「當句對體」、對仗糾纏堆砌等。而他對乾隆最激烈的惡評,則針對著其濫用虛字的毛病:「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

    錢鍾書為何對乾隆如此反感?濫用虛字又怎樣影響了其詩的藝術性?

    這得從「語助」和「以文為詩」兩個概念說起。

    傳統文學中的「虛字」「語助」,是指文章中無實際意義、用於強化情感和邏輯關係的字詞,如之、乎、者、也、其、或、所、以等等。在中古之前,最常見於史傳、策論、序跋之類的散文文體。

    《蘭亭集序》中便大量運用虛字

    早期唐詩絕少在中間兩聯運用虛字。中唐之後,「以文為詩」理論興起,提倡用散文句式寫詩,運用範圍才逐漸擴大。在這類詩裡,虛字能起到強化語氣、銜接邏輯的作用,使敘事和議論流暢自如。如蘇軾《石蒼舒醉墨堂》,就是其中上品: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

    然而到了乾隆這裡,「以文為詩」被徹底念成了歪經。

    乾隆寫詩極愛用散文句法,晚年詩幾乎無一不用虛字。但這種技巧運用與語言美感完全不搭邊,如下面這些《御製詩集》裡的作品(虛字加粗標出):

    慎修勸我莫為詩,我亦知詩可不為。

    但是幾餘清宴際,卻將何事遣閒時。

    以書記起用,古有今則無。

    有之祇一人,曰惟觀承夫……

    然僅能如此,誠亦蒿目予。

    徒以蒞任久,稍與姑息俱。

    未至大狼藉,何必吹求吾。

    成全良已多,詎非佳事乎。

    本朝善治河,靳輔齊蘇勒。

    斌實可比靳,弗徒保工急。

    至其於齊也,有過無不及。

    惟是閉三壩,自信過於力……

    這些只有格式像詩的東西,要麼像村幹部講話一般拖沓無聊,要麼就像「然僅能如此」「自信過於力」這樣,讓人一眼看穿強行湊句的尷尬。難怪錢鍾書稱其「極以文為詩之醜態」,對其深惡痛疾。

    乾隆為什麼會把詩寫成這樣?

    事實上,濫用虛字只是乾隆詩體崩壞的縮影。

    中國詩的一大特長是善於描寫意象,融情於景,一首詩的詩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然而在乾隆晚期的詩作中,意象描寫完全被邊緣化,很多作品通篇沒有一個意象,連賞花觀池之作,都寫成了流水賬、發牢騷和端著架子講道理:

    往歲山莊八九月,桂先菊後例觀之。

    秋遲迴蹕早如昨,桂菊卻憐兩負期。

    池上居詩不可無,識將歲月以詳乎。

    明來昨往今非住,老至壯過幼更徂。

    設曰鮮民慚視彼,惟斯育物未忘吾。

    對時中有權衡在,肯作吟風詠露徒。

    但乾隆偏偏對這種寫法極為自信,甚至公然宣稱「拈吟終日不涉景,七字聊當注起居。」

    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乾隆為何濫用虛字,其作品又為何遭人惡評。

    因為乾隆完全不在乎營造意境,只顧把自己的各種感想寫成五言或七言的句子,只能用大量虛字來組織句法、湊字湊韻。這樣的詩自然無詩意可言。

    他發來發去的感想,無非是勤政愛民、謙虛自省、關心民生等固定套路,內容單調無聊,句法又爛俗拖沓,再加上一天幾十首的批發產量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實在很難不遭人嫌棄。

    乾隆的另一愛好是把詩題在各種文物或器物上,尤其顯得無自知之明。圖為《富春山居圖·子明卷》區域性,現代鑑定為偽作,但被乾隆視為真跡

    除了前面的幾種觀點,還有人用「詞臣代筆說」來攻擊乾隆的文學水平。不過,既然《御製詩集》裡的作品已如此不堪,爛法還都高度相似,再追究個別詩句是否由詞臣潤色或代筆,實際上毫無意義。

    而且,被今人視為爛詩的上述特徵,其實是乾隆有意追求的結果。

    乾隆爛詩進化史

    與多數人的偏見不同,乾隆自幼便接受了頂級的漢學教育,年輕時反而不乏水準之作。如下面這首古體詩,便是他當皇子時的作品:

    秋陽皎皎秋風起,千山萬山收紅紫。

    南苑平蕪曉色寒,遊絲白日長空裡。

    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

    重來歷歷憶舊遊,真教見獵心猶喜…

    乾隆當皇子時打扮成文士的畫像

    乾隆當皇子時打扮成文士的畫像

    事實上,乾隆的詩完全遵循著越寫越爛的退化規律。

    有研究者按時間順序閱讀乾隆每年元旦時的詩作,結果發現,乾隆早年對詩的態度與晚年大為不同。在登基後的前幾年裡,他創作的詩歌數量極少,到乾隆十年(1745)之後,每年數量才逐漸提高。

    乾隆早期風格更類似於傳統的唐代宮廷詩體,而前述的爛詩特徵到晚年作品中才較明顯。其濫用虛字的習慣,則是自乾隆二十年(1755)才越發嚴重起來的。乾隆最爛的詩,幾乎全是晚年作品。

    如乾隆五十七年(1799)題在五臺山塔院寺的御筆詩:「兩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

    乾隆的詩為何越寫越爛?

    與尋常印象不同,乾隆並未在當上皇帝后自我膨脹荒廢詩藝。恰恰相反,他常在詩文裡寫到檢視舊稿時的反思心得。其詩歌風格的變化,正來自長期的學習和思考。

    而他學習的物件,都是文學史上鼎鼎有名的大家:杜甫、元稹、白居易。

    乾隆最敬仰的詩人是杜甫,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其敬意。不過,乾隆對杜甫優點的認識並非句法格律的工巧,而是其每句詩都能體現忠君愛國的政治立場。與之相比,李白則因自由散漫遭到惡評:「李杜劣優何以見,一懷適己一懷君。」

    杜甫有一類作品,因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而被稱為「詩史」,尤其得到乾隆推崇。乾隆晚年自道其作詩宗旨:「予向來吟詠,不為風雲月露之詞,每有關政典之大者,必有詩記事……方之杜陵詩史,意有取焉。」

    也就是說,乾隆的詩之所以只顧敘事說理而不顧描寫意境,甚至把每天的批奏摺的感想寫成流水賬,正是學習杜甫「詩史」的成果。

    乾隆晚年「詩史」的另一特點是在記事的詩句後附上長長的腳註,詳細註明相關事件。如上圖「去歲青黃異漲逢」一句後的腳註長達 215 字。

    在創作實踐中,乾隆最喜歡的詩人是元稹和白居易,集中體現為其詩集中數量龐大的追和與模仿作品。

    在《樂善堂全集》與《御製詩集》中,乾隆追和白居易詩共 20 題,追和元稹 9 題共 111 首;標題寫明模仿元稹者 6 題 86 首,模仿白居易者 10 題 59 首。

    需要說明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詩歌都是以句式通俗淺白、內容強調政治教化而聞名的,素有「元輕白俗」之說。

    乾隆將這種理念更進一步,便造就了其「題韻隨手拈,易如翻手成」的批發式作詩法,和複述檔案般的詩句。

    不難發現,乾隆學習杜甫與元白的動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乾隆寫下這些爛詩,既是要用詩的形式向大清臣民講政治,也是要讓後人看到他一生的功勞和德行,千萬不能像李煜那樣的亡國之君。

    乾隆對文學政治性的敏感,集中體現於他在位時多達 135 起的文字獄裡。內閣學士胡中藻的詩裡有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怒斥其「加濁字於國號清之上,是何肺腑!」終將他滿門抄斬。

    因此,面對這位學詩學到走火入魔、但又掌握著大義名分、頗有理論自信的皇帝,詞臣們能做出的唯一合理的反應,便是拼命讚美皇帝的詩作水平。

    如大學士紀曉嵐肉麻的吹捧道:

    「自古吟詠之富,未有過於我皇上者......是以聖學通微,睿思契妙,天機所到,造化生心。如雲霞之麗天,變化不窮,而形容意態,無一相復;如江河之紀地,流行不息,而波瀾湍折,無一相同……」

    錢載、翁方綱和劉墉等人,還大量創作模仿「御製體」的詩與乾隆唱和。皇帝看到詞臣們爭相採用自己的寫作技巧,自會認為他們的讚賞並非客套奉承,寫起爛詩來更加堅定。

    不過,乾隆絕不是「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的最後一人。一九五八年,郭沫若在視察河北張家口時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口蘑之名滿天下,不知緣何叫口蘑?

    原來產在張家口,口上蘑菇好且多。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是個好問題。

    乾隆的詩到底有多“爛”?雖然我沒有全部看過,但我知道一定很爛,因為有事實證明。

    乾隆愛寫詩,一生創作了四萬三千多首詩歌,而《全唐詩》裡有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人二千二百餘位。也就是說,光從數量上看,乾隆一個人,就快趕上唐朝兩千多名詩人了。

    然而尷尬的是,後世沒人認為他是詩人。而他那麼多首詩,得到世人認可、廣為流傳的寥寥無幾。這足以說明有多爛。

    唐朝詩人數月一首詩,還得趕上詩興大發才能成佳句,所以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說法。為了推、敲二字到底哪個字合適,賈島都快走火入魔了,衝撞了韓愈的儀仗,韓愈當時身為高官,並不計較賈島的失禮,反而幫他定下了敲字。

    可見,對於能出好作品的詩人來說,寫詩是件充滿靈性的事情,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靈感迸發,一瞬間可成千古絕句,若是沒了靈感,可能許久不得一詩。

    但對於乾隆來說,寫詩是另一種畫風,特別容易,比寫順口溜還容易,因為順口溜至少要押韻,但他的詩不需要,隨心所欲,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反正當時也沒人敢說他寫得不好,完全可以批次生產。

    乾隆的壽命比較長,活到了89歲,算下來每年要寫483首詩以上,平均來看一天要寫1首多,但是,他不可能每天都寫,到了晚年身體弱了,精力沒那麼集中,估計寫不了。

    那麼,在他年輕的時候,一天寫個3、4首,甚至4、5首是正常的。

    有可能早餐時寫一首,午餐時寫一首,臨睡著寫一首……感覺他這不是在寫詩,而是在打卡。這能出好詩嗎?

    但不管質量怎麼樣,皇帝陛下對於自己的詩作數量是很滿意的,曾經很得意地說:“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可不謂藝林佳話乎?”

    如乾隆所願,後人也認識到了他的數量快趕上全唐詩人的數量。但藝林佳話什麼的,那就是個笑話了。

    我們來欣賞幾首乾隆的大作

    《唐槐詩》:“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幹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此詩別說靈氣,連工整都算不上,更不明白他要表達什麼意境。

    《念孝賢》:“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雖然還是不通,至少情真,算是乾隆詩作中難得的佳作了。

    《憶江南》:“廬山自有千情託,瀑布能無百種祈。陶醉佳詩常記腦,又當提筆雨紛飛。”像這樣的詩,就是在堆砌詞句,估計他是想,既然是七言,那麼每句詩湊足7個字就行了,詩成,收筆,自我欣賞,完美。

    總之,乾隆的詩“爛”,絕不是後人存在什麼偏見,而是他寫得真不好。但他自己是不會發現這一點的,依然滿懷熱情的創作著詩篇。並且最喜歡在前人書畫作品上蓋章成印,成了有名的蓋章狂魔。

    只能說,乾隆真是位熱愛文化藝術的皇帝。

  • 9 # 苦志觀生活

    《落花》-乾隆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落到地上全不見。

  • 10 # 河南宇鴿

    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大概有436位,乾隆皇帝是其中唯一一個活過了90歲的皇帝,是最高壽的皇帝了,一生大概寫了快5萬首詩,平均下來一天寫一首半詩。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覺得乾隆皇帝寫的大部分詩,都是寫實,記事的,有感而發,就像寫日記,跟今天的白話文一樣跟好懂。

    就像為啥韓國,日本人,那麼喜歡白居易呀?就是因為白居易是現實主義寫實派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詩,意思特別淺顯易懂,容易理解,容易學。這就是為啥白居易的詩,在韓國日本,東南亞那麼流行的原因。

    要是今天把學生課本里也收錄乾隆的幾首詩,估計特別容易學,考試都不會出題的。

    公元1750年9月30日,乾隆皇帝西渡洛水至河南登封少林寺,夜宿方丈室。禪院寂寂,萬木沉吟,詩興勃發,乘夜制詩《宿少林寺》:“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居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

    我覺得寫的很不錯呀,這首詩是當時乾隆皇帝來河南視察工作的時候,隨行的地方官員說登封已經3個月滴雨未降,長此以往下去,老百姓的莊稼肯定顆粒無收!所以乾隆聽完,當晚是憂國憂民,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寫下了這首詩,

    結果真的應了詩句所云,“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巖雨,發我夜窗吟。”

    當晚過午夜的時候,天降甘霖,所以乾隆皇帝是龍心大悅,又給少林寺,留下了可多題字,和詩句。

    我覺得也沒有很爛呀,都是誰覺得寫的特別爛的,誰自己寫幾首詩,出來看看。

  • 11 # 向江南折過花

    哈哈哈哈哈!!

    請君一路伴我行

    青山綠水和鳥鳴

    突發靈感心清淨

    晝夜作詩到天明

  • 12 # 王松林

    乾隆皇帝寫的詩不全是“爛”詩。至少有一首寫的很好,還入選小學課本。

    清朝諸皇帝中,高宗乾隆皇帝弘曆應該是最具文藝範兒的。不僅愛寫詩,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通俗易懂,只是在那個文言文的時代裡不流行,

    大多要麼是打油詩要麼就是豔體詩。

    乾隆皇帝先有一首被入選課本的《飛雪》詩: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有了最後一句點綴看起來韻味十足。

    據說當時大雪紛飛,乾隆帶著浩浩蕩蕩大臣隊伍在御花園漫歩,賞燦爛綻放蠟梅,乾隆即景創作:“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看起來乾隆控制不住的詩興大發,沒有收尾的勢頭。

    一旁圍觀的大臣被驚呆了,創作到這裡乾隆思路彷彿短路一般再也創作不下去了,就在這時,大學士沈德潛急遽上前接了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於是讓乾隆高聲稱讚,與緩解了大家的尷尬。

    其實,這首寫的相當好,高水平。

    詩的前兩句是虛寫,後兩句是實寫,虛實相映融鑄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結尾的第四句,卻以動靜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將全詩從低谷推向奇峰。

    全詩幾乎都是用數字堆砌起來的,從一至十至千至萬至無數,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之使人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見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鬥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這雪花和梅花中了。

    所以,不能說乾隆皇帝寫的並不全是“爛”詩,

    至少這首寫的很好。

  • 13 # 凡塵了事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學的國度,浪漫的詩歌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美好和想象。每當提起詩的時候,我們總能想起很多有名的人物,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等每一位都是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大家。

    那麼你可知我國文學史上留下詩歌作品最多的人是誰?這個答案你絕對想不到,他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此時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既然他是寫詩最多的人那他的詩歌為什麼如今卻沒有很大的知名度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寫詩的水平非常低,簡直是小學生級別的。

    雖然弘曆的文學水平和其他的詩人相差很多,但他卻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在文學和武功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乾隆不僅經常和文臣舉辦詩會,而且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吟誦自己的作品。

    乾隆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41000多首詩歌,可惜雖然數目很多但是有影響的卻很少,他的作品和唐詩相比真的是差遠了。

    由唐朝詩人寫下的詩歌到了如今還被我們後人吟誦和傳唱,不少唐詩還被收錄到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

    但是乾隆的詩只有一首被收錄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中,那就是“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蘆花都不見”。就是這樣簡單的、能被小學生輕易理解的詩歌代表著乾隆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寫詩方面的差勁。

    乾隆在寫詩的時候並不會對文字靈活進行運用的,他是用語句去強行的壓韻腳,或是很直白的將事情講述出來,或是使用很多華麗的詞藻進行堆砌。他身邊有著很多類似和珅一樣的臣子,這些官員希望透過奉承皇帝來得到他的重視。

    我們在看過乾隆時期留存下來的古物後發現,他有著“農家樂”的審美,和他父親雍正高雅的審美完全不同。與之相同的是他寫詩的水平也是真的“爛”。他有一個作品叫作《城牆》,內容是這樣的——“遠看城牆鋸鋸齒,近看城牆齒鋸鋸 。有朝一日掉過來,上面不鋸下面鋸 。”就單看這個句子就很讓人發笑了,即使是沒有上過學校的孩子也不會將詩歌寫成這樣。而就是這樣的詩歌卻讓乾隆本人十分自豪,不僅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寫詩,同時還讓自己的臣子將他寫的詩編成冊流傳給後世,想讓後人們欣賞自己的文采與智慧。

    我們國家著名文學大家錢鍾書曾經對乾隆皇帝的詩歌進行過品評,可想而知評價並不高,他說乾隆在作詩的時候不僅喜歡用對仗的方式進行編寫,而且還會強行的用一些詞語去押韻,其中而他對乾隆作品激烈的評價就是說他的詩十分拖沓,是用詞語堆砌而成的,有著屬於文人的酸氣和迂腐,是文章中水平很低的一種。

    乾隆是一個特別自信的人,他認為自己在文采方面特別的有天賦,不僅喜歡寫詩而且還喜歡收集一些文學作品,他在許多作品上都蓋了自己的印信,被稱為“蓋章狂魔”。其實他並不知自己寫作的水平有多“爛”,當時的文臣們奉城他不過因為他是皇帝而已,他的詩能被製作成冊不過也因為他是皇帝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不想在爸媽面前說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