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北逗

    李鴻章,作為晚清政治舞臺上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可謂是“權傾天下,謗滿天下。不同人對他的評價不一,褒貶不同。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評價這一歷史人物呢?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從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主要事件來進行客觀評價。   

    李鴻章一開始一因為文學方面的才華被曾國藩賞識,之後擔任翰林學士等,卻不得志。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人物,然而身邊卻無才人可用,之後曾國藩向咸豐皇帝推薦李鴻章,李鴻章因此參與籌備淮軍。在抗擊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善於任用人,不計前賢,因此張樹生、樹珊、周盛波、盛傳、藩頂新、劉銘傳等一些有能的志士皆進入淮軍中,併成為淮軍裡面的名將。之後經過多次戰役,洪秀全大勢已去,太平天國內部更是人心渙散,之後儘管李秀成這位豪傑出來反抗,卻仍無法力挽狂瀾,最後被擒。在抗擊太平天國起義中,李鴻章極其帶領的淮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李鴻章的軍事才能開始被人所知。

    李鴻章善於用人,治軍嚴謹,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然而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全是由於李鴻章,太平天國內部自身腐敗、幻想用虛幻的力量代替自身的努力,這是他們的悲哀。也限制了起義的發展。有人說李鴻章用農民的血染紅自己的項戴花,這是無法辯駁的,身處在晚清的李鴻章,這是當時所有封建統治者的汙點。然而李鴻章是不是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呢,從李鴻章所處的時代背景看,我們不能單純的用壞人評價他,在那個時代,作為清政府的一名官員,他當然想透過抗擊起義維護清朝的統治,實現自己的仕途順利。因此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我們說李鴻章只懂洋務、不懂國務,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李鴻章等洋務派主張引進西方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創辦近代企業、興辦洋務,這在當時是進步的,然而他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當時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體制落後,他們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因此洋務企業在管理上十分腐朽,並對外國具有依賴性,以至於洋務運動未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標,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以失敗告終。 

    洋務運動是李鴻章的一個失敗之作,這是他的封建思想在阻饒他,也是他沒有遠見的表現。然而洋務運動並非毫無利處,我們也不能因為洋務運動的失敗而全盤否定李鴻章,至少它給當時帶來了進步思想,開闊了人們眼界。  之後李鴻章作為一個外交家,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李鴻章也因此被罵成賣國賊,從此官場,生活均不得志,最後抑鬱而死。

    很多人對李鴻章的評價都是賣國賊,壞人等負面的評價,但我想說李鴻章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是賣國的惡人。李鴻章對於他的國家即清政府還是十分忠心的。與李鴻章談判過的人都會敬佩李鴻章在外交方面的才能與強硬態度,然而處於弱勢的中國不可能因為李鴻章一個人而與列強在外交上平起平坐,也不可能因為李鴻章的才能而使列強放棄那些不平等條約。我悲嘆李鴻章個境遇,他有才能,卻因為所處時代的局勢使得他沒有因才華而聞名於後人,而是落得滿身臭名抑鬱而死。 

    李鴻章有他的錯誤與缺點,這是無法泯滅的,然而他不失為一個豪傑,一個時代造就的偉人,但不是一個造就時代的偉人,我肯定他的才能與知識,也悲嘆他的境遇,更希望他能得到客觀的評價。

  • 2 # 貓員外

    終歸來說,功過三七開吧,三分功,七分過。

    中堂大人賣國,絕不僅僅是給慈禧背黑鍋,而是積極的,主動的賣。中法大戰,皇帝都摩拳擦掌要乘機痛打落水狗,是中堂大人經過一系列神操作搞成了中國不敗而敗。割讓臺灣,中堂大人可謂力排眾議。甲午戰爭,中堂大人棄戰保船,兒子往日本部隊倒賣大米,救敵於水火,還差點娶了天皇女兒當兒媳婦。中俄密約,中堂大人向俄國人要回扣,結果無恥的遇到卑鄙的,答應的三百萬實際只兌現了一百萬。左宗棠抬棺收新疆,中堂大人擠佔軍費,胡雪巖幫左宗棠籌款,他就弄死胡雪巖,逼得左宗棠找洋人貸款收復失地。收復蘇州,中堂大人殺降兩萬多,連洋人都看不過去了,中堂大人過段行賄七萬作為封口費。

    至於其他的軍費什麼的和戶部狗屁倒灶的事就不說了。只說一點,中堂大人出身不過一般的家庭,勉強算小地主吧。死時遺產四千萬兩白銀!而看看其他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的遺產勉強夠自己的喪事,左宗棠的存款差不多是他自己的年薪,張之洞更是赤條條的走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李鴻章傳》的作者梁啟超的評價:

    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也,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彼非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然彼彌縫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於未死之前當責任而不辭,然未嘗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後人之志。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中國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雖然,今日舉朝二品以上之大員,五十歲以上之達官,無一人能及彼者,此則吾所敢斷言也。嗟乎!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

  • 3 # 王太白不白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本名章銅,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世人多稱“李中堂”,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歷經討伐太平軍、平定捻軍、洋務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是清朝地方武裝淮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並且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李鴻章時代正是大清國沒落的分揀制度與西洋資本主義制度交鋒的時期,或者說是社會轉型期,李鴻章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盡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傳統體制的力量依然強大,轉型沒有成功,封建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面前敗下陣來。

  • 4 # 颶賦君

    在晚清萬馬齊喑,大廈將覆的背景下,李鴻章雖然身為中堂大人,但說到底,在老佛爺慈禧的眼中也不過是個能幹點的漢人奴才,所以很多事情是由不得他的。

    如果說曾國藩破太平天國,力挽狂瀾,那麼李鴻章則是嘔心瀝血,再造玄黃。他拼盡全力維護中國利益,力圖透過洋務運動使中國變強,他是個愛國者,而不是賣國賊。

    雖然因為個人能力侷限與當時的歷史侷限,李鴻章也有施政失誤,比如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但我們不能以歷史過來人的要求去要求當時風雨飄搖中的李鴻章,這是不公平的。

    我認為李鴻章忍辱負重,維護國家利益,為清廷背鍋,力圖強大中國,是位值得尊敬的歷史人物。

  • 5 # 做莫回頭看

    如果把十九世紀世界人物做個排名,李鴻章一定能排上位置。曾幾何時,筆者讀了一些晚清涉及到李鴻章的奏摺、諭旨,我發現一個現象:李鴻章絕對是當時既認識到洋人的強大,也有手腕能力的人。

    要知道,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0年庚子國變這段時間裡,大清國皇族、貴族以及重臣們對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依舊迷戀在自己的“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不能自拔。然而,李鴻章卻看到了洋人的強大、武器的先進

  • 6 # 江南太邑小張

    事非功過自有歷史公認,李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他只是一個代表,很多並不是他本人意願,而他所建立的北洋系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他等幾人倡導的洋務運動對中國也有深遠影響

  • 7 # 文史不假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晚清時期的重臣和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李是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其為“李中堂”,字漸甫,號少荃,也作“少泉”,晚年自號為儀叟,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諡號“文忠”。

    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太過複雜,如果單純說他是好人或者壞人,未免太過簡單,歷史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許多人極力推崇他,說李鴻章是清末的中興名臣,在貧弱交加的國情下,盡最大的可能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但更多的人卻質疑他是投降派,甚至是賣國賊,由他簽訂了《馬關條約》、《中英煙臺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協議。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這樣形容:

    李鴻章是唯一能與西洋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對李鴻章的評價則更高,稱:

    李鴻章是能再造玄黃之人。

    何謂再造玄黃?玄黃,玄是天的顏色,黃是地的顏色,玄黃就是代指天地。說他再造玄黃,就是說李鴻章有改天換地的能力。要知道,慈禧老太太可是輕易不夸人的。

    李鴻章的祖上乃是普通的農民,雖然還算富裕,但絕對談不上是什麼名門望族。直到李鴻章的父親這一代,李家的命運才開始重新改寫,因為李鴻章的父親高中了進士。

    李鴻章自小就非常的聰明,熟讀經史子集和諸子百家,是個如假包換的少年神童,科舉之舉也很順暢。在他意氣風發的赴京趕考前,不知天高地厚,狂傲地寫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鴻章頭一年入京趕考就名落孫山,自信心受到賬嚴重打擊。他的老爹積極活動,求助自己的同期進士曾國藩幫忙,終於,李鴻章正式進入了國家公務員隊伍,成為一名編修,開始了苦熬資歷等待提拔的青蔥歲月。這一晃,李鴻章就已經年近三十了,眼看還是一事無成。

    1852年,李的恩師曾國藩回湖南老家丁憂守制,恰巧趕上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於是就地組織地方武裝,開始抗擊太平天國。

    李鴻章待在北京,看到曾國藩在老家搞得轟轟烈烈,也想回自己老家安徽,組建淮軍。於是,主動上疏要為國平亂,請求回家組織鄉勇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就這樣,李鴻章回到了老家組建淮軍。可問題是,李鴻章是書生,壓根不會帶兵打仗,拉起來的那點兒隊伍,很快就被他消費完了。

    萬般無奈,李鴻章只得硬著頭皮去找自己老師曾國藩幫忙。而此時,老曾的日子也不好過,正被太平軍打得焦頭爛額,差點就自殺殉國了。

    曾國藩還算不錯,給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支招兒,讓他把隊伍拉到上海去發展,因為那兒非常富裕,籌措軍費絕對沒有問題。

    果然,李鴻章的淮軍在上海很快就壯大了,由原來的兩營人馬擴大到了十四個營,儼然就是一方軍閥,成為當時僅次於湘軍的主要漢軍力量。

    在此期間,李鴻章還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積極推行洋務運動,進行滿清王朝的內部自救。洋務運動中,李鴻章除了一系列軍用和民用舉措外,還積極主張興建新式海軍抵禦外辱。

    由於李鴻章的積極推動,滿清政府終於建成了近代中國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其紙面實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僅次於英國、法國、俄國、德國和美國,遠超過滿清政府的另外三支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

    如果有人說,李鴻章是中國北洋水師之父,筆者個人表示贊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李鴻章,就沒有北洋水師。接下來,我們重點聊聊李鴻章對北洋水師的作用和影響:

    一、力主籌建北洋水師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不再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自此開始,統治階級內部的開明派們,包括奕訢、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終於說服了掌權的慈禧太后,同意推行洋務運動。

    1874年,隔壁的彈丸小國日本,竟敢憑藉剛購置的幾艘軍艦,悍然侵略我國領土臺灣島。

    打不過西方列強,慈禧太后忍了。可是,面對小日本的挑釁,慈禧老太太終於忍不下去了,開始大力支援李鴻章興建水師。當時,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在奏摺中也提到:

    今之所以謀創水師,大半為制馭日本起見。

    可見,興建北洋水師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抵禦和對抗日本。

    1875年,清廷正式釋出上諭,下旨籌建北洋水師。以此開始,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之路終於起步了,北洋水師的成軍之路也開始提速。

    二、正式建立北洋水師

    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全力支援,李鴻章開始全面籌建北洋水師。

    李鴻章認識到,大清要建立新式海軍來拱衛漫長的海岸線,先進的戰艦和武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船艦的配備方面,他堅持“外購”和“自造”兩者相結合,計劃在前期時以外購為主,自造為輔。等到後期國內的造船廠和軍工廠形成規模後,再開始以自行建造為主。

    1875年,李鴻章從英國訂購了8艘小型炮艇,因為其輕便靈活,就像蚊子一樣,雖然個頭不大,但被叮咬一口,也是一個鼓包,故而形象地被李鴻章稱為“蚊子船”。

    1879年,為了擴大遠海作戰的能力,李鴻章又另外購得了“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全部充入北洋水師的籌建中。

    1884年,在中法戰爭的馬尾海戰中,法國人竟然全殲了清朝最早組建的福建水師。這個慘痛的經歷,使滿清統治者更加清晰的認識到,建立一支近代化新式海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885年,光緒皇帝就擴建水師一事,特意頒佈上諭:

    自海上有事以來,法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上年尋釁,迭次開仗,我陸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水師得力,何至處處受牽制。自始,應以大治水師為主。特諭!

    1885年10月,素懷大志的光緒皇帝下旨設立海軍衙門,由其生父奕譞親自出任總理海軍大臣,任命李鴻章兼任會辦海軍大臣。至此,近代中國的水師和海防,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可惜,這段時期非常短暫,不到十年功夫就基本停滯了。

    名義上,雖然醇親王奕譞是水師的最高領導,但李鴻章作為具體的會辦海軍大臣,而且身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自然享有全權節制北洋水師的實權。

    1885年,李鴻章又從德國定購了“鎮遠”和“定遠”兩艘新型鐵甲艦,還有一艘名為“濟遠”的巡洋艦,外加數艘魚雷艇,極大地充實了北洋水師的遠海作戰和防衛能力。

    1888年,從英國訂購的“致遠”艦和“靖遠”艦,從德國訂購的“經遠”艦和“來遠”艦,共計四艘大型軍艦,先後成功抵達了天津的大沽港。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宣告成軍並頒佈《北洋水師章程》。當時,北洋水師共有各類作戰軍艦近30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艦30餘艘,官兵近5000人。

    三、北洋水師的人才培養

     在海軍的人才培養方面,李鴻章非常具有先見之明,很早就提出:

    水師為海防急務,人才為水師根本。

    1866年,儘管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很多政見不合,但李還是積極支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建興辦福州船政局,並且公開盛讚其為“開山之祖”。

    1867年,福州船政局設立了船政學堂,專門培養新式水師的各類人才。在甲午海戰中做出巨大貢獻的鄧世昌和劉步蟾等人,全部都是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

    1880年,李鴻章又分別設立了天津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後來,還有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等,都是在李鴻章的支援下興辦。為了向西方深入學習,他不惜花費重金,聘請了一大批的洋人充當教習。

    這些各類學堂所培養出的大量不同的專門人才,為北洋水師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使得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出現大幅提升。

    四、北洋水師的基地建設

    近代的大型海軍艦隊,必須要有自己固定的母港和基地,用以人員的休養和訓練,用以軍艦的停靠、補給和維修。

    在北洋水師的基地建設方面,李鴻章著實費了一番功夫。起先,他將從歐洲購買的各類艦船,全部停靠在天津的大沽口,將此視為北洋水師的臨時基地。

    天津大沽口,它的地理位置的確十分優越,戰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是京師東出海洋的咽喉和門戶,更是京畿重地的屏障。而且,大沽口還設有固定的炮臺,非常便於陸基防禦。

    但是,大沽口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河道太淺,限制了大型船艦,而是原有船塢的設計和規模都十分有限,不能滿足大型軍艦的停靠。因此,李鴻章決定將大沽口設為備用基地,選擇旅順口和威海衛作為北洋水師的永久性基地。

    旅順口擁有建設水師基地的幾乎所有優越條件,李鴻章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斥巨資在此修港建基地,並在岸基進一步安置了更為堅固的防衛炮臺。

    之後,李鴻章還選擇了威海衛作為北洋水師用於操練和補給的基地。它的建成,使得原先的大沽口和旅順口、威海衛,三地形成了一個“三角防禦體系”。

    五、北洋水師的最終覆滅

    北洋水師成軍以後,紙面的實力一度非常強大,別的不敢說,起碼在亞洲還是無敵的。也正因為有此判斷,所以在甲午戰爭中,清廷才有底氣與日本展開海上對戰。

    可惜,北洋水師先是受挫於豐島,之後,又在黃海遭受重創,最後,竟然落得全軍覆滅的悲慘下場,使得清廷內部大跌眼鏡,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事實上,自1888年後北洋水師就再沒有增添過一艘軍艦,甚至就連彈藥都嚴重缺乏。甚至,翁同龢還多次上疏慈禧太后,建議她提防以李鴻章為首的勢力太過龐大。因此,之前在北洋水師的很多將領都被調離原職,使得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大幅度銳減。

    當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單獨與頃舉國之力的日本海軍作戰,而其他的三支水師只作壁上觀。李鴻章在戰爭期間,曾請調南洋水師北上參戰,可惜最終未果。李鴻章曾經感慨: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從1875年清廷下令由李鴻章督辦北洋水師起,到1895年全軍覆沒於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存續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

    期間,李鴻章一直都是這支水師的實際領導者和靈魂所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洋水師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海防實力,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效遏制了日本侵略的野心,奠定了我國近代海軍的基礎。

    客觀的講,李鴻章個人儘管存在著諸多的侷限性,但對於晚清時期的政治,還是注益良多,最大限度的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安危。洋務運動的失敗和北洋水師的覆滅,責任不能完全歸咎於李鴻章個人,他算得上是“三分罪七分功”的近代歷史人物。

  • 8 # 老柴愛讀書

    李鴻章是現代最有爭議的人物,褒貶不一,而說他是喪權辱國賣國賊的代表則是大多數人的水分。而我則認為,李鴻章實事求是的評價他,應該是罪三功七。

    李鴻章是個很聰明能幹的人,推廣洋務運動,學習吸收世界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卓有遠見的大力發展海軍,建立了一流的海軍,北洋水師。並且他也是能與外國打交道的唯一一個大臣,連日本人和慈禧都說他是經天緯地的人才。

    當然在那個時代,經李鴻章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也經他手葬送了北洋水師,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但客觀來看,他有一定的責任。而更多的是國情和環境的因素。清朝多年閉門鎖國夜郎自大,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再一個國內的清政府腐敗無能,還有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腐朽的社會制度一成不變,而世界上已經進入到偉大的工業革命時代。作為李鴻章他雖然想扭轉也是力不從心。槍頭不快,使斷槍桿,

  • 9 # 真誠地看著你

    地主階級,鎮壓太平天國的地方將領,清朝大臣,洋務運動領軍人物,北洋水師創始人,甲午戰爭失敗直接責任人,《馬關條約》中方締約人。

  • 10 # 來一份炸雞

    李鴻章善於用人,治軍嚴謹,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然而太平天國的失敗不全是由於李鴻章,太平天國內部自身腐敗、幻想用虛幻的力量代替自身的努力,這是他們的悲哀。也限制了起義的發展。

    李鴻章,作為晚清政治舞臺上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可謂是“權傾天下,謗滿天下。不同人對他的評價不一,褒貶不同。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評價這一歷史人物呢?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從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主要事件來進行客觀評價。   

    李鴻章一開始一因為文學方面的才華被曾國藩賞識,之後擔任翰林學士等,卻不得志。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人物,然而身邊卻無才人可用,之後曾國藩向咸豐皇帝推薦李鴻章,李鴻章因此參與籌備淮軍。在抗擊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善於任用人,不計前賢,因此張樹生、樹珊、周盛波、盛傳、藩頂新、劉銘傳等一些有能的志士皆進入淮軍中,併成為淮軍裡面的名將。之後經過多次戰役,洪秀全大勢已去,太平天國內部更是人心渙散,之後儘管李秀成這位豪傑出來反抗,卻仍無法力挽狂瀾,最後被擒。在抗擊太平天國起義中,李鴻章極其帶領的淮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李鴻章的軍事才能開始被人所知。

  • 11 # 紅色動力979

    李鴻章是晚清的頂樑柱!是舊中國基礎工業的奠基人!是近代中國海軍的建立人之一!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是滿清訂立《馬關條約》的替罪羊!為腐朽的滿清窮其一生!梁啟超這樣評論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早年積極輔助曾國藩圍剿太平天國屢屢建功而被舉薦,官至內閣首輔北洋大臣,先後赴歐美國家考察,效仿西方施實洋務運動。選撥派遣人員留洋人才效力清廷。先後從英德美等國購買各類戰艦十餘艘,組建北洋水師。窮兵黷武,不惜重金購置各類武器以此強國。身為內閣大臣不是構成強國之體制強國之根基強國之工農業…李鴻章創辦了槍械廠、製造局是近代中國的基礎工業,初步形成了槍械、輪船建造雛形。積極開展洋務運動,提倡西學,效法西式強國,但《馬關條約》的訂立使得李鴻章身負清廷罵名…李在日商榷條約時被日本刺客所傷,李為力爭減負賠償銀兩不惜帶傷與日相伊藤博文要挾,日方最終減免了幾千萬兩…條約訂立後,李鴻章鬱憤成疾,嘔血身亡。李鴻章為此身負歷史罪人漢奸、賣國賊實屬不實!清廷的腐朽統治是導致喪權辱國的原因,非李鴻章一已之力能改!正是因為馬關條約清廷延續了幾十年,也是滿清終結的開始…

  • 12 # 歷史神秘人

    李鴻章作為晚清最具代表意義的官員,對他的評價有很多爭議,李鴻章不是單純的好人,也不是單純的壞人,他是一個複雜的人,都說他是賣國賊,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幾乎都是他去籤,其實李鴻章很不容易,已經盡力而為了,只是滿清無能,能有什麼辦法呢!

    站在當時的環境來說,李鴻章已經很不容易了,已經盡了自己的全力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站在李鴻章的位置上,也會感覺世事艱難,想不受批評獨善其身真的挺難的!李鴻章少時的確英氣勃勃,是個奮鬥的青年,一心想要建功立業,如果沒有後來的事,也許李鴻章會成為年輕人努力的榜樣!太平天國的起義給了李鴻章上位的機遇,透過組建自己的私人部隊淮軍,和太平天國軍隊生死決戰,為自己贏得了軍功,太平天國被滅後,李鴻章也走上了個人權力巔峰,成了直隸總督,那是總督的第一位,位高權重啊,也進了清朝政治核心圈,很多事情離不開李鴻章。李鴻章不是守舊的人,看到列強強大,自己國家落後,也是奮勇追趕,和大家搞起洋務運動,興建工廠,建鐵路,建鍊鐵廠,建兵工廠,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強大,可見李鴻章是有家國情義的,不是一味為自己謀私!李鴻章最大的功績就是創立了北洋水師,為了壯大北洋會師,那是用了各種手段!本來清政府是要建立南北水師,一個北洋水師,一個南洋水師,結果李鴻章為了壯大自己的北洋水師,幾乎把所有的海軍軍費全投到了北洋水師裡面,軍費是平攤的,你卻自己全拿了,真不厚道啊,不過官場之間你爭我鬥很難免的,也很正常,今天你坑我,明天我也坑你!由於李鴻章的操作,北洋水師成立時,最強大時,還是亞洲第一的海軍呢,可南洋水師就遠遠比不上啦!結果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要求南洋水師前來參戰,南洋水師理都不理,眼巴巴的看著你被日本打死都不來救,都是中國人,大敵當前居然不團結,還真是了可悲啊,這也怪李鴻章那時做的不地道呢!

    都說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保船不出戰,膽小怕事,葬送了北洋水師。李鴻章也想打勝仗啊,也想幹掉日本啊,本來創立北洋水師就是為了防止日本,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李鴻章一直要求清政府增加海軍軍費,結果清政府是一分錢也不給,導致日本海軍實力後來居上,李鴻章也沒有辦法,他知道一旦開打,北洋水師是打不過,作為水師的創立人,還是有感情的,不想辛辛苦苦自己創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至少留一條船給自己吧,結果北洋水師全沒了,我相信李鴻章是內心最痛的那個人,清政府無能廢物,李鴻章已經竭盡所能了,該做的都做了,實力比別人弱,只能這樣了,如果清政府不遺餘力支援北洋水師建設,也許結果不是那樣,只是假設永遠不是真的!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李鴻章趕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在被刺殺傷了一隻眼的同時,忍痛談判,逼迫日本在賠償費的問題上退了一步,多多少少還是爭得一點權益,雖說少了一點錢還是沒有意義,但至少李鴻章做到了最大努力維護自己國家利益,他沒有主動出賣國家利益,這一點上無可非議。

    如果李鴻章是當權者,也許他不會膽小怕事,洋務運動也會進行下去,甲午戰爭也許不會戰敗,可李鴻章不是當權者啊,他再努力,官再大,上面還是有頑固的滿清勢力壓著,慈禧老太婆壓著,李鴻章就算再有雄心壯志,最後也會鬱郁不得志,有想法也落實不了,這就是現實的殘酷,體制不變,想強大談何容易!李鴻章自己也說過,自己就是裱糊匠,哪裡破就哪裡粉飾一下,可大清這艘破船早就爛透了,再裱還有意義嗎?李鴻章不是造船者,只有船重新建造才有希望,他是封建統治裡面體制內的人,自然受到體制的壓制,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啊,把這個體制推翻了才有希望,可李鴻章還是做不到!李鴻章是可以不去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的,你不去籤總有人去籤,弱國還是別人欺負,李鴻章一走了之不去籤,誰也拿他沒辦法,我就是不去你能怎樣,可李鴻章還是去了,這是他頂著病痛在殘年還有生命的時候,自己國際上還有點聲譽,儘量爭取維護國家一點點尊嚴,能損失小點就小點,雖說無用功,至少比那些怕當賣國賊,逃之夭夭的滿清廢物強多了,能夠直面屈辱就讓人敬佩,那是需要勇氣的,那是不服輸的精神,不是自己不努力,清朝無能軟弱,他能有什麼辦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有哪些能讓面板變好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