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朋友家孩子,2歲半,一會看不到媽媽就哭著找媽媽
2
回覆列表
  • 1 # jessica宣

    孩子依戀媽媽是非常正常的,媽媽需要作一些調整,小孩子小的時候依戀媽媽特別多,到3歲應該有自我獨立的狀態了。像2歲多,很多都需要自己來,我能做,就要和父母搶,敏感期出現的時候,可能媽媽沒有注意,還有包辦代替他,你幫他做多了,他覺得我不行,什麼都離不開你,所以形成很強的依戀關係。想改善這種關係,很重要一點,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做,還是那句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解放孩子的口,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腳,解放孩子的大腦,就是他能說的讓他自己說,能做的自己做,能走的自己走,能想的自己想,首先解放他了,他這種依戀的情感就會降低。在給他做得過程當中,開始和他一起做,讓他會做,然後慢慢退後一步,讓他自己慢慢做,然後又退兩步,讓他慢慢形成獨立做,到最後讓他完全獨立自己做,這種依戀情感產生,你往後退要一步一步來,不要一下子不管,否則孩子會有很強的失落感,我們既要幫助他,又要相信他,讓他自己做。

  • 2 # 濟州運河印象

    專家指出,寶寶在不同年齡段對媽媽的依戀特性是不同的,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

    寶寶3個月齡前,對媽媽的依戀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餓了,需要餵奶;尿了,需要換尿片;困了,需要拍一拍,哄一鬨,在具有安全感與舒適度的撫觸中進入夢鄉。

    寶寶透過跟媽媽長期的身體接觸,靠聲音、氣味、身影等記住了媽媽的形象,並把這一形象與獲得生理需求畫上了等號。所以,當他們一聽到媽媽的腳步聲或呼喚聲,就會感到快樂,因為這些資訊意味著他們的需求將得到滿足。

    當媽媽去上班了,新的看護人無法激發出寶寶的這種快樂,寶寶就變得很難“伺候”。

    在寶寶3-6個月齡時,除了生理上的依戀,對媽媽還有心理與社會性需求,他們需要和媽媽一起玩,一起互動交流。寂寞了,他們一定會哭,這樣可以把媽媽叫到身邊。這個階段是寶寶和媽媽依賴關係的重要建立時期,對媽媽的依戀性會更強。

    6-12月齡階段,寶寶除了媽媽以外,也願意接受其他的大人,喜歡與大人交往,即使陌生的大人來逗他們玩,他們有時也會欣然接受。這個階段只要家裡其他大人能夠了解寶寶的的生活習性,解決他們的需求,同時能很好地陪他們玩耍,他們可以讓媽媽離開一會兒,甚至整天不在。

    但在寶寶2歲前後,個性越來越獨立了,經常對陌生的人保持警覺。他們會明確地表示自己對各位大人的喜好,並經常堅持己見,所以,這個階段讓寶寶離開媽媽,往往是很困難的,可能怎麼哄都沒有用,而且會傷心很久。

  • 3 # 積木育兒

    被拋棄的恐懼

    然而情形並未好轉,相反,媽媽的冷處理,在孩子眼裡就是冷漠的拒絕。這會喚起孩子對於被拋棄的恐懼。又因為這個恐懼,孩子會愈發粘住媽媽,以防再次被拋棄。孩子在尋求什麼,就說明他們缺了什麼。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粘媽媽,就說明孩子內心開始面臨被媽媽拋棄的恐懼了,同時也說明,媽媽們需要留意孩子的安全感建構了。也唯有幫助孩子建構了好的安全感,孩子內心才有滿滿的能量,讓他們可以變得獨立、而不再糾結於“媽媽愛不愛我、會不會拋棄我”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孩子求抱抱的小舉動,對家長來說可能無所謂,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是爸爸媽媽愛不愛我的表現。

    具體媽媽們改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呵護孩子呢?

    保證責任人是穩定的

    第一撫養人一定要穩定,尤其是頭三年。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固定的一位長輩,但不管是誰,都一定要穩定,穩定的生活環境會給孩子穩定的安全感。

    給孩子可控感

    孩子哭的時候,是在表達一種需求,要對孩子的哭聲敏感,是餓了,困了,還是尿了,並給予敏感地反饋。孩子就會感覺周圍的環境是可控的,只要一哭就會有人來照顧自己。有一些人認為讓孩子哭一會就好了,不用理會。然而我們覺得對於孩子的哭泣,首先要給孩子安撫,讓孩子知道“我們在”。

    給孩子一個安全島

    什麼是安全島,就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感到悲傷、憤怒、難受,任何一種情緒都可以在這裡宣洩的時候,孩子都會覺得是安全的。同時,要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有效陪伴地孩子,不管陪伴時間長短,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是高質量陪伴,不玩手機,全身心地陪TA玩。

    擁抱和撫摸

    “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與餵食相比,身體的舒適接觸對依戀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經常的肌膚接觸,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臉、胸、背等讓孩子體會著“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對大一些的孩子也應如此。同時,經常擁抱和撫摸孩子,孩子的觸覺發展也會更靈敏。

  • 4 # 育兒小盒子

    以這個年齡來說,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孩子心裡覺得跟媽媽是一個人,媽媽離開那刻她會有害怕的情緒,所以哭鬧很正常。

    媽媽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媽媽知道,我不在你身邊,你會很難過。但媽媽很快回來,爸爸會和你在一起。

    其實孩子哭兩聲也就停了,慢慢的,她知道媽媽一會兒就回到她身邊,然後就一點點適應這個過程了。

    儘管如此,媽媽還是要在孩子身上花多點時間,多點有質量的陪伴,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安全感足了,也不會那麼黏媽媽。

  • 5 # 神奇麻麻木小暖

    孩子黏媽媽

    1、說明帶孩子的基本都是媽媽,很少有其他人帶他。所以孩子對媽媽會有很強的依賴感。

    2、2歲半的年紀比較粘人本身就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是這個年紀的正常表現。

    但是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我建議還應該注意一些問題

    1、在養育過程中,父親積極參與進來

    一直都是媽媽帶的孩子,如果突然出現其他人帶,他會比較牴觸,沒有安全感,害怕。所以鼓勵父親多接觸孩子,多帶帶孩子玩。不要讓孩子一直以媽媽為中心,一離開媽媽就沒有安全感。讓孩子和父親培養感情,媽媽也可以輕鬆一些。

    2、多帶出去接觸其他小朋友

    每天帶他多出去玩,多接觸其他的小朋友,接觸的人多,性格自然也會好一些。給他找幾個固定的玩伴,每天大家一起玩耍。

    3、不要欺騙孩子

    譬如說,你等會兒媽媽再陪你怎樣怎樣的。如果經常對孩子的承諾做不到,孩子也會對你失去信任感。導致你一離開,孩子就害怕。也就比較黏媽媽。所以不要欺騙孩子這點也很重要。

  • 6 # Hello飛

    寶寶為什麼粘人?原因有三點:

    1、過度呵護:有的媽媽,忽略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對寶寶過分呵護,一切都包辦代替,使寶寶不善自理,缺乏自信,凡事習慣於依賴媽媽。

    2、阻撓嚇唬:有的媽媽不願意寶寶與生人接觸,甚至經常向寶寶灌輸對外界的負面認識,久而久之,寶寶認為只有在家裡和父母一起才是安全的。

    3、戀子情濃:有的媽媽本身就有嚴重的戀子情結,願意時刻和寶寶粘在一起。

    如何巧妙應對粘人寶寶?

    1、必須讓孩子懂得你是愛他的,雖然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還是愛他的,可以多抱他、親他、對他說。

    2、充分發揮父親的作用,平時讓父親多陪他玩,把粘你一個人變成粘你們兩個人,慢慢他就會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3、多鼓勵和創造條件讓寶寶和別人接觸,媽媽一定要擺正心態,不要捨不得放手,害怕寶寶離開自己後會有危險。媽媽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寶寶,導致他不敢和別人接近,只會越來越粘媽媽,那就不是正常意義上的粘人,而是伴有心理問題的粘人了。

    4、向寶寶解說你需要離開的理由,當孩子不冷靜時,你要冷靜。你要堅定地對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使離開、回來變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走時要微笑、聲音要輕柔。

    5、讓寶寶自信與自立,讓他從小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自己說,自己做,自己想。當然,寶寶要成長、要獨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家人不斷地鼓勵他、指導他,只是不要代替他。

    6、觀察粘人型別,調整教育方式。仔細觀察寶寶的粘人是怎麼一種情況,如果是不讓別人抱,只要媽媽抱,而一旦媽媽熱情地擁抱一會以後,寶寶就心滿意足到一邊玩自己的去了,那麼應該恭喜媽媽和寶寶建立了一種非常健康的親子依戀;假如寶寶一刻不停地需要媽媽的關注,對外部其他事物都沒有太大興趣,那就表示這位媽媽的養育方式出現問題了,需要及時調整。【媽媽一分鐘】

  • 7 # 涵妮媽媽育兒經

    我們家孩子是我全職帶大的,從小一直很黏我,基本是我走到哪裡跟到哪裡,去個廁所也得跟著進去,在外面等著也是不能關門,兩歲左右是最黏我的時候,一直到了三歲,才慢慢能離開她的視線一小會,覺得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二是給孩子的高質量陪伴太少了,而且我家孩子爸爸的陪伴太少,一週只能全天陪伴一次,每天下班太晚,父愛缺少的太多了,特別全職媽媽自己帶的孩子,會特別黏媽媽,還是帶孩子出去多接觸生人,給她找玩伴,多接觸大自然,我們家三歲過後從能離開視線五分鐘慢慢增加到十分鐘,再到半個小時,這樣到上幼兒園以前半天時間離開也沒關係了,所以還是給孩子高質量陪伴很重要,給足了她的愛,有了安全感,也就會有自信,孩子也能自己離開媽媽視線玩耍不會那麼粘人了。

  • 8 # 兔子媽咪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從兒子出生就自己一個人帶,兒子也是非常黏我,我覺的這個是正常現象,孩子從出生就沒有離開過媽媽,媽媽是他的避風港是他的依靠,等孩子大點自然就會改變很多,媽媽們不必為這個問題苦惱。

    說說我兒子,我兒子3歲左右的時候也是非常黏我的,我不能離開他的視線,記得當時第一次上樂高了,我必須全程陪著,我坐的稍微離的遠一點都不可以。我陪了他上樂高課大概上了15節課,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觀。

    我一般也是採取下列方法:

    1.儘可能多的陪伴他,給他安全感,培養他獨立的性格,自己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做。。

    2.讀繪本時適當的選擇講關於寶寶長大了,我上幼兒園了之類的書多讀給他聽,多講些這種小故事給他做心裡準備。 讓他們明白除了媽媽,還有更多的人會愛他,陪伴他。

    3.如果爸爸在家,可以適當的放手,讓爸爸單獨陪陪他,慢慢拉長時間。

    4.多參加親子活動,他會發現外面還有很多更好玩的事情,跟老師上課特別有趣還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5.可以適當報點早教班,比如半日班、全託,孩子幾天就會適應的。

  • 9 # 寧媽育兒

    首先,小寶寶都很粘媽媽,喜歡媽媽的懷抱,喜歡媽媽的聲音,這都很正常。因為他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了10個月,已經習慣了跟媽媽在一起。來到一個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只有依靠媽媽才有安全感。所以,多抱抱他,多跟他說說話,講講故事,他會開心很多。

    其次,小寶寶愛哭,是因為他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一不滿意就哭”說明還沒有滿足他,比如他明明想尿尿,大人卻以為他想要吃奶,他要繼續表達,所以只能繼續哭。而且,在寶寶小時候,我們可以姑且認為他什麼都是對的,因為他需要媽媽無條件的愛。當然,等兩歲多點,他可以用語言表達了,也能聽懂大部分意思了,我們就要開始慢慢立規矩了。

    最後,這麼小就給孩子的性格定位也不太合理。一般五六歲性格特點才比較明顯。而且,我認為作為家長,不能想著改變孩子的性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

  • 10 # TT土豆媽媽育兒筆記

    孩子特別黏媽媽也可以理解為安全感的匱乏。現代研究指出,依戀期形成的敏感期,從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了,但結束時期尚不明確。如果想和嬰兒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要給他足夠的親密感的話,就需要多抱抱他,他需要這樣的接觸和溫暖。

    專家:4個月-3歲是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期

    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指出,寶寶4個月-3歲是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如果寶寶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營養,那麼就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否則就將終生尋找,焦慮和缺乏自信可能會長期相伴了。

    直到3歲以前,安全感對他來說都是如此重要,就如同生命一樣。

    嬰兒期建立的安全感將影響孩子一生

    心理學家從嬰兒與父母的分享和重聚時的不同表現,將嬰兒分成了四種不同的依戀型別。

    安全依戀型:當媽媽(養育者)離開時,會輕微地表示抗議,當媽媽(養育者)回來時,他會主動尋找父母,並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撫下平靜下來,然後和他們重新開始玩耍。

    2.迴避型/不安全型依戀:會以迴避的方式表現出不安,他們在媽媽(養育者)離開房間時,並不會表現得十分痛苦,但當媽媽(養育者)回來時,也不會主動地恢復與媽媽(養育者)的接觸,有時還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比如說一具,而不是自己的媽媽(養育者)。

    3. 抗拒型:在陌生環境中,這型別嬰兒通常很焦慮,他會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媽媽(養育者),而不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當母親離開時,他們通常會大聲哭泣,而當母親回來,給予他安慰的時候,又會用踢打或推開的方式拒絕媽媽(養育者)的接近,表現得非常矛盾。

    4.

    混亂型

    :比較溫和的,在陌生情景中,他們可能會困惑,也可能會恐懼,或者幾種東西摻雜在一起,這類嬰兒他們有時會表現出明顯的迴避,或者表現出明顯的抗拒模式,當然也有其他一些特定的行為,比如說在媽媽(養育者)身邊,他們也會感到害怕,也屬於不安全依戀模式。

    研究表明,這些依戀之間的差異,其實與嬰兒和媽媽(養育者)之間的互動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安全型依戀模式兒童的父母,一般對兒童發出的訊號比較敏感,而且會及時地對其需要做出反應。

    迴避型兒童的父母,傾向於不與孩子互動,對孩子發出的訊號不迴應,並且很少有身體上的接觸。

    抗拒型兒童的父母,互動常常是不連續不穩定的,他們有時會迴應,但有時又不迴應。

    總之,不安全依戀模式兒童的看護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兒童的需求,沒有很好地與兒童進行互動。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正面管教裡,有很多的PD工具都是可以使用的,如擁抱,特殊時光以及鼓勵就是很好的工具,越小的孩子需要的高質量陪伴時間越多,與孩子進行每天的特殊時光,給予足夠多的關注和鼓勵,讓孩子重新建立起安全感,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與耐心陪伴。

    愛,在孩子早期,就等於陪伴,高品質的陪伴。愛,等於時間,沒有足夠的陪伴時間,親子關係就沒有足夠的厚度。一個物品用久了,你會捨不得扔,因為你跟物品之間產生了感情,你們之間的關係有了厚度。

  • 11 # 3歲媽咪

    如果給到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是不會特別纏媽媽的,我家寶寶一歲左右,我常常放她一個人在廳裡,我轉身走近房間拿點東西就出來,她不哭也不鬧,因為我在她出生後一直給足她足夠的安全感。

    什麼是足夠的安全感?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不要陪著孩子的時候一直玩手機不關注孩子,不要覺得孩子很煩不愛搭理他。孩子是有感應的,如果媽媽陪伴的質量高,他得到的愛非常充足,他會對媽媽很放心,不會說一看不到媽媽就哭鬧。

    我有一位同學,她就是常常任寶寶哭也不抱不理,冷處理,還說不哭才抱,哭 了就不抱,這樣的變態育兒方法 把她的孩子培養得常常哭鬧,一秒看不到媽媽就哭得喘不過氣,而且不讓任何人接近媽媽,怕別人搶了媽媽。帶著這樣的孩子出門實在不方便,但這就是自己教出來的孩子。

    所以,給寶寶足夠的愛吧!

  • 12 # 黃小汙媽媽頻道

    如果是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沒有其他人幫忙的話孩子是有可能特別粘媽媽。

    但是已經兩歲半了,正常情況下不至於一會看不到媽媽就要哭著找媽媽。解決問題需要找下原因: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粘媽媽?是一直以來從小到大都如此?還是近期因為什麼事情比如有人跟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媽媽走了…….”之類的話語或是孩子發生了什麼情況突然變得很沒有安全感,需要粘著媽媽尋找安全感。

    如果一直都是如此,媽媽離開視線一分鐘都不可以,這樣的話家長不只是媽媽,包括爸爸,家裡的老人都需要找尋下原因,是否其他親人對孩子關注太少了,孩子的事情全都是媽媽一個人在管,如果是這樣,其他親人尤其是爸爸需要抽多點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讓他明白爸爸媽媽都是愛護他的。另外兩歲半的孩子已經懂很多道理了,父母可以慢慢跟孩子講道理,媽媽也需要上班,或者需要做別的事情,但是媽媽依舊是最愛孩子的……讓孩子慢慢的明白,逐步的不再過分的粘媽媽。

  • 13 # 汪汪老師木果媽

    0-3歲,根本就不是建立孩子獨立性的時期!恰恰相反,這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敏感期。

    這時候只有讓孩子感覺特別安全,感覺媽媽不會離開,才是3歲以後他發育獨立性的良好基礎。

    孩子很多關於分離的焦慮,甚至恐懼,都存在於自己的早期記憶,由於遠在自己的語言發育能力之前,或者即使會說話了,也無法那麼完善地表達自我複雜的情感,所以內心豐富,猶如波濤洶湧,如果不能被家長觀察並重視,就成為被忽略的創傷

    ——是的,即使並沒有打罵,也是可能會造成創傷的!

    所以,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後發展成為一個脆弱的、敏感的、緊張的成年人,甚至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媽媽們,在孩子0-3歲特別粘人的時期,就多多陪伴和安撫吧。

    只有吃飽的孩子,才不會餓得哭。

    他已經給了你訊號,千萬不要再丟失了!
  • 14 # 媽咪寶貝傳媒

    兩三歲寶貝的依戀正處於特殊情感聯結階段,對平時照顧自己最多的人尤其是母親特別依戀,排斥陌生人的介入,不喜歡自己和母親之間出現“第三者”,這會讓媽咪很有成就感。但是寶貝的健康成長還需要其他成人的關照,以及與同伴的交往,所以媽咪還要意識到讓寶貝逐漸接納其他成人和小朋友。最初不要奢望寶貝一下子就能做到這一點.

    當寶貝不願意接近其他人的時候,允許寶貝遠遠地觀察,媽咪只用語言鼓勵和引導寶貝與人交往,但是不要強迫他,以免讓他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當寶貝觀察多了,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產生安全與信任感了,他慢慢就變得主動了。

    再過半年,寶貝就3歲了,可以考慮送寶貝上幼兒園,經過短暫的分離焦慮期後,他與同伴和老師自主交往的水平會取得很大進步,就不會再只是單一地依戀媽咪了。

  • 15 # 梧桐樹下的淺淺

    是不是平常媽媽陪寶寶的時間在短?

    寶寶黏媽媽,其實不是壞事情啊。

    不管是成人還是幼兒,都需要情感上的依賴與安慰,更別說這個年紀最需要媽媽的時候了。

    媽媽多花點時間陪寶寶,帶他去玩去看花看草看藍天,也可以給寶寶玩具,告訴他怎樣學會自己獨處。一般來講,有關愛多的寶寶,其實獨立性也會更強。

    媽媽多花點時間和寶寶在一起吧。

  • 16 # 威巖媽咪家

    看描述孩子2歲多了還黏媽媽,這說明孩子應該很內向,和媽媽以外的人接觸太少,別的人孩子不經常接觸寶寶,孩子沒安全感,只有媽媽在才能讓孩子安心,其實正常情況,孩子在一歲前會有一段特黏媽媽的時候,那時的孩子太小,要吃母乳,孩子對媽媽的懷抱最有安全感,特別是到晚上,孩子睡覺的時候,更是需要媽媽。我記得兒子那時候,我上廁所也得帶著他,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懂點事,給孩子慢慢講,孩子是能聽懂的,而且還很乖的不會黏媽媽這麼厲害了。

    所以,孩子黏媽媽,媽媽要多帶孩子見識見識,多到人多的地方,孩子膽量慢慢變大,而且會有更多的事情會吸引孩子,孩子慢慢的就會不那麼黏媽媽了。

  • 17 # 壹父母

    不知道這個孩子多大了。如果是小寶寶,有可能是分離焦慮。

    孩子大概從1歲左右開始,和媽媽分離,就會出現焦慮。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是一個開始意識到自我存在的過程,而之前,由於十月懷胎,在寶寶心裡,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他會以為,離開媽媽,就會見不到了,就會沒有安全感,所以會撕心裂肺的哭鬧。這就是通俗的解釋為什麼總是粘著媽媽的心理常識。

    所以,分離焦慮是人成長過程中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一個必經的心理過程,很正常,因此家長們沒有必要因此而感到焦慮。幫助寶貝做好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的準備工作,才是咱們最應該去積極想辦法的。

    比如,每次離開前,都告訴孩子,要離開的時間、原因,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還不會說話呢,或者他聽不懂,因此不屑於做這樣的準備,但事實上,這樣的溝通可以減少孩子的情緒波動以及心理震盪,對構建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對周圍世界信任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否則,則容易對周圍世界產生懷疑,形成消極的品質。

    我們現在看很多案例,一些比較消極的成年人很多都和兒時安全感構建的不足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除此之外,儘可能地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多和孩子玩耍、做遊戲,讓他感受到和父母之間的聯結,這樣的孩子會比較樂觀,信任媽媽,也信任周圍的人,從而也有足夠的心理去承受和麵對分離。

  • 18 # 蛋仔嘛嘛成長館

    在我看來,大多數寶貝都會有這麼一段過分依戀媽媽的階段。作為媽媽而言,一方面肯定內心很滿足;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過度依戀媽媽的話,那麼媽媽有的時候往往也會變得很難抽身。

    畢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註定要學會獨立自主,不可能一直賴著媽媽,所以逐步教育孩子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是勢在必行的,以幫助他順利度過這一段依戀期。

  • 19 # 萌芽研究所BUD

    孩子特別黏媽媽,很大可能是因為“分離焦慮”,這是很多孩子,尤其是兩歲前的孩子容易出現的情緒,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現象。

    孩子黏媽媽是壞事嗎?

    孩子黏媽媽並不是一件壞事。這種“怕失去媽媽”的分離焦慮正是智商正在發展的表現,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和媽媽並不是一個整體,自己並沒有辦法左右媽媽的想法。這也是母嬰間依戀關係,即媽媽對寶寶生活的照顧、與寶寶在情感上的連線的表現。

    孩子對媽媽的分離焦慮,會持續多久呢?

    分離焦慮持續時間的長短,除了受到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的陪伴質量的高低的影響,還與孩子是否搞清楚就算看不到媽媽也不代表媽媽不在了的“物體恆常性”概念有關。當孩子認識到就算媽媽不在眼前,她對自己的愛也不會有所減少時,這種黏媽媽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消失了。

    怎麼幫孩子平穩地度過分離焦慮期?

    1、當孩子希望被安撫時,不拒絕

    孩子提出希望被安撫,常常是在探尋媽媽是否還愛自己。因此,媽媽要盡力對寶寶的需求進行反饋,讓寶寶知道媽媽對他的愛與支援是不變的。

    2、不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寶寶

    在寶寶分離焦慮的階段,媽媽也不免會有自我懷疑和不安。媽媽要認識到分離焦慮並不是壞事,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當有焦慮情緒難以疏解時,可以和別的寶媽分享和傾訴,尋求緩解的途徑。

    3、讓信任和愛陪伴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

    孩子天生就會對媽媽有依戀,他們希望得到媽媽的愛。分離焦慮期的孩子會渴望受到父母愛的加油和信任,媽媽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在信任和安全感中長大,漸漸獨立。

  • 20 # 親子成長手冊

    建議你看看《你的蜜糖他的毒藥》這本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天性,如果是C現象的孩子黏媽媽是很正常的現象,沒事什麼特別的,這樣他們會感覺比較舒服,不管是小時候就連長大了都會這樣的。

    不過如果不是C孩子,那麼就要考慮是什麼原因了,可能是沒有安全感,或者在生活中有什麼因素讓他覺得只有在爸爸媽媽身邊才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社會上混,你沒有一點能力和本事,必定遭人嫌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