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毫千娛

    這個順序既能讓雍正不起疑心,同時也是一種過渡,讓自己從半隱過渡到全隱。

    鄔思道和李衛很熟悉,去李衛那裡他很放心,同時李衛作為一個文盲,對鄔思道的水平特別瞭解甚至崇拜,可以說能做到言聽計從。同時李衛是雍正最得力、最相信的助手,鄔思道去李衛那裡,不僅有利於李衛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方便雍正監視鄔思道的舉動。

    先去李衛那裡,發揮一下自己的餘熱,讓雍正知道鄔思道還有“剩餘價值”,這樣不至於逼迫的太緊,等時間長了,雍正就不會過度在意鄔思道是否存在。同時雍正在和李衛聊天時,問道有關鄔思道的事情時,李衛也會從中圓場,比如雍正一次問:“鄔先生在你那裡還好吧?”李衛回答:“挺好的,他整天在院子裡,哪裡也不去。”可以說李衛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鄔思道說好話,若是田文鏡的話,他性情太直,不會為鄔思道考慮。

    但是鄔思道必然會離開李衛,因為二人太熟,不好撕破臉臉皮,並且二人也是好友,鄔思道不會破話這種難得的友誼,也不想給李衛增加負擔,於是去了田文鏡那裡,並且田文鏡那裡確實需要像鄔思道這樣的人,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疑點,師出有名,讓雍正也放心。

    田文鏡也是雍正的重臣,同時他和李衛相比,不夠圓滑和事故,鄔思道在田文鏡那裡,可以說兩人基本沒有任何交情,有需要時鄔思道可以設下計謀讓田文鏡逼著自己離開,這樣合情合理,讓雍正無話可說,同時保留了和李衛的交情,方便日後有需要時聯絡。

    鄔思道作為一代智者,做事情考慮的特別長遠,從李衛處“半隱”,再到田文鏡那裡逐漸“全隱”,這樣毫無違和感,順利實現了自保。

  • 2 # 文史局中局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半隱”的第一站先到李衛處,第二站再到田文鏡處是有講究的,這個順序萬萬不可以顛倒。

    1、鄔思道和李衛的關係比較親近,李衛可以為他打掩護。

    鄔思道和李衛在雍正潛邸的時候早就相識。

    當時雍正奉旨到江南籌款賑災,前腳讓年羹堯把從“大牢”中救出來的鄔思道送到京城,後腳就帶著“小叫花子”李衛等三人回到了京城,那時候鄔思道就和李衛相識了。

    鄔思道對李衛有救命之恩和提點之情。

    當年太子二次被廢的導火索《百官行述》事件,如果不是鄔思道提出讓人監視年羹堯,並推薦了李衛(依據劇情猜測推薦了李衛),李衛可能就會和高福一樣被滅口了,這是鄔思道對李衛的救命之恩。

    李衛到京城述職之時,鄔思道又當面提點李衛,不要“忘本”,要時刻記住四爺的恩情,這樣才能走得遠。

    所以鄔思道憑藉著和李衛的這些交情,先到李衛處,李衛自然會為鄔思道遮掩一二,比如說李衛把鄔思道“賣給”田文鏡其實事先就沒有給雍正彙報。

    2、鄔思道和田文鏡不認識,鄔思道透過激怒田文鏡造成被“趕走”的事實,實現自己“全隱”的目的。

    鄔思道到京城後並沒有和田文鏡見面,兩人並不認識。

    田文鏡到京城後因為追繳國庫欠銀事件被貶,和鄔思道並沒有見面的機會,也不知道鄔思道在雍正“奪嫡”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李衛將鄔思道介紹給田文鏡時也沒有提到鄔思道以前雍正謀士的身份。

    田文鏡並不知道鄔思道其實是“半隱”在李衛身邊,以為只是一個普通的幕僚。雖然在“諾敏案”中鄔思道起了大用,但是每年八千兩銀子的代價和鄔思道的付出,讓田文鏡不勝惱火,最終將鄔思道“趕”走了。

    鄔思道順利的從田文鏡處實現了“全隱”。

    3、轉介紹和機會,雍正信任的基礎不同

    鄔思道是李衛“轉介紹”給田文鏡的,所以沒有先前到李衛處的過渡,鄔思道不可能自我推薦到田文鏡處。

    而且鄔思道去田文鏡處也是伺機而動,選擇的是田文鏡為了“山西藩庫銀”發愁的時候,以此做條件,才順利的進入田文鏡的幕府。

    雍正信任李衛是因為他的“忠心”,信任田文鏡是因為他的“性格”或者說是他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因此鄔思道第一站到李衛處能夠讓雍正更放心,第二站到田文鏡處被“趕走”也符合田文鏡的做事風格。

    綜上所述,鄔思道從“半隱”到“全隱”,從李衛處到田文鏡處是非常講究,經過了周密分析的,順序不能顛倒。

  • 3 # 逝去即歷史

    《雍正王朝》鄔思道只能先到李衛那裡去,因為其他地方他無路可去,他認識同時讓雍正放心的人只有李衛。

    他在李衛處過渡一下,最後也要扯著幫助田文鏡破獲“山西藩庫案”的理由才來到田文鏡處。

    鄔思道在跟誰雍正的過程中都結交了哪些人呢?

    1、十三爺胤祥

    鄔思道為了避免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所以才選擇的“半隱”來消除雍正的擔心,而“半隱”就意味著要遠離廟堂,離開權力中心。

    如果投奔胤祥不僅沒有離開權力的中心,更加會增加雍正的忌憚,沒準會懷疑胤祥會和鄔思道篡奪他的皇位,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這裡不能去。

    2、年羹堯

    鄔思道去投奔年羹堯更加的不可取,因為鄔思道本來就知道雍正早就對年羹堯起了戒備之心,年羹堯已經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年羹堯的所作所為早晚要給自己招來災禍。

    如果鄔思道去投奔年羹堯,只怕是更加的讓雍正不放心,不但背離了“半隱”的初衷,而且還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這裡不能去。

    3、田文鏡

    雖然田文鏡也是雍正的支持者,但是田文鏡和鄔思道根本不認識,鄔思道即使是想要藉助田文鏡之手,實現自己的全隱目標,但是也不能直接去,需要有人引薦,還有找找機會,拿捏住田文鏡,讓田文鏡願意收留鄔思道。

    4、李衛

    算來算去,只有李衛這裡才是鄔思道唯一的選擇。

    首先鄔思道和李衛認識的時間非常長,彼此之間都比較熟悉。然後是鄔思道曾經建議李衛來監督年羹堯,不僅救了李衛的命,避免了高福一樣的下場,同時給了李衛一個進入官場,日後成為封疆大吏的機會。其次是鄔思道曾經告誡過李衛如何才能做得長久,就是個不要忘了雍正這個“本”。最後是雍正對李衛的信任,也是鄔思道選擇李衛的一個原因,因為只有這樣,雍正才會放心。

    透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鄔思道只能選擇李衛,別無他法。至於隨後去到田文鏡處,要感謝李衛的介紹。所以這個順序和選擇都是唯一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達成全隱目標。

  • 4 # 馬小於說史

    鄔思道為什麼先去李衛那裡,然後才去田文鏡,從而成就“半隱”,乃至“全隱”的結果?

    閒話不多說,也不過多的贅述劇情。

    雍正奪嫡成功當晚,連夜返回潛邸。按道理來說,繼位成功之後,就要在皇宮了,而且康熙剛剛駕崩,朝局震動,務必穩定局勢。回雍親王府只有一個目的,殺了那個“知道的太多了”的人——鄔思道。 鄔思道何許人也,從雍正對待高福和年羹堯的方式上,鄔思道深知,四王爺必然是那個九五之尊,也必然會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事情,所以自己也在考慮如何讓自己自保。

    歷史上,凡是功高震主或者是知道主子陰損之事太多的人,必然不會有好下場。以自己的經歷,也肯定不會像蕭何一樣,有那麼好的下場。所以,只有“半隱”才能保全自己,讓雍正知道自己在哪兒,在幹嘛。

    但是怎麼才能“半隱”,才能做到像鄔思道說的那樣,“皇上能找得到臣”?自己去的這個地方,也能讓雍正放心?只有一個地方——去找李衛。這裡有幾個人是可以供鄔思道選擇的,年羹堯、李衛和田文鏡。

    為何不選擇年羹堯?鄔思道曾經跟李衛說過,年羹堯必然會惹出大亂子,弄不好就會身首異處。年羹堯雖然是雍正潛邸時候的奴才,但當時做主的還是康熙,而且將來誰會主政也不清楚,年羹堯也很清楚。所以雖然雍正是他的主子,可年羹堯自己去很活躍,與八爺黨糾纏不清,還私會張廷玉,並贈送厚禮。雍正會重用年羹堯,也必然會處理他。所以去了年羹堯那裡,只會讓自己更加危險。

    不先去找田文鏡,這個原因很簡單。田文鏡為人太過剛正,不會拐彎兒,魄力有餘,但情商不夠。雍正對田文鏡雖然也很信任,可只停留在工作上,而且就算是去了,田文鏡也不會明白什麼意思,只會把鄔思道當做皇帝的安排,高高的供起來。首選田文鏡,更會引起雍正的猜忌。

    所以,只有李衛最合適。劇中李衛描述過,“小爺我十一歲跟著皇上”,當了官之後回京城去見雍正時,也是很會來事兒,對雍正畢恭畢敬“快到了,在這兒可沒咱坐轎子的份兒”,深知把兒子起名叫“李忠四爺”。年羹堯偷偷進京,也是李衛報告的,可報告的內容卻更多的是家長裡短。由此可見,李衛不僅僅把雍正當主子,更是當親人。李衛本身也精明能幹,十分機靈。去李衛那裡,第一能幫雍正做事,第二自己也舒坦,第三雍正更加放心。由李衛向雍正彙報自己的動向和意願,更能讓雍正放心,也會同意。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去李衛哪裡,是不得已而為之。去田文鏡哪裡,卻是順水推舟的事。先說簡單地,為何先去李衛哪裡。

    自坎兒死後,鄔思道就明白雍正的刻薄寡恩。為了避免被“兔死狗烹”,鄔思道在雍正登基當晚,跟雍正一頓忽悠。最後,鄔思道給自己選了一條“半隱”的活路。

    這個半隱可不是隨便找個雍正知道的地方“隱居”起來,他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對於鄔思道來說,必須要保證鄔思道自己的安全;第二,對於雍正來說,必須保證讓雍正隨時監視自己。

    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只有四個地方:十三爺府邸,年羹堯處,李衛處,還有田文鏡處。只有這四個人,最受雍正信任,雍正才會讓鄔思道去。可是,這四人中,除了李衛外,其他三人都不太合適。

    十三爺肯定能保護鄔思道安全,可是,他府邸在京城。鄔思道不能待在京城,不想再參與京城內的爭鬥了。而且,在京城太顯眼了,很容易被雍正想起來,然後滅口。

    年羹堯是武將,鄔思道是搞陰謀的。這兩人在一起,誰當皇帝,都不會放心。

    田文鏡肯定能執行好雍正的監督命令,可是,他刻薄寡恩,侮辱讀書人。鄔思道才不想去這種人哪裡安身。而且,田文鏡一直沒接觸到四爺的核心層,鄔思道這麼猛然去的話,也是不合時宜。

    李衛跟鄔思道關係熟,對鄔思道特別尊敬。他媳婦翠兒,也是像丫鬟照顧主子一樣,對待鄔思道。李衛又是雍正最心腹之人。於是,鄔思道去了李衛哪裡。所以,雍正也同意他去。

    再說,為何又去了田文鏡哪裡。

    這件事,還要從雍正讚譽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說起。雍正將這件事發了庭寄給各省督撫,同時,也給了布政使李衛一份。鄔思道從這件事推論出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李衛要升官,要去一省當督撫!

    第二件事,就是諾敏半年追繳300萬兩虧空的事,有問題!在李衛問鄔思道是不是要寫奏摺提醒下雍正時,鄔思道說“再等等”!

    為什麼等?我覺得鄔思道有兩個考慮:第一,鄔思道在考慮,雍正是不是在暗示他,讓他去給諾敏擦屁股。。。第二,鄔思道在等,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揭發此事。如果這個人在雍正面前的分量可以,鄔思道就可以出來替雍正收拾諾敏,然後,也給自己找個新歸宿。

    之所以要找個新歸宿,鄔思道有兩個原因:第一,李衛這人太聰明瞭,根本不會讓無私的私自離開。第二,李衛夫妻對他太好了,鄔思道也不想讓他們背這個鍋。

    但是,年妃一直對鄔思道念念不忘,這是一個很大的坑。男人最受不了女人出軌,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所以,鄔思道認為,雍正早晚會因為年妃的事,弄死他!

    所以,鄔思道需要找個新的歸宿,作為脫身之計。

    也就是在這時候,田文鏡把諾敏點了!!!田文鏡受雍正信任,鄔思道去他哪裡,雍正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而且,田文鏡這人,為人刻薄寡恩,做事小肚雞腸。鄔思道稍微用點計謀,就能激田文鏡將自己趕走。

    鄔思道的計謀也很簡單,就是每年8000兩幕酬!田文鏡不是慷慨大方的人,這比薪酬,就是埋藏的矛盾點。

    當然,鄔思道要去田文鏡哪裡,還是要得到雍正同意。李衛升任江蘇巡撫後,要去京城趙勇在述職。按理說,李衛要趁著這個機會,將在山西的事跟雍正說一說,交代下鄔思道和田文鏡的“賭約”:鄔思道幫田文鏡扳倒諾敏,在田文鏡升任一省督撫後,收留鄔思道為幕僚,一年幕酬8000兩。

    結果,還沒等李衛說這事,雍正先開了口:聽說,鄔先生想到田文鏡的幕府裡去,有這回事嗎?

    李衛慌了一下,趕緊解釋:“這事奴才們路過山西,跟田文鏡說的一句玩笑話。”

    他的解釋也很嚴絲合密:第一,這事發生在他來京城的半路上,還沒來得及跟主子說。第二,這是一句玩笑話,還沒“落實”!

    李衛嚇了一跳,有人提前向雍正告密!當時在場的,就田文鏡、鄔思道、李衛、還有那個像秋月的丫鬟。田文鏡不知道鄔思道的身份,沒必要去告密。而且,田文鏡忙著弄諾敏,也沒這個心思。那就只有“像秋月的丫鬟”了!

    李衛此時肯定心底一涼:伴君如伴虎啊!坎兒死了,現在,鄔先生竟然也被監視著。。。他自己身邊有沒有人監視呢?

    雍正知道李衛心腸好,跟鄔思道關係又好,肯定是鄔思道讓李衛幫他介紹到諾敏哪裡的。所以,雍正也不為難李衛,同意讓鄔思道去田文鏡哪裡。田文鏡以後執行新政,也需要鄔思道這樣的人幫襯。

    就這樣,鄔思道在田文鏡升河南巡撫以後,去了田文鏡哪裡。

    雍正此時可能也想到了,鄔思道要漸漸的離開他的控制。鄔思道個人喜好來說,斷然是看不上田文鏡這樣的酷吏的。但是,鄔思道這麼聰明的人,雍正時強留不住的,也不忍心強留。所以,雍正讓鄔思道去幫幫田文鏡,然後再走吧。

    也是因此,當鄔思道真的離開田文鏡哪裡以後,雍正也沒生氣,讓田文鏡不用去追了。

  • 6 # 紅雨說歷史

    鄔思道去李衛處是最好的選擇,去田文鏡處是錦上添花。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突然在暢春園駕崩,將皇位傳給了皇四子胤禛。《雍正王朝》從戲劇衝突的角度上雖然並沒有完全的尊重史實,但是演員在“九子奪嫡”中的驚險刺激,爾虞我詐的精彩演出我想應該在很大程度上為觀眾再現了那個爭分奪秒,事事必細的歷史時刻。電視劇中四阿哥胤禛在鄔思道,十三阿哥胤祥,隆科多還有張廷玉四位關鍵人物的幫助比較順利的登上了皇位。事後,十三阿哥胤祥成了鐵帽子王,隆科多九門提督位列中樞,張廷玉也是五大輔臣之一。唯獨看似功勞最大的鄔思道選擇了“半隱”,先去了李衛處,再去田文鏡處,從年羹堯處回來以後選擇了離開。

    從細節上我們發現十三阿哥胤祥,隆科多,張廷玉這在康熙活著的時候就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鄔思道不是,他是胤禛讓年羹堯從民間找來的幕僚,一直隱居在幕後幫助胤禛出謀劃策。如果說隆科多,老十三是陽謀在臺面上,那麼鄔思道就是陰謀見不得光。就像坎兒一樣,背叛了胤禛,悄然無聲的就被處理掉了。鄔思道可能就從坎兒身上聯想到了自己,自己一直沒有出現在臺面上,那麼一旦狡兔死,走狗烹,悄然無息被處死的第二個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雍正皇帝冷麵刻薄是出了名的,所以鄔思道在雍正登基當天晚上回府的時候,就提出了自己要“半隱”。其實這個“半隱”具有兩層意思:

    一,鄔思道在雍親王府潛邸的時候,是一種特殊的全隱,“出謀劃策”的全隱。那麼鄔思道的“半隱”就是作為幕僚走上臺面,這是他在保護自己。

    二,鄔思道完全離開雍正全隱是完全的消失,這是雍正不放心的。這時候雍正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把柄被八阿哥胤禩一黨抓住,影響自己皇位的穩定性。

    所以鄔思道的“半隱”,他要從雍親王府走出來,將自己放在光下,保護自己,另一方面他要讓雍正看見自己還是實心為他辦事兒的。

    那麼鄔思道“半隱”的最佳人選是李衛。雍正對李衛是一百二十分的信任,鄔思道到李衛身邊雍正是放心的。李衛剛剛被雍正分配當布政使,沒有文化識字不多的李衛也正需要一個信任的師爺。當初李衛是做過監視年羹堯的工作相當於雍正的監控器,鄔思道到李衛處,就是把自己放到雍正的監控下,保護自己。鄔思道曾經和李衛在雍親王府相處過很長時間,而且有一定的提攜之恩。坎兒死後,鄔思道特意將對已經是四品道臺的李衛耳提面命的說,他的無論在外邊枝葉多麼茂盛,一定要記住他的根永遠在雍親王府,在四爺這裡。鄔思道這句話必然讓李衛受益良多。

    所以鄔思道選李衛是最佳,關係好,不尷尬,又能保命。

    選田文鏡處是為了讓雍正完全放下猜疑,幫雍正解決困難,也是為了後邊鄔思道“燈下黑”的劇情鋪墊。

    鄔思道選田文鏡是有條件的,不是白去而是和田文鏡約好了8000兩的幕銀。鄔思道從離開雍正的時候,就塑造了他需要錢養老的形象。有需求,有弱點的人才是最讓皇帝放心的,所以鄔思道以打工的形式加入了田文鏡。

    鄔思道和雍正幾十年的情誼,不會因為雍正一時的猜忌或是冷血而選擇放棄。在鄔思道眼中雍正是他一心輔佐登基的帝王,那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價值體現。所以鄔思道加入田文鏡是為了幫他打贏和諾敏的官司,同時也是幫助雍正解決這個“謊報情”的“天下第一巡撫”。到了田文鏡處,鄔思道自薦當了運糧官為田文鏡運糧到年羹堯處並以“燈下黑”解決了西北戰事的問題。功成的鄔思道藉著田文鏡不付工錢的理由惹惱了田文鏡成功脫身,完成全隱。

    鄔思道從半隱到全隱就是一步一步讓雍正完全信任的過程。鄔思道離開田文鏡後,田文鏡派人去尋,雍正一句“罷了,罷了”,表明他大概完全放下了。

  • 7 # 小囚

      

      就說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謂詭異叢生,老四順利登基後當晚就返回,進附第一件事就是問“鄔先生呢”,你當是雍正對這位謀臣很關心就大錯特錯了。翻翻劇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來殺鄔思道的。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瘸子,為他登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啊。很簡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唄,很多雍正登基的黑歷史都掌握在鄔思道手裡,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所以,鄔思道也想盡辦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護雍正為名調集了五路人馬,互不統屬,從而躲過一劫。看過劇本就知道,此時站在門外的,還有另外一個人,老十三。老十三俠義心腸,生怕雍正弄死鄔思道,但是經過十年的磨練,對於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如果當時雍正非要弄死鄔思道,他也無能為力。

      

      隨後,鄔思道爭取時間,道出“半隱”的策略,算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門外聽得真真切切,才算鬆了一口氣。首先,鄔思道選擇了去李衛那裡當先生。而幾年之後,在李衛的介紹下,又才去田文鏡的府上當幕僚。直到雍正視察黃河,鄔思道才成功逃脫。如不然,鄔思道估計也是命喪路途了。為什麼鄔思道要選擇這樣一種順序的途徑,有什麼講究嗎?只要鄔思道乖乖的待在李衛那裡,雍正就會放心。因為李衛是老四當王爺的時候從江南帶回來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長起來的,對雍正十分忠誠。雖然李衛讀書不多,但腦瓜靈活,辦事踏實,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就說科場舞弊案吧,唯有李衛敢於趟這趟渾水,他不講究程式防範,憑的完全是一股子為了雍正皇帝為了朝廷的忠心。他連自己的兒子也起名“李忠四爺”,足見其心可鑑。當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衛,把江南賦稅重地的重擔交給他來管理,所以,對於監視鄔思道這點事,雍正還是相信李衛能夠辦好的。我還相信,雍正一定給李衛下過密旨,要是鄔思道稍有違諾,李衛就可立即斬殺他,同時,按照雍正的密摺專奏,李衛也一定不時向雍正告知鄔思道的動靜。所以,鄔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對李衛的信任,從而達到自保的目的。李衛這條通道,還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寧,八爺黨,西北叛亂,諸多事宜都還不夠穩定,而鄔思道為了守諾,只有透過李衛這條通道能夠上達天聽,其他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推舉年羹堯為綏遠大將軍。鄔思道和李衛可以說差不多同時進的雍王府,彼此還比較瞭解,對於鄔思道的作用,李衛比誰都清楚,所以,他絕對會,起碼在面上對鄔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賓。這也省的鄔思道到其他處受人白眼舒坦得多。田文鏡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雖然很有幹才,但是為人卻尖酸刻薄,他對鄔思道其實一點也不瞭解,要不是李衛的介紹,他們根本就沒有交集。但是鄔思道卻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鏡,起碼對田文鏡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鄔思道跳槽到田文鏡那裡,也可以迷惑雍正,讓雍正放心他。但是,鄔思道卻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鏡那裡,因為依照田文鏡的性格和對鄔思道的不瞭解,二人一定會產生矛盾,一旦產生矛盾,你說鄔思道是走還是不走,若是走了,會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個兒又要受氣,所以,難以兩全。在經歷了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戰之後,雍正的改革順利進入軌道,政權也得到穩固,而鄔思道也基本兌現了他的承諾,比如山西諾敏案,為年羹堯獻策等等,這讓雍正也徹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終雍正放下了鄔思道。

  • 8 # 秋媚讀史

    “做事情和下圍棋,有一個共通的道理,都要有一個次序。先要走A,然後才會走B和C,如果你直接走了B,那A和C就根本不存在了——郭小鵬”

    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大目標都是由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構成,想當首富,也要先掙他一個億再說。《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馬上返回潛邸,準備對鄔思道鳥盡弓藏。鄔思道智商過人,成功地用“半隱”躲過一劫。他的目標僅僅只是“半隱”嗎?

    很明顯不是,“半隱”只是鄔思道為了脫險的權宜之計,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小目標,他的真正目的,是成為閒雲野鶴(全隱)。當然,在波詭雲譎的鬥爭中,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鄔思道即使提出“半隱”的概念,也要繼續細化。他先投奔隨李衛,再跳槽到田文鏡幕府,這種選擇,在順序上非常有講究。

    先投李衛,試探雍正的態度

    鄔思道所謂的“半隱”,其實也是故意將自己置於雍正的監視之下。這樣,雍正才能放心,鄔先生才能安全。在雍正的幾位嫡系干將中,李衛無疑是最受信任的一位。他原本是一個小叫花子,遇到雍正後,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在雍王府邸幹活期間,李衛也曾得到過鄔思道的栽培。他可以說是雍正與鄔思道之間,最大的“公約數”。鄔思道投奔李衛,也就相當於,還是在雍正的眼皮底下。鄔思道的一舉一動,雍正可謂一清二楚。

    正因為李衛是雍正最信任的部下,鄔思道首選他的決定,也最容易得到雍正的認可,還能借此試探雍正的態度。這種去向選擇,其實也是雍正與鄔思道之間,不動聲色的討價還價。如果連投奔李衛都不允許,那鄔思道就基本只能等死;如果同意,那才有“得寸進尺”的操作空間。

    此外,鄔思道與李衛也比較熟,對其有栽培之恩。在李衛那裡,鄔思道吃穿用度完全不需操心,還能借助往日的舊情,讓李衛在“通風報信”時美言幾句。

    因此,鄔思道才會首先去李衛那裡,先站穩腳跟,然後才有機會另謀出路。

    再投田文鏡,逐漸遠離雍正

    田文鏡雖然也是雍正的嫡系,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君臣關係、受信任程度等方面,比李衛要差那麼一點點。人的關注度,往往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圓,隨著半徑的增加,關注度會逐漸減低。由於田文鏡與雍正的關係相對疏遠,所以,雍正對他的關注度也會相應減少。

    鄔先生只要投奔了田文鏡,離雍正就更遠了,但離全隱就更近了一步。此外,田文鏡是個直性子而且比較急躁,容易被“忽悠”,這都是鄔先生全隱的有利條件。這一步必須要走,而且要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因此,在山西李衛與田文鏡相聚時,鄔先生趕緊跳槽。如果說跳槽前,雍正用兩隻眼盯著鄔思道,那跳槽後,雍正對鄔思道只是睜隻眼閉隻眼了。這一次跳槽,對鄔思道而言,至關重要,但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小步,更容易讓雍正所接受。

    簡單點說,鄔思道先去李衛那裡,再到田文鏡那裡,是遵循著先易後難、步步為營的策略。再來反推一下,如果鄔思道一開始就要去田文鏡那裡,難度係數過高,難以完成目標。因為他一來跟田文鏡不熟,彼此也沒交情,人家不一定買賬;二來相當於是要求雍正讓了一大步,雍正未必批准。

    即使首選了田文鏡,田文鏡也同意收留鄔先生。但從田文鏡幕府,再跳槽去李衛那裡,無異於自投羅網,那所謂全隱就成了黃粱一夢。因此,鄔思道在遠離雍正的過程中,只能先去李衛那裡,再去田文鏡那裡,這是由彼此的關係以及雍正的態度決定的。

    秋媚說:雍正時常感嘆“為君難”,實際上為臣更難。作為帝王,有生殺與奪之權,可以乾綱獨斷,可以任性一下。但作為臣子,既要忠君報國,還要考慮自保之道,稍有不慎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鄔思道如履薄冰的歸隱之路,就是“為臣難”的真實寫照。

  • 9 # 達摩說

    當然有講究,這是鄔思道為擺脫雍正控制精心謀劃好的順序。

    鄔思道雖然好不容易從死局裡搏得了半隱的機會,但這並不是他的終極目標,他的終極目標還是要徹底擺脫雍正的監視和控制,也就是所謂的全隱。

    實話說,雍正之所以只允許他半隱,一方面是因為他是掌握大量秘密的潛邸舊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頗有謀略和能力,把這樣的人放虎歸山,雍正內心也是十分忌憚,當時能批准鄔思道半隱,已經算是很給面子了。鄔思道深知這一點,所以為了實現全隱這個目標,他必須分步驟慢慢進行。

    鄔思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最大程度打消雍正的顧慮。所以他的半隱就是找個能吃飯,但又能讓雍正最大程度去監視他的地方,於是他選擇了李衛。李衛是雍正最信任的近臣,鄔思道前往李衛處,這樣一方面雍正比較放心,另一方面自己在李衛處,也比較好說話一點。

    時間一長,雍正的顧慮漸漸被沖淡。這時鄔思道開始策劃他的第二步,那就是想辦法離開李衛。離開李衛就是離開了雍正的核心圈子,離開了核心圈子,再想對其施加監視和控制,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鄔思道借山西藩庫案結識了田文鏡,他幫助田文鏡破獲此案,然後在田文鏡即將榮升河南巡撫之際,在雍正的首肯下,離開李衛,投身田文鏡的幕府之中。

    而鄔思道投身田文鏡的幕府,他自己又給出了一個什麼理由呢?那就是錢。他為了一年八千兩的幕酬,選擇投靠田文鏡,這就讓雍正對他更放心了,因為一個人別無所圖是可怕的,而胸無大志只為貪財,反倒令人放心。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了,那就是最常見的分手路數,談錢傷感情,因錢而鬧崩。鄔思道想要走,直接走肯定會引來雍正的懷疑,畢竟他身邊還有雍正的眼線,所以他要找個合理的理由離開,而因八千兩幕酬與田文鏡一拍兩散,這會讓雍正認為鄔思道也是個貪財的普通人,他只是為自己的後半生攢棺材本。雍正覺得,這樣一個人則再也不會再成為他的心腹大患了。

    所以,當雍正來到河南,聽說鄔思道已經先他一步辭職離開了,便沒有再阻攔。否則,只要雍正想把鄔思道追回來,就算他逃得再遠,他也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 10 # 青燈問史

    高人過招,都不是隨隨便便幾個說辭就含糊得了的。鄔思道的“半隱”策略,也是鄔思道深思熟慮的結果,搞得不好,鄔思道的小命兒也就沒了。

    就說雍正登基的那晚吧,可謂詭異叢生,老四順利登基後當晚就返回,進附第一件事就是問“鄔先生呢”,你當是雍正對這位謀臣很關心就大錯特錯了。翻翻劇本原著,就知道,他是回來殺鄔思道的。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高智商的瘸子,為他登位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啊。很簡單,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唄,很多雍正登基的黑歷史都掌握在鄔思道手裡,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啊。

    所以,鄔思道也想盡辦法自保,在他的操作下,以保護雍正為名調集了五路人馬,互不統屬,從而躲過一劫。看過劇本就知道,此時站在門外的,還有另外一個人,老十三。老十三俠義心腸,生怕雍正弄死鄔思道,但是經過十年的磨練,對於政治,老十三也差不多有了足夠清醒的認識。如果當時雍正非要弄死鄔思道,他也無能為力。

    隨後,鄔思道爭取時間,道出“半隱”的策略,算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老十三在門外聽得真真切切,才算鬆了一口氣。

    首先,鄔思道選擇了去李衛那裡當先生。而幾年之後,在李衛的介紹下,又才去田文鏡的府上當幕僚。直到雍正視察黃河,鄔思道才成功逃脫。如不然,鄔思道估計也是命喪路途了。

    為什麼鄔思道要選擇這樣一種順序的途徑,有什麼講究嗎?

    答案是當然有。

    1.李衛是嫡系,雍正很信任。

    只要鄔思道乖乖的待在李衛那裡,雍正就會放心。因為李衛是老四當王爺的時候從江南帶回來的小乞丐,是在老四的栽培下成長起來的,對雍正十分忠誠。雖然李衛讀書不多,但腦瓜靈活,辦事踏實,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就說科場舞弊案吧,唯有李衛敢於趟這趟渾水,他不講究程式防範,憑的完全是一股子為了雍正皇帝為了朝廷的忠心。他連自己的兒子也起名“李忠四爺”,足見其心可鑑。當然,雍正也十分信任李衛,把江南賦稅重地的重擔交給他來管理,所以,對於監視鄔思道這點事,雍正還是相信李衛能夠辦好的。我還相信,雍正一定給李衛下過密旨,要是鄔思道稍有違諾,李衛就可立即斬殺他,同時,按照雍正的密摺專奏,李衛也一定不時向雍正告知鄔思道的動靜。所以,鄔思道是利用了雍正對李衛的信任,從而達到自保的目的。

    李衛這條通道,還有其他作用。雍正登基,天下初定,四周不寧,八爺黨,西北叛亂,諸多事宜都還不夠穩定,而鄔思道為了守諾,只有透過李衛這條通道能夠上達天聽,其他人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推舉年羹堯為綏遠大將軍。

    鄔思道和李衛可以說差不多同時進的雍王府,彼此還比較瞭解,對於鄔思道的作用,李衛比誰都清楚,所以,他絕對會,起碼在面上對鄔思道恭敬有加,相待如賓。這也省的鄔思道到其他處受人白眼舒坦得多。

    2.田文鏡尖酸刻薄,是鄔思道的跳板。

    田文鏡就不同了,他不是雍正的嫡系,是半路出仕,雖然很有幹才,但是為人卻尖酸刻薄,他對鄔思道其實一點也不瞭解,要不是李衛的介紹,他們根本就沒有交集。但是鄔思道卻心中明白,雍正重用田文鏡,起碼對田文鏡也是很信任的,所以,就算是鄔思道跳槽到田文鏡那裡,也可以迷惑雍正,讓雍正放心他。

    但是,鄔思道卻不可以直接先去田文鏡那裡,因為依照田文鏡的性格和對鄔思道的不瞭解,二人一定會產生矛盾,一旦產生矛盾,你說鄔思道是走還是不走,若是走了,會引起雍正的注意,若是不走,自個兒又要受氣,所以,難以兩全。

    在經歷了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以及西北大戰之後,雍正的改革順利進入軌道,政權也得到穩固,而鄔思道也基本兌現了他的承諾,比如山西諾敏案,為年羹堯獻策等等,這讓雍正也徹底感到放心了,所以,最終雍正放下了鄔思道。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鄔思道的這種路徑選擇,是很有講究的,先是李衛這個嫡系來監視自己,搞幾年後,兌現幾項承諾之後,再跳槽到田文鏡那裡,雖然都是雍正信任的人,但畢竟又不一樣了,監視也就相對弱化了,然後利用田文鏡的為人,二人以產生矛盾分道揚鑣。而此時,雍正的大局已定,高枕無憂了,所以,鄔思道也就可以自由雲遊了。
  • 11 # 沈秋雨

    鄔思道提出半隱第一站是李衛處第二站才是田文進處。因為雍正對鄔思道不放心而李衛是雍正的心腹把他放在李衛那裡雍正才放心,田文進不是心腹只是雍正的干將能臣而已。當初年羹堯在四川任總督時雍正對年羹堯不放心故意以李衛跟小翠偷奸抓起來讓年羹堯看到讓年羹堯帶到四川做一縣令為的就是讓李衛監視年羹堯,而李衛確實也忠心也不辱使命。如今監視鄔思道當然李衛又是不二人選,李衛又做到了,鄔思道在李衛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老老實實的,也沒有人來找過鄔思道。雍正後來放心了又加上田文進在河南對付不了那些官員,鄔思道大才閒著也是閒著就讓鄔去田文進那裡幫忙,果然鄔思道一到就點破了諾敏的把戲田文進大獲全勝,鄔思道早想擺脫監控所以在去田文進那裡時就打好了主意怎麼逃出監控,此計騙過了李衛和雍正,就是要我去幫你可以但每年八千兩的薪水你請得起不,開始田文進為了解決問題沒多想就答應了,其實八千兩請個師爺是高得離譜河南又是個窮省哪請得起所以後來跟本無銀付鄔思道的薪水了總是欠著而鄔思道天天催天天要逼的田文進煩透了又沒錢,鄔思道說府庫裡不是還有幾千兩官銀嗎?田文進當然知道府庫裡還有幾千兩官銀但那是有計劃有用途的,鄔思道催得煩田文進乾脆叫差役把庫裡的錢提了四千兩給了鄔思道叫鄔思道走人我田文進請不起你!敢緊滾!正中鄔思道下懷敢緊回家叫如月收拾東西敢緊走以免田文進回過神來又走不成了,果然晚上雍正來了要見他把田文進給急得派四隊人馬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急追,雍正知道追不上了再說他此時對鄔思道也無殺心了,這樣就放過了鄔思道。

  • 12 # 天寶大將

    李衛乃精明之人,雖然出身不好,但頭腦靈活。雍正是主子,但鄔先生也是相處多年的人。李衛能平衡好這種複雜情形下,複雜的關係。而田文鏡的眼裡只有工作,情商不如李衛,做事雖懷一顆正直的心,但行事方式過於愚鈍。與鄔先生見識及城府及不相符。鄔先生先去李衛那兒可以起到一個過度作用。再由李衛推薦到田文鏡那兒會順當得多。再有,田文鏡先去李衛那兒再去田文鏡那兒也不一定就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可能就是人生的自然經歷。

  • 13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經過與雍正的一番長談,選擇在李衛的府上“半隱”,而這也是他能夠進行“半隱”的唯一選擇。

    雍正成功登基後,連夜趕回府上,與鄔思道進行了一番長談。鄔思道以一段“三不可用”的言論打消了雍正的疑慮,並且主動提出“半隱”,而這個“半隱”實際上就是找一個雍正自己信得過的人將自己看管起來,順帶也能解決鄔思道自己的溫飽問題,也就是離開雍正的身邊,但是不會離開雍正的視線,讓自己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同時還能為雍正所知道和控制。

    而鄔思道“半隱”的去處就是李衛府上,甚至可以說,前往李衛府上是鄔思道在當時唯一可以選擇並且是雍正唯一可以確認同意鄔思道前往進行“半隱”的去處。

    首先,就是李衛對於雍正是絕對的忠心耿耿,並且是絕對的誠實,這一讓雍正非常的放心。

    李衛是當年雍正從揚州城下救回的小叫花子,如果沒有雍正,也就沒有李衛的今天,甚至李衛都有可能活不到這個時候,現在的李衛不僅是進入仕途,而且娶妻生子,這一切都是雍正的恩賜。

    更為重要的是,李衛非常懂得感恩,自始至終對於雍正是忠心耿耿,沒有半點二心,所以在雍正府內府外的奴才裡面,李衛是最讓雍正信任的,也是最讓雍正放心的,否則也不會安排他去跟隨年羹堯前往四川去監視年羹堯了。

    其次,就是李衛不識字,府上請一個師爺幕僚,幫著書寫文案奏摺,出出主意,可以更好的掩人耳目。

    其實雍正非常擔心鄔思道身份的為人所知曉,雍正也需要一個合適的身份既能保全鄔思道,同時又不讓他真實的身份予以暴露,去李衛府上無疑是極佳的選擇。

    李衛大字不識,這是眾所周知的,因而李衛沒有辦法獨立完成文案工作,就需要一個幫著他的師爺予以協助。這樣一來,李衛府上多出這麼一個師爺和幕僚,所有人都不會感到奇怪,而李衛也會根據雍正的旨意,將鄔思道很好的掩護起來,這樣其內情既不會為人所知,同時也能掩人耳目,不會讓人猜忌。

    而憑藉鄔思道的能力和實力,也能為李衛的仕途提供幫助,也算是變相的幫著雍正去培養李衛,這也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再次,就是李衛對於鄔思道非常的尊重,鄔思道必然是衣食無憂。

    李衛在雍正府上的時候是奴才,鄔思道是教書先生和幕僚,兩人相識多年,加上雍正都對鄔思道非常的敬重,鄔思道非常有才略和學識,所以李衛對於鄔思道一直都是非常的敬重。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也相信鄔思道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雍正對於鄔思道的歉疚之意。

    那麼為何同樣為雍正所倚重的十三爺胤祥和年羹堯府上不能成為鄔思道的“半隱”之處呢?

    十三爺胤祥和鄔思道交情甚好,而且十三也是俠膽義膽、剛正不阿,雍正並不希望因為鄔思道影響他與十三爺的關係,況且,十三爺的府上並不像雍正府上那樣管理嚴苛,就連十三爺自己都知道周圍遍佈眼線,這樣的情況使得雍正斷然不會將鄔思道放在十三也府上半隱。

    而年羹堯就更不會讓鄔思道去了。一方面,雍正不得不透過聯姻的方式來拉攏、控制年羹堯,說明他對於年羹堯的掌控力已經出現了不足,另一方面,年羹堯有武,鄔思道有謀,他們兩個聯合在一起,極大的威脅。當然還有一點也是為雍正和鄔思道所共同忌憚的,就是年羹堯戾氣太重,就是讓鄔思道去,鄔思道也要好好考慮一下,年羹堯會不會擅自作出殺了自己,因而年羹堯也不是可選之地。

    所以,鄔思道想要“半隱”,又要讓雍正同意並且放心,到李衛府上可以說是他能夠“半隱”的唯一選擇了。

    鄔思道想要從“半隱”變為“全隱”,到從李衛府上轉投到田文鏡府上也就成為了必然。

    儘管在李衛府上可以保證衣食無憂,但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朝一日雍正一旦遷怒於自己,李衛必然不敢抗旨,鄔思道如果想要離開雍正的視線,改換門庭就是第一步,於是鄔思道選擇了轉投到田文鏡的府上。

    一來,鄔思道並不想在李衛的府上的就逃離“全隱”,也不具備“全隱”條件。

    李衛非常明白雍正的意思,在李衛府上必然沒有逃走的機會,而即便真的有機可乘,鄔思道也不願意因為自己而讓這些老朋友為雍正所遷怒。更為重要的是,儘管在李衛府上衣食無憂,但是從李衛這裡是拿不到錢的,因而從李衛府上逃離“全隱”之後,鄔思道和如月的生存也就成為了問題。

    二來,到田文鏡的府上,雍正不會極力反對。

    此時的田文鏡為雍正所信任,是雍正在登基之初非常希望倚重的官員,而雍正對於田文鏡有知遇之恩,田文鏡對於雍正也是敬重萬分,且忠心耿耿,所以鄔思道在田文鏡府上“半隱”必然不會讓雍正反對,況且雍正也希望鄔思道能像幫助李衛那樣,幫助田文鏡儘快立足,進而推行新政,做出成效。

    三來,鄔思道只有在田文鏡的府上,才有真正實現“全隱”的機會和可能。

    儘管田文鏡與鄔思道都是在雍正江南籌款的時候與雍正相識,但是這兩個人之間並無任何的交往,屬於是素不相識,田文鏡對於鄔思道的底細以及他與雍正的關係並不清楚,因而田文鏡與鄔思道的相處並不會像李衛那樣有那麼多的顧忌,更是要考慮雍正的態度。而鄔思道也是非常清楚這一點,更為重要的是,田文鏡是眾所周知的處事急躁、尖酸刻薄,一旦與田文鏡交惡必然被驅逐出府,這樣才有逃離“全隱”的可能。

    與此同時,鄔思道也同田文鏡談妥了8000兩每年的幕酬,這既是鄔思道給自己爭取的“全隱”生存的資本,同時也是為他與田文鏡最後的交惡埋下一個伏筆。而在一切都談妥之後,鄔思道離開了李衛府上,來到了田文鏡府上。

    鄔思道先選擇李衛府上進行“半隱”,是為了保全自己,後選擇到田文鏡府上則是為了能夠“全隱”而徹底逃離,最終事態如鄔思道所預先設想的狀況發展,鄔思道也成功“全隱”。

    一切正如鄔思道所預想的那樣,雍正同意了鄔思道前往田文鏡府上,而田文鏡也接受了鄔思道每年8000兩幕酬的條件。

    但是,到了田文鏡府上的鄔思道不僅經常與田文鏡發生衝突,並且屢次用幕酬的事情來激怒田文鏡,最終被田文鏡請出了府,而鄔思道也帶著如月,趕在雍正前來河南視察之前,離開了田文鏡的府上。

    得知這一情況的雍正也沒有再去派人追趕鄔思道,實際上,這也表明,雍正已經徹底放了鄔思道,讓鄔思道“全隱”了。從此,鄔思道便在無音訊。

  • 14 # 巴顏鵠09

    今天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人物關係就不過多介紹了,想看這個回答的幾乎都是看過《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為啥這部電視局距離開播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到現在還能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呢?因為經典唄!什麼是經典?多一分過了,少一分又不夠。那麼這部電視劇經典就經典在,不光是領銜主演和主演們對人物的揣摩和表演到位,就連配角對人物的塑造都特別到位,其中李衛這個角色就是其中之一。好了,閒言少敘,書歸正傳。

    雍正登基以後關於鄔思道的安置問題,實際上著實讓皇帝費了心思了,你說殺吧!說實話雍正於情於理都下不了手。於情,君臣共濟十多年,為雍正登基運籌帷幄,決勝於朝堂之上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實電視劇把原著中鄔思道和戴鐸兩個角色合二為一了,真實歷史也沒有鄔思道這個人,但是雍正奪嫡最終勝利的第一功臣是戴鐸,電視劇裡面都規矩到一個人身上了。)論功實不該殺,論才也捨不得殺;於理,我們都知道鄔先生跟四爺黨的其他核心骨幹關係也特殊好,比如十三爺、狗兒等,鄔先生無故失蹤或被殺早早晚晚都會讓我們這位俠王知道,當時雍正政權沒穩,繼位之初就選擇屠殺功臣,這也未免寒了十三爺的心,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因為一個鄔先生寒了十三爺計程車子之心,那麼雍正就得不償失了,雍正不會不算這比政治賬。你說不殺吧!放著陣麼尊大神害沒地方安置,你給他送到朝中當官吧!瘸了巴幾難免遭人非議,就不說他是先帝朝戴罪之臣,就是你突然上來這麼個人物,你也沒法寫他的履歷呀,你總不能跟朝中大臣們說,這是我奪嫡的功臣。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倆人擱府邸苦心經營這麼多年,鄔先生知道雍正乾的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太多了,何況本人的陰謀詭計堪稱當世第一,留著也是塊心病。這就讓雍正犯難了,要說高手就是高手呢!人家鄔先生給自己想了一條出入,“半隱”。古人說隱藏自己有三種方式,“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啥意思呢?就是你要是普通人你想把自己藏起來就躲在郊外,你要有點名氣了想藏好自己你就躲在市集中間,人多啊!不利於發現你,你要是士大夫想藏起來你就躲在朝堂上,一天就幹你自己乾的活,也別參與任何黨派之爭,這樣就沒人搭理你。那麼鄔先生的“半隱”是啥呢?就是我也不上朝堂上當官,我就在你皇帝能控制的官員手下當個師爺,這樣呢,我還能為皇帝盡點微薄之力,又方便你監視我,也就是說我即保住了性命,你又解決了一塊心病,何樂而不為呢!好了,雍正同意了,但是問題的關鍵就是在誰那當師爺,鄔先生的選擇顯然是更為高明,他先選擇了李衛,也就是前文我們說的狗兒。

    為什麼說他選擇李衛堪稱高明呢?第一,雍正放心。我們知道李衛是雍正府邸出來的奴才,命是雍正救的、媳婦是雍正賜的、官是雍正賞的,可以說李衛的一切都是雍正給的,所以李衛最忠心雍正,就連把自己兒子的名都起成李忠四爺,可見李衛多想表達自己忠心與雍正,所以雍正把鄔先生交給李衛明為贍養,實為監視,這讓雍正最放心,而且李衛也特別懂得雍正的心思,每次給皇帝的摺子中都把鄔先生的行蹤奏與雍正。第二,鄔思道放心。因為鄔先生對李衛的三觀有調教的功勞,他了解李衛的品行,同時李衛也尊重鄔先生,如果放到別人手裡面,沒準為了自己的在皇帝面前爭寵,編排一些對鄔先生不利的言行也說不定,所以李衛是鄔先生最好的選擇。

    那麼你說鄔先生就這麼待著唄,為啥又去田文鏡那了呢?那我告訴你,其實再好你也是在別人的監視下面,你想想你的生活在別人面前一點隱私都沒有,你不覺的可怕嗎?不誇張的說你穿什麼顏色的內褲、一宿上幾次廁所皇帝都知道,那你活著害有啥意思,所以你想自有就必須的走,所以他選擇了田文鏡,為啥選擇田文鏡?第一,田文鏡不知道鄔先生和皇帝的關係。第二,田文鏡執行“士紳一起當官一起納糧”(這個政策什麼意思以後我們說)的新政急需人才。第三,田文鏡是清官。當然了,他想去田文鏡那也是需要皇帝同意的,雍正在透過鄔先生葛李衛那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之後同意鄔先生的想法,而且此時也確實是田文鏡在河南的新政到了關鍵時候,也確實缺鄔先生這樣的人才鼎力幫忙,之後鄔先生是怎麼逃跑的,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因為田文鏡不知道鄔先生的來歷,他給皇帝上的奏摺中,只要皇帝不問,他肯定不能主動提,所以監視程度自然減輕,他管田文鏡要八千銀兩一年的費用,對於田文鏡這樣的清官自然也是力不從心,而從鄔先生來了以後一計不獻、一事不做這讓田文鏡更難以忍受,如果不是鄔先生心疼雍正和愛惜田文鏡人才難得,他斷然不會去西北戰場管年羹堯的事,就這樣最後田文鏡受不了,主動給鄔先生攆走了,從此鄔先生也就自由了。其實二月河先生的原著中鄔先生並沒有趁雍正視察黃河之際逃走,而是最後還是回到了北京雍正的身邊,最後也得以善終了。

  • 15 # 正說清代十二朝

    鄔思道對於“半隱”的無奈選擇乃是當時環境下唯一的生存機會,是唯一能夠暫時讓雍正皇帝放鬆對自己警惕的計劃。鄔思道深知,如果“全隱”,必然會讓猜忌心極重的雍正皇帝覺得自己會有對其不利的因素,除掉自己只是早晚的問題;如果“不隱”,自己對於皇十三子胤祥的告誡就會成為自己的下場,甚至比高福、高公公的下場更慘。

    鄔思道既然已經明確告知雍正皇帝自己的“半隱”決定,那麼自己接下來的行為就必須嚴格遵循自己的決定,否則又會是一場血光之災。

    所以,鄔思道必須選擇一個讓雍正皇帝隨時都能掌握自己動向和狀態的地方。

    李衛和田文鏡作為雍正皇帝潛邸時就著重培養的物件,雍正皇帝登基後兩人又迅速成為一方封建大吏,成為雍正皇帝的寵臣。以李衛和田文鏡對雍正皇帝的忠心,鄔思道想要讓雍正皇帝時刻掌握自己的狀態,在李衛和田文鏡兩人的府中做幕僚是再合適不過。

    因為,鄔思道知道,如果雍正皇帝想了解自己的動態,李衛和田文鏡會毫無隱瞞的告知雍正皇帝。事實證明,對李、田兩人的選擇也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預設,否則,雍正皇帝也不會那麼長時間內對鄔思道不聞不問,如此放心。

    一直在背後幫助胤禛策劃奪嫡事宜的鄔思道,肯定了解胤禛繼位以後的執政過程。相對於康熙朝晚期出現的國庫虧空和官風不正,制度落後、弊端眾多等具體“內情”,鄔思道認為西北的羅卜藏丹津才是雍正皇帝真正需要解決的第一件大事。而田文鏡所在的河南省,自古以來就是產糧大省,就是西北糧草供應的重要根據地,西北地區一旦發生戰事,田文鏡首先就會成為雍正皇帝著重關注的人物。

    所以,鄔思道的第一站不能選擇田文鏡,而是選擇了遠在江蘇的李衛。因為鄔思道畢竟選擇的是“半隱”狀態,只要讓雍正皇帝知道自己的所在就行了,沒必要在遠離雍正皇帝以後再次明顯的出現在他的眼皮底下。如果那樣,鄔思道的“半隱”就會變成“不隱”,會再次遭到雍正皇帝的忌憚,引火燒身“指日可待”。

    但鄔思道的一個“失誤”,或者李衛不經意間的一個君前奏對,讓鄔思道不得不再一次“不隱”,再一次出現在雍正皇帝的眼皮底下!

    時任江蘇巡撫的李衛,來京述職,覲見雍正皇帝的時候,雍正皇帝就西北局勢徵求李衛的意見,李衛說道:

    “要說帶兵,肯定是十三爺最合適,但主子又離不開十三爺,此外還有一個人,年羹堯。”

    雍正皇帝意味深厚的看了李衛一眼,問到:

    “這是你自己的看法?”

    李衛答到:

    “不瞞主子,這是鄔先生的意思。”

    其實,雍正皇帝肯定知道混混出身的李衛雖然已經貴為一方封疆大吏,但對於西北局勢乃至大將軍人選的選擇問題上,李衛絕對想不到這一層,更不會了解自己初登大寶、政局未穩的當口絕對離不開皇十三子胤祥的保駕和對胤禩集團的勢力平衡。李衛對於自己問題的回答,絕對是出自鄔思道之口。

    雍正皇帝之所以這樣問,有兩層意思:

    一方面:雍正皇帝想要看看李衛對自己的忠心。面對同樣交往已久、感情深厚的鄔思道,李衛是不是依然對自己忠心耿耿,能夠將鄔思道的動態告訴自己;

    另一方面:雍正皇帝之所以將西北局勢和大將軍人選問題對一個混混出身的李衛談及,目的就是為了探聽李衛背後鄔思道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建議。雍正皇帝認為,以鄔思道的睿智,他肯定知道李衛來京述職,自己會問到什麼,也肯定會透過李衛瞭解到他對西北問題的看法。

    所以鄔思道毫不避諱的將建議說給了李衛,也就是間接說給了雍正皇帝。

    得到滿意答覆後的雍正皇帝,嘴角上揚,裝作隨意問道:

    “鄔先生在你那裡還好嗎?”

    李衛答道:

    “挺好的,除了奴才有事請教請教他,其餘時間,他都在院子裡。”

    然後,才有了雍正皇帝接下來對鄔思道的安排:

    “聽說鄔思道想要到河南田文鏡那裡去,如果鄔先生願意,可以去田文鏡那裡待一陣子,幫助田文鏡穩定住局面,再回到你那裡去嘛!”

    雍正皇帝的這句話又是兩層意思:

    一是:給鄔思道安排了另一項任務,那就是替田文鏡安排西北戰事糧草供應問題。藉由李衛的口傳遞給鄔思道,讓鄔思道“半隱”的諾言能夠履行。

    二是:告訴李衛,在江蘇地區還有很多密探能夠將鄔思道乃至李衛的一切動態告知自己。你李衛剛才得虧是老實,說了實話,證明了你的忠心,這才是你能夠得到重用的根本原因。

    其實,早在鄔思道將西北局勢的建議說給李衛的時候,鄔思道已經預見自己必須動身前往田文鏡處了。所以,鄔思道從李衛處換到田文鏡處,既是雍正皇帝的安排,也是鄔思道履行自己“半隱”諾言的必然性選擇。

    來到田文鏡處的鄔思道,幾乎毫無作為,而遠在西北的年羹堯顯然明知道羅卜藏丹津的所在,卻久久不出兵與之決戰,因為同樣對雍正皇帝非常瞭解的年羹堯知道,自己取得西北戰事勝利的那天,便是自己失去權勢地位的那一天,自己坐擁西北、儼然一個西北王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而此時鄔思道主動請纓,親自押送數量不足的糧草前往西北,其目的就是為了完成雍正皇帝安排自己前往田文鏡處的真正打算。

    前往西北後,鄔思道對年羹堯曉以利害,給“故作糊塗”的年羹堯慈指明瞭敵軍藏身之處,並促使年羹堯完成了西北戰事的勝利,順利完成了雍正皇帝安排給自己的“任務”。而後,在雍正皇帝駕臨河南之前,永遠消失,真正“全隱”。而雍正皇帝的一句:

    “不用追了,追也追不上了!”

    也表明了雍正皇帝對於“順利完成自己安排任務”的鄔思道已經不再有殺心,對於他的“全隱”已經不再猜忌,也算是對鄔思道的徹底告別了。

  • 16 # 歷史局中人

    歷史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數不勝數,和雍正朝夕相處十幾年的鄔思道,更是明白這個道理,“高福之死”、“坎兒之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雍正繼位當晚回府時,鄔思道對權力沒有留戀的態度,再加上鄔思道提出“半隱”到李衛處,讓雍正感到稍許欣慰,打消了殺鄔思道的念頭。

    李衛,包括後來的田文鏡都是雍正時期的封疆大吏,更是雍正前邸的奴才,忠心可靠、任勞任怨。鄔思道只有去他們那裡,才能讓雍正放心。畢竟鄔思道知道雍正的很多機密,而當時雍正的皇位還不是很牢靠,老八在朝中的實力還在。如果讓老八等人知道有鄔思道這個人的存在,對雍正而言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而鄔思道去李衛或者田文鏡那裡,他們二人必定會好好看住鄔思道,並且把他的動態及時彙報給雍正,使得鄔思道雖不在雍正眼前,但還是在雍正的掌握之中,這就是“半隱”。

    可鄔思道提出的“半隱”為什麼先去李衛那裡,然後再去田文鏡處呢?這個順序有什麼講究嗎?

    這其實是鄔思道認真思考的結果。

    首先,相較於田文鏡而言,李衛和雍正的關係更鐵,也更為牢靠。

    鄔思道只有去雍正最為信任的人那裡,才能徹底打消雍正的疑慮。而放眼朝中,李衛無疑是最佳人選。鄔思道知道,只要鄔思道說去李衛那裡,雍正一定會同意的。

    第二,李衛是大老粗,正好需要一個師爺身份的人,而且鄔思道和李衛關係更好。

    李衛是叫花子出身,大老粗一個,而在官場上的文書必定是需要一個師爺的,而鄔思道的出現,並不會讓別人起疑心,畢竟李衛確實需要一個師爺。

    更重要的是,相比田文鏡,鄔思道和李衛的關係更好。他們在雍正前邸裡就已經相識多年,李衛知道鄔思道以前是做什麼的,而田文鏡雖然也是前邸人馬,但是和鄔思道交集很少,田文鏡更不知道鄔思道以前是什麼身份。所以當鄔思道以8000兩銀子,從李衛處過來給田文鏡的師爺時,還覺得被鄔思道坑了。

    第三,相較於李衛,田文鏡更難打交道。

    李衛為人隨和,謙恭,鄔思道和李衛相處的也很融洽,這就是鄔思道第一站要來李衛處的原因。與李衛相反,田文鏡卻是一個尖酸刻薄,不懂變通,思想迂腐的人,雖然做到了河南巡撫的高位,但是在做人方面,跟李衛相比還是太差勁。

    鄔思道深知田文鏡很難打交道,如果第一站就來這裡,日後不久必定會和田文鏡起爭執,到時候鄔思道是走還是不走呢?如果不走就要繼續受氣,走必定會使雍正起疑心,所以鄔思道先去李衛那裡,再去田文鏡那裡。

    第四,當時的河南和在西北年羹堯有扯不斷的關係。

    當時的河南是全中國產糧大省,西北前線的糧草供應,河南就要佔到很大一部分。在劇中,我們看到,由於糧草供應不及時或者數目不對,年羹堯就要隨便擅殺送糧大臣,使得人人自危,最終還是鄔思道主動請命去了年羹堯那裡。

    如果鄔思道第一站就來到河南,估計鄔思道還是會遇到這種情況,到時候剛離開雍正不久的鄔思道必定會受到雍正的猜忌。當時年羹堯的很多做法已經使得雍正大為不滿,再加上鄔思道去年羹堯那裡,一個是大將,一個謀臣,兩個讓雍正不安的走到一起,必定使得雍正多疑。鄔思道說“半隱”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全隱”,也就是離開了這個官場,自然也就做不到了。

    深知這一切的鄔思道,所以要先去李衛那裡待一段時間,以便讓雍正放心。再去河南田文鏡那裡,雍正也不會介意,畢竟都是心腹,加上鄔思道前期表現不錯,也就讓雍正放鬆了警惕。後來鄔思道去年羹堯那裡,雍正肯定也是知道的,但雍正得知鄔思道在那裡的表現,估計也同意鄔思道的“全隱”了。這也就是雍正去河南之前,鄔思道連夜逃走,雍正下令讓他走的原因吧。

  • 17 #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裡,雍正繼位之後,又連夜回到了雍正府,因為他要處理後事,具體來說,就是兩撥人, 一個是鄔思道,一個就是管家高為庸等人。結果我們看到了,管家高為庸不見了,大太監還是李德全。

    雍正是要除掉鄔思道的,為什麼要除掉呢?鄔思道不是神機妙算嘛,能夠為雍正出謀獻策嘛。

    這個固然有,不過,鄔思道的作用更在於用陰謀去奪取皇位,比如在百官行述圖上面,讓年羹堯血洗江夏鎮,還以讓坎兒偷走百官行述圖,洩露給八爺,然後扳倒太子。

    而如,雍正已經繼位,不再是之前的四王爺,他要的是陽謀,光明正大的治理國家,鄔思道所能發揮的作用要比他潛在的危險更大,這個也就是雍正要除掉鄔思道的原因。

    而鄔思道很精明,他知道雍正的想法,他就提出了半隱的說法,另外再用十年的知遇來打動雍正的惻隱之心,不忍心下手。

    他知道雍正擔心的是什麼,那就是鄔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東西,把會雍正以前的事情說出來,所以他不能完全歸隱,那隻能半隱,那是如何隱法呢?就是找一個雍正信任的人,來看住鄔思道,負責他的生活起居即可。

    這個人無疑是李衛,因為李衛是雍正最信任得過的人,而且李衛與鄔思道的私人關係也不錯,能夠照顧到鄔思道。另外,李衛現在的官職也比較高了,可是他畢竟是叫花子出身的,所以也需要有鄔思道的指點,才能把他的官當好。

    為什麼要到田文鏡那裡去呢?這個就是半隱的好處了,沒事的時候,你就好好待著,有事的時候,你就得出來幫忙。比如田文鏡就遇到難題了,有兩個問題。第一,諾敏的虧空問題。第二,河南的官紳一體的新政推行問題。

    到後來,年羹堯也遇到麻煩了,就是叛軍的主力在哪裡的問題,這個時候,鄔思道又從田文鏡到年羹堯那裡去了。

  • 18 # 古道西風暴跌

    影視劇中的鄔思道確實是一個神人,可以由風吹草動推斷出草叢之中的藏匿之物,思慮周祥!

    康熙年間,鄔思道集思廣慮,從康熙大帝所作的詩書著手,深入分析一代帝王之權謀變術,並結合彼時四阿哥胤禛自身之優劣,出謀劃策,揚其長而避其短,從而一步一步輔助其終登大位。鄔思道雖精於推理,但如果說他能將所有步序都算計在自己股掌之中,未免過了些!

    雍正大成後,鄔思道與其達成半隱的態勢,意欲保全自己。既是半隱,我認為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雍正能透過對自己忠心的奴才隨時找得到鄔思道,李衛、田文鏡、年羹堯都是上選;二是鄔思道由明處至半隱的過程不能太冒進,徐圖而為,方不會引起雍正過多的猜忌。

    為什麼鄔思道首先去李衛處來開啟半隱之路呢?顯然,李衛相對於田文鏡來說與雍正走得更近,去他那,這半隱第一個臺階下得更顯緩和,自然不會惹得雍正思慮過多而對其放心不下。再者,李衛與鄔思道在潛邸時私交甚好,感情頗深,任何時候於情於理,李衛都會優先保護他,我想此時的鄔思道需要這種保護。去了李衛那,雍正既能隨時監聽到鄔思道的訊息,李衛又能保其安全,這半隱第一臺階算是下得穩妥,至此鄔思道完成四分之三隱。之後,第二個臺階,去田文鏡處,這是鄔思道與雍正逐漸隔離的過程。田文鏡與雍正相對生分,鄔思道與田文鏡更是生分,由熟漸生,才能由四分之三隱過度到半隱。

    所以,我覺得鄔思道先李衛而後田文鏡的歸隱之路,並非其預料到了西北用兵的整個流程而做出來的安排,那樣就更神乎其神了。而是,最初他也需要被保護,這條道更緩和也更保險。淺見,鑑納。。。

  • 19 # 河南恆之源網路田傑

    其實,這些都是他計劃好的。他既然提出了半隱,目的就是在雍正能夠看得見,知道的地方。眾所周知李衛是雍正最衷心的奴才,也是最親最信任的,所以在李衛哪裡雍正更放心就算是殺了鄔思道也是易如反掌,同時也可以當李衛師爺幫助處理政務。後來,見到田文靜後,他進行第二步操作,因為田也是雍正最信任的奴才,但比起李衛就差的遠一些,和雍正關係也差一些,而且他在田最難的時候(山西國庫虧空案被陷進去)提出可以幫田解決問題,並且可以在田文靜他府上做幕僚,但是要8000兩銀子一年,他知道田文靜以後肯定付不起,所以田文靜肯定會攆他走。事實上,在鄔思道幫田處理完西北軍糧一事後,處處針對田文靜,挑他刺,最後被逼無奈,把鄔思道結款走人了。這樣給他人一說辭就是不是自己要走,是田逼走的,這樣也就遠離了雍正,真正隱退了。

    其實,我認為最後因為鄔思道幫助朝廷解決了兩件棘手問題,讓雍正皇位坐牢了,而雍正也沒了殺鄔思道之心了,要不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豈有找不到鄔思道之理?本人之見,若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茲馬是因為訓練師得罪詹姆斯才要被交易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