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州禪武

    王昭君因畫師故意畫醜無法與皇帝見面,老死宮中不如遠嫁匈奴更自由。

    王昭君,年方十七的王嬙因姿色殊麗被選入宮中, 漢元帝劉奭按畫工所繪畫像挑選宮女侍寢的,為了能被皇帝選中臨幸,成百上千深居後宮的年輕女子們,都想盡辦法讓畫師將自己畫得比天仙更美,因此,她們不惜一擲千金賄賂畫師,以求將自己畫得美一點。

    風華絕代、仙姿佚貌的王昭君自視甚高,加之初入宮廷,不懂這些早已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所以沒有準備這筆賄款;二來她對自己傾國傾城的美貌十分自信,天生麗質難自棄嘛,有此天賦資本不怕皇上不召幸。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宮內畫技最為了得的畫工毛延壽在給昭君姑娘畫像時,以暗示的口吻說道:“ 一幅肖像畫得好不好關鍵在於眼睛,和畫龍一樣,神來之筆在於點睛 ,是所謂明眸皓齒也,可謂一點值千金啊!”王昭君是個聰明伶俐、點頭會意之人,毛延壽的言外之意她豈能聽不出來 。但自傲的她沒有買帳,還反唇相譏諷刺了毛畫師幾句 。毛延壽見這女子人雖生得美,卻是朵帶刺的玫瑰,還如此傲慢加不識時務,於是他報復性地將本該點在眼睛上的丹青點在了臉上 。頃刻間將一張如花的俏臉變成麻臉,一對顧盼多情的眸子變得黯淡無光,嬌俏美女瞬間變作一條令人望之生厭的“女漢子”。正是臉頰上這多出來的一點,改變了王昭君的命運,讓她在幽深寂寥的後宮中苦捱虛度了三年多的漫長時光。

    恰在此時,匈奴五單于之一的呼韓邪單于來朝覲見,並提出了與漢家和親的願景。漢元帝應允了呼韓邪的請求。 訊息傳開後,寂寞難耐的宮女們雖想逃出深宮,但對遠嫁苦寒荒涼的匈奴無不視若畏途,紛紛退避不已。久居深宮的昭君卻有些心動,她覺得自己被毛延壽所黑,今生怕是無緣面見皇上了,滿腔幽怨難以傾訴,長此以往毫無意思,還不如藉此機會結束這籠鳥池魚的幽閉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昭君主動提出來願意離開漢宮赴匈奴和親,漢元帝隱隱記得此女臉上有麻子 、長得毫無姿色,也就爽快的答應了,同意放她出宮,以宗室女的身份遠嫁匈奴。

    到了呼韓邪單于攜昭君北返塞外的日子,漢元帝劉奭在歡送儀式上見王昭君儀態雍容,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出塵脫俗之美,聘聘婷婷往那一站,自己後宮的三千粉黛頓時黯然失色,他不禁瞠目結舌、靈魂出竅 、懊悔莫及,連腸子都悔青了。想到如此絕色美人就在身邊,自己卻渾然不知,錯把西施當無鹽,心中不由得暗恨畫師毛延壽。民間傳說, 漢元帝劉奭對畫師毛延壽等人的欺瞞伎倆大為光火,一直想尋隙殺掉他們。《西京雜記》記載,毛延壽等畫師被腰斬於市。

  • 2 # 薔薇影暗空凝佇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有許多形容王昭君的詩句: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杜甫 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紅顏落雁香空老,殘夢依稀化逝花。

    胡漢親和柔骨獻,怨傷彈淚濺琵琶。

    王昭君同為四大美女,許多人談的她,都是在感嘆她的美貌,她的氣魄,又有幾人真的知道她的苦呢。

    她花樣年華被選秀進宮,因天生心高氣傲,不願賄賂畫師,真實面貌沒有被漢元帝看到,從此便如同失寵的後宮女子般,在漢宮中度日如年,熬過了最好的年華,她早已被寂寞吞噬得瘋狂了,所以在漢元帝派人問哪個願意遠嫁匈奴是,她選擇了站出來。

    也許,她在漢宮中再待幾年,也是有可能和漢元帝邂逅的,但是她還有多少個三年呢,她是否能保證等到那時她還是如此美好嗎,不能,三年,已讓她感覺過了一輩子,她還能堅持多久呢?所以 ,她選擇了遠嫁,這朵美麗的牡丹從此變成了塞外的格桑花,在寂寥又寬廣的大漠,迎風綻放,散發著她自己的芬芳。

    離開的前一天,漢元帝看到了她,卻也失去了她,所以人對昭君只有欽佩,獲得了人民的尊重,千古流芳。只有他,在憐惜這個美好女子的離開,在憐惜她在粗糙的塞外是否可以還如此美好。在擔心這樣溫潤如玉是女子,在匈奴弱肉強食的情況下,活下去呢?

    好在,昭君的美好,讓呼韓邪也為之折服,讓她在離鄉後沒有感到孤立無助。即使是現在,也流傳許多昭君的事蹟,說匈奴在鬧災荒時,把空碗放在青冢上,第二天就有滿滿的食物。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這大概就是在說昭君吧!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做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原因是八個字:人在皇宮,身不由已。

    首先,來看王昭君的“人在皇宮”。

    昭君的原名叫王嬙,是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人。這裡地處長江三峽,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江水湍急,日夜咆哮,戰國時的著名人物屈原就生在此處。

    他的父親王穰因為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漢元帝在全國舉行“選美大會”,結果正值二八年華的王昭君猶如一朵清麗脫俗的空谷幽蘭,理所當然地進入後宮的複賽,直接接受漢元帝的考察。

    複賽是殘酷的,因為進入宮中參加複賽的宮女數以千計,而我們的皇帝日理萬機,國事已忙得夠戧了,後宮這些事兒更是讓他應接不暇。因此,他想出了一個省時省力省心的絕妙辦法,叫畫師把各大佳麗的肖像畫成一幅畫,然後,他一有空就拿著畫像看,覺得如意的就可以直接入圍“總決賽”了。

    這個世上什麼都可以作假,考試如此,畫像亦如此。我們現在用相機照相,都因為畫素原因而讓人的真面目有所偏差,更何況古代是用手工來畫。因此,各大佳麗的命運就掌握在畫師手上了,美與醜,高貴與慵散只是他一筆一畫之間而已。也正是因為這樣,為了讓畫師把自己畫得更美更有氣質些,各大佳麗都送上大把大把的銀子。有錢能使鬼推磨,同樣,有錢能使畫師的手妙筆生花。

    這漸漸形成了後宮的“潛規則”。然而王昭君因為出身貧寒之家,再加上自命清高,不願走賄賂的路,硬是用一人之力活生生地打破了這個潛規則。

    按照潛游戲規則,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註定要付出代價。眼看王昭君如此不識時務,主筆的畫師毛延壽先是震驚,然後憤怒,最後發飆了。結果是畫像中的王昭君“死”得很慘:長相不但平庸無奇,更要命的是面頰上還點了一顆痣。因為這顆“美人痣”長得不是地方,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喪夫落淚痣”。總之一句話,畫中的王昭君其貌不揚。

    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對生有剋夫相的王昭君唯恐避之不及。也正是因為這樣,五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就過去了。皇宮還是那座皇宮,王昭君還是那個徘徊在複賽宮門之外的王昭君。除了歲月改變了,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

    五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眼看花樣年華一寸一寸地消逝,這樣下去不知究竟何時才有出頭之日,王昭君想起西陵峽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歡樂團聚的時光,愁思如麻。她信手拿過琵琶,邊彈邊哼,唱不盡的是鄉愁:

    一更天,最心傷,爹孃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裡,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孃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裡,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痴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裡,苦難當,悽悽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做鳳凰,冷落宮中受淒涼。

    五更裡,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裡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滿腔幽怨,無限感傷,混合著一縷縷濃烈的鄉愁與一絲絲淡淡的憧憬。

    其次,來看昭君的“身不由已”。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王昭君正在感嘆中打發著漫漫長夜時,命中有的終於來了。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漢元帝原以為隨便弄個宮女就可以“忽悠”和敷衍呼韓邪單于。然而,當辭別時看見王昭君絕世的容貌,他內心產生了波動,宮中有如此美貌女子,自己竟然什麼都不知道。

    他的疑問很快就有了矛頭——畫師毛延壽。他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被毛延壽忽悠了。自古以來只有皇帝忽悠別人,誰敢忽悠皇帝,也正是因為這樣,漢元帝盛怒之下,毛延壽就成了刀下鬼。

    然而,毛延壽死了,漢元帝卻哭了,原因是王昭君走了。

    雖然漢元帝是堂堂一國之君,雖然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然而,君無戲言,說出去的話便如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只能痛心疾首地眼睜睜地看著王昭君踏上異國他鄉的旅程。

    三月,塞外和春暖花開的中原卻是兩重天,寒風呼呼地刮,北雪絮絮地飄,王昭君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的滋味,多少次,她忍不住回頭看來時的路,多少次她的淚水飄散在風中,多少次她夢迴父母兄弟身邊。多少次孤獨無助、憂傷陣陣襲來。於是,在路上,她給漢元帝寫了一封信:

    據說,漢元帝之後對王昭君相思成疾,一病不起而亡。這當真是:

    漢使回朝頻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 4 # 歷史大學堂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讓風華絕代的王昭君在歷史上據有一席之位。

    這個故事在《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等正史中都有所記載。但有關她出塞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王昭君因自傲,未買通畫工毛延壽,因而被醜化。未能遭皇上寵幸的昭君覺得在宮中沒有意思,於是自請去匈奴。經漢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親了。

    據《漢書·元帝紀》和《西京雜記》所載:“王昭君,西漢南昭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晉時為避司馬昭諱,她又被稱為明君和明妃。相傳,她是齊國王襄的女兒,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17歲的王嬙被選入宮中,漢元帝是按畫工的畫像選宮女的,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後宮的宮女們,總想讓畫工把自己畫得美點。所以,她們不惜花費重金賄賂畫工。

    王昭君初入宮廷,第一不懂這些規矩,因而沒有準備這筆賄金;二來覺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見。據說,畫工毛延壽在畫王昭君的眼睛時,便開口說:“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是一點千金呀!”對毛的暗示昭君雖心領神會,但沒有買他的賬,反而譏諷了他幾句,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多了這麼一點,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時光。

    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要與漢人和親。王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積怨甚深,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漢元帝原想她毫無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

    到了呼韓邪單于與昭君離開的那一天,漢元帝見王昭君丰容盛飾,美冠漢宮,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與人失信,只好忍痛割愛,讓王昭君出塞和親。據傳,後來漢元帝對畫工毛延壽大為惱火,想要殺掉毛延壽等畫工。

    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兒育女,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沒幾年,呼韓邪單于駕崩。閼氏之子繼位。依匈奴習俗,王昭君要嫁給繼子為妻。昭君不從,上書漢朝要求回漢宮。此時元帝已死,成帝即位,成帝敕令她從胡俗,無奈之下昭君又成了單于閼氏。又傳,王昭君覺得屈辱,最後服藥而死。

    歷史上還有一說,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宮廷畫工見王昭君美貌異常,怕漢元帝貪戀其美色而步紂王后塵,於是將昭君有意醜化。後漢元帝見昭君真面目雖想反悔但最終忍痛割愛。歷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讚揚了毛延壽此舉,認為他這樣做不但使元帝免於沉溺女色之禍,而且昭君出塞確實對邊疆的安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史中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確實起了積極的作用。從此,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對於漢匈外交起到了積極作用。

  • 5 # 諾媽家有男寶

    王昭君被譽為古代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為什麼自願出塞,我覺得回到人本的角度來看,還是范曄的說法比較靠譜。

    作為一個深宮的女子,名不見經傳,非要把她描繪成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本人覺得十分牽強。哪怕從小被養在皇宮,耳濡目染接受教育的公主們都還有私心不從呢,何況一個平凡女子。

    王昭君出塞460年後,范曄的《後漢書` 匈奴傳》中對此事有過說明,還原了一個還可以被大眾接受的事情原由。

    皇帝后宮佳麗三千,王昭君入宮後多年都不見得被召幸,因而心生怨恨,同時也是頗有心機,給自己尋一條生路。當匈奴呼韓邪單于到漢宮求親,王昭君就向元帝求行,自願和番。從這裡看出,王昭君其實是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把握自己的命運。與其在深宮老死,還不如代表國家去邊塞做“壓寨夫人”,好歹人家也是拿你當寶貝看待,勝過在三千佳麗中爭寵。

    臨行前,王昭君好好收拾了一番“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這番收拾也足見心機,王昭君不但要讓元帝小小後悔一把,也讓和親的匈奴震驚一把,給自己賺些本錢。

    的確,元帝被驚呆了,但是答應的話不能反悔,只好讓王昭君去了匈奴。

    “昭君出塞”之所以被後人津津樂道,或許就是元帝的這份小遺憾被抓做話題,令後代的文人借題以示對君主的不滿吧。恰巧,昭君出塞後,邊關安寧,自被傳為佳話了。

  • 6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王昭君出塞,當然是被迫的。

    匈奴的壓力

    劉邦擊敗了項羽,問鼎中原,開立漢朝天下之後,匈奴的問題就開始浮上了水面。

    當初劉邦追擊韓王信,結果被匈奴圍困於白馬山上,若不是謀士陳平運籌帷幄,劉邦也就交待在白馬山上了。

    這之後,匈奴對漢朝的威脅越來越大。

    當時的漢朝,要是與匈奴開戰,勝算較小。

    一來大亂初定,百廢待興,漢朝實在沒有實力與匈奴進行戰爭,何況匈奴慣以騎兵作戰,行動迅速,難以追擊,與匈奴開戰,必定耗費巨大,而收效甚少。

    二來朝堂之上,繼續整頓肅清各方勢力,此時不宜對外開戰。

    在呂后的勸說下,劉邦同意了用和親的方式來和匈奴達成暫時的和平。

    但是劉邦和呂后不捨得自己的魯元公主遠赴塞外,於是決定收一個乾女兒去達成這件外交婚姻。

    這個女人,就是後來的王昭君。

    昭君不諳世事

    王昭君相貌出奇的美麗,可謂傾國傾城。

    古有文人恃才傲物,也有女子恃貌清高。

    王昭君正是自認為憑藉自己的出彩顏值,一定會在後宮攀龍附鳳,所以總是很清高,不願和那些宦官、宮女多有交集。

    有一次宮裡給女子畫像,宮裡的宦官來向她要好處,被王昭君冷言回絕了。

    這時候,劉邦要從宮中選女子赴塞外。

    選擇的方式很簡單,看畫像,在古代,畫像就相當於今天的照片了。

    這王昭君在畫像的時候沒有給宦官好處,宦官為了報復王昭君,就讓畫師把王昭君畫的很醜,所以王昭君也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臨幸。

    這時候,畫像又起到了作用,劉邦一看,這相貌,不送給匈奴難道還自己留著嗎?

    於是,王昭君就這樣出塞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水面清溪

    王昭君的原名叫王嬙,昭君是她遠嫁匈奴前,漢元帝賜予她的公主封號。歷史上只聽說用落雁形容她的美貌。其實,她還是一個有追求、有氣節、有膽識的女子。

    王昭君的人品從她不願賄賂宮廷畫師一事可見端倪:寧願被人刻意畫醜,寧願得不到漢元帝的寵幸,也不向腐敗歪風妥協。

    王昭君出塞有自願的成分也有被迫的成分。說被迫是因為她在漢宮的生活不得志,說自願是因為她不想繼續待在漢宮虛度光陰。

    1

    必須澄清一點,王昭君出塞並不是因為政治屈辱,也絕非因被迫做出政治犧牲。因為從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匈奴內部嚴重腐朽和分化,漢朝實力絕對高於匈奴實力。

    匈奴單于覲見漢元帝,自請為婿,提出迎娶漢朝公主回北方的要求,是希望匈奴人能得到大漢天朝的庇佑,企盼和平共處。

    漢元帝為了響應單于的和平請求,對外宣旨:選出一位德才兼備的宮女封為公主,然後以公主身份遠嫁匈奴部落成為王后。

    鑑於匈奴單于同意了這樣的旨意,這也間接證實了當時的漢朝處於強勢地位,不同於初期派公主和親的弱勢漢朝。

    2

    對於失意的王昭君來說,如果有機會一躍成為公主,嫁到匈奴還能當王后,又有強大的漢朝做後盾,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所以,不管其他宮女是如何不願意和嫌棄這個和平大使的差事,王昭君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報名,並自願入選。

    遠嫁北方匈奴後,王昭君大展她的知書達理和聰慧過人。她與匈奴人相處很好,並把中原文化傳給匈奴人。原單于死後,按照習俗,王昭君又嫁給新單于,並生下一男二女。

    王昭君被匈奴人善待到終老,匈奴人為她修建墳墓,並奉她為神仙。

    總而言之,王昭君出塞算是她變逆境為順境,不僅完成了和平大使的任務,施展了個人才華,最終還實現了個人對生活的追求。

  • 8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王昭君:被人誤解的美人!

    在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王昭君應該是名聲最好的一個了。西施和楊貴妃乃至貂蟬,都算得上是紅顏禍水。而王昭君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她以自己一生的痛苦,換來了兩個民族數十年的和平。

    是這樣麼?恐怕不是!

    首先,就算王昭君不遠嫁匈奴,當時的漢朝和匈奴也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和平穩定。因為當時漢朝雖然衰落了,但其軍事實力和政治實力遠遠在南匈奴之上,也就是說,在王昭君出賽那個時代,漢朝是處於優勢地位的。換句話說,王昭君之所以能夠維持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和平,那是因為王昭君的宗主國——漢朝有維持和平的這個能力!

    其次,王昭君出塞並不是完全出於自願。而是迫於朝廷的命令。當時選中去匈奴和親,也就是說,朝廷有命王昭君不得不去。如果當時大漢朝廷選中了漢朝後宮的另一位宮女,也許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也就不是湖北荊門山的王嬙王昭君了。王昭君之所以出名完全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但是經過後世許多文學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變,“昭君出塞”變成了一個由民族女英雄主觀意識而成的必然。為此,後世的小說家不惜虛構出毛延壽這一人物,來為昭君出塞的必然鋪墊條件。豈不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再次,關於王昭君的美貌究竟美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足以讓南飛的大雁看見都停住不前?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了。如果真的美到了傾國傾城的地步,漢成帝十幾年來卻視而不見,只能說這位皇帝的審美取向有問題!

    最後,我想說明不是王昭君成就了出塞的故事,而是昭君出塞成就了王嬙的美名,王安石有一首《明妃曲》寫得非常好,特別是最後一句尤為點睛:“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千載之後,筆者不自量力模仿王荊公的《明妃曲》寫了一首《和王荊公<明妃曲>》:

    明妃傾國色,漢宮再無雙。

    若言君王重顏色,何故咫尺芳華雪裡藏?

    君王若不重顏色,只道區區畫工恃何狂?

    豈不知漢宮佳麗三千人,翩翩紅袖美如雲。

    縱使延壽心地善,一年又能摹幾真?

    王薔自矜高格調,反使無辜做惡人。

    蒼天若不睞青眼,漢匈征戰起烽煙。

    紅顏寵冠單于庭,黃昏青冢有誰見?

    ——季賽爭《遙寄王荊公和明妃曲》

  • 9 # 君山話史

    昭君出塞是自願的,並非有誰強迫。那麼這個曠世美女,為什麼要嫁到荒涼的匈奴呢?

    第一,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

    西漢的元帝時代,是一個比較平淡的年代,但有兩件事值得大書特書:其一陳湯萬里遠征,擒殺郅支單于;其二是王昭君出塞。這兩件事並非孤立,而是有聯絡的。

    當時匈奴分裂為兩支,其一是郅支單于的北匈奴,其一是呼韓邪單于的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投靠大漢朝廷,贏得對郅支單于的優勢。後來,名將陳湯發動萬里遠征,擒殺郅支單于。至此,匈奴結束分裂,呼韓邪單于統一匈奴。 為表示對大漢帝國的感激,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覲見皇帝,重提中斷許久的漢匈和親。漢元帝答應挑選五名宮中女子嫁給呼韓邪單于,可匈奴地處荒寒之地,誰願意去呢?別的女子躲之猶恐不及,卻有一名奇女子自願前往,此人便是王昭君。

    第二,王昭君在後宮的不如意生活

    王昭君,名嬙,出生於湖北秭歸。漢元帝選秀,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成為一名宮女。她天生麗質,可是在美女如雲的後宮中,要脫穎而出不僅要美麗,也需要機遇。據說宮廷中有位畫師,名為毛延壽,專門為宮女們畫像,然後再把畫像交給皇帝過目。宮女們都希望自己能被畫得漂亮點,紛紛給毛延壽送禮。王昭君不肯行賄,毛延壽心裡不高興,便將王昭君畫得醜了,她自然沒能引起皇帝的注意。 在宮中呆了幾年,王昭君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後宮就像一座監獄,少女的青春歲月就在無聊中消磨打發,王昭君對未來幾乎絕望了。

    第三,王昭君主動提出嫁到匈奴

    呼韓邪單于的到來,改變了王昭君的命運。王昭君在封閉的囚室中看到一條窄窄的縫,通向外面的自由之地。皇宮雖極盡奢侈豪華,卻不是樂園,而是地獄,她只是皇宮的囚徒,渴望高牆外的自由。與其老死紅牆,何不與命運賭上一局! 王昭君勇敢地邁出改變人生的一步。她主動向掖庭令提出請求,願意嫁給呼韓邪單于,情願到荒涼的北方。 當王昭君出現在漢元帝與呼韓邪單于面前時,她的光彩照人令所有人無不震驚。史書用十六個字描述:“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她如一道光,照亮皇宮。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我們很難看到如此形象地形容一個女人的美麗。 史書中還有一句非常精彩的點睛之筆:“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見慣後宮美女的漢元帝,他的表情是大吃一驚,悔意寫在臉上。老子都還沒泡,就要拱手送人,真是悔青了腸子。而對呼韓邪單于,則是天大的意外驚喜,他感激泣零,信誓旦旦願為大漢帝國拱衛北疆。

    第四,王昭君為漢匈和平做出卓越貢獻

    嫁到匈奴後,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寧胡”二字,表明她的到來使胡人得到安寧。後來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有一子,名為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兩年後(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雕陶莫皋繼單于位,稱復株累若鞮單于。根據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嫁給新的單于,生育有兩個女兒。 王昭君是中國民族融合史上的重要人物,她嫁到匈奴,大大加強了漢與匈奴的交流、溝通。呼韓邪單于恪守為漢守衛北藩的諾言,臨死前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保持與漢的友好關係。漢帝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干戈之役。”對此,王昭君功不可沒。 王昭君去世後,影響猶存。她的女兒伊墨次居雲及女婿骨都侯須卜當也為漢匈和平做出很大的努力。昭君出塞,對漢匈兩大民族的融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數百年後,匈奴徹底漢化,其後裔多數融入漢人之中。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她是自願的。出塞前 ,昭君是漢元帝朝的宮女。做服務嬪妃的粗活,無身份與地位。長年生活在深宮大院內、又沒自由,生活枯燥乏味可想而知!如無皇上不臨幸,永無出頭之日。

    而漢元帝自幼體弱多病,不到40歲,牙齒就已全部脫落。說明他精力有限,缺乏龍虎精神。王昭君是在漢元帝37歲的時候入宮的,皇帝應該早是病漢一個了,根本無法對嬪妃普降雨露,更不用說官女了。昭君嫁匃奴呼韓邪單于才幾個月,元帝就掛了。

    設身處地,昭君自知留在漢宮無異於耗費生命、慢性自殺。所以,才動了處嫁的心思。當時,她沒多高的政治覺悟,外嫁的初衷主觀是也並非是為漢匈友誼作貢獻,她是為改變自身處境,才奮力一搏的!而 呼韓邪單于在當時名氣、權勢都很大。並且北方的遊牧民族,多少留有母系氏族的痕跡。女人的地位相對中原要高些,一個普通家族可以女人說了算,優秀的女人還可以搞政治。審時度勢,昭君嫁給有權有勢的呼韓邪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

    王昭君主觀上是為改變自身命運而外嫁,客觀上她的外嫁增進了漢匈友誼,維護了邊疆的和平與穩定,使大漢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王昭君個人也受到了後人的理解與尊重,看來,她的選擇是很有眼光的。

    昭君外嫁匈奴後,擁有了做母親的權力,兩年後就為呼韓邪育下了一子。如果留在漢宮,她不可能體驗當母親的快樂,女人無子女是有遺憾的,而她外嫁後,沒留下這個遺憾。呼韓邪去世後,依匈奴習俗,她本應嫁給繼位的新單于,即呼韓邪的兒子。 但由於在漢族,一個女人嫁給父子二人,有悖倫理道德。昭君為此上書漢中央政府,希望帶著兒子回到漢朝。漢成帝為維護漢、匈和平現狀,詔令昭君尊重匈奴的風俗, 這樣,當時20歲的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絫若鞮單于,二人又育了二個女兒。

    復株絫若鞮單于和王昭君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也因病撒手人寰。他的單于的位子由弟弟搜諧若鞮單于繼任,昭君再嫁。往後,王昭君的生活一直相對穩定,無任何波瀾,直到5年後去世,也算頤養天年了。昭君離世時36歲,在古代不算短壽。昭君去世後,她的後代為加強雙邊關係繼續奔走效勞。昭君出塞為鞏固漢匈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已經彪炳史冊,必將光照千秋。

  • 11 # 姬重涼

    史書記載,據史書記載,王昭君系慷慨應召,“請掖宮(後宮),令長官求行”。如此看來昭君當屬自願遠赴塞外。

    但是古時女子皆是身不由己,更遑論處於深宮中的女人了。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沒必要深信不疑。自己有個大概瞭解就行

  • 12 # 小龍女5505

    王昭君出塞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以犧牲自己一生為代價換來了西漢與匈奴近十餘年之久的和平。既是被逼與其老死深宮成紅顏薄命,也是自願不如和親匈奴雖身死大漠卻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成為和平使者。

  • 13 # 傲嬌的小農人

    提到我們中國古代的四位大美女,想必很多小夥伴們都不會覺得陌生吧。小編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這四位美女其中的一位,她就是王昭君。王昭君是中國西漢時期的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女,同時身為一名女子,她對於當時社會的穩定還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可以說她比很多男人還要堅強。

    在甘露二年的時候,王昭君就出生在一個平民百姓的家庭中,王昭君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一些詩書,所以她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才女,並非是像那種只有美麗的外表而沒有任何才華的花瓶。王昭君的美麗,在當時的十里鄉親們都知道,很多的年輕人都對她非常的仰慕。到了漢元帝建昭元年的時候,王昭君就因為其美麗的外表,被選秀的方式選到了宮中做了一名宮女,其實以當時王昭君的美貌來說,只要王昭君能夠順利地見到皇帝,她成為皇帝的妃子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的事情。

    可是當時宮中有一位負責為這些秀女們畫像的宮廷畫師,別的秀女都為了能夠面見皇上一面,順利的成為皇上的妃子,都是花費重金去賄賂這個宮廷畫師,想要讓宮廷畫師將她們的畫像畫的更漂亮一些,有更大的機會去成為皇上的妃子。而王昭君的性格比較正直,不願意去賄賂這個宮廷畫師,同時她也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美貌的。結果就是因為王昭君沒有去賄賂這個宮廷畫師,這宮廷畫師就對王昭君暗自的記恨在心,再給王昭君畫像的時候,不僅沒有將王昭君的外表畫的更美麗一些,反而是將王昭君原本就非常美麗的外貌給刻意的畫醜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漢元帝在見到王昭君的畫像的時候就果斷的放棄了她,王昭君也就沒能夠順利的成為漢元帝的妃子。

    到了靜寧元年正月的時候,匈奴的首領單于來到漢朝想要請求和親,當時漢元帝想問有哪位宮女自願嫁到匈奴為妻的,結果當時的王昭君就毛遂自薦,自願嫁給匈奴的首領單于為妻。在那個時候,漢元帝才第一次真正見到王昭君的容貌,再見到王昭君的第一眼之後,漢元帝就非常的後悔,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美麗的漢人女子,就要上賜給滿姨匈奴的首領單于為妻,但是君無戲言,既然已經決定將王昭君賜給匈奴的首領單于為妻,就不能夠再反悔了。

    於是漢元帝就將王昭君賜為公主,將她下嫁給了單于,匈奴的首領單于在見到王昭君的美貌之後,可以說是非常的高興,於是就對漢元帝保障說會一直保障漢朝邊境的安寧,這才讓漢元帝內心的後悔,稍稍減輕。但是漢元帝在這件事之後,也將當時的那個御用宮廷畫師給悄悄地處決了。

    王昭君在嫁到匈奴之後,因為其非常美麗的外表,再加上王昭君這個女子是非常懂事溫柔的,所以王昭君和單于在一起相處的非常恩愛,結婚之後的第三年就給單于生下來一個兒子,善於非常的喜歡,在王昭君剛剛生下兒子之後就給自己的兒子賜為一個親王。

  • 14 # 漢周讀書

    西漢元帝時期,南郡(湖北興山縣)出了個美女叫王昭君,名嬙,自幼美貌聰明,豔若桃花。王昭君究竟有多漂亮?當時人稱有“落雁”之姿。

    相傳昭君出塞,懷念故土,就在馬背上彈起琵琶,曲哀人豔,惹得南飛的大雁為之傾倒,都紛紛落下來,駐足觀賞她超人的美貌,聆聽她彈奏動人的曲子,王昭君因此與春秋時的美女西施並稱為“沉魚落雁”。

    王昭君本是漢元帝后宮的一個宮女,“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卻長期“不得見御”,漢元帝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後宮還有個傾國傾城的佳人。王昭君為何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寵幸呢?東晉的葛洪在《西京雜記》中給出了答案。

    原來,漢元帝的後宮佳麗無數,不可能一一召幸,雨露均霑。那時候沒照片,皇帝想召幸美女,事先由畫師按照宮女長相,畫出一張張肖像圖,皇帝根據長相挑選。

    這樣一來,宮廷畫師就成了牛皮哄哄的職業了。一些宮女就開始賄賂畫師,讓畫師筆下留情,把自己畫得更美麗一點,獲得皇帝恩寵的機會。

    賄賂畫師多則十萬銅錢,最少也得五萬銅錢,輪到給王昭君畫像,這妮子太倔,死活不肯行賄,畫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大美女就被畫成了醜八怪,漢元帝一看,還有這等恐龍女?

    正巧匈奴王呼韓邪來朝覲大漢天子,想在漢朝討個老婆回草原生兒子。漢元帝十分慷慨,當即決定把畫師畫成醜女的王昭君等五個宮女遠嫁匈奴。

    《後漢書》記載:王昭君等人出塞之前,按照禮儀要拜別皇帝。人們驚呆了,好半天合不上嘴巴,只見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漢元帝傻眼了,這畫師太特麼坑爹了,如此天香國色的大美女就這樣便宜了匈奴人?

    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看到王昭君時,美出了鼻涕泡——艾瑪!漢朝皇帝太慷慨了!豈不知漢元帝腸子都悔青了,“意欲留之”,可是又考慮“而難於失信”,只能忍痛割愛。

    事後,漢元帝惱羞成怒,將宮廷畫師全部斬首,棄屍於市。抄沒畫師家產,發現很多人財寶不計其數。不過也有冤殺的,比如說畫師毛延壽就比較正直,他作畫過程“為人形,醜好老少必得其真。”野史稱他就是給王昭君畫像的畫師,一直被冤枉了一千多年,看來這個人死不瞑目啊。

    王昭君嫁到匈奴,成了呼韓邪的閼氏(皇后),給呼韓邪生了兩個兒子。呼韓邪去世,其前閼氏生的兒子即位,按照匈奴人的風俗,父親死了,兒子可以繼承他除了母親之外的所有女人,新任單于打算娶王昭君。王昭君被這個無法接受的風俗嚇傻了,於是“上書求歸”,當時在位的漢成帝“敕令從胡俗”,命令她按照匈奴人的風俗,改嫁給了丈夫呼韓邪的兒子雕陶莫皋。

    王昭君與新一任丈夫雕陶莫皋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又生了兩個女兒。雕陶莫皋去世,三十五歲的王昭君開始了寡居生活,為溝通、調和漢匈關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當時太皇太后王氏的侄子王莽篡位,匈奴單于不承認劉氏以外的皇帝,從此邊疆戰亂再起,王昭君苦心經營的友好局面毀於一旦。

    不久,王昭君在幽怨絕望中黯然離世,死後葬於大黑河南岸(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九公里處),據說每年入秋後,草原百草枯死,惟有昭君墓上的青草鬱鬱蔥蔥,因此,她的墳墓又多了一個浪漫的稱呼——“青冢”。

  • 15 # JackSo宋

    從古至今,所謂的正史,都是要符合統治的需要?比起一個不情不願三天兩頭吵著要回去的女人,一個大義凌然熱愛和平犧牲自己的女性顯然更符合史官的喜愛!

    綜上所述,我個人的看法是:王昭君並不願意出塞,她主動參加只是一步面聖爭寵的失敗的的“險棋”——或許一開始真的有自願的成分,但是總體上,絕不願意。

    她本想靠著這次“冒險”讓皇帝注意到自己,結果踢到了鐵板被呼韓邪一把選中;本指望著皇帝留住自己,卻沒想到漢元帝雖然遺憾卻什麼也沒做;本指望著呼韓邪單于死了自己可以回來,卻沒想到好色的漢成帝卻對她一點興趣都沒有;只好嫁給老單于的兒子,孫子,最後羞憤自殺。

    你讓我怎麼評價這位姑娘?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權者的政治玩偶,就這麼簡單。

    可憐金玉質,終陷沼泥中。

    這是時代的悲哀嗎?

    想起那位嫁給大山的女人,或許,真的是。

    現在看歷史書,從古至今,人人都稱頌這個女子,她是美麗的傳說,是和平的使者,甚至成為了歷史中不可否認的四大美人,讓後人永遠牽掛。

    然而,我並不認為王昭君溫柔善良。相反,從史料可以看出,這個姑娘並沒有那麼美好:狂的像極了紅樓夢的晴雯,做作不知輕重,衝動不計後果,情商低而心比天高,故作清高可是並不是真正的清澈,雖然沒做好可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機,最後了得個命比紙薄的結局完全是活該——如果真的呆在後宮裡,估計也是被玩死的份兒。

    可是,誰理解她的不情願?誰發現了她的痛苦?那麼美麗驕傲、嬌豔得如同一朵花兒一般的姑娘,卻被迫以色侍人,侍了一個又一個。

    然後,在她最需要故鄉的時候,沒人幫她。

    是啊,死後得了個虛名。

    但這些名聲能把她十六歲時候的青春和憧憬還給她嗎?

  • 16 # 史無止境

    首先,匈奴經過漢武帝時期的征討以及內部的紛爭,勢力已經大減,到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曾兩次到長安覲見漢皇,決心歸依漢朝,協助漢朝征服保護邊境,因此這個時候邊境形勢已經趨於和平安寧。等到漢元帝即位的時候邊境已經安寧,這才是改年號競寧的原因。並且正是竟寧元年時呼韓邪單于來朝求親,說明並不是因為昭君的出塞使邊境安寧。

    其次,毛延壽索賄不成報復王昭君的說法,很可能源於筆記體小說《西京雜記》。這本書是由晉代好事的文人綴合而成的,成書時間距昭君時代有300多年。畫工醜化昭君而被殺的故事本來是小說家言,而後世又將《西京雜記》中所列六名畫工之首的毛延壽當作導致昭君悲劇的罪魁禍首,更是有附會的嫌疑。

    第三種說法更為浪漫,頗似後來唐玄宗痛舍楊貴妃的情節。這個說法說,才貌雙全的昭君與漢元帝一見鍾情,恩愛無比。而畫工毛延壽獲罪朝廷後逃竄到匈奴,向單于獻上昭君的畫像,並盛讚昭君之美貌。單于於是向漢朝強索昭君,並欲發動戰爭。元帝最後迫不得已,割愛送昭君出關。單于得到昭君後,對昭君寵愛有加,並主動與漢室和善,送解毛延壽歸漢,為元帝所斬。後元帝因思念昭君,懨懨成疾,當年就死去了。兩年後,昭君因不願改嫁而保節自盡。後人對昭君出塞對邊境安寧所作出的貢獻推崇備至,寫詩讚道:“為救蒼生離水火,甘教薄命葬煙塵”,“將軍杖鉞妾和番,一樣承恩出玉關。戰死生留俱為國,敢將薄命怨紅顏”等,高度讚揚了昭君的忠君愛國精神。元代散曲家白樸曾有《漢宮秋》傳世,大致採用此說,只是寫昭君在去匈奴的途中,投水自盡,更為悲壯。

    關於昭君出塞原因的說法,民間傳說和史籍記載各不相同,有些不乏為後世杜撰的東西,因此可信度不高。但是由於史料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記載,所以昭君出塞的原因依舊是一個謎。杜甫說“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也許,昭君的青冢只能在歷史中繼續訴說自己的故事了。路過不要放過,敬請留下你的腳印,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 17 # 帝國的臉譜

    中國歷史上有所謂“四大美人”組合,乃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四人。除貂蟬幾乎沒有史料佐證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之外,其他三人都有一段悽婉的故事,而讓後人一再為之嘆息。

    王昭君是因和親匈奴而聞名天下的。當然,派她和親,是朝廷和皇帝的決定,她去與不去,是沒有自願與不自願的選擇自由的,自願也得去,不自願也得去。不過,古今小說戲劇中的王昭君,與歷史上的王昭君,有一點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王昭君不是小說中單于興兵來奪的,而是單于主動來請求漢帝賜予的。

    有一部民間通俗小說《昭君和番》,歷代戲劇又改編為又名《王昭君》《美人圖》《漢宮秋》《昭君出塞》《和番記》等等。小說和戲裡,王昭君西漢元帝時被選入後宮,元帝命宮廷畫師毛延壽為各地選來的美女畫像,昭君本是絕色美女,毛延壽向王家索要重賄,昭君卻自恃美麗,拒絕行賄,毛延壽便在昭君畫像的眼睛下畫了一個黑點,還對元帝說昭君有淚痣,不祥。昭君因此未被元帝注意,冷落一旁。

    一次偶然的機會,元帝見到了昭君,發現她不但沒有淚痣,還是一位絕代佳人,便大為寵幸。因毛延壽在畫像中索賄,問其欺君之罪。毛延壽帶著昭君的畫像逃到了匈奴,將畫獻給匈奴單于,煽動單于發兵來奪王昭君。匈奴兵馬侵入了漢朝,漢軍無法抵擋,京師被圍,漢朝求和之時,單于點名要以昭君作為退兵的條件。

    元帝雖愛昭君,但國家有難,哪裡還顧得上愛?只好將昭君送給了單于,昭君因此隨匈奴單于北去,到達大黑河時,不堪其辱的昭君投水自殺,昭君成了誓死捍衛貞節的女英雄,以至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因此,在傳說中,昭君“出塞”是極不情願的,她以死抗爭。

    後人因昭君的悲慘遭遇而以詩表達同情,元人王思廉《昭君出塞圖》曰:“黃沙堆雪暗龍庭,馬上琵琶掩淚聽。漢室御戎無上策,錯教紅粉怨丹青。”這是指責漢室無能,最後要靠一個女人來拯救江山,以至悽風苦雨,傷心欲絕。

    然而,在歷史上,昭君出塞要溫情得多。班固《漢書·匈奴傳》載:“竟寧元年(前33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牆,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備邊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號寧胡闕氏,生一男,伊屠知牙斯,為日逐王。”

    可見,王昭君出塞,是匈奴單于向元帝請求的結果。而且,王昭君出塞後,不但沒有自殺,反而為匈奴單于生下了兒子。

  • 18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自從元代劇作家馬致遠編了《漢宮秋》,更是家喻戶曉了。但,據說是劇情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劇作家把王昭君寫成為一個忍辱出塞,途中憤然投水,含恨九泉的悲劇人物。故事充滿了屈辱與哀怨,幾百年來博取了人們多少同情和眼淚。但又有別的說法是,歷史的本來面目並不是這樣子的。王昭君的命運和歷史作用與劇中人是完全不同的。漢匈民族間互相殺伐的歷史,到公元前五十二年出現了轉機。那時,匈奴內部因爭奪權力,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迫於北匈奴的壓力難以自存,就親自到長安,覲見漢天子,自願歸附,“列為北藩”。漢天子給予南匈奴單于兄弟般的禮遇和支援,南匈奴從而得以自立,並逐漸發展強大起來。後來,漢軍擊潰北匈奴,並誅殺了北匈奴郅支單于。南匈奴統一了大漠南北。這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再次來到長安,自稱做漢家的女婿,結為親戚,以加強漢匈友好。漢家歷經百年烽火,也希望長城內外和平安寧。從此,漢匈關係的歷史開始了新篇章。這年是漢元帝元年,即公元前三十三年。在這以民族友好為基調的歷史新篇章中的風雲人物就是王昭君。昭君是個明大義,有遠見的姑娘。她在出塞之前多年已被選入宮。當漢元帝應呼韓邪單于之請選宮女和親時,昭君自願請行。她平時未被人看重,可當她束裝起來,竟是位絕色的姑娘。呼韓邪單于在五位列選的姑娘中,一下就選中了她。這時,宮廷上下都為昭君風采所驚服。漢元帝有心想把昭君留下,但礙於體面,不好失信於人,只得作罷。昭君肩負民族團結的使命來到漠北。據說,匈奴人為昭君的到來特建造了漢家宮殿式的建築。近代發現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字樣的瓦當,可能就是匈奴和親的歷史文物。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表示匈奴的和平願望。史書記載,在她出塞前後的數十年間,長城內外,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的和平興旺景象。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幫助呼韓邪單于發展匈奴的生產,改革了一些遊牧民族落後的風俗習慣。從王昭君到匈奴的時候起,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並逐漸地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糧食需要,不再到漢族地區來搶劫糧食,也不再靠漢朝的救濟了,因為農業有了發展,牲畜的飼料也就有了保障,畜牧業更發達了。這時郅支單于已經帶領他的那部分人西遷,呼韓邪單于就把北邊郅支單于的地盤接收了過來。在呼韓邪的統治下,匈奴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繁榮景象,呼韓邪仰慕漢族的文化,十分尊重王昭君,夫妻兩人的感情很融洽。到匈奴的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伊屠智牙師,長大後被封為匈奴的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去世以後,按照匈奴的風俗習慣,王昭君改嫁給新立的單于,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叫須卜居次,一個叫當於居次。在昭君的影響下,他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持漢匈通好關係。王昭君作為匈奴單于的妻子,地位如同漢朝的皇后,出塞後,不便再回漢朝,她也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塞北的草原上。自昭君出塞後,匈奴和漢朝長期和睦相處,六十多年從無戰爭,北方邊郡出現了空前安定的景象,這種安寧,持續到西漢結束。所以說從以上的故事中的人和事上來看,昭君出塞應該是她自願的。說她是忍辱出塞,身不由己,途中憤然投水的悲情故事,多半是元代的劇作家,為了吸引眼球,根據劇情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以博取人們的同情和眼淚。

  • 19 # 風嬙遙度天際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鬥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

      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徵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 20 # 潘潘潘亞洲

    是的,王昭君的一生是悲慼的,也是偉大的,匈奴人實行的父死子繼,王昭君嫁過去的人死了之後又嫁給了他兒子,這與我們漢族來說簡直就是禽獸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寧願在家宅著看書,也不願出門與人打交道,有什麼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