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琨琨琨兒
-
2 # 小扎說事兒
樓主問這個問題看來是真的對中國歷史不太瞭解,不過沒關係,我來告訴你。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我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1]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
3 # 金烏木木
始於春秋
春秋時期,北方諸侯國如燕國、趙國等國為了抵禦他國侵犯,建了烽火臺,用城牆連起來,這是最早的長城,但只是一段一段的,不是很長。
成於秦朝秦始皇統一後,派蒙恬修長城,主要抵禦北方匈奴進攻,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綿萬里。到現在幾乎見不到了,個別地方還有遺蹟。
重建於大明朱元璋一統中國後,把蒙古打到漠北,並派徐達修長城防禦蒙古,和秦長城比,明長城才叫長城,秦長城只能叫牆,明長城結構堅固,土木堡兵變後,又經過多次修建,成就了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被喻為世界第七大奇蹟。
-
4 # 藝韓說電影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艱鉅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而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蹟。戰國時期萬里長城景色中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併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至50裡,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瞭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佈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萬里長城-南長城1.楚國長城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2.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線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3.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4.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5.韓國長城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漢朝時期萬里長城景色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明長城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
-
5 # shadow背影
萬里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
很多人都以為最早修築長城的是秦始皇,其實要早於秦始皇,只是秦朝是最開始大規模修築的。隨著少數民族匈奴的強大,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當時內地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針對這種被動局面,開始修築長城。
秦朝是修的最多的,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
秦朝之後的唐、宋、明、清都修築過長城。
-
6 # 月夜luck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擴充套件資料: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遊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透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
7 # 中二青年代表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的朝代,為了抵禦塞北遊牧民族匈奴的騎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的統稱。
"長城"修築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此時作用相對單一,僅僅是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燕、趙諸侯國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主要防禦其他國家入侵,形成了最早期的長城。
戰國後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為了抵禦塞北遊牧民族匈奴的騎襲,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
8 # 涼城阿甘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儲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
9 # 大風行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線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
10 # 二零堅定
長城開始修築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後,那時正是我國曆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
由於諸侯之間互相兼併的結果,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的諸侯國家;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各自在自己的土地上修築長城。
另外還有一些小國如像中山國(在今河北省中部)也修築了長城。
秦始皇把以前各諸侯國修築的長城連線起來,還把一些關隘險阻拆除了,以致遺蹟難尋。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
11 # 最強大的我們
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是明朝的長城。也稱之為明長城。最早開始建萬里長城的國家,其實是楚國。雖然說存在種種爭議。
但可以確定的是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有去建造屬於自己的萬里長城。到現在最有名的應該是八達嶺長城。
長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被譽為天下九寨之一。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精華。海拔高達1015米。現在的長城是國家5a級景區。其實長城經過歷代都有改造。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秦始皇修建長城。
是為了抵擋匈奴人,長城相當於是古代的天然屏障。雖然說中國古代的領土在不斷擴張。但是長城起到的作用還是抵禦外族入侵。如果有外敵入侵,長城作為天然屏障,能很有效地抵擋住外族的鐵蹄。 防止他們騎兵南下。
這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跟漢朝為什麼要大力修建長城原因所在。長城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長城是明代的長城。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麼清代沒有長城呢?因為清代的時候中國的國土已經超過了長城包括了蒙古。長城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了,所以清朝就沒有修建長城,
-
12 # 木棉丶花
長城始建於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擴充套件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餘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
13 # 悲傷的EVA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的萬里長城簡稱為長城。中國最早成型的長城是齊長城,因為史料不全的原因,最早開始建造的人只能籠統得講是齊國人,而無法具體到某個人。
據實地調查瞭解,齊長城的西起點在今廣裡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經116°34.5′,北緯36°21.6′。歷代長城的位置示意圖
長城(蒙古語:ᠴᠠᠭᠠᠨᠬᠡᠷᠡᠮ,西裡爾字母:Цагаан хэрэм;滿語:ᡧᠠᠩᡤᡳᠶᠠᠨᠵᠠᠰᡝ,穆麟德:šanggiyan jase),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隔離牆或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1961年起,一批長城重要點段被陸續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遺產包含有八達嶺長城、山海關、嘉峪關3個區域。
2012年,國家文物局完成了長城資源認定工作,將春秋戰國至明等各時代修築的長城牆體、敵樓、壕塹、關隘、城堡以及烽火臺等相關歷史遺存認定為長城資源,將其他具備長城特徵的文化遺產納入《長城保護條例》的保護範疇。根據認定結論,各時代長城資源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認定資料如下:各類長城資源遺存總數43721處(座/段),其中牆體10051段,壕塹/界壕1764段,單體建築29510座,關、堡2211座,其他遺存185處。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
1907年的長城
今天的長城
中國北方自古便不安寧,在古代主要以遊牧為主的蠻族有劫掠的習慣,萬里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記載:“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至密州琅琊臺入海,全長500餘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裡,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裡。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絡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齊長城位於中國山東省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建的軍事防禦體系。西起今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廣裡村東北500米處的“嶺子頭”,東至青島市黃島區長江路街道東於家河社群東北入黃海。由主線及其三條複線組成。橫跨濟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濟南市萊蕪區、淄博市、沂源縣、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沂水縣、莒縣、五蓮縣、青島市等,長度在600千米以上。
歷史文獻和各大專家對齊長城的建造時間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個觀點:即齊長城已存在於齊桓公時代;從姓氏編鐘銘文推測有戰國初年和春秋中葉之說;齊長城建於齊威王初年;齊長城建於齊宣王之時。
齊長城遺址,遠為錦陽關
至於齊長城的作用,我借用一下唐代學者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了《齊記》的話:“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顯而易見,齊長城的功能主要是軍事防禦,同時還能提高賦稅的徵收效率、嚴防走私和間諜行為。
-
14 # 旅行筆記ysj
萬里長城最早是由楚國建造。當時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禦,分分修築烽火臺,並逐步用城牆把烽火臺聯絡起來,構成了長城這一完備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楚國開姑修築的時間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公元前五、六世紀,齊國又修築了長城。到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長城。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在一些地處我國北部地區的諸侯,燕、趙、秦等國,因和我國境內北方的遊牧民族東胡、匈奴等毗鄰。那時匈奴正處於奴隸制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領土,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那裡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他們的北方修築了防止東胡、匈奴南掠的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以上這些諸侯國家的互防長城,規模較小,東西南北各自據守,互不連貫,較之秦始皇長城,在規模上相差很遠。故長城史家有將其區別,稱之為先秦長城,也有稱之為戰國長城的。
-
15 # 頭條歷史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
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至密州琅琊臺入海,全長500餘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裡,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裡。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
[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
《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絡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回覆列表
萬里長城是秦始皇首先建造的,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