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煙雨客

    有資格競爭皇儲的只有三位人選,胤禛,胤禩,胤禵!而最優秀的胤禩卻因為有結黨的嫌疑,失去了競爭皇儲的機會,那麼接下來有機會的就是胤禛和胤禵,那麼在康熙心裡,到底誰是他心目中的人選呢?

    康熙肯定在胤禛和胤禵之間猶豫過,也不斷考察過他倆,我們來看看他倆之間的對比:

    一:胤禛一向以孤臣自居,從不結黨。而不結黨正是他的優勢所在!

    二:胤禵聰明,果敢!然而和胤禩走的近,略有結黨嫌疑!

    三:從胤禛追繳欠款和去江南籌款賑災來看,胤禛是個敢於辦實事的人,不怕得罪人,性格剛毅!

    四:胤禵軍事才能高!

    而康熙對兩個人誰最好呢?

    是胤禵,胤禵為了維護八阿哥而激怒康熙,康熙差點兒將其殺死。然而之後反而得到康熙更加的寵愛!並派胤禵領兵去剿滅阿拉布坦,並且給予了極高的儀式!而且康熙一下子就賞賜了胤禵10萬兩銀子!

    有種觀點認為派胤禵去剿滅阿拉布坦或許也是讓胤禵有軍事上的歷練,然後立功來了就有接位理由了!加之胤禵一直受到康熙的寵愛,所以康熙看上的是胤禵!

    這種觀點很牽強,首先派胤禵是因為十四阿哥本身軍事才能比較高,去歷練得軍功來接位的分析有些牽強!其次拿寵愛來說,康熙寵愛一個皇子也許僅僅是父愛而已,這是家庭因素!每個父親都會有偏心和寵愛的兒子,尤其是越小的兒子!康熙作為一個帝國的掌門人,更看重的是接班人的綜合素質,看這個接班人是否能將帝國引領到一個正確和健康的方向!而這個標準,胤禵顯然不符合,胤禵行為衝動,而且政治上的歷練偏少。

    康熙清楚他的晚年大清是怎麼樣的局面,國庫的空虛,吏治,都是棘手的問題,而能挽回這樣局面的最佳人選只有胤禛,只有不結黨,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擔起這個擔子!所以胤禛才是康熙心目中最佳的皇儲人選!所以康熙一直有意的冷落甚至雪藏胤禛,為了磨練胤禛的心性並且保護起來!

  • 2 # 老都

    康熙到死為止沒有確定繼承人,原因是真的沒有。圍繞繼承人問題康熙可謂心力交瘁,最後直接回避。

    康熙擒鰲拜時召集訓練小太監的是索額圖,其中也有不是太監的,裡面有一個叫做隆科多。清庭在康熙之前沒有立太子的先例。三藩之亂時一度清庭危機,為了穩定情緒保住國本立長子胤礽為太子,那時他不滿一歲。評定三藩時明珠是兵部尚書,兵可以說都是他練的。又出了好多不錯的主意。明珠冉冉升起,可以和權傾一時的索額圖對抗。

    不到一歲就被立為太子(他得叫索額圖三舅姥爺),康熙眾多的兒子極不服氣。其中最突出的是皇長子(子以母貴)。皇長子和明珠沾親。清朝大臣的結黨始見於康熙朝,第一個就是索額圖和明珠。索額圖暴戾,所以把很多大臣趕到明珠那裡。明珠勢大。登場的還有一個是皇八子。

    康熙節儉太子鋪張,更重要的是太子沒有人情味(劣跡斑斑不好細細講來)。有一次康熙病了,他有說有笑高談闊論。又有一次康熙疼愛的18子死了,康熙很痛苦!這時他還是談笑風生,被痛罵。後來康熙發現夜裡自己的寢宮老有人偷窺,感到了生命威脅,決定廢太子。

    他把所有皇子貴族重臣召集起來,讓皇長子護衛自己,然後命令把太子押過來。當眾流淚宣佈廢掉。皇長子立刻申請,如果你不好下手,我替您親手殺了他!康熙極度厭惡,看出老爹不悅,皇長子立刻推薦黃八子。這下皇八子也受牽連。康熙從來沒想過讓任何一個兒子死去。兒子們卻是一個比一個狠,太子曾經威逼過康熙,他都原諒。

    藉此機會康熙拿捕了索額圖,兩個月後殺掉。明珠廢為庶人,二十年後以同樣身份死去。自此他容不得結黨營私。

    皇八子繼續和廢太子鬥,動用了所有關係。康熙發現朝中重臣一邊倒支援老八,深感厭惡。結果皇三子(太子派)發現黃八子陣營有人扎小人。目標就是太子!結果黃八子派收到沉重打擊,太子被複立。

    皇八子陣營中有一個王(外姓的)死了,太子陣營連日舉辦歡宴。其中重量級的有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還有步兵統領(九門提督)!調動兵馬的和守衛京城的都在,自己的小命都在太子手裡了,這還了得。沒人情味都是其次,這擺明是結成太子黨。再廢!繼續挺太子的有兩個,一個在獄中死後挫骨揚灰,一個釘在城門上號哭幾天才死去。康熙年間最狠的懲罰。

    太子被廢當天皇八子就去找康熙說:“我都不敢出來晃悠了,您看我是不是在家躺著好一點?”,他還想重演眾大臣為他情願。康熙沒發作,等機會。兩年後有了斃鷹事件,藉此直接和他斷絕父子關係。

    皇八子不甘寂寞,推選出皇十四子。這可是康熙最喜歡的,皇十四子為了將來的皇業加入到皇八子陣營。又結黨了!康熙原來還留他居住在紫禁城,可見多倚重。現在派他去西北打仗,打了勝仗後還繼續在西北留任。不準回來了,離老八遠點吧。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云雲都是胡扯,滿漢兩種官方語言滿語怎麼改?如果已經有了,燒燬重新寫是完全可能得。當時康熙自知時日無多,那麼中意怎麼可能讓十四子去大西北。呂四娘可以信,但一切輕功飛過紫禁城牆頭的故事都是胡扯,9.9米高,一不小心會摔下來死掉的。自明至清翻牆頭是沒有過的。

    然後康熙居住在暢春園,由步兵統領隆科多(之前提過,從一等侍衛開始升遷)守護。傳令見自己得先透過隆科多。他死的時候身邊只有隆科多。隆科多姓佟,當時最有錢的三大家族之一(還有索額圖家,明珠家),權勢方面號稱佟半朝(滿朝文武一半姓佟)。而且雍正喊他舅舅。雖然康熙在世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現在繼承人人選的決定權落在他的手裡了。和誰親戚關係先不說,太子和八子都有原班人馬。自己就算幫忙了也撈不到什麼好,像四子胤禛(此時已經是親王,繼承皇位位分也夠)空白一片就好多了。完全可以考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了。

    於是最先得知康熙死訊的胤禛一頓操作後,成了入關後第三代。

    誰先折騰誰倒臺。

  • 3 # 榮耀歷史
    1、遺詔說

    康熙遺詔傳位於胤禛,很多歷史劇以此為突破口,說雍正和隆科多合夥將康熙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所以胤禛搶了十四爺的皇位。其實這完全是胡扯,清朝的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改了漢字滿文的怎麼改?另外也不會直接寫傳位十四子,最少要寫“皇十四子”,此外還要加上名字,所以雍正篡改遺詔一說不成立。但是,如果康熙並沒有留下這份遺詔呢?或者說這份遺詔完全是雍正夥同隆科多等人偽造的呢?大行皇帝遺詔通常都是皇帝口述,大臣書寫,而很多皇帝並沒有留下遺詔,來不及或者病入膏肓神志不清怎麼可能留下遺詔?以雍正掌握了豐臺大營以及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能力,偽造遺詔並不是一件難事!

    2、死後不同陵

    滿清入關之後,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都葬在了清東陵,但是雍正卻在其他地方另外給自己修建陵墓,這便是清東陵。滿人入關後就非常推出儒家文化,雍正怎麼會不和父親葬在一處呢?

    比如說明朝,遷都北京後14個皇帝,除了景泰帝被廢除帝號沒有葬入明十三陵外,其他13個皇帝全部葬在明十三陵,這就相當於明朝朱家的祖墳,不葬入祖墳可是大忌。

    雍正偏偏觸犯了這個大忌,還是幸虧後來他兒子乾隆給他打了圓場,規定隔代分葬,雍正葬入清東陵,而乾隆葬入清西陵,接下來嘉慶葬入清東陵。

    用我們的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雍正害怕未來在地下見到康熙嗎?

    3、無限拔高康熙的位置

    康熙的廟號是“清聖祖”,這可是歷史獨一份。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才能稱祖,其他皇帝稱宗。順治作為入關第一位皇帝成為清世祖勉強過關,康熙就算功績再大也不應該稱祖,而且不是“烈祖”“世祖”“成祖”這類,直接是聖祖,聖祖通常是開國皇帝用來追封先輩的,康熙何德何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

    雍正給康熙這麼高的廟號是否是在彌補什麼?根據當時在暢春園的傳道士記載,康熙駕崩當天,他聽見了康熙臥室傳出碗掉落的聲音,也看到了雍正出入其間。

    而且雍正這個年號,是在向人說明“雍親王得位正”!這不是欲蓋彌彰嗎?

    我認為雍正的繼位肯定不是名正言順,其間定有一份政治謀算,但是這些都不妨礙雍正是一位好皇帝,成王敗寇!

  • 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當然必須是雍正啦。

    雍正繼位歷來被妖魔化的原因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康熙死的突然,二是雍正登位之後對兄弟們的殘酷處置,三是雍正的性格與改革所帶來的反彈。

    但其實三點,並不能完全證明雍正繼位的不合法。

    康熙8歲登基,執政61年,在古代能活到69歲已經算是高齡了。看起來他在61年11月21日到南苑打獵,而隔了二十幾天後的11月13日就駕崩,死得十分突然,像是被人暗害一樣,但其實,在此之前他便長期患有重感冒,加之年紀大了引起併發症突然死亡也合情合理。

    傳聞中他是被雍正以參湯暗害的,但這其實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時年雍正已經45歲了,歲月滄桑,使他鍛鍊成一名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他怎麼可能以這種方式登上帝位。

    雖說古代父子位了奪位相愛相殺的不在少數,但這起碼也要符合這麼幾點,一則雙方矛盾白熱化,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程度;二則,兒子的勢力足夠對皇位發起挑戰;三則是有權臣實力派的扶持。

    但以當時雍正的情況來看,並沒有以上三種可能。繼承皇位這個事情,不是說幹掉皇帝你就能上位,要真那麼容易,康熙的兒子們早就這麼幹了。何況,康熙作為威望極高的皇帝,那是那麼容易被兒子內外勾連給幹掉的?

    他沒有真正死透,是沒有人敢染指他帝位的。

    所以雍正幹掉康熙這種說法不合邏輯。

    但康熙死的突然,也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那就是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導致了權力過渡出現問題,給雍正的反對派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康熙到底有沒有留遺詔,隆科多拿出來的遺詔到底是不是真的?

    從手續上講,現存的傳位遺詔沒有任何問題,不存在修改或者偽造的可能,唯一被人質疑的便是它是不是出自康熙之手,或者康熙的真實意願。

    這個問題,或許只有康熙自己知道。

    那拋開遺詔的這個問題,康熙的意願是不是立雍正為繼承人呢?

    答案是可能,而且極大可能。

    這主要有兩點:

    首先,雍正在康熙萬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

    其次,康熙是一代聖主,晚年過於仁慈,導致官場出現嚴重的腐敗現象。這種現象,或出於維持自己“仁主”人設的緣故,又或許人老了力不從心而沒有去處理,但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顯然是不可能放任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的。

    那麼,解決吏治問題只能交給繼承人,顯然,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兒子之中,只有雍正。

    因為吏治的問題盤根錯節,需要的是一個信心堅定、敢作敢為的皇帝。雍正的性格以及他的表現,是康熙諸子之中唯一的合格者。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沒有雍正,清朝的繁榮不可能再延續那麼多年。

    康熙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選擇繼承人關乎王朝安定,也正是因為他對選擇繼承人的重視,所以才會有兩廢太子,諸子奪嫡的局面出現。

    所以有理由相信,在他並沒病重之前,或許已經在心底確定了雍正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至於雍正繼位後出現的那些質疑、否定,陰謀論,說到底還是因為雍正改革的觸底反彈,以及在民族問題上的某些激烈手段所導致的。

    想想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都斷送了千年以來地主士紳官僚階層的核心利益,他們想要反對皇帝,當然會從其繼位的合法性上做文章。

  • 5 # 玄坤文史

    雖然直到目前為止,對雍正皇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仍然沒有定論,但我們從康熙皇帝執政晚期,對各位皇子的態度和安排,大致還是可以得到結論,他心中真正的皇位繼承人就是胤禛。

    康熙皇帝

    另外關於矯旨篡位這種說法,根本就不可信,胤禛在康熙皇帝駕崩前,基本上已經掌控了京師的局勢,就算康熙皇帝不傳位給他,皇位也跑不脫了,何苦偽造一份詔書,留給別有用心之人編排呢?

    在康熙皇帝執政晚期,真有能力奪嫡的皇子不多,胤禛,胤禩,胤禵,胤禩先後經歷了張明德相面事件,斃鷹事件,康熙皇帝對他的感情也從寵愛有加,到了心生警惕,再到最後父子關係幾乎決裂。

    這基本上就宣告了胤禩奪嫡的失敗,胤禩母系一方身份卑微也是一個致命缺陷,皇帝雖然是國家的最高的統治者,但是一樣需要姻親,外戚等關係來幫助鞏固統治的,康熙五十三年,康熙皇帝曾在斃鷹事件後,怒斥胤禩“辛者庫賤婦!”,從這裡也可以感受到康熙皇帝對胤禩的厭惡。

    胤禩

    胤禛和胤禵是親兄弟,他們的母親是孝恭仁皇后,德妃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胤禵屬於八爺黨的人,在胤禩徹底失寵後,胤禩一黨開始支援胤禵奪嫡,胤禩的支持者眾多,雖然康熙皇帝有所打壓,但總體的影響不是很大。

    關鍵的問題在於奪嫡不是支援的人越多越好,一群沒有實權的人,整天喊喊口號有什麼用呢?反觀胤禛就比胤禩務實,原來太子還在位時,不爭不搶,老老實實的幫康熙皇帝分憂,在這一點上沒有一個皇子比得上胤禛。

    後來太子被廢,皇子們奪嫡日趨激烈,胤禛韜光養晦,一面和胤祉,胤禩等人保持良好的關係,暗中在朝廷重要職務上安插自己的人手,拉攏朝中重臣,康熙皇帝讓眾臣選新太子,他也支援復立胤礽,完美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意圖,胤禩就敗在奪嫡太過心切上。

    胤禛

    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康熙皇帝年邁體衰,只能從皇子中選一人代替自己御駕親征,而對於滿朝文武而言,大將軍王人選似乎也可以看成未來儲君的人選,這也是日後產生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十四子,而非皇四子謠言的源頭。

    但是我們要想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康熙皇帝要傳位於胤禵,此時的康熙皇帝就是因為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才沒能御駕親征,也就是說康熙皇帝隨時有駕崩的可能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把自己中意的儲君人選調到大西北去,這是什麼荒唐的操作啊?

    讓皇子帶天子御駕親征,說白了就是去前線督戰,就算是讓皇三子胤祉這樣的文人去也沒問題,何必特意讓皇十四子胤禵去前線了,西北糧草運輸,全要依靠川陝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是胤禛的心腹,康熙皇帝做這樣的安排主要還是為胤禛鋪路。

    胤禵

    康熙皇帝如果突然駕崩,胤禵就算有奪嫡之心,也鞭長莫及,即便想起兵也會被年羹堯斷了糧草,而在京城裡,胤禛已經拉攏了九門提督隆科多,康熙皇帝還讓胤禛擔任領侍衛內大臣,負責宮中禁衛,這樣安排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就是為了方便胤禛接班時,可以迅速控制住局面。

    從這些方面來推斷,康熙皇帝選定的接班人應該就是胤禛,康熙皇帝並未留下遺旨,而康熙皇帝遺照是雍正皇帝登基後,擬就頒佈天下的,本來也就不是康熙皇帝真跡,很可能是康熙皇帝病重後,口述的內容,從這一點來說矯旨篡位本身就不可信,這樣幹反而會成為雍正繼位最大的爭議點,胤禛何苦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

    雍正皇帝

  • 6 # 蘭臺

    我覺得從目前現存史料看,康熙帝心目中的真正繼承人應該是皇十四子胤禎。皇四子胤禛只是康熙帝一個倉促的選擇。(皇十四子本命就叫胤禎,胤禵是後來改的。)

    當然,我不是指責皇四子胤禛是“篡位”,我更傾向於認為康熙帝沒有料到自己會突發疾病去世,所以倉促間選擇了皇四子胤禛。

    歷史上有許多皇帝倉促去世時選擇的繼承人並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繼承人

    首先,皇帝不相信自己“會死”並不是沒有先例的,歷史上先例有很多。而他們的繼承人都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只是“不得已的選擇”。

    比如魏文帝曹丕,他一直到去世前一天才真正相信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倉促的確立了曹叡的太子地位,第二天曹丕就去世了;要知道曹丕可是處死了曹叡的生母,如果不是曹丕沒想到自己會突然去世,絕無可能立曹叡為太子(曹丕拖到生命倒數第二天才立的曹叡。)

    曹叡肯定不是篡位,但是曹叡100%不是曹丕心目中理想的繼承人。

    同樣遭遇的還有鄭成功,鄭成功也是突然去世的,鄭成功一直患有狂躁症,所以鄭成功發病後讓部下斬殺與乳母私通的兒子鄭經,被部將以“亂命”為理由拒絕後發狂而死。

    換言之,鄭經雖然不是篡位,但是他也不是鄭成功理想的繼承人。

    當時在清朝服務的外國傳教士都認為皇十四子胤禎是康熙帝的繼承人

    大家知道雍正帝生了一個好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他修改了大量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間的史料;不僅僅是康熙帝繼承人問題,比如雍正帝“肉麻”表示自己有多心疼怡親王胤祥去世的許多上諭都被乾隆帝刪除了,所以當時服務於康熙宮廷的外國傳教士相關記載可信度就很大了。

    當然,我不是說外國傳教士的記載就一定是真的,但是至少說明在當時高層輿論裡,康熙帝繼承人首選皇十四子。

    比如當時在康熙宮廷服務過的英國醫生約翰·貝爾(John Bell) ,他在《從俄國聖彼得堡到亞洲諸地的旅行記》裡就寫到“十四皇子勇猛善戰……據說皇帝想讓他繼承皇位。”

    而當時義大利人馬國賢也說過,當時北京滿人高層流傳著康熙帝中意皇十四子的傳聞;

    無獨有偶,朝鮮使臣在朝貢後回國報告裡也說曾經買通了一個看守暢春園的馬甲門軍,這個馬甲門軍告訴朝鮮使臣,康熙帝的皇十四子很有可能繼承皇位。

    當然,以上不管是傳教士、醫生還是朝鮮使臣,他們的看法並不代表康熙帝就一定會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康熙五十九年以後,確實在京城普遍流傳著皇十四子要當繼承人的訊息。

    相反,這種流言裡從來沒有皇四子胤禛,相反有傳教士還說皇四子胤禛“終日唸佛,無所事事。”

    皇四子胤禛在康熙晚年並沒有體現什麼高超辦事能力,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前根本沒見過弘曆

    最有利的證據是目前保留下來的康熙帝的奏摺裡,廢太子領銜的奏摺一共有77份,皇四子領銜的奏摺一共是471份,皇十四子領銜的奏摺354份,多是西北軍事;而皇四子胤禛領銜的奏摺只有3份。

    要知道《清聖祖實錄》還是雍正帝自己編纂的,可《清聖祖實錄》裡確實顯示皇四子胤禛領銜的奏摺只有3份。

    更誇張的是皇十四子胤禎的長子很早就被康熙帝養育在大內,就連結婚也是康熙帝親自過問的,而且經常帶著胤禎的長子去承德打獵;而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四月之前根本沒有見過弘曆。

    康熙帝從來有想過自己會死在康熙六十一年

    目前認為康熙帝不可能選擇皇十四子胤禎為繼承人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相信晚年多病的康熙帝會把繼承人派到遙遠的西北。

    但問題是康熙帝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年老多病”。

    山西巡撫德音 康熙61年6月20日

    硃批:朕體好,今年體健,氣色甚好

    吏部尚書富寧安 康熙61年5月17日

    硃批:朕體安,氣色亦好

    阿爾納等請安折 康熙61年5月16日

    硃批: 朕體安,氣色甚好。

    山西巡撫德音 康熙61年5月20日硃批: 朕體安,氣色甚好。

    從康熙帝硃批來看,並沒有看出康熙帝覺得自己年老多病;而且根據服務於康熙宮廷的傳教士史料表示,康熙帝從生病到去世中間時間很短;就連《清世宗實錄》也說康熙帝倉促確立皇四子胤禛為繼承人。

    (康熙帝)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清世宗實錄》

    綜上所述,我比較傾向於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繼承人是當時34歲的皇十四子胤禎,而非44歲的皇四子胤禛,只不過當康熙帝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行了的時候,時間已經不夠他把自己理想繼承人召回京師,所以為了避免朝局動盪,康熙帝倉促間選擇了皇四子胤禛。

  • 7 # 浦

    康熙希望他的繼承人幹什麼事情,就得選擇什麼樣的繼承人。

    那麼康熙想幹什麼事情呢?很簡單,最大的有利於控股皇權

    首先,要能夠打擊皇權的挑戰對手。鞏固皇權的主要對手是滿清貴族集團和皇族宗室集團,康熙在位時,光是打擊權臣就有多次,比較典型如鰲拜、索額圖、明珠等,太子也廢了兩次,這方面稱得上是心狠手辣。那麼他的繼承人也必須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他選的是諸皇子中與貴族和皇族關聯最少的雍正。

    其次,為了鞏固皇權必須有經營國家財政的能力,這方面康熙的主要做法是給諸皇子各種差事的考驗,從而評估各人的財政水平。顯然,雍正的能力是讓康熙滿意的。

    最後,鞏固皇權最重要的子嗣問題,這方面當時雍正是最佔優勢的,除了當時已經被廢的太子、被圈禁的大皇子,雍正是剩下的皇子中子嗣最多的了,在封建皇朝,這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總之,康熙選擇雍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康熙即位時間很長,子嗣眾多,可選擇的很多,考慮的時間也很充分,為什麼最後選擇了雍正?因為排除了那些不能選,雍正就是最優選擇。

  • 8 # 舍我談歷史

    康熙朝後期出現了九子奪嫡,最終皇四子胤禛成為繼任者,胤禛就是雍正皇帝。對於雍正皇帝繼位一事,歷來爭議不斷,畢竟康熙皇帝在兩廢太子胤礽太子以後就沒有再重新立儲,繼承人問題撲朔迷離,引起後世猜測。

    要清楚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就要先清楚康熙為何不立儲。立儲是國之根本,早立儲君,早明確繼承人,有利於避免爭端,引發政局不穩。康熙皇帝不立儲,筆者經過分析,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為了自身安全。康熙皇帝的兒子在歷代皇帝中屬於比較多的了,也都比較有能力。在皇家,權力之爭是殘忍的,骨肉相殘是難免的。康熙皇帝比較害怕自己像齊桓公那樣,死都不得安生。而康熙朝出現了大臣和貴族站隊的情況,也就是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的出現。皇子已經和大臣繫結在一起,這是帝王非常忌諱的,但康熙皇帝已經沒有辦法解決,畢竟涉及面太廣,而且還包括自己的兒子。不立儲,就不會有皇位和大臣陰謀推翻自己,自己的皇帝不會遭受危害。

    第二,保護儲君的需要。皇次子胤礽被確立為太子後,不斷有皇子詆譭他,說明皇儲的位置已經被皇子盯上了,誰是皇儲,誰就是眾矢之的。為了皇儲的安全,康熙皇帝吸取胤礽的教訓,不再立儲,也不讓皇子猜到誰是皇儲。甚至康熙皇帝還有意疏遠了了比較有有可能成為皇儲的皇八子、皇四子。這些方式都是康熙皇帝的策略,意在轉移注意力,避免諸子繼續激烈的爭儲,更是避免兒子們失和。

    第三,可能儲君還沒有明確。儲君的位子除了嫡子胤礽外,似乎誰做都可以,但這麼大的國家,江山社稷還不穩固的情況下,由誰來擔任是需要思考一番的。作為父親,有時候面對這麼多優秀的兒子,也是煩惱,究竟誰來繼承帝位,真的很難。不立儲就是為自己留有餘地,避免出現胤礽這樣的情況。

    第四,避免儲君不合適的尷尬。如果康熙皇帝,第三次立儲失敗,他將威信和顏面掃地。這是不可以發生的事,也是危害非常大的事。康熙皇帝無論如何必須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快不行的時候,在確定儲君,避免尷尬。

    第五,仁愛、守業之人是他的選擇。但康熙朝,清朝的才算基本穩定下來。大的家業,需要一個好的掌舵人,必須有人能守得住。而皇長子和廢太子都有對兄弟不友愛的情況被康熙皇帝發現,康熙皇帝肯定不希望自己死後,骨肉相殘。堅決的第二次廢皇太子胤礽,終身監禁了皇長子。

    從上面看,康熙皇帝不會選擇勢力太強的皇子繼位。因為這樣的人繼位,會威脅到自己的位置,並且不會善待自己的兄弟。這種情況,康熙皇帝基本可以排除當時勢力最大的八爺胤禩,也不會重用胤禩一黨。而且胤禩母親的出身低微,也很難成為皇儲。

    康熙皇帝更看重有政治頭腦的皇子,因為皇帝需要面臨複雜的情況,需要的綜合能力。對於能夠打仗的皇十四子胤禵,康熙皇帝肯定是喜歡的,畢竟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但作為從順治皇帝起逐步接受漢文化的清朝皇族,除了打仗更看重的是如何治理天下。胤禵相對而言,能力還是稚嫩,不足以成為皇帝。也被排除。

    其實,康熙皇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還是皇四子胤禛。雖然胤禛的母親烏雅氏身份也很低微,但胤禛是被康熙皇帝皇后撫養大的,21歲的胤禛就已經受封貝勒。康熙後期,多次代表康熙皇帝祭天和外出代辦政務,這大機率就是繼承皇位的暗示。同時,胤禛也很會洞察康熙皇帝的心思,和各個兄弟都交好,擺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架勢,實際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有很深的城府,這些是作為政治老手的康熙皇帝喜歡的。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經歷了大風大浪,知道怎麼把握權力,會在自己身邊安排可靠的人。他明知道年羹堯是胤禛的人,讓年羹堯去配合胤禵征戰,控制胤禵。明知道隆科多和胤養母是親屬,卻讓隆科多擔任非常重要的九門提督。說明康熙皇帝還是希望雍正繼位。如果他不想,他會極力避開胤禛的人。

    雍正朝出現的文字獄還有民間傳說使得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篡改聖旨成為一種說法。其實,聖旨篡改這件事並不簡單,清朝的聖旨需要滿、漢、蒙三種文字,改聖旨需要改三種文字,並不是那麼容易辦到的。而且漢字在當時都用繁體字,傳說的“十四”改成“於子”也是沒有道理的,清代的“於”字應該寫為“於”。因此,篡改聖旨說,一定是不成立的。

    但雍正皇帝繼位也是存在很多的一點的。

    首先,遺詔並不是康熙親筆寫的,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按理說,康熙皇帝知道自己去世會引發皇子對於皇位的爭鬥,自己親筆書寫的詔書才更有效。而雍正皇帝拿出詔書是在康熙皇帝去世的七天以後,這很不符合常理,詔書正常應該在康熙皇帝駕崩當天宣讀,這樣更合理。

    其次,康熙皇帝去世當天,胤禛並沒有在身邊。胤禛去代替康熙皇帝去天壇祭天,這其實也很蹊蹺。康熙皇帝作為一個接近70歲的人,在感覺身體非常不適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讓可能是繼承人的胤禛留在身邊,而讓他離開自己,去天壇祭天。這有點說不通。

    第三,雍正在收走胤禵兵權的同時,收走了朝廷給胤禵發來的諭旨。這裡面的諭旨會不會隱藏康熙皇帝傳位的秘密不得而知。這點是讓很懷疑,康熙皇帝是否對胤褆暗示過什麼。

    第四,康熙皇帝暗示過皇三子、皇四子年齡已超過40歲,不適宜繼位。胤禛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皇帝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呢?也不得而知。

    最後,康熙皇帝是駕崩後才更衣的,也就是現在人說的,死的時候沒有穿上衣服。這是否說明康熙皇帝是突然死亡,也就是暴斃。

    當然,雍正皇帝繼位的疑點很多,證明他是繼承人的證據也很多。最終他能夠勝出,至少可以看出,康熙皇帝還是欣賞他的,大機率相信其得位是正常的。不知道,你怎麼看?

  • 9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從熟練掌控帝王心術這點來看,康熙真正能算是千古一帝。他心目中的最佳繼位人是他自己。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這就是他的心聲。暢春園斷氣的那天晚上,康熙的心裡縱有千般不甘,萬般無奈,也實在無法抵禦死神的降臨。至於雍正繼位是陰謀陽謀,已經是歷史了,我們也無需再說三道四。無論如何,雍正把他父親傳給他的江山,修復得最好,這可是有目共睹,無可辯駁的。畢竟老四為了愛新覺羅家的江山社稷嘔心瀝血,礪精圖治。費了多少心血。

  • 10 # 人生若只如初見248270

    看到這麼多的回答我只能呵呵了! 看過唐國強演的雍正王朝的人都應該知道劇情,這一版電視劇最接近歷史! 我們所學的歷史什麼康乾盛世都是讚美康熙和乾隆的! 那難道雍正真的是一個平庸之輩嗎? 反而恰恰相反雍正的政績在康熙和乾隆之上! 雍正繼位之前清朝的國庫因為康熙收臺灣滅葛爾丹早就虧空了, 而在平三藩的時候丟了半壁江山,要不是吳三桂年老病死,野心不夠大!清朝可能會被趕到關外去! 至於說雍正是篡改詔書登基的都是被一些野史誤導了,因為清朝的皇帝詔書都是兩種字型,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你說漢字可以把十改成於那麼滿文怎麼改! 所以說說雍正篡位都是無稽之談! 正因為雍正政治上整治貪汙腐敗太嚴格把一些當官的才路都斷了, 還有一些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政策把這些達官貴人的利益都剝奪了,所以他們心裡都恨雍正, 以訛傳訛的編造一些雍正的壞話,散佈謠言這才有了一些野史的記載! 正因為雍正的政績讓大清的國庫充盈!而乾隆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那個吃果子的人!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人你把他得罪了他搞不好也會在背後說你的壞話,編排你的不是! 歷史也是如此!

  • 11 # 智洋君

    我感覺到最後康熙心目中真正中意的繼承人就是雍正吧!首先雍正得位不正是透過篡位登上皇位的這種說法在民間和野史上廣為流傳。近幾年有好多學者和歷史愛好者為雍正翻案,我個人也對此事有一些簡單的瞭解。其中流傳最多的就是篡改遺詔之說了,相傳康熙遺詔中本來寫著“傳位十四子”,後來被雍正指使隆科多偷偷改成“傳位於四子(雍正)”其實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第一點 清朝的詔書,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同一內容,滿文和蒙文中的“十”和“於”,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字,所以不可能輕易更改。

    第二點是 在古代“於”和“於”並不通用,而像在皇家詔書這樣的正式檔案中都是寫作“於”字,所以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點是 清代檔案中凡書寫皇子時,均寫為“皇某子”、“皇某某子”,像民間所說傳位於四子、十四子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本身雍正就很乾練很有作為,曾多次代表他的父親承擔祭祀大典等重要任務。再加上康熙對雍正兒子弘曆甚是喜愛,也想讓弘曆最終可以登上皇位,所以也就理所應當的傳位於雍正了吧!所以我認為雍正並非是篡改遺詔而登上的皇位。至於為何盛傳雍正篡位,是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吧。篡權奪位這種事在古代皇帝中是屢見不鮮的,所以雍正篡權這種說法一說出來,便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了,經過幾百年傳說,再加上各種小說、故事的添油加醋,雍正得位不正這種說法,也便會讓人更加容易的相信了!(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歡迎評論到下方,我們共同探討學習哦!)

    閱讀量0編輯

  • 12 # 夢露居士

    目前發現的康熙遺詔一共有四份,分別藏於臺灣故宮,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檔案館。這些遺詔都是滿漢雙語,絕無可能被修改。那麼這可以說明雍正並非篡位嗎?

    並不能,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命令大臣起草的,並非康熙親筆所寫。

    那麼這是說雍正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他是篡位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有兩種皇帝遺詔:

    第一種,是皇帝生前親手寫好的。這種遺詔會比較短,寥寥數語,主要是說明由誰繼位,以及一些身後事的安排。比如下圖是道光遺詔:

    可以看到,清代皇帝寫重要的文字,會使用滿漢雙語,比如“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這一句,旁邊就有一句滿文。如果康熙真的寫了遺詔,是沒法篡改的。但是康熙到底有沒有留下遺詔,這是一個疑問。他是急病而死,很可能只有口頭遺詔,沒有文字版本。

    第二種,是新皇帝登基後,組織大臣起草的。新皇登基後,要把先帝遺詔公佈天下,以示自己的正統地位。真正的遺詔言辭簡略,所以新皇帝要重新起草一份正式的檔案,傳抄到各地,這也是發現的康熙遺詔有四份的原因。

    在第二種遺詔中,會回顧一下先帝的功績,誇讚新皇帝的人品與才能。假如先帝有什麼明顯的錯誤,遺詔中也可能借先帝之口進行自我批評(比如順治遺詔就被寫成了罪己詔),並改正錯誤。這樣可以為先帝博得好名聲,也讓新皇帝不違反儒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孝道,可謂一舉兩得。

    現存的四份康熙遺詔,都是第二種,因此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雍正篡位說。

    那麼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呢?我認為不是。最有力的證據是:康熙把十四子胤禵派往西北領兵打仗。而且當時戰事已經勝利,胤禵回到京城向康熙彙報,沒幾個月康熙再次將胤禵派往西北主持善後工作。

    中國自古就有“世子不將兵”的傳統,就是說皇帝不會把太子派往邊疆打仗。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他已算是高齡。就算此時康熙身子骨硬朗,也隨時有可能突發急病。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難道不怕自己突然駕崩,胤禵趕不回來,皇位被其他皇子奪去嗎?歷史上秦始皇將太子扶蘇派往北方打仗,結果秦始皇駕崩,趙高與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皇帝。

    所以,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證明在他心目中,胤禵並非繼承人。雍正是光明正大的登基,並沒有篡位。

  • 13 # 磨史作鏡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如果我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那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止我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所有的都是猜測。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應該是:雍正得位不正,但不是篡位,或者是他矯詔了但不是篡位。

    為什麼說他不是篡位?因為篡位得說是篡誰的位,篡康熙位?但是康熙已死,何篡之有。如果能夠證明康熙是雍正害死的,那就是篡位無疑了。可是目前學術界和民間雖有雍正害死康熙之說,但是證據不足,因此篡位說不成立。

    改詔書一說是不成立的,早就比較清楚了。矯詔還是很有可能的,矯詔就是直接以康熙遺詔的名義寫一份詔書,傳位雍正,反正當時就是雍正和隆科多在嘛,而後來很快隆科多下獄而死,很有殺人滅口的意味。

    綜上,最有可能的是雍正偽造遺詔繼承了帝位,但是康熙死前沒有來得及明確誰是繼承人,所以雍正不算篡位,只是合法性不夠大,因為那份遺詔存疑!當然我們也很難猜出到底康熙想把帝位傳給哪個兒子了,老四還是老十四?見仁見智吧。

  • 14 # 歷史簡單說

    雍正當然沒有篡奪皇位,民間傳說裡面有大量說雍正是篡位的,還說雍正是被呂四娘給取了首級而死的,甚至還說康熙帝和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都是被雍正給害死的,但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那我們具體來說說,為什麼說雍正並沒有篡奪皇位?

    第一,我們先來說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據說康熙的遺詔上面是傳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傳位於四子。這個說法有幾個問題,一,於的繁體字是於,而於是簡體字,也就是說十加一橫是變不成繁體字的於。

    二,清代皇帝的遺詔是滿漢蒙三種語言寫的,那麼即使漢字可以那樣改,那麼滿文與蒙文又如何改呢?

    三,清代的傳位遺詔一般會說傳位皇十四子,而不會說傳位十四子,所以加一橫,那就是傳位皇於四子,那根本就講不通的。所以康熙的遺詔被改,這是一個很拙劣的說法。

    第二,康熙六十年,康熙六十歲慶典的時候,康熙帝派雍正帝到盛京去祭告祖陵,冬至的時候,又派雍正帝到南效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又派雍正帝去祭天,而這些行為一般要麼是皇帝本身,或者是儲君代為,所以說康熙帝就是打算讓雍正來繼位的。

    第三,有些人說康熙帝是想傳位於十四阿哥的,但是我們知道,一般都是太子監國,如果康熙帝想讓十四阿哥繼位的話,就不可能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還讓十四阿哥還在擔任撫遠大將軍,而是在京城中,隨時等待繼位,這個就意味著康熙帝根本無意讓十四阿哥繼位的。

    第四,雍正帝繼位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步軍統領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如果康熙帝不想讓雍正帝繼位,那麼就不會讓隆科多繼續擔任步軍統領這個重要的位置。

  • 15 # 有得觀史

    要弄清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是誰,首先得理清康熙選接班人的標準。

    康熙的第一個標準:他要是個“孤臣”。

    康熙安排四阿哥胤禛追討國庫欠銀,胤禛要帶十三阿哥一起去,康熙不準,他說,要讓胤禛做個孤臣。胤禛不負康熙所望,事情辦得很好,康熙很滿意。

    孤臣可以不顧及情面,大公無私,能按照康熙的意思把事情辦好。孤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結黨隱私。在康熙心裡,只有孤臣才是最好的臣子,能很好地為君辦事,還能讓君放心。

    康熙讓胤禛做個孤臣,這和接班有關係嗎?有。康熙執政期間,由於戰爭不斷,耗費很大,王公大臣借錢不還者很多,國庫虧空嚴重。康熙寬仁,弊政很多。作為大政治家,康熙清楚,他需要一個接班人來割除弊政,孤臣是最好的人選。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作為黨派首領,你只有封官許願大家才會擁戴你,將來做了皇帝,就需要兌現承諾。兌現的承諾其實就是大清國的國家利益。做孤臣就可以避免這些。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這在後來也得到印證。太子黨被康熙打掉了,八阿哥公認的賢王他堅決不用,十四阿哥是八阿哥黨成員,也斷送了前程。

    胤禛雖說不上完全意義上的孤臣,至少表面上也算是孤臣了。四阿哥黨人數少,行動秘密,主要成員年羹堯是他大舅哥,隆科多是他舅舅,外界看四阿哥是個孤臣,沒有結黨。

    康熙的第二個標準:“觀皇孫”。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雍正請康熙到雍王府的後花園觀花散心。不遠處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引起康熙的注意。這時的雍親王胤禛就叫來正在讀書弘曆,和皇爺爺康熙見面。康熙問弘曆在讀什麼書,弘曆說是《論語》,康熙讓他背誦,弘曆背的非常流利,康熙讓他解釋意思,弘曆解釋得清楚準確。康熙很喜歡弘曆,之後就把他養在宮中。

    期間,康熙還讓人把弘曆的母親叫來,他要親自見一見。看到弘曆的生母,康熙說出了“有福之人”的話。這在康熙來說是很異常的舉動。之後他又向雍親王胤禛要了弘曆的生日時辰。康熙還說過弘曆是個有“大福”的人。他想讓弘曆當皇帝,這想法已經很清楚了。

    康熙是個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從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他對培養第三代接班人非常關注。

    康熙對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也非常喜愛,《李朝實錄》記載,二廢太子後,康熙說,“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雲”。這也證明了康熙對第三代接班人的關注。

    康熙和弘曆第一次見面是康熙六十年,沒幾個月康熙就去世了。這時能爭皇位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四阿哥胤禛,一個是十四阿哥允禵。允禵兩個條件都不符合,胤禛兩個條件都滿足。如果你是康熙你選誰?!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繼承人。

  • 16 # 寅哥解惑

    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究竟是誰?

    我們都知道雍正作為第四子繼承了皇位,但實際上康熙最鐘意的還是次子胤礽!胤礽是皇后赫舍裡所生的獨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尊貴的地位決定了他比起其他阿哥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康熙和赫舍裡的感情深厚,赫舍裡又英年早逝,懷著對愛人逝去的悲傷,康熙對胤礽是疼愛有加,可以說把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發揮到了極致!但隨著康熙在位時間的過長,導致了胤礽的心智失衡,父子倆的關係已經潛移默化的變質了!最終導致的就是胤礽的被廢,終身監禁!如果康熙沒有如此長的壽命,胤礽繼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皇四子胤禛從小就沉默寡言,性格偏向內斂,但心裡有數,思維發達。在太子被廢的情況下將隱忍做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了不爭即是爭!摸透了康熙的帝王權術,將自己的優勢最終轉化為盛勢,成為了最終的贏家!可以說胤禛是一個集魄力和智慧的政治高手!

    雍正有沒有矯詔,篡位?

    完全是無稽之談!清朝繼位詔書分為滿漢兩種文字,怎麼改?如何改?它不是電腦打印出來的!在清朝這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想在康熙的手裡矯詔?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康熙看重的就是雍正那股敢於打破常規,將改革痺症進行到底的勇氣和魄力!清朝需要一位鐵腕的領導者,這才是康熙選雍正做繼承人的最終原因!

  • 17 # 有書共讀

    雍正繼承皇位,歷來是清史研究的重大謎案之一,就如題者所問,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繼承人究竟是誰,雍正是矯旨篡位嗎?有書君在此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對於題者的第一個問題,有書君認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是廢太子允礽,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因為允礽是嫡子。

    廢太子允礽為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乃是正宮嫡出,地位尊貴。

    清朝初年並沒有實行嫡長繼承製,但自順治皇帝開始,滿清皇室對漢族文化非常仰慕。

    康熙從小接受了儒家教育,潛意識中已經認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度,所以他才會在康熙十四年,把剛剛兩歲的允礽立為太子,可見康熙對嫡子寄予了很大厚望。

    2、 允礽比較出色。

    自古皇家兒女多聰慧,允礽從小受康熙教誨,在其言傳身教之下生長的出類拔萃,不僅書法、繪畫方面造詣頗深,更在軍事、政務方面彰顯出才能。

    康熙患病時說:“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協理,付批辦處批發。”

    正是因為允礽表現出色,康熙才會放心把政務交給他處理

    3、 康熙對太子廢了再立的心思。

    史書記載,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是康熙四十七年,理由是“語言顛倒,憤然發怒”,沒過多久康熙就覺得廢召太於倉促,過了半年時間,康熙四十八年,允礽又被複立為太子。

    自古就有“天子一言九鼎”、“君無戲言”的說法,多年來帝王為保持威信,從不做朝令夕改的事情。

    康熙卻不顧天子顏面和君子德行,下了廢太子詔書,馬上又頒出復立詔書,可見他對允礽仍然心存希望。

    其次,對於“雍正是否矯旨篡位”,題者應該問的是“雍正是否篡改遺詔和篡位”,有書君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不存在篡改遺詔的情況。

    1、 太子自作孽為雍正繼位提供機遇。

    允礽出身高貴,若是規規矩矩,自是前程一片大好。

    只可惜,一手好牌拿在他手裡,卻讓他打的稀爛。

    康熙正當盛年,他卻招兵買馬、集結親信、不聽教誨,這樣做不僅把自己逼到廢了再立、立了再廢的窘況,更為雍正繼位打開了豁口,提供了機遇。

    2、 鷸蚌相爭,雍正享漁翁之利。

    皇位爭奪戰中,廢太子集團和黃八子集團明爭暗鬥,結黨鑽營,爭鬥的魚死網破。

    雍正的皇四子集團卻在暗中細心觀察,對兩方既不附和也不做對,只是安靜守分,廣結善緣,把自己的鋒芒斂存起來,等待時機。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在權力爭鬥的平行四邊形中,兩個不同方向的力量鬥爭的結果是產生出了鬥角線的力量。

    就如這場皇位爭奪戰,雍正集團就是那個最終產生的“鬥角線”。

    3、 皇位遺詔書寫必定規矩。

    很多人懷疑雍正將康熙傳位詔書中關鍵一句“傳位十四皇子”更改為“傳位於四皇子”,有書君覺得這應該不是史實。

    古代文人書寫多用繁體字,簡化字是近代才開始流行。“於”字為簡化字,這樣書寫不符合當時歷史背景。

    另外,史書記載,清朝傳位詔書應寫兩份,其中一份用漢子書寫,另一份用滿文書寫,根本不會存在“十”改成“於”的情況。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乃是廢太子允礽,只是允礽作繭自縛、得意忘形,才讓康熙選擇雍正成為皇位繼承人。

    正是應了那句“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哪個人能笑到最後啊。”

  • 18 # 聊坐南書房

    康熙皇帝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千古之謎,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沒有確鑿的證據,都有著各種難以自圓其說的漏洞,這也是,之所以這個話題經久不衰的原因。

    康熙心中真正的繼承人到底是誰

    在太子胤礽沒有被廢之前,這個問題沒有其他選項,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各皇子和擁戴他們的大臣就已經蠢蠢欲動了。一代雄主康熙也長久被立儲這個問題所困擾,對於康熙皇帝心中到底想選誰,有著各種說法,但也同時有著各種質疑。有人說康熙選的繼承人就是雍正,也有人說康熙選的繼承人是十四阿哥允禵,還有人說是八阿哥胤禩。

    皇八子胤禩劇照

    我們先說八皇子胤禩,其實他應該是被排除在外的,胤禩在康熙的皇子之間可能算是才華和能力都比較傑出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強的一位,擁戴他的兄弟和大臣也是最多的,早年康熙對他也是比較喜愛的,但是隨著胤禩鋒芒太露,就逐漸不被康熙所喜歡了。

    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康熙曾讓大臣公舉太子,推薦八阿哥胤禩的非常多,但是康熙以“母微賤”為由予以拒絕,就是說胤禩的母親良妃出身低微,胤禩不具備作為皇儲的條件。不死心的胤禩曾親自向其父康熙探聽口風,被康熙怒斥:

    爾不過一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語,以此試探朕躬乎?伊以貝勒存此越分之想,探視朕躬,妄行陳奏,豈非大奸大邪乎?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胤禩讓人給在熱河的康熙送去一隻鷹,但送到之後,鷹已經奄奄一息了,康熙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斥責胤禩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就是要與其斷絕父子關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胤禩再次觸怒康熙,康熙下令停發了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透過康熙對胤禩的態度,他是不可能選擇胤禩作為繼承人的。

    皇十四子胤禎劇照

    剩下的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禎,對了,胤禎就是允禵,他是為了避雍正的諱才被改名叫允禵的,胤禛和胤禎是親兄弟,母親是康熙的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對於康熙將皇位傳給他們中的哪一個,說法不一,後世傳言比較多的就是“傳位於四皇子”“傳位於十四皇子”,說得是雍正是將康熙遺詔中的“十”改為“四”,篡奪了原本屬於老十四的皇位,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根據的,也不值一駁,因為按照繁體字“於”應該是“於”,根本沒法改,還不用說詔書上的滿文了。

    皇十四子胤禎與兄弟關係處的都非常好,不像哥哥胤禛除了與皇十三子允祥交好,與其他兄弟格格不入,老十四胤禎在外留下“十四爺禮賢下士”的好名聲,這也是康熙喜歡他的原因之一,有人說康熙之所以委任老十四胤禎為撫遠大將軍,將軍權交給他就是為了磨鍊他,為他將來繼承皇位創造業績。

    允禵兄弟

    但是對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康熙並沒有準備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否則這就不會派他鎮守邊疆,遠離朝廷了,而是應該將他留在身邊才是。可是如果說康熙沒有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的打算,雍正在繼位後的一系列動作又令人非常的費解,比如,康熙去世後,雍正將胤禎召回京師,隨即就將其軟禁於景陵,連胤禎見其母親烏雅氏的請求,雍正也不批准,直到三天後,才允許他見母親烏雅氏。

    另外,在雍正繼位後,其母親烏雅氏的表現也非常令人費解,她拒不接受“太后”的封號,也不移宮,不願意到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或者寧壽宮,而且在雍正繼位不到半年,烏雅氏就突然去世了,甚至有雍正“逼死母親”的說法,但有人將烏雅氏這一切令人費解的舉動,歸結於她偏愛小兒子 皇十四子胤禎,對雍正奪去小兒子的皇位表示的不滿。這些說法並沒有什麼證據,到目前只是猜測而已,所以也無法確認康熙死前就是選擇的皇十四子胤禎做繼承人。

    烏雅氏劇照

    在康熙第二次廢太子時,各位皇子都在忙著爭儲,雖然胤禛也在暗中培植勢力,積極爭取,但在表面卻表現的與世無爭,他對康熙交代的事情,都極力認真的完成,對兄弟也表露出關心愛護。康熙曾說:“四阿哥體察朕意,愛朕之心,殷勤誠懇,可謂誠孝”,對胤禛的評價是很高的。

    胤禛劇照

    康熙晚年對胤禛非常信任,在他生病期間,多次派胤禛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出席各種重要的禮儀場合多達22次之多,而且康熙晚年經常到賜給胤禛的圓明園去遊玩,次數之多遠超其他任何一位皇子,這也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禛是非常親近的。而且,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還將胤禛的兒子弘曆帶進後宮親自撫養,這也有康熙皇帝其實是將弘曆作為皇位繼承人來培養的可能,因為康熙親自撫養的皇孫只有廢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和胤禛的兒子弘曆,這種將胤禛作為繼承人的安排,意圖非常明顯。

    按照以上的分析,康熙確實是將胤禛作為他的繼承人的 ,也就是說,雍正的繼位應該是合法的,沒有任何陰謀的,但是人們卻並不這樣看,說康熙的傳位遺詔都有問題,甚至說可能康熙根本就沒有傳位遺詔,這一切的真相撲朔迷離,確實讓人難以釐清。

    雍正劇照

    雍正是矯旨篡位嗎

    前邊說的雍正篡改遺詔,將“十”改為“四”的說法,我們就不說了,基本可以將其排除了。但是為什麼人們依然對雍正的繼位抱有質疑的態度呢?主要是雍正繼位後的一系列做法的確令人生疑,他在康熙死後,立即下令將城門關閉六天,這期間不允許人們進出,而且對於康熙的遺詔也是在康熙去世四天後,才由隆科多向雍正宣讀,這些舉動都讓人感覺不太正常。

    還有,雍正繼位以後,對兄弟的打壓和排擠都令人頗為不解,如果不是皇位之爭何必苦苦相逼呢?對於民間傳言的雍正害死父親康熙、篡奪皇位、逼死母親、殘害手足等說法,將雍正刻畫成一個十足的“陰謀家”,為了辯白,雍正甚至親自編撰了《大義覺迷路》一書,進行逐一駁斥,但是在乾隆繼位以後,立即將《大義覺迷路》一書列為禁書,這就更讓人對雍正的“陰謀論”更為好奇,也對雍正的皇位來源提出質疑。

    雍正劇照

    據《聖祖仁皇帝實錄》和《世宗憲皇帝實錄》等相關史料記載,康熙在臨終前曾宣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允祥和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佈了立皇四子胤禛為繼承人的口諭,這其中卻沒有胤禛自己在場。而據記載,康熙去世的當天,胤禛在一天之內曾經三次進宮給康熙問安,這期間,康熙竟然沒有在自己還清醒的情況下親口告訴胤禛繼承人的事,而胤禛本人還是在康熙去世四天時,才由隆科多單獨向他宣讀康熙的遺詔,這也是令人非常不解的地方。

    另外,對於康熙召見諸位皇子宣佈胤禛繼承皇位一事,皇八子胤禩的長子弘旺編撰的《皇清通志綱要》等相關書籍都沒有記錄,也就是說,康熙召見諸皇子的事,就是胤禛自己說的,《聖祖仁皇帝實錄》和《世宗憲皇帝實錄》也不排除雍正授意篡改的可能。

    雍正劇照

    還有一件令人費解的事,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的《康熙遺詔》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其中漢字有1104個,內有“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但是,遺詔中的滿文卻在最關鍵的地方斷檔、缺損了,並沒有指定皇四子繼位的記載。而珍藏於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裡的另外一份《康熙遺詔》,漢字部分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裡的《康熙遺詔》內容一樣,而滿文部分卻只有日期,沒有其他內容,也屬於不完整檔案。

    按照康熙對雍正的態度,的確比較傾向於傳位給皇四子胤禛的,但是這其中又有著諸多難以解釋的疑團,所以有了雍正的《大義覺迷路》來親自解釋,但是,不但沒有解釋清楚,反而越描越黑,讓人有欲蓋彌彰的感覺,再加上乾隆皇帝將其列為禁書,就更是讓人對這段歷史好奇了。

    乾隆劇照

    現在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難以令人信服,說雍正是正常繼位,但是康熙的遺詔又有瑕疵,而且雍正繼位之初的舉動確實不像是合法繼位,前邊說雍正將詔書裡的“十”改為“四”的事排除了,但是又有人提出他不是改詔書,而是將整個詔書都給換了,並且對詔書中的稱呼提出了質疑,認為按照康熙的習慣,他一般是稱呼“某親王”、“某阿哥”“某貝勒”,從沒有用過“幾皇子”的稱呼。

    如果說傳位給胤禛不是康熙的本意,但他在晚年對胤禛的態度的確是按照繼承人進行培養的,康熙對於祭天一類的大事,一直是非常重視的,他能夠多次委派胤禛代他祭祀,實際上也是將他作為皇儲使用的,而且他將胤禛的兒子弘曆帶進後宮親自撫養教育,這是其他皇子、皇孫沒有的待遇。

    雍正劇照

    綜上所述,我傾向於胤禛就是康熙選擇的繼承人,胤禛的繼位應該是合法的。但是康熙的遺詔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是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這已經不是我們能夠解開的謎團了,只有待史學家進一步研究,獲得確鑿的證據後,在下定論吧。

  • 19 # 小龍談歷史

    雍正帝是否篡位如今是個謎團,有人說他篡改遺詔,滿文的遺詔確實很難無瑕疵的矯飾。但是海峽兩岸兩份滿文康熙帝遺詔中,繼位人的部分缺失卻在同一個位置,這真的是巧合嗎?雍正死後為什麼不入葬祖陵,是因為自己弒父篡位,怕自己父親在陰間懲罰自己嗎?

    雍正帝生母德妃烏雅氏,出生卑微,所以雍正帝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的。康熙二廢太子後,遲遲不立太子,加上自己在位時間又太長,兒子們老了等不及了。後來導致各位諸皇子為爭儲位而結黨營私,勾心鬥角。

    雍正繼位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把八爺黨徹底清除,與其他兄弟關係也不好,導致後來骨肉相殘,因此後人評價雍正心狠手辣。雍正在位期間非常勤奮,善於治國,之後又推行新政,劫富濟貧。給乾隆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清代繁榮時期的到來,所以說沒有雍正就沒有後來的“康乾盛世”。康熙帝對四皇子胤禛評價是: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為什麼說雍正爭儲中獲勝是必然?

    1,他的才能取得了很多人支援,雍正手下重要的策士戴鐸曾經向大學士李光地說他主子:

    “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

    雍正爭儲時,戴鐸曾幫他出過很多主意,引導他如何奪位,但是雍正上位後,卻認定戴鐸為貪官,將他處死。

    2,其實雍正很有心計,不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明確的表達出來,陽奉陰違。欺騙了康熙,也欺騙了對手。讓對手放下了警惕,不以他為敵,而輕易獲得成功。

    3, 他手下有兩位心腹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在內為他穩定局勢,年羹堯在外穩固西北。

    4,在雍正奪滴的道路上,李衛給了他很大的幫助,李衛出生於江蘇一個比較富裕的人家,是清朝有名的賢臣。在康熙年間捐資過員外郎,隨後便入朝為官。

    對於雍正篡位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篡改遺詔

    野史傳說雍正是透過篡改康熙的即位遺詔而坐上皇位的,遺詔原文是“傳位十四子”而雍正把“十”改成了“於”。我想遺詔中的“於”應該是繁體字“於”,於的說法站不住腳。

    《康熙遺詔》一式四份,目前藏於臺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其實康熙遺詔並非康熙本人的真跡,就單憑遺詔不能說明雍正是否篡位,而且康熙身邊傳教士馬國賢於1722年帶回遺詔,在倫敦出版。

    遺詔最後一段內容:“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

    (由於遺詔的原件很難看清楚,字又太多,我把關鍵的地方給大家標識出來)

    遼寧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有漢、滿兩種文字。滿文中的“於”和“十”區別太大,想要矯飾,非常困難。但是海峽兩岸兩份滿文遺詔缺失的部位也在同一位置,也就是繼位人的地方,是巧合還是別的原因,目前無法考證。

    (滿文)

    第二、雍正死後沒有入葬祖陵

    人死後入祖墳,從夏商開始帝王就採用“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安葬制度。按照傳統雍正應該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父親康熙帝景陵旁邊。但是雍正死後並沒有葬入祖墳,而是葬在泰陵。有些人說他弒父殺兄,怕在陰間見到自己的父親後得到懲罰。《雍正朝起居注》記載:

    “相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式理氣諸吉鹹備。”

    意思是泰寧山太平峪是個風水寶地。小龍覺得也有可能是因為風水原因不願意入祖陵。

    第三、康熙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被雍正殺死的

    1722年69歲的康熙帝在去南苑狩獵的途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然後回到北京治療,治療一週後有所好轉,但是第二天病情再度惡化,正是這一天晚上,康熙駕崩。

    康熙年間有個叫曾靜的文人說:康熙病重前,雍正給康熙喝了一碗湯,然後康熙就駕崩了。曾靜因為鼓動川陝總督嶽鍾琪反清,被雍正派人抓獲,但後來又被免罪釋放了。後來乾隆繼位後將曾靜處死,小龍覺得也有可能是曾靜為了反清在造謠。

    也有史學家認為康熙當年的病並不嚴重,不可能突然死亡。而且當時有個義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說,康熙死的時候非常痛苦,如果不是中毒,很有可能發生了重大變故。所以民間就傳言雍正聯合隆科多、年羹堯等人陰謀篡位。

  • 20 # 戴老師講歷史

    清朝遺詔文字格式一律是漢滿蒙回藏五種語言書寫的,因此不存在什麼把“改十為於”的說法

    在很多版本的清宮劇裡面,總喜歡細說康熙遺詔的事情——說其實康熙打算傳位十四皇子,結果被人添了一筆,就變成了傳位於四皇子。不少人對此一直津津樂道,認為這證明了雍正矯旨篡位,而且合情合理。

    但其實這種說法非常荒唐。第一,自古以來,涉及到傳位遺詔必然要有前置稱呼,比如說“雍親王皇四子”,而不可能會說“皇四子雍親王”。

    第二,清朝距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只要稍微用心去查一下,就會發現清朝的遺詔文字格式並不是影視劇裡的純漢字,它是由漢滿蒙回藏五種語言書寫的,根本不存在可以添一筆少一筆就改變意思的機會。而且,就算是漢字,繁體字的常規用法也應該是於。

    康熙心目中最好的繼承人

    雍正本名胤禛,六歲進尚書房學習四書五經、滿文。長大之後跟隨康熙帝四出巡幸,並奉命辦理一些政事。十六歲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廟。

    康熙三十五年,十九歲的胤禛隨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掌管正紅旗大營,此役胤禛沒有參加,然而他很關心這次戰鬥,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讚揚乃父用兵的功業

    康熙三十七年,二十一歲受封為貝勒。二十三歲侍從康熙帝視察永定河工地,檢驗工程質量。二十五歲,隨同父皇巡幸五臺山,次年侍從南巡江浙,對治理黃河、淮河工程進行驗收。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雍正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

    康熙六十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這些事情的安排其實已經在釋放一種強烈的政治訊號了——雍正就是將來的天子。

    雍正做皇帝之後的表現如何呢?應該說,事實證明康熙沒有看錯人,雍正登基伊始就說:

    “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

    “政事中有應行應革能裨益國計民生者,爾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

    這就展示出來雍正的個人素質出來了,他深知康熙後期的社會問題,如朋黨鬥爭;吏治不清;西北用兵不停;國帑空虛。所以會主動去謀求解決方案,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啟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續發展,成為清朝的鼎盛時期。

    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數百年積弊,所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成功解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人口稅問題,是巨大創舉。所實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政策,具有現代財政預算、財政管理的意義。

    並且針對華夏大地一直以來的對滿洲的不信任,提出來了一個新理論試圖改變這一切,緩解民族矛盾——

    “在逆賊等之意,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

    雍正透過反駁明末遺民說清朝入主中原的不正統,嚴防漢族士大夫階層離心,也確實鞏固了政權和緩解了一直以來的民族仇視和矛盾。雍正帝與康熙帝一樣勤於政事。後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硃批過的摺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間,“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這些內容,足以證明,康熙的選擇沒有錯,雍正最適合繼承大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防炮炮管如何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