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總有新發現

    導讀:豬副傷寒是由於豬感染沙門氏桿菌屬的細菌而引起的一類全球分佈的傳染病,急性會造成病豬急性腹瀉直至死亡為轉歸,慢性與豬瘟症狀類似,可以疫苗預防,也可用藥物進行治療,大蒜在此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

    一、豬副傷寒的症狀

    1、急性(敗血型)

    發病初期多為急性經過,病豬體溫升高到41℃左右,食慾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喜藏於墊草內,寒戰。常互相擠壓、堆疊在一起,有的達3~4層;鼻盤發乾,眼結膜發紅,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後腹瀉,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有時不見腹瀉。在發病的2~3天,在鼻端、耳、頸、腹及四肢內側面板上出現紫色斑。此時病豬迅速衰竭,行走不穩,弓背彎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難,衰竭而死亡,病期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

    為最常見的病型,由急性轉來或一開始即呈慢性經過。其病狀與急性相似,只不過症狀不明顯或緩和些,據觀察,最主要的特徵症狀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樣。糞便呈粥狀或水樣,為灰白、淡黃、黃綠、灰綠或汙黑色,惡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嚴重時,肛門失禁,在吃食、躺臥或起立和行走時都可出現下痢,糞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個後軀沾汙,有的咳嗽時,呈噴射狀排出稀糞水。有時病豬下痢與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豬還發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狀。

    一般來說,慢性病豬體溫稍高或正常,有食慾,飼餵時,到槽前吃幾口就離去,後期廢絕,也有的病豬死前還吃,喜喝髒水。由於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衰弱,被毛粗亂無光,行走搖晃,眼眶下陷,在後期時,極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縮,緊貼背脊下,筋骨畢露,體瘦如柴,真所謂“皮包骨”,最後極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豬生長髮育停滯,成為僵豬。

    二、剖檢症狀

    1.急性(敗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敗血症的變化。死豬體表面板淡藍色或淡紫色,或見紫紅色斑塊。淋巴結腫大,呈紫紅色,切面外觀似大理石狀,與豬瘟的變化相似。脾臟不同程度的腫大,呈暗紫色,切面藍紅色。肝、腎、外膜見有出血點。胃腸黏膜紅腫,上附黏液,可見出血點,重者呈瀰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大腸黏膜有散在的麩皮狀的壞死物。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變主要在大腸,特別是盲腸和結腸前段黏膜的壞死和潰瘍。初期腸壁淋巴濾泡發生腫大,為綠豆至黃豆大,逐漸演變發生壞死,向四周擴延,邊緣隆起堤狀,中央下陷,壞死物呈灰綠、黃褐、黃綠、汙黑等不同顏色,腸壁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潰瘍。有的潰瘍互相融合,形成小塊潰瘍。

    有的病例,見整個腸黏膜,特別是盲腸,發生瀰漫性壞死及糜爛,表面被覆灰黃色麩皮樣壞死物,粗糙不平,腸壁變厚,缺乏彈性,也見有表層黏膜條狀壞死的。 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樣變化,甚至可見到灰白色壞死灶。腸繫膜淋巴管變粗,為灰白色索狀。

    部分病例,肝臟被膜下有大頭針帽大或小米粒大灰黃色結節壞死灶。脾臟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腫大,質度變實。也有見小葉性肺炎的。

    豬副傷寒預防:

    ①加強飼養管理,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傳染源的侵入。不可宰殺病豬食用,以免汙染環境和引起食物中毒。

    ②接種弱毒菌苗,即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幹苗l頭份。用法:斷奶前後一次喂服或肌內注射。

    三、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

    病豬應及時隔離治療,主要是抗菌消炎、止瀉補液等。

    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1

    ①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次20萬~40萬吲際單位,肌內注射,每口2~3次。

    ②大蒜20克,搗汁後一次灌服,每幾1次,連用2~3次。

    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2

    ①1%鹽酸多兩環素注射液,3~10毫升次肌內注射,按每千克體重0.3~0.5毫升片j藥。每日1次,連用3 -5天。

    ②鹽酸土黴素0.6~2克,分2-3次喂服,按每千克體重60~100毫克用藥。

    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3

    磺胺類療法:磺胺甲基異惡唑(SMZ)或磺胺嘧啶(SD)20 - 40mg/kg體重,加甲氧苄氨嘧啶(TMP)2- 4mg/kg體重,混合後分2次口服,連用1周。或用複方新諾明(SMZ-TMP)70mg/kg體重,首次加倍,連用3-7d。治療應與改善飼養管理同時進行,用藥時劑量要足,維持時間宜長。

    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4

    黃連1 5克,木香7克,白芍20克,檳榔IO克,茯苓20克,滑石25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服完,每口2次,連用2~3劑。

    豬副傷寒的治療方法5

    針灸。穴位:後三里、後海、脾俞、尾尖,配百會、蘇氣、血印等穴。針法:白針或血針。1 ①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次20萬~40萬吲際單位,肌內注射,每口2~3次。

  • 2 # 獸醫小盧

    仔豬副傷寒症狀和流行特點是什麼?怎樣防治?什麼是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又名沙門氏桿菌病,主要是由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是2~4月齡斷奶仔豬的常發性疾病。急性者為敗血症,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溼、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傳播途徑較多,與病豬接觸、豬的分泌物、排洩物都可傳播。沙門氏菌汙染的空氣塵埃可短距離傳播。因為沙門氏菌、宿主以及環境間的動力學關係,感染並不意味著引起發病。

    仔豬副傷寒的症狀:

    仔豬發病後體溫升高達41.5℃左右,稽留熱,食慾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鬱,小便赤黃,眼結膜充血,個別發生角膜混濁,病初便秘糞便多呈球狀,後下痢,糞便呈淡黃色或灰綠色,惡臭,後期由於下痢脫水而消瘦,有的耳根、胸前腹下面板有紫紅色斑點,一般病程為2~3周,最後季度消瘦衰竭而死。

    仔豬副傷寒的防治

    治療:在治療時用藥劑量要足,維持時間宜長;不能在治療取得效果後即停止用藥。在治療過程中應改善飼養管理。土黴素、氯黴素、卡那黴素有一定療效。土黴素、氯黴素日劑量每千克體重30—50毫克。

    預防: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傳染源傳入,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誘因,對水、飼料等應嚴格按照獸醫衛生規定管理。 病豬和病死豬均不可宰食,以免汙染環境並引起食物中毒。被病菌汙染的場地要全面徹底地消毒。目前是有仔豬副傷寒疫苗的,多是以口服為主的。

  • 3 # 天府農人劉洋

    什麼是副傷寒?

    副傷寒是由於沙門氏菌引起一種及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敗血症和壞死性腸炎,主要發病與6個月以下的仔豬,主要發病時間為3月齡豬多見,一年均可發生,特別是季節性交替最高。

    仔豬副傷寒如何治療?

    仔豬副傷寒疾病對於青黴素、鏈黴素、磺胺、慶大黴素等藥物更加有效果,按照豬隻體重注射不同劑量,連續注射三天即可恢復。

    預防保健如何操作?

    新生仔豬出生後在10日齡注射仔豬副傷寒疫苗,防止出現斷奶後仔豬發病。定期做好豬舍環境衛生,清掃需要及時,保持豬舍乾燥,一旦發病需要注射抗菌藥物,全部豬群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保健,同時在水裡添加藥物一切飲用,並且在水裡新增電解多維,防止應激過大,調整腸道促進豬生長。

    總結,必須嚴格執行自繁自養,全進全出飼養模式,杜絕傳染病感染,環境衛生,飼養管理才能有效防控疾病發生,做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豬場才能有效長期發展下去。

  • 4 # 豬易知

    仔豬副傷寒症狀和流行特點是什麼?怎樣防治?

    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引起的,以頑固性拉稀腹瀉、迴腸大腸有固膜性腸炎為特徵一種細菌性傳染病。

    病豬會出現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惡臭味水樣腹瀉、脫水消瘦等症狀。

    病情嚴重會影響生長髮育,甚至導致死亡,即使康復也有可能成為僵豬。

    該病經常發生在飼養管理水平、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豬場,一旦發病會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仔豬副傷寒發病有哪些流行特點?

    各年齡段豬隻均可感染本病,但主要侵害2~4月齡斷奶仔豬,6月齡以上豬隻也有發生,但比較少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

    但在多發生於雨潮溼、寒冷陰暗、季節交替的季節。

    由於仔豬過早斷奶、飼養管理差、仔豬免疫力低等因素, 也容易誘發該病。

    沙門氏菌主要存在於病豬、健康帶菌豬的腸道中。

    感染途徑主要為消化道感染,,仔豬採食被沙門氏菌汙染的飼料、飲水後感染髮病。

    該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沙門氏菌對消毒劑比較敏感的,一般的常規消毒藥可以迅速殺死該菌。仔豬副傷寒有哪些臨床症狀?

    主要可以分為急性仔豬副傷寒、慢性仔豬副傷寒。

    其中慢性仔豬副傷寒最為常見。

    急性仔豬副傷寒

    急性仔豬副傷寒雖然的發病率相對較低, 但死亡率較高。

    發病後體溫高達42℃,精神不振、食慾廢絕、被毛粗亂、脫水消瘦。

    仔豬出現腹瀉,糞便為黃色水樣,呈現呼吸困難,其腹下面板有紫紅色斑點。

    慢性仔豬副傷寒

    食慾減退、精神萎靡、打寒戰、腹部捲縮、拱背、脫水消瘦。

    發病前期出現便秘,後期出現腹瀉,糞便成淡黃色水樣,有惡臭味。

    由於病豬心臟衰弱,在耳尖、四肢、胸腹等面板呈現暗紅色。

    胸腹部也有溼疹狀丘疹。

    仔豬副傷寒有哪些病理變化?

    腸道粘膜腫脹發紅、增厚,甚至有潰瘍、壞死。

    腸道表面糠麩狀灰白色、暗褐色的假膜。

    腸繫膜淋巴結、脾臟腫大。

    肝、脾、腎可見有壞死灶。

    仔豬副傷寒該怎樣防治呢?

    第一: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原因。

    及時清理舍內糞便,保持的圈舍乾燥和通風,進豬前圈舍要徹底的消毒。

    當發現疑似副傷寒病豬, 立即隔離病豬,並且嚴格對圈舍消毒。

    第二:接種仔豬副傷寒活疫苗。

    對於經常發病豬場可以在仔豬30日齡口服豬副傷寒活疫苗。

    第三、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選用如土黴素、氟苯尼考、泰樂菌素、林可黴素、磺胺類藥物等敏感抗生素治療。

    藥物預防:在飼料中新增土黴素、金黴素對預防豬副傷寒有很好的預防效果,還能促進生長。

    個體治療:

    土黴素、氟苯尼考、乙醯甲喹等抗生素肌肉注射,脫鹽水嚴重的還有進行補液等對症治療。

    群體治療:

    在飼料或飲水中新增土黴素、氟苯尼考、泰樂菌素等,連續使用5-7天。

    注意事項:

    由於豬副傷寒與慢性豬瘟、豬痢疾、豬增生性迴腸炎等疾病在臨床上有一定相似性。

    因此,要和慢性豬瘟、豬痢疾、豬增生性迴腸炎等疾病做鑑別診斷。

    有必要可以進行實驗室確診,以免錯誤診斷、延誤病情。

  • 5 # 老周說三農

    仔豬副傷寒症狀和流行特點是什麼?怎樣防治?

    導讀 仔豬副傷寒又叫豬副腸熱或者豬沙氏稈菌病。是由豬霍亂稈菌及豬傷寒稈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病是慢性經過,發生壞死性腸炎,因此出現嚴重的下痢。病株多在2—5天死亡,對養豬生產的危害特別大。

    【病原】

    病原是豬霍亂沙門氏稈菌引起。霍亂沙門氏稈菌能產生耐熱的毒素,經75℃1個小時甲溫都不能破壞,人吃了這種病豬肉可引起食物中毒。

    霍亂沙門氏稈菌對外界的抵抗力比較強,在水、土壤、糞便中能生存幾個月,但是不抗熱,加溫60℃1個小時就可以死亡,3%石碳酸、0.1昇汞、3%來蘇兒液等都可以在15—20分鐘殺死霍亂沙門氏稈菌。10—20%石灰乳或者草木灰水也可以很快殺死霍亂沙門氏稈菌。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來源。

    【流行特點】

    仔豬副傷寒常常是散發;有時是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冬春季節氣候寒冷多變,尤其是陰雨連綿的季節發生比較多。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不好,長途運輸以及其他降低豬抵抗力的因素,都可以促使發病和傳播。通常是豬瘟和喘氣病的繼發病或者併發病。

    仔豬副傷寒主要侵害20天到4個月的小豬,6個月以上的豬發病較少。病的自然感染主要是由於健康豬因採食被病豬或者帶菌豬的糞便汙染的飼料和飲水經過消化道傳染。也有可能經胎盤傳染。

    【主要症狀】

    發病初期,往往是急性經過,病豬體溫升高達41℃,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寒戰,不愛走動,喜歡臥在墊草內。眼結膜發紅,起初便秘,然後下痢,排出淡黃色糞便,惡臭。病豬耳、頸、胸、腹部以及四肢面板有紫紅色斑塊或者呈片狀。病豬多在2—5天內死亡。

    仔豬副傷寒的慢性型比較常見,表現與急性型相似,只是症狀緩和一些,主要以持續下痢為特徵。糞便呈粥狀或者水樣,灰白、黃綠、黃褐色或者灰綠色,有時混有血液,惡臭。有的病豬下痢與便秘交替發生,有的病豬還發生肺炎。一般來說,慢性病豬體溫稍高或者正常,有食慾,後期不吃。愛喝水,也有的病豬死前還吃食。由於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最後衰竭而死。耐過豬生長停滯成為僵豬。慢性病豬病程多在半個月以上。

    【診斷】

    慢性型仔豬副傷寒的臨床症狀比較典型,診斷比較容易。但是急性型及亞急性型與豬瘟、豬丹毒混淆,所以診斷必須依靠流行特點,臨床表現,病理剖檢及細菌學等方法,進行綜合性診斷。

    流行特點及臨床表現,著重掌握仔豬副傷寒小豬多發,常見於陰雨季節,多散發貴州地方性流行,並且有常在性,流行緩慢。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對仔豬副傷寒的發生有很大的影響。病豬高度消瘦及持續性下痢或者週期性下痢等。

    仔豬副傷寒容易與豬瘟、豬丹毒和豬肺疫相混淆,因此診斷時,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

    【預防】

    引起仔豬副傷寒發生的誘因很多,但是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是誘發仔豬副傷寒病和擴大傳染的注意原因。因此,在沒有發病時,要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以增強仔豬的一般抵抗力。豬圈要勤起勤換,保持乾燥。斷乳仔豬要根據大小和體質強弱分開飼養,防止體弱的豬吃不到食物而影響健康。

    二是要增強豬的特異抵抗力,就要用乾燥仔豬副傷寒弱毒菌苗進行預防注射。用的時間按規定用20%氫氧化鋁溶液進行稀釋,對1個月以上的健康哺乳或者斷奶仔豬,在耳根部的淺層肌肉內注射1毫升。體質瘦弱、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已經感染仔豬副傷寒的仔豬都不要注射這個菌苗。通常每頭豬注射一次就可以。

    仔豬副傷寒病發生後,要將病仔豬及時隔離治療。豬圈立即清掃,並且徹底消毒。常用的消毒藥物有2—4%燒鹼溶液,或者10—20%石灰乳。病死的豬要進行深埋或者燒掉處理。健康豬立即預防注射,如果沒有菌苗,可以內服呋喃西林,每天0.1—0.5克,連服2—3周,有預防感染的效果。

    【治療】

    1、抗生素療法,每公斤體重10—30毫克氯黴素肌肉注射,每天1—2次,合黴素為氯黴素的倍量,合作每公斤體重10—30毫克土黴素肌肉或者靜脈注射,每天1—2次,或者每公斤體重10—30毫克金黴素以甘氨酸鈉注射液稀釋後靜脈注射。

    2、磺胺類藥物和呋喃類藥物都可以選用。磺胺脒每天每公斤體重0.4—0.6克,分為2—4次內服,連續服5天,給藥期間要多給飲水。呋喃西林或者呋喃唑酮(痢特靈),按每公斤體重10毫克分兩次內服,連續服5天,沒有見效時,可以停藥3天后,再用一個療程。

    養豬的朋友們在生產實踐中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難題就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解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 6 # 華哥英姐的幸福小家

    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中的豬霍亂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變種、豬傷寒沙門氏菌、豬傷寒沙門氏變種、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德爾俾沙門氏菌及都柏林沙門氏菌等沙門氏菌引起,引起豬沙門氏菌病的沙門氏菌血清型相當複雜。

    沙門氏菌對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強,乾燥和冷凍對細菌無多大影響。乾燥的環境中經4個月不死。在汙染的水中能生存4個月以上,在糞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個月。在10%~19%的氯化鈉的醃肉中7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還能繁殖。對某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弱,直射陽光能迅速殺死,加熱到60℃經20min可殺死,煮沸立即死亡。但豬霍亂沙門氏菌和鼠傷寒腸炎沙門氏菌能形成耐熱的毒素,加熱到75℃經1h不被破壞,所以含菌的豬肉,如不充分煮熟,常會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獸醫上常用的消毒藥均可很快殺死本菌。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本屬細菌對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等藥物有抗藥性,對慶大黴素、喹諾酮類藥物敏感,但在實際治療中,最好分離菌株進行藥敏試驗,以能選用最敏感的藥物。

    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又以冬春季節多發。本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隻,但3~4月齡仔豬最易感,6月齡以上的豬發病少,1月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更少。多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透過糞便、尿液、流產物排出,經消化道感染。環境潮溼、長途運輸、衛生較差、營養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內源性感染。

    臨床症狀

    1.急性(敗血型)

    發病初期多為急性經過,病豬體溫升高到41℃左右,食慾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喜藏於墊草內,寒戰。常互相擠壓、堆疊在一起,有的達3~4層;鼻盤發乾,眼結膜發紅,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後腹瀉,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有時不見腹瀉。在發病的2~3天,在鼻端、耳、頸、腹及四肢內側面板上出現紫色斑。此時病豬迅速衰竭,行走不穩,弓背彎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難,衰竭而死亡,病期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

    為最常見的病型,由急性轉來或一開始即呈慢性經過。其病狀與急性相似,只不過症狀不明顯或緩和些,據觀察,最主要的特徵症狀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樣。糞便呈粥狀或水樣,為灰白、淡黃、黃綠、灰綠或汙黑色,惡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嚴重時,肛門失禁,在吃食、躺臥或起立和行走時都可出現下痢,糞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個後軀沾汙,有的咳嗽時,呈噴射狀排出稀糞水。有時病豬下痢與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豬還發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狀。一般來說,慢性病豬體溫稍高或正常,有食慾,飼餵時,到槽前吃幾口就離去,後期廢絕,也有的病豬死前還吃,喜喝髒水。由於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衰弱,被毛粗亂無光,行走搖晃,眼眶下陷,在後期時,極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縮,緊貼背脊下,筋骨畢露,體瘦如柴,真所謂“皮包骨”,最後極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豬生長髮育停滯,成為僵豬。

    病理變化

    1.急性(敗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敗血症的變化。死豬體表面板淡藍色或淡紫色,或見紫紅色斑塊。淋巴結腫大,呈紫紅色,切面外觀似大理石狀,與豬瘟的變化相似。脾臟不同程度的腫大,呈暗紫色,切面藍紅色。肝、腎、心外膜見有出血點。胃腸黏膜紅腫,上附黏液,可見出血點,重者呈瀰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大腸黏膜有散在的麩皮狀的壞死物。

    2.慢性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變主要在大腸,特別是盲腸和結腸前段黏膜的壞死和潰瘍。初期腸壁淋巴濾泡發生腫大,為綠豆至黃豆大,逐漸演變發生壞死,向四周擴延,邊緣隆起堤狀,中央下陷,壞死物呈灰綠、黃褐、黃綠、汙黑等不同顏色,腸壁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潰瘍。有的潰瘍互相融合,形成小塊潰瘍。有的病例,見整個腸黏膜,特別是盲腸,發生瀰漫性壞死及糜爛,表面被覆灰黃色麩皮樣壞死物,粗糙不平,腸壁變厚,缺乏彈性,也見有表層黏膜條狀壞死的。 腸繫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樣變化,甚至可見到灰白色壞死灶。腸繫膜淋巴管變粗,為灰白色索狀。部分病例,肝臟被膜下有大頭針帽大或小米粒大灰黃色結節壞死灶。脾臟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腫大,質度變實。也有見小葉性肺炎的。

    診斷鑑別

    慢性副傷寒由於發病特點、症狀及剖檢變化都較典型,不難做出診斷。

    1.流行病學特點 本病發生於1~3月齡仔豬,地方流行或散發,流行緩慢。常在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差的豬場發生。寒冷、氣候多變、陰雨連綿季節多見發生;有降低仔豬抵抗力的多種致病應激因素存在。

    2.臨診症狀 初期急性發生時,與豬瘟、豬丹毒相似,需結合其他材料綜合判斷。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狀是持續性下痢,呈慢性經過;部分仔豬還有肺炎症狀。

    3.病理變化 大腸有典型的潰瘍,或瀰漫性壞死,腸壁變厚。肝、淋巴結等為乾酪樣壞死等。

    4.細茵分離 急性病例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可從實質器官分離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將分離的沙門氏菌,進行形態、培養特性(包括鑑別培養)、生化試驗及血清學鑑定等。

    5.鑑別診斷 急性病例與豬瘟、豬丹毒很相似,除了結合症狀、病理及流行特點進行分析,綜合判定外,尚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如對豬瘟進行豬瘟酶標抗體試驗、豬瘟熒光抗體檢驗及豬瘟兔體互動反應等)。

    治療方案

    大批發病時,最好將分離的菌株作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藥物。 1.抗菌素療法的首選藥為氯黴素,其次為土黴素和新黴素。 氯黴素、土黴素每天每千克體重60~100 毫克, 或新黴素每天每千克體重10~15 毫克,分2~3 次口服,連續用藥4~6 天,其後劑量減半,繼續用藥7 天;2.磺胺類藥物療法,採用磺胺甲基異惡唑(SMZ)或磺胺嘧啶(SD) ,每千克體重20~40 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 每千克體重4~8毫克,混合後分成2 份,每天2 次,連用7 天。 或用複方新諾明(SMZ- TMP) 每千克體重70 毫克,首次加倍,連用4~7 天;3.呋喃類療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體重20~40 毫克,每天分2 次喂服,連用7 天。

    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傳染源傳入,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發病誘因,對水、飼料等應嚴格按照獸醫衛生規定管理。 病豬和病死豬均不可宰食,以免汙染環境並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汙染的場地要全面徹底地消毒。

    免疫接種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價副傷寒滅活菌苗和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幹菌苗,後者以氫氧化鋁作佐劑,其免疫效果優於前者。 現在多用豬副傷寒弱毒凍幹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後1 個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豬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時,有些豬隻可能出現較大的反應。 口服免疫時,應空腹喂苗,使每頭豬均能吃到足夠的菌苗, 菌苗的稀釋和拌法要按規定執行,以免失效。 如用本群或當地分離的菌株製成的自家滅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特別注意

    養殖場內若有發病豬出現,要做到治療,隔離病豬。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治療,都必須堅持改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相結合,才能收到滿意效果。還要特別注意圈舍的定期清掃、消毒,特別是飼槽要經常刷洗乾淨。糞便堆積發酵後利用。根據發病當時疫情的具本情況,必要時,對假定健康豬可在飼料中加入痢特靈或抗生素飼料進行預防。此外,死豬應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發生中毒事件。

  • 7 # 寧靜86089501201

    仔豬副傷寒是由豬霍亂沙門氏菌或豬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熱性傳染病。主要症狀: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

    一、急性型:突發高燒,精神委頓。食慾廢絕,上吐下瀉,便中帶血或紅色粘液,皮膚髮紅或青色,病程4天~10天,多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二、慢性型:比較常見。體溫不定,食慾減退,病期較長。愛喝水,下利糞便灰白、黃綠或暗綠色,常帶血腥臭。

    流行特點:以拉稀為主要症狀的熱性傳染病。

    病原菌常存在於健康豬腸道內,當飼養管理不當等因素使豬抵抗力減弱時就會發病。主要發生於2月~4月齡的仔豬,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春初、秋末易發病。且常與豬瘟、豬氣喘病併發或繼發。

    防治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如發病應及時治療。

    一、圈舍保持清潔乾燥,食槽保持乾淨。哺乳仔豬提前補料,以防亂吃髒物。

    二、肌肉注射凍幹仔豬副傷寒弱毒菌有較高保護率。必要時可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等藥物預防。

    三、病豬應及時隔離治療,圈舍用火鹼消毒。治療時可選用氯黴素內服或肌肉注射,連用5天。痢特靈每日分兩次混入飼料餵給,連喂5日。

  • 8 # 鄉民鋒哥

    仔豬副傷寒也稱為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菌引起的一種仔豬傳染病。急性者表現為敗血症,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多發生於6月齡以下仔豬,以1~4月齡發病較多,常年四季均可發病,尤其是在多雨潮溼、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而且傳播途徑較多,與病豬接觸、豬的分泌物、排洩物均可傳播。

    仔豬副傷寒的臨床症狀

    根據其發病規律及其表現症狀分為如下兩種發病病例:

    急性病例:體溫高達41-42℃,精神不振,食慾廢絕。耳根、胸前和覆下面板有紫紅色斑點,後期有下痢,淺溼性咳嗽及輕微呼吸困難。病程多數為2~4日,病死率高。慢性病例:體溫40.5~41℃,食慾不振,惡寒怕冷,喜鑽草窩,面板痂狀溼疹。耳朵、鼻端等面板末端面板淤血,呈紫紅色。糞便灰白或灰綠,惡臭,呈水樣拉稀,頑固難治。耐過的病豬生長緩慢,形成僵豬。內部器官檢測變化:急性感染的病例為全身黏膜、漿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脾臟腫大、藍紫色、質感堅實、切面藍紅色為特徵性病變,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腸繫膜淋巴結索狀腫大、出血;腎腫大並出血;病變以大腸(盲腸迴盲瓣附近)發生瀰漫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為特徵,腸壁增厚變硬;肝臟腫大,古銅色,上有灰白色壞死;膽囊黏膜壞死;下腹及腿內側面板上可見痘狀溼疹,有灰白色壞死小灶;有時腎皮質及心外膜可能出現淤點性出血。仔豬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必須加強飼養管理,消除疾病的誘發因素,並選用適合的抗菌藥物進行預防及冶療,並在前期按計劃做好各功能疫苗的的接種預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不跟風拍馬屁。領導會不會覺得我工作不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