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說到夏朝滅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伊尹。這人原本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職業其實是個廚師。

    伊尹,本名挈,被後人稱為伊尹。尹是商代的官職,相當於右相。他的一生,說起來很有勵志意義。伊尹自出生起父母就杳無音訊,被有莘國君的一個廚子收養。伊尹自小跟養父學做飯,手藝相當精。據說,只要他家一開火,十里八村的人都能聞到香味。

    青年時期的伊尹還種過地。那個時期的他,因為跟窮苦人民接觸,而萌生了要解救廣大人民於水火的願望,開始鑽研治國之道。久而久之,成湯也知道了他,費盡心機把他要到了身邊。只是,成湯一開始並沒有重用他,而是把他安排到廚房當廚子。俗話說得好,想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伊尹正是靠絕佳的廚藝,打開了通向成湯心底的那條路。有一天,因為一道大雁湯做得非常好喝,成湯找伊尹問話。伊尹從食材、調味、火候等方面一一道來,並把做菜和治國的道理巧妙結合。這番話,被後世演繹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這段對話結束的時候,伊尹“引誘”對美食入迷的成湯:想吃到天下最好吃的美食,你就得有足夠大的地盤,才能保證得到足夠多的食材。現在啥也別想,先準備起兵滅夏吧!

    成湯之所以考慮起兵滅夏的事兒,有可能是被美食誘惑了。反正,說這番話的伊尹開始被重用了。

    為了滅掉夏桀,伊尹和成湯多次商量後,決定親自出馬去做“臥底”。為了取得夏王朝統治者的信任,成湯和伊尹故意製造了君臣不和的假象,還用了苦肉計,讓成湯親自拿箭射傷了伊尹,又派兵到處緝拿他。苦肉計很成功。“逃”到了夏朝都城斟鄩(今鞏義,也有說是今山東濰坊西南)的伊尹,據說還當上了一個小官。

    臥底也很成功。他不僅在民間收集了很多情報,還收買了幾個被夏桀迫害的大臣,離間了夏桀和幾個大臣的關係。

    最厲害的是,貌不驚人的伊尹不知道用什麼手段,居然“勾搭”上了夏桀的枕邊人妺喜,讓妺喜和她的家族心甘情願地為他刺探情報,併成為商滅夏的內應。伊尹的這段臥底生涯,對商滅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連《孫子兵法》都對他讚賞有加,濃墨重彩地寫了一筆。

  • 2 # 飛花鹹魚

    夏王朝僅三天就亡國,原因是桀王失德無道,天下盜賊四起,堯帝墓被盜。有四言詩為證:彭生為妖,暴龍作災,盜堯衣裳,聚蹠荷兵。青禽照夜,三旦夷亡。青禽即《山海經》燭龍,鳥形飛行器。三旦即文獻所載三日不見日光,天下血雨,江河結冰。

  • 3 # 常棣tandy

    夏王朝經過後羿和寒浞之亂重建以後,少康死,其子杼即位。杼在即位以前,曾經歷過長期的政治鬥爭的風浪。幼年時,隨少康流亡在外,長大後,協助少康進行消滅有窮氏的鬥爭。《左傳》襄公四年載:“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可見,在這場鬥每中,杼起了很大作用。

    杼即位以後,繼承了少康的功業,使夏政權的統治繼續穩固下來。史籍中曾稱讚他是“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報”是祭祀的名稱。有功勞的祖先才用“報”祭。杼在鞏固夏王朝的統治方面,有一定功績,因而受到後世的尊重。

    《墨子·非攻下》:“杼作甲”。《世本》中除有同樣記載外,還提到“杼作矛”。這些傳說,反映了抒在甲和矛的製作方面,曾經起了一定作用。

    此後,夏代政權又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到了後期,自孔甲開始,由於統治階級日趨淫亂腐化,使夏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孔甲是夏代一個昏亂的國王,《史記·夏本紀》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國語·周語》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孔甲傳四世,郎是夏代最末一個國王夏桀。夏桀統治時期,夏政權已經面臨著瀕於滅亡的局面。

    夏代末年,危及夏政權存亡的,主要是兩方面問題,一個是國內的階級矛盾,另一個是與周圍其它部落和方國的矛盾。

    一、國內的階級矛盾尖銳

    夏桀時,統治集團內部十分混亂,《淮南子·覽冥訓》雲:

    逮至夏桀之時,主暗晦而不明,道瀾漫而不修,棄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而不揚,帝道掩面不興,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處位而不安,大夫隱道而不畝,群臣準上意而懷當,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參藕,比周而陰謀,居君臣父子之間,而競載驕主而像其意,亂人以成共事,是故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

    這裡描繪出夏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幅混亂的景象。在這種“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的離心離德的情況下。夏政權確是岌發可危了。

    在夏王朝統治下,人民生活很困苦。《逸周書·文傳解》說:“《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有也’”。這裡提到的《夏箴》,傳說是夏代流傳下來的古逸書。這段內容,談的是備荒問題。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下,人民大眾平日生活尚難得溫飽,那裡還有儲備下“兼年之食”以為備荒的需要呢!當時妻離子散的情況是可以想見的。

    考古學資料也表明,當時的階級壓迫很殘酷。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一些墓中埋有被殘害至死的奴隸的屍骨,死者軀肢彎曲、手腕相交,似捆縛以後被活埋的。二里頭亂葬坑內的人骨架散亂疊壓,肢骨不全。

    有的只有軀骨和下肢骨而無頭骨,有的只有下頜骨和下肢骨,有的只有頭骨肢骨。這樣的亂葬坑與一般墓葬不同,它可能是祭祀坑。奴隸主貴族為了祭祀祖先鬼神,殺死奴隸作為祭品,然後將屍骨埋在坑中。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存在著殘酷的階級壓迫。

    奴隸們進受非人的待遇,奴隸主貴族卻過著縱情享樂的生活。在夏王朝中,奢侈腐化最突出的國王是夏桀,據《史記》所載,夏桀為帝發之子,名履癸。他被作為一個淫亂之君載入史冊,《殷本紀》說他“為虐政淫荒”,《呂氏春秋》說他“暴戾頑貪”。劉向《列女傳》說: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倡、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日夜與末喜及官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妹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驕奢自恣,為酒池可以運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

    夏桀寵愛妹喜之事,史書記載甚多,《帝王世紀》雲:“末喜好聞裂繒之聲而笑,夏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

    史書所記夏桀情況,有很多是後人附會之辭,其中某些情節可能有誇張和不實之處,正如孔子的弟子子貢所說:“君子惡歸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夏桀的事蹟,可能也有這種情況。

    然而無可否認,夏桀的生活確是相當奢侈。《管子·輕重甲篇》說:

    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端晨樂聞於三衢,是無不服文繡衣者……夏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

    《竹書紀年》說:

    桀[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

    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必然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上的階級矛盾。《說苑·反質篇》說:桀以奢亡,紂以淫敗”。然而,說得比較完全,比較概括的,是《孔子家語》中所講的下面這句話:夏桀“斬刈黎民如草木焉,天下討之如疋夫”。

    階級矛盾的尖銳,勢必危及夏王朝的統治,然而,夏桀為了保住自己統治地位,卻自吹自擂地宣稱,他的政權不但不會滅亡,甚而能夠與日共存。他說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由於夏桀這樣“自比於日”,所以人民便咒罵他:“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夏王朝的統治危機,已經明顯地顯露出來了。

    二、與周邊方國和部落的矛盾

    不僅如此,在夏桀統治期間,夏王朝與周圍的部落和方國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緊張。夏桀曾幾次征伐其他小國,如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又征伐岷山氏,岷山氏“進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岷山也作蒙山,屈原在《楚辭·天問》中說:“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柳宗元在《天對》中回答說:“惟桀嗜色,戎得蒙妹”。這是說,夏桀伐崏山氏,是與攫取美女相聯絡的。

    夏繼所進行的戰爭,未必專為攫取美女,從總的原因說是為了奪取奴隸和財富。這樣掠奪性的戰爭,當然要引起各部落的反對。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各部落反抗夏王朝的記載。《左傳》雲:“夏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史記·夏本紀》雲:夏桀時“諾侯多畔夏”。《後漢書·東夷傳》說:“夏桀為暴虐,諸侯內侵”。

    情況很明顯,夏桀之時,內有嚴重的階級矛盾,外有各部落的反抗,夏王朝正面臨著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

    三、商滅夏的程序

    就在這個時期,臨近夏王朝東部邊界的商族,已經興起來了。商族是個古老的民族,經過長期的發展,這時候,在商湯的領導下,逐漸強盛起來,積極作滅夏的準備。

    商的興起,對周圍各小國的影響很大,一些不滿夏王朝統治的部落和方國,都聚集在商的周圍,商族成為東方反對夏政權的一面旗幟。甚至夏政權內部的一些臣僚。由於對夏桀不滿,也紛紛投奔商湯。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有一段記載了夏太史令終古投奔商湯的情況: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感,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鹹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

    這裡說的“輕其賢良,棄義聽讒”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夏桀殺關龍逢的事件。

    《韓詩外傳》記其情況說:

    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進諫日:“古之人君,身行禮義,愛民節財,故國安而身壽,今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誅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殺之。

    《竹書紀年》亦云

    大夫關龍逄諫瑤臺,桀殺之。

    關龍逢因諫被殺,此事在統治階級內部引起很大不滿,以致“眾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

    助湯滅夏的伊尹,原來也是夏桀的臣屬。這時,他也棄夏奔商,後來成為商湯的重要輔佐。就在夏桀處於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商湯起兵滅夏。夏桀毫無準備,商軍到後,倉皇逃去,被圍於鳴條。商軍全殲夏軍於鳴條,夏桀逃奔,死於南巢。夏王朝滅亡。

    夏代共經歷了四、五百年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竹書紀年》載,夏代包括羿和寒浞在內,“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正文完)

  • 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關於夏朝消亡的原因,古代文獻中並不鮮見。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多把原因歸於夏桀的暴虐造成了百姓離心,諸侯背叛,最終導致亡國。夏桀也成為中國暴君的典型代表。

    夏桀真的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麼?歷史上不乏懷疑他的論述,或許夏桀的形象不如文獻中所論述的那樣暴虐荒淫,但也絕非明君善主。但夏桀一個人承擔夏王朝滅亡的全部罪責,也是說不過去的。

    翦伯贊在《先秦史》中寫道:

    “在新石器時代,商族的文化與夏族的文化,是兩個平行發展的文化系統,從他們的文化遺物中所表現出來的技術看,他們的生產力是相頡頑的,而且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之末,商族的生產力水準已經超越夏族了,這從小屯的遺物中可以看出來,商族就挾著他們較高的生產力,向夏族展開徵伐,在不斷的戰爭中,商族又從夏族的諸氏族中,獲得不少財富,並且開拓了廣大的疆土,及由此而來的貢納,”

    翦老的論述可謂一針見血,儘管他的描述如“新石器時代”,“兩個平行發展的系統”等概念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毫無疑問的是:商族生產力的提高和夏王朝生產力衰退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也正是由於夏王朝生產力的衰退,激化了內部階級矛盾和與外部諸邦國的矛盾,造成夏王朝的滅亡。

    商族生產力提高的原因,除了翦老概括的一些外,還跟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歷史因素有關。主要有下面三個方面:

    1、夏王朝王畿地帶的土地利用問題

    西周以前,部族遷移頻繁,這固然有迫於外族壓力入侵而牽涉的,如夏末,商末夏商二族的遷移,但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生產條件,不容許長期在一個地方定居。因為農業不發達,需要改變地理條件來維持生產。

    商初自契至成湯八遷,成湯以後五遷,就是這個道理。豫西是中國最早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夏朝王畿地帶最重要一部分,其開發時間最長,承載人口最多。據統計,夏初人口200萬到270萬之間,而到夏末,總人數達到了40萬左右。而豫西、晉南是夏統治核心地帶,這裡人口數佔相當大比例。

    縱觀整個夏朝建都,除太康、相曾遷移到帝丘,斟灌之外,其它時期,均不出今、洛一帶。在有限的史料中,也可以看出,夏朝前期牽涉的範圍相對較廣,次數也頻繁,而到了中後期。尤其孔甲之後,基本定居在偃師、鞏縣,相對穩定、狹小的範圍。

    這並不是夏朝的生產水平已經達到了定居的程度,而在於夏朝統治階級的腐化,對農業生產不慣性。長期對豫西的開發以及夏王朝持續人口增長,土地生產力退化是必然的事情。

    而到夏朝中後期,統治階級本該範圍更大,次數更頻繁的遷移來維持生產,而事實恰相反,擴大了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的負面影響,史書所載“夏人弗患”“皆有遠志”正是這一事實的真實反映。

    2、夏王朝乾旱問題長時間存在。

    夏朝立國之前有一個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標誌著洪水期的結束,夏朝立國前後轉為乾旱,在不到300a內降水量減少20%,因此可以認為是一次氣候突變。

    夏朝降水量開始降低,可以看作是夏朝乾旱問題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則是溫度的升高,《中國歷史氣候變化》一書中就做過這樣的論證:“夏商時期是個溫暖偏高明顯的氣候時期”。

    夏朝乾旱問題是夏朝建國以來便面臨的一個問題,時常迫使夏王朝遷移到他處。而最嚴重的時候顯然是夏桀時,伊水、洛水作為夏朝王畿地帶灌溉主要水源,對農業的影響是致命的。而《國語·周語上》中便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記載。

    總之,乾旱問題對夏朝生產力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而另一方面,處於高緯度,並且在黃河附近發展的商族,影響相對小了很多。

    3、長時期“夷夏戰爭”對國內經濟的消耗

    傅斯年在其名著《夷夏東西說》中寫道:’然則夏後一代的三段大事,開頭益啟之爭便是夷夏之爭,中間羿少康之爭又是夷夏戰爭,末後湯桀之爭還是夷夏戰爭。夏代東西的鬥爭是如此厲害,而春秋戰國的大一統主義哲學家都把這些顯然的史蹟抹殺了,或曲解了!”

    在傅先生的著作中,他詳細論證了夷夏鬥爭貫穿於夏王朝的始末,從中可以看出,夷夏並不是牢固的同盟或者說夏對夷邦的統治並牢固。

    《後漢書·西羌傳》曾說:“王政脩則賓服,德失則寇亂。”事實上,諸夷服從於夏朝不在於“德教”,而在於夏朝的強大。而夏桀也只是對長期以來的政策的繼續執行,也就是《左傳》所說的“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昭公四年)“”桀克有緡以喪其國“(昭公十一年)。用來說明夏桀的暴虐是靠不住的。

    夷夏之爭,一方面消耗的夏王朝的經濟實力,對凸顯的環境問題無異於雪上加霜,使夏王朝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夷邦的控制上,對湯的崛起沒有做好準備。

    正如《墨子·七患》所說:“桀無待湯之備,固亡。

  • 5 # 聊在南書房

    歷史上各個朝代消亡的原因基本都差不多,無外乎是君主荒淫無道、殘暴、沉迷女色,還有官員腐敗等問題,再遇上個災年什麼的,百姓民不聊生就促進了朝代的更迭。夏朝也不例外,他的最後一位皇帝履癸,又叫夏桀,就是個殘暴好色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由於他的暴虐無道、荒淫無度,導致眾叛親離,被商所滅。

    一、夏桀的殘暴導致滅國

    據史書記載,夏桀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真不真實我們不知道,反正他是個亡國之君,就必須要給他找點黑料,不然他為什麼亡國說不通啊!

    相處夏桀非常有勇力。可以算是個大力士,他的戰鬥力超強,如果僅按武力值算,他在歷史上應該能排一號。說他一個人能夠力擒野牛、老虎等巨型野獸,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有勇力也非常好戰,對於敢不服他的,他就一定要將你打服為止,我覺得這是一個男人顯示強大的一種手段,不算什麼缺點吧?

    有一個叫有施氏的部落,在桀還沒有當夏王的時候就經常挑釁,不將夏朝放在眼裡。等桀當了夏王,他那裡能容得下這個小國瞎蹦躂呢?直接出兵征討有施氏,準備殺一儆百,讓其他懷有二心的部落看看。這有施氏也是個慫包,一看夏桀來真的了,趕緊投降認罪,並表示願意納貢。你看看這什麼玩意嘛!不打你,你挑釁,真打你,馬上嚇得尿了褲子。

    可這夏桀也不是好忽悠的,他就不接受有施氏的投降,非要滅掉他不可。有施氏一看,這可怎麼辦呀?趕緊送禮吧,送什麼呢?投其所好,得知夏桀好色,就給他送女人吧。於是,有施氏就在自己內部選了一個大美女叫妹喜,這個女人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也是歸於紅顏禍水一類,是亡國的禍水。想想著妹喜也挺冤得的,她一個女人,背那麼大的鍋。有施氏將妹喜送到夏桀那去後,夏桀一見果然漂亮,想一想,好吧,大人不記小人過,暫且饒你一回,這才放過有施氏,罷兵回到了王都。

    接著我們又開始說夏桀的另一個腐敗的事,就是大興土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每一個亡國之君都是要有這些錯誤,好像寫歷史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一樣,亡國之君怎麼寫,中心之主怎麼寫,都是固定的套路。那我們就權當這都是真的吧。為了討好妹喜,夏桀就在今天的洛陽修建新的宮殿,“作傾宮、瑤臺,殫百姓之財”。看來不論什麼時代的男人,討女人歡心的手段都差不多,就是大把的花錢,送東西。

    傾宮建好後,夏桀就和妹喜在裡邊飲酒作樂,不理國事。他將自己比作太陽,居天之上,永遠存在。在他的統治下,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對夏桀恨之入骨,指著天上的太陽咒罵:“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恨不得跟他這個太陽一起滅亡。

    夏桀的荒淫無道,讓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根本聽不進去,關龍逄說:

    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穩固,如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人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

    夏桀聽了,非常生氣,下令將關龍逄殺死。關龍逄的被殺,也讓夏桀失去人心,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二、商湯的崛起,結束了夏桀的統治

    剛才我們說的是夏朝滅亡的內因,單純的內因還沒有那麼快導致夏朝滅亡。我就不信,就夏桀修個宮殿,寵愛個妹喜,再修個“夜宮”弄些美女在裡邊玩玩,就能讓國家滅亡了?這還是有外因的推動,才會加劇夏朝的滅亡。

    商族是一個居住在黃河下游的部落,他的歷史比較悠久。到商湯時期,他是臣服於夏朝的,眼見著夏朝日趨腐朽,商湯看到了取代夏的機會來了。當然商湯也少不了一個高手相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伊尹。伊尹本來是有莘國一個管理廚房膳食的小頭目,後來見商湯是個人才,就想投奔他,正好商湯要娶有莘氏的姑娘,伊尹就作為“陪嫁”,一起到了商湯那裡,最終得到了商湯的賞識和重用。

    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湯鼓勵百姓安心進行農耕,飼養牲畜,同時聯絡周邊的部落,對外廣施仁德,獲得了人們的稱讚,就這樣,商湯的勢力逐漸越來越大,前來歸順的部落小國有四十個。

    商湯看到夏桀越來越不得人心,就覺得是時候消滅殘暴的夏桀了。在公元前16世紀,商湯聯合同盟的眾多部落和方國,舉兵討伐夏桀。商湯發表了著名的《湯誓》,揭露夏桀的殘暴,聲稱“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夏桀有罪,自己害怕上帝怪罪,不敢不消滅他。也就是說他是奉上天的命令,來討伐夏桀的。

    商湯合夏桀的軍隊在鳴條(今天河南省封丘縣東)展開大戰,最終夏桀落敗,他雖然勇武,但架不住人家的人多呀!商湯在追到三翮(今天的山東定陶),雙方再次進行大戰,夏桀再次落敗。夏桀在南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時,死在那裡。夏朝也就滅亡了。

    我們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夏桀由於沉迷女色,不理國事,而且殘暴嗜殺,最終導致眾叛親離,以致被滅國。但實際上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會說前朝如何如何的黑暗,但後來者也依然是延續前朝的道路,從強盛到衰弱,再到滅亡,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迴圈規律。所以也不能就單純的將滅國的罪名加在某一個人的身上。

    再說妹喜,她也背上了夏朝滅國罪魁禍首的罪名。也有人說,妹喜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間諜。她由於在夏桀那裡失了寵,所以懷恨在心,暗中勾結伊尹,作為商湯的內應,才導致夏桀很快就敗亡了。這些說法,到底真假,誰也說不清了。但將一個國家滅亡的責任加在她的頭上,也有點“欲加之罪”了,本身她就是兩個國家之間戰爭的犧牲品,她原本是為了化解她自己國家的危機,被當做禮物送給夏桀的。如果真的是她導致夏朝滅國,也還算是她在為自己的有施氏復仇吧。

  • 6 # 孤城影隨

    一直以來,夏桀殘暴不堪,被商湯所滅,商湯滅夏之後建立了商朝,這就是我們瞭解到的一些關於夏朝滅亡和商朝建立的歷史。但是卻一直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認為夏朝滅亡的真相併非是商湯滅夏這麼簡單,認為夏朝根本不是商湯所滅,而是另有原因。那麼這些懷疑是否有依據,夏朝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呢?

      讓人困惑的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並未發現有關夏朝的卜辭記載。武丁在對始祖商湯的歌功頌德卜辭中,屢屢提到商湯的征戰,卻唯獨忽略了滅夏如此大的功績,這一奇怪表現也讓西周以後關於夏朝的記載可信度再次降低。

      當然,甲骨文沒有找到夏朝的記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出土甲骨文目前還未全部釋讀,下定論為時尚早;二是甲骨文並非史書文字,而屬於卜辭,不能苛求其將一個早已滅亡的政權脈絡寫入卜辭當中。

      所以,在殷墟出土之後,考古學家們開始了對夏墟的尋找,以期望能讓夏朝“自證”其是真實存在的。

      1959年,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發現,出土的宮殿、井字形道路網路以及手工作坊遺蹟表明這裡具備了都城屬性,經碳十四測定,二里頭遺址一期的上限不早於公元前1750年。

      但由於沒有直接的自證文字,我們無法斷定二里頭究竟是屬於夏朝都邑還是早商都邑,就連二里頭考古隊長許宏教授都提出了“二里頭可能是早商都邑的假說”。

      不過,殷墟的考古發掘和西周的金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商朝始年。

      根據碳十四測定,武王克商的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商朝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前後。而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碳十四測定,發現其時間上限為公元前1560年—公元前1580年,佐證了商朝的始年不會早於公元前1600年的結論。也就是說,二里頭遺址的時間上限要比商朝始年早100餘年。

      此後,陝西石峁、山西陶寺等大型都城遺址相繼被考古發現,碳十四測定年代均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其文明程度也完全具備國家形態。

      特別是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扁壺朱書文字,與甲骨文呈繼承關係。經過釋讀,第一個字為“文”,第二字則有兩種觀點,有認為是“堯”字,即認為陶寺是堯都;也有認為是“邑”字。

      但不論是哪種釋讀,石峁、陶寺碳十四測定的時間下限,與商朝始年的時間上限,跨度剛好可以容納一個500年左右的文明時期。也就是說,在商朝和堯之間,必然有一個朝代,這從考古學上其實證實了夏朝的存在。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得出它就是“夏朝”。

      朋友們看到這裡或許會產生困惑,什麼叫“證實了夏朝的存在,卻又無法直接得出它就是夏朝”?

      因為如前所述,夏朝目前無法實現自證,我們只能透過時間跨度去比對文獻記載,得知堯舜禹與商朝之間為夏朝。

      但是,夏朝這個國號其實是周人給的,正如曹魏稱劉備的政權為“蜀”,東吳稱“西”,後世稱“蜀漢”,但劉備卻絕對不會如此稱呼一個道理,夏朝人會不會稱自己為夏還無法確定,這或許也是甲骨文中不見“夏”的原因。

      “夏朝”(暫時用這個稱呼代替)雖然得到了考古的證實,但考古也同時發現了它的一大硬傷。

      目前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期比商朝始年早100餘年外,二期至四期的碳十四年代均已處於商統治時期,第四期的時間已經介於公元前1565—公元前1530之間,此時商朝早已經建立。

      出土的陶器和墓葬顯示,二里頭從一期到四期,未發生大規模顛覆痕跡,也未發現有商時期的貴族墓地。反倒是從三期開始,一改簡陋的陶器隨葬,出現了大規模的青銅器隨葬品,特別是有了束頸盆等極具商朝文化特點的隨葬品。

      但與同時期的二里崗商朝青銅器相比,二里頭的青銅器還非常原始,陶器上出現的刻畫符號證實文字尚未形成文句,甚至還不如陶寺朱書文字,其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商。

      這也就意味著,夏文明可能要比我們想象的落後的多。在商湯建商之後,夏商並存了很長時間。商湯或許並未滅夏,夏朝可能屬於在先進文明侵蝕下的自然消亡。

  • 7 # 蓋天宣夜說

    夏朝被殷商朝推翻改朝換代,如同武王伐紂推翻商朝朝哥殷紂王,改換成周朝的道理一樣,屬於夏朝大禹分封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個墳頭上祭祀祖宗的窩裡反!

  • 8 # 湖北老衛

    按照《禮記.禮運篇》的說法,禹以前是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財產公有的大同社會,實行的是“禪讓"制。從啟開始,廢“禪讓"制,實行部落聯盟大酋長的“世襲"制。

    自禹至桀,十七帝世系分明,制度益趨鞏固,形成了一個高出眾小邦之上的原始政治機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一一夏朝。從禹到桀,十七帝凡四百七十二年(也有說四百三十二年)。其國都經常變遷,至夏桀時,居洛陽。

    夏朝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既有奴隸和平民的反抗鬥爭,也有被奴役的部落爭取脫離夏朝統治的鬥爭。十七世桀又是一個暴虐無道之徒,他對內鎮壓平民,對外發動掠奪戰爭,人民怨聲載道。據說夏民指著太陽咒罵他:“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跟著你一起滅亡。"

    這個時期,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部落商族興起,逐漸向黃河中游發展。湯時,以伊尹為相,積極作滅夏準備。至桀時,湯滅夏的條件已趨成熟。商首先出兵剪除夏的羽翼,征服了葛(河南寧陵北)、韋(河南滑縣東)、顧(山東鄄城東北)、昆吾等夏的屬國,同夏會戰於鳴條(河南封丘東)之野。桀敗南逃,死於南巢(安徽壽縣東南),夏朝滅亡。

  • 9 # 滿月尋桂子

    夏王朝是被商王朝取代的。湯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帝舜崩,禹即天子位,國號日夏後,姓姒氏。禹崩,子啟即天子位,禪讓制結束。

    帝啟之後經太康、中康、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厪至孔甲。

    《史記.夏本紀第二》載: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俱而遷去。

    這段話大意是說孔甲,喜歡鬼神之術,荒淫無恥,從他開始,夏后氏德衰,諸侯都不再服他管束,天上降下兩條龍,孔甲降服不了,陶唐氏的後人劉累學過豢龍術,來給孔甲豢養龍,孔甲封他為御龍氏。後來雌龍死了,孔甲把龍肉做成美味進獻給孔甲,孔甲說好吃,還要劉累再做,劉累害怕孔甲知道龍死了這件事,逃走了。

    就是說夏朝至孔甲時開始衰落,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桀:夏后氏名履癸。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不堪重負。夏桀召湯囚禁在夏臺,後來又把他放了。湯修德,諸侯都歸順他,湯遂率兵討伐夏桀,桀逃走至鳴條,遂放而死。桀對人言:悔不當初把湯殺死於夏臺,以至有今日。

    湯乃踐天子位。湯祖先契,封於商,姓子氏。所以湯叫商湯,也叫成湯。成湯江山乃商王朝。

  • 10 # 太陽渡

    龍涎—夏桀王庭光怪陸離的傳說

    史籍記載的傳說撲朔迷離,人神互動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件二龍降於王庭的奇事。說的是大禹建立夏朝,治理洪水,規劃古中國為九個州,傳位給啟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1世紀,經過500年到夏桀王朝,那時人們的聰明才智與現在沒什麼不同。王宮的殿宇越造越大,男人喜好酗酒吃烤肉。

    桀身體壯碩,當夏王的時間很長,史書有記載共52年。前期還能勵精圖治,後期自覺流年似水,留給自己稱王的時間不多,於是好大喜功,徵調萬名民夫,修造“傾宮”“瑤臺”。

    只用三年時間, “傾宮”“瑤臺”造好了。“傾宮”巍峨高聳、闊大宏麗,“瑤臺”瓊樓玉宇、如在雲端,夏桀王欲與天帝比奢華。

    夏桀王晚年還喜歡淫逸揮霍,他寵愛一個叫妹喜的妃子,督造“酒池肉林”,男女聚集一起,稱為“夜宮”,如同夜總會,好似嬉皮士末日來臨,花天酒地胡鬧。

    夏桀離現在很遠,4000多年過去了,但夏桀王的生活方式卻與西方時下的生活沒什麼不同,本質幾差不多,無非是日夜酗酒,男男女女 ,東倒西歪,走路走不直,抱樹繞圈子。

    夏桀王的臣子終古穿著麻衣草鞋,進諫道:“古代的聖賢,都勤儉樸素才得以長久。今天大王這樣驕奢淫逸,天下怎麼得以安穩。”

    桀王哪裡聽得進去,傲然說:“我有天下,如同天地擁有太陽,太陽不落,天地會消亡嗎?”

    百姓沮喪地說:“太陽啊太陽,你為什麼不消亡!”

    夏桀在“傾宮瑤臺”笙歌燕舞,做著齊天夢想,在“酒池肉林”盡情戲耍,恣意享樂。

    夏王宮發生的這一切,億萬光年之外的一顆星球—龍星已經感知到了。統治這棵星球的是龍族,龍族已經進化成為高等智慧生物。

    一天暴雨過後,忽然有二龍落於夏王的庭院,口中流著涎沫。一龍對夏桀說:“俺們是龍庭之客,來你這裡借宿一晚,請行個方便。”另一龍說:“快一點,就一晚。”

    夏桀王見二龍作人言,哆哆嗦嗦,不知如何是好。跟班的大監說:“大王,請太卜給佔佔?”桀王醒悟:“太卜太卜!占卜占卜!”那時候,每逢大事,都要有卜師占卜,神靈顯象,才能決定是否採取什麼行動。

    太卜用火柱炙烤龜甲,龜甲顯示出神秘的卦象:殺龍,兇象!把龍趕走,也是兇象! 太卜奏到:“殺龍不可,驅趕龍也不可。神龍下降王庭,必主吉祥。大王何不請其口水而收藏起來?龍的口水乃龍的精氣,藏之必主福氣。”夏桀命令太卜再佔,能否收藏龍的口水,得大吉之兆。

    於是,丞相設壇祭於龍前,用金盤收龍口中的涎沫,盛於朱漆木盒內。忽然風雨大作,二龍騰空而起,飛入雲空之中。夏王於是率群臣向龍禱告,將龍涎藏於神廟。

    至於龍的口水也就是現代人說的唾沫,受上天唾棄,是不是吉兆?後人知道夏桀王結局的時候,也就知道兆應了。

    黃河南岸有個地方稱陝陌湧熱泉,稱為湯,就是現今三門峽的溫湯。湯人種麻織布貿易,又稱為商人。商湯幼年時常在溫湯沐浴,至成年繼承王位,成為體健心智的君王。商湯在伊洛河畔尋訪到伊尹,並聘任伊尹為相,商湯部落漸漸強大起來。

    夏桀漸漸感到商湯的威脅,就詔令湯到鹽池夏都,囚於獄舍夏臺。伊尹帶著珍寶、玩好和美女賄賂夏桀,夏桀釋放了商湯。

    終於在前1600年,商湯釋出《湯誓》,昭告各部落說:“你們大家聽我說,並不是我小子敢於隨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亂。乃是由於夏王桀有許多罪惡,上天命我去誅伐他。你們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於他不顧我們稼穡之事,侵奪人民農事生產的成果,傷害了夏朝傳統的政事。正如我聽見大家所說的,桀之罪還不僅是和他的一些奸諛臣子侵奪人民的農事生產成果。為了他們淫逸享樂,還聚斂諸侯的財物,供他們揮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與桀一條心,還指著太陽來咒罵他,何日滅亡,大家都願同他一起亡。這已經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懲罰我,不敢不率領大家征伐他。大家輔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懲罰,由我一人去領受,而我將給大家很大的賞賜。你們不要不相信我的話,我決不食言。如果你們有不聽我誓言的,我就要殺戮不赦,希望你們不要受罰。”

    商湯還宣佈了嚴格的戰場紀律。商軍經商湯動誓師員以後,士氣大振,都表示願意與夏軍決一死戰。

    商湯和伊尹帶領各部落北渡黃河,翻越中條山,在運城這個地方與夏桀爭奪鹽池,爆發“鳴條之戰”,夏桀戰敗。

    夏桀戰敗後,先逃到歷山,又逃之巢湖。夏桀對人說:“我很後悔,沒有將湯在夏臺殺掉,才落得如此下場。”夏朝就這樣滅亡了。‘‘

  • 11 # 野史也是史

    夏朝的滅亡是由其內部的嚴重危機與外部商湯滅夏等因素所致。大禹死後,其兒子啟繼位,廢除了傳統的禪讓制,建立起王位由家族父子世襲的制度並開創了夏王朝。夏朝統治中國400多年,到了夏桀統治時期,夏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危機。

    夏桀是夏朝最後一位國君,也是的暴君。他生活奢靡,飯菜少有不合口,就會殺掉做飯的廚師。整天處於醉生夢死的狀態,簡直是嗜酒如命。夏桀繼位後,在洛陽建造新的王宮,動用幾十萬勞工耗時7年才完工。

    成千上萬的奴隸在建王宮時死去,夏桀還將勸諫他改過自新的關龍逢殺掉,大臣們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上諫了。而夏桀卻對奸臣深信不疑,其中有個叫於莘的奸佞,專門從事阿諛奉承、陷害忠良的勾當。

    由於夏桀的昏庸與殘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夏王朝的統治已到大廈將傾的狀態。他對內不施仁政,用暴力來殘害人民,搜刮人民財富,大建宮室臺榭。夏桀無休止的徵發民眾服勞役,以致人民都希望夏桀滅亡的時刻早日到來。

    夏朝在桀的殘暴統治下,國內矛盾尖銳,四周的方國也起來反抗夏朝的暴政。崛起於東方的商族首領商湯便是其中之一,商湯在國內施行仁政,對內發展生產、減輕剝削,對外採取團結之計,商湯的政策迅速起到效果。

    商湯贏得了民心,一時天下效果皆歸附其下。夏桀害怕商湯如此發展下去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曾一度將商湯囚禁,但由於諸侯國的擁戴與聲援,使得夏桀不得不放了商湯。

    商湯為更快擴充勢力,任命賢人伊尹為相國,伊尹是商湯妻子帶過來的陪嫁奴隸。伊尹以烹調做飯的特長接近了商湯,他的才華才被逐漸發現。伊尹為商湯獻上了滅夏建國的大計,之後便出使夏朝,將夏桀更加昏暗殘暴的統治情況報告給商湯。

    於是,商湯在伊尹和各諸侯國幫助下開始了滅夏戰爭。葛國是商湯的首要目標,因為它處於夏商之間,要想滅亡夏朝,必先征服葛國。商湯曾想拉攏葛國,多次送給其糧食、種子等,但葛國一概拒絕,還派人將送飯的兒童殺害,引起了商族人的憤慨。

    雙方在娥之墟和鳴條之戰中,夏桀大敗,後被商湯放逐而死,夏朝就這樣滅亡了。商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建立,是3700多年前新興奴隸制政權的勝利;夏朝的滅亡,是夏桀暴虐無道,障礙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商湯滅夏促進和推動了奴隸制王朝的發展。

  • 12 # 剛日讀史

    夏朝的消亡歸結為四大原因:

    一、導火線——美女亂國

    縱觀中國歷史,一個極其相似的結果就是:一個國家的消亡,怎麼會沒有美女的出現呢?

    朝有個絕色美女就叫妹喜,有施氏的公主,為舉國第一美女。有美女出現的國度,亂國的橋段都是相似的,世人都傳夏桀,極其聰慧,但為人暴戾,不修德政,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夏桀的這些嗜好,這是有源可追的。

    妹喜:

    有句俗話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從夏朝的首代君王夏啟開始,貪圖安逸,縱情享樂,就成為了宮廷的一種文化,直接就導致了夏朝中期被有窮族后羿,篡國奪政,后羿被寒浞謀殺之後,又把持政權40餘年。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英雄,夏朝也不乏其例,少康帝,隱姓埋名,發憤圖強,終於斬殺寒浞,恢復帝位,實現了少康中興,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根本無法挽救夏朝的滅亡。經過少康努力的夏朝,剛剛有了一點點起色,又出現了一個混世魔王太甲,繼承了先輩的大統,這個大統不是勵精圖治,而是荒淫無度,別嚇著這條破船,又打上了幾個窟窿,讓他又開始風雨飄搖起來

    夏桀和妹喜:

    最終導致沉船的是夏桀,美女妹喜是承擔不起亡國的責任的,她只不過用自己的溫柔和美貌,讓夏桀不願意處理國政,更喜歡玩樂而已,給本來就比較亂的攤子,添了一把火而已,其最根本的還是夏桀,自己德政不修,已失了天下民心,同時還誅殺忠臣,殺了天下第一諍臣關龍逄,讓朝廷上下,一片譁然,再也沒有人敢講真話大家都開始和稀泥,國政日趨頹敗,最後亡國。

    二、自作孽——孔甲亂夏

    孔子給我們後世人傳達了一種思想,堯、舜、禹時代,是一個非常和諧,非常溫柔的時代,大家都是謙謙君子,非常的有禮貌,天子是禪讓的。但到夏朝,人家可沒這麼幹。第一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

    夏禹快死的時候,根據傳統做法,第1次選了皋陶當自己的候選人,沒想到皋陶死了,沒辦法又選了伯益當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夏禹卻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夏啟,伯夷傻乎乎的,也學夏禹一樣躲起來,等著人來找他當天子。

    夏啟:

    這個黃粱美夢做大了,人家夏啟就沒客氣,就直接就當了天子。伯益氣不過,帶人去攻打夏啟,最後被啟打敗,天子坐穩了!這違背先人做法的事情,老百姓總覺得哪裡不對,但也說不出來哪裡不對,就將就接受了!第二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兒。

    你們夏禹家把位子第一次傳給兒子,我們老百姓認了,畢竟這個啟還不錯,老百姓幹了一些事兒,加上咱們現行的制度是世襲世祿制,老子傳給兒子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你們家傳到第3代的時候,又來了一個“五子亂政”,這是什麼樣的操作呢?有點顛覆老百姓的觀念。咱們不是說好了嗎?

    天子傳位,要幹兩件事兒,一個是問天,是向上天推薦誰下一任誰當皇帝?一個是問事。問天下老百姓答不答應?你們夏禹家也太欺負人了,你們傳位問天了沒有?老天同意嗎?你問我們老百姓了嗎?你們不問天,也不問問老百姓,我們都可以忍,那你們自己都打起來,這又是什麼操作?還要不要你們倆的禮義廉恥由此造成了各路諸侯背叛離心。

    孔甲:

    第三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兒。你們五子亂政,也算是一個鍋裡攪稀稠,到孔甲這裡,又出亂子,孔甲他爹不降,覺得自己已經不行,有點二,就把位子傳給了扃,扃傳給兒子,這個也沒有什麼毛病,但是你們孔甲也太過分了,直接奪權了,自己又當天子了,而且是個王八蛋天子。

    《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這些神操作把老百姓的道德底線,戳得七零八落滿是窟窿。夏朝到這的時候,天下的老百姓對夏朝已完全失去了信心,已有無民心可言,老百姓天天盼著你們滅亡呢!孔甲這個事辦完,已經挑戰了天下人心的極限,再無容忍之說。

    三、死亡隱線——九州分封

    夏禹上臺乾的第一件大事,就將華夏國土烈封為九州之地,本是一件好事,更利於一個地區的管理,壞就壞在了是人才選拔上,為地方的割據勢力奠定了基礎,夏朝執行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第1周負責各地州人才的甄選,每年給國家進貢一兩個人才就可以了,其他徵選的人才,都可以留這自己用,這個做法加速了夏朝的滅亡。

    分封九州:

    有一個成語叫上行下效,你們夏禹家,為了權力都打得你死我活,我們是九州諸侯,能指望上你們嗎?都顛覆了天下人心,我們做了一個篡權的好樣子,有窮族的后羿,給我做了一個模板,寒浞強化了一下我們的印象,那我們九州諸侯就沒有當皇帝的資格嗎?

    《禮記禮運》記載:今大道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現在大公無私的那種社會已經隱沒了,不存在了,誰做統治者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去親近,只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兒子去對待,自己的努力都是為自己。父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襲。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哥哥死了以後沒有傳給兒子,是傳給弟弟。禮記的記載充分顯示了,當時諸侯的心境,夏朝的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

    四、背後推手——世卿世祿制

    就在這裡,夏朝已經逼著各路諸侯,開始儲備自己的人才,在道義上他已經不佔不住腳,現在就差最後的這一推,這是什麼呢?就是人才和國力。整體國家執行的機制世卿世祿制,它的本質就是,貴族的官職爵位,俸祿在他死了以後,是由他的兒子繼承,不用去選拔。

    諸侯:

    夏朝歷經百年,對於世卿世祿制的沿襲,造成朝廷內有的官員都是世襲先人的,不用透過自己的努力,造成整個國家是兵驕將怠,文恬武嬉,沒有戰力。同時造成人才流失,各謀其主。後世史書上有這樣一個記載: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翻譯成白話文:選出來的秀才不識字,查出來的笑臉跟他父母分開住,清廉和貪濁混淆不清,高高在上的武將膽怯的像雞一樣。用這個來描述下朝廷當時的情況,再恰當不過了。

    綜上所述,夏朝的滅亡,既有人文上的原因,又有制度的原因,又有個人身上的原因,也有社會風氣上的原因,不一而足。如果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在夏桀身上,有些言過其實,雖然夏桀是驕奢淫慾,不理國政導致最後亡國,但深層次的歷史原因,不能算在他身上。

  • 13 # 歷史咖啡

    關於夏朝的滅亡,通說都圍繞著傳統的德政觀念來解釋,但近些年的古文字發現已經推翻了“孔甲失德”的傳說。因此,有必要對夏朝滅亡做一個新的猜想。

    一、“孔甲亂夏”辨正

    夏朝的史料極少,主要集中在夏禹時期。此後,夏朝400多年裡記載的大事屈指可數,一是后羿寒浞事件,一是孔甲豢龍失德,最後是夏桀妹喜之禍。這些大事之間沒有連貫性,因此後世難於得到一個準確主線。《史記》、《國語》皆認為孔甲是夏朝的轉折性人物,指出夏朝因他的宗教信仰狀況而引發衰敗;而豢龍的傳說,則是這個轉折的隱喻,謂其已失天命。

    《國語·周語》:《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史記·夏本紀》: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具體看《左傳》記載的比較詳細的“豢龍”傳說,完全看不出來孔甲有什麼過錯。翻遍各種史料也看不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的具體情節。反而是近年考釋出版的《清華簡·厚父》明確稱孔甲為“哲王、典型”,印證了杜預等一些古代學者的判斷:孔甲是一位有德之君。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天降龍二”的隱喻,指向了隱蔽的真實世界。

    二、夏朝統治體系的罅隙

    《竹書紀年(古本)》的一些零星線索,給出了“孔甲轉折”的更完整的說法:其一,孔甲之前的帝廑“作西音”,僅僅九年之後,孔甲便“作東音”,這應該是宗教文化政策的轉變;其二,孔甲廢除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外邦諸侯豕韋氏。這就提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線索,自少康中興後不久,夏朝的權力體系出現了大洗牌,昆吾氏、豕韋氏這兩大諸侯忽然變得很重要,頻繁地出現在史料中。而孔甲之後的帝昊,又在即位的第一年就恢復了豕韋氏的封國。這種搖擺不定,就透露出很嚴重的地緣政治問題了。

    《竹書紀年(古本)》: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四年,作西音。……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三年,王畋於掞山。五年,作東音。七年,劉累遷於魯陽。《呂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於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後來,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勝也,之子是必有殃。”後乃取其子以歸,曰:“以為餘子,誰敢殃之?”子長成人,幕動坼橑,斧斫斬其足,遂為守門者。孔甲曰:“嗚呼!有疾,命矣夫!”乃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此處的“殷整甲”當為“(帝)廑胤甲”之誤)

    根據《史記·夏本紀》可知,夏人的宗親之邦共有12個,其中並不包括昆吾氏、豕韋氏,可見這兩家諸侯是夏朝中後期才崛起的外族,與之同時崛起的,還有殷侯(或商侯)。與昆吾氏、豕韋氏不同,殷商族群在這個期間裡非常活躍,按照《竹書紀年(古本)》,首先是少康時期的“商侯冥治河”,緊接著是帝芒時期的“商侯遷殷”,然後是帝洩時期的王亥和上甲微復仇有易氏事件,再後來是帝不降時期的“殷滅皮氏”,接著是帝孔甲時期“殷侯復歸商丘”,最後就是商侯遷亳、攻伐昆吾氏和韋、顧二邦,最後突襲夏邑。

    《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

    由此可見,夏朝最晚在帝不降時期,就已經面臨相當危險的地緣政治態勢。這個時候,殷人已經崛起,甚至滅了一個邦國,即“殷滅皮氏”,對夏人構成了很大威脅。這個皮氏在文獻中僅見,未知其族屬。要知道,就在四五十年之前,殷人還是很弱小的,其王子亥因宴會非禮而被有易氏殺害,但沒有足夠兵力復仇,向河伯借兵(上甲微借兵復仇的事,也見於《清華簡·保訓》,故為可信之事)。但就在這四五十年裡,殷人忽然變得強大了。從帝不降時期開始,一直開掛狂奔,直到滅了夏朝。

    很明顯,昆吾氏、豕韋氏就是夏人抵抗殷商族群崛起的主要力量,他們因地緣戰略位置重要,被夏人升格為伯國,其中昆吾氏似乎更重要,它不僅是軒轅後裔、夏人同宗,也是夏都的捍衛者。《商頌》說“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可見殷人最顧忌的是韋、顧、昆吾幾個邦氏,必須剪除這些盟友,才能攻打夏邑。這幾個盟邦大致上都位於黃淮地區,其中韋氏,在西周的《逸周書》裡被稱為“百韋”,應該是泛指一個很大的族群集團;按《元和姓纂》,韋氏“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彭城,其地緣戰略的重要性當然是非常明顯的。

    回過頭來再看帝廑、孔甲、帝昊三位夏後,就會更清楚他們在地緣戰略上的搖擺性了。這三帝一會兒傾向於西部盟友,一會兒傾向於東部盟友,即西音、東音之別,最後選擇了東部。這就是“孔甲亂夏”的真相——他選擇了東部的同宗昆吾氏、顧氏及外邦的豕韋氏、九夷等作為盟友,以圍困殷人,同時也對宗教文化進行了改革、變得更“東方化”了,這次改革被後世認為就是夏亡的主要原因,按照後世寫史的慣例,這就叫做“事淫亂”。那麼,夏朝為什麼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轉變呢?

    三、公元前17世紀的世界

    關於上述夏代孔甲時期,即公元前17世紀,史料幾乎是空白的。從考古上看,整個歐亞大陸也陷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時期。可知的只有中亞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青銅)有過向東方的播遷,有證據表明了到了西域和阿爾泰山西部。但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文化曾影響到了中國西北部。真正的鉅變要晚一二百年才發生,即雅利安人的大遷徙,在此之前是一個相當沉悶的時期。

    唯一可以推知的是,當時的氣候發生了極大變化,按照《國語·周語》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記錄,可以推知可能發生了長期的乾旱。這場乾旱可能引發了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它可能導致了中國西部或者黃河上游地區的貧瘠化,使得夏人失去了西部的支援。東部的黃河下游地區獲得了比較優勢,最大受益者就是殷人。而夏人的根據地長期以來就位於上游,常年對東方九夷用兵,在下游地區沒有特別深的根基。因此,夏人無奈之下向東發展,選擇了顧、昆吾等傳統親族之邦和豕韋等外邦作為鐵桿盟友,但這批盟友畢竟不是殷人的對手,導致“孔甲轉折”實際上成了自投羅網。

    《國語·周語》: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最後,夏朝不僅在考古上很燒腦,文獻上也同樣貧瘠,但可以在僅有的文獻資料上儘可能的挖掘線索,為探源中華文明找到新的啟發。(完)

  • 14 # 曉話曉聲

    中國歷史有明確記載的,從商朝開始,商朝以前的歷史都屬於傳說,不能較真,也無法較真,因為沒有證據讓他們你較真,聽聽就好,較真是沒有結果的。

    我最近在寫夏朝的文章,已經寫了夏朝的四代帝王:

    夏朝第一代帝王:大禹,你以為他是治水的農民工,他其實是夏朝開國皇帝。

    夏朝第二代帝王:夏啟,他吹牛逼說他的王位是全民擁戴得來的,可他一輩子都在用武力鎮壓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夏朝第三代帝王:太康,因為喜歡打獵,上位不到一年,就被人半路埋伏,成了流浪漢,流浪了四年就死了。

    夏朝第四代帝王:后羿,你以為他是傳說中的神箭手,你以為他是遊戲裡的熱門英雄,他其實是處心積慮的陰謀家,他就是透過在半路埋伏太康,然後佔領夏朝首都,而成為夏朝第四代帝王的。

  • 15 # 曹自理

    現在都把上一代人類大禹建立的夏朝和這一代人類的夏部落混為一體混為一談了!上一代人類文明的夏朝,毀滅於史前大洪水;這一代人類的夏部落,發展為史稱西岐的騎國,後來周武王滅商後演變成周,後來的歷史一直延續至今。

  • 16 # 五花肉心頭肉夾心肉

    夏朝滅亡的原因:統治殘暴,激化了社會矛盾,為商朝所滅。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最終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耀30s通話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