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類似劉備、諸葛亮這種就不要說了~
81
回覆列表
  • 1 # 揚子先生

    古代那些與“感恩”有關的典故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很Sunny的心理,是感激中所萌發的報答之心。中國古代知恩圖報、與人為善的故事很多,也成為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導著我們怎樣做人,並啟迪我們將這一傳統美德傳給後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溫習一下中國古代那些關於“感恩”的典故。

    晉文公退避三舍

      《左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交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以報楚王。

    韓信千金報一飯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靠釣魚來充飢,但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有忘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時期,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一次,伯牙來到山中游覽,因暴雨滯留,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彈奏一支琴曲,鍾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琴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說的是春秋末期晉國刺客豫讓的故事。因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投桃報李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這就是“投桃報李”最早的出典了。不過,從最初的含義看,是宣揚受人恩惠,當思圖報,更要加倍報答。

    慈母之恩

      唐代孟郊作詩《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對遊子來說,最難以忘懷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時刻。此詩描寫的是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對慈母深沉的情感。

    黃香溫席

      《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東漢時期的官員、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

      他年方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他就用扇子對著父親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加清涼,讓父親可以更舒服地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親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親睡起來更暖和。黃香的事蹟名播京師,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此外,關於感恩的經典事例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再次溫習這些文化經典

  • 2 # 無韻詩翁

    有啊春秋戰國時期的豫讓刺趙襄子就是一例。趙襄子殺了智伯豫讓因為智伯稱他是國士且給他以禮待之心存感恩之心。在襄子殺了智伯後三次行刺趙襄子以報智伯知遇之恩。

  • 3 # 載酒

    傅說與武丁

    這倆個人你可能沒聽說過,但是你肯定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後,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於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巖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說本來是個很有才能的賢人,隱居在傅巖,因生活窮厄,就自賣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監獄)裡,穿著粗麻布衣服,帶著索鏈,在傅巖築城以求衣食,《韓非子·難言》說“傅說轉鬻,舂於深巖以自給”就是這個意思。《尚書·說命》的《孔傳》認為是虞、虢之間的傅巖本是交通要道,因為澗水經常氾濫沖壞道路,所以需要發動囚犯刑徒修築,傅說是當地的隱士,也自願和刑徒一起築路,目的就是能吃飽肚子。說被帶到商,武丁見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認定他就是夢中的那個賢人,就起用為相,結果殷商因此重新振興起來。

    史上稱之為武丁中興

  • 4 # 喬加貝

    像韓信就是典型的報之遇之恩的歷史人物。

    當韓信的謀士蒯通對韓信講道理擺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到來讓他自立三分天下,韓信就唸劉總的之遇之恩。

    後來,項羽的謀士也遊說韓信獨立或者和項羽吃掉劉總的市場份額,他依舊拒絕。

  • 5 # 中行偃1

    答:不說也不行呀!知遇之恩本就來自《三國演義》還要說歷史典故,還不讓說《三國演義》。這個條件太苛刻!(蔡邕焦尾琴)

    “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這是蔡邕對王允說的原話。“知遇之恩”就是這麼來的。

    不讓說這個,那“ 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也不能讓說了。

    說點什麼呢……: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採風。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

    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音樂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絃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一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

    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絃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很稱讚。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音樂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列子·湯問》的“高山流水覓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 6 # 君甫書生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被滅十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師從明初大文學家宋濂,當時號稱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建文帝即位後對他委以重任,非常信任他,可以說對他有知遇之恩。後來方孝孺是怎麼回報建文帝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朱棣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後,方孝孺誓死不為其效力,現在很多人都說方孝孺傻,那是人家朱家人自己的事,誰當皇帝天下都姓朱,你怎麼著都是臣子,何必擰這個死理呢?其實這就是關乎一個知遇之恩的問題,方孝孺想以死來報答朱允炆的知遇之恩。

    這可是滅十族啊,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真是難以想象,我覺得這種決心一般人是做不到的。當著朱棣的面就敢直接指責朱棣,朱棣叫人把他的臉劃爛了也不閉嘴,真是有骨氣,朱棣說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他說你滅我十族又如何?果真滅了他十族。

    好多人說沒有滅他十族,明實錄我沒看,但是從明史裡確實是可以找到滅十族的證據的,他的學生和朋友都被殺了,當時凡是家裡藏有方孝孺書籍的一律死罪。當然,如果你不信明史,就當我沒說。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這樣的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劉備賞識諸葛亮的才能,使諸葛亮萬分感激,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為劉氏父子出生入死,奔波一生,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可以說是知恩圖報、忠貞不渝的典範。傳說乾隆皇帝私訪在夾河灘迷了路,天熱又飢又渴,遇到一個父母雙王小姑娘給在地裡幹活的叔叔送飯,乾隆皇帝向小姑娘討飯,小姑娘將飯送給乾隆皇帝吃了,乾隆皇帝很高興,問清了小姑娘的姓名住址就走了,小姑娘又回家重新做飯送給叔叔吃。幾年後小姑娘長大出嫁,小姑娘做夢也沒有想到,京城來人,以皇姑的待遇送她出嫁。

  • 8 # 金道論國學

    古代感恩故事知遇之恩篇1: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古代感恩故事知遇之恩篇2:魯宣公

      二年,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飢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

      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古代感恩故事知遇之恩篇3:《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潦倒時,在城下釣魚,漂洗絲絮的老婦中有一位見他飢餓,便拿飯給他吃,一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感激,說將來一定會報答她。

      她卻凜然說:“男子漢連自己都不能養活,我伶憫公子才會送飯,哪裡圖什麼報答!”韓信以後作楚王時,找到那位漂母,贈她千金。

      古代感恩故事知遇之恩篇4:《世說新語》

      顧榮應邀赴宴,見烤肉者垂涎,便將自己的那份讓給他吃。同席者恥笑顧榮,他說:“一個人整天在烤肉,怎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戰亂四起,他逃難南遷。

      每到危難之際,總有一個人隨身保護他,顧榮問起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

      古代感恩故事知遇之恩篇5:俞伯牙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 9 # 錢多多讀文史

    說到知遇之恩,那董卓之於蔡邕,算得上一例。

    東漢時的大知識分子蔡邕少時成名,渴望以自己的才能為朝廷效力,可是當時的統治者漢桓帝聽從左右宦官的意見,認為蔡邕的琴彈得很好,決定下詔徵他來彈琴。

    朝廷的徵召,對於一個琴師來說,是莫大的榮耀,但這對於有抱負的蔡邕來說,不啻於侮辱,於是他裝病不聽君令。

    漢靈帝時,蔡邕又抱著希望獻計獻策,但是依然不被採納。於是蔡大文人大失所望,退出官場,東漢王朝自此失去了一個人才。

    就是這樣一個不得志的文人,後來卻冒著殺頭的危險為曝屍長安街頭的董卓哭泣。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董卓瞭解蔡邕,知道知識分子內心的渴求,得到了蔡邕的心。 董卓控制朝廷之後,下重禮將蔡邕請了過來。就這樣,蔡邕返回仕途,可以說董卓對蔡邕是有知遇之恩的。

    蔡邕來了之後,董卓又繼續厚待他,三日之內遍歷三臺,這是其他任何人所沒有的待遇。 蔡邕是個文人,所以他在董卓手下做的也是文官的角色,但卻不是一般的文官,而是直接參與核心事務的文官。董卓的許多重要檔案,都是蔡邕參與起草的,這就說明儘管他與董卓相識沒有多久,但對方已經把他當成自己的核心幕僚了。

    可以說,歷代文人都有個投身仕途、報效朝廷的政治夢想。但許多人要麼是僅僅掛個名頭,表面風光,如李白的那個待詔翰林的官兒。要麼是終身難得進入官場,一展身手,如蒲松齡的屢試不弟,寄情《聊齋》。而董卓,雖然是個亂臣賊子般的人物,卻搔到了蔡邕的癢處。理解並尊重了他的需求。

    就是這一點理解與尊重,讓蔡邕以性命相報。他因同情董卓的死被下了大獄,最後死於獄中。

  • 10 # 史海勾沉

    大家都知道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而陳景潤之所以能摘下一個又一個數學CROWN上的明珠,離不開華羅庚的伯樂識才,正是華羅庚的大力引薦下,把陳景潤像金子一樣的發掘出來。

    而陳景潤和華羅庚結緣,要從1956年說起,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收到了一封從廈門寄來署名陳景潤的信,信裡面還附有一篇題為《塔內問題》的文章,竟然對華羅庚的一些論點提出質疑和修改建議,要知道華羅庚作為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數學家,能對他的論點提出修改建議需要多大寫勇氣?

    華羅庚看到來信後,不僅沒有生氣,相反很是高興,認為陳景潤的建議有可取之處,便問身邊的工作人員,陳景潤是幹嘛的,當時陳景潤在廈門大學的學校圖書資料室工作。華羅庚知道後,特意囑託到南方出差的同事,讓他去廈門去專門拜訪一下陳景潤,問問他是否願意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北京的數學討論會,路費由北京方面承擔。並且還要去拜訪廈門大學的負責人,如果廈門大學願意放人的話,華羅庚想把陳景潤調到北京工作。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華羅庚十分注重人才,他並沒有因為陳景潤對他的觀點提出修改意見而生氣,而是想要把他調到身邊培養。

    那麼陳景潤是什麼樣的人呢?陳景潤之所以能夠登上數學的山峰,離不開數學教員李文清的啟發和教導。19歲的陳景潤求學於廈門大學,在課堂上數學教員李文清給同學們講到,在數學發展歷史上,有三大問題還沒有解決,它們分別是:費爾馬問題、孿生素數問題和哥德巴赫猜想。年輕的陳景潤仔細的把老師的話記在了心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決定攀登數學的高峰。

    李文清講完這個故事後,他用滿懷期待的目光看著講臺下的同學,期盼的鼓勵大家:“同學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將來你們當中要是有人能夠解決其中的哪怕一個問題,就會對世界數學和科學研究做出極為了不起的貢獻。”

    陳清潤聽完老師的話,緊緊的蹙著濃黑的眉毛,他想不通為什麼這三個問題這麼難證明。一年後,陳景潤畢業,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學教授數學,但陳景潤屬於那種比較內向的人,與天真爛漫的青少年相處過程中經常手足無措。在試了一段時間後,他實在幹不了,於是便給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楠寫信訴說工作上的苦衷,並請求回廈門大學工作。

    在批准回廈門大學後,他當了數學系的輔導員,併兼管圖書資料室工作,工作穩定後,陳景潤回憶起李老師的那三大數學問題。 他決定征服這三座大山,認準目標後,他把華羅庚的著名的《堆壘素數論》找來,仔細研讀,因為華羅庚在30年代就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並取得了極為耀眼的成績。

    在這不足6平的圖書資料室,他日夜鑽研,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他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了七八遍,重要的地方更是翻來覆去的研讀,並不斷按照自己的思路驗算,光是驗算的草紙就裝了幾麻袋。

    最終他寫出了關於《塔內問題》的論文,在論文中,他談了自己的看法,並對華羅庚的論點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其實陳景潤在把這篇論文交上去的時候,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的。畢竟《堆壘素數論》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著作,而華羅庚還是“黃毛小子”,這樣去質疑一個著名數學家,別人會不會認為他不知天高地厚?

    陳景潤拿著論文提心吊膽的去問李文清老師。過了幾天,李文清老師看完他的論文後對陳景潤說:《堆壘素數論》好比一顆明珠,你的論文好比把這顆明珠的灰塵拭掉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覺得應該把他寄給華羅庚教授本人看看。

    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陳景潤的第一篇論文,受到了國內外數學家的讚賞備至。華羅庚看完論文後,並沒有因為陳景潤是一個小小的圖書室資料員而對他的見解打了問號,也沒有因為當時名不見傳的陳景潤給他的著作提出修改建議而心裡不舒服。相反,華羅庚還邀請陳景潤參加北京的數學研討會,在去往北京的列車上,陳景潤忐忑不安。到了北京後,華羅庚立馬和陳景潤促膝長談。第二天,親自引薦陳景潤上臺演講,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數學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後來,也是在華羅庚的幫助下,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的圖書館中走了出來,進入了數學研究所,那裡高手雲集,讓陳景潤的眼界大為開闊,經過了10餘年的努力,他終於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重大成果,摘取了數學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陳景潤一直視華羅庚為恩師,與華羅庚的關係極為密切。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訪日期間心臟病復發,不幸倒在了東京大學的講壇上,訊息傳來,舉國悲痛,陳景潤得知訊息後,嘴裡不停地念叨著:“華羅庚老先生走了,支援我、愛護我的恩師走了。”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的骨灰在八寶山安葬,陳景潤當時已經久病纏身,不能行走也不能站立,數學所的領導和同事都勸他不要再去參加華羅庚的追悼會,但陳景潤說:“華羅庚老先生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見老師最後一面。”在他的堅持下,家人為他穿好鞋子和衣服,由於不能站立,而且參加追悼會的人很多,為了防止他摔倒,有三個人一左一右的架著他的胳膊,一個在他的背後撐著他,追悼會開了40分鐘,他就站了40分鐘。

    華羅庚發現了陳景潤的才華,陳景潤又對華羅庚十分尊敬,在兩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數學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兩人亦師亦友,同樣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他們的友誼和奉獻更需要讓後人銘記。

  • 11 # 微爵視界

    劉備三顧茅廬而請諸葛亮出山,更有了聞名天下的隆中對典故。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獻出了三分天下之計,對時局進行了分析,並獻出了三分天下之計。而劉備白帝城託孤,更突顯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

    為了不辜負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鞠躬精粹,為劉備孤身赴吳舌戰群儒,借東風火燒赤壁,更是留錦囊妙計助劉備脫險,可謂煞費苦心,步步為營。劉備如能按諸葛亮之計,早成帝業。但劉備生性優柔寡斷,貽誤了很多戰機,諸葛亮均不離不棄為其力挽狂瀾。

    為不負白帝城託孤,興負漢室的偉業,年過五旬,本可在蜀中安享晚年,亦可回隆重歸隱。但諸葛亮仍堅持六出祁山,五度北伐,最終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之於劉備,可謂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名垂千古。

  • 12 # 歷史步行街

    管仲和齊桓公算得上是報答“知遇之恩”的經典故事,齊桓公不計前嫌,大膽任用管仲。而管仲為報知遇之恩,盡心竭力,將齊國打造為春秋霸主。

    齊桓公以德報怨,大膽放權

    管仲早年間事業很不如意,做過商人,但是生意失敗,當過兵,又臨陣脫逃,想當官,卻始終不能如願。

    後來在王位之爭中,管仲支援公子糾,鮑叔牙支援公子小白。在歸國爭奪王位的過程中,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幾乎要了小白的命。

    最終公子小白成功即位,就是齊桓公。在鮑叔牙的舉薦下,齊桓公沒有追究之前的一箭之仇,反而用隆重的禮節迎接管仲,並且任命管仲為國相,尊稱“仲父”。

    管仲殫精竭慮,將齊國一舉變強

    政治方面

    在齊國劃分明確的行政區域,分別安排不同級別的官吏進行管理,推動國家由部落制向封建制轉變,穩定了社會生活,讓士農工商各司其職。

    經濟方面

    由於早期的經商經歷,管仲非常注重國民經濟的發展。“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讓齊國迅速變得富強。而且透過經濟戰爭,降服了桀驁不馴的楚國,堪稱古代的貨幣戰爭。

    外交方面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明確提出齊國應當有大國的格局和擔當,不應該恃強凌弱,應當師出有名。齊國擊潰了北方的戎狄,保衛了華夏文明,並且“九合諸侯”,徹底奠定了齊國“春秋五霸”之一的地位。

    可見,齊桓公任命管仲,給了他施展才華的平臺。管仲則用了四十年的時間,為齊國打下了強國之基,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始終都是強國之一,管仲功不可沒。

  • 13 # 烽火戲諸侯96977551

    劉備知遇諸葛亮。白帝城託孤!

    劉備臨死之前把諸葛亮叫到病床前,一邊哭一邊說:“孔明先生,您的才華比曹丕強國十倍,一定可以安邦定國的,可以成就大事,漢室的統一就靠你了,假如,我說假如,假如我的親生兒子劉禪,是一個可以輔佐的人,那你就幫幫他,如果你認為他是個弱智加白痴,那麼你可以自己裡自己為成都的主人。諸葛亮一聽,我的媽呀!當時就汗液橫流,小便失禁與否尚不可知,手腳也不知道往哪裡放,哭著在地上跪下了:“臣子怎麼敢不把我大腿和胳膊的力氣全用上呢?盡我的忠貞節烈美德來報效您老人家當年的知遇之恩啊!我會一直好好幹輔佐劉禪,直到我死的那一天的。”說完以後不停的磕頭,頭都磕出血了。

    後來他在《出師表》裡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了怕你說我胡說八道,我還複製了白帝城託孤的原文。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 14 # 南辭北寄

    1。春秋戰國時期刺客豫讓的故事。韓趙魏三家滅智氏,門下的豫讓為給智伯報仇,伏橋如廁、吞炭漆身,多次刺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2。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共商天下大事。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聯吳伐魏,南征孟獲,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對知遇之恩的感念和報答,更是對建國立業的矢志不渝。

    3。二年,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飢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

    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

  • 15 # 天涯孤旅a

    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締造了大約三萬多個成語,我們現今常用的成語也超過了一千個。絕大多數成語都有其來歷。粗略統計,成語來歷最多的當屬佛教經典。比如我們常用的心心相印、大智若愚、曇花一現、甘苦自知等等都是。

    第二屬文化經典作品。當中又屬《四書五經》為最。我們熟知的如燕爾新婚、輾轉反側、憂心忡忡、言過其實等等都是。

    第四屬神話寓言故事。如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刻舟求劍等等都是。

    知遇之恩出自於《元史·劉因傳》“因尚感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中國家知遇之恩”。字面意思是感激瞭解並賦予重任的恩情。

    關於知遇之恩的歷史故事很多,舉不勝舉。流傳至今的如俞伯牙與鍾子期、劉備與諸葛亮、韓信與漂母等等。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記載的關於知遇之恩的故事,我個人覺得,當屬嬴渠梁與商鞅。他們君臣二人即有君臣之情又有朋友之義,二人的天作之合才是知遇之恩的典範千古無二。

    商鞅身懷大才卻身陷魏國無以致用,他感動於嬴渠梁的求才心切和強國的浩瀚之志,毅然來到秦國一展抱負。而嬴渠梁卻是感動於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高風亮節,君臣二人從初識便許下了“今日得遇君,永世毋相忘。魂魄繞子矜,來生亦相將”的錚錚誓言。在君臣二人近二十年的合作中,最終透過戰時法制的變法將一個積貧積弱臨近崩潰的秦國建設成為“民無私鬥、官無賄賂、商無欺詐、工無作偽、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兵士勇於公戰不死不休”的新型國家。為秦國的強盛和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知遇之恩,在君臣二人間是相互而不是單方面的。商鞅於嬴渠梁是感君有志,嬴渠梁於商鞅是念君有才!在中國歷史上,這是唯一一對君臣合作至死無間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