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折返
-
2 # 常棣tandy
慈禧太后重新掛起垂簾聽政”的招牌後,裝腔作勢地表達一番改弦更張的為政主張,如“廣開言路,諫議時聞”,“敦崇節儉,力祛浮華”,“勤求閭閻疾苦,加意撫卹”,“各省營伍,整頓訓練、以備不虞”等等,透過她的懿旨宣知於內外,頗有棄舊圖新之意。這此官樣文章做完之後,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下文。
一、慈禧對於奕訢的權力剝奪
相反,嗜權如命的慈禧對排除異己,羅致黨羽卻毫不含糊,立即付諸實施。清廷內部的人事變動在她的操縱下拉開了帷幕。
慈經過13年垂簾聽政的苦心經營,本已培植起自己的親信集團,但其集團成員幾經消長,並未確立起絕對優勢地位。特別是此次垂簾,簾前御座上的小皇帝是其在又一次破壞清朝“家法"的情況下強拉上去的,日後難免有遭到滿族權貴集團群起攻之的危險。
慈禧決定再施手腕,掃清她任意弄權道路上的障礙,為此,她把矛頭指向在朝野仍有一定威望的恭親王奕訢,企圖懲一儆百,告誡其他滿族權貴安分守己,同時又把軍機處大權抓在自己手中。
奕訢在辛酉政變後以議政王的身分兼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等要害部門,為維護清朝統治,他殫精竭慮,全力以赴,繼鎮壓太平天國以後,又熱心舉辦洋務,似乎給風雨飄搖的清朝帶來了一線轉機。
但慈禧太后對大權在握的奕訢不放心。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就以奕訢“妄自尊大,諸多狂傲,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為由,革除他的議政王及一切職權。當時奕訢在清廷已坐大成勢,其黨羽紛紛為之“奏請任用”,慈禧太后無奈,只好暫時妥協,讓他仍在內廷行走,管理各國事務衙門,幾乎盡復原職。就是沒有恢復議政王大臣的職權。
此後奕訢對慈禧“愈形謹飭”,輕易不敢與之正面爭鋒。穆宗(同治帝)病逝前夕,慈禧警告恭親王“當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習,語簡而厲”。因有前車之鑑,奕訢在慈禧立嗣,再度垂簾聽政問題上一直沉默。
二、中法戰爭背後的政治較量
慈禧太后對奕訢卻從未掉以輕心,而是暗中壓制和削弱他的勢力。當時朝廷中有一批所謂“清流派”的官僚,他們以風節相標榜,以補偏救弊自負、指斥當道,糾彈時政,蔚然成風。慈禧為利用清流派借御史為耳目,以翰苑為喉舌,縱容“清流派”攻擊樞府,藉以向奕訢施加壓力。奕訢也引“清流派”為聲援,藉以自保。奕訢對”清流派”人物極力籠絡,以禮待之,虛心諮訪,為“清流派”所容。
到中法戰爭爆發後,因清軍在越南的慘敗,清廷遭到“清流派”的猛烈抨擊。慈禧藉此大做文章,將責任全部推給奕訢,讓他當替罪羊,由此引發清廷的重大人事更迭。
光緒八年(1882年)三月法國出兵侵佔越南北部重鎮河內後,又向北寧、太原等地發動進攻,戰火蔓延至中國南部邊境,中法交戰迫在眉睫。面對法國愈來愈甚的挑釁和清廷和戰不定的搖擺態度,“清流派”奮起吶喊,力主抗戰,輿論一時為之沸騰。
他們痛斥“當道諸臣莫敢倡言救越,徒靡軍餉”;揭露其主和謬論是“直苟且欺飾以誤朝廷”;認為若聽任法國侵略越南,使越南唾手可取,俄日兩國勢必效之挑釁北韓”,與其造成這種不堪設想之後果,“何如今日戢狡謀之漸而先示之以威”;紛紛上疏言戰,要求公開出兵越南。
與此同時,許多疆臣也紛起請纓。在主戰派的強烈呼籲下,慈禧和奕訢對法國的態度也漸趨強硬,總理衙門奉命照會法國特使說:越南久為中國藩封,“今乃侵凌無已,豈能受此蔑視。倘竟侵及我軍駐紮之地,惟有開仗,不能坐視”。
同時,清廷令廣西布政使徐延旭率粵西防軍6000人進駐北寧,又命雲南布政使統滇省防軍8000人駐守山西、以與北寧“成犄角之勢”。總理衙門又照會法國代辦警告說:中法軍隊無論在北寧何處相遇,“貴國即當執啟釁之咎”,表達了清廷決心以武力來回擊法國侵犯。
然而,慈禧、奕訢他們仍寄希望於中法交涉出現“轉寰”。在諭令前線將領督飭防營時,又告誡赴越清軍“不可挑戰,不可釁自我開”。這種看似強硬實為求和局的指示,對前線抗法的清軍不能不產生消極影響。
劉永福的黑旗軍孤軍奮戰取得紙橋大捷後,雲貴總督岑毓英認為“劉永福斬其參將安業,遂斂跡數年;今得此一番懲創,或可易於轉圜,仍修舊好。”已擢升為廣西巡撫的徐延旭甚至認為,法軍“外強中乾,已可概見”。因而,“僅出關數日,便折回龍州避暑,逗留竟至數月”。唐炯則因“明知朝廷戰議不堅,敗則為罪,勝不為功,即棄軍而逃”,擅自把軍隊從山西撤往興化,他本人則潛回雲南。
清軍將領這般敷衍消極的態度,焉能打仗!光緒九年(1883年)冬,法軍相繼攻陷山西、北寧,清軍不戰而遁,前線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山西、北寧失守的訊息傳來,舉朝譁然。面對法軍大舉進犯的威脅,軍機處拿不出任何切實可行的應變之策,僅將徐延旭、唐炯二人革職逮捕,由湖南巡撫潘鼎新接任廣西巡撫,由貴州巡撫張凱嵩接任雲南巡撫。
為掩飾敗績,慈禧太后決意藉此事件,把責任全部推給奕訢,罷其一切職務,把奕新集團從清廷的權力中樞完全清除出去。在當慈禧苦於找不到藉口加罪於奕訢之時,祭酒盛昱於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八日上奏摺,要求追究邊事敗壞的責任。
奏摺中說,唐炯、徐延旭自道員超擢藩司,不滿2年即分任雲南、廣西巡撫,系由侍講學士張佩綸薦之於前,協辦大學李鴻藻保之於後。張佩綸資淺分疏,猶不足論;李鴻藻內參進退之權,外負安危之局,卻輕信濫保,責任難逃;奕訢久值樞廷,更事不少,非無知人之明,乃俯仰徘徊,坐觀成敗,其咎與李鴻藻同,均應負連帶責任。因此請慈禧明降諭旨,將軍機大臣交部議處,責令戴罪立功,認真改過。
慈禧太后接此奏摺,如獲至寶,忙召見醇親王奕譞共同密謀。奕譞早在同治朝即與奕訢“不甚合”。他對奕訢重用漢人,大辦洋務頗以為非,向慈禧上折,“請摒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他尤為不滿於奕訢所推行的“外敦信睦,隱示羈縻”的外交政策。
在同治九年(1870年)因天津教案與奕訢發生激烈爭論,指責奕訢的妥協處理方案使“賢吏傷心,志士頹氣,邦本大損,國威莫彰,圖自強而愈不強”。因當時奕訢大權在握,卻莫奈其何。
在奕譞與奕訢的鬥爭中,慈禧一直有意支援奕譞,排斥奕訢。光緒九年(1883年)六月,慈禧命奕譞會同奕訢、寶鋆、李鴻藻等人辦理“法越事宜”,藉以牽制奕訢。
光緒十年清軍在山西、北寧的慘敗,慈禧不僅無意責備奕譞,反召其密謀罷免奕訢。奕譞求之不得,故願大力效勞。
經過周密策劃,奕譞負責草擬罷免奕訢等軍機大臣的上諭。
上諭羅列的罪狀是:“軍機處實為內外用人行政之樞紐。恭親王奕訢等,始尚小心匡弼,繼則委蛇保榮。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於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執成見,不肯實力奉行。屢經言者論列,或目為壅蔽,或劾其委靡,或謂盦簋不飭,或謂昧於知人。本朝家法其嚴,若謂其如前代之竊權亂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實法律所不容”。
最後宣佈:奕訢“開去一切差使”,“家居養疾”。軍機處其他人員也難逃厄運,寶鋆、李鴻藻二人“均著開去一切差使,降二級呼叫”。翁同龢“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三、被褫奪一切權力的奕訢晚年
慈把奕訢集團勢力驅逐出軍機處後,立即命事先選定的親信入值軍機處。新的軍機大臣有:禮親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左侍郎孫毓汶。奕譞因以太上之尊不便入軍機,故又特發上諭:“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俟皇帝親政後再降諭旨。”
這樣,世鐸雖任首席軍機大臣,實際上是代奕譞而領樞府。新組建的軍機處,其人員多屬平庸之輩。世鐸是禮烈親王代善的七世孫,為人“懦庸無能”。額勒和布,滿洲鑲黃旗人,咸豐朝任兵部主事,後累遷至理藩院尚書、戶部尚書、內務府大臣等職,為人吶吶寡言,被同僚譏為“啞人”。
張之萬,直隸南皮人,道光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號稱“治事精捷”、“練達”,實則“唯工迎合”。閻敬銘,陝西朝邑人,道光進士,由戶部主事官至戶部尚書,以善理財聞於時,為慈禧所賞識。
孫毓汶,咸豐進士,饒於智略,後投奕譞門下,“因習於醇親王,漸與聞機要”,成為奕譞的心腹智囊。入軍機處後,“醇親王以尊親參機要,不常入值,疏牘日送邸閱,謂之“過府”,諭旨陳奏,皆毓汶為傳達,同列不得預聞,故其權特重”。可見,改組後的軍機處是控制在奕譞及其心腹孫毓汶之手。
奕訢此次被罷黜,標誌著徹底退出政治舞臺。因懾於慈禧太后的威權,部院大臣竟無一人敢奏請收回成命,外省督撫更是噤若寒蟬,只有罷職閒居的郭嵩燾上疏說:“恭親王精明仁恕,小心敬畏,於洋務尤所深諳,遠出一時廷臣之上”,要求重新起用,但不為慈禧所納。
一開始參奏軍機大臣的盛昱卻上奏,說:“恭親王才力聰明,舉朝無出其右”;“李鴻藻昧於知人,暗於料事,惟其愚忠不無可取”。“以禮親王世鐸與恭親王較,以張之萬與李鴻藻較,則弗如遠甚。奴才前日劾章請嚴責成,而不敢輕言罷斥,實此之故,可否請旨飭令恭親王與李鴻藻仍在軍機處行走”。
慈禧對盛昱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大為光火,痛罵其“利口覆邦,欲使官家不任一人”,並憤而將所上奏摺撕破,擲於地上。
繼改組軍機處之後,慈禧對部院大臣也進行了調整。李鴻藻的吏部尚書一職由禮部尚書徐桐接任,禮部尚書由左都御史畢道遠接任。景廉的兵部尚書一職由理藩院尚書烏拉喜崇阿接替,理藩院尚書由左都御史延煦接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則由吏部左侍郎昆岡、祁世長接替。總理衙門事務由貝勒奕劻管理,內閣學士周德潤,軍機大臣閻敬銘、許庚身後亦在總理衙門行走。
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慈禧即完成了清廷最高權力機構的重大改組,這次人事大變動因發生在光緒甲申年,故史稱“光緒甲申朝局之變”。這次朝局之變,是在恭親王奕訢的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基礎上完成的,因而此後,朝中大權悉歸慈禧及其親信控制,這給德宗(光緒)親政後行使權力設定了暗礁。
光緒二十年(1894年),因為甲午戰爭奕訢又被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但毫無作為。
戊戌維新變法期間,奕訢針對清廷某些弊端提出了諸如興辦學堂、修築鐵路、振興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張。但它基本上是洋務派主張的老調重彈,實際上是對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提出的君主立憲等變法主張的抵制。
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對光緒帝時加牽制,而且和“議論專主變法”的帝師和軍機大臣翁同龢嚴重對立。早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翁同龢接受康有為的建議,令其僚屬、戶部主事陳熾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詔書,擬請光緒帝陸續頒行。
翁同龢將這些新政詔書“商之於恭邸”,想爭取他對變法的支援,殊料竟遭奕訢的堅決反對。奕訢還奏請慈禧太后,撤掉上書房,將翁同龢趕出毓慶宮,使他失去了和光緒帝“造膝獨對”的機會。
此後,奕訢和翁同龢“議事齟齬”,“論事不合”,對翁同龢的政治主張和贊助康、梁變法的行動很不以為然,往往從中作梗,阻撓變法。他還指斥翁同龢攬權、狂悖,每每對他裁抑、刁難,施加壓力,阻止他對維新變法的幫助支援。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強佔旅大事件發生後,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極言時危,“以變法為急務”,立志改革。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為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是,奕訢也表示反對。
閏三月,奕訢病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數次前往探視。至四月初十日,奕訢病逝,終年六十七歲。光緒帝得知訃訊後,再臨祭奠,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賜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並配享太廟。
(正文完)
-
3 # 拯大人
說起這位恭親王,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對這位親王有所瞭解。這位親王十分的有能力,而且還深得道光皇帝的重用,也因此差一點點成為了皇帝,接替了自己父親的位置。只不過可惜的是,最後奕訢還是錯失了皇位。以至於在這之後,奕訢就受到了各種打壓,導致晚年的生活確實不盡人意。
早年時期,因奕訢的才華和能力都十分的出眾,所以當時道光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直在奕訢和另一位兒子咸豐之間猶豫不決,但最後考慮到這兩人母族的勢力,和長子等等身份。
最終還是選擇了咸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而奕訢就成為了一位王爺。後人便將奕訢稱為恭親王,人們對於奕訢的印象,就是清朝的12大鐵帽子王之一了。
這麼說把清朝的鐵帽子王,幾乎每個人都十分的有能力,奕訢也不例外。
當哥哥咸豐成為皇帝之後,奕訢就成為了朝堂當中重要的軍機大臣,手中掌握的權力也十分之大。在這段時間內,奕訢將自己的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為大清王朝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後來等到咸豐皇帝去世,侄子同治皇帝繼承皇位,因為侄子年紀幼小的原因,朝堂大事就被奕訢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三人所掌控。
但因為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是女子,按照古代的封建思想,女子掌大權的話是很少的。
所以,久而久之朝堂中的政權都被奕訢所掌控著,那些大臣對奕訢的能力也十分看重,認為奕訢幫助管理清朝的話,是個不錯的選擇,便所有的事情都將其上報給奕訢。
可後來在同治4年的時候,奕訢開是遭到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打壓。這兩位太后以目無君上的藉口為由,罷免了奕訢輔佐大臣的職位,只留下了國事務衙門的職位,其他所有的職位都被革除了。
在之後的幾年內,奕訢的權力就慢慢的被削弱,在朝堂當中的地位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
幸好的是在同治11年的時候,奕訢透過站隊慈安太后的方式被加封親王,成為了大清王朝第10位鐵帽子王。
不僅如此,在重新恢復身份之後,奕訢有開始執掌大權了,只不過這時候奕訢依靠的是慈安太后的勢力。
只不過這一切都在慈安太后去世的時候再一次發生了變化,當慈安太后去世,慈禧便想將朝堂當中的大權全部掌握在手中。要做到這種狀態的話,慈禧首先要剷除的就是奕訢這位有權的人物。
最終,慈禧以委靡因循為由,再一次將奕訢的所有職位給罷免。之後,奕訢便消失在朝堂當中將近1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奕訢便開始對朝堂的事情不聞不問,開始過起閒暇的生活。
就算是之後奕訢再次回到朝堂當中,奕訢也很少提出自己的建議,改變皇帝的想法。最終奕訢在67歲的時候,不幸病逝。
光緒皇帝為了悼念這位對清朝有過接觸貢獻的親王,特意為其輟朝五天,弔唁奕訢。
-
4 # 鄉下人在城裡
奕訢,晚清重臣,他擁有著一系列看似風光無限的“頭銜”,他是道光帝和孝靜成皇后的第六個兒子,是咸豐帝的弟弟,是同治帝的叔叔,也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他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歷任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等要職,可謂是晚清權傾朝野的權臣。
一位叫馬士的美華人曾說“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另一為叫何天爵的美華人也曾說“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不管如何評價,奕訢對於晚清的重要性的確不言而喻。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正是他力主“攘外必須安內”的思想,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才是心腹大患,而英、俄只是肢體之患,此時此刻需要做的就是先滅掉心腹大患,然後再對付英、俄,才最終有了後來清廷的“借師助剿”,並也為平定太平天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而後,也正是在奕訢的支援下,先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成立,再是“洋務運動”也得以順利的展開,而隨著“洋務運動”在清朝的推行,中國的近代工業化的建設也隨之拉開序幕。
但是無論奕訢對於清朝的貢獻有多大,他始終都是臣子,他的權力是皇帝給的,所以皇帝想要拿回隨時都能拿回。
其實正因為奕訢在咸豐、同治二朝的功勞越來越大,已經有點“功高震主”,再加上他曾經又是一位離皇位很近的皇子,所以他的為臣生涯註定會是“沉浮”的。
咸豐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咸豐藉口奕訢有“大不敬”之嫌,遂罷免了他一切職務。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狼狽逃出北京,前往承德,此時奕訢臨危受命,留守北京被任命為“議和大臣”,而後在他的努力下,英法退出北京,清朝得以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咸豐十一年七月,“辛酉政變”爆發,作為頭號功臣的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同時掌控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宗人府、內務府等重要機構,自此奕訢不但控制了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同時還掌握了清朝的內外大權,可謂是權勢滔天,之後在他的帶領下,清朝步入了所謂的“同治中興”。
同治四年三月十二日,兩宮太后以“目無君上”的藉口,免去了奕訢議政王之銜,並只保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職,其他職務皆被免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因投靠慈安太后,奕訢被加恩親王“世襲罔替”,自此成為清朝的第10位鐵帽子王,並再次執掌大權。
同治十三年,奕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圓明園,因此惹惱了同治,遂即被革去“世襲罔替”,並降為郡王,八月初一,在兩宮太后的干預下,賞還親王世襲罔替。
光緒十年,隨著奕訢的靠山慈安太后在光緒七年的去世,奕訢在這一年被慈禧藉口“委靡因循”的理由免去了所有的職務,同時他的親信也都被一一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兩個清朝的中樞機構。
光緒二十年,因清朝所初的環境越來的糜爛,再是對列強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劣,不得已慈禧只能再次起用奕訢為“總理衙門大臣”,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步入官場。
在最後一次宦海生涯中,已經看透官場人情世故的他,已經看透慈禧醜惡嘴臉的他,已經被磨平了菱角的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曾經復興大清的志向的他,開始變得保守,開始變得懦弱,開始變得庸碌,當光緒極言時危,“以變法為急務”,立志改革之時,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為又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時,奕訢卻也是表示反對。
就這樣晚年的奕訢最後一次宦海生涯就是在這般庸庸碌碌下維持著,直至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當然死後的奕訢清廷還是給予了他該有的面子,慈禧也並沒有因他們曾經的仇恨而剝奪他本該享有的一切。光緒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並賜諡號為“忠”,加恩進賢良祠,配享太廟。
-
5 # 圖文繪歷史
恭親王奕訢,確實和皇位擦肩而過,道光考慮立儲時,只有2個人選,一個是四皇子奕詝,另一個就是六皇子奕訢,這哥倆年齡差不多,但能力很明顯,奕訢無論從才智、武功,都超過他哥奕詝,可能是擇儲的方式不一樣,如果放在康熙雍正,皇位肯定是奕訢的,如果是乾隆選這種守成的,皇位說不定也會給到奕詝,於是優柔寡斷的道光老頭兒就是把皇位傳給了“仁孝”的奕詝為咸豐帝,奕訢則封為恭親王。
恭親王奕訢。當然了恭親王奕訢也不氣餒,他很能審時度勢,迅速進入臣子的角色,並參與政務,領侍衛處、管理宗人府、授閱兵大臣、掌滿蒙兵權等,雖然咸豐帝時常敲打他,基本有驚無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咸豐撩起褲腿跑了,留下恭親王奕訢在北京擔任議和大臣,最後簽訂了《北京條約》,到這時奕訢基本撈夠了政治資本,咸豐帝死後同治即位,兩宮太后發動政變,恭親王奕訢成為了最大的政治幫手。
圖為北京恭王府。孤兒寡母的聯合小叔子兵不血刃的成功奪權,恭親王奕訢也登上了人生巔峰,頭銜都是頂級的,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等,總攬內外,還被慈禧賜王爵世襲,成為清朝第10位鐵帽子王,但權利大了勢必讓當權者心寒,況且權力慾望那麼強烈的慈禧也不願與人分享權力,於是同治時期曾被慈禧擼了議政王職務,鐵帽子王也幾卸幾戴,光緒時期更是被慈禧免掉一切職務,趕回家閒置,所以從1884年至1894年,50多歲的恭親王奕訢基本在恭王府“居家養疾”。
奕訢墓,現剩個石牌坊。賦閒在家的恭親王奕訢內心肯定是不服的,但對外表現得基本平靜,偶爾外出郊遊,去廟裡禮佛,一般都待在家裡舞文弄墨,他最擅長研究詩文,也是這段時間他親自編撰了一本《萃錦吟》,共18卷。此時的滿清也出現了一段小30年的太平時期,興洋務辦北洋,搞得熱鬧,結果1894年一場甲午戰爭打破沉寂,看似繁華的大清不堪一擊,著急的慈禧又想起了小叔子恭親王奕訢,趕緊起用,年過花甲的恭親王早已看透命運,不願惹事生非,再者連個翁同龢都弄不過,實在鬱悶之極,索性韜光養晦,在朝廷裡無所作為,1898年病逝,享年66歲。
-
6 # 寫紅塵作夢語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
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咸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咸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咸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
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咸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有關看過正史的小夥伴們對咸豐皇帝的印象應該是很一般的,曾經學富五車的曾國藩,在我們眼中看似聖人的曾國藩在咸豐皇帝的治理下卻不受重用,以至於到後來的時候,在咸豐帝去世之後。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咸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
咸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在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下,往往是長幼有序,而那當時的情況是咸豐帝由於,提早出生,咸豐比恭親王早出生,所以更具有名義上的先天優勢。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咸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咸豐帝。咸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咸豐的老師知道,咸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
咸豐成為皇帝。於是在道光帝出行時,咸豐經常會在身邊噓寒問暖。在道光帝去世前,咸豐和恭親王都在道光帝的身側,道光帝選擇下一任繼承人,便問了他兩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恭親王由於財富五車而且樣樣精通,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雄才偉略。咸豐卻顯得非常的孝順,在父親身邊噓寒問暖,並沒有滔滔不絕的講理論知識。咸豐的如此這般座位,深深的贏得了道光皇帝的喜愛,所以道光皇帝將重任傳給了咸豐,而在臨去世前,這道聖旨不僅下放到咸豐的手上,還有另外一道聖旨同時下放就是皇六子成為恭親王。
奕訢成為恭親王。奕訢雖然成為名義上的恭親王,在咸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也藉由自己的勢力挑起了大梁,幫助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在封建古代有著諸多禮教的束縛,慈禧太后雖然重用了咸豐帝,在世時看不上的諸多重臣,也提拔了和晚清四大名臣,這些名臣卻在私底下和恭親王私交甚好。這讓慈禧太后怎麼能安心的吃飽睡好,所以後來慈禧太后藉由各種藉口,讓恭親王一度閒置在家。
恭親王60大壽,只有6人到訪。恭親王在家裡悠閒的過了10年,這10年間,歲月緩緩而過,恭親王在家裡置辦了60大壽的宴會,門庭卻依舊冷冷清清,到訪的人也就6人而已,這其中的緣由想必眾人都心知肚明。恭親王這滿腹學問卻在王府中日益消沉,在眾人眼中富麗堂皇的王府,卻蕭條得冷清。
結語:都說歷史沒有如果,恭親王錯失了皇上的寶座,當恭親王有能力將皇位佔為己有時,他卻選擇了像韓信一樣願意去承擔一切。願意承擔一切的後果,卻換來功高蓋主後的冷冷清清。很多人記住了同治帝的弱小,想起了咸豐帝的不作為,光緒帝的一生才華卻無一展現,卻很少能記住曾經的恭親王也有著非凡的才幹。
-
7 # 小姐姐講史
這個問題小姐姐來給您解答。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道光的六兒子、慈禧的小叔子。他是個清朝皇室不可多得的人才,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熟練百家經典,詩文,武功騎射。他對大清的主要成就就是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和辦理外交事務。在慈禧和咸豐帝兩口子手中他的官位沉沉浮浮幾經罷黜,心力憔悴的老年奕欣,最終遠離朝政,以養病為由隱居在京郊的千年古剎——戒臺寺,度過了一段清靜淒涼的晚年。
奕訢做了很多大事,他曾任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平息了太平天國、捻軍,把新疆重新摟在了大清的懷裡。為了挽救大清,他忙的腳不沾地,興辦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辦工廠、建學校、挖煤礦、造機器、修鐵路、還辦起了電報……迎來了“同治中興”。他本著“自強”“求富”的目標,享受天下之人對他的美稱“賢王”。
奕訢差點當上皇帝到底差多少奕訢和咸豐帝(奕詝)同父不同母。咸豐帝從小沒媽,他10歲時生母孝全成皇后就死了,咸豐被奕訢的親媽靜貴妃撫育,奕訢和咸豐帝僅相差1歲,兄弟情深。這種兄弟情持續到他們的老爸道光立儲時變了味。道光本來有九個兒子除了死的和過繼的就剩四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老四咸豐帝和老六奕訢。
(奕訢小時候和母親)
毫無疑問奕訢的文武能力都在咸豐之上,兄弟倆為皇位明爭暗鬥。但是咸豐帝是長子,在高人老師的指導下,他表現出超人的情商,在爭儲時獨領風騷。其中讓奕訢憋屈的一件事是,有一次眾兄弟在老爸的眼皮子底下比賽打獵時,奕訢表現的非常優秀,他身跨俊馬箭術精湛,捕獲了很多獵物,在眾皇子中的成果遙遙領先。但此時的咸豐帝一箭不發卻贏了奕訢,他只對他老爸說了一句話,‘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皇帝聽了大讚其仁慈。大汗淋漓的奕訢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還有一次,在道光所剩不多的日子裡,病榻前問政奕訢和咸豐帝,奕訢口若懸河,連說帶比劃,才氣側漏。而咸豐帝卻跪地抽噎,一字不言,把孝心演繹的日月可鑑,道光帝被咸豐的孝心感動,就立了咸豐帝為儲君。口乾舌燥的奕訢有多尷尬。就這樣奕訢與皇帝位失之交臂。
人生的數次起落造就了奕訢要過怎樣的晚年生活也可能是老父親為了表達對奕訢這個有能力的兒子的虧欠,就封了奕訢為恭親王。老皇帝在秘密立儲時做了清朝歷史上僅有的一個舉動。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立儲匣子裡,他寫了兩封詔書,一封是立儲詔書,一封是封奕訢為恭親王的詔書,當眾大臣從匾額下拿出匣子露出奕訢的名字,奕訢是否狂喜一場,咸豐帝是否驚出冷汗呢?但是這也可看出道光在皇位繼承人上曾經的猶豫不決和對奕訢的重視。
(道光帝)
恭親王奕訢還是因一件事被免去了所有官職。奕訢的親媽孝靜成皇后(即康慈皇貴太妃)病重,奕訢認為自己媽也是咸豐帝的養母,就請求咸豐帝晉封老媽為皇太后,咸豐帝支支吾吾答應了。奕訢就急急忙忙傳旨冊封了。結果咸豐帝不悅。當年奕訢跟咸豐爭儲君位時,道光規定奕訢生母只能葬在嬪妃陵墓內,奕訢這麼做違背了老爹的規定。葬過老母親後,老六被罷免了一切職務。休息了兩年,奕訢又被重新授予職務。
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後,咸豐任命他為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咸豐去了避暑山莊逃難,不幸病死。後來奕訢與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踢出去八大臣,奪取了政權。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老六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起初奕訢和兩宮太后合作很愉快,被授予議政王,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傾朝野。嗜權如命的慈禧,心裡有了小九九。
恭親王奕欣的晚年(50歲以後)在慈禧羽翼豐滿能叱吒風雲時,1884年老六也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慈禧把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都摘了官帽。慈禧這次把恭親王老六徹底踢出局,讓老六悠閒了10年。人生的起起伏伏殺光了奕訢身上所有的銳氣,他對人生充滿懷疑和無奈。在被罷免的十年中老六去了古寺精心修養。他練字、散步、遛狗,做一些老年人都喜歡的事,遠離了朝政。
十年後大清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慈禧又撈出了奕訢讓他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但此時老六已63歲了,這個年邁的老頭心也涼了,物是人非,他已經無法扭轉大清的乾坤,他在工作崗位上無任何作為。
在1898年,當光緒皇帝熱情高漲變法救國時,67歲的恭親王奕訢不僅靠著自己的牛叉身份對光緒帝時加牽制,而且和“議論專主變法”的帝師和軍機大臣翁同龢撕逼,他們爭的面紅耳赤。奕訢還跑到慈禧面前叨叨求慈禧撤掉漢書房,將翁同龢趕出毓慶宮,使他斷絕了和光緒帝的切磋變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沙俄強佔旅大,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商量變法。奕訢先是沉默後是不答應接著抵抗。
這也是奕訢的最後一次上崗,他這次在工作崗位上待了4年就去世了。
1898年5月29日 奕訢病逝,終年67歲。光緒帝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賜諡號“忠”,加恩進賢良祠,並配享太廟。讓他的孫子溥偉襲爵恭親王。
-
8 # 澳古說歷史
奕訢,晚清重臣,他擁有著一系列看似風光無限的“頭銜”,他是道光帝和孝靜成皇后的第六個兒子,是咸豐帝的弟弟,是同治帝的叔叔,也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他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歷任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等要職,可謂是晚清權傾朝野的權臣。
一位叫馬士的美華人曾說“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
另一為叫何天爵的美華人也曾說“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訂的主心骨,也是執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幹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不管如何評價,奕訢對於晚清的重要性的確不言而喻。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正是他力主“攘外必須安內”的思想,認為太平天國和捻軍才是心腹大患,而英、俄只是肢體之患,此時此刻需要做的就是先滅掉心腹大患,然後再對付英、俄,才最終有了後來清廷的“借師助剿”,並也為平定太平天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而後,也正是在奕訢的支援下,先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成立,再是“洋務運動”也得以順利的展開,而隨著“洋務運動”在清朝的推行,中國的近代工業化的建設也隨之拉開序幕。
但是無論奕訢對於清朝的貢獻有多大,他始終都是臣子,他的權力是皇帝給的,所以皇帝想要拿回隨時都能拿回。
其實正因為奕訢在咸豐、同治二朝的功勞越來越大,已經有點“功高震主”,再加上他曾經又是一位離皇位很近的皇子,所以他的為臣生涯註定會是“沉浮”的。
咸豐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咸豐藉口奕訢有“大不敬”之嫌,遂罷免了他一切職務。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狼狽逃出北京,前往承德,此時奕訢臨危受命,留守北京被任命為“議和大臣”,而後在他的努力下,英法退出北京,清朝得以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咸豐十一年七月,“辛酉政變”爆發,作為頭號功臣的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同時掌控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宗人府、內務府等重要機構,自此奕訢不但控制了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同時還掌握了清朝的內外大權,可謂是權勢滔天,之後在他的帶領下,清朝步入了所謂的“同治中興”。
同治四年三月十二日,兩宮太后以“目無君上”的藉口,免去了奕訢議政王之銜,並只保留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職,其他職務皆被免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因投靠慈安太后,奕訢被加恩親王“世襲罔替”,自此成為清朝的第10位鐵帽子王,並再次執掌大權。
同治十三年,奕訢勸諫同治帝不要修圓明園,因此惹惱了同治,遂即被革去“世襲罔替”,並降為郡王,八月初一,在兩宮太后的干預下,賞還親王世襲罔替。
光緒十年,隨著奕訢的靠山慈安太后在光緒七年的去世,奕訢在這一年被慈禧藉口“委靡因循”的理由免去了所有的職務,同時他的親信也都被一一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兩個清朝的中樞機構。
光緒二十年,因清朝所初的環境越來的糜爛,再是對列強的關係也越來越惡劣,不得已慈禧只能再次起用奕訢為“總理衙門大臣”,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步入官場。
在最後一次宦海生涯中,已經看透官場人情世故的他,已經看透慈禧醜惡嘴臉的他,已經被磨平了菱角的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曾經復興大清的志向的他,開始變得保守,開始變得懦弱,開始變得庸碌,當光緒極言時危,“以變法為急務”,立志改革之時,奕訢“默然”不答,不久康有為又上書請開制度局,定國時,奕訢卻也是表示反對。
就這樣晚年的奕訢最後一次宦海生涯就是在這般庸庸碌碌下維持著,直至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當然死後的奕訢清廷還是給予了他該有的面子,慈禧也並沒有因他們曾經的仇恨而剝奪他本該享有的一切。光緒為他輟朝五日、持服十五日,並賜諡號為“忠”,加恩進賢良祠,配享太廟。
-
9 # 祗樹
“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
1898年5月29日,恭親王奕訢拉著光緒皇帝的手,如是告誡光緒皇帝。
奕訢口中所說的廣東舉人,就是主張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站在上帝視角,奕訢對“廣東舉人”的評價絲毫都不過分,甚至非常貼切。
這一年,恭親王奕訢已經65歲,生命的倒計時已經按秒來計數。他躺在病床上,旁邊有慈禧太后來探視,但是奕訢並不想看她,還故意把腦袋別過去。12年過去了,奕訢並沒有原諒他的這個大嫂。
時間回到12年前。
1884年4月8日,慈禧太后在大清國已是一手遮天,滿朝文武,唯一敢跟她叫板而不被處死的華人,唯有恭親王奕訢。
這一天,恭親王奕訢又跟大嫂叫板,而且還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慈禧太后心裡很不高興,於是帶著一絲怒氣質問他:
“你事事與我為難,你到底算個什麼人?”慈禧這句話無非是在說,這大清國都聽老孃的,你算老幾?
奕訢和慈禧的確明爭暗鬥了很多年,也合作了很多年,他雖然敬重大嫂,在很多根本利益上卻絲毫不讓。畢竟,奕訢一直以來,也算是大清國唯二的站在權力巔峰的男人。聽了慈禧的話,奕訢毫不相讓,回懟道:
“臣,是宣宗皇帝第六子。”慈禧心想,老孃能不知道你是宣宗皇帝第六子嗎?你“鬼六子”的外號還是我給起的呢。不過,你丫這話啥意思?想拿宣宗壓老孃嗎?老孃還是宣宗大兒媳呢,你爹死了,按理說長嫂如母,你得管我叫一聲媽!
想到這裡,慈禧太后更怒,大聲吼道:
“我革了你的職!”奕訢聽了此話,原本一腔怒氣頓時散去,轉而云淡風輕的說:
“你能革了臣的爵位,卻革不了臣的皇子身份!”說完此話,奕訢甩身離去,留下慈禧太后一臉懵逼地站在朝堂。滿朝文武一個個低下頭,嚇得不敢說一句話。半晌,慈禧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同時,奕訢的幕僚也盡皆被免職。
奕訢被免去職務之後,回到恭王府開啟老年退休生活。但是,慈禧太后畢竟對小叔子有愧疚,所以,奕訢雖然不用上班了,可是他的工資照發,而且還是雙倍工資!
退休後,奕訢不再被繁雜的公務纏身,每天遛狗撒鷹、賞花看戲、養鳥鬥蛐蛐;偶爾,奕訢還會走出家門,向南散佈,走到紫禁城附近時,駐足些許。嘆了口氣,逗了一些籠子裡的八哥,轉身回去。
回到恭王府,奕訢坐在書房,書桌上是家丁為他蒐集的時政要事。他最關注的訊息有兩個:一個是洋務運動程序,一個是日本明治維新。
1894年,奕訢正在恭王府後花園賞花,忽然,不經家丁稟報,後花園“闖”進一個不速之客。奕訢還沒來得及看是誰,一個熟悉的聲音便傳進他的耳朵:
“王爺,好清閒哪!丟下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管啦?”奕訢聽到這個聲音,竟然有些驚訝!來的這個人,正是大清糊裱匠李鴻章。這一次貿然訪問恭王府,是為了請恭親王出山。
李鴻章未等恭親王開口,便做了一個輕聲的手勢,然後湊到奕訢耳邊,沮喪道:“我們打敗了。”聽完這幾個字,奕訢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堂堂東亞第一海軍——北洋水軍,竟然真的敗給東瀛倭寇!
不過,細想下來,也在意料之中。
奕訢退休之後,關注東邊這個島國已將近十年,日本發展如何,奕訢不比李中堂知道的少。北洋水師雖然裝備精良,也僅僅是裝備精良了。一仗打下來,北洋水軍竟然被打空了!十幾年的積累,就這麼沒了?
於是,奕訢第三次出山。
這一次出山,當年那個光緒小皇帝載湉,已經長成大人,並在慈禧的許可下親政。甲午戰爭失敗,同樣對他的刺激也很大,他想變“祖宗之法”,施行新政。
奕訢雖然是洋務運動最大的支持者,但是他對“祖宗之法”卻有堅定的信仰,甚至比慈禧太后更強烈。每當光緒皇帝摩拳擦掌準備變法時,奕訢都會以不容置疑的態度壓住光緒皇帝。
直到臨死之際,奕訢仍然規勸光緒,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奕訢死後不到10天,即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開始推行新法。
最後,用洋人的話來評價愛新覺羅·奕訢:
“十分和藹,如同對待一個朋友,並沒有表現出那種手握特權的皇家威嚴。”儘管洋人評價鬼子六十分和藹,每當拍照,卻總是板著臉。(恭親王是中國第一個主動拍照的皇室成員。)
-
10 # 文史侃大山
愛新覺羅·奕訢算是清朝中後期皇室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道光皇帝的第6個兒子,咸豐皇帝的弟弟。曾經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在爭奪儲位失敗後,宦海沉浮幾十年。曾經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成為清朝的議政王。得權之後的奕訢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大力支援、提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清代名臣,開展洋務運動。中國的近代工業起步與新式學校的建立離不開他的功勞。
奕訢在中樞期間,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建立新的外交體制,支援殺掉慈禧親信大太監安德海,勸阻同治帝修建圓明園。開闢了“同治中興”的局面,若說功績,當屬清末第一人,他也因此被人成為“賢王”。光緒十年,奕訢被慈禧太后以“委靡因循”的藉口免去其所有職務,此後在家賦閒10年之久,也基本磨光了他的銳氣。
奕訢離皇位有多近?道光皇帝共生有九子,其中前三子早逝,五子過繼給了敦恪親王綿愷。道光二十六年的時候,道光皇帝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這年奕詝十六歲,奕訢十五歲,其餘皇子都是五歲以下的幼童。這就意味著有條件、有能力競爭帝位者,只有奕詝和奕訢兩兄弟。
若從能力上而言,奕訢是要強過奕詝不少的,道光帝召奕詝與奕訢策問時政時,往往奕訢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知識基礎紮實,很多問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既然這樣,道光皇帝為何不以奕訢為儲君?這裡就涉及到奕詝的一些天然優勢和道光的保守思想。
在前面幾位皇子死後,奕詝就是長子,而且是皇后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而奕訢不過是庶出,這在封建禮教思想中就是天然的優勢,庶子的地位是要弱於嫡長子不少的。而且作為更為年長的奕詝,他雖然能力不如奕訢,但是更加工於心計。在背後老師的指導下,常常以劃“藏拙示孝”的形象展示在道光面前。對於注重孝道的道光而言,奕詝自然更得其喜歡。
另外一點就是奕訢展現出來的的改革精神是保守的道光難以接受的,他不放心奕訢的銳意進取,他需要的是一個保守的繼承人來繼承自己保守的國策。
可以說奕訢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只是在這臨門一腳中,選錯了方式,最終沒有叩開這扇大門。與皇位失之交臂。也許奕訢上位,清朝真的會有另外一番局面。
奕訢的晚年生活中法戰爭之後,慈禧罷免奕訢所有職務,並將其組建的軍機處所有人員趕走,讓他“家居養疾”。奕訢即感到無比憤恨,也心如死灰,厭倦了權力場上的各種紛爭。因此他搬去了北京門頭溝區馬鞍山上的戒臺寺。此處距離城區35公里,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奕訢在這裡一住就是10年,離開了政壇的紛擾。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奕訢又被重新啟用,只是此時的他再也不復當年銳意進取的勢頭,顯得暮氣沉沉,在政治上再無所作為。四年之後病逝,享年67歲。
大山侃史換一種角度想想,如果真的讓奕訢取代咸豐為帝,那就不會又慈禧長時間秉國,清朝也就將進行銳意改革,富國強兵。那麼中國近代的這些屈辱史也許就能避免很多。不得不說,道光皇帝真的選錯了繼承人。
-
11 # 江湖小曉生
恭親王奕訢的確是清朝晚期非常傑出的大臣,他的老爸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光皇帝,他本人更是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正兒八經看著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的人,而且他還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可見地位十分崇高。
恭親王奕訢差點就成了道光皇帝的繼承人。道光皇帝的眾多兒子當中,只有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訢是長大成人的,其餘的孩子要麼死的早,要麼年紀太小,壓根就成不了繼承人。
所以道光皇帝要選擇繼承人,只能從奕詝和奕訢中做出選擇。這麼看來奕訢是有一半機會成為皇帝的。不僅如此,而且奕訢為人不叫豪放豁達,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一看就是人才。而奕詝則顯得十分內斂,而且小時候從馬上摔下來,把腿給摔壞了,所以是個瘸子。
恭忠親王奕訢,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文宗即位,封為恭親王。---《清史稿》滿洲人都是以馬上武功定天下的,所以在這一點上奕訢又比奕詝沾光了。可是最終勝出的,卻是奕詝,而不是奕訢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奕詝是皇后嫡子,而奕訢是庶出,這一點就是天差地別了。雖然滿洲人是馬上打天下的,但是安定天下依舊需要漢人的儒家思想。所以一百多年下來,他們也對嫡長子繼承製十分看重,這一定上奕訢是吃虧的。 其次奕詝的排行要比奕訢大,奕詝排行老四,而奕訢是排行老六。按照順序來看的話奕訢也比不過奕詝,這也是沒辦法改變的事情。 再則奕詝比較有心計啊,他知道自己能力上比不過弟弟奕訢,但是他按照老師的方法,體現自己的孝義。奕訢初生牛犢,總是表現得十分有能力,但是他忽略了一點,道光是個老人了,老人都喜歡孝順孩子。奕詝就是這麼一個孝順孩子,博得了道光的喜愛。 最後奕訢這個人比較開放,立志將來要實行改革。他所接觸的西方事務比較多,所以比較開放。而奕詝則沉默保守,是個安分守己的孩子。道光認為現在國家處於危難時刻,應該要保守一點,所以自然更加傾向於奕詝。所以即使奕訢是非常接近皇位了,但還是失之交臂。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如果奕訢能夠成為道光的繼承人,可能會改變歷史。
奕訢幫助慈禧太后奪權,自己卻被罷了權職。奕訢本身是有資格奪取皇位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與皇位失之交臂。在咸豐做皇帝的時候,奕訢還是比較給力的,幫了咸豐很多忙。
但是奕訢的身份特殊,所以咸豐不可能給他多大的權力,這就直接導致奕訢本人其實很不爽。等到咸豐去世的時候,為小皇帝統治安排了八個顧命大臣,居然沒有留下一個位置給自己的親弟弟奕訢。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清史稿》這一點奕訢更加不爽了,所以在他的幫助下,慈禧太后成功奪權,解決八個顧命大臣以後,慈禧太后和奕訢共同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權力。
這個時候的奕訢應該是最風光的時候,簡直跟當了皇帝是一樣的。但是慈禧太后是絕對不容許有人跟她一起分享權力的。所以慈禧在徹底掌握權力以後,果斷將奕訢一擼到底,所有職權都給罷免了。
奕訢萬萬都沒想到,自己這個嫂子手段居然比自己哥哥高明這麼多。其實奕訢到頭來算是明白了,自己這輩子算是被他們夫妻倆給欺負到老了。
罷免回家的奕訢只能選擇在家養鳥都蛐蛐。奕訢在免職之前,其實權力還是相當大的,他曾經多次向同治皇帝提出過不要鋪張浪費的建議,甚至遭到了統治的反感。後來慈禧太后在光緒朝大權獨攬以後,也就逐漸不把奕訢放在眼裡了,甚至到後來將奕訢徹底革職。
跟許多滿洲大爺一樣,五十出頭的奕訢,沒了職權以後,只能在家玩鳥鬥蛐蛐。雖然被革職了,不過慈禧太后為了補償他,所以給了他雙倍的工資。
話說回來,這些對奕訢來說算的了什麼呢?他可是差點就走上神壇的男人,會看得上這些俸祿嗎?我覺得這是慈禧太后在羞辱奕訢,但是沒辦法,當時已經沒有人能阻擋慈禧太后專權了。
二十年,日本侵北韓,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見,復起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總理海軍,會同辦理軍務,內廷行走;仍諭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尋又命王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十一月,授軍機大臣。---《清史稿》奕訢孤獨無奈地在王府過了兩年時間,到了他63歲的時候,才被重新啟用,成為總理衙門大臣。其實這個時候慈禧本人是摟不住了,所以想找奕訢出來一起想想辦法。可是荒廢了十幾年的奕訢,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和膽略。
到了晚年的奕訢,甚至連變法的事情都覺得不可思議,不贊成戊戌變法。要知道當年奕訢被稱之為鬼子六,那可是有先進思想的皇子。
可見歲月將奕訢打磨成了一個怎樣的人,他已經不復當年的銳氣,幾乎變成了慈禧太后那樣的人,以至於他在任的幾年裡,絲毫沒有任何作為。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2 # 峰哥看歷史
在與咸豐奕詝的皇位爭奪中,被父親道光皇帝史無前例的以詔命的方式授予恭親王之位,徹底束縛在道統人倫之下,使之終其一生只能屈居於皇權之下,甚至無法心生二心。
雖然曾經兩人為大統而明爭暗鬥,但君臣有別下,咸豐對於不服氣的奕訢還是可以的。不僅認命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還授命其軍機處行走,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不過之後奕訢為其母求封皇太后時,在咸豐含糊其辭下即宣旨冊封。隨即惹怒咸豐被罷免一切職務。
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後,咸豐出逃,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藉此契機重新得以被重用,並形成以奕訢為首的新政治集團。然而餘憾未釋的咸豐在病逝前,沒有將親疏關係更近的奕訢列為輔政大臣,從而促使奕訢與兩宮太后聯手,以政變的手段罷免八輔臣,之後議政王和總理衙門王大臣的身份,使得奕訢成為了皇權之下的第一人。
與英法聯軍大退步的議和讓奕訢成外華人眼中的友好者,人精的鬼子六奕訢藉助餵食取悅的方式成功得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援,使得朝堂之上能和外華人坐下來談判的非恭親王莫屬。在鎮壓太平天國上,奕訢力挺漢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同時大力支援洋務運動的開展,促成了清王朝最後一個安定的時期“同治中興”。
然而在這個時代卻有一個更加愛權更善弄權的女人。雖然奕訢距離皇權很近,但始終只是一個人臣,最高權利永遠掌握不在自己手中,只能替真正的當權者服務,只能在利用與被利用之間生存。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以攬權納賄之名免去其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之後數次浮浮沉沉,在兩宮太后中的慈安太后病逝後,奕訢徹底失去對抗慈禧的底氣。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以“委靡因循”免去奕訢一切職務,並將奕訢集團逐出權利中樞,自此奕訢徹底成為了一個閒散的鐵帽子親王(同治十一年加封世襲罔替)。
光緒二十年(1894年),再度被啟用且已經63歲的奕訢早已英雄遲暮,難有作為,四年後溘然長逝。一個曾經無限接近皇位的皇子,一個曾經推動大清再度興盛的親王,奈何政治上的生不逢時,讓其在漫長的歲月中被權利消滅的稜角全無。而從其晚年留存的照片中,我們看到是一個惶恐不安的眼神,是一個被權利玩弄的不知所措的貴族子弟!
-
13 # 史海爛柯人
文武雙全的奕訢,雖然拼盡了一身才華,還是敗給了會哭的奕詝。不過,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儘管自己的老子道光沒選他做接班人,但哥哥咸豐卻不敢小覷他,也捨不得埋沒這樣一個人才,所以鬼子六還是過得十分風光。
到清代後期,皇帝們的生育能力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在咸豐做皇帝時,親王的含金量還真是挺高。也正因如此,在咸豐病逝後,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才能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絆倒了肅順等八大臣,贏得了辛酉政變的勝利。
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與奕訢,成了清王朝的三巨頭。不過,慈安生性柔弱,以至於大權逐漸轉移到了西宮手中,這樣一來,慈禧和奕訢便成為了最為默契的合作伙伴。只可惜,慈禧的城府比奕訢更深,奕訢最終還是被削弱了。
奕訢最風光的時候,身兼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等機要職務,同時是洋務派的領軍人物,曾鼎力支援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興辦洋務,為清朝的軍事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不過,慈禧終究還是不願意見到一個強大的奕訢存在。
同治四年(1865)時,慈禧給奕訢安排了兩個罪名:“信用親戚”和“君對不檢”。結果,奕訢被除去了議政大臣等職責。這是慈禧對奕訢的第一次打壓,也算是一次暗示。此後,慈禧又恢復了奕訢軍機大臣的職務,但再也沒有給奕訢實權。
到光緒朝後,慈禧、光緒和奕訢之間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隨著光緒年齡越來越大,朝中逐漸出現了“後黨”與“帝黨”之爭,並最終以戊戌變法為標誌,矛盾公開化。
由於奕訢在同慈禧交手的過程中,甚至西太后深諳權術,所以奕訢也變得明哲保身。在戊戌變法進入高潮時,光緒和慈禧都曾拉攏奕訢,但奕訢思來想去,還是選擇了站在後黨一方,反對變法。
不過,歷史上的奕訢並不算長壽,他雖曾是慈禧的合作伙伴,卻在戊戌政變的那一年,病死在了北京。奕訢雖貴為親王,身兼多職,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於慈禧的存在,這位大清朝的王爺過得也不是很愉快,甚至於有些苦悶。
當然,咱們畢竟有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是奕訢最低迷的時候,身為大清王爺的他,還是能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時而躲在王府裡吟詩作對,時而提著鳥籠到外面花天酒地。而且,在奕訢死後,光緒和慈禧,也算是為其風光大葬了。
-
14 # 史不知味
恭親王奕訢曾經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只不過最後還是輸給了奕詝。
奕訢在政治上的眼光、手段和魄力,統統高於奕詝,對於清朝而言,他應該是最好的皇帝人選,可是對於道光皇帝而言,他卻不合適。
道光皇帝晚年犯了一個錯,也即第一次鴉片戰爭,倒不是說他不應該和英華人打,而是他打了一半突然感覺怕了,結果被英華人逼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近代100年屈辱史的序幕。
所以,道光皇帝為了自己將來在史書上的評價,不得不慎重選擇繼承人,如果繼任者因為能力強而逆轉了他所面臨的困境的話,他不得被後人罵得狗血淋頭?
清史稿說道光皇帝晚年對於選擇誰作為繼承人很是猶豫,所以弄了一場狩獵用來考察兒子們的能力,奕訢收穫頗豐,奕詝卻在老師杜受田的授意下一矢不發。
道光皇帝好奇地問奕詝原因,奕詝用杜受田編好的劇本忽悠了過來:“這時候可是鳥獸交配繁育的時節呀,兒子實在不忍心傷害它們呀!”
道光一聽,嘿嘿笑道:“這才是皇帝應該說的話!”
道光真是因為這句話便決定讓奕詝作為繼承人?這當然不可能,他養了奕詝這麼多年,難道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真不行還是假仁義?奕詝的這句話,只是恰恰給了他一個選定奕詝的藉口罷了。
奕訢太過鋒芒畢露了,可以說是充滿了銳氣,也正因為如此,道光才不敢選擇他,怕的便是他將來的成績單超過自己,自己在史書上的評價不好看。
當然,也可以從好的方面去評價道光的選擇,奕訢太激進太銳氣,道光是害怕清朝經不起奕訢的折騰,所以選擇了保守的奕詝。
對於“保守”這兩個字,說白了實際上便是廢物。
事實也證明了道光沒有選錯,奕詝當上皇帝以後確實很廢很廢,他也真是運氣不好,趕上了太平天國運動,趕上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說他喪師辱國一點也不為過,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被洋人給嚇得如同落水狗一般逃去了熱河行宮。
等到清政府和洋人談妥了條件,簽訂了條約,朝臣們說要請咸豐皇帝迴鑾的時候,咸豐一想到洋人的可怕,瞬間打了個哆嗦,然後厚著臉皮地說了句:“天冷了,再等等吧。”
咸豐皇帝的這句話和錢謙益那一句“水太涼”簡直如出一轍。
咸豐皇帝的“成績單”被赤裸裸地擺在了所有人的眼前,擋住了道光皇帝的“光芒”,別說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了,即便是再來一場鴉片戰爭,道光也能拉咸豐過來當擋箭牌。
不過,道光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收穫,也就是咸豐皇帝的一個女人後來成為了清朝的實際掌舵者,如此一來,道光這點“成績”還算什麼?
咸豐皇帝的這個女人,便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慈禧在咸豐生病期間,便已經開始幫咸豐批閱奏章了,這在讓她的權力慾膨脹的同時,也為她將來奪權打下了基礎。
咸豐也不算太傻,他也看出來了慈禧在政治上的熱衷和對權力的渴望,所以為了防止“武則天故事”的發生,他臨死之前還給兒子同治皇帝留了幾個後手,最為重要的便是任命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
所以,慈禧想在咸豐死後奪權,她所要面臨的最大阻力便來自於這顧命八大臣,她也必須得剷除他們,不然別想拿到權力。
可是慈禧畢竟是一個女人,是一個在朝堂上幾乎沒有任何根基的女人,她想要除掉顧命八大臣,自然便得尋找合作伙伴,她所選擇的合作伙伴還必須得有實力去對付顧命八大臣,她的選擇實際上並不多,所以她最終選定了咸豐皇帝的兄弟。
慈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自然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之所以會選擇答應和慈禧合作的原因也很簡單,他之前便已經遭到了咸豐皇帝的刻意打壓,咸豐自己一路跑到了熱河,卻留他在北京“送死”,說奕訢心裡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此外,咸豐任命的顧命八大臣也在繼續排擠奕訢。
所以,奕訢想要在政治上獲得更大的權力,這時候和慈禧合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奕訢也確實透過和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摧毀了咸豐皇帝留下來的後手,在政治上取得了更大的權力,甚至一度讓慈禧對他投鼠忌器。
只不過,慈禧這個女人的手段確實厲害,最後連奕訢也折在了她的手上,當了四年的議政王也被慈禧給拿走了。
此後,奕訢和慈禧仍然時不時便會產生齟齬,雖然夾在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兩個人之間,慈禧是用他又防他,也不討同治皇帝的喜歡,處境頗為尷尬。
當然了,奕訢手裡的牌還有不少,軍機處的牌和總理衙門的牌也足夠他繼續和慈禧周旋下去了。
但是1884年的一場中法戰爭,又讓慈禧抓住了他的把柄,她借清軍戰事不利之機,授意奕譞彈劾奕訢,然後迅速對奕訢出手,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也沒能倖免。
慈禧用這一手將奕訢的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中清除了出來,換上了她的人。
奕訢也從此在政治上跌到了谷底,幾乎是徹底退出了清朝的權力中心和政治舞臺,此後,他沉寂10年之久。
1894年,時值甲午之戰,慈禧迫於壓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訢,奕訢也因此再一次領班軍機處和總理衙門。
但是,此時的奕訢已經61歲,經過10年的沉寂,別說心中的權力慾已經逐漸被澆滅了,只說慈禧在這10年時間裡發展起來的勢力,也已經不是奕訢所能夠對付得了的了,所以他雖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卻沒有再和慈禧爭鬥的心思了。
因為他已經看清了局勢,10年前的他輸給了慈禧,退出了權力中心10年的他更不是慈禧的對手了。
所以,奕訢再1894年復出之後實際上一直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很少在政治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過,光緒皇帝在康、梁的忽悠下發動維新變法的時候,奕訢倒是站了出來,堅定地反對變法。
1898年5月,奕訢病逝,慈禧想著和她鬥了一生的奕訢,最後還是心情複雜地給了他一個“忠”的諡號。
奕訢對於清朝,自然是忠。
-
15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898年),晚清著名政治家,道光帝第六子,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由於他發起了洋務運動,故也被稱之為“鬼子六”。
曾經的奕訢離大位只有最後一步的距離。
作為爭儲的皇子,他是失敗的。
作為道光帝的兒子,他是成功的,因為道光帝雖然為了仁孝而選擇了四皇子奕詝,但是他對奕訢也有所補償,封給他一個鐵帽子王,恭親王。
道光帝和咸豐帝都深深的知道奕訢的能力,所以道光帝為了防止奕訢受到傷害,封他為鐵帽子王。
但是鐵帽子王畢竟不是皇帝。
咸豐帝知道奕訢的才能,不得不防備他。
第一次交鋒:咸豐帝勝利,奕訢失敗。咸豐初期,咸豐帝羽翼未豐,為了拉攏人心,假心假意的讓奕訢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了三年領班軍機大臣。
然後奕訢被咸豐帝踢出了朝堂。
有人認為這是恭親王奕訢自找的,“矯詔”為自己母親封后。其實這就是咸豐帝找的理由。
咸豐帝幼年喪母,由奕訢的生母靜妃撫養長大。養育之恩,恩重泰山,靜妃難道不能算咸豐帝的真正母親。封自己母親為後,難道說不過去嗎?
只是咸豐帝忌憚自己的這位六弟弟,想把他踢出局而找的藉口罷了。
第二次交鋒:咸豐帝身敗名裂,奕訢強勢崛起。幾年之後,1860年,西方列強英國和法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驚慌失措,在英法聯軍打到京城之紀,身為國家首腦,居然棄國家和百姓不顧,出逃西安。
這時候的咸豐帝需要一個背鍋人,咸豐帝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奕訢。終於,奕訢被重新復起,被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
咸豐帝西逃的時候,估計惡趣味的在想,你不是能幹嘛,那就讓你多幹點,北京城給你了,能不能活下來就靠你的命了。
但是,結果誰都沒想到,奕訢不僅活下來了,在與英、法、俄談判的過程中據理力爭,反而讓西方人尊敬他,雖然簽訂了《北京條約》,但是那是當時的清朝所能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裡面算對中國比較友善的了,這都是奕訢的功勞。
更令人感到滑稽的是,逃跑的人被洋人嚇死了,被迫留下來的不僅活的好好的,還越來越好。
第三次交鋒:咸豐帝死後佈局被奕訢全面破壞,奕訢勝出。1861年,年紀輕輕的咸豐帝過世,任命八大顧命大臣輔佐未來的同治皇帝。
而這所謂的八大顧命大臣即沒有僧格林沁這樣的軍方重臣,也沒有文祥這種硬骨頭的軍機大臣,那就更不可能會有恭親王奕訢的位置了。八位顧命大臣也就肅順能力才幹還算出眾。其餘七位誰能有僧格林沁、文祥、奕訢的才幹和威望?
此時的清朝需要團結一致對外,但是咸豐帝就是視而不見,既然如此,那就走到你的對立面,讓你看個清楚。
咸豐帝僅僅死了三個月,奕訢就和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把八大顧命大臣踢走,成功奪取國家政權,並被授予議政王和領班軍機大臣。
此時的奕訢風光無限。
但是很可惜,咸豐帝是死了,但是他的媳婦沒死,比起咸豐帝,他媳婦更可怕。
奕訢的功績:從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一直處於權力中心。
在奕訢的執政期間,他主動學習吸收外國科學,加強清朝軍事實力,外交上主張與西方列強和議,發起洋務運動,支援創辦中國近代軍事工業,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
在這二十多年間,奕訢內有慈安太后的支援、大學生文祥、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輔佐,外有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一干名臣協助,這時候的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回民叛亂。
左公能順利收復新疆,也是他和文祥一手促成的。
而且晚清中國唯一一次戰勝西方列強也是他促成的。中法越南戰爭雖然以清朝投降結束的,但是這次戰爭卻是中國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打贏西方列強之一,法國。雖敗猶榮。
不僅如此,奕訢還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始人之一,中國留學教育的發起人之一,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之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構。
在這二十幾年內,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的鐵路的創立,後面都有奕訢的影子。
在中國近代史,奕訢的名字怎麼都無法繞過。
然而他註定命運多舛,他聯合慈禧太后北京政變,得到了委以重任的報答,但接踵而至的就是貪戀權勢的慈禧太后的不安和一系列打擊。
第四次交鋒:咸豐帝媳婦大勝,奕訢被雪藏。第一次打擊:被慈禧太后革除議政王頭銜。第一次與慈禧太后交鋒受挫。
第二次打擊:僧格林沁的突然死亡。從此清朝再也沒有能制衡漢人督撫的軍事力量了。
第三次打擊:文祥的病逝。文祥與奕訢的交情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北京城裡結下的,真正的生死之交。文祥的病逝使得奕訢少了中央最大的一隻助力。
第四次打擊:慈安太后的病逝。慈安太后年紀輕輕就病逝,讓人不得不懷疑她的死因。但是再怎麼懷疑,都沒有證據。
此時的慈禧太后再無制肘,而此時的恭親王少了宮內的支援、中央大員的支援、少了領兵重臣的支援。
奕訢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果然,1884年,慈禧太后以中法戰爭失敗的名義將奕訢罷免,這一罷免,就是10年。
悟道、放下了一切的奕訢這十年,讓奕訢明白了一個道理:他的權力都是虛幻的,咸豐帝和咸豐帝媳婦只是把他看成一個背鍋俠,他就是一名救火隊隊長,大清國哪裡出了問題,都是他頂上去,還不討好。他就是為大清國操碎了心,也白搭。“鬼子六”的稱號怎麼來的,自己還不清楚嗎。
這不,慈禧找到了比自己更好用的背鍋俠——李中堂大人,自己也就沒啥用了。
算了,反正他奕訢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大清國聽天由命吧。其實吧,天天遛鳥鬥蛐蛐也不錯。
很多人認為這時候奕訢不是還有左宗棠、李鴻章的支援嗎?
其實不然,奕訢與文祥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留守大臣,奕訢和僧格林沁都是咸豐帝的棄子,是真正苦難中走出來的兄弟。而湘軍集團只是奕訢拉攏的勢力而已,既然是拉攏的,他奕訢可以,慈禧太后也可以。
一直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慈禧太后又想起了救火隊隊長奕訢先生,需要奕訢再次救火,這才被再度起用。
輪迴:起點與終點。1894年到1898年奕訢第三次回來任領班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
此時奕訢的心裡肯定感慨萬千。他自己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居然會有一天再回到這裡。
但是此時的奕訢已然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大清國的主人都不在乎大清國,還能怎麼辦。要不是自己是皇室宗親,早撂擔子不幹了。
至於戊戌變法,在奕訢這位合格的政治家眼裡,那就是過家家,這些維新人士既無背景,又無資歷,內無宮中支援,外無督撫幫襯,也沒有軍隊做後盾,就一個啥都不懂的光桿皇帝支援,能成功才是怪事呢!
恭親王奕訢自始至終都沒贊成戊戌變法。
1898年奕訢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死在任上,諡號為“忠”。
是啊,奕訢不管對於中國,還是清朝,他都是忠臣。
在那三千年的大變局時代,在那個做什麼都是錯的年代,他幹了實事,也許乾的不好,名聲也壞了,但是隻要乾了,這就是國家棟梁。
-
16 # 溫讀
恭親王奕訢是晚清時著名的政治家,不僅很有能力,而且儀表堂堂,是當時道光皇帝比較喜歡的皇子之一。人們之所以說這位王爺差點當上皇上,那是因為道光皇帝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曾經在咸豐皇帝和奕訢之間猶豫不決,後來道光皇帝下定決心選擇了咸豐帝,這就使得這位才華過人的皇子,在最後只是成為了一名王爺。
恭親王奕訢
這位王爺出生於19世紀30 年代,在眾多皇子中以聰明好學,善於騎射而聞名,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當時的他能夠從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皇帝接班人的候選人之一。可是後來卻被他的哥哥比了下去,其實恭親王的落選不僅僅因為咸豐帝背後的力量,還於當時一系列的原因有關,例如就咸豐帝和恭親王的生生母親來說,一個是孝全皇后,一個是貴妃,所以從出生來說,恭親王就已經被哥哥比了下去,而且就皇后和這個貴妃家庭背後的權勢來說,皇后的家人大都在京城中任職高官,享受厚祿,而貴妃的家人在京城中的勢力卻很是渺小,這就使得道光皇帝在考慮立將來皇帝的問題上,較為重視了這兩個孩子母親家背後的勢力,所以就咸豐帝來說,他的上位更容易獲得朝中大員的支援。
最重要的是,古代向來都有立嫡和立長的傳統,奕訢不論是從年齡上、出生程度,以及背後的勢力來看,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哥哥,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道光帝在考慮接班人的時候,從最初的舉棋不定,到後來的下定決心。在後來,道光皇帝在其在位的二十九年間,下令將奕訢的母親修建陵墓,並且規定在靜貴妃死後只能葬入妃園。也正是這樣的一則命令,使得奕訢明白了自己想要登上皇位,繼承大清的大統已經成為了泡影。
後來,他的哥哥最終成為了大清最後一任握有實權的皇帝,而他也成為了親王,也就是後世人們所稱呼的恭親王。人們對於他的印象是清朝的十二大鐵帽子王,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親王。
在他的哥哥成功的繼承了大統,成為了皇帝后,他也在該年間擔任了領班軍機大臣,可以說是重權在握。但是清政府的安寧,在第二次英國挑起鴉片戰爭的時候就被打破了,雖然此時的國家受到了列強的侵害,雖然此時的朝廷很是慌亂,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他被任命為全權的欽差大臣,開始負責於各位列強的周旋和談,正是有了這樣的經歷,在後來清廷和列強的交流、外交以及談判上,他的出現便很是頻繁,同時他也參與了關於《北京條約》的簽訂。
在後來,他的哥哥因為疾病駕崩,年齡尚小的同治皇帝成為了大清的新一任皇帝,他也因為配合兩宮太后進行了政變,成功的將政權從咸豐留下的輔臣手中奪取,在事成之後,他便被授予了議政王。
晚年的奕訢
這位恭親王一生對大清所做的貢獻,比他的哥哥咸豐皇帝更多,他在後來的時候不僅主張國家的自強,還大力支援洋務運動的開展,這為當時清國的發展,對中華民族開眼看世界提供了一定的機會和平臺。
但好景不長的是,在他的晚年,因為慈禧想要加大權力的集中,對於這位有能力的親王進行一定的壓制,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在後來的時候,沒有什麼其他的建樹,每天生活的很是消極。
他於光緒二十四年的時候病逝,與世長辭。
回覆列表
道光時期的六皇子奕訢不論在馬上步下,功夫相當了得。文采方面更是完勝四皇子奕詝。應該說六皇子在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優秀出色的。內外兼修,勇往直前對六皇子奕訢來說,名副其實。
可惜的是最後皇位的繼承權落在了四皇子奕詝的頭上。從此,奕訢就變成了大清的恭親王。
由於奕訢和奕詝曾經是皇位繼承權的競爭對手,雙方難免存在不同的政治理念。落選一方勢必會受到勝利者的打壓。當奕詝走馬上任成為咸豐皇帝的時候,對他這位六弟自然不會太重用。
咸豐初期,迫於輿論壓力,咸豐皇帝讓奕訢進入軍機處,破格任命為領班軍機大臣。打破皇子不能幹政的大清祖訓。不過後來咸豐皇帝最終還是利用種種藉口剝奪奕訢權利,使之成為有職無權之人。後來咸豐去世之前給小皇帝選擇輔政大臣,奕訢根本就不在其內。這足以說明咸豐皇帝對於奕訢是不為重用的。
後來奕訢在與各國列強談判的過程中也籠絡了一部分自己的政治力量。比如文祥,桂良,寶鋆,勝寶等人。
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大權被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掌管。恭親王奕訢被排斥在外。為了謀求更高權利,恭親王奕訢和慈禧太后這叔嫂兩個聯合起來,在咸豐皇帝去世不久,隨即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回朝中大權。
不過最終奕訢也沒能超越慈禧太后,而是一直被慈禧太后所利用,或是被慈禧太后打壓,我們說恭親王奕訢就是大清的一個悲情人物,數次宦海沉浮,直至去世。
恭親王奕訢作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王臣,在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和平,主張學習洋人科技,加強中國軍事實力。是大清晚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