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嘴痕

    張儀,蘇秦的縱橫之術,都是當時的外交策略,其實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張儀蘇秦都是結合當時那些國家的實際情況來遊說各國的諸王,不然那些諸王憑什麼要信。

    蘇秦根據秦國崛起的態勢,所以遊說各國諸王來共同抵禦秦國,而各國諸王想要謀求發展,也必須先要解決秦國的威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蘇秦遊說諸王時,各國都答應一起抵禦或者說在外交上孤立秦國。

    而張儀可以用連橫之術來瓦解諸侯們的聯盟,他則是利用諸侯們互相之間不信任,還有各國之間矛盾,選擇一個偏遠的國家來遊說這個國家退出聯盟,並告訴他來和秦國結盟才是最好的結果。

    這其中被騙的最慘的當屬楚國,楚國因為勢力很強,所以想和秦國一起來發展,結果張儀為了秦國的利益,先後騙了楚懷王無數次,結果他還信了,最後被秦國囚禁。

    其實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蘇秦和張儀都是根據各國的利益,來制定的策略,當然蘇秦和張儀巧舌如簧的遊說技巧也是不可缺失的,這也是為什麼各國諸王對於遊說的蘇秦張儀等人,雖然抱有懷疑,但依然覺得有道理。

  • 2 # 臨章燃

    首先來說,諸子百家之所以能成為百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別人沒有掌握的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知識是權貴的特權,而諸子百家又講究傳承!

    沒有傳承普通人是得不到知識的。

    傳說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也可能說是鬼谷子這個派別的傳人!

    而每個派別需要宣傳他們自己的理念都需要弟子出世!

    而縱橫家就掌握了其它諸子百家或者王室沒有掌握的知識——縱橫之術,也就是辯論加口才加忽悠!

    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和知識結構的不同步,會使很多王室去信任他們!

    還在王室也不是傻子,就說現在社會知識已經很透明,資訊也非常複雜和龐大照樣有人被騙被忽悠,其中不乏高階知識分子!

    容易聽信人言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尤其是越出名人們就越信,就像前些年的王林大師,還有網路上那麼多的大V!

  • 3 # 微史春秋

    在縱橫家的遊說下,各國國王如“智障”一樣任人擺佈,這絕對是一種假象。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縱橫家是在戰國時期特殊的“國際形勢”下,利用各國生存態勢開展的的外交攻勢,以眾弱聯合以攻伐一強,或分化瓦解多國的聯合。

    縱橫的思想和縱橫家的活躍都是國際形勢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

    這是時勢早就的,而並非僅是縱橫家逞口舌之力推動的。

    如張儀、蘇秦活躍的時期,大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日愈激烈,國際形勢變化迅速而頻繁。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形勢是秦齊兩強對峙,或者說秦齊爭霸,兩國都企圖透過合縱連橫運動來遏制對方的勢力發展,以有利於本國的發展壯大。

    張儀、蘇秦等縱橫家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名聞天下的。

    各國選擇合縱或連橫,最重要的都是基於從本國利益角度出發的。

    生存或利益才是各國最為看重的,各國選擇和哪一國聯合或對立,都是出自本國利益的需要。有時候,左右搖擺,忽敵忽友,也並不是一國反覆無常,而是形勢變化太過,它的利益也在隨著變化。

    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各國都是選擇最適合自己利益的。

    人治時代,國君的看法可以左右一國的決策。

    其實,各國都是有一個統治階層,統治階層中不乏精英,人才,能促使一國做出對本國最有利的舉措。

    但是國君的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明君與昏君,在這個時候也就能看出他對一個國家的價值的。

    有一些國君,被縱橫家的說辭打動,或者說欺騙了,從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如同題中所說的“智障”一樣,這其實很正常,人治時代,人君的素質真的很重要的。

    但是,這畢竟是少數,不是普遍現象。

    縱橫家時代,縱橫家縱橫捭闔,是在大形勢下的人才智慧的比拼,也是各國戰略決策的比拼,當然,也是各國國君的比拼,比拼對時局的洞察,對人才的選擇和國策的選擇。

  • 4 # 張四五六

    誰都不是傻子。哪一個王都不是。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

    看看歷史,都江堰就是讓秦國上一大當。

    秦國上了這個當,讓其他國家喘了幾口氣。

    但是都江堰修好後,成都平原變為魚米之鄉,反過來支撐住了秦國國戰。

    你知道十萬大軍每天要吃多少糧食嗎?

    你可以自己試著算一算。再算算國家的耕地面積,農業人口,工匠數量,礦山開發......嘗試計算一下這個國家的國力,然後再反推國策。

    戰國是一個人精倍出的時代,千萬別覺得誰是傻子。你死我活的慘烈鬥爭中,怎麼可能有傻子存在。

    任何一種策論,都是殫精竭慮,苦思冥想,反覆推敲。勝與敗,都是正常結果。

    把縱橫論寫成勝利論的人才是智障。

    讀這樣的書,不如去泡妞,不管泡到泡不到,起碼過程是印象深刻的。

    博覽群書是好事,但要開始學著分辨,哪些書是高人寫的,哪些書是傻逼寫的。

    不要盲從,輕信,凡事問個為什麼,並且去探索為什麼。

  • 5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不是各國的君王太傻,傻只是一部分,還有其他原因,具體請細看。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齊鳴對當時以及後世來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貫穿歷史的儒家思想,幫助秦國統一天下的法家思想等,但如果說當時最熱門的流派就是非縱橫家莫屬了,按當時的情況看,縱橫家絕對是穩壓其他流派的。

    縱橫家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春秋戰國的格局,各國國君都希望有一個縱橫家可以為自己出謀劃策,並且對縱橫家的話言聽計從,也正是因為如此鬧出了不少笑話,一些普通人都能看出的騙局作為一國之國君竟然還深信不疑,造成這樣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逐步分析:

    縱橫家玩弄君王的經典:張儀戲楚

    秦國宰相張儀就是縱橫家的傳人,時值六國合縱對付秦國致使秦國難以發展,為了針對這樣的現象張儀出使楚國,意在破壞齊楚兩國之間的關係,沒有了齊國和楚國,合縱聯盟自然瓦解。

    張儀到了楚國之後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張儀是縱橫派傳人,張儀像楚懷王提出秦國願意送出六百里土地,但是需要楚國和齊國劃分界限,楚懷王照做之後張儀就送出了土地,但是隻有六里,當楚懷王攻打秦國的時候發現秦國已經跟齊國交好共同對抗楚國,經此之後楚國國力就一再削弱。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就比如蘇秦為了幫助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燕國,就留在齊國當中給齊國出謀劃策,但是最終的受益人都是燕國。

    雖然只舉了一個例子,但是我們從這個事例中就可以看出縱橫家為何能在戰國中如此吃香讓其他國君言聽計從。

    時代所必然

    在戰國最吃香的是什麼?自然是謀略家,因為相同時期內,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還在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人選擇用儒家治國,而法家雖然可以讓國家強大,但是這是建立在變法的基礎上,如申不害、商鞅等,這類人的任用自然會讓貴族產生不滿。

    再加上縱橫家遠不如其他流派人數之多,所以就出現一種現象,只要出山的縱橫家就會成為各國爭搶的目標,時間一長縱橫家就是強大的象徵,因為有那麼多國家因縱橫家強大,所以對於他們所說的話自然言聽計從。

    國君的貪婪

    為什麼各國願意聽縱橫家的話?自然是想讓國家變得強大從而侵略別人的土地,這就是貪婪,張儀戲楚就是利用了楚懷王的貪婪從而破壞合縱聯盟對楚國造成損失。

    縱橫家最大的本領是什麼?沒錯,就是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給你畫一張大餅,就如張儀對楚懷王一樣,一切都還沒有但是楚懷王就相信了,這就是貪心,同理,蘇秦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對抗秦國也是利用的這一點,因為貪心所以相信。

    確有真才實學

    這一點是基礎,前面兩點都是建立在有真才實學的基礎上,很多人認為縱橫家都是靠忽悠,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一定的能力自然不會讓各國國君相信,就如蘇秦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最終聯合六國對抗秦國,如若只是靠坑蒙拐騙和利用六國的貪心自然是做不到這一步的。

    結語

    縱觀戰國時期的歷史,就會發現縱橫家才是幕後的主使人,整個戰國就如一盤棋,而各國國君和將士都是棋子,縱橫家才是下棋人,有多少大戰因縱橫家的介入而開始,又有多少大戰因為縱橫家的參與而宣告結束,縱橫家的思想和學問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 6 # 煮酒聽史

    戰國時期,談起合縱連橫,那麼必定要提到張儀和蘇秦。張儀是連橫的代表人物,蘇秦則是合縱的代表人物。“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得就是這種縱橫家。

    然而,大多數縱橫家的地位都不高,普通士子而已,為什麼掌握生殺大權的諸侯王們會任由這些布衣擺佈呢?

    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時代背景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當時的時代背景。合縱之策,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力日增,逐漸成為了當時的超級大國,引起了山東六國的恐慌,所以才有了合縱之策。其本質就是單挑打不過,那就群毆。

    連橫之策也是一樣,其產生的初衷,就是為了瓦解山東六國的合縱之勢。畢竟,秦國再強大,也無法正面抵抗山東六國的聯軍,齊國差點被滅就是一個例子。

    而這些合縱連橫之策的提出者,就是張儀、蘇秦這類的布衣士子。因此,各國的諸侯王們並不是真的想對這些縱橫家們言聽計從,而是當前的時代背景讓他們只能聽信這些縱橫家的話。

    並不是所有的縱橫家都能讓諸侯王聽話

    在《戰國策》中常常能看到諸侯王們對於蘇秦、張儀之類的縱橫家說得話十分信服,但這只是個例。因為張儀和蘇秦都是縱橫家中的脫穎而出者,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縱橫家都能如此風光。

    就拿蘇秦來說。蘇秦一共有過兩次遊說經歷。第一次就不說了,盤纏用盡了,蘇秦也沒有說服一個諸侯王,以至於他受盡他人的恥笑。於是,蘇秦“頭懸樑,錐刺股”,潛心讀書以後,再一次外出遊說。

    然而他先是來到了秦國,又來到了趙國,都沒有諸侯王願意聽他的話,直到到了燕國,蘇秦才算是遇到了明主,並得以以燕國丞相的身份為基礎,陸續說服他國的諸侯。

    蘇秦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的縱橫家呢?

    另外,蘇秦遊說的經歷也透露出了兩個資訊:第一,諸侯們並不是對縱橫家言聽計從,而是對對自己有利的縱橫家言聽計從;第二、蘇秦在被燕公看中之前,也遊說過趙國,但是趙侯並不理睬他,但是當蘇秦位列燕國丞相以後,再去找趙侯,卻得到了趙侯的賞識,這說明諸侯們對縱橫家言聽計從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顧忌縱橫家背後所代表的國家勢力。

    縱橫家們是棋手,亦是棋子

    縱橫家們橫空出世,依靠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攪動風雲。比如齊國,齊閔王在蘇秦的遊說下,四處樹敵,最終惹得天怒人怨,被五國聯軍打敗,並被燕國幾乎滅亡。

    但是同樣的,蘇秦在齊國做間諜的事情,是受到燕昭王指示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報當年齊國攻打燕國之仇。

    在這個過程中,蘇秦既是棋子,也是棋手。齊閔王對蘇秦言聽計從,但是蘇秦又受到燕昭王指揮。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言聽計從,只看你願不願意罷了。

  • 7 # 老四天涯古今齋

    要回答這個“二百五君主”問題,就要從當時的整體“國際”形勢來說!

    首先是當時政治是處在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在前期的一大段時期內各家學說爭相而立,各諸侯國都在擇優而選,為其開疆拓土做鋪墊,相對應的縱橫家也應運而生,並迅速得到各諸侯國君主的認可。

    其次是各諸侯國的當政者雖然都是當時社會的精英人士,但是君主的無上權利有一票否決權,一個君王能否對“國際”局勢的洞察起到很大的作用。明主肯定能明利弊,知進退,擇善而取;庸主那隻能被縱橫弟子忽悠成傻子了,但其出發點肯定也是有利可圖,只不過智商欠費而已。

    最後並不是諸侯君主任人擺佈,不管合縱還是連橫,都只是一計一策而已,是否同意使用完全看主政者的取捨。能厲害皆明則益,見利而不見害則損

  • 8 # 魔方歷史觀

    能在那個時代成為一國之主的人,有哪個是腦子瓦特的,要說那時各國的王,都是任人擺佈的,那就太扯淡了。

    再聊這個問題之前,咱先簡單掰扯掰扯蘇秦和張儀這兩個人在當時有多麼牛。先說蘇秦

    蘇秦,戰國時期縱橫家。 年輕輕狂經歷挫折之後,找了個地兒埋頭苦讀,鑽研學術,感覺學成之後,就重新開始趟社會的水,由此開始,蘇秦一路“過關打怪升級”,走向人生巔峰。

    他遊說了燕、韓、魏、齊、楚、趙這六個國家,那是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分析天下局勢,最後使得六國達成合縱聯盟。而這個聯盟的出現的後果就是,秦國這個大boss十五年沒敢出函谷關。

    蘇秦也拿到了通關獎勵,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再說說張儀

    張儀,戰國時期縱橫家,他和蘇秦做的事兒,剛好相反,他是秦國的員工,是這個公司的核心人物——國相,他實行的外交策略,寥寥幾字就可說明,即“以連橫之術破六國合縱之策”,使那幾個國家從合夥兒抗秦變成了“親秦”。

    該回答問題了

    從上面說的,就能搞明白一個事兒,就是蘇秦和張儀,分別在他倆那個時代,讓他們各自對接的國家之主,聽了他們的話,然後出現了重大影響。

    那當時這些國家的王是不是腦子瓦特了,任由這倆人說啥就是啥。這怎麼可能的,能夠做王的人,特別是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誰沒點本事,怎麼可能聽風就是雨呢。

    他們之所以聽像蘇秦、張儀這樣的人說的話,只能是一個原因,就是他倆提出的建議,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能給這些國家之主想要的,而且實行之後的效果確實不錯。

  • 9 # 目西

    戰國時期的哪些國君傻嗎?被張儀等人玩兒的像是智障一樣?

    在當時的國君之中,楚懷王看起來是有點傻的執牛耳,他陷入了張儀的連環詐騙,被詐光了楚國的積蓄。其中尤為著名的是“楚齊要是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懷王信了張儀,他派人去罵了齊宣王,以顯示與齊國斷交的決心。據說這一年是公元前312年。接下來就發生了幾場惡戰,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和垂沙之戰,由此之後楚國頓時由當時顯赫的一代霸主墮入平原。

    那麼真的是楚懷王利令智昏,被張儀詐騙了嗎?這一切需要我們倒推幾年,看一下當時的國際形勢。我們會發現,懷王與張儀之間正在進行一場相互的政治詐騙,而且這一行為背後隱藏的是戰國時期兩大陣營之間的大混戰。

    一開始魏惠王遷都大梁爭霸中原,雖有“圍魏救趙”的失利,卻頓時重整旗鼓,勝楚勝齊儼然成為一代霸主,後經桂陵之戰後,魏國雖有“徐州相王”,卻已難掩頹勢,戰國第一代霸主隕落。多強格局開始形成。

    繼魏惠王而後的是魏襄王,當時魏國在東方大敗於齊國,在西方被秦國騷擾,在南方大敗於楚國。為了繼續集中力量爭奪中原地區,魏襄王折而向西投靠秦國。這時到了公元前314年

    魏襄王二年(前317年),齊軍在關津打敗魏軍。

    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派樗裡子攻取魏國的曲沃,並在案門趕跑了合縱抗秦的公孫衍。

    而在這之前,在魏惠王的彌留之際,正是楚國壓倒齊魏無敵於天下的時候。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前任打著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國的旗號,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一血徑山之恥。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帶著韓宣惠王,一起投靠了楚國,表示魏國永遠是楚國的小弟,就算秦國威脅自己,他也不會背信棄義離開楚國。

    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

    幾乎與魏惠王去世同時,他的老對手齊威王也離開了人世,繼位的是齊宣王。

    公元前314年,趁著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幾乎滅亡燕國。

    事件隨著時間的發展開始收縮,齊國、秦國、魏國、楚國、宋國、南韓來到了公元前313年。

    魏襄王六年(前313年),秦派人來魏國立魏公子遬為太子,魏王與秦王在臨晉相會。

    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斬斷了秦東出的觸角。

    這時的天下有了齊、楚、秦三個大國,楚懷王合縱擊秦不成,韓魏反倒投靠秦國,為了對抗這股勢力,齊、楚間便形成了聯盟,位於中央之地的宋國,被齊、楚、魏環繞,自然倒向看起來人強馬壯的齊、楚。於是秦韓魏與齊楚宋兩大集團形成。

    一切還在醞釀之中,公元前312年,張儀來到了楚國,告訴楚懷王“你要是跟齊國斷交,秦國就給你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呵呵”。

    跑到齊國的楚國使者大罵齊宣王,齊宣王表示自己很生氣,緊接著他集中兵力聯合宋國攻打了魏的煮棗。秦國派大庶長樗裡疾與韓將韓馮率領秦、韓兩軍迅速回攻救魏。

    而這時正是楚懷王到秦國要地卻得到張儀只有“六里地”答案之後,率兵進攻丹陽之時。

    請問楚懷王真的被張儀騙了嗎?

  • 10 # 蝸牛心理學

    那個時候做國王的都愛聽計策,王權其實不像後代的專制統一那些的嚴厲,平民都能指責國王的過錯。

    國王要是不聽謀士的話,謀士就走,不再支援國王,這樣國君沒有了人才,國家就不會復興。最典型的平原君一個愛妾笑一個人腿腳不好,那個士人讓平原君殺了這個愛妾,平原君不聽。他手下的謀士一看平原君不聽士人的話,全都走了。平原君為了留住這些人只能殺了那個愛妾。

    那時候就有這樣聽謀士策略的氛圍,只要對方講的有道理,基本都聽進去。像蘇秦說秦惠王,秦惠王就沒有聽。不能說國王一點腦子也沒有,更多的是大文化的影響就這樣,將策士拒之門外等國家有難,就沒有人來獻策幫忙。

    這些策士能力是極強的,張儀一張嘴就要楚國割地,魯仲連一張嘴嚇退秦師,都十分了不起。

  • 11 # 驚覺五千年

    這個問題非常棒,也是大家讀史中的一個疑惑,如果國君們全都智障,這國君還能當的了嗎?如果國君沒有都智障,那麼,只有史料有問題了,比如史記中記錄的幾件事情,張儀戲楚,其他史料表明張儀和蘇秦都不是同時代的人,那這個事情及其他事情有可能也是問題。比如齊太后笑五國使者,這不鬼扯麼,都不符合人之常情,更何況齊太后這級別的人物。

    蘇秦之功非比尋常,這個倒可能是真的,畢竟六國同時受秦的威脅,不合作肯定不行,這時候恰巧蘇秦出現,榮耀與光輝都給了他。至於燕王復仇挑動五國攻齊,這個頂級謀略家策劃方案要是能復原的話,那可是驚天大手筆,各種史料彙總一下,齊王不亡簡直沒天理了,蘇秦的方案沒幾個人物可以對付的了,絕對的大手筆。

    綜上所述,縱橫家天縱英才絕對不是瞎說的,可是我們看的像是個笑話,都是因為史料不全。這個可能性大約是戰亂加始皇焚書坑儒和項羽一把火搞的司馬遷大人也不知道了,但司馬遷應該是看到了不同史料,拿不定主意就把這些史料都記上了,免得漏掉了真的。當然了,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是官修史,正經的民修史,文學性藝術性沒的說,但要是說史學性可能會比官修史的國家工程差點兒。畢竟如明史之類,一百多年,幾千上萬學者查漏補缺總比一個人查的清楚。當然啦,就算再有什麼缺點,和他的優點來講也是瑕不掩瑜。

    所謂讀書,猶其是讀古書,史書,一定記住“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12 # 大秦泰西廷尉府

    並不是張儀蘇秦這些縱橫家巧舌如簧各國君王就像智障任人擺佈,實際上合縱連橫的基礎並非是個人的所欲所求,而是國家利益。

    只要縱橫家們能在表面的利益騰挪之中,將目標國的利益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麼這些目標國家就會遵從縱橫家的計策,更改改自己的一部分國家政策。這無關乎縱橫家們是否有其他陰謀。每一個人都不是傻子,就像我們做生意一樣,當一個推銷員說自己根本不賺錢,但卻讓你賺錢的時候,聰明人根本對其不屑一顧。再傻的人都知道,這種人是絕對騙人的。

    但縱橫家們並不是如此,尤其是以蘇秦張儀為首的這些人。他們不僅能夠說出我為你謀得什麼國家利益,同時他也相應的表達,我在幫助你之後,我能得到什麼?我們兩個國家之間的利益是相捆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然做不到長期容損。但是就某一個事件,雙方的利益所需達成一致,那麼沒有人會拒絕縱橫家們的巧舌如簧。

    很多人都在說,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是因秦國崛起而起,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秦國當時確實崛起了,但在崛起之後的50年內秦國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壓迫六國,而六國也沒有清晰的認知認為秦國能完全成為自己的掘墓者。在秦國崛起50年內,秦國對於山東六國的政策以及山東六國之間的強國,對於相互之間的政策大同小異。合縱不僅對秦更是對齊,連橫不僅有助於秦國包括東方的強國齊國和楚國也曾經使用過。

    只不過到最後秦國居高而下,對六中國產生了壓迫態勢,我們才會出現熟知的合縱伐秦的歷史事件。與其說是因為蘇秦張儀之流憑口舌之力攪動戰國風雲,倒不如說蘇秦張儀憑藉其策士之能,對各國的利益所求瞭如指掌,順勢而為才能使縱橫家們表現出表面上的輝煌成就。

    而且蘇秦張儀也並未在所有的事件當中料事如神,合縱連橫。蘇秦第1次遊說就連盤纏都用盡了,也沒有說服任何一個諸侯王,還遭到家人恥笑。張儀也因為連橫太過張揚而導致攻秦,迫使秦國嚴守函谷關。雖然對於秦國的總體戰略影響並不大,但這也確實是張儀的一個人生汙點。可以說只要一個縱橫策士可以憑藉自己對天下大事的評判,對於戰國格局的分析,都可以成為戰國這一棋盤的旗手。

    各國是他們的棋子,當然也可以相互調換。各方之間的利益似乎只有縱橫家們更為了解。這也是為什麼在表面上各國君主都對蘇秦張怡言聽計從,甚至僅此二人就可攪動戰國風雲的原因。因為他們願意把國家利益在丟擲道德的所謂束縛之下。掰開了,揉碎了將各國利益明確的擺在各國君王面前。這一點任誰都無法無視張儀和蘇秦的口舌之力,是一種相互成全的關係。當然最終蘇秦張儀都是有自己更大的利益作為隱藏的。這也導致了參加蘇秦和張儀利益棋盤當中的一部分國家最終利益受損。但這是由利益不對稱導致的,而並非君王無能。能在政治界縱橫疆場一二十年的人都不是傻子,只存在比自己更聰明的人。

  • 13 # 晨輝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晨輝,一個用心講述春秋戰國史的男人!

    小引

    縱橫家是由鬼谷子創立的學派,核心政治學說就是合縱與連橫,這位雲夢山的衛國隱者“桃李滿天下”,遍佈諸國的學子以雄辯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追求自己的萬戶侯。

    合縱之意為聯合弱國對抗強國,興起於強秦東出之際,早於連橫之策,主要的組織者是蘇秦。

    合縱盟約限制了秦的東擴,但並未達到蘇秦預想的效果,東方六國各自心懷鬼胎,合縱攻秦之戰一共發生5次,結果失敗3次,沒能從根本上削弱秦軍實力。

    那麼,縱橫家為何能夠在此時大放異彩呢?而張儀等人為何又能說服國君呢?

    全盤的考慮,犀利的分析。魯國謀士曹劌曾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蘇軾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古人的經驗大抵是:必須從全域性考慮事物,才能看清本質。而張儀、蘇秦等人是局外人,能更客觀的思考問題。

    當初,蘇秦前往燕國,和燕文侯談論國政,他是這樣說的:燕國真正的敵人並非秦國,這樣說是因為燕國距離秦國很遙遠,即使秦王發兵攻下燕國,卻無法長期佔有它。而趙國與燕國接壤,一旦兩國發生摩擦,那麼燕國將大禍臨頭了。

    故曰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

    ——《史記·蘇秦列傳》

    燕文侯這才醍醐灌頂,意識到了之前的錯誤,於是派蘇秦去趙國合縱抗秦。

    另一位縱橫界大佬張儀,最重要的成就在於成功削弱楚國,當時齊楚的關係很好,兩國是政治盟友。張儀深諳楚懷王昏庸無腦,以商於六百里土地為誘餌,迫使楚國與齊國斷絕往來,楚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被秦軍一頓胖揍。

    張儀在遊說之前做了相當細緻的工作,他了解對手的弱點,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將齊楚之間微妙的博弈計算得恰到好處。

    所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著亡”,當時的形勢下,“合縱連橫”乃是大勢所趨。戰國中期,秦國開始崛起,燕、韓、魏等弱國為求自保,走上了聯合,合縱聯盟對秦、齊兩大強國造成了些許困擾,齊國甚至因此差點滅國。

    犀首公孫衍出任魏相後,想改變魏國的困頓局面,便聯合齊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戰敗,齊、楚、魏聯盟成形,張儀感到事態不妙,便懇求秦王攻打魏國,齊、楚不敢救援,三國盟約土崩瓦解。

    後來,惠施極力撮合魏齊兩國,公孫衍還主導了魏、韓、趙、燕和中山國各王的會面,五國君主互相推崇為王,這便是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但張儀用連橫摧毀了這些鬆散的聯盟,就這樣,合縱派和連橫派你來我往,互相鬥法,好不熱鬧。

    《韓非子·忠孝篇》中記載道:縱成必霸,橫成必王。可見,縱橫派的確能影響當時國家的大政方針,張儀、蘇秦等人的遊說更像是當今的外交活動,而外交又能影響著國家間的發展,在土地兼併日益激烈的戰國中期自熱,縱橫家們便成為了主流。

    善於抓住當政者的弱點,以利誘之。張儀任魏國宰相後,對魏惠王說道:現今秦國威服六國,沒有諸侯敢於得罪他,為什麼不投靠秦國,與之一起進攻南韓,來擴大自己的地盤呢?

    魏惠王平素好大喜功,糾結於一城一池的得失,沒有遠謀,便上了張儀的當。秦國只不過是想借魏國削弱南韓罷了,並不會真的將南韓土地讓給魏國。

    當然,比魏惠王還慘的是楚懷王,因被張儀欺騙,六百里商於之地不僅沒拿到,還主動尋釁秦國,結果被打得屁滾尿流,從此一蹶不振。

    魏惠王和楚懷王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繼位之後,本來國家都很強大,卻因為自己的無腦操作,導致好牌打了個稀爛,張儀屢以奉獻城池為誘惑,讓他們落入了圈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樂寫哀,以哀寫樂”,到底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