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道論國學

    以美樂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襯手法。人們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對景物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審美態度。清王夫之《姜齋詩話》:“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便是以景襯情的手法之一。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這是因國家動亂未平,個人前途未l、,世事變幻難料,憂從中來,反而在春季良宵,愁思縈繞,夜不能寐。杜甫《絕句二首》之“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寫美景襯哀思的好詩。江碧、鳥白、山青、花紅,春意濃郁,可是暮春將盡,在此“匆匆春又歸去”的時刻,對欲歸不能的詩人卻加深了漂泊之感和故鄉之思。又《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都是眼前樂景襯托並加深了詩人憂國多難的哀愁。

  • 2 # 默玄吟雷

    這其實是個反襯文學技法,個人舉個例子,范進中舉,沒中舉以前家裡多難過,考試一場回來,家裡媳婦老孃餓了兩三天。可中了舉呢,這大哀襯大喜襯的,人都瘋了。

    再看他老丈人胡老爹,本來在范進面前耀武揚威,女婿一中舉,立碼態度大變,連讓他打也不敢打了。

    這也是反襯。

    最搞笑的反襯還有一例,就是群英會蔣幹盜書,曹操殺了蔡瑁張允,眾人與蔣幹一齊拍馬,大讚丞相高明,曹操一面裝著受用,心裡叫苦連天,大罵蔣幹蠢貨,

    沒人會訓練水軍了。這真是直接以樂託哀。

  • 3 # 聖恆標

    《是春非春》

    乾材菸灰野火焚,

    紅杏出牆遮枯藤。

    去年寒風擾春夢,

    殘花驚柳綠葉生。

  • 4 # 西橙老爸

    沒文化,路過,看多數解答都太高深了。所以隨便說幾句:

    ①想知道“以樂寫哀”建議看看卓別林的電影《淘金記》、《摩登時代》,通俗易懂的表現了社會底層民眾的困苦生活,這種生活在很多觀眾看來是“太可笑了!”但是,這是卓別林真心表達的嗎?我想卓別林是內心哭著表演這些惹人發笑的片段的。所以,真正的喜劇表演難於正劇。

    ②而“以哀寫樂”,這裡的“樂”不能理解成可樂、可笑,而是應該理解成“積極樂觀向上”,這樣的作品很多,最近播出的紀錄片《跋山涉水上學路》,孩子們為了上學,歷盡艱辛,讓人產生擔心憐憫的感覺。但是,看過的人又都會備受鼓舞——那麼小的孩子,為了上學,都可以克服各種困難,我們遇到問題和困難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沒文化,只能用一些影片加以解釋了,見諒!

  • 5 # 一夢青年

    首先來說一下“以樂寫哀”

    以樂景襯哀情,中國古代很多詩詞都是這種寫法,用繁花綠樹襯托衰敗,比如城牆外已是春天,萬物復甦,但是城牆內呢,早已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杜甫就擅長寫這種詩,比如他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描寫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像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還有一部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裡面有個場景:集中營外面小黃花開得很茂盛,然而裡面卻是對人的壓榨,殘酷至極。

    “以哀寫樂”

    在詩詞中也有這樣的寫法—哀景寫樂,是一種以淒涼景物烘托愉悅心情的反襯手法。心情愁苦的人,對美好景物,無心欣賞,甚或加深他的愁情。人當適意時則情與景會,而物之美若為我設。一有不慊則景物與我漠不相干。還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以哀寫樂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寫法吧。

  • 6 # 小話詩詞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以樂寫哀,以哀寫樂”,到底是什麼樣的?說到這個問題,就涉及到文學作品中的寫作手法了。人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在生活中會呈現出多樣化的情感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愁、有樂……

    “哀”和“樂”是人類情感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反映:不開心的事情、悲傷的事就是“哀”;高興的事情、愉悅的事情就是“樂”。

    也可以說,“哀”和“樂”是人類情感的常態,但是這兩個看似相反的情感在生活中卻又相互生髮,人的情感也會隨著轉換,甚至交替。如我們常說的一個詞語“悲喜交加”,就是“哀”和“樂”兩種不同的情感集中到一起、同時生髮的體現。

    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以樂寫哀”或者“以哀寫樂”的篇章或者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形:當一個人的悲哀或者愁苦到了極點的時候反而平靜地露出笑容,或者放聲大笑,甚至唱起歌來。清代文學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就說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我們漢語中的詞語“以笑為哭”、“長歌當哭”就是形容的這種人物形象。這種反常現象更反映了人物情感中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我先說一下“以樂寫哀”吧。在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將“以樂寫哀”發揮到了極致。

    “以樂寫哀”

    《紅樓夢》在寫到林黛玉驚聞寶玉、寶釵成親的訊息後,身心受到致命的打擊,因為賈府上下甚至丫鬟們都刻意對她隱瞞這一訊息,以致當林黛玉聽聞後,她一改平日時時愛哭、動輒落淚的常態,反而頻頻露出微笑。

    甚至在黛玉魂歸離恨天之際,曹雪芹還是反覆強調她“微微一笑”。如在第九十六回《瞞訊息鳳姐設奇謀 洩機關顰兒迷本性》中是這樣寫的:

    黛玉卻也不理會,自己走進房來。看見寶玉在那裡坐著,也不起來讓坐,只瞅著嘻嘻的傻笑。黛玉自己坐下,卻也瞅著寶玉笑。兩個人也不問好,也不說話,也無推讓,只管對著臉傻笑起來。

    還是在這一回中,林黛玉出了賈母院門,她還是微笑著的,只不過是強顏歡笑而已。曹雪芹卻將“以哀寫樂”的手法又一次展現了出來:

    黛玉仍是笑著隨了往瀟湘館來。離門口不遠,紫鵑道:“阿彌陀佛,可到了家了!”只這一句話沒說完,只見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聲,一口血直吐出來。

    再如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痴情 薛寶釵出閨成大禮》中,曹雪芹寫到林黛玉的“笑”,這是典型的“以樂寫哀”了。原文寫道:

    且說黛玉雖然服藥,這病日重一日。紫鵑等在旁苦勸,說道:“事情到了這個分兒,不得不說了。姑娘的心事,我們也都知道。至於意外之事是再沒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寶玉的身子說起,這樣大病,怎麼做得親呢。姑娘別聽瞎話,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數聲,吐出好些血來。

    這種以樂寫哀的手法,直接寫黛玉的微笑比寫她“淚如雨下”更深刻、更令人難受,讀者也會為之動容。這表面的“笑”其實表現出了黛玉內心極度的悲哀。曹雪芹用“以樂寫哀”的手法將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中極度的悲傷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

    “以哀寫樂”

    以上說了“以樂寫哀”,我在說一下“以哀寫樂”,生活中也有這種反常的情景,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或者遇到過這樣相似的情形:一個人遇到喜事歡樂到了極點反倒流出了眼淚,離散的親人忽然重逢,喜到極點,競抱頭痛哭。作者反映這種反常的現象往往就運用“以哀寫樂”的手法。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詩中寫道: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圖)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飽嘗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目睹山河的破碎。詩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平定安史之亂後,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

    所以當杜甫聽到唐王室收復河南河北的訊息後,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喜悅,頓時淚如雨下。而杜甫卻將這種喜悅描寫成“涕淚滿衣裳”的哀,雖然是哭,表現的卻是極度的喜悅。

    他甚至開始規劃起回到家鄉的路線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就是詩人在極度喜悅之下的夢想。

    “以樂襯哀”

    不同於“以樂寫哀”,文學作品中還有“以樂襯哀”的寫法,這是以歡樂的事情、歡樂的情景襯托悲哀的事情,用哀樂的強烈對比加強悲哀氣氛的一種寫法。

    讓我們的記憶再一次回到《紅樓夢》中,在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病神瑛淚灑相思地》中,當賈寶玉和薛寶釵成婚那之時,瀟湘館裡病榻上的林黛玉已是氣絕身亡之時,極度的樂與極度的哀在文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原文寫道:

    當時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釵的這個時辰。紫鵑等都大哭起來。李紈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憐,也便傷心痛哭。因瀟湘館離新房子甚遠,所以那邊並沒聽見。一時大家痛哭了一陣,只聽得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側耳一聽,卻又沒有了。探春李紈走出院外再聽時,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好不淒涼冷淡!一時叫了林之孝家的過來,將黛玉停放畢,派人看守,等明早去回鳳姐。

    (林黛玉焚稿斷痴情·劇照)

    曹雪芹在寫林黛玉氣絕的情景時:一面寫遠遠傳來寶玉、寶釵成婚的“一陣音樂之聲”,音樂悠揚,熱熱鬧鬧;一面寫瀟湘館裡李紈、紫涓等痛哭流涕的情形,院外“惟有竹梢風動,月影移牆”,冷冷清清,好不淒涼。

    曹雪芹用“以樂襯哀”的寫法,讓“哀和樂”在這個短小的段落中形成強烈對比,增添了黛玉之死的悲哀氣氛,使人讀到此處哀惋悽絕,不能不為之動容。

    “以哀襯樂”

    不同於“以哀寫樂”,文學作品中還有“以哀襯樂”的寫法,這是以悲哀的事情或情景來襯托歡樂的事情或情景,以哀樂的強烈對比加強歡樂氣氛的寫法,文學作品中經常有這樣的寫法。

    如中國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樂小舍拼生覓偶》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發生在南宋年間臨安城的故事。

    當時臨安城中的百姓正在觀看一年一度的錢塘江大潮,樂小舍和他的未婚妻子喜順娘也在人潮之中,不成想在人潮湧動之際,順娘卻被大浪衝進了江中,樂小舍拚生覓偶,縱身跳進錢塘江中。當人們都以為他們被大浪衝走,肯定是在無生還的可能。

    (《警世通言》書影)

    文章中寫到喜順孃的父親喜將仕一家聽聞女兒被潮水沖走的時候,是哭作一團,但是奇蹟就發生在這一刻,樂小舍和喜順娘竟然奇蹟般的生還了。文中是這樣敘述的:

    這驚非小,說時遲,那時快,就順娘跌下去這一刻,樂和的眼光緊隨著小娘子下水,腳步自然留不住,撲通的向水一跳,也隨波而滾。他那裡會水,只是為情所使,不顧性命……及至托出水面,不是單卻是雙。四五個人,扛頭扛腳,抬上岸來……父母慌又慌,苦又苦,正不知什麼意故。喜家眷屬哭做一堆。

    原文較長,我只擷取一段,如果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可以參看馮夢龍《警世通言》中全文的描述。

    (《警世通言》中《樂小舍拼生覓偶》的部分章節內容)

    《樂小舍拚生覓偶》中以寫喜順娘被錢塘江大潮沖走,樂小舍跳進錢塘江中,眾人都以為他們九死一生之際,情節發生反轉,樂小舍和喜順娘死裡逃生,故事也以大團圓、皆大歡喜的形式圓滿結束。

    馮夢龍描寫樂家和喜家家屬的悲哀,有力地襯托了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的歡樂。與“以樂襯哀”相比,“以哀襯樂”的寫法就明顯輕鬆多了,而且故事情節的反轉往往能給人帶來喜劇化的色彩,甚至會讓讀者會心一笑,在哀樂對比中,更增強了文字中故事情節的喜劇氣氛。

    小結

    以上所引用的文學作品中關於“以樂寫哀”和“以哀寫樂”的例子,其實在中國的文學中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我只列舉了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

    其實“以樂寫哀”和“以哀寫樂”是兩種特殊的情感體現,其中也包含著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轉換。

    “以樂襯哀”和“以哀襯樂”兩法所寫的哀樂現象是人們的情感外露,而且在作品中出現的是哀、樂兩種情景,哀與樂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二者相反相成,或使人更感到悲哀、或使人更感到歡樂。

    “以樂寫哀”和“以哀寫樂”所狀寫的是人們哀樂的變化狀態,而且在作者筆下出現的只是一種景,或是單一的樂景,或是單一的哀景。然而樂景中卻隱含著極度的悲哀,哀景中卻隱含著極度的歡樂。

    這兩種寫法所產生的藝術效果要比比“以樂襯哀”和“以哀襯樂”更加強烈、更加感人,會讓讀者的情感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能引起讀者心理的共鳴,甚至有催人淚下亦或讓人開懷大笑的文學效果。

  • 7 # 老街味道

    問題:“以樂寫哀,以哀寫樂”,到底是什麼樣的?

    前言

    這句話出自清朝王夫之的《薑齋詩話》: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知此,則“影靜千官裡,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  一、陪襯與反襯

    透過描寫景物來反映感情,有兩種方式:

    以樂景寫樂,以哀景寫哀,是陪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是反襯。

    下面分兩段來說, 看看什麼是陪襯、什麼是反襯。

    二、陪襯

    1、以哀景寫哀

    例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前面四句都是寫景,透過修飾語:枯、老、昏、古、西、瘦、夕,來修飾中心語:藤、樹、鴉、道、風、馬、陽,組合成了一連串的淒涼悲苦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還有後面的斷腸人與天涯,這些意象(景物)抒發的正是詩人落寞孤寂的情感。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同樣的道理,描繪的景物,很符合作者悲傷的心理,這就是陪襯。

    2、以樂景寫樂

    王夫之的《薑齋詩話》中提到的“影靜千官裡,心蘇七校前”出自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 之一: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靜千官裡,心蘇七校前。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

    杜甫歷經千辛萬難,終於逃離長安,到了唐肅宗的行在。

    頷聯“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太白、武功,指太白山、武功山 ,杜甫很開心見到了唐王朝的希望,因此“影靜、心蘇”。

    這是以樂景寫樂,也是陪襯。

    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出自唐·李拯《退朝望終南山》

    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 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

    終南山很美,長安城風光明媚,這也是以 樂景寫樂。

    三、反襯

    1、反襯 --以樂景寫哀

    反襯有兩種,一種是以樂景寫哀,例如《薑齋詩話》中的引用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

    《詩經·小雅·采薇》中這兩句寫了一個士兵,出征的時候,心情愁苦,但是春光美好,楊柳依依。

    又如杜牧七律《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  君意如鴻高的的 ,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前四句寫江南的春景明麗,為朋友之遠行助興。 五六句用對比手法,寫裴坦中進士不久,春風得意;而自己沉浮下僚,仕宦飄零。結尾遺憾的說自己到京城後,定是獨自寂寞 。

    這也是以樂景寫哀 ,同時用好友的快樂反襯自己的失意 。

    2、反襯--以哀景寫樂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這兩句寫徵人歸鄉的時候,心情是愉快的,但是天公不作美:雨雪霏霏。

    這就是用哀景寫樂。

    又如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大漠風塵裡,日色昏暗,紅旗半卷,喜得勝利的捷報,

  • 8 # 紫荊花屋

    “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中非常常見,作者常常以對比的手法寫出表層含義外的難言之哀。對於這一類作品,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瞭解作者寫作的背景,目的以及內容,才能領會他們的特殊意義。

    一、以周圍環境的”樂“反映人物的”哀“。

    小時候我們都看過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新年閤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透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飢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喜慶的日子裡出現這樣的悲劇更讓人心生悲涼。

    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像我們讀的魯迅先生的《祝福》,結尾寫到

    “我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而就在這漫天的喜慶熱鬧中,在眾人的祈禱聲中,祥林嫂死了。這種對比的寫法,讓人感到巨大的哀痛。“二、以周圍環境的樂來反襯人物內心的哀。

    《詩經》是中國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詩經中的很多詩句都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一首表達戍邊戰士思鄉情愫的詩句。在草長鶯飛萬物勃發的春天,他告別了家鄉,如今當他在踏上故土時,雨雪紛飛,這中間經歷了多少日夜,多少生死,終於活著回來了。

    楊柳依依寫出了親人們分別時的依依不捨深情,雨雪霏霏也道出了戰士,經歷了戰爭殘酷後內心的悽迷與冰冷。

    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這樣的好光景只能出現在夢中,夢醒後殘酷的現實讓人窒息。以以往的樂更襯托出現實的哀痛。

    這種強烈的對比尤能使人感受出主人公心中的哀痛和巨大的落差。像唐朝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桃花的“笑”襯托出作者心中的無限惆悵。

    三、以悲劇鋪墊,反襯喜劇效果

    文學作品中通常有這種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反差手法突出故事的戲劇性與可讀性。像莎士比亞的諷刺性喜劇《威尼斯商人》,就是以哀寫樂。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是個寬厚為懷的富商,而夏洛克恰恰相反。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錢給人不要利息,影響高利貸行業,又侮辱過自己,所以仇恨安東尼奧,乘與其簽訂借款契約之機設下圈套,伺機報復。要求如果換不上錢,必須以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作為抵償。安東尼的朋友利用契約的漏洞(合約上只寫了一磅肉,卻沒有答應給夏洛克任何一滴血)挽救了朋友,也懲罰了夏洛克。

    這種題材的反轉,對抒發作者感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對於表達內心世界提供了不同的途徑,使讀者能夠對作者的心情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 9 # 瀟韡

    一.“以樂寫哀,以哀寫樂”屬於反襯手法,清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提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意思就是說用樂景寫哀或用哀景寫樂,能夠成倍地增加所寫的哀或者樂。悲情襯樂景最典型的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樣的。或以哀景寫樂情,用讓人心情悲傷的景物描寫來反襯人物的歡樂;或以樂景寫哀情,用讓人心情愉悅的景物描寫來反襯人物的悲傷。

    就像宋朝葛立夫在《韻語陽秋》裡引趙子常的話說:“人當適意時則情與景會,而物之美若為我設;一有不慊則景物與我漠不相干。”

    二.“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佳作賞析

    1.《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中描述了昔日的依依楊柳,美好春色讓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也點染了眼前的霏霏雨雪,冰天雪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後者是哀景寫哀。就其寫法而言,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2.南唐後主李煜的《採桑子》詞:“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點明瞭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裡就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更顯出其哀。

    3.唐朝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的《哀江頭》詩句:“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的佳作。“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寫昔日詩人曲江所見宮殿之多,而著一“鎖”字,便把昔日的繁華與眼前的蕭條冷落並擺在一起,巧妙地構成了今昔對比,就是信手拈來的美景以抒寫詩人對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社會性感傷。雖然以豪華的宮殿、細柳新蒲勃發的感樂之景,但是由此引發出“為誰綠”酸楚的一問。即以樂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遊人,無限傷心,無限淒涼,這些場景令詩人肝腸寸斷:即為“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詩聖”杜甫還有眾多詩歌也有這樣的手法運用。譬如《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以賞心悅目之景襯國破家亡之哀!

    《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就是以臺前的碧草寫寂寞難言之心,以黃鸝的嚦嚦之聲表現內心的荒涼落寞,這就是以春色悅目鸝音悅耳襯英雄無處之哀!似乎能感受到一個滿懷心事的老詩人,徘徊於武侯祠之中,時而嘆息、時而垂淚。就如周汝昌先生所言:“沒有這一聯兩句,詩人何往?詩心安在?”

    4.唐朝“詩豪”劉禹錫的《秋詞》一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就是哀景寫樂的典型。首句寫前人逢秋感嘆寂寥,次句寫自己秋勝於春的獨特感受。末二句寫獨特感受的具體表現:天高氣爽與自己坦蕩胸懷融合,更有一鶴排雲上飛萬里晴空與自己曠遠詩情又相一致。從而襯托出詩人愉悅心情。

    5.唐朝“詩魔”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也有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其中“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詩歌指出了西狩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更增其哀思。

    6.唐朝“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本來凝妝登樓是為了欣賞春光,卻因為陌頭的柳色惹起一腔春愁,詩人抓住的正是這個心理微妙變化的剎那,以春意盎然之樂景襯托少婦之哀情!

    7.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這首詞真可謂“工於發端”,詞人從寫景入筆,透過描寫哀景和樂景,開頭這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複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即從正反兩個方面的描寫來抒發主人公的愁思。原本這首詞就是代替一位內心充滿離愁別緒的女子所作,這樣看來以春意萌動襯別愁離恨之哀!

    總而言之,像這樣的“以哀寫樂,以樂寫哀”的詩詞歌賦枚不勝舉,也廣泛運用於戲曲、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之中,都是秉著追求文學性的情感抒發,表達作者情懷的藝術構思,正所謂“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劉熙載《藝概》)

  • 10 # 原侑壹的年代記

    不管是“以樂寫哀”,還是“以哀寫樂”,它最終所要傳遞的是一個情緒的衝突感,甚至是一種對立感,透過這種衝突和對立,加深對原有感情的認知。

    而“樂景寫樂”也好,“哀景寫哀“也好,他們都是人情深所致最自然的流露。比如說我看到身邊的朋友哭我也跟著哭泣了,比如我很開心所以我也笑了。沒有對比,這樣的情緒表達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一個人的孤單和一群人狂歡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這句歌詞出自已逝歌手阿桑的《葉子》,是《薔薇之戀》的片尾曲,它就是一個很好的“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例子。

    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孤單,是一個人的孤單;狂歡,是一群人的狂歡。“孤單”對應的是“一個人”,“狂歡”對應的是“一群人”;“孤單”和“狂歡”是對立的,“一個人”和“一群人”也是對立的。

    但在這句歌詞中,“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是”以哀寫樂”,雖然是一個人,但也因為自己的無拘無束,而可以選擇做任何的事情,或者讓思緒隨意遊走,這也就成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狂歡”。這樣的“狂歡”,其實是一個人獨處時的心境。當我們和自己獨處的時候,很有很多的思考和領悟。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是“以樂寫哀”,我們感受的氣氛是熱戀的,所有的人都在盡情釋放著自己的熱情,但隱隱地也感受到了每個人心中的空虛,想要透過與人相伴釋放自己的寂寞,卻也可能在釋放之後再次陷入孤獨。

    這樣的寫照,正是很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輕人面對的現實,所以2003年《葉子》這首歌發表以來,這句歌詞到現在依然很火的原因之一。

    《知足》中的“才發現,笑著哭最痛”

    《知足》這首歌是五月天2005年發表的一首歌,裡面有一句歌詞“才發現,笑著哭最痛”,這句話也是“以樂寫哀”的一種呈現的方式。

    先來看一段歌詞:

    如果你快樂 不是為我會不會放手 其實才是擁有當一陣風吹來 風箏飛上天空為了你而祈禱 而祝福 而感動終於你身影消失在 人海盡頭才發現 笑著哭 最痛

    雖然歌曲名字是《知足》,但仔細看歌詞,會發現這是一個關於戀人分手的故事。從“如果你快樂不是為我,會不會放手其實才是擁有”這句歌詞可以看出,對於故事中的“我”而言,依然是愛著你的,但你遇到了更愛的人,那麼“我”為了你的快樂,只能選擇放手。而“我”“知足”的是曾經遇見過你,和你在一起過。希望你未來也可以過得很好。

    雖然選擇了主動放手,和自己愛的人告別,以優雅的微笑的姿態。但當對方消失在人海盡頭的時候,“我”就沒有再掩飾自己的悲傷和痛苦,直接哭了出來。

    這就是“笑著哭”,所以才會最痛。對比的衝擊,不得不放手的無奈。

    《六樓後座2:家屬謝禮》中的告別式

    《六樓後座2:家屬謝禮》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電影作品。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老太太在死之前,和所有的年輕人說,我希望我死的時候,你們能給我辦一個高高興興開開心心的告別式。這也是“以樂寫哀”的一種方式。

    身邊最親近的人死了,我想沒有人會笑得出來的,即使是帶著祝福的壓抑著痛苦的笑,在別人眼中也是不正常的。人死了悲傷、哭泣,是正常的情感的流露。所以,電影中將這樣的告別式辦得像慶祝生日一樣熱鬧的時候,人的情緒衝突就出來了。呈現出來的狀態有多嗨,笑得有多開心,笑容下面壓抑的痛苦就有多深刻。

    “以樂寫哀”,還是“以哀寫樂”是反襯的一種方式,透過對比,更加深了本來所應該具備的那種情感的程度。從對感情的層次的認知而言,是更上一層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離職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