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一個數據,2013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顯示,在中國大陸,東莞、上海便利店發展水平最高,其中東莞每2667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發展程度接近便利店發達的臺灣(每2000人一家店),而北京則是約每2萬人一家店。 不同地域經營策略是不是有異同?都說便利店迎來風口,該怎麼經營一家便利店呢?迎合當下流行的網際網路+?還是傳統經營?
7
回覆列表
  • 1 # YH張偉峰

    便利店歸根結底就是便利,所以成敗取絕於人流量,其次根據周邊的需求類目及品次確定貨物上架,網際網路+無非是提高業績的一種工具而已,它可以提高使用者的粘性,諸如發點優惠券、在線上釋出廣告或做點促銷也是提升業績的方法

  • 2 # 藝美生活燈飾

    臺灣很多便利店都是包含廁所、影印、餐桌等一體的。如果便利店面積充裕,可以考慮設立這些裝置。

    1.“回”字形的店鋪,讓顧客看到你最想賣的東西

    一家標準的便利店,使用面積一般在80至120平米左右。和普通雜貨鋪不同的一點是,便利店很少會讓顧客走回頭路。從入口到收銀臺,一直走到最裡面的日配商品,然後出門,正好繞一圈。

    在這條“主動線”上,顧客會途經便利店主推的“促銷端架”、自產商品貨架、營收佔比高的鮮食產品……收銀臺在店門的一側,大門一般不會開在正中,這樣方便顧客結賬後以最短距離出門。關東煮、包子等散裝即時食品的櫃檯緊靠收銀臺旁,通常會挨著一個放飲料的候補冷庫,引導顧客搭配著飲料一起購買。

    2.中心貨架不要過高,商品擺放“頭輕腳重”

    貨架的高度應當照顧到女性主顧,中心貨架不應高於165釐米,最好不要超過6層。同時要注意端頭貨架的利用,因為這是門店的黃金點,顧客在這些地方的駐足時間最長,應擺設一些高毛利的暢銷商品。

    從小到大、從輕到重是便利店貨架上下陳列商品的規則之一。比如,農夫山泉桶裝水大多放在貨架的底層,因為從視覺上頭重腳輕確實會有問題,如果是小物件,放在底層就更不容易被看見。

    便利店陳列的首要標準,就是儘可能讓顧客看到更多商品,因此你可以根據物件的包裝特徵,在貨架裡設有掛鉤,並設定“架中架”。這種整合方式可以讓不同品類的小物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

    3.利用好面朝收銀臺的第一個貨架

    這個貨架被認為是便利店的“黃金地段”——這裡是顧客的必經之地,排隊結賬的時候也不免在此逗留。

    全家管這個貨架叫“促銷端架”,7-Eleven 稱其為“特設貨架”,在這個貨架上,沒有一件商品會平白無故出現。以全家為例,第一層是專門為節日推出的活動商品,第二層是話題性商品,比如《星球大戰》《功夫熊貓》的電影周邊。再往下數,“買一送一”“兩件八折”……每一件商品前都打上了促銷標籤。7-Eleven的“特設貨架” 是店內更新頻率最高的貨架,平均兩三週就會更新一次商品。它們一般是新品和最好的商品,因為只有讓顧客瞭解它們,才有可能培養持續購買的習慣。

  • 3 # 調皮電商

    一家是網際網路概念社群店A,另一家,是傳統連鎖生鮮店B。每天出來進去,看著這兩家店從裝修到開張,對比出一些有趣的差異。

    A店從掛出招牌到開張,裝修花了大半個月時間。出於職業敏感,從掛上招牌起,戲哥就在留意開張資訊。某天,毫無預兆地,招牌下掛出一條橫幅“慶祝XXX盛大開業”。

    又過了幾天,早晨上班經過,A店門口擺出花籃,幾個身穿制服的店員在店內排成兩排,都目光殷切地望向門口,等待客人上門。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在這樣的注目禮下抗住心理壓力,勇敢走進店內?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幾天的傍晚,坐在家裡,都能聽到B店的店員列著隊,在小區裡巡遊喊口號“XXX某日開業,水果全場八折”。在他們熱熱鬧鬧的折騰下,全小區的人都知道有這麼家新店開張,戲哥在電梯裡就遇到鄰居議論要趁開業打折去嚐個鮮。

    雖然都是零售,線上線下場景截然不同。就像早期傳統零售上網,鬧了不少笑話;如今電商大舉線下開店,其中90%都犯了下面三個基本錯誤。

    01 大資料選品,生生把優勢用成劣勢

    電商開店,在選品上往往有種迷思——把線上好賣的東西搬到線下,不就行了嗎?說得高大上一點,這叫基於電商大資料的選品優勢。

    於是,消費者走進這樣的門店,會看到:爆款牛奶旁邊摞著特價紙巾,大促雞蛋邊上就是買贈洗衣液。單看每件商品,都競爭力十足;組合出來的整個店鋪,卻索然無味。這是為啥呢?

    一是爆款思維導致的商品豐富度不夠,可逛性差。雞蛋只有德青源,泡麵就是康師傅;原本零售要靠製造豐富美好生活的遐想,刺激人們購物,但在爆款店鋪裡,商品沒有任何驚喜(除了價格)。

    二是沒有購物情境。線下店,尤其是社群店,針對情境提供商品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消費者根本想不起到店裡來。比如,晚上人家要在家裡看個球賽,來買啤酒小食;你說青島啤酒是爆款,我們有特價現貨,但是小食賣得不多,你到線上下單,我們明早8點送到家。這可能嗎?當年順豐嘿客就是這種邏輯,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02 荒廢陳列就是浪費流量

    電商都知道流量寶貴,要做好轉化,放到線下,這個指標就是陳列。就像轉化率高的焦點圖,有很多設計的竅門在裡面;好的線下陳列,也是由無數細節決定的,初出茅廬的電商在這方面顯然亟待加強。

    典型的電商線下店,只有幾排標準貨架,幾乎沒有特殊陳列(側邊架、堆頭這種靈活特殊的陳列方式,效果恰是最好的)。同款商品常常橫向大面積擺放,在黃金視覺帶上極為浪費。更不用說店面燈光、音樂等營造賣場氛圍的細節問題了。

    戲哥親眼看到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案例,某X生鮮電商純粹將線下店作為提貨點,三十多平米的店鋪裡,居中擺上幾個泡沫箱,放著待提貨物。除此之外,店面完全空置。消費者進店,店員就告知其線上下單,可選到此取貨!這樣的店鋪,每天要浪費多少流量?

    03 捨近求遠的營銷

    就像開頭對比的A店鋪和B店鋪,電商線下開店,在營銷上也常常水土不服,過多依賴線上手段,缺乏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技巧。這在社群店的業態上體表現得尤為突出。

    至於瞭解社群消費者的構成和喜好,與他們建立鄰居般的感情?根本顧不上。對Z品牌來說,似乎只要把社群消費者,變成自己系統內的一個個ID,社群佈局就算完成了。

    現實情況就是,幾個人坐門口推廣三天,搭出去一車雞蛋,了不起新增500下載量,刨除拿了贈品就刪除的,剩下2-300,開啟率按50%算,也就新增不到200活躍使用者,再算到店和轉化……對比人家邀請試吃、掃街喊口號讓整個小區都對新店產生興趣,簡直是繞了三百圈和走直線的差別。

    照這狀況,別說要靠所謂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拯救線下了,自己別死得太快太難看,就算給線下環境做貢獻了。

  • 4 # 山頂的天橋

    對於便利店來說,網際網路+就是扯蛋,網際網路的優勢就是打價格戰,而便利店的劣勢就是價格比大超貴,因為便利店客流量不及大超,沒有廠家費用,房租高,二十四小時人工成本,電費,各種費用都高,只有提高利潤,也沒辦法搞大活動(顧客來多了,店太小,貨太少,人員不足)拿京東到家來說,顧客永遠只會拿最便宜的價格來和你比較,顧客拿著手機在家左比較右比較,久而久之會給他留下一個你家東西很貴,我朋友開了個便利店有個菜鳥驛站,網購顧客很少上實體店購物,連康師傳礦泉水都在網上解決,買包煙也貨比三家看誰便宜。所謂的網際網路引流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真正做便利店只有在產品結構,品類,服務上提升才能贏得認可,

  • 5 # 蝦米很忙

    前些年一句“未來不做電子商務將無工可務”的口號足以見得電子商務對於傳統零售行業深遠影響。這兩年,以網際網路為依託,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等環節進行升級改造,從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續升溫。在新零售浪潮下,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便利店如何實現轉型升級,有何借鑑變得尤其重要。

    模式小借鑑:建立增值服務

    大型新零售工程,如超級物種等其實都是便利店的擴大版,主要是在商品的豐富度上做文章。便利店可以借鑑超級物種的運營模式,比如商品方便生鮮佔比高,可以提供餐飲,照相等服務,除了退出差異化產品外+自有品牌外,還可以擴充餐飲區域,咖啡區域等,吸引消費者前往。

    O2O:網際網路+便利店模式

    便利店的升級很大一個要素就是要“觸網”,線上線下融合才能解決便利店變革的根本。便利店O2O不僅僅是體現在門店銷售、運營數字化,還體現在門店管理訂貨、補貨的O2O化。比如廈門又一城的蜂小店,透過引進全球化優質產品,APP下單、次日達、一小時達等服務,將門店銷售場景引到線上。這就是落地了便利店的轉型升級,這實現門店運營與銷售的雙升級。

    全渠道融合:大資料+物流

    便利店的轉型可以借鑑日本7-11便利店,利用全渠道商業模式,實現倉儲、訂單、顧客、交易等環節統一管理,同時打通線上與線下門店,顧客既可以到店購物,也可以線上下單,在物流加碼下,將便利店原有的流量直接變現,從而實現新零售的轉型。精細化運營、使用者深度運營、全渠道融合的三大特點,為使用者提供網上訂貨,及時送等優質服務,提升使用者體驗。

    4、純技術驅動:無人值守

    當下正火的無人店,如淘咖啡、Amazon GO都是依靠網際網路IT技術、智慧識別技術、收銀技術實現無人智慧化/的消費場景,在提升消費體驗的同時降低運營管理成本,做到效益最大化。

    便利店實現零售轉型最大的特點是整合線上APP、微信等所有網際網路銷售渠道,把顧客和實體店連結在一起,真正實現便利店的“便利”,為顧客提供最便捷的購物方式和購物環境,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獲得所需商品及服務,享受跨渠道、無差別購買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意不好的實體店,該怎麼做才能讓生意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