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觀點
-
2 # 李厚何
史冊上只是對商朝的人殉沒有記載,並非對人殉沒有記載。
不知成書於何年月的《西京雜記》說周幽王的“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餘深,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這是說周幽王的陵墓有人殉,而且為數不少,目前挖掘的西周陵墓,如寶雞茹家莊西周墓、長安張家坡西周遺址都有人殉。
人殉到春秋甚至戰國時也都普遍存在,著名的曾侯乙墓,晉國曲沃幾座大墓等都現場發現人殉,曾侯乙墓殉葬的姬妾達21人之多,而河南固始發現的“句吳夫人墓”,內有殉葬侍女17人。歷史記載中,秦穆公讓子車氏三良殉葬,晉國重臣魏犨臨終囑咐兩個兒子殺掉自己愛妾殉葬,這些都表明人殉在春秋是廣泛存在的。戰國中後期,墨子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提出譴責,但譴責和規勸的側重點是“節葬”,即節約,這表明即便到了此時,人殉本身也仍然是合法的。
當然,越到後期人們對人殉的認識也越“正常”|:秦穆公在春秋時讓子車氏殉葬,華人就表示不滿,這表明此時人們對讓姬妾之類“無用者”殉葬尚能忍受,但繼續像此前那樣大規模殺死勞動力和人才殉葬已難以被普遍接受。魏顆最後沒有殺死父親愛妾,而是根據父親更早的“死後讓愛妾改嫁”遺囑,“從治命不從亂命”,而稍晚的春秋末年陳乾昔臨死時讓兒子殺掉兩個婢女同棺殉葬,死後兒子並未照辦,並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同棺乎”(《禮記.檀弓上》),已經直接質疑人殉本身,孔子“始作俑者”的吶喊,則更連替代活人的“死人殉”——人俑,都認為是“缺德非禮”的了。
儘管如此,人殉依然在講究厚葬的秦漢流傳很久,《秦會要訂補》轉引已經失傳的《秦紀》,說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就廢除了人殉,但這並不妨礙秦始皇大規模用人殉,同樣,漢高祖、漢宣帝都曾明確反對人殉,但多座漢墓裡也依舊發現了殉葬者。人殉在漢族墓葬中基本消失,似乎是和佛教風俗大規模引入墓葬息息相關的,至於明太祖恢復人殉,很多人都知道了。
商代還處於大規模人殉時代,許多殉葬者是被俘的外國貴族和健壯勞動力,而殺殉的目的是取悅鬼神,這是和商代“敬天事鬼”、迷信天命的習慣相吻合的,在商代被認為是很正常的事,當然沒有人會譴責。而中國文化從商代到周代,許多基本道德觀和文化體系都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對鬼神“敬而遠之”不太相信,而把崇拜重點放在祖宗身上的周人,對商代的大規模人殉並不理解(周代人殉的犧牲者基本上是姬妾近侍之類,他們是“消費品”,但基本上不是勞動力或生產者,人數也很有限),且商代殺殉是“宗教行為”,是由商代獨有的祭司階層所壟斷的,這個階層在西周尚有孑遺(太史寮,其長官召公地位僅次於周公),但到了東周就完全邊緣化,祭司階層用於體現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專業技能——龜卜,最多到魏晉就已經失傳,那麼殺殉的記載自然也不會儲存下來,否則本身是商朝後裔,且對人殉持激烈批評態度的孔子,也不至於“燈下黑”,對祖先的這種惡性隻字不提了。
-
3 # 文物考古聊歷史
人殉在商朝時簡直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上到商王,下到貴族,都會使用活人殉葬。並且被殉葬的人不僅僅是奴隸、俘虜,還有平時身邊的近臣、近親等。本來就缺少人才和勞動力,若是經常有權貴死亡,光是陪葬,就夠消耗國力的了。
商王王后婦好墓的殉葬在14座商王和高階貴族的大墓中,殉人總數約3900人,其中商王大墓人數最多,達360人。在這些殉人中,有的被活埋,有的則被砍去頭顱,身首異處,有的雙手背綁在身後,近乎跪著死去,他們之中甚至有孩童。
殉葬坑對於商朝,第一手的記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上似乎鮮有人殉的記錄,因為甲骨文主要是記錄占卜、重大事情的,而人殉在統治者眼中如螻蟻一般,所以有的人殉甚至是和動物一起。
因此,人祭的甲骨文就很多,因為在當時,祭祀是關乎國運的大事。據統計,這樣的甲骨竟然有1350片,相關卜辭就有近2000條,商王武丁時,最高的一次是殺了500個奴隸。要知道,在當時15000人的征伐都是大規模的了。500人的祭祀,可以說是規模相當大的了。相比人殉,人祭也更加的殘忍,比如在殷墟出土的裝著人頭的青銅甗。據說,這顆頭顱是被煮過的。這種祭祀在當時被叫做“胹祭”。
其實,人殉葬制度,從史前一直到明清都是存在的,尤其是秦漢時期,人殉數量更加的龐大。“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又多殺宮人,生埋工匠,計以萬數”,漢武帝的茂陵附近也發現了多達2萬人的骸骨,他們之中有很多是當時的修陵人。他們才是可憐人。只是,相比較而言商朝時的人殉手段比較慘烈。
-
4 # 唐古看今
殉葬制度始於奴隸社會,奴隸主們為了讓自己死後仍能享受生前的同等待遇,不僅會在自己的墓葬裡陪葬大量的財寶,還想出了殘忍的殉葬制度,在他們死後讓生前服侍他們的奴隸為自己進行殉葬!
而商朝就是個奴隸社會,當時的奴隸們在奴隸主眼中其實只是個會說話的工具,他們的所有權歸奴隸主所有,他們不僅要為奴隸主做事,還要隨時準備著為奴隸主殉葬,當然每次殉葬的人數幾個到幾十個不等,並且每次殉葬都是血淋淋的屠殺!
那麼,為何這樣大規模的人殉,史冊上卻找不到記載!一,商朝距今已經過去了3000多年,而在這三千多年裡很多商朝的史料都已流失,所以才會出現找不關於人殉的記載!
二,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現如今出土的甲骨文畢竟有限,而其中關於人殉的記載更是少之又少!
三,殉葬制度畢竟太過殘忍血腥,任何朝代對此都諱莫如深,自然就不會把這些事情記載下來!
當然,殉葬制度到了春秋時期就日漸沒落了,一些君王開始用陶俑代替活人進行殉葬,最大規模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
到了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又將殉葬制度復興,他死前的遺詔就是讓伺寢宮人盡數殉葬,而這一殉葬就是46人,而朱元璋這一開頭,他後面的幾代帝王也都實行了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將這一制度徹底廢除!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這種殉葬制度僅僅是一個文化,是商朝的對應文化,只不過在後期有所改動,史學家們也不願意給我們展示那個血腥的文化發展。
殉葬制度的演變首先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夏商殷朝時期有著非常苛刻的人殉制度,所謂的人殉制度指的是主子死了,所有的僕人都得跟著死。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樣的一種制度非常血腥,這是一種文化的發展,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制度。
這種制度更多的時候是在奴隸時代,在那個奴隸時代,老百姓的命根本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們的命統統由奴隸主掌控。
再加上那個時代的老百姓們對於自己的生命存在著很大的疑惑,他們或許會看天文地理,但是始終沒有拿捏的準:自己是怎麼來的?自己又要往哪走?
於是有一些大地主大土豪們,他們就覺得人世有輪迴,到自己這一代死了之後,下一代活過來就不一定在什麼地方了,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在死的時候能夠有人照顧自己,為了能夠保證自己活著的時候,依然能夠享有這樣的一個高福利待遇,所以他們便將自己手下的這些奴隸統統給殉葬了。
後代史學家的美化古代史學家針對於此,他的記載其實並不多,之所以不多是因為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忌諱。
畢竟夏商殷也有著咱們的文化傳承,更重要的是這一方面,沒有辦法記載的特別多,如果記載多了就會有人去學。
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如果後代的帝王他們也採用這種祭祀的手段,他們也採用了活人殉葬的手段,那麼對於史學家這個整體行業來說,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可即便如此,史學家們千防萬防,依然沒有防住朱元璋,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重新開啟了殉葬制度。
萬幸的是殉葬制度在明朝開啟,又在明朝結束,最終由一位英明的皇帝結束了此次殉葬制度。
-
6 # 楊朱學派
孔子修訂的儒家教科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尚書》是記載上古歷史的史學典籍。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被焚燬。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尚書》28篇。其中有堯舜禹湯,武王伐紂,周公平定叛亂,周公營建洛陽城的歷史。其中還有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的法治思想。
殘存《尚書》對商朝歷史的記載。只有《高宗肜日》、《盤庚》兩三篇。大量商朝歷史的篇章。永遠毀於毀滅。
現存史書中雖然不見商朝大量人殉的記載,卻可從三方面尋找到蛛絲馬跡。
一是周王朝廢除人殉制,使用芻狗陪葬。秦國採取落後的殷商文化。春秋時期,秦國依然用人殉。賢明的秦穆公死後,還用人殉。在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中,痛批秦穆公。
二是宋國是殷商後裔。宋國依然採用人殉制。賢明的宋文公死後,依然用人殉。在《春秋左氏傳》中,痛批宋國卿大夫。
三是考古出土商朝的遺蹟。最多的有二:一是酒器。二是陪葬。
-
7 # 楚國八百年
大明風華朱瞻基即將下線,臨死前問孫皇后願意為他殉葬否,足以證明殉葬這項殘忍的制度在明朝還在風行。
殉葬是指帝王死了之後捨不得自己心愛的妃子,於是叫她們陪葬。數以仁愛號稱的明仁宗也不例外。
而殉葬制度的廢除者則是“叫門天子”明英宗。自他廢除殉葬制度之後,活人陪葬的制度才徹底消亡。
活人殉葬究竟何時出現?根據根考古挖掘商朝遺址,研究人員發現活人殉葬早在商朝就以出現,但奇怪的是這在史書上並沒有多少記載。
但當人們在感嘆秦始皇陵墓裡的兵馬俑栩栩如生時,可否想過這種陶俑殉葬其實是活人殉葬的改良版?
早在秦朝四百年前的商朝一直是用活人來殉葬的,一個商朝君王陵墓的活人殉葬人數不亞於秦始皇陵墓裡陶俑的數量。
一個商朝帝王的死亡就意味著一次大規模的屠殺,商朝殉葬坑裡血淋淋的屠殺,這些在歷史上找不到記載的原因有兩個。
活人祭祀稀鬆平常不值得記載《禮記》中有這麼一段話:“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這句話表明商朝的人對祭祀特別的重視。
但凡遇到什麼是都要祭祀一下,透過祭祀得到鬼神的庇佑比什麼都重要。
這種商朝人愛祭祀的社會文化,使得大規模的活人殉葬變得稀鬆平常,沒有什麼值得記載到史冊的意義。
其次商朝還是奴隸社會,被殺死殉葬的活人基本上都是奴隸,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奴隸就跟牲口一樣低賤,殺死一個奴隸就跟殺豬宰羊一樣簡單。
商朝的歷史資料難以尋覓除了因為社會背景讓那些大規模的活人殉葬沒有被記載下來以外,還一個有特別重要的原因讓這些事件無法被記載下來。
那就是商朝的文字大都記載在甲骨上很難儲存,而且甲骨文也不容易辨識,即使是記載下來現在的人們也不一定破解的了。
還有就是在商朝還沒有史學這個概念,當時的人們也不會刻意去記載這些活人殉葬的內容留給後人閱讀。
雖然商朝活人殉葬的內容很難在史冊上找到,但這段血淋淋的歷史是真實存在,鑑古觀今。
我們要牢記這段血淋淋的歷史,不管在何時我們都要尊重生命,防止有類似的事情在未來發生。
-
8 # 小漢字見大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分清楚「人祭」和「人殉」的概念:
人祭——殺人祭祀,為了生者
「人祭」是把人當牲口一樣殺,來祭祀鬼神,以求庇佑。
當作祭品人叫做「人牲」,如果是動物就叫做「牛牲、羊牲」,獻祭就叫做「犧牲」,
一般情況下,「人牲」是地位比較低下的奴隸、戰俘等。
人殉——活人殉葬,為了死者「人殉」是用人來殉葬,人殉有戰俘、奴隸,但是也有君王十分寵愛小妾、內臣,甚至是親人。中國古人講究「事死如生」,人殉的目的,是為了死者在陰間擁有跟陽間一樣的生活。所以,總的來說,人殉和人祭的目的是不同的,人殉是喪葬儀式,人祭是宗教儀式。更詳細的區別包括以下七點,可以稍微瞭解一下:
引自:王平, & 顧彬. (2007). 甲骨文與殷商人祭. 大象出版社.頁8-9「人祭、人殉」並不是中國獨有,是人類歷史中普遍的現象。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日本等等都存在。好,搞清楚了「人殉、人祭」的概念,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既然題主問的是「人殉」,我們就只談「人殉」的問題。
中國的「人殉」現象從史前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清都存在。至於問「商朝殉葬坑裡血淋淋的屠殺,為何這樣大規模的人殉史冊上卻找不到記載?」這很簡單呀,哪來的「商朝史冊」?商朝根本沒有第一手史料流傳下來。傳世文獻中最早的只有儒家經典《尚書》《詩經》,只得以窺探商代歷史一鱗半爪。《史記·殷本紀》都不是什麼一手史料,遺漏很正常。
但傳世文獻只記載商人尊鬼神,非常迷信,這是是非常一致的。
比如:《禮記·表記》中孔子談到: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如果不是考古發現,我們根本不知道商人迷信鬼神到了這般毛骨悚然的地步。
孔子說「周監於二代,吾從周」,意思是周人雖然繼承夏商的制度,但擯棄了不好的東方。
周代的人祭確實沒有,考古也沒有發現,但是,從考古和文獻兩方面來看,周代依然有人殉。
中國最早的由一手史料程式設計的史書是《春秋左傳》,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的史書,
《左傳》中記載「人殉」有六處,比如:「成公十年、昭公十三年、定公三年」記載的人殉現象:
引自:胡劍[1]. (2018). 從《左傳》看春秋人殉制度的演變. 昭通學院學報(4).東周時期的墨子就非常反對當時的殉人現象,從《墨子》來看,戰國早期殉人依然很龐大。
《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考古也發現過很多周代的人殉,比如:春秋時代的陝西鳳翔1號大墓,殉人就有166個。
下表是考古發現的一些東周墓葬中的殉人現象:
引自:郭俊然. . 先秦時期的人殉現象述論.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 27-30.綜上所述,商代沒有一手史料流傳下來,你當然看不到,但是,傳世文獻都記載商人非常迷信,尊鬼神,而輕視人命。從考古和文獻來看,既然到了「尊禮論德」的周代,大規模人殉依然存在,墨子說的「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並不是在誇張。那麼,尊鬼的商人搞血淋淋的人殉、人祭,也是在情理之中。歸根結底,這還是人性中怕死和貪婪的表現。 -
9 # 古物新語
甲骨文算不算史冊呢?
目前已經統計出來甲骨文中記載的人殉數量是1.4萬人。
其中單次人殉最多的有585人。
-
10 # 洛克笑笑
史冊記載的也是不少,不過在浩瀚的典籍中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而且敢下筆記錄的不是一般人。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殉葬制度始於商代,終止於清朝康熙時期。
商以後,周、春秋、戰國、秦朝皆有殉葬習俗;
《墨子·節葬》篇說:「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西京雜記》載:「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餘,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唯一男子應是幽王,百餘女子應是殉葬的宮婢、妃妾。
秦國用活人殉葬始於秦武公,《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卒,葬雍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後用人殉葬的數目更大,據《史記·秦本紀》記載:「三十九年,繆(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車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陝西鳳翔發掘秦景公墓,發現有一百多位殉葬者。
秦國是在公元前三八四年廢除人殉制度的,《史記·秦本紀》說:「獻公元年,止從死。」但實際並非如此,秦始皇死後,
為之殉葬者人數之多,為歷史所罕見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後宮嬪妃未生子女者一律殉葬,故從死者甚眾。《史記·秦本紀》還說:「葬既下,或言工匠為機,臧(按指奴隸)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為了不讓這些工匠洩漏墓中的機密,便將他們置於死地,估計秦始皇墓中為之殉葬者將以萬計。
漢、唐兩朝皇陵的重要特點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
宋代開始,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均有人殉的傳統,促使中原人殉再度興起。
宮人殉葬,到明、清兩代又開始實行,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稱:「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宗、宣宗皆然。」明成祖朱棣崩逝,當時殉葬者共三十餘人,據《李朝實錄》載:「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於庭,餉撤,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圈於其上,以頭納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明宣宗死時,仍有十個妃嬪殉葬,當時有一個名叫郭愛的宮女,入宮不足一月,宣宗死,當她被告知列入殉葬之人後,悲憤填膺,寫絕命詩云: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
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
心悽悽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明朝周王朱有燉死,明英宗指示說:「王在日,嘗奏身後務從儉約,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可惜英宗的指示未到,王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等七人已從死殉葬。明英宗是反對以人殉葬的,他臨終時遺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同時他對從殉的宮人追賜封號,其冊文稱:「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微稱,以彰節行。」英宗給為周王朱有燉殉葬的妃子封號是「貞烈」,夫人的封號是「貞順」,表彰她們忠貞、剛烈、順從的美德。自英宗開始,皇室再無人殉葬。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時,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王先謙《順治東華錄》載:「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未刻上崩……先是孝慈皇后崩後,立烏喇國貝勒滿太女為大妃。辛亥辰刻大妃以身殉焉,年三十有七,遂同時殮……又有二妃殉焉。」談遷《北遊錄》說:「昭陵(應是福陵)之殂,故事殉葬。攝政王母宜從而不欲也。 宗室大臣勒令自盡。後修實錄,剛林書雲:自願從死。」可見大妃之殉是被迫的。
天聰三年八月,《天聰東華錄》記錄著一個預定要殉葬的奴隸逃跑未遂而被殺的事:「雅蓀出微賤,因葉赫兵臨兀扎魯城時,有大功,太祖擢為大臣,寵任獨優,嘗以殉葬自矢。後太祖崩,不殉葬且輕慢喪禮,至是復欲逃,故殺之。」
《順治東華錄》記載有清太宗皇太極死後用男奴殉葬之事:「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太宗文皇帝賓天。時章京敦達裡、安達裡二人願殉。敦達裡滿洲人,幼事太宗……及太宗賓天后,敦達裡以幼蒙恩養,不願永離,遂以身殉。清王貝勒等甚義之,以敦達裡志不忘君,忠忱足尚,贈甲喇章京,子孫永免徭役,儻犯重典,應赦者即與開釋,不應赦者應減等,官爵世襲勿替。安達裡,葉赫人,自來歸時,先帝憐而養之,由微職沐殊恩,受官職,亦請殉。諸王貝勒等亦甚義之,予衣一襲豫議卹典,加贈牛彔章京,子孫世襲,其免徭宥罪一如敦達裡例。既定議,召安達裡諭之。」
清世祖福臨定鼎中原以後,皇室與貴族仍實行人殉制度。《順治東華錄》就記有順治六年三月丁丑,豫親王多鐸死後有兩個福晉殉葬的事:「攝政王師次居庸關,蘇克薩哈等以輔仁德豫親王多鐸訃至,王去纓易素帶泣。是日暮,馳入京師臨喪。德豫親王二福晉請殉,攝政王再三慰解,請益力,遂許之。」
攝政王多爾袞死時也有侍女殉葬,《順治東華錄》是這樣記載的:「順治八年二月癸巳,蘇克薩哈、詹岱、穆濟倫首告:睿王薨於出獵之所,侍女吳爾庫尼將殉葬時,呼羅什、博爾惠、蘇拜、詹岱、穆濟倫五人屬之曰:『王曾不令人知,備有八補黃袍,大東珠數枚,黑貂褂,今可潛置棺內。』」談遷《北遊錄·紀郵》也載有順治十二年五月,輔政王濟爾哈朗死後用妾婢殉葬的事:「辛卯,是日輔政王卒,勒嬖姬五人殉焉。」
史書上也有兩則記載清世祖死後以人殉葬的事情;
王先謙《康熙東華錄》說:「順治十八年二月壬辰諭禮部:『妃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追封為貞妃。』」又載:「順治十八年夏四月壬午,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傅達理隨殉世祖,予祭葬,諡忠烈。」從此以後,史書上就不見有關以人殉葬的記載了。
-
11 # 一塵哥的世界
一來商朝年代久遠,有據可查的文字材料極其有限。對於殉葬這樣的記載,即使有,也很有可能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個原因應該是主要因素。
二來史書記載難免“為尊者諱”的弊病,要知道很多史官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上邊不讓你記載,你要麼不能記載,要麼不敢記載,要麼記載了也留不住啊。
-
12 # 鳳鳴山讀書
我非常懷疑殺死的這些人都是俘虜!
商朝是我們歷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之前的可能存在的夏朝疆域很小,但商朝幾百年都在打仗,都在吊打周圍的野蠻人!而西周就是乘商朝主力軍隊出外征服淮河、長江流域時偷襲商朝,商朝只有組織起奴隸部隊應戰而最終失敗。當然,終商朝幾百年也並沒有打下後世中國的疆域,但至少讓我們祖先知道了四周的地理,這就猶如打開了黑暗地圖。看看商朝滅亡後周朝可以一下分封多少個封國就知道。因此在商朝經濟不發達而戰爭頻繁的情況下,自己人不可能亂殺的,殺殉葬坑裡的只可能是商朝征伐四周帶回的俘虜。
-
13 # 示兄止戈月生
找不到記載?
那你怎麼知道的?!
挖出骨頭就一定是殉葬?說不定是埋葬。
早期殉奴隸和犯人不需要記載吧?都是些可有可無的,肯定不能浪費史料去記載了。
-
14 # 五柳風
商代幾乎沒有正規的文字,也沒有如竹簡木瀆類的記錄載體,記點事多刻於龜蓋或動物骨頭上,且多是卜祀的一些事。當時生殉是普遍的事,因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家乃至國家如果富足,死後定要把生前的享用或喜愛隨身帶入地下。為了怕後世盜掘,當事人都不會去張揚隨葬詳情,怕有洩露甚至會把知情者殺死一同埋入陵寢。詳情的記錄都是在後世經過對一些傳聞或鳳毛麟角的記載加以整理得以傳世,或者陵墓被挖掘出來後得到的記錄。如南昌漢代海昏侯及濟南的漢王劉闢光出土的價值連城文物,但此時已經不大采用生殉了,已經有了精神文明。
-
15 # 東山讀書
因為大規模殉葬,在那個時代,屬於正常的狀態。
既然是正常狀態,有什麼值得記錄和書寫的呢?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在過去,你過馬路時,扶了一把老太太,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嗎?難道你還沒事把這件小事拿出來嘚瑟嗎?
如今,你過馬路,敢於扶著老太太過馬路,的確值得說出來炫耀炫耀!
在商朝也是這樣的。
有貴族死了,殉葬是正常狀態,有什麼需要書寫的嗎?
更何況,在古代,在金銀器皿上刻下幾個字,都是為了能夠記錄一些重大事件。既然殉葬在古人看來,不是什麼重大事項,那有什麼值得書寫和記錄的呢?
不過呢,有一些蛛絲馬跡仍然可以看得出來。
有一個歷史人物叫做妲己。她為什麼總是想著要破壞商朝統治呢?
因為妲己就是來自於商朝俘虜的一個部族,按照那個年代的社會風俗,商朝很有可能是將妲己的族人全部殉葬了。死相可能還是很慘的那種,於是,妲己才會想盡辦法破壞商朝的統治。
-
16 # 前哨—1
有記載,都在甲骨文裡,可惜一部份被西方人盜走了,一部分做成中藥了,還有現代人只認識百分之十幾的字,最後,應該有相當數量的骨片還未發掘出來。
-
17 # 支攴
事實上,殷商滅亡前肯定也知道這些殉葬行為會受到清算的,因此,也進行了銷燬工作。除了掩埋外,也焚燒。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殷商文字,基本上就是挖掘出來的當時被掩埋的部分。
-
18 # 深圳天杭科技
這些是有記載的,只是時間太久遠了,很多歷史資料遺失,但哪怕是在春秋時期也經常有人說天子死後殉葬的人有幾十幾百
-
19 # 涼州七里
但事實畢竟是事實,雖然沒有明文記載,但蛛絲馬跡確是不少。
商代殘酷的人殉商朝留給今天的映像無過於精美的青銅器、神奇的甲骨文和神仙打架的《封神演義》,而史冊上的商人無非是善於做生意以及“好鬼神”,甲骨片都是祭祀占卜後留下的記錄。
▲殘忍的人殉直至明朝才徹底廢除
而近代考古發現的大規模人殉遺蹟則是嚇壞了現代人的小心肝,如此大規模毫無人性的屠殺足以讓後來者頭皮發麻,這是史冊上歷代暴君都沒能完成甚至不能想象的暴行。
殷商的殘暴從考古密密麻麻的人殉坑就可見一斑,甲骨片多有用活人獻祭的記載,其中有記錄一次性獻祭了三千人,而這顯然不會是最多的。
商代人殉剖析其實屠殺自古有之,數千年曆史上滿滿的都是屠殺甚至屠城的記錄,但這些畢竟都是有目的的行為,比如震懾敵對方、消滅有生力量甚至僅僅為了邀功。
那麼,將如此多的精壯勞動力不厭其煩、代代沿襲而又毫無意義地殺死在殉葬坑裡,又是為了什麼呢?
第一,人殉的目的。
關於這一點或許我們可以從大洋彼岸的阿茲臺克帝國找找答案。
▲阿茲臺克帝國也熱衷於掠奪和獻祭
阿茲臺克人異常好戰且在與周邊部落戰爭中幾乎戰無不勝,他們特異習俗之一是以活人為祭品,每年有數千人被祭神靈。
他們的獻祭儀式中有很多種殺人的的方式,通常是用石刀挖出心臟,或者被斬首,用箭簇或者標槍射殺。當然,也有比較文明一些的,這種被稱為為“剝人皮”。
為何要獻祭神靈呢?自然是尋求上蒼的庇護。
因此商人的祭祀行為也是如此。在商的文化中歷代先王都將成為天上的神靈,而大小貴族的先人也將成為小神,二者的法力自然是有區別的。獻祭人牲是為了尋求神靈(先祖)的庇護,而作為起碼的指標--數量,自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
商朝善於經商,祭祀在他們眼中也許就是在於神靈(先祖)做生意。用無數的鮮血來獻祭祖先換來部落的強大,而強大的部落則可以捕獲更多的人口來進行獻祭。
第二,如此大規模的人牲從何而來?
至少不可能是殷商的子民吧。
這個問題其實也簡單,奴隸來自戰俘,人牲也都是戰俘或者奴隸,他們在當時是被當做畜生甚至還有所不如的生物,他們來自殷商的對外戰爭或周邊國家進貢的戰俘。
▲西漢古滇國殺人祭柱場面銅貯貝器
從考古來看,殷商文明的發達程度在華夏大地首屈一指,較之二里頭等疑似夏代遺蹟要高出一個等級,而透過對同時代西岐所處關中渭河平原考古,發現他們還處於石器時代晚期,毫不誇張地說,殷商的對外戰爭如同降維打擊。
因此這是商人持續數百年將異民族當做祭品的資本,考古發現中,殉葬坑的冤魂除了中原人種,還有高加索人種,南亞人種、愛斯基摩人、甚至澳洲黑人。
史書上的痕跡《封神演義》裡比如炮烙、挖心等專屬於商紂王的變態刑罰其實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史記》裡面就明明白白地記載過“醢九侯”(剁成肉醬)、“脯鄂侯”(做成肉乾)以及”剖比干,觀其心”的行為,還有被做成了肉丸子的姬昌長子--伯邑考。
其實這是有學問的。
疑點之一在於九候、鄂候和此時被關在羑里的姬昌都屬於四方諸侯長的重要位置。帝辛只是殘暴而並非昏庸,他應該知道這些人對於穩定邊疆的重要性。而諸侯長們也不是傻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尚且照顧不來,誰犯得著去觸怒一個殘暴的君王呢?
其實,商紂王敢拿這些貴人下手在於有恃無恐和有必要。
有恃無恐的依仗在於殷商強大的武力和天子的權威,但為何說必要呢?
▲方伯長子是個優質的祭品
因為祭品這個東西是有高下的,三牲齊備的排場絕對要比堆成小山的蔬菜看上去要有誠意,那麼一個身份高貴的祭品絕對要超過一堆自己都沒放在眼裡的奴隸。
當時天底下最高貴的人莫過於商天子,當然這肯定是不能上祭壇的。除此之外就是王叔(比干)和王弟(箕子、微子)等皇室近親和本部落最為高貴的四方諸侯長血脈了。
疑點之二在於這花樣百出的死法。自古殺人不過頭點地,一個頗有勇略才氣且在位數十年的帝王用如此幼稚且荒唐的手法殺人顯然不合常理的,僅僅用洩憤來形容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但換個角度想想,也許這就是人殉的不同手法呢?
人殉並非是一味的排隊砍頭,這在近代考古中就有許多發現。
▲“卯”的字面意思是屠宰並清空內臟之後並對半剖開掛起,類似於掛在在肉架上的豬羊,把人做成這個樣子真是難以想象的噁心和殘忍。
▲婦好墓中的青銅甗裡面有一個煮熟的頭顱
因此,所謂的肉醬、肉乾和肉丸完全可能是這些高階貴族上了祭壇之後的定製工藝,精細的處理恰恰應對他們高貴的身份,是否獻給最高等級的神靈亦未可知。
也許根本沒有《史記》或《封神演義》裡那麼多的故事,而僅僅是商紂王的一個念頭:借你們的生命和軀體來溝通一下我們家的先祖如何?沒有“否”的選項。
無獨有偶,宋襄公在曹南會盟時曾將鄫國的國君在睢水郊外祭祀天神,這與殷商威懾四方諸侯的手法如出一轍;而以賢能著稱的秦穆公在臨時死拉了半個朝堂殉葬,導致“士子百年不入秦”,都是給嚇壞了。
很湊巧的是,宋是殷商遺民,而秦則是商代將領惡來的後裔,說他們跟先祖一脈相傳貌似不為過。
西岐的黑歷史通常來講,戰俘也不一定要親自去抓,比如15世紀的黑奴許多就來自非洲的部落戰爭,找一個代理人往往能節約很多精力。
“王今入大邑商。”《殷虛書契續編》3·24·1“王才在大邑商。”《殷虛書契後編》上18·2“告於茲大邑商。”《小屯殷虛文字甲編》2416“大邑商”即是“天邑商”,是商人對於國都的美稱,同時於周邊民族而言也是一個不亞於後世“天可汗”的存在。
▲商代青銅文明的巔峰--四羊方尊
而周部落的祖先則從中原遷徙到蠻夷的世界,幾乎已經不分彼此了,後來遷居關中之後方慢慢進入半牧半耕的狀態。跟他們自誇的農業始祖民族不同,考古發掘發現這個時期關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態大同小異且非常落後,他們還在使用磨製石器作為主要農具,粗糙的灰陶則是居家必備,人口規模也都不過幾千或萬餘人,靠種植穀子、高粱和飼養牛羊生活。
當處在新石器時代的周人第一次見識商都的繁華和熱鬧時,想必是開了眼界的震撼和嚮往,還包含了一閃而過“彼可取而代之”的奢望。幾乎不敢產生絲毫違逆的念頭,轉而尋求了與殷商的合作。
▲西岐長時間成為了奴隸販子
“西伯侯”意味著殷商賜予的西方總代理職務,作為片區負責人的帶給周部落的好處是實在的,不光透過戰爭兼併了周邊許多部落擴充實力之外,還最終接觸並學習到了殷商先進的冶金工藝和社會制度,這也讓周人逐漸成長為能夠與殷商分庭抗禮的存在,進而找準機會取而代之。
但他們的義務並不輕鬆,甲骨文中經常有獻祭羌人的記載,而這個散落分佈於西方的民族恰恰是西岐的鄰居和世代聯姻的盟友,這些人牲的來路可想而知。
揹負著道義上的內疚,“西伯侯”這位獵奴隊長必須源源不斷地將曾經的盟友送往朝歌的祭壇。
西周的虛偽
明確地講,殉葬、活人祭祀在《周禮》當中是明文禁止的,而整個社會也很少有大規模的屠殺奴隸行為,因此孔子貌似都不知道這段往事,反而揪著人俑陪葬來批判。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乾淨的。
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逸周書.世俘》在祭臺下(也許就是傳說中的封神臺)西周武士將紂王的一百名倖臣用斧鉞砍斷手腳,任由他們在血水裡翻滾掙扎。同時送上祭壇的還有在牧野戰場上頑抗的武將、殷商的四十名族長,他們也被剝光衣服扔進了沸水翻滾的大鼎中,基本承襲了商代的人殉行為。
也許哀嚎聲越大,掙扎翻滾的越劇烈,就能夠說明奉獻給上帝的祭禮越豐盛吧。
▲伐紂的預演--孟津觀兵
上述是武王得勝返回西岐之後的事情,從屠殺的系統性和手法來看應該是輕車熟路,也許是周部落從殷商學來的,也許是在朝歌的耳濡目染,又也許是對於帝辛殺兄囚父之仇的報復。但絕不可能是曾經石器時代周部落的行為習慣,畢竟對於他們而言太奢侈了。
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乃適二女之所,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逸周書.克殷解》周武王甚至將曾經的頂頭上司帝辛的頭顱一會掛在城頭,一會參加祭典,一會有送入太廟。這種赤裸裸的行為昭示了武王伐紂的真相其實是兩個部落不同文明間的死鬥,而非是拯救蒼生。
總之,這種以暴制暴的行為將他們和被推翻的殷商拉到了同一道德維度。而這樣的黑歷史是無法向世人和後人解釋的,唯有將黑鍋推給不能再說話的殷商並適當抹去某些記錄方可。
周公的天才構想伐紂事件第二年周武王匆匆去世,周公得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了。
姬旦絕對是一個天才的政治家,他制定的《周禮》以及配套的分封禮樂制度成功讓周成了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雖然大半時間都在苟延殘喘,但這也是所有曾經強盛一時的王朝所不能望其項背的記錄。
▲禮樂文化
西周政治文化體制的特點在於透過分封強化了姬姓氏族和功臣後裔對於廣袤領土的直接掌控和從屬關係,透過禮樂打造了天子高高在上而諸侯眾星捧月的思維方式。
但值得一提的是,從夏商對於鬼神的崇拜,西周的文化充滿了人文的氣息。
西周也喜歡占卜,甚至演繹出後世風水家、卦師以及街頭騙子飯碗的文王六十四卦,但擺脫矇昧之後的西周更多則選擇用天命來解釋政權合法性。他們從商之代夏和周之代商中吸取教訓,在不動搖“天命”的前提下,強調人的重要性並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的觀點,強調兩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君權依然神授,但不能“敬天保民”的天子是不配得到天下擁護的。這舉意味著“上天”的本質是“愛民”的,而非商代諸神喜歡人牲的嗜血形象,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這種思想主導下,人殉和人牲必須被廢除,大家各司其職,各為其主,絲毫不得逾越,這包括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甚至奴隸。
但這種思想是有漏洞的,既然殷商的罪惡已經持續了整整六百年,那為何老天授予西岐的雷霆手段會姍姍來遲呢?因此在史書中,殷商的先王們大多都是好樣的,他們跟周天子一樣愛護百姓,而唯有帝辛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混蛋。
▲商紂王
因此諸如敲骨驗髓、破腹取胎之類的情況有可能是事實,卻不一定是帝辛的傑作。當然,一個殘忍民族的諸多罪惡都由他的君王來承擔(背鍋),這也許是不合理中的合理吧。
對於西周已經進行了的人殉行為,周公選擇將所有的汙水潑給了帝辛和他寵信的臣子們從而彰顯殺戮的合法性和正義性,對於今後,則將絕大多數的人殉人牲行為進行了禁止。至於二者曾經的大規模殺人祭祀行為,還是當這種事情從來就沒有過吧!
從此,殷商和西周前期的罪惡都一併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天下的諸侯和百姓從此生活在了周禮的童話當中,三千年來無人知覺,直至近代考古的那一鏟子。
-
20 # 老李010109
讀過史記嗎?司馬遷在武王伐紂中有一句,商軍不戰。知道為什周以後再無人殉了嗎?歷史書中,商王大墓的記載很清楚。讀書切忌一知半解。
回覆列表
商朝是古代中國文明大發展的時代,而促進這個大發展的動力就是占卜與供奉鬼神活動。人殉是供奉鬼神的一種形式。之所以史冊上缺乏記載,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不是史冊不記載,而是沒有“史冊”來記載。就目前考古已知的最古老的中國文字是甲骨文,而且只挖掘到了商晚期的甲骨文。當時的甲骨文主要用於占卜,並不用於記載史實,所以整個商朝時期,最起碼就目前的證據來看是沒有後世意義上的史冊的,既然沒有那麼還讓誰來記載呢?周公以後逐漸取消了人殉制度,並且挖掘古墓在古代是嚴格被國家所禁止的,所以後世記沒有史料參考又沒有考古證據,也就很難去記載商代的事。
其次,人殉在商代是很正常的行為。用人殉的方式供奉鬼神,在當時跟用牛羊豬供奉鬼神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地位還要低一點。商代的奴隸只是一種工具,和牛馬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就像宋朝是契丹人稱呼宋人為兩腳羊一樣,在他們內心中奴隸從來沒有和人這個詞掛鉤過。試想你會為用一塊豬肉來供奉祖先而內疚嗎?既然是正常的,商代人也就見怪不怪了。
第三,大規模的人殉次數並非很多。商代雖然重視占卜和供奉鬼神,但是也是有等級的,並非所有的商王都能享受同等的祭祀禮儀,比如享受最高等級“報禮”祭祀的也只有商湯等幾個少數有巨大貢獻的商王,因為供奉是有成本的。雖然奴隸的身份等同於牛馬,但也屬於重要的生產力,王室不可能毫無節制的大規模的將之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