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落花人獨立61778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人其實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女性溫柔,又有丈夫情懷。所謂女兒男性化,男人女性化是也。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特以藝術界尤勝。李清照生為大宋官宦人家,優越感畢竟超人,面對堂堂天之上國,卻被腌臢韃虜欺凌,斯文掃地,對此江山,百感交集。時而雄強,時而無奈,所以便譜寫出了這對比強烈,風格迥異的千古絕唱!

  • 2 # 雪天雪晴

    謝謝邀請,樂意效勞。關於李清照的詞作,名家評論解析連篇累牘,此處只可談談淺顯認識,以表崇敬。 首先,李清照是一位非常非常著名的女詞人,在中國詞壇還有文學史上,都不能越過。她歷來被公認為婉約派代表,獨領一家詞風(另一派為豪放派)。就藝術成就來說,也堪稱頂尖。故居題聯有“金石錄裡,漱玉詞中,文采如後主遺風。”可作評判。能與詞帝李煜相比,可見風格相近,且地位相當,絕無虛誇。李清照之詞,用詞平實,既不靠華麗詞藻詞取寵,或艱澀難懂,也不以大量典故支撐,堆砌成篇,然平實之字詞卻營造出無盡深深意境,這是詞作的更高境界。 詩詞歌賦,言志詠懷,當然反映作者的性格和性情。李清照前期作品雖少脂粉之氣,清新活潑,但並無深度。後期之詞,風格大變,特別是故土淪陷,渡江南遷,顛沛流離,又遭遇丈夫去世,辛苦收集的金石收藏丟失,一連串的苦難,對一個女子來說,打擊是不可想象的,幽怨淒涼自然流露。更加上女詞人懷念故土,憂國憂民,詞中又多一層深度,乃至盼望官軍北伐,恢復中原,卻一再失望,複雜的心情之下,偶爾也發出豪壯之語,如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真叫男子愧煞。 可以說,是歷史變遷和遭遇,鍛造了李詞的成就。整體上說,女詞人還是女性特點,細膩柔婉局多,而不能稱是男性風格的。

  • 3 # 孟可的思想空間

    李清照,如果放到現代,那就是一個女同的代表。而且還是那種非常文藝的女同加奮青。

    李清照的一生,關心的不是兒女情長,關心的是國家大事,民族命運。在些在她的諸多詩詞中都有體現。

    當然,這與她生活的年代也有關,內憂外患的生活,也激發了她本身這種民族氣節的發揮。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4 # 使用者52769999181

    應該說是生活成就了李清照、大凡有大成就的人多半都兼有兩性性格,蘇東坡能有豪邁奔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也能作哀婉斷腸的“十年生死兩茫茫”;陸游能寫“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也能吟“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靖康之恥打亂了李清照的人生,也昇華了李清照的境界,就像黃橋兵變雖然最終摧毀了李煜的家國,卻也催生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絕唱!李清照雖然是女子,可能因為家庭教養關係也可能小時候還生長於北宋尚未對女子約束太緊的時期又或許是因為其父李格非是蘇東坡學生的關係,所以總體來說李清照的性格里還帶有一絲男兒豪邁之處,不然也做不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令男兒也甘拜下風的好詩來!個人是很喜歡李清照詞的,用字通透靈性,雖淺白簡潔卻如同一幅幅水墨畫卷徐徐鋪開、每讀易安詞總引人遐思、口齒噙香!

  • 5 # 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李清照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要結合她的詞作來理解。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這是總說她的精神】

      李清照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這裡體現的是她作為一位女子的才華橫溢更兼多思善感】

      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這裡體現了她那種身為巾幗,卻有豪邁之志、慷慨之思。】

      李清照最為人所稱道的一種精神體現在她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裡,這不僅是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還有一種慷慨灑然的傲骨。

  • 6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心裡有過四個意中人的樣子:西施,李清照,林黛玉,林徽因。

    都是卓然香冠群芳、秀出林表的優秀女子。她們皆純潔清高卓爾不群,既溫柔嫻靜又豪氣干雲。有幽蘭的香氣、荷花的淨潔、秋菊的清雅、梅花的骨傲,如玉之溫,如雪之潔、如雲舞輕風、水動清漣。

    這是她們的共性。而天真爛漫與端莊嫻雅同居一身,山林淑氣與珠玉光輝共萃一人,豈不珍奇可嘆難得稀少哉!

    吾焉能不愛之慕之心嚮往之以至於輾轉反側歌吟不休哉!

  • 7 # 軍歌響亮

    李清照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中國著名女詞人。他父親李格非也是個文學家,因為人正直,又是蘇軾做學生。李清照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好文學,喜歡呤詩作畫,特別在作詞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歲她結了婚,丈夫趙明誠是個官家子弟,夫妻志同道合。李清照除了吟詩作畫外,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李清照不光是一位愛國女詩人,更是一位傑出的文物收藏家。

  • 8 # 看鑑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你能想象能寫出這樣溫婉詞句的人,竟是一介賭徒嘛?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她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性情呢?

  • 9 # 半卷

    很簡單,我以前寫過文章,反駁婉約和豪放簡單粗暴的二分法,其實,李清照不能用婉約或者陰柔這樣的詞語概括她這個人和她的作品。

    論詞,她確實風格偏向陰柔美,畢竟她是女性作者,但是,李清照也有《漁家傲·記夢》“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你能說本詞是婉約美嗎?

    隨便拿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也是婉約咯?很明顯不是了。所謂的婉約,更多是李清照詞的主格調,但是僅僅一個詞也不能很好概括出李清照的風格特色。

    李清照不僅僅是一個詞中女皇,也是有自己的一套詞學理論。她寫過《詞論》一文,簡單說就是“詞別是一家”。具體有七點:1.詞要協律(這一點應該是反對蘇軾的,蘇軾以詩為詞,並且寫詞不隨格律)2.詞要高雅(柳永的“俗”文學就不行了,柳永用詞就喜歡俗語)3.詞需渾成(有句無篇的張先,宋祁等)4.詞要有鋪敘(晏幾道只擅長小令,沒有鋪敘)5.詞需要用典重(不滿賀鑄豔麗有餘)6.主情致,7.尚故實(不滿秦觀,也不滿黃庭堅)從以上她的觀點可以看出,她是不一樣的煙火!自成一家,別具特色。

    李清照早期是一個活潑少女,有著自由的閨中生活,和幸福的婚姻愛情。

    比如著名的《如夢令》 宋 ·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般柔弱的少女恐怕不會這麼瘋瘋癲癲的飲酒,然後又迷路差點不能回家。雖然說是女子情態,卻又是一個活潑可愛開朗型女漢子。

    如夢令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寥寥數筆,勾勒出李清照作為一個女性的那種傷春之情,“綠肥紅瘦”更是被後人大家稱讚。

    而後來,她在“靖康之恥”之前,還有一段和趙明誠在青州的生活。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充滿離愁別緒,應該是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的一次分別,筆法細膩,語言通俗淺近。最後,“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結構巧妙,對仗工整。把男女離別的感情寫的淋漓盡致。

    而到了,“靖康之恥”,李清照和丈夫南渡,不久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之慟,在詞人筆下表達出來。聲聲慢 宋 ·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

    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開頭用了十四個重疊字,由此可知她精通音律,不用典故,卻又把心中悵惘的情懷寫了出來,懷念亡夫的情感也浸潤期間。此時的李清照心境真的是如同她的《武陵春》裡所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了。

    1.她的詞語言上通俗易懂,音律協調,清新工巧,富於表現力。《聲聲慢》

    2.把家國興亡與個人情感融合,具有悽婉悲愴的格調。《聲聲慢》、《武陵春》,不是簡單去寫男女個人的離愁別恨,而是加入了哀婉時代的悽愴。

    3.不止是簡單的女子氣息,婉約風格,也會有大氣風格詞作,比如《漁家傲-記夢》

    綜上所述,人是複雜的,作家性格也不是一兩個詞能概括,尤其是被文體限制,李清照不可能展現更加全面的性格特點,尤其是李清照有自己的詞學思想。所以,說李清照有男子氣,也沒錯。

  • 10 # 安小念說情感

    你們老師說李清照的作品擁有一點男性氣質的粗獷,這話沒錯,畢竟李清照既能寫哀婉落寞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能寫浪漫豪放的“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畢竟,按照現今的觀點就是優秀的人大多“雌雄同體”,文學藝術上不分男女,只看作品。

    關於李清照的才華,她不僅有“詞壓江南,文蓋塞北”之稱,更有“千古第一才女”的名號,一本《漱玉詞》和一篇《詞論》驚豔了歲月,尤其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一起研究金石書畫的美好故事更讓人讚歎。

    在文學造詣方面,李清照的婉約詞的確令人佩服,至少在當時特定年代下,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禁錮下,李清照打破世俗,她不去按照條條框框生活,她就是要活出自己的個性,活得你奈我何。

    在古代,很多傳奇故事與藝術成績都在男性文人的身上發生,很少看見有哪個女子一鳴驚人,大多數女性都在深閨裡看看書繡繡花蕩蕩鞦韆,少有女效能夠在藝術方面大放光彩。

    於是,女性被壓制著,她們不敢發聲又不甘平庸,就在這種矛盾之中又湧現出很多才女的傳奇故事,例如李清照,她才貌出眾又嫁了一個好丈夫,文能與男子叫板,又能在顛沛流離的年代裡以豪壯的氣魄寫家國之事。

    她既有小家碧玉的溫柔,又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膽識,她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悽婉清冷的筆調,耀眼了整個宋代甚至歷史,她的才情也讓現在的女生值得學習,去學習她身上那股對文學的追求與執著的精神,學習她敢於向生活叫板的勇氣。

    至於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在這就不多說了,畢竟故事在別人身上發生,好與壞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旁人無權評價干涉。

  • 11 # 笑看人生202712927

    李清照。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女詞人,直到現在,她的創作的成就還沒有人能超越她。她與蔡文姬。應該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才女。不分仲伯。各有千秋。李清照在詞方面有所樹建。蔡文姬在詩方面更勝一籌。

  • 12 # 獨腳兔小姐的光影時刻

    錦繡文章,賭徒閨秀,兩度人妻,享受過北宋末年的繁華,經受國破家亡,看破南宋紙醉金迷。

    傳說,李清照的一半詩詞中都有酒,不可謂不是好酒之人,據說當年汴京城中流行的26種賭戲她無一不精通。她的父親是大文豪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郎的女兒,家學淵博,她也是汴京城有名的才女。

    後來嫁給了趙明誠,起初夫妻恩愛,經常去大相國寺後面的市場收集金石文物,卻不料一夕之間,孃家與丈夫家同時遭遇貶謫,她只好跟隨丈夫回到了青州鄉下。郎情妾意,詩詞歌賦,賭書潑茶,兩人看似美滿的生活,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李清照多年從未生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當時豢養姬妾蔚然成風的社會下,趙明誠還是隻敢偷偷的養了一個小妾。卻還是被李清照發現,可惜這個小妾也無所出,夫妻二人卻留下了無法癒合的隔膜。

    緊接著就是北宋滅亡,二人被迫逃難到了南方,帶著的是15車的金石文物。不久,趙明誠鬱鬱而終,將所有的文物託付給了李清照。李清照隨難民一路奔逃,文物也丟失了大半,卻遇到了張汝舟。一個婚前花言巧語,把這個年近半百的婦人奉為女神,婚後一心想販賣李清照手中的文物,並且時常有家暴傾向。

    李清照是何許人也,寧可坐牢,也要與之離婚。但被關了九天還是被放出來了,因為她的表姐夫是皇帝趙構的寵臣,秦檜。

    從此,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再不參加宴會,至多隻是在屋子裡聽著上元節年輕女子的歡聲笑語,在對趙明誠的無限追念之中了此殘生。

    李清照一生見識享受過北宋末年的繁華,受盡國破家亡之苦,最終看破了南宋的紙醉金迷,孤苦寂寞的結束了一生。

    作為詞人,後世無出其右者。文章不刻意追求雕琢,卻自有一番吞吐山河的錦繡氣魄。

  • 13 # 天地一壺寬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李清照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李清照的涉及閨中生活、思想感情、自然風光、離別相思,有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李清照給我印象最深的詞,也是點選率最多的詞《聲聲慢》透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剋制、無法形容的"愁";最近一部由趙麗穎和馮紹峰主演的熱播電視連續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是以李清照的詞作為片名,反映宋朝宅斗的電視連續劇,片中的主題歌也取自李清照的詞作。

    但是李清照作為一個女人是非常不幸的,在其丈夫趙明誠去世後其曾經歷了再嫁匪人、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投到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上。詞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曾對後人起到了極大的激勵作用,晚清志士秋瑾曾以此自勉,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著名作家魯迅寫下注明小說《藥》,以夏瑜暗示秋瑾,紀念秋瑾。

  • 14 # 海棠知否

    李清照,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名副其實!在才華橫溢的背後,更吸引人的,是她的真性情和曲折離奇的人生。

    我喜歡李清照,原因太多,與君分享其中感觸最深的三點,寫於下方書籤上:

    其一,愛其名。

    先看清照,讓人想到什麼呢?清亮的目光映照倩影?清澈的月光朗照大地?清明的朝廷福澤百姓,光照千秋?清雅的詩詞吟誦照耀文壇?太多美好的聯想……

    再看易安居士,易安兩個字,彰顯了生存哲學,容易安定、安定、安靜……總之,讓人一看就容易慢下來,靜下來,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易安的心態和狀態尤為可貴。

    其二,愛其才。

    既是千古第一才女,自然名不虛傳。無論是她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衫,獨上蘭舟。”還是《如夢令》中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讓人回味無窮。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李清照證明了女子卓絕的才華。這些詞,也被譜成曲,傳誦至今。

    不止於此,她還有大丈夫的豪邁,且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般大義凜然的詩句,竟然出自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之手,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其三,愛其痴。

    這是我不同於很多人的看法。

    一方面,我喜歡她對愛情的痴。她和丈夫趙明誠的故事,奉為美談。賭書消得潑茶香,讀書,都能如此浪漫,也許就是最痴情的模樣吧~二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志同道合,相敬如賓。這種愛情,不僅在主人公痴迷其中,沉醉不知歸路,更讓周圍的人為之傾倒。

    另一方面,我喜歡她對美景的痴。李清照用她善感的心關照這個世界的一草一木。所以,才有了她詩詞中的“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看似隨意的流露,是她置身美景中的痴迷和忘我。還有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即使心中悲痛萬分,也渴望去賞大好春光。只有真愛自然美景之人,才有這般境界!

    總之,我愛李清照,愛其名,愛其才,愛其痴~

  • 15 # 劉旭Allen

    因為最近的心理狀態所致,傷感、無奈、悲憤,所以腦海中出現了許多抑鬱的古詩詞,而首當其衝的,莫過於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有時候真覺得古人很厲害,簡簡單單的118個字,若你細品,也會有一行熱淚源自於自身與詞人的共鳴吧。

    李清照:一個前半生閒適、後半生悽苦的“可憐女人”

    我一直說,李清照的前半生是一個妥妥的白富美,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相當於檢察院高階檢察官兼教育部某司長。

    自小就跟隨父親在當時的首都汴京生活的李清照在當時如同現在的名媛般,被很多人傾慕、再加上家庭文學環境的薰陶,更使她有了一種超脫於其他二代的特別之處,一種包涵素養和思想的特別存在。

    到了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副部長,兩人的成婚可謂是門當戶對、琴瑟和絃。

    雖然當時宋朝的政治鬥爭一度將李趙兩家罷黜於京城,但家族的底子還在,生活依舊愜意。

    而一切的變故,莫過於一場以“南渡”為名的國破家亡。

    從1129年9月直到此後2年多,金軍發起2次追捕,趙構被金兵追著打,從建康逃到今天的杭州、紹興、溫州,甚至被逼到乘船出海避難,在歷代皇帝中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喪家之犬,狼狽至極。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在悲痛之中大病了一場。

    他們沒有子女,那付出大半生心血、見證兩人愛情的的2萬多冊書籍,2千多件金石文物,就是他們的孩子。

    李清照決定不惜一切保全它們。

    但是一個病弱的寡婦,帶著十幾箱的文物,那就像個移動的提款機,還沒有密碼的那種,很難不引起注意。

    她想起趙明誠有位妹婿在朝廷擔任兵部侍郎,如今正在江西洪州護送太后,把東西交給他保管再合適不過。

    她將趙明誠吩咐需要與身共存亡的宗器、珍貴字畫、古籍等隨身攜帶,剩下的大宗書籍、文物等託人寄去江西洪州。

    誰曾想金軍兵分兩路,一路追到了江西,那一批東西就在戰亂中流失了。

    另一路金軍直奔建康而來,李清照擔心自己成為敵軍、強盜的目標,思來想去,決心投奔同父異母的弟弟李迒。

    趙明誠屍骨未寒,期間突然出現謠言,傳趙明誠將一個珍貴的玉壺進貢給金人。

    這個謠言無疑惡毒到了極點,趙明誠在建康的不作為更加重了這個謠言的可信度。

    李清照擔心趙明誠被戴上叛國的帽子,甚至遺臭萬年,她做了個艱難的決定——把身邊所有青銅器具都獻給朝廷。

    此時李清照的弟弟作為南宋皇帝的貼身官員,安保硬體槓槓的,李清照於是從建康一路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追隨。

    於是李清照“南渡”成功了,但無論曾經優渥的生活還是美好的愛情,在當時紛亂的社會和金兵的追逐中喪失殆盡、消逝在了長江的北岸。

    李清照的“南渡”路線圖

    在南方,晚年的生活難免寂寞、苦澀,李清照卻寧願藏身創作,教育子侄後輩,也不願與偏安一隅,不圖恢復的南宋朝廷一樣醉生夢死。

    她最思念的是故國,故園。

    70多歲時,李清照曾想將一生所學傳授給鄰居一位姓孫的小姑娘,沒想到孫姑娘卻說:才藻非女子所為。

    73歲,李清照在居住了20年的臨安(杭州)去世,她至死也沒有歌頌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人間天堂——杭州。

    這首悽苦的詞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悽慘悲慼。秋天總是忽然變暖,又轉寒冷,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麼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風勁吹?一隻大雁從頭頂上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當年為我傳遞書信的舊日相識。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孤獨的守著窗前,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那雨聲還是點點滴滴。這般光景,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其實李清照從一開始就點出了自己當時的心境“尋覓、冷清和悽慘”,她在“尋覓”什麼?我想,可能是在家道中落、失去愛人和物質之後,對曾經的追尋吧。

    回憶總是美好的,因為人們總是自覺的將曾經的痛苦和不堪選擇性遺忘,只去回憶那些溫暖和歡樂。此時的李清照在面對冷清、孤寂、無奈、落魄的生活時,只能自我認同這種“悽慘”,但她並未選擇放棄,只是能做的,只有“回憶”二字。

    本就不適應南方天氣的自己,又遇到了秋天忽冷忽熱的季節,無奈的選擇喝酒,想將愁苦與寂寞寄託在三杯兩盞的淡酒上,以期早點喝醉入睡,可是突然襲來的寒風又將自己吹醒,抬頭一看,一隻大雁飛過。

    大雁永遠是成群結隊南北而飛的,而此時李清照頭頂的這隻孤雁如同一幅又一副的照片將自己從酒醉中喚醒。這隻大雁就像自己從北方而來、孤身一人,無枝可依,帶著曾經的美好和回憶,這一切不正是自己苦心“尋覓”的嗎?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突然襲來,我想此時的李清照應該終於笑了。

    只不過這種笑,也只是一種自嘲般的苦笑罷了,畢竟哪來的大雁、哪來的書信、哪來的美好,一切的一切不過是自己酒醉後的幻想罷了。

    於是能做的,只能是面對現實。原本晚來的疾風讓自己害怕,可現如今自己搬了把椅子守著窗兒,雨勢漸小,不過是熬到天黑,這光景和日子,也不過就是一個“愁”字罷了。

    面對人生 ,與其借酒消愁,不如坦然面對

    沒有什麼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有跌宕起伏。

    生命流轉,時過境遷,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都一樣會選擇喝酒,悵惘著把愁透過酒精給消滅了,後果不過是第二天醒來時頭疼難受。

    遇到事情選擇解決,不敷衍、不推卸,坦然的面對和處理,才是正確之選。

    我想只要相信,人只要善良,美好的事情一定就會發生!

  • 16 # 文化課

    你聽你老師說的李清照總體上是一個男性氣質的詩人,而且不算真正的女詩人。你有這樣的老師我也是服了,是體育老師把?不說別的,單說李清照在一個男權社會里,寫出能夠與男性媲美的詩詞已經實屬不易,放眼歷朝歷代有幾個和她比肩的女詩人,她的詩詞是有男子漢氣概,但你老師說他並不算真正的女詩人,這種論調真是曠古奇聞。

    大家都說詩言志,那就讓我們從詩句中去了解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吧!

    李清照作品——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短短几句詩,滿滿的對男人們的鄙視,特別是對他自己的丈夫更是失望到了極點。李清照寫這首詩的背景是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由於今人入侵中原,掠走了徽欽二帝,京城被洗劫一空,宋王朝被迫偏安江南,當時李清照的丈夫是建康知府,軍政大權在手,一日晚間發生兵變,作為知府,軍政大權都在手中,他應該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去平定騷亂才對,偏偏他是個怕死鬼,心慌意亂下,丟下滿城百姓臨陣脫逃。李清照聽到這個訊息後,又氣又恨,即為南宋的時局擔憂,又為丈夫的行徑感到恥辱,其時她正好路過烏江,面對滔滔江水,滿腔悲憤中想起項羽的悲壯偉大,回想自己丈夫的懦弱怕死,於是無限感慨中寫下這首名聞天下的絕句。試想李清照當時的氣概是何等豪邁,筆鋒犀利又讓多少文人才子甘拜下風。

    李清照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女性文學家,其以詞風清新委婉,詩文格調高雅,情感真誠熱烈著稱,可稱為中國少有的千古才女,古人講究以詩言志,我們應恪守以文章見人品的宗旨去學習,切不可道聽途說,以空穴來風秘聞去杜撰名家的人生。

  • 17 # 戲品聊齋

    第一,李清照是南宋婉約派大詞作家。李清照生於1084年,卒於1151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她是著名學者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詞方面。從李清照一生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期主要寫她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以抒發對愛情的渴望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代表作主要有《如夢令》、《點絳唇》等。如《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菊花來比喻人的消瘦,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一片相思深情。後期,李清照隨丈夫趙明誠逃避戰亂來到江南,但兩年後趙明誠因病去世,從此,李清照在杭州、紹興、金華一代流浪漂泊,過著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無限悲涼的生活直到離世。這段時間,李清照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境地裡,苦難的生活使她的詞風趨於含蓄深沉。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表現了詞人長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第二,李清照的詞風豪邁雄健,氣魄雄渾。作為女性詞人,李清照有著女作家固有的陰柔之美,她依靠這種陰柔之美壓倒群芳,而她的豪邁雄健的風格卻絲毫不讓鬚眉。比如她的《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詞中借歌頌項羽失敗後寧死不屈英雄行為,強烈諷刺了南宋統治者妥協逃跑的怯懦行徑。

    第三,李清照的詞有後主遺風。李清照的詞大部分失傳,留下來的很少,有一部分收錄在她的《漱玉集》中,她和丈夫趙明誠編寫的《金石錄》則是當時所見碑文的記錄與註釋。郭沫若評價李清照,說她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金石錄裡,漱玉集中,文采有後主遺風”。我們認為,這就是對李清照最中肯的評價了。

  • 18 # 楚雲卿

    系統的評價李清照,而且要精準恰當,實在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因為不僅涉及到其詞的藝術水平、詞作特點、詞史地位,還有其生平為人,乃至思想感情,這是綜合性的問題。在下不才,也只能就其詞之特點“斗膽”試論一二。

    一、生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北宋文學家李格非的女兒,趙明誠的妻子。結婚後,與夫共同從事金石研究,建炎三年(1129),丈夫病逝。李清照流落越州、杭州,晚年居住在金華。

    她是個從小機敏聰穎的人,天子卓絕,自幼博覽群書,因此很小年紀,就才華超群。少女時代,性喜自由,熱愛風景,曾寫出“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等佳句,名動京師。

    李清照一生命運多舛,其詞也隨生平經歷的變化而變化,大抵分兩個階段: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後。所謂南渡,就是北宋徽宗年間,金兵攻破宋朝都城汴梁,擄去皇帝等人,導致宋朝南遷。李清照也隨著朝廷的南遷而顛沛流離,她著作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皆失傳,包括她跟丈夫趙明誠收集的很多金石古玩,皆遺失。

    今天流傳下來的《漱玉詞》,其實是後人的私貨,裡面的詞呢,真偽雜陳,並非都是李清照的作品。

    真正能確定是李清照作品的只有四十三首,在《李清照集校注》一書中。

    二、藝術特點

    上面說她的詞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多寫離別相思之情,詞風以婉約為主;後期於身世悲慨中寄寓亡國之慟,偶有豪放之致。

    她的豪放其實都是被坎坷的身世經歷,和家國命運逼出來,當然,也因為她的骨子裡,有著剛強的一面。

    “南遊尚覺吳江冷,北狩應覺易水寒。”

    “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訊息少劉琨。”

    以上兩句詩,這樣的時代最強音,是多少南宋男性文人,說不出的。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張炎·《高陽臺》

    你看,同樣是南宋詞人,張炎的詞裡,都是“怕”字。因為骨子裡沒有剛強、豪情的一面,或者說,沒有反抗精神。

    所以,很多人談論李清照,說她豪放是因為喜歡賭博,那不是的。賭博更可能成為一個怕死的痞子無賴。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深受齊魯俠客風氣的薰陶,你看同為齊魯大漢的辛棄疾,也是豪情壯志的英雄人物。她骨子裡的這種剛強的性格,你可以稱之為——雙重性格。

    你看她的詩,跟詞風迥異,多是感時詠史。就是因為她如男性一樣要求自己,也遵守著詩言志、詞言情的傳統。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豪言可看出,她的內心,是剛柔並濟的。

    沈曾植也評價她說:“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非秦、柳也。”

    三、代表詞作淺論

    上面說了她的詞風,而她的詞的語言特點是清麗淺近,善用白描。

    前人論及李清照時,總以《如夢令》、《鳳凰臺上憶吹簫》、《聲聲慢》、《永遇樂》、《武陵春》為其代表作。但我還要給她加上《一剪梅》、《點絳唇》、《漁家傲》等。

    就詞而言,婉約是她的主體風格。但她的婉約,沒有男性詞人那種脂粉氣,往往情辭酣暢,有著豪邁氣度。特別是《漁家傲》,很能反映她詞風另一面。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起句景象闊大,想象奇特。全詞無一點女兒氣息,尤其是“九萬里風鵬正舉”,不若“氣吞萬里如虎”。

    還有她十六七歲寫的《如夢令》,帶有仙氣般的瀟灑豪邁,如同給當時的詞壇注入了一股清流。甚至被人誤以為是蘇軾、呂洞賓等人所作。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是當時初到汴京的李清照,回憶在故鄉趣事的處女作。該詞最大的特點就是酣暢的情辭,逸興神飛的格調,生動飛揚的景物。還有這種樂趣,只有充滿童心和真心沉醉於大自然中,才能體會到,才能躍然紙上。

    藝術技巧:捕捉“瞬間”的美感或者靈感,來表現“永恆”的藝術體驗。

    這首詞,也讓我們得意窺探李清照的真實內心。那就是她即便是少女時代,內心和視野都不單調,她的生活志趣往往在閨房之外。

    她的一些寫物、紀遊、抒懷詞,無論是題材的選擇,詞句的選擇,還是表達出來的語言建構,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她的另一首《如夢令》,以問話的形式來表現惜花傷春的情感,著實獨具匠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所作時間,也應當跟上一首如夢令大致。

    此詞一出,轟動朝野,名震京師,這絲毫不誇張,它奠定了李清照“詞壇才女”的地位。也是這首詞的傳播,讓趙明誠為之大做相思“詞女”之夢,成為兩個人日後聯姻的媒介。

    宋朝的陳鬱《藏一話腴》載曰:“李易安工造語,《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天下稱之。”

    “綠肥紅瘦”好在什麼地方?好在語言清新生動,好在造語的新奇。如果說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是自然流暢,那麼“綠肥紅瘦”則是含蓄精絕,比之柳永的“紅衰翠減”更語工意新。明朝的沈際飛就說:“‘綠肥紅瘦’創穫自婦人,大奇。”

    還有疊句的“知否,知否”更令人玩味不已。所以,“應是綠肥紅瘦”雖好,但這首詞勝在整體的層次曲折,含蓄有韻。

    人們都說,李清照的詞明白如話,但從“綠肥紅瘦”到後來的“寵柳嬌花”來看,她是不缺乏鍛字煉句的功力的。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的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戀愛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所謂“曲盡情悰”是也。

    唐朝詩人韓偓《香奩集》有詩云:“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情趣和意態都差去李清照甚遠。“和笑走”輕薄,“和羞走”則深摯自然;“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愛嬌俏;“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最後一個“回首”,則少女心態可掬,多少風情蘊於其內。

    韓偓終究是個男人,再怎麼模仿女人的心理活動,也終隔一層。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談李清照詞,都繞不開聲聲慢。哪怕整個《漱玉詞》就流傳這一首,也無損她古今第一才女的聲名。

    這首詞對雙聲疊韻的運用,是其最大特色。或者說,疊字是李清照詞的一大特色。只不過在這首詞裡,是登峰造極的運用。而且疊得出奇,疊得毫無痕跡,跟詞中的情境渾然一體,具有極大的開創性。

    前人張端義評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文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後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

    後來有人模仿李清照的這種疊字法,比如喬吉的《越調·天淨沙·即事》,其詞如下:

    “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

    這種單純的模仿就很拙劣,如有云泥之別。因為我前面說了,李清照的疊,是跟所抒發的感情,境地吻合的,是融為一體的。是描其神,而非貌。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如果說詞的本體是“要眇宜修”,那麼李清照這首詞大概是最為正宗。

    如又以古人所說的“貴陰柔之美”,“重細美之情”,那麼李易安為女子,天性近之。在這首詞和《點絳唇》中已經表明無疑。

    男性還真寫不出這種詞,用任何技巧來修補都沒用。

    (限於篇幅,詞之淺論,於此為止。若有閒暇,來日再著文章。)

    四、詞史地位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喜歡李清照詞的人,關心的一個問題。

    李清照她的詞的水平,究竟是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她對詞之發展的貢獻,在詞史上的地位,又是如何。

    前人已有備述,我不是專業的研究李清照的詞學者,對此不敢妄評,就引用前人的一些評語。

    如陳廷焯的評曰:“李易安詞,風格氣神,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空前絕後者。”

    還有近人龍榆生前輩的話:“《漱玉詞》地位之高,蓋久為世人所公認矣。”

    王士禎則給的評價則更高:“僕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非僅鄉人之私論也。詞史上能自成一體者鮮矣,而李易安乃成就其獨具特色之“易安體”——且宋人即已承認......”

    繆鉞先生也給予了很高評價:“‘為純粹之詞人’、‘有高超之境界’、‘富創闢之能力’。”

    總之,透過上面的這些評價,我們基本可以確定。

    李清照,不僅是女性詞人中的NO.1,也是整個詞史中的一流詞人。

    在整個宋朝詞壇而已,李清照大概排在前五之外,前十之內。

    是哪十個呢?我給出的名單如下:

    李煜、馮延巳、秦觀、辛棄疾、蘇軾、周邦彥、晏幾道、吳文英、姜夔、李清照。

    (以上不分排名)

    中國古往今來,有很多才女,如魚玄機、朱淑真、柳如是、班婕妤、李冶、蔡文姬等等,尤其是近現代,女性才子數不勝數,但多陷於文字技巧之炫弄,鮮有能以超絕之才情入文學之殿堂者,就算能入文學之殿堂,也沒有能夠躋身第一流作者的行列。在二十世紀之前,李易安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 19 # 葉落不掃723

    一是才女,有才情,早年有著小女兒的純情,社會劇變後又深受其害,內心敏感細膩,一生因才而自傷。二是美女,清水出芙蓉無出其右者。三是有丈夫氣,內心深處有堅強不屈精神。

  • 20 # 一些史事八卦

    詩人,或者更準確的應該說叫詞人,易安居士即李清照,出生於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084年—約1155年)的動亂時代,是當時也是歷史上最具才氣的女子,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李清照的作品是她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和愁字是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堪稱一部另類的“詩史(詞史?)”。

    https://www.toutiao.com/i6535233208412275204/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鬥士中的黃金聖鬥士哪一代哪一個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