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題浮羅
-
2 # 草根品民
練習書法,入帖容易出貼難,一點不假。書法,首先是臨貼,臨到可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才可以出貼。這是一個相當漫長且枯燥的過程,這是一個付出多,收益相當微薄的過程,甚至無收益的過程,這個過程時間很長,至少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輩子。
於是,大多數人便捱不住了,在臨到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九成功力,有的八成功力以下,甚至更低功力的時侯,就開始走出臨貼而來自創一派。因此,現代書法家,無論如何也是難以望古代名家之項背!以田英章,趙樸初為例,他們最多也是臨到八九成神似時就捱不下去,急於開創自己的風格門派,這樣一來,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他們永遠不可能超過王,顏,柳,米等等古代名人。
-
3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書法藝術的路上,我們邊走邊學,要有追隨古人的心,更要有超越古人的膽。不要覺得逾越了古人就是逾越法則,這是固步自封的思維,不提倡。學書法從選貼、入帖、出帖過程中進行,學習中被動的由“自性”向“他性”的往復轉變過程。就是這個往復過程擊倒了無數習書者,荒廢他們多年甚至一生時光。因此有入貼難,出帖更難的千古習書之說。註定了古今習字者千千萬萬,有成就者寥寥無幾之事的現實。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難以超越巨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們學習古人,就需要紮紮實實的深入,從中領悟古人的書寫方法、技法、思想和精神,從中吸取好的經驗,為自己所用,不做"書奴",要有"善用其心"的思想態度,正確判斷,唯我是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成一家首先選一家經典範本,最好是墨跡學透悟透,再開闊眼界,取眾家所長,方可要求書法創新,要求學書者在研習古人書法的基礎上,應當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建立個人的書法風格,融入自己的精神風貌,最後達到胸有自主的志高境界!
-
4 # 愛畫畫的鄒老師
對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過於已故書法家費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還能退出虎穴”茹桂《書法十講》。如果將費老的比喻進一步推而廣之,是否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學書法不知臨帖,是想得虎子不知找虎穴;不知道學哪家的帖為好,是不知道哪個虎穴有虎子;學帖不得要領,只求表面,不深究其理是進了虎穴,找不到虎子;死抱著某一家某一派不放,不敢向前邁進一步是找到了虎子,出不了虎穴;能夠出帖的則是既入虎穴,又得虎子。
-
5 # 老外二三事
入帖、出帖是學習書法的兩個專用詞。入帖主要指透過對某一家、某一帖的臨摹學習,對其用筆的規律和結體的法則有比較深人的認識,對其形質和神韻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可以說是已經學得很像了。出帖則是在入帖基礎上,將所學之物消化吸收、融匯貫通、為我所用。這時字的形態已不為原帖所囿,但精神實質仍和原帖有著實際上的師承和親緣關係。
對某一個特定的人臨習某一本帖,先入帖、後出帖是兩個不可顛倒的學習階段.當然臨寫到一定程度後,臨習同一本帖也可以幾進幾齣或常進常出。學習階段不同,取捨內容各異,入帖、出帖也就不好區分先後了。
對入帖、出帖比喻最形象的,莫過於已故書法家費新我先生。他借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一成語,形象地把“入帖好比既入虎穴又得虎子,出帖是得了虎子,還能退出虎穴”(茹桂《書法十講》)。如果將費老的比喻進一步推而廣之,是否可以做這樣的解釋:學書法不知臨帖,是想得虎子不知找虎穴;不知道學哪家的帖為好,是不知道哪個虎穴有虎子;學帖不得要領,只求表面,不深究其理是進了虎穴,找不到虎子;死抱著某一家某一派不放,不敢向前邁進一步是找到了虎子,出不了虎穴;能夠出帖的則是既入虎穴,又得虎子。
入 帖先說入帖,初臨某一碑帖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少朋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揮毫不止,“五日一筆,十日一墨,領袖若皂,唇齒常黑”仍在帖外徘徊,這種情況不在少數。那麼如何才能入得帖去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應該注意。
一、有決心有恆心,有充分思想準備
明代倪蘇門在《書法論》中,形容初學階段的艱難時說:“此段功夫最難”,“如觸牆壁,全無人路”,必須“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無休無歇,一往直前,久之則心手相應。”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無論選擇某一種書體或某一種字帖臨習,即便天賦條件再好,學習較刻苦的,恐怕也得二、三年時間才能入門。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入門則幾乎是不可能的。書法的法則深藏在古人法帖之中,欲與古人溝通訊息,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就是臨摹。如果耐不住寂寞,經不住考驗,千萬別選這個行當,到頭來也只是徒費光陰耳。
二、選好突破口,切忌見異思遷
倪蘇門在其《書法論》中又說:“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縱有譽我、謗我,我自不為之動”。清代王澎在《論書剩語》中說“習古人書,必走專精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兼收幷蓄,淹貫眾有。”現代潘伯鷹先生所著的《書法雜記》中說得更明白“有志者可以到書店去選擇所喜愛的一種楷書。(注意:只是‘一種’!)從此便專心學下去。如若有年老的書家前輩陪去更好。於此有最重要的一語,即是選定之後,萬萬不可再換來換去。初學寫字最易犯的病,同時也是最絕望的病,即為換來換去。這樣不如不寫。總之,必須堅決拿一家作為我的看家老師。”
古人之所以強調入帖“先宗一家、固其根本”,站穩腳根後再擴大戰果,大體上有以下二個原因:
1,尋找規律。臨帖的目的是探索書寫的法則,掌握結字和運筆的規律,而這些法則和規律是歷代書法家所共有的。沈尹默先生在《學書叢話》中說“寫字必須將前人法則、個人特性和時代精神,融合一氣,始成家數,試取歷代書家來看,如錘、王、鄭道昭、朱義章、智永禪師、虞、歐、褚、顏、柳、楊凝式、李建中、蘇、黃、米、蔡、趙、鮮于、文、董諸公,不但各家有各家的面目,而且各人能表現出他所處在的時代的特殊精神;但是他們所用的法則,卻非常一致。”這就說明了從歷史上的每一位書家的作品中,都可以學到書法的法則。那麼學書者在擇師的問題上,看準一人即可,沒有必要今天找張三,明天換李四。
2,尋找方法。學書者在方法上只有選擇最佳途徑,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我們把學書法比做攻打一座城池,是集中兵力選擇一個突破口攻進城去呢,還是平分兵力,今天這裡進攻一下,明天那裡進攻一下,非要把大部分城牆都推倒才進城不可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會選擇第一種方案的。
開始選帖就比較準確,確實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是最好不過的。要求每個人都一次選準,不得中途更換也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初選失敗,馬上改換一本臨習也未嘗不可、第二次選擇要更加慎重、穩妥才是。頻繁換帖歷來是初學書法之大忌。
三、擺正“我”與帖的位置
初始臨帖,必須擺正學習人和帖的關係。既然選了帖作為老師,就要老老實實地學、恭恭敬敬地學。有些人則擺不正這個位置,選帖對他來說是故作謙虛,不是請帖給他當老師,而是他給帖當老師。從選帖那天起就不服氣,不準備臨習之或不準備完全臨習之。只見皮毛就指指點點,臨習起來也是有保留、有條件、有選擇的。這樣的自我意識,如何能學得進去東西?不要說學習書法不行,學其它任何技能恐怕也都是不可以的。因此,臨帖前如果帶上框框,就會由於自己的偏見而堵死了自己的路,正如唐代孫過庭《書譜》所云“好溺偏固、自閡通規”。
歷來的書家在臨帖的問題上強調“無我”。這個無我不是讓人沒有想法,沒有主見,抱殘守缺,而是在沒有徹底瞭解情況之前,先無條件地、無保留地學習。在沒有弄清“梨子”什麼味道之前,先嚐嘗再說。揚棄古人之不足,有目的、有選擇地汲取古人之精華是必須的,但這種鑑別、取捨能力是建立在對所臨碑帖深人認識基礎之上的,只有透過不斷地、廣泛地臨摹實踐才能得到真正的鑑賞能力。
四、找個好“嚮導”
“嚮導”就是領人入門的老師。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可見領進門還是需要師傅幫助的。自學成才者有之,但自學成才並不是不要老師,凡是自學成才者,都有高師在後面。我認為,學習書法埋頭用功是必要的,但抬頭問路更是關鍵所在.一個初學者按照字帖中常附有的點畫基本寫法“線路圖”去練習,不能說沒有收穫,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幾年徘徊於門外而失去信心,以至半途而廢。如在這時找個老師指點就比較便當,起碼來說也要請個“嚮導”問問路,才不至於走瞎道。一般地說,每個人學習書法都有一個艱難的入門階段,當然老師也會有同樣的經歷,他最瞭解初學者的苦衷。他能把自己積累、摸索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傳授給你,這些間接的經驗有可能一下子使你抄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個賬是非常明白的。
出 帖再說出帖。一般地說臨習某一家某一派學得外形上像了,用筆的方法掌握了,對該帖的面貌、風格、神趣有了比較深人的理解和把握.能夠按照臨習的字拼湊一些作品了,而這些作品不失原帖風貌,已經是“雅有門庭”了,應該說某人基本上入了某一家某一派的某一帖了。學到這個程度可以“依照葫蘆畫個瓢”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水平上,就做了別人的奴隸,真的沒了自我,在別人家裡過活如何能自主門戶呢?因此必須走出來另起爐灶,這就是出帖。
出帖,首先必須具備人帖的功夫,對於一個沒有人帖的人來說,不存在出帖的問題。欲出帖,首先檢查一下自己真正人帖了沒有,是否真有虎子在懷。一般地說,對虎穴內部情況瞭解得越深人,出虎穴也就越便當。
首先,出帖之初進入遺貌取神階段。把臨帖的注意力從字的點畫結構逐漸轉移到精神、氣韻、意態上來。明代董其昌在《評法書》中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話,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道存者也。”他的這一段話,就是針對學書者取神階段的臨習講的,一個字,乃至一行字為什麼生動,為什麼有精神,是什麼原因使其活躍起來。這其中必然有個能使其興奮的關節點,或稱險要處。比如一個“之”字,我們分析它的結構,發現之字的上點就是一個關節點,之字的折畫和捺畫只有和上點呼應得好,字才會有精神,而且之字的上點與之字的折畫、捺畫的關係位置是有規律可尋的。掌握了這一點,你在發揮時,無論怎樣變幻之字的形體,也不會失誤,也不會無神。那麼在“之”字上你就會順利地出得帖來。人們經常用王羲之寫《蘭亭序》時,二十個之字面貌各異,來形容他書法的高明,我們還可以推測,如果他的文章再長些,再寫四十個之字還不會一樣,因為他掌握了之字書寫的關節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因地制宜”。
其次,出帖還應“博涉多優”。如果覺得離開某家某派的柺棍就不能走路時,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臨習二、三種其他人的帖。再請二、三位“帖先生”幫你走出困境。不必死守一家,更不應有門戶之見。可廣泛地“串串門”,到其它門戶裡轉一轉,看一看,用比較的方法看看不同流派的異同,有利於克服片面性和侷限性。
就以寫行草書來說吧,臨寫得比較拘謹的,可以臨習宋代黃庭堅的《松風閣帖》和唐代草聖懷素的《自敘帖》。透過對這些帖的臨習,可以“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凝滯”(唐懷素《自敘帖》),對字形的變化處理膽子可能更大一些。同理,點畫平淡、提按不分的,可以臨習宋代米莆的《虹縣詩》和當代李一氓的行書墨跡;結體平庸的,可臨習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和近代周慧焉的行書;章法散亂的,可臨習晉代王羲之的《蘭亭序》和近代費新我先生的行書;細弱無力的,可臨習清代王鐸的草書和近代昊昌碩先生的行書;強悍暴烈的,可臨習唐代陸柬之的《文賦》和明代董其昌的行草書;混濁髒亂的,可臨習唐代褚遂良的《聖教序》和明代文徵明的《赤壁賦》;盤繞生硬的,可臨習宋代趙估的《千字文》和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甜熟圓潤的,可臨習漢、魏碑休及龍門造像……如此等等。目的是透過對一些與初臨帖風格反差對比強烈的帖,就能明顯地暴露出在學一種帖的過程中,容易被忽視.被遺忘或把握不準的部分。
總之,入帖與出帖是學習書法必經的兩個階段,學習書法沒有入帖和出帖的功夫一切都無從談起。
-
6 # 王壽傳書法
所謂入帖容易,就是在臨摹過程中,只要用心模仿,經過努力能臨的很象帖上的字。
所謂出帖難,就是離了帖就不會寫字了,更寫不出帖上的字。
這個過程是每位書法愛好者遇到的正常現象。這就要求初學者不斷總結帖的筆劃和架構規律。這樣才能離開柺杖,還能寫出與帖高度吻合的自己的“字”。
總之,臨摹,讀帖要有一個主線:不斷總結書寫規律,並不斷實踐。悟得書法之法。
-
7 # 疏影橫斜1029
入帖難,出帖更難。入帖強調繼承傳統,出帖則要求推陳出新。藝術的創新,思想要解放,思維要轉變,對古人的法帖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採取批判的接收,這叫“揚棄”。一個有個性的作者,應當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麵目。這就是包世臣所說的“形質具而性情見”。要出帖,就要自成風格。對原帖要有所不棄,有所棄;出貼要有自己的風格個性,還應“博涉多優”也可以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臨習二、三種其它相似的帖。不必死守一家,更不應有門戶之見。博採眾長,方能自成一家。書法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開始,書法臨帖要用心、用腦、用手,只有達到“心、手、腦”三合一,書法學習才會有進步。
-
8 # 宮春虎畫馬
答:
關鍵詞:入帖,出帖,一家之體。
首先談談入帖,
一何為帖,這裡專指書法字帖而言,(這裡也包括碑,因此通常情況下講的就是碑帖)簡而言之即學習書法藝術選擇的練習物件。
二,什麼是入,入這裡講的就是寫進去,以初學者而論,面對紛繁複雜的(碑帖)帖,最好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帖(字型)
喜歡骨骼清奇的可以選擇柳公權柳體的帖如《玄秘塔》《神策軍》
愛好寬嚴厚重的可以選擇顏真卿顏體的帖如《麻姑山仙壇記》《多寶塔感應碑》
脾氣溫和的可以選擇歐陽詢歐體的帖如《九成宮》《千字文》
性格內斂的可以選擇隸書如《曹全碑》《乙瑛碑》
喜歡氣勢豪放結體大開大合的可以選擇《石門頌》王遠的《石門銘》
等等等等。
這僅僅是第一步。選帖。
然後就開始寫了,注意,嚴格地講就是臨摹,或者叫臨帖。遠遠談不到入帖的地步。
只有經過嚴格的持續的臨帖,當寫到酷肖的階段時,才可以稱之為入帖了。
為什麼說入帖容易呢,就是雖然下了長久的極大的功夫,因為有人指導,引領著,跟著向前走就是了。這就是入帖容易。
其次,出帖難,出帖就是成一家之體,這兩個問題是一回事。
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說過,對於傳統,要盡全力打進去,還要盡全力衝出來(大意)。
衝出來?想什麼呢。
以書法而論,從古至今不過就是:
顏柳歐趙,蘇黃米蔡,
石門頌,石門銘,
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
古詩四帖,自敘帖,
出帖?!
恰如詩仙李白感嘆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中道而退者,比比皆是,
列位看官,雖然難,還是要出,還是要自成一家(之體)
還有,難就難在心血耗盡,燈枯油幹,歷數十年功夫,出帖了,自成面目了,遺憾的是沒有達到社會共識也是枉然。
真個是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就是出帖的難處。
當然,因為難,所以才更要出,
衷心的祝願習書者,順利出帖,成一家之體。
宮春虎記
-
9 # 快樂貓英短銀漸層
入帖容易出帖難,學書法當成一家之體。
入帖容易 :只要肯用心堅持臨帖(最好有老師指導)肯定會寫的和原帖越來越像甚至一摸一樣,所以入帖只需要用心堅持臨帖就很容易。
出帖難 :在入帖的基礎上掌握原帖的技巧技法,並能為自己所用。可以不臨帖寫出自己的字,單其風格和神態明顯能看出和原帖的師承關係,但要達到這種水平是很難的。所以說出帖難。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會放棄,會繼續努力學習去實現夢想
-
10 # 聾一翁周錦池
學規矩,守規矩,破規矩。如果您的水平已經不錯了,就應當打破規矩,把規矩變活才好有出路,否則就進了牛角尖裡去了。
-
11 # 墨客書藝
這個說法是存在的。學習書法一般都要從臨帖開始,可能剛開始臨帖的時候不容易寫得很像,但是隨著我們的觀察力,尤其是對筆墨的掌握越來越熟練,寫像字帖就不是一件難事。甚至是非常的像!但是,自己離開字帖去寫一幅作品,卻又無法表現出來字帖的神韻,乃至沒有在字帖上出現過的單個字都無法決定怎麼寫。楷書還可以用各種部首拼湊,特別是行草書。更不會處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了!這就是所謂的“出帖難”吧!成一家之體的好處就在於能夠牢牢抓住這一家的規律、個性特點,用筆、用墨方法,使自己養成習慣。免得雜了,更加難以固化!等到自己可以完全掌握這一家的精髓,得心應手之後再廣泛涉獵,日臻成熟!在此也請教各位老師指教!
-
12 # 王登泰
學習書法,首先應對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碑帖,從古至今,數以千記的書法大家,以及不知道作者的許多名碑帖,他們的書寫風格不同,作品各異。要學好書法,就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符合個人情趣的碑帖,喜歡隸書,可從碑帖中選擇,也可以選擇清代各個書法家的作品,喜歡楷書,歐顏柳趙,是歷代公認的四大家,而行草書的名家就更多了。選擇了適合自己風格的碑帖,認認真真的臨習,仔仔細細的讀帖,所謂入帖就是要把字臨的很象,從形似進而達到神似,這是一個艱難困苦的過程,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只有達到這個要求,我們才能說是入帖了。而要達到出帖的標準,就是說要能寫出你自己的風格,這就難度更大了。要作到這一點,就要在入帖的基礎上,廣泛涉獵其他名家的碑帖,透過分析對比,找到各家書法作品的異同,優略,再去溶會貫通,取各家之長,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出帖。這個過程要歷經較長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要有領悟和貫通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要有很高的悟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出帖要比入帖更難。
-
13 # 書法自留地
以本人學習書法的心得,這樣理解:
一、學書法都要經過“讀、摹、臨、背、意、用”這個過程,即讀帖、摹貼、臨帖、背臨、意臨、應用。
入帖,就是以碑帖作為範本,從陌生到熟練,在練習中逐步掌握了範本的筆意、筆勢乃至精神體貌,這才算是“入”帖了。
出貼,在臨摹範本的過程中,不拘泥於範本,也不刻意地去摹仿,而是在掌握範本的筆意、筆勢、筆法的同時,寫出自己的面貌。
二、繼承和發展。
學書法臨帖,不是要要照搬法帖,寫的一模一樣就學好了嗎?並不是這樣。前面說了,在臨摹法帖的過程中,不拘泥於法帖,也不刻意地去摹仿,重要的是在掌握法帖的筆意、筆勢、筆法的同時,寫出自己的風格。
學習法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要學古人的筆法筆勢和筆意,而不是照搬法帖的字形和大小。
學習和繼承了法帖的精髓就要為己所用。在書法書法創作時,作品的意境是書法的筆法、墨法、章法、結體、創作內容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的表現。要做到有法可依,又不拘泥於法。
三、學習書法臨帖時,要懂得取捨,不能照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並不是法帖都是十全十美的;特別是學碑,由於工匠雕刻技術、風化、字帖製作印刷等因素,很難保證字跡與作者原版字跡相符,所以要擇其善而從之。
這就是我學習書法的感想,僅供參考。
-
14 # 牛鳴霄漢
在我看來,"入帖"、"出帖”都不容易。學書是一輩子的事,是一種修行,是慢功夫,要日積月累,急不得。
(一)先說臨帖吧,一般"由唐而晉",從唐楷開始,五體從頭來過。不這樣,你不知篆隸之變,始終弄不明白中國書法藝術之真諦。
臨帖先要讀帖分析,心摹手追;還要雜揉諸家,廣取眾長,兼融並蓄,爾後才可能有自家風格。
入帖,是為找源頭,源頭有細節。以前人臨王羲之《十七帖》和《聖教序》為例,哪裡行筆,哪裡停頓;哪裡傾斜,哪裡留白,哪裡交錯、避讓;毛筆如何在空中舞動,如何提按、調鋒,等等,都細細觀察,以培養點畫意識。
許多大家如前代的"神筆"王鋒,近代"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都是邊臨邊創一直到老。
(二)再說"出帖"。出帖是指將臨帖所學融匯貫通,搞創作寫作品。
關於"出帖"創作,劉炳森先生有一段話,可以說凝聚了他一生書法創作的心得。他說,學書先得學習經典,要學得有相當程度的到位,隨便寫出來就在古人那個臺階上,達到線上條、結構上沒有任何毛病的程度,再談創作。創作不是離開原來的東西,而是在原來基礎上有一點不同於原來的東西。創新叫做"出帖",出帖就是把原帖有內在聯絡的別的風格的某一點揉進來,反覆錘鍊,反覆融合。今年一點,後年一點,十年八年過去後,既有傳統功力,又不同於原帖。
看來,臨帖、出帖真的都不容易。但不臨帖或不出帖,又都不行,規範"入帖""出帖"才是正道。
最後,讓我們以"學書不臨古人,必墮惡道"(董其昌);"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兩句話共勉吧。
-
15 # 鴻鵠迎罡
“練習書法,入帖容易出帖難”,這句話說得沒有錯。
人們學習書法的意義或者說目的,從小到大不外乎有這麼幾個。
一是能練出一手好字,讓別人看了不至於失望。這個目的以追求書法的實用價值為主。
三是把書法當作修身養性的一門藝術去追求。純粹追求書法的藝術價值。
書法是書法家個性氣質和思想情感的外化,對書法學習者來說,不論是抱著哪種目的去練習書法,要想練好,首先必須選好符合自己個性氣質的字帖。
許多字帖看起來很有美感,很有藝術氣息,但未必適合你。你即使下了很多功夫去臨摹和鑽研,到頭來學不好的機率仍然很大。這時就要懂得取捨,重新選帖,從古至今留下的書帖很多很多,總有找到適合你的。
要選一個能感動自己,讓自己著迷,並且能看懂的字帖。
怎麼才叫看懂呢?
就是對這個字帖的創作背景,書法家當時的創作心態,字帖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都能瞭解透徹,並且,自己在練習過程中,能調理出一種似曾相識的心態,能非常自信地去學它。那麼,就下苦功練習這個字帖。
練習字帖不僅是學習別人的技法和技巧,更是領悟別人的創作思維和藝術感悟。經典字帖都是在不經意間寫出來的,它是書法家厚積薄發後的集中展現。
因此,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悟道比磨練技巧更為重要。
悟道的最大好處就是,會不斷讓自己產生新的看法,推動自己去思考許多問題,甚至還會發現字帖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因為人無完人,字帖都是書法家寫出來的,也是有瑕疵的。只要能發現瑕疵,並用自己的想法和技巧去改進,那麼,就成功脫貼了,已經走出了字帖的影子。
許多學習者把一種字帖學熟練了,會產生一種用筆慣性,寫字時會下意識地使用字帖裡的技巧和技法,很難擺脫字帖的影響。這時,可以重新選擇另一種字帖來練習,把另一種字帖練好了,再選擇新的字型來練習。
當一個學習者熟練掌握了好幾種字型,就要考慮用博採眾長的方式,把幾種字帖的特點糅合到一起,再融入自己的個性氣質,嘗試著創作新的字型。如果創造成功,寫出了自己的精氣神,不但是成功脫貼,更有可能自成一家。
當然,歷史上自成一家的書法家極少極少,是一個人技巧、修養、氣質、毅力、境界等方面的因素,綜合到一起的結果。
-
16 # 一身是墨
入帖容易,出帖難。這是古時的說法,我認為這種說法在現在並不適合。
我們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教育並不普及。書寫且以毛筆為主。
一上私塾或學堂,就開始寫“仿”,又叫描紅,實際上就是畫字。這時候的小孩就象一張白紙。七八歲的小孩寫“仿”寫五六年,他的字形也就基本定下來了。所以再出帖就難了。
反觀現在,基本是字形定下來了,再去臨帖,入帖是非常難的。但是,只要掌握了技巧,筆法,出帖就相對容易了。
我對某些書法大師所說的“臨帖就是不象,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寫體”這句話表示不認同。因為我見過我祖父兒時的臨帖,那是與歐字一樣的。
後面我會加上他們的手書照片,請大家欣賞。
到於說“當成一家之體”誰人不想,只是能不能辦的到。
-
17 # 南山禪月
要成為一家之體,又談何容易,既要下苦功練習,又要博覽諸帖,加深理論和文化修養。中得心源,外師造化,先入帖,再出帖,從臨得的帖裡走出來,擺脫別人的書體,棄其形體,唯留其神。
例如臨顏真卿的帖,臨到十分相似時,算是臨到家了,但是如果走不出來,沒有自己的書法理論體系和書體,那就變成顏體書法的印刷機了,成了書奴,書匠。沒有自己的成就和書體,任你書法功力再好,也稱不上"書法家"。
清代的翁方綱就是書奴,有一次他的女婿戈仙舟拿了幅劉墉的書法來請他評價,翁看後說:“你回去問劉墉,這字從那個帖上學的,哪一筆是古人的?”戈回去如實告訴劉墉,劉說:“你去問你的丈人,他的書法哪一筆是屬於自己的?”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要想成為書法家,自成一體有多麼的重要。學習書法是繼承傳統,但是要在繼承了傳統書法的精髓後,加以融匯貫通,形成自已的風格、書體。
若能入帖並出帖,真正領悟到了書法的真諦,然後自成一體,才能更好的在繼承中發揚,豐富書法的多樣性美感和不同的藝術風格魅力。
回覆列表
我雖然沒有學習過書法,但是我覺得這和學習是一個道理:學習書法,開始當然是要臨摹一些書法大家的作品,這很容易,難的是,你臨摹一段時間之後可以不受書法大家作品的限制,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模仿所有的學習,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在模仿,在學習別人的東西,因為這就是學習的規律,總是要先學會走,才能跑起來,但是,這裡就有一個陷阱,你越是想要學好,越是要用心模仿別人,這樣很容易成為你模仿的那個人的影子,而迷失了自我
創新模仿是為了掌握一項活動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成為某個名人的影子,一旦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技法,接下來就是學習的核心:創新。難的是你要從模仿中跳出來,寫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這樣你才是真正功德圓滿了。小到個人的成長,大到社會的進步,哪一點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時代前進,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一樣,開始時多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