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珂夢歷史人文

    說魏國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發源地也是合理的,因為擾亂戰國時局的眾多縱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於魏國的,例如帶來秦國斬首魏國八萬雄兵的公孫衍;提出連橫策略,讓秦國走向爭霸之路的張儀;帶領五國伐齊的燕國樂毅,以及在秦國統一過程中立下功勳的范雎,呂不韋,尉繚等都是魏華人,或者出自於魏國。此外,來自於魏國的縱橫家還有信陵君、侯贏、池子華、姚賈、公子勁、朱倉等等數不勝數。

    魏國為何出現這麼多縱橫家?筆者認為,這與魏國特殊的地理地緣政治有關,魏國位於中原腹地,是個四戰之地,戰國時期每一次大戰,魏國都被捲入其中,不能倖免;眾多的合縱連橫活動,魏國都是主力之一,例如秦國連橫魏國、南韓攻打楚齊兩國;魏國又在公孫衍帶領下連橫五國征伐秦國;魏國夾在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中,邦交策略時常改變,這也是縱橫家提供了舞臺。

    其次,魏國的變法促進了不同社會階層的流動,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在經濟、農業、商業等諸多行業都有很大發展,特別在農業上,土地兼併嚴重,失業人口多,很多人憑著自己一技之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縱橫家因此應運而生,並且魏國發達的經濟,帶動了社會人員的大量流動,並且魏國地勢平坦,交通發達,使得魏國縱橫家能夠向中原諸國流動。

    筆者認為,魏國盛產縱橫家跟其文化也有很大關係,三家分晉前,晉國文化思想受中原傳統思想和戎狄思想雙重影響,帶有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雙重特點;三晉分家後,魏文侯推行李悝變法,此時文化氛圍比較寬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諸子百家思想交匯融合,使得多種文化並存,多種學派並立,這樣為魏國縱橫家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而魏國養士之風盛行,這又為縱橫家的大量產生提供了人才來源,加之魏國國內殘酷的朝政鬥爭,從魏國走出的縱橫家大多見多識廣,擁有豐富的朝廷鬥爭經驗。

    魏國國君除了魏文侯外,其他都鮮有大的作為,特別是在對外邦交策略上和人才利用上,對外朝秦暮楚搖擺不定,對內不能選賢任能,導致魏華人才都紛紛出走流向其他諸國,特別是縱橫家。

    縱橫家們大多善於辭令,或者長於計謀,他們知識淵博,大局觀強,善於揣摩人心,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謀士,戰國時代,說白了就是縱橫家的舞臺,他們左手執黑,右手執白,左右著大國戰爭,決定著小國命運,他們有人能以三寸之舌抵抗百萬雄兵,或縱橫捭闔、遠交近攻解救他國於水火之中,我們看看秦國的國運,就會對縱橫家的作用一目瞭然,其實商鞅應用縱橫家的理論,從張儀,到呂不韋,再到李斯,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離不開這些縱橫家。

  • 2 # 小武書記官

    一提起戰國時期那些在列國之間穿梭的縱橫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出合縱連橫的蘇秦張儀。此二人為針鋒相對的兩個集團服務著,但是卻有著共同的老師,那就是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對於其出生地有三種說法: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河南淇縣)人;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在鬼谷隱居。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是縱橫家的鼻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外交家、語言學家、法家、名家、發明家、醫學家以及教育家。鬼谷子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在當時算是神一樣的人物,最厲害的是鬼谷子教育出一系列戰國精英,名單如下: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等等500餘名

    從這份極具分量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縱橫大家蘇秦、張儀、毛遂;有兵家大師孫臏、龐涓;有法家代表商鞅、呂不韋;還有眾多的名將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趙奢。如此看來戰國時的軍政精英有相當一部分出自鬼谷子門下,在戰場上廝殺的極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師哥師弟。

    那麼鬼谷子帶著這群牛人在哪裡學習呢?後人考證,鬼谷子隱居的鬼谷位於今天河南省鶴壁市雲夢山中,在戰國初期這裡就是魏國的領土。魏國不但可以說就是縱橫家的發源地,也是但是戰國精英的誕生地。

    那麼魏國豈不是用於一所產生超級人才的黃埔軍校了。結果恰恰相反,這些人才大部分對於別國,有相當比例去了魏國的宿敵秦國。這其實與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有關係,魏文侯時還算重視人才的選擇,但是文侯之後朝政有貴族把持,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利益不被外人所佔有,他們封住了平民子弟晉升的途徑。另外這群精英各個心高氣傲自是不凡,豈能甘居人下。而秦國則不然,商鞅變法沒有因為自己的慘死而被廢除,那套完整合理的晉升機制保留了下來。同時秦國統治者積極網羅六華人才,對於那些高能力的“秦漂”委以重任,賜以重金。

    在那時的秦國,整個國家就是一臺機器,農民生產糧食供應軍隊百官,老秦人出征奪取土地,來自六國的客卿們則積極出謀劃策對抗自己曾經的母國。

    雖然六國多人才,但六國留不住人才,六國焉能不亡?

  • 3 # 竹影臨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縱橫家”?怎樣才能成縱橫家?成為縱橫家的條件是什麼?

    其一,必須有超於常人的智慧,有善於答辨進退自如的手斷;有三寸不爛之舌(諸如三國孔明先生過江舌戰群儒)的宏大氣魄。

    其二,必須有遠交近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超人本領。(諸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子房)

    歷史上最有名的縱橫家莫過於戰國時期蘇秦的"合縱"策略和張儀的"連橫”策略。

    春秋戰國時期,本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大的動亂時代。各國之間為了發展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爭當霸主,雄撐天下。可都勢均力敵而未能獨佔螯頭。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又受"三晉文化”的影響,繼承了晉國建國初期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方針固疆穩土。因有之前的變法基礎,到魏文候時代,他再次變法,最終把魏國推到了霸主的位置。

    因取得了時代的先決權,相應的文化氛圍也得到了發揚廣大。專事"遊說權謀"的縱橫家應用而生,他們遊走於列國之間,表演在列國的政治舞臺。

    魏國之所以能成縱橫家的發源地,是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地都處在中原中心地帶,地勢平坦,少有阻隔,交通便捷,物華豐茂。又四面受敵,強時尚可國泰民安,弱時八方難支。這時必須有強大的外交手斷來平息內憂外患,縱橫家便有了相對施展才華的舞臺。

    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文化傳承的相對繁榮是魏華人選擇了知識能改變命運的格言,遊說,攻略殺伐成了他們謀生和揚名立傳的唯一手斷。所以說,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

  • 4 # 正史漫談

    戰國前期的魏國,不僅僅是縱橫家的發源地,甚至可以被視為政治家、思想家、謀略家的搖籃,那些影響了戰國局勢走向的明星人物,絕大部分都出自魏國:李悝、吳起、公孫鞅、蘇秦、張儀、樂毅、范雎等等,甚至軍事家孫臏最初也是在魏國出道。他們要麼是魏華人,要麼在魏國邁開事業的第一步。造成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魏國綜合條件好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裡條件好就往哪裡去,古往今來都是這個現實的生存規則。就像近幾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動一樣,戰國前半期的魏國,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有錢:春秋時期最富有的國家是晉國,而戰國前半期最有實力的則是繼承了晉國衣缽的魏國。魏國,位於原晉國的中心,西邊的區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而且佔領了河西之地,主要的城市富庶、發達;東邊的區域相當於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這裡是中原的核心區,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而且在春秋戰國之交,魏國敢為天下先,首先推行了李悝變法,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使地盤不是最遼闊的的魏國,成了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有影響力:在春秋時,位於華夏族誕生地黃河流域的晉國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天下的中心,而三家分晉後,魏國繼承了這一政治遺產。相比較之下,其他國家就顯得弱勢:西部邊陲的秦國被視若“夷翟”,南方的龐然大物楚國則一向是“蠻夷”,東北的燕國從來都是弟中弟,同為三晉的趙、韓當時只是跟著魏國混的小夥伴,只有在春秋時提出“尊王攘夷”的齊國能與魏國掰掰手腕,但在田氏代姜後,齊國的底氣也差了一截。

    第二、魏國地理位置佳

    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對人才的培養與流動極其重要。比如三國時期的襄陽,由於地處東西南北交通的中心點,成了人員與資訊的交流中心。而在南方還未開發的戰國時期,魏國所在的黃河流域,是當時天下的中央。在這裡,既可以掌握最詳盡的資訊,又能方便隨時向各國流動。舉兩個相反的例子:被秦國扣留的楚懷王曾經私下逃出,卻因漫長曲折的交通困難被秦國又抓了回去;而那些逃離魏國的人才,無一不是非常便捷:裝死的范雎、殘疾且裝瘋的孫臏,離開魏國幾乎沒費多少力氣,這就是待在魏國的好處:方便轉移陣地。

    第三、魏國有學術氛圍

    這要感謝魏文侯魏斯。他在位時,在西河郡成立了教育中心,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大家都被其尊為老師,各國的人才也向魏國集中。如吳起、李悝,都是卜子夏的弟子,這些人才在魏國學習,也在魏國實踐,使得當時魏國成了戰國思潮的搖籃、新理念的試驗田。當時,各華人才若想學習最新理論,前往魏國是最合理的選擇,吳起之所以能在楚國推行變法,是他在魏國學習了同窗李悝的理念,也耳聞目睹了魏國的改革經驗;公孫鞅前往秦國變法的資本,則與吳起如出一轍。魏武侯、魏惠王都繼承了這一遺產。

    可惜滋生人才容易、留住人才太難,魏國以雄厚實力建立起來的人才資源,反而成了幫助各國(尤其秦國)強大的利器,也成了推動本國奔向末路的推手。

  • 5 # 老醉聊故事

    【為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這是為什麼呢,我相信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要成為發源地,要滿足幾個特徵,一是要有時代文化背景,二是要有文化背景,三是要有典型人物事蹟

    我覺得只要是滿足了這三個特徵就可以稱之為發源地,這就像河北承德是普通話發源地一樣,有時代背景,有文化背景,連一個老人說話都堪比播音員

    所以要想成為發源地一定是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那麼魏國到底滿不滿足這三個條件呢

    01|時代文化背景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這一段有幾個字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四戰之地”什麼叫四戰之地,四周全是平原,沒有任何工事可守,四年楚歌啊,你想想他不打怎麼辦,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

    02|文化背景

    魏國文化受三晉文化的影響,晉國開國之初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治國,晉文化與其它文化最大的特點是相容性

    又因地區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圍,這裡既有遊牧文化,南方吳楚文化,東部的齊魯文化,各種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得魏國很少受到傳統道德思想的束縛,他們更加註重實際

    戰國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誰不想在這天下分一杯羹,魏國夾在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中,舉目皆敵,所以縱橫家的務實文化,也是頗為受寵的

    身處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能相容,那麼聯合縱橫之術就是必選的,為什麼呢?

    魏國稱霸之初是以法家思想治理沒問題,但是經過多次戰爭之後,均敗於縱橫家之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毫無疑問,相容縱橫文化成為魏國的支撐點之一也是沒問題的,所以第二點也是滿足的

    03|典型人物

    想必這一點不用多說諸如:公孫衍、張儀、樂毅、范雎、呂不韋、尉繚、池子華、公子勁、姚賈、左爽、紛強、樓梧、信陵君、等等。

    綜上所述,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是有根據,有道理的。

  • 6 # 超凡博弈

    首先是因為,戰國時期魏文侯率先進行變法,使得魏國當時成各家學派的交匯地,這就為魏國成為縱橫家的發源地創造了先決條件,因為文化土壤始終大於一切。

    魏國當時的文化氛圍,比較寬鬆,這使得儒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交流融化。由此帶來積極的影響,魏國湧現出多種學術流派共相存和,交相輝映的文化氛圍,這其中縱橫派自然有了一席之地了。。

    其次,魏國處於中原的中心地帶,交通發達,加上他四周都是被強敵圍繞。所以,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換句話講,魏國強時是容易向外拓展的,不過,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他國勢弱時,也容易遭到四面攻擊,這就對魏國來說,可能應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更大一些。於是,魏國就更加有利於縱橫家們活動了。

    最後,魏國變法肯定也帶來社會各階層的進一步分化流動。魏國實行變法後,使得政治、經濟、文化,包括農業、畜牧業、商業、手工業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直接有利的就是人口大量流動,人口數量大幅湧入,城市規模開始擴大,這也為縱橫家們隊伍的進一步壯大,提供了更大的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總之,是戰國這個特殊時代的戰亂格局,給了這些縱橫家們充分發揮的舞臺。

    戰國這個亂世,戰爭的局面以及自由開放的環境,也是縱橫家們改變命運的絕好機會。比如蘇秦、張儀等他們的成功,就帶動一大批縱橫家,尤其是魏國的縱橫家們,他們大多走上了這個道路,說明榜樣的力量無窮大。

  • 7 # 晝顏房

    縱橫家,他們或者善於辭令,或者長於計謀,他們的策略很多,他們揣摩人心,縱橫捭闔,或以三寸不爛之舌抵抗百萬雄師,或以遠交近攻解救他國於水火之中,但最出名的莫過於蘇秦的合縱策略和張儀的連橫策略了。

    魏國縱橫家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魏國縱橫家人數龐大,並且對戰國曆史產生很大影響,魏國縱橫家唐雎,以90歲高齡遊說秦國,使得強秦不敢對魏國用兵,在魏國滅亡後,他又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想要吞併安陵的意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魏國文化受三晉文化的影響,晉國開國之初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治國,這也直接決定了晉國文化的發展格局,即它的寬容性不僅有利於晉國的文化交往,也是晉國社會成為中華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爐,晉文化與其它文化最大的特點是相容性,即農耕文化與遊牧碰撞交融的舞臺。

  • 8 # 趣說古今事

    魏國縱橫家,公孫衍、張儀、樂毅、范雎、呂不韋、尉繚、池子華、公子勁、姚賈、左爽、紛強、樓梧、信陵君、侯贏、朱倉、範座、雍沮、孫臣、段幹崇、如耳、旰夷等等。

    魏國縱橫家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魏國縱橫家人數龐大,並且對戰國曆史產生很大影響,魏國縱橫家唐雎,以90歲高齡遊說秦國,使得強秦不敢對魏國用兵,在魏國滅亡後,他又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想要吞併安陵的意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魏國為何會出現這麼多縱橫家呢?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魏國文化受三晉文化的影響,晉國開國之初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治國,這也直接決定了晉國文化的發展格局,即它的寬容性不僅有利於晉國的文化交往,也是晉國社會成為中華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爐,晉文化與其它文化最大的特點是相容性,即農耕文化與遊牧碰撞交融的舞臺。

    三家分晉後,魏國、趙國、南韓三家都受晉文化影響,特別是佔據晉國腹裡的魏國受到的影響最大。魏國繼承了晉國變革創新的傳統,到了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實行變法,將魏國推向霸主位置,並且還使魏國成為法家學派中心和法治文化園地。

    魏文侯時期寬鬆的文化氛圍,使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薈萃交融,專事“遊說權謀”的縱橫家也由此活躍在戰國的舞臺,由此在魏國呈現出多種學術流派共存,相輝映色的文化景觀。此外,晉文化還有戎狄文化、夏文華的遺風,也有周文化的影子,魏國即繼承了晉國兼收幷蓄重法治,重變革的文化傳統和開放態勢,又有法家思潮的影響,這些都對魏國縱橫家的崛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國特殊地緣政治有利於縱橫家活動,戰國時期,魏中國產生了眾多的縱橫家,與其特殊的地緣政治是分不開的,魏國處於中原的中心地帶,並且四周都被強敵環伺,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魏國國勢強時,可以向外拓展,國勢弱勢則容易四面受敵,這就更加要求魏國應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有利於縱橫家活動。

    此外,魏國地形地勢平坦,無名山大川阻隔;交通發達,馬馳人趨,待倦而至,使魏國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交通樞紐;物產豐富,商業繁榮,更適宜於縱橫家施展其謀略。特別是到了戰國中期,魏國成為合縱連橫的主戰場,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北有燕國;這些諸侯國,互相攻伐,魏國既不能獨善其身,也難以脫身。

    魏國變法帶來社會階層的流動,魏國率先實行變法後,農業、畜牧業、商業、手工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導致社會人員大量流動,人口數量增加,城市規模擴大,這也為縱橫家隊伍的壯大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農業迅速發展時,造成土地兼併嚴重,失去土地的人口數量增多,失去土地的人生活艱難,不能自主,很多人選擇知識、謀略、將遊說作為改變命運的手段,由此,魏國縱橫家隊伍進一步擴大。

    魏國發達的經濟自己養士之風的盛行,為那些能夠影響大局的縱橫家提供了經濟保障,信陵君就是養士的代表人物。此外,殘酷的軍事鬥爭也是促進縱橫家產生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平民階層的上升,為縱橫家提供了最廣泛的來源,例如姚賈,范雎、商鞅要麼出身平民,要麼是貴族庶孽。

    此外,戰國亂世給了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縱橫家發揮的舞臺,這個亂世戰爭的局面以及自由開放的環境是改變命運的好機會,諸如蘇秦、張儀等縱橫家透過積極奔走遊說,竭力推薦自己,以謀求功名利祿,他們的成功也是眾多縱橫家的榜樣,帶動了一大批縱橫家走上了策謀之路。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漢書》、《資治通鑑》、《左傳》等。

  • 9 # 千史千尋

    縱橫家興於戰國中後期,是在“百家爭鳴”中一個精研外交策略和辯術的群體,這些根據戰國時期局勢變化而遊說於各國的策謀之士,因其進行了合縱連橫的活動,被後世稱之為“縱橫家”。

    一、“縱橫”與“縱橫家”

    關於這個解釋,《韓非子·五蠹》中曾提到:

    “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這裡的“從”與“橫”分別指的就是“合縱”與“連橫”。前者是指多方弱小勢力搞外交團結,齊心攻擊強大的一方,後者指的是強大的一方聯合一個弱小的勢力,依靠弱小勢力間的矛盾與利益來破壞他們之間的外交關係。

    舉幾個例子。

    秦國自商鞅變法國富兵強後,開始圖謀向東發展;馬陵之戰(孫臏幹掉龐涓的那一戰)後,魏國元氣大傷,齊國替代了魏國稱霸東方。

    韓、趙、魏為在齊、秦夾縫中求生存,團結起來北聯燕、南聯楚,形成東抗齊和西抗秦的“合縱”局勢;而其中的某弱國被齊、秦拉過去,再進攻其他弱國的話,形成的便是“連橫”局勢。

    “樂毅伐齊”後的齊國盡顯頹勢,而“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元氣大傷,之前六國均勢不復存在,此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抗秦,是為“合縱”,而秦聯合六國任一諸侯國,來進攻其他弱國,則為“連橫”。

    而“縱橫家”就是在各諸侯國之間進行“合縱”與“連橫”外交活動的人,比如張儀、公孫衍、蘇秦等名士。

    縱橫家興盛於戰國中後期,但並不是說他們只出現在這一時期,在西漢初年也曾出現過他們的身影,比如主父偃、蒯通等人;也不單限於外交領域,只要能憑一己之辯使一國轉危為安的策士,都可以稱為“縱橫家”。

    二、為什麼說魏國是縱橫家發源地

    晉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之策的確立,展示了其在文化交流與民族交往的寬容特點,唐叔虞這一立國方針不僅對晉國的施政和思想文化有著深遠影響,還對韓、趙、魏三家,特別是魏國相關的這兩方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國疆域初探》一書記載,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後的魏國“佔有原晉國的大部分領土,可以說是晉國的直接繼承者”,所以說魏國文化也直接繼承了晉國文化的底蘊與特點,而其後來的變法精神及內容,也可以從晉國曆史中找到相應的軌跡和影子,與此同時魏國也在晉國傳統精神和思想方面對之進行了總結和改進。

    魏國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其開國君主魏文侯,作為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他禮賢下士,重用賢臣能將,富國強兵、開疆擴土,使得魏國一躍成為了中原霸主。

    接下來,我們就從李悝變法、政治軍事鬥爭、養士之風和魏國地理環境這兩個要素,來解釋下魏國成為縱橫家發源地的原因。

    1、李悝變法

    戰國七雄中,魏國是率先進行變法的,自此其他諸侯國也效仿魏國,紛紛走變法之路,以謀富國強兵之路,而魏國作為先行者,也最先“嘗”到了稱霸的滋味。

    魏文侯在位時,任用李悝為相,並進行變法改革,所以魏國的這場變法也被稱為“李悝變法”。

    首先,李悝變法中規定了“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政策,廢除了世襲制度,根據能力來選拔管理,取消了世襲俸祿,以招募賢才,發展生產,同時獎勵軍功、依功行賞、因能選拔等措施的實施,使得出身不高但有才能有智謀計程車人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所以說,此次變法在增強國家實力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活躍度和流動性,這其中就包括士人階級,而縱橫家作為其中的重要“零部件”,這也就意味著變法同時促進了縱橫家的活躍度和流動性、擴大了其發展隊伍。

    其次,變法中,無論是“盡地力之教”這種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的政策,還是鼓勵“還廬樹桑,菜茹有畦”這樣的精耕細作,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作物產量的提升,同時也解放了一部分勞動力,使得他們可以從事商業、手工業等非農業活動,而這兩個行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社會人口的增加及流動,而本國計程車人、縱橫家也便來源於此。

    另外,在商業、手工業發展的同時,日益尖銳的土地兼併問題、對農民的剝削問題也凸顯出來,許多人面對此景,只能另謀出路來改變自身的境遇,而其中一部分人選擇了利用自己的知識與遊說優勢,來作為改天換命的“快車道”,如此一來,縱橫家的規模愈加擴大了。

    2、內部政治軍事鬥爭

    魏國的政治軍事鬥爭也為縱橫家的發展“盡了力”。

    晉國自立國至亡國,多少大家族起起伏伏,或勝或敗,比如範氏、中行氏這些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卿族,大多則“淪降為士、庶,甚至皂隸”,還有一些,比如“魏氏餘子”張儀、“衛之諸庶孽公子”商鞅等敗落的貴族庶孽,他們這群人也成為了後來士人、縱橫家的來源之一。

    3、養士之風盛行

    縱橫家都是些什麼人呢?孟子曾怒贊張儀、公孫衍等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嘴巴一張一合便能決定天下之勢,如此賢才智士無疑對本諸侯國及其外交領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魏國良好的經濟環境也為統治階層養士提供了滋養士人的溫床,因此“養士之風”便在時下開始盛行。

    比如魏國信陵君,他廣招門客,曾養士數千人,如此規模在當時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了。

    4、優越的地理環境

    《戰國策·魏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中記載,張儀和蘇秦都曾就魏國所處地理環境做過詳細分析。

    張儀在為秦國“連橫”的事向魏襄王遊說:

    “魏國的領土方圓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人。四周地勢平坦,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更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來裡;從陳國到魏國,也只有二百餘里。人奔馬跑,等不到疲倦就到了魏國。南邊與楚國接壤,西邊是南韓,北邊是趙國,東邊與齊國相鄰,魏國士兵要守衛四方邊界。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連排列。運糧的河道和儲米的糧倉,不少於十萬。

    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適合作戰的地方。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進攻你們;不和南韓聯合,那麼南韓就會攻打你們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那南面就會危險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張儀在為趙國“合縱”的事向魏襄王遊說:

    “魏國南邊有鴻溝、陳地、汝南,還有許地、鄢地、昆陽、召陵、舞陽、新郪(qī);東邊有淮水、潁水、沂水、外黃、煮棗、海鹽、無疏;西邊有長城邊界;北邊有河外、卷地、衍地、燕地、酸棗,土地縱橫千里。地方名義上雖然狹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沒有放牧牛馬的地方。”

    兩位縱橫家的說辭目的雖然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從戰略層面說明了魏國的地理環境所具備的重要作用。

    從上述兩人的說辭我們知道,魏國地勢平坦,是天下諸侯必爭之地,只要國富兵強,不但可以憑藉堅固的屏障抵禦入侵,還可以以此進行軍事拓展。但是反過來的話,加之與四鄰關係不佳,可能就會出現“四分五裂”的被動局面。

    而處於黃河流域的魏國,所處的氣候,所擁有的土壤和物質資料,無疑為本國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除此之外,四通八達的交通也對本國的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

    其實,魏文侯也曉得自家地盤的優劣,所以也曾採取過聯合韓、趙的戰略措施來避免以上不利情況的發生。

    處於中原地帶的魏國雖然地理優勢“線上”,但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亂戰不斷,雖然經濟發達、文化燦爛,但他並不能像西秦或南楚那樣再行擴張之勢。

    種種原因使得魏國成為諸國“合縱”、“連橫”的策源地,所以我們才說,戰國時期的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

    既然結論如此,那歷史真如這般嗎?

    看看戰國時期的一系列戰爭就知道了,公孫衍為魏國連楚、燕、韓、趙以伐秦;張儀為秦連橫韓、魏;孟嘗君合縱魏、齊、韓勝楚攻秦;樂毅為燕連韓、趙、魏、秦以伐齊;長平之戰後,虞卿為趙合縱齊、魏、楚、韓、燕來抗秦……凡此種種。

    我們看到,自戰國起,魏國作為每個佈局的縱橫中心,幾乎參與了每一場諸侯國間的縱橫活動,而頻繁的軍事、外交間的“刀光劍影”中,魏國縱橫家的身影可謂是無處不在!

    三、結語

    綜合上述,魏國的變法、政治軍事鬥爭、養士之風、地理環境等一系列要素的“同時發功”,促進了士階層的崛起,也同時擴充了縱橫家的人才隊伍。縱橫家是那個時代特定歷史條件的“特色產物”,順勢而產生的縱橫策略、縱橫活動也是這個特殊群體產生的歷史需要。

    魏國為縱橫家提供了大放異彩的歷史舞臺,而滋生於這個溫床上的縱橫家們,他們或為己利,或為一國之利,只憑一唇舌奔走於各諸侯間。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的軍事、外交策略變化也因他們而風起雲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至今,最強的五位大前鋒,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