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
2 # 白露為霜65799235
劉裕能力是夠了,當時也有這個趨勢,可惜劉穆之突然死了,劉裕後方不穩只好奔回去。
不過劉裕那時候年紀大了,又急著當皇帝,就算劉穆之不死,劉裕留下來以長安為基地開始統一,恐怕也難不太完成統一大業。。
-
3 # 溫柔霸氣曉東哥
劉裕能力是夠了,當時也有這個趨勢,可惜劉穆之突然死了,劉裕後方不穩只好奔回去。
不過劉裕那時候年紀大了,又急著當皇帝,就算劉穆之不死,劉裕留下來以長安為基地開始統一,恐怕也難不太完成統一大業。。後來長安被赫連勃勃攻打下來。
-
4 # 品茗讀史
導語:劉裕攻佔長安後,如果親自帶兵駐守,是極有可能統一天下,改寫中國歷史的。
劉裕出身行伍之間,一步步地成為東晉精銳主力北府軍的重要將領。
劉裕以自己掌控的北府軍為依託,東征西討,平定了朝廷內外的敵對勢力,成為操控東晉朝廷的一代權臣,進而萌生出取代東晉,自建新朝的野心。
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劉裕先後進行了兩次北伐,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個人威望,以便順利地達到代晉自立的目的。
第一次北伐是公元410年,劉裕發動的對中原南燕的戰爭。
此次北伐很順利。劉裕很快就攻破了南燕的都城廣固,消滅了南燕,收復了青州地區。
正當劉裕躊躇滿志,準備一鼓作氣恢復中原之際,孫恩五斗米道起義軍的餘部死灰復燃,在盧循、徐道覆的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向東晉都城建康發起進攻。
在此情況下,劉裕只得放棄北伐,回師救援建康。
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416年。這時候東晉朝廷基本上已落入劉裕的彀中。
為了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勢力,提高自己的聲望,為即將開始的篡位自立掃清障礙,劉裕決定進行第二次北伐。
出發前,為了維持東晉朝廷內部的穩定,劉裕將朝政大權託付給親信劉穆之,又派親信將領朱齡石等人率軍駐紮在建康附近,以備不測。
安排好後方的防護工作以後,劉裕率大軍兵分五路,水陸並進,開始攻打後秦。
一路激戰,劉裕大軍節節勝利;沿途收復了許昌、洛陽等重鎮。隨後,劉裕又大敗後秦軍隊,攻佔潼關,直撲長安。
公元417年,後秦國主姚泓見大勢已去,就開啟城門,向劉裕投降了。
這次北伐,消滅了後秦,可以說是巨大的勝利。劉裕成為東晉政壇無人可以匹敵的政治巨星。
劉裕派人回建康,要求朝廷給自己加賜九錫。這是權臣謀求篡立之前通常的作法。
軟弱無力的東晉朝廷雖然明知劉裕的意圖,卻也無可奈何,只得冊封劉裕為宋公,加九錫,位在諸侯之上。
由此,劉裕看出了東晉朝廷的虛弱,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強大,已經可以取代東晉,建立新朝了。
正在此時,為劉裕看守建康後院的劉穆之突然病死了。這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得劉裕慌了陣腳。
劉穆之一死,再無他人可以替劉裕掌控建康的形勢了;而且劉裕自認為已經取得了滅秦的大功業,自己的個人威望已經達到頂峰,可以回去篡位登基當皇帝了。
於是,劉裕無心進取,決定回師建康。只留下部分軍隊鎮守長安,匆匆班師回南方去了。
(劉裕畫像)
無疑,在劉裕的心目中,建康要比中原更重要。
劉裕班師以後,沒過多久,關中地區就被赫連勃勃奪去,而且,劉裕留在長安的將領們死傷殆盡,損失慘重。
那麼,劉裕如果留在長安,形勢會如何發展呢?
首先,劉裕的後院不會失火。
以東晉朝廷此時的孱弱,根本就不會作出危及劉裕的舉動來;劉裕大可不必匆忙班師回建康的。
其次,劉裕此番進入關中,深得關中人心,關中父老都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就是漢高祖劉邦那樣能夠統一天下的偉大帝王。
因此,劉裕應該挾大勝之威,兼以關中人力物力的支援,進一步銳意進取,收復整個漢家疆土,從而結束劃江而治的南北朝局面,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劉宋王朝來。
結語:劉裕放棄了歷史賦予他的大好時機。他那急欲稱帝的一己私利,斷送了一次統一中國的好機會,使得中國又經歷了一二百年的分裂混戰場景,給無數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
-
5 # 兵器世界
即便劉裕親自領兵駐守剛剛拿下的關中,也不可能帶領晉軍一統天下,因為它的對手拓跋魏和赫連夏都還沒有使出全力,這兩個強敵和南燕、譙蜀、後秦大不相同,他們都是保持了塞外胡人傳統的強國,劉裕想拿下它們難度不小。而且,劉裕軍也沒有穩固的後方,不回兵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劉裕時期的北方形勢圖,
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兩次北伐大獲全勝的原因了,首先南燕地盤狹小,它基本就相當於戰國時代的一箇中原小國,雖然統治者慕容氏是鮮卑族,但慕容超的軍隊顯然沒有五胡亂華時期的胡人戰力,在公元409年的巨蔑水之戰中,10萬南燕軍與劉裕大軍對峙,竟然吃不掉依託4000輛戰車列陣的晉軍,反而被劉裕的一招迂迴偷襲戰術擊敗。
(滅南燕)
南燕是個小國,後秦相對較大且軍隊戰鬥力非凡,但它卻是個四面楚歌的國家,不能集中全力對付劉裕,這一點從公元405年後秦被迫割讓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淮北土地給東晉就能得出結論。
當時的後秦主宰姚興還沒有蕩平西秦,北面的赫連勃勃也是不可小覷的威脅,因此姚興被迫按照劉裕的要求割讓土地,這讓後者名聲大振,也暴漏出後秦的無奈。
後秦在400年滅掉了西邊的西秦,但當地戰亂從未停息,公元409年西秦又復國,再加上赫連勃勃多次南下,讓姚興無力專心對付東晉,只能眼看著劉裕滅亡南燕。劉裕軍隊在圍攻南燕首都廣固時,暴漏出不善於攻堅的缺點,此時駐紮在洛陽的10萬後秦軍一旦參戰劉裕必敗,但這10萬人被姚興召回用於對付西秦和大夏,因此說劉裕第一次北伐大勝有一定幸運。
(第一次北伐時,南北都是四分五裂)
劉裕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416年,這一年後秦皇帝姚興病死,國家陷入內亂,給了劉裕北伐的機會。請注意,在兩次北伐之間的6年裡,劉裕一刻也沒停止征戰,他利用這個間隙消滅了盧遁、司馬休之、劉毅等割據勢力,還滅掉了仇池、譙蜀等地方政權,文治武功堪比當年的曹操,曹操統一北方,劉裕統一了南方。但凡後秦有一點實力給東晉製造麻煩,也就不會讓劉裕一統南國之地,建立北伐的根基,沒有這個穩固的後方,北伐滅後秦是不可能的。
(劉裕滅亡後秦,南朝版圖達到最大)
如果劉裕堅持留在關中,它有可能失去穩固的大後方,南方地區可能再次陷入戰亂。統一後的南國仍舊是門閥政治,原先的王、謝、庾、桓四大門閥勢力尚存,劉裕表面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門閥們隨時有可能起來反對他,比如北伐南燕時,割據嶺南的盧遁起兵,輕鬆殺到建康城下,各地將領絲毫沒有阻擋他的意願,這種事在北伐後秦時也有可能重演。
(劉裕對戰盧遁保衛建康的形勢圖)
為此,劉裕在第二次北伐時讓他的心腹劉穆之鎮守大後方,這個人的作用類似曹操的荀彧,是劉裕集團的基石,但二次北伐第二年劉穆之就死了(58歲),劉穆之的先祖是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劉裕的先祖是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他們本就是一家人,在劉裕篡位建立大宋之前沒有人能取代他。
毫無疑問,沒有劉穆之鎮守後方,劉裕堅持留在關中的話,很快就成為孤家寡人,飽經戰亂的關中、河南之地無力支援劉裕長期作戰,他絕對不可能是赫連大夏和拓跋大魏的對手,也沒有能力打回南國,選擇班師回朝才是明智之舉。
當劉裕獲知他留在關中的部隊團滅,派去救援的朱齡石也全軍覆沒後,劉裕也打算親自北伐,但被大臣們勸阻放棄,這說明當時的南國並不穩固。
(劉裕回到建康後,北方形勢迅速逆轉)
為了獲得北伐的穩固後方,劉裕加快篡位速度,於公元420年建立劉宋王朝,距離二次北伐僅僅過去了4年而已。
劉裕稱帝后立刻著手大力整頓南國,避免自己再次北伐時後院起火。他採取削弱強藩加強集權的措施,打擊地主和門閥勢力,限制文武官員的權力,尤其是他們對軍隊的控制被剝奪。只要把南國打成一塊鐵,劉裕就能橫掃北方胡人政權實現大一統(北魏在439年一統北方,在這之前都是有機會的),可惜他稱帝后的第三年就死了(60歲),再也沒有北伐的機會。
總結:劉裕當年沒有堅持北伐的原因是,他的大後方只是表面上的統一,隨時有可能陷入內亂,因此他必須趕回去主持大局,繼續留在關中的前途不會太美好。
-
6 # 我為發明狂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如果有人替劉裕守住後方,肯定可以!反過來說,如果劉裕手下可以幫他鎮住長安,一樣可以!
關鍵是劉裕手底下人才缺乏!
所以,劉裕是左右為難!
難以成功!
-
7 # 心向青山
除了朱元璋,劉裕是古代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人。不過,我認為即使劉裕親自駐守長安,也無法統一天下,其原因有五:
1,與劉邦相比,劉裕沒有自己的蕭何
蕭何之功,在於使劉邦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不需要劉邦擔心打了敗仗無路可走。
劉穆之本來堪稱劉裕的蕭何,所以劉穆之一死,劉裕便只能南下回朝,否則其朝中地位便會有不保之虞。
2,與劉邦相比,劉裕沒有自己的韓信
當劉邦與項羽對峙滎陽,韓信則率軍北上滅魏、代、趙、燕、齊,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
但劉裕一生征戰都是親自領兵,其手下有將才,但無真正的帥才。劉邦、朱元璋可以坐鎮國都,但劉裕不能。
3,征戰一生,劉裕年事已高
劉裕攻佔長安的時間是公元417年,三年後劉裕稱帝,公元422年病逝,歷史留給劉裕的時間太少了。
4,對手太強
劉裕去世的次年,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這是一位結束北方亂世的雄主,假如劉裕還在世,也會成為其最強勁的對手。
劉裕死後,其子劉義隆曾北伐中原,最終敗於拓跋燾之手,拓跋燾一時飲馬長江。
5,劉裕志不在此
攻佔長安後,南京的劉穆之病逝,劉裕便召集文武,表達了對後方的憂慮。
與劉邦朱元璋不同,劉裕一直不是一國之主,而是東晉之臣。所以,劉裕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才能繼續北伐。
同時,東晉的數次北伐常常都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自身的朝中地位。劉裕也不例外,他的北伐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封王,篡位。
於是,劉裕在留下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後返回了南京,而輔佐劉義真的王修、王鎮惡、沈田子不久便發生了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
所有這一切,都被夏主赫連勃勃看在了眼裡,於是,赫連勃勃趁機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攻進長安,時間是418年。
至此,劉裕的努力付之流水。也就是說,劉裕在世之時,長安已經失守,北伐成功已然無望。
-
8 # 奇正兵馬指揮使
心有餘而力不足!此時留給劉裕的時間不多了,當時有兩人已看出端倪,知道劉裕北伐必能成功,更知道劉裕根本不會固守!一個是北魏拓跋燾的內史崔浩,另一個是胡夏國主赫連勃勃!他們都安排好等劉裕一旦撤出長安,靜待時機佔領長安!後來的形勢也按這一既定戰略發展,不過是先被赫連勃勃佔了先機,拓跋燾還得忙著收拾柔然和北燕,後來胡夏也被拓跋燾統一!
-
9 # 減水書生
守不住。即便劉穆之不死、即便建康無人挑戰、即便東晉拼命支援,劉裕也守不住關中。
這個問題,北魏的崔浩已經幫著回答了。即:
秦地戎夷混並,虎狼之國,裕亦不能守之。風俗不同,人情難變,欲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譬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眾守之,必資於寇。
以崔浩之論為基礎,做一個現代版本的解讀。
01.輸出暴力但不能輸出秩序,所以好戰必亡《司馬法》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不是一對矛盾嗎?你到底要讓我咋辦,到底打不打仗?
好了,聽你的。我不好戰,所以不打仗;我也不能安,所以也要時刻準備打仗。那我就拼命造武器得了,但是造武器也有把自己造亡國的。這個例子就是蘇聯,高度發達的重工業和軍工業,硬是把國民經濟給拖破產了。
關鍵的一點,就是怎麼理解:好戰必亡。
統治可以換算成為一個經濟問題,即投入統治成本然後收穫統治收益,統治收益大於統治成本,那這個統治就是划算的。所謂統治成本,基本上就是養官和養兵的成本;所謂統治收益,基本上就是從老百姓手中收取的稅收。
但是,在這之前得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得建立統治。
怎麼建立統治?第一步肯定是輸出暴力,就是你得把地盤打下來。第二步則是輸出秩序,也就是你能治理打下來的地盤。你憑啥能治理?因為你能輸出秩序,我能確保這個地方不再被搶走、我能確保老百姓不造反、我能確保老百姓能夠安定生產。
你就看這三點,劉裕在關中能做到嗎?
確保這個地方不再被搶走,也就是關中從此不再打仗。這個肯定不可能。第一個不允許的還不是北魏,而是赫連勃勃的大夏。大夏政權垂涎關中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赫連勃勃從寧夏出兵關中,東晉從南京支援關中,在關中這個關鍵區域性,誰更有優勢?自然是赫連勃勃的大夏。即便赫連勃勃允許,北魏也不允許。北魏不需要對關中直接輸出暴力,只需要對關中到建康這條補給線輸出暴力就夠了。
“欲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劉裕治下全是南方漢人,他沒見識過胡漢雜居的關中百姓有多彪悍,所以無法保證這些人不造反。至於能不能安定生產,就是更不用提了,外敵虎視眈眈、內治胡漢對立,安心搞生產,想也別想。
輸出暴力就是戰爭,輸出秩序才能統治。所以,只輸出暴力而不能輸出秩序,就建立不了統治,也就產生不了統治收益,所以好戰必亡。
02.劉穆之不死、東晉死命支援,劉裕能定關中嗎劉裕返回建康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他要篡位。但篡位之前得有功績,而這個功績就是打下關中、滅了後秦。但是,劉裕急匆匆地返回建康,還有一個直接原因,那就是留後建康的劉穆之死了。
劉穆之這個人非常重要,他是劉裕的蕭何。劉邦外出征戰,蕭何一直看家。但看家可不是就在家裡好好待著就行了。看家的蕭何起碼要幹兩件事,一個是家裡的亂事得收拾;一個是搜光家底支援前線。所以,看家這活兒一點兒也不輕鬆。劉穆之就擔當了蕭何這個角色。而且,劉穆之要做的事情,比蕭何還要多。
劉邦領導的是一個創業集團,就是打下地盤之後大家都能分到肉。但劉裕領導的東晉朝廷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劉裕和北府軍勢力,他們是從司馬皇室與南方士族手中搶來的權力。所以,劉裕和北府軍是既得利益者,而司馬皇室和南方士族是失去利益者。而最要命的是:這個失去利益者,還非常有力量。南方的官僚系統和地方政權,仍舊把持在這幫人手中。所以,劉穆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維持一種平衡,不能殺光這夥人,因為殺光他們,東晉也就沒了;但也不能讓這夥人太囂張,因為太囂張,劉裕也就沒了。
所以,這個工作真心不好做,也就劉穆之能完成。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尋,但比一將更難尋的是一個能看家的蕭何。
所以,完全可以假設一下,即:劉穆之不死,東晉死命支援,劉裕能不能佔定關中?答案還是不能。
根本原因就是劉裕的最終目的不是關中而是建康,不是北伐收復故土而是北伐建立威望。所以,在劉裕集團心目中,篡位永遠比關中更重要。
北魏皇帝拓跋嗣要阻止劉裕北伐關中,崔浩當即就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因為崔浩看透了劉裕的目的不是關中,而是關中建功而建功篡位。所以,北魏如果拼命阻止劉裕北伐關中,那劉裕一定會北伐河北,戰火就會燒到北魏身上。
既然關中不是劉裕的主要矛盾,那劉裕就不可能在這裡投入主要精力,也不會投入主要資源。
03.收攏不住戰士戰心、收取不到統治收益,劉裕也無能為力若留眾守之,必資於寇。
即便劉裕賴在關中不走,把南朝的大將和精兵全都留在關中,他也守不住。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出征太遠,南方的大兵會不滿意。
五代十國的邏輯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但是,這個邏輯從古至今都能講得通,只是五代十國演繹得太極端。那就是皇帝必須重視將軍的意見,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時,將軍也必須總是士兵的意見,因為眾怒難犯,士兵真不想打了,就真得不能打。所以,士兵的戰心很重要。
韓信井陘之戰,之所以敢背水列陣,就是因為韓信讀懂了陳餘二十萬趙兵的心理。這夥人都是土著本地人,打了勝仗就搶劫戰利品,打了敗仗就直接回家種地打獵。
所以,思鄉情切的南方大兵,就不會有留在關中的戰心,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左右劉裕的意見,以撤回建康。
但劉裕率領的是正規軍啊。正因為是正規軍,所以南方士兵才能跟著劉裕千里赴關中,否則劉裕都不可能把這夥人帶到關中。殺入關中只是解決了輸出暴力的問題。但建立統治、收取統治收益,才是主要問題。
在關中的劉裕,他能夠收取統治收益嗎?這是想也不用想的問題。自東漢遷都洛陽之後,關中這個地方就是胡漢雜居,別說鮮卑匈奴人,就是關中羌人劉裕都搞不定。而最要命的一點,就是劉裕解決不了胡漢矛盾這個歷史大問題。而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劉裕也就無法向關中輸出秩序、不能在關中建立統治,也就不能收取統治收益。
南方士兵非要回家,關中無法獲得統治收益,這就是劉裕佔不住關中的原因所在。所以,崔浩才敢下定論,關中一定為北魏所有,劉裕想走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
-
10 # 江湖小曉生
劉裕攻下長安以後,為何不再往前走一步,繼而一統天下?因為從建康傳來了一個壞訊息,劉穆之死了!
劉穆之何許人也?為什麼劉裕聽到劉穆之死的訊息以後,立刻急急忙忙趕回建康?就連長安這裡的大好時機,都給葬送了呢?
其實劉穆之就相當於是曹操的荀彧、劉備的諸葛亮,那是坐鎮大後方的關鍵人物。如果有劉穆之在,劉裕想打哪裡就打哪裡,可是沒了劉穆之,劉裕只能是寸步難行。
很多人說諸葛亮就是個坐鎮成都的人,沒什麼本事。其實你把事情的重要程度給弄反了,前線少一百個將軍,劉備都有辦法湊出來,可是後方少了一個諸葛亮,那他根本就沒機會去攻打漢中,只能龜縮在成都等著人家曹操來圍剿他。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荀彧鎮守許都,那曹操不敢和袁紹打官渡之戰,不敢南下征討荊州和東吳,更不敢帶著大軍去西涼挑戰馬超。為什麼?因為大後方是老巢,是整盤棋最重要的地方。
劉裕失去了劉穆之,也就失去了後方的保障,一旦他長期不在建康,那麼東晉的那幫貴族們,勢必有鬧事的傾向。有劉穆之在,劉裕大可放心,但是沒了劉穆之,他就只能乖乖回去。至於統一大業,似乎跟自己的半壁江山比起來,無足輕重。
如果劉裕不回來,別說一統江山,連半壁江山都不是他。劉裕當時北伐的熱情很高漲,本來已經把南方的叛亂給一一掃清,成為了東晉王朝最大的權臣,相當於是東漢的曹操一樣。在滅了桓楚政權以後,劉裕一人兼任二十二州的都督。
這個時候劉裕還不滿足,他希望完成一統江山的大業,所以就帶兵北上,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一度大有一統江山的機會。
後秦被滅,劉裕一舉平定關中地區,收復了西晉王朝的故土,這個時候如果劉裕再接再厲,一定可以平定整個大北方,畢竟沒人是他的對手。
可是一旦他做了這件事,再回來的時候,東晉的皇帝還能駕馭得了他嗎?立下大功的劉裕只有坐等篡位了。
所以東晉王朝的貴族們,也不希望劉裕能夠一統江山,就在這個檔口,劉裕最重要的後盾劉穆之去世了,東晉王朝的貴族們別提多高興了。
只要劉裕不回來,那麼他們這幫人就能夠逐漸重新掌握東晉王朝的權力。到時候劉裕有家難回,再加上沒有後援供給,他的大軍很快就會土崩瓦解。
九月,公至長安。長安豐稔,帑藏盈積。公先收其彝器、渾儀、土圭之屬,獻於京師;其餘珍寶珠玉,以班賜將帥。執送姚泓,斬於建康市。謁漢高帝陵,大會文武於未央殿。---《宋書》
你以為劉裕可以一統江山,其實劉裕甚至連南方的半壁江山,他都無法保全。所以劉穆之的死,直接導致了劉裕事業的衰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是這個道理。
劉裕回到建康後,長安又給丟了,這就是命。劉穆之的死訊傳來以後,長安軍營裡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大多數人不支援繼續北伐了,因為沒了劉穆之,他們很可能就沒有家了。
為此劉裕下令,將自己12歲的兒子劉義真留在了長安鎮守,並且派遣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人輔佐他,劉裕自己帶著大軍南歸。
劉裕回到建康以後,加九錫封宋王,位極人臣,如果他再立戰功,那皇帝可就沒辦法賞賜劉裕了。東晉朝廷徹徹底底再次被劉裕掌控,稱帝登基只是時間問題了。
這個時候長安那邊問題可就大發了,夏主赫連勃勃帶著大軍,切斷嶢關、潼關的歸路,帶兵猛攻長安。
而長安城內的內訌其實更加可怕,沈田子誅殺了王鎮惡,王修又誅殺了沈田子,最後劉義真又把王修給宰了,這麼一來長安城內處於亂糟糟的狀態之中。
先是,安西中兵參軍沈田子殺安西司馬王鎮惡,諸將殺安西長史王修,關中亂。十月,帝遣右將軍朱齡石代安西將軍桂陽公義真為雍州刺史。義真還,為赫連勃勃所追,大敗,僅以身免,諸將帥及齡石並沒。---《南史》
得到訊息的劉裕,立刻派遣幸福朱齡石前去鎮守長安,替換年幼的劉義真。結果劉義真在回來的路上再次遭到夏軍的追殺,朱齡石戰死,幾萬人馬損失殆盡,劉義真單騎逃回。
大好的關中之地,就因為文武官員們的內訌,最終得而復失。這件事對劉裕的事業打擊是非常大的,從此以後,劉裕再想北伐,也已經力不從心了。
劉裕北伐失敗,和南人不願北渡是有很大關係的。劉裕北伐的時候,已經到了東晉末年,北方早就被少數民族政權霸佔了長達一百年之久的時間。在南方的重要士族們,其實早就淡忘了在北方的生活。
老一輩的人早就故去,新出仕做官的這些人,其實對北方沒有太多的感情。這幫人充斥在劉裕的軍中,那問題可就大發了。
你讓這幫人去平息南方的戰亂,比如說滅桓楚政權,那他們義不容辭,這畢竟是他們家裡面的事情。可是你讓他北伐和西征,其實他們沒有太多人有這方面想法。
光靠劉裕一個人有北伐的想法,這件事是很難辦成的,從幕僚到武將,劉裕手下這一票人都不願意北伐,你又能咋整呢?
長安雖然丟了,可是長安以東的地盤還在劉裕手裡,此外重要的北方大城市洛陽,一直都是劉裕想要遷都的地方。
如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揚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鹹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朱敬則
當劉裕提出要遷都洛陽的時候,居然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反對。為什麼?因為南人已經習慣了南方的生活,他們不願意再到北方瞎折騰了。劉裕為了籠絡這些人,也只好放棄了遷都的想法。
總結:雖然稱帝,但不能一統江山,是劉裕永遠的痛。劉裕回來不久便把晉朝給滅了,稱帝建立了宋王朝。畢竟歲數大了,再不稱帝,可能真的要成為第二個曹操了,他才不想藏著掖著,努力了一輩子,幹嘛不稱帝?
不過他這個年紀已經無法一統江山了,對他來說,那次拿下長安,是最好的機會。可惜劉穆之在關鍵時刻去世了,否則他的事業不會止步於此。
參考資料:《宋書》
劉裕攻佔長安後,基本平定了關中地區,大有一統全國之勢。劉穆之突然病逝,劉裕急急忙忙留下幼子悍將留守長安,自己趕回建康主持大局。他走後長安就發生了變亂,赫連勃勃趁機攻佔長安,關中地區得而復失。
假如劉裕不退回建康,就不會發生變亂,那麼它能以長安為基地,統一全國嗎?
回覆列表
東晉末年北方分裂,劉裕曾利用這一機會出師北伐,於416年和417年收復洛陽、長安。宋代詞人辛棄疾曾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形容這一東晉軍的罕見戰果。在此出現華夏可能一統的機遇面前,江南士族卻群起反對北遷受風霜之苦。劉裕進退兩難。同年冬天,劉裕心腹劉穆之突然病死,劉裕恐國內生變,不得不返回建康,臨行留下年幼的次子劉義真鎮守關中,並以王修為長史行事,總管一切事務。
關中人民一向看重王猛,劉裕攻克長安,王猛孫子王鎮惡又建功最多,南人皆懼其自立。沈田子又自以嶢柳之捷,與鎮惡爭功不平。劉裕將回江南,田子及傅弘之屢次告訴劉裕說:“鎮惡家在關中,不可保信。”劉裕回答:“今留卿文武將士精兵萬人,彼若欲為不善,正足自滅耳。勿復多言。”劉裕私下告訴田子說:“鍾會不得遂其亂者,以有衛瓘故也。又語曰:‘猛獸不如群狐’,卿等十餘人,何懼王鎮惡!”
這加劇了將領之間的不和,義熙十四年(418年)正月,王鎮惡被沈田子在傅弘之軍營所誘殺,總管關中事務的長史王修,以擅殺之罪處死沈田子。同月,晉軍傅弘之所部大破赫連璝於池陽,又破之於寡婦渡,斬獲甚眾,夏兵乃退。
又因為王修與劉義真左右不和,年幼的義真聽信左右之言,竟然殺死王修,這使得諸將心懷恐懼、人情離散,劉義真只好把全軍召回長安,放棄城外之地,結果被困死在長安孤城,糧食無法供應。十一月,劉義真與諸將東歸的時候,帶了太多財貨子女,無法快速離開此地和盡力作戰,被赫連璝擊潰,關中全部失守,連派去支援的朱齡石軍隊,也被赫連軍團消滅。
劉裕得知敗績後大怒,決定再次北伐,士族們卻苦勸攔阻,使他最終只有“登高北望,慷慨流涕”。東晉之後的南朝四代,皇室士族都談佛論道,醉生夢死,連“倉皇北顧”的心情也全無。